近年因技术高而进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人

工业激光及其应用、激光先进制造技术
6、工业激光及其应用、激光先进制造技术(激光微纳制造、激光增材制造、激光焊接)
主席:肖荣诗 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 钟敏霖 教授 清华大学 邢 飞 研究员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
&&&&&肖荣诗,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工学院)焊接专业,1997年在北京工业大学获光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激光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激光修复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等。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7部,获授权专利38件(其中德国发明专利1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发明类)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等。
&&&&&钟敏霖,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激光材料加工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激光学会会士,美国激光学会董事会成员(05-2007);国际激光工程院副主席,会士;《Journal of Laser Applications》资深编辑,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Nature Publication Group)编委,《中国激光》常务编委,《金属热处理》编委。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届/十三届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研究方向包括激光微纳制造、激光表面工程技术、激光快速制造和新材料制备。长期活跃于国际激光加工学术领域,承担19项国际合作项目(英国皇家工程院、中德科学中心与美、英、德、法、日知名企业);承担完成973、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4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在企业成功应用。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清华大学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效益显著奖等。授权发明专利12项,合作出版专著3本,发表论文260余篇。
&&&&&邢飞,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要从事激光技术、机器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融合的产品技术开发及产业推广工作,曾获辽宁省领军创新人才、鞍山市劳动模范、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321重点人才、南京市科技创业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荣誉称号。创办煜宸激光科技集团并担任总裁,产品包含高功率激光器、激光焊接装备、激光切割装备、激光增材制造装备、激光显示产品、机器人相关产品等。先后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申请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担任863新材料领域重点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电子信息领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大屏幕显示分会委员等。目前,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新材料领域新型电子材料和器件主题专家组成员。
主题邀请报告
报告人:肖荣诗,教授,北京工业大学
报告题目:高强铝锂合金激光焊接研究进展
报告人简介:肖荣诗,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工学院)焊接专业,1997年在北京工业大学获光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激光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激光修复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等。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7部,获授权专利38件(其中德国发明专利1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发明类)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等。
报告人:刘黎明,教授,大连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激光诱导电弧耦合热源的构建及绿色焊接技术和应用研究
报告人简介:刘黎明,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基于绿色制造的焊接工艺与装备&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省级优秀专家。主要从事轻质合金先进焊接与连接技术、环境友好焊接材料、多能级热源耦合焊接新技术与装备研究。负责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取得系列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收录100余篇),编写国际焊接学术著作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以上科技奖励8项。主要研究成果已在飞机、船舶等领域实现技术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现任辽宁省先进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先进连接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焊接学会理事、辽宁省焊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常务理事。2007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报告中文摘要: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一种兼具低能耗和高能量密度新型热源的构建思想,分析和探讨了激光与电弧耦合所具有的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包括激光吸引电弧、激光匙孔闭合延迟、电弧等离子体状态恢复的延迟以及电弧与激光匙孔的耦合放电等;第二部分将新热源引入焊接领域,以轻质合金和高强钢为研究对象,着重介绍了激光诱导电弧耦合焊接技术所具有的高效率、低能耗和高精度等绿色制造特征,发现同等焊接效果下焊接能耗仅为大功率激光的20-30%、电弧焊的50%,焊接效率可达电弧焊的5-10倍;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新型激光-电弧耦合焊接装备的研制及其在飞机、船舶等领域的绿色示范应用及展望。
报告人:曾晓雁,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激光直接打印电子元器件技术&&原理与应用
报告人简介:曾晓雁教授,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激光与太赫兹功能实验副主任、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室主任。198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金属物理专业,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同年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9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工作,涉及激光3D打印金属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激光表面工程、激光焊接、激光微纳制造技术、激光光谱分析技术等方面,先后承担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省部级研究开发项目和来自国内大、中型企业的横向课题9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在工业中得到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80余篇,获得40多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多次担任激光加工技术领域重要国际会议主席或者组委会成员。
报告中文摘要: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电子制造技术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三维曲面基板上制造电子元器件,采用传统的光刻技术无法满足要求。在3维曲面上采用激光直接打印导电图形或者元器件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本报告综合介绍了激光打印电子元器件、导电图形技术的方法及其主要特点,及其与传统制造技术的比较优势与不足。
报告人:邹贵生,教授,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超快激光微纳尺度连接研究进展
报告人简介:邹贵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成形制造研究所副所长;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先进材料焊接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国际焊接学会微纳连接特别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焊接学会金属焊接性和焊接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金属学会材料学分会材料计算与模拟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参与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863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航天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和EI收录各40余篇、80余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获首届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和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主讲&材料加工原理&(国家级和北京市精品课)和研究生课程&现代材料加工&。
报告中文摘要:材料微纳尺度连接是决定微纳器件及其系统性能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微纳连接特别是纳连接技术如电子束焊、钎焊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而超快激光与物质作用时具有能量非线性吸收、多材料适应、斑点小、极低热效应等显著特性,有望实现高精度、低热损伤、高性能接头的微纳尺度材料连接,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报告将基于超快激光的特点,首先介绍其用于微纳连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之后以案例的方式,展示超快激光在纳米颗粒、纳米线及其与其它尺度材料的连接研究现状,阐述被连接材料本身特性和超快连接工艺参数如扫描速度、脉冲能量对连接成形形貌、冶金、质量等的影响。同时,简要展望超快激光微纳连接研究趋势及其在微纳元器件制造及其系统集成中的可能应用。
报告人:顾冬冬,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题目: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构件选区激光熔化增材制造
报告人简介:顾冬冬,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增材制造(三维打印)研究所副所长。德国洪堡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担任30余种SCI收录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激光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激光表面工程技术、新材料激光合成制备。主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重点项目、德国洪堡基金、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70篇;SCI他引次数450余次。担任12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或主旨/特邀报告人。由德国Springer、英国剑桥Woodhead出版社、美国NOVA科学出版社出版激光增材制造英文专著1部、合著2部。2012年获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BMBF)颁发的Green Talents(绿色精英)奖。
报告人:王春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局部负压方式零间隙镀锌钢板激光搭接焊的研究
报告人简介:王春明,工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激光加工新工艺新技术及其过程机理,包括激光及其复合热源焊接技术、激光填丝焊接技术、轻质合金的激光焊接技术、激光切割技术、塑料的激光连接、激光加工过程的在线检测等。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横向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EI)收录,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省部级奖项4项。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高能束及特种焊专委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激光学会(LIA)会员。
报告中文摘要:镀锌钢板零间隙激光搭接焊过程中,由于锌的沸点(907℃)远低于钢的熔点(1530℃),导致搭接面产生大量高温高压锌蒸气,这些锌蒸气如不能顺畅逸出则造成孔洞、气孔和飞溅等严重焊接缺陷。如何让内部锌蒸气顺畅逸出成为解决镀锌钢板激光焊接质量问题的关键。本文采用侧吸或高速横吹辅助气流获得小孔上方的局部负压,以实现对小孔形态与稳定性的调控以利于锌蒸气的逸出,从而获得无缺陷的焊接接头。研究发现:采用侧吸方式能够获得基本无缺陷的搭接焊缝,焊缝内部组织无气孔,裂纹等缺陷,组织性能较好,搭接焊缝强度能够达到使用要求;焊接过程由于采用侧吸的方式而大大降低了焊缝区残留的锌元素,说明侧吸方式能够加速锌从熔池和小孔逸出。高速摄像观察结果发现采用侧吸方式时等离子体变得十分稳定,小孔也基本保持张开的状态。与现有的众多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更为简单实用,该研究成果可为汽车制造业提供一种无需任何其它附加工序、工艺简单且成本低廉的镀锌钢板激光搭接焊技术,且对解决长期困扰业界的激光焊接工艺气孔问题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报告人:林鑫,教授,西北工业大学
报告题目: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
报告人简介:林鑫,男,博士,1973年生。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入选者,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3D打印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多年来主要从事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和精确凝固成形原理研究。目前担任中国热处理学会高能密度热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增材制造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863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多家国内及国际期刊审稿人。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国家、省部级和横向项目11项。在Acta Mater., Scripta Mater., Applied Physics Letter, J. Crystal Growth,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 and B等国内外材料及机械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45篇,其中SCI收录191篇,他人引用650余次。合作出版国防重点专著《激光立体成形》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普图书《3D打印 打印未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
报告人:张新平,教授,北京工业大学
报告题目:金属材料纳米光子结构加工技术
报告人简介:张新平,2002年获德国马尔堡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年在德国马尔堡大学物理系先后做访问学者、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工作。年先后在德国波恩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工作。2006年10月回国到北京工业大学工作,被聘为北京市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光学与技术、超快激光技术与时间分辨光谱学。近年来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期刊影响因子3.0以上论文50余篇.
报告中文摘要:将激光干涉图案直接或间接印制于金属纳米材料薄膜中,实现具有等离激元光物理学响应特性的纳米光子结构。探讨制备过程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学机理和纳米光子结构成型器件的功能与应用。
报告人:陈岐岱,教授,吉林大学
报告题目:性能微光学元件的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研究
报告人简介:陈岐岱,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学位,200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年作为日本JST-Presto项目博士后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进行超快时间分辨激光光谱研究,2006年4月,被吉林大学作为学术骨干引进,给与配套经费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针对飞秒激光微纳加工从基础研究走向前沿应用面临的诸多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表面自平滑、等弧扫描、直接相干烧蚀等一系列新原理和新技术,不但推动了激光微纳加工技术从定性的&形状制造&走向定量的&器件制备&阶段,而且开拓了该技术在微光学、微电子、微机械、微流控和仿生微纳结构制备等前沿领域的应用途径。围绕上述工作共发表影响因子大于3的学术论文100余篇,10篇论文被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刊物选配封面发表;论文被MRS Bulletin等杂志和网站予以专题评论30余次,被SCI他引900余次,H因子25。
报告中文摘要:非球面微光学元件具有球面元件无法比拟的光学成像和光束整形能力,能够大幅度简化光路结构,降低系统重量和尺寸,在航天、航空和激光技术等领域都有紧迫需求。然而,由于尺寸小,无法利用金刚石车床数控铣磨等技术进行加工,如何制备非球面微光学元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难题。我们提出使用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对这一难题进行挑战。具体以非球面微透镜及阵列的制造为突破口,提出了光场裁剪新理念,通过了超衍射限造型、相位掩模、多场相干、诱导波自相干等一系列微纳制造新技术,实现了多种材料的高精度改性、去除和成型;通过对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的极限分辨率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实现了小于20nm分辨率的高精度加工。基于上述新方法与新技术,实现了以整形微透镜为代表的系列高性能微光学元件。具体包括波带片、非球面折射透镜、仿生复眼、可调谐透镜等。进而,针对半导体二极管激光器光束整形这一难题,利用飞秒激光加工制备了用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集成非球面微透镜,将输出激光发散角由18.16度减小到0.86度。
报告人:管迎春, 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题目:使用紫外激光和飞秒激光对化学型增强玻璃的处理
报告人简介:管迎春, 女,2014年7月入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卓越百人副教授。 200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2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宇航学院,同年入职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激光材料相互作用、激光加工与微纳加工、激光清理去除、激光处理实现功能表面等。第一作者共发表英文 SCI 索引期刊论文 15 篇。主持和参与共8余项研究课题,经费合计人民币866多万元,主要合作公司有Pratt & Whitney(普惠发动机)、Caterpillar(卡特彼勒公司)、Procter & Gamble(宝洁集团)等。多次参加激光领域里重要国际会议作大会报告,并先后2次承担分会主席(含美国激光协会主办的激光领域顶级会议国际激光与光电子应用大会 ICALEO)。2014年受 ICALEO会议Laser Material Processing 板块邀请出任Conference Program Committee。管迎春是著名出版集团Elsevier的Recognized Reviewer,同时也是多个国际杂志的审稿人包括Optical Society,Optics Express,Applied Surface Science,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Journal of Laser Micro/Nanoengineering等。
报告中文摘要:化学型增强玻璃以其轻薄坚韧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使用在平板显示和智能手机屏幕等领域,可也因此给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提出难题。激光加工以其非接触、精确控制等特点成为此类玻璃切割技术的研究热点。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使用紫外激光和飞秒激光技术对厚度为几百微米量级的化学型增强玻璃分别进行直线、方框、圆形等加工形状的切割。所有的激光实验步骤均在公开的空气环境下执行,并且通过光学显微镜、表面形貌仪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测量切割后的边缘形貌和碎片尺寸等。 实验结果表明紫外激光技术能够实现无裂纹无破碎成功切割厚度分别为700微米和400微米的离子交换处理前的玻璃,而飞秒激光技术能够实现无裂纹无破碎成功切割厚度分别为550微米和400微米的离子交换处理前和处理后的玻璃。所有加工的碎片尺寸测量结果均少于100微米。
报告人:杨光,副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题目:钛合金结构激光沉积修复技术
报告人简介:杨光,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全国激光修复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委员。
&&& 主要研究方向为钛合金激光沉积制造与修复技术。承担和承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国防基础科研、航空基金及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部分成果已用于在研和批产型号的零件制造与修复,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自然成果三等奖各一项。
0分享该信息到:阅读:(3580)评论:(0)收藏:(0)转载:(0) &&用户评论【】清华大学召开2014年就业工作会议在QS发布的最新&雇主声誉&排名中,清华大学为全球第18位,位列中国高校之首  清华新闻网1月4日电 日下午,清华大学2014年就业工作会议在主楼后厅举行。会议对学校2014年的就业工作进行了总结,表彰了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下一阶段的就业工作。校党委书记陈旭,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邱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韩景阳,党委副书记邓卫及各院系、各单位党委书记出席会议。各有关部处及各院系相关教师约18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主持。陈旭在会上讲话。  会上,陈旭对获奖院系和个人表示祝贺,向所有关心和投入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表示感谢。陈旭充分肯定了学校就业引导工作取得的良好效果。陈旭强调,就业引导能够使大学的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的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就业质量是国家战略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理想志趣和能力素质契合度的重要体现。  陈旭对今后的就业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就业工作,将就业引导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环节,院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每年要安排一次院系务会专题研讨就业工作;二是要从关注就业率向关注就业质量转变,建立起具有院系特色、更加客观和科学的就业质量评估体系,为毕业生提供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就业指导;三是要以就业质量评估为基础,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反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四是要充分认识院系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加大人员和资源的投入,探索成立&职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积极发挥教师、学生、校友及行业专家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五是院系领导和教师要深入毕业生中间,了解重点学生的需求并给予重点支持与跟踪帮扶,把就业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精细、更到位。陈旭要求全校各院系、各单位紧密配合、凝聚合力,提升就业质量,共同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现场颁奖环节。  邱勇宣读了2014年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综合奖、就业引导奖、职业辅导奖和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的获奖名单。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其光作就业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清华大学的就业工作,回顾了学校就业引导工作取得的成效,汇报了下一阶段开展就业质量评估的基本设想。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张小平介绍了研究生就业引导的工作理念。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化学系张希院士分享了自己在学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在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的心得。张希认为在培养学术人才的过程中,导师的自身修养、学术造诣与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学生的理想志趣与人生选择。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李俊峰介绍了航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的成果和经验,分析了航院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法学院党委书记黎宏交流了法学院在基层公共部门就业引导与服务中的做法与经验。  会后,就业指导中心发布了《清华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中指出,2014年,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开展就业引导,鼓励、引导毕业生到重点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毕业生就业单位实力强、分布广,重点单位就业率保持70%左右。签约15人以上的用人单位中,超过80%为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其余均为行业领军的民营企业,而且这些单位覆盖了装备制造、军工、金融、能源、建筑、信息通讯和互联网等多个重要领域。第二,就业地域分布更加优化,京外就业率持续提升,约半数毕业生赴北京以外地区就业,创近年来新高,其中400余名毕业生前往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第三,基层就业持续保持高位,2014年近200名毕业生赴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层公共部门工作,是2005年同类型就业人数的15倍。第四,博士生职业选择呈现新态势,超过三成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就业,比2013年提升近4个百分点,近六成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科研方向就业。第五,毕业生出国(境)深造层次高,在出国(境)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中,三分之二赴《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前50位的大学继续深造。会议现场。  据悉,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名之一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QS排名)包含六项对大学评估的指标,其中&全球雇主评价&(Global Employer Review)的结果主要由对全球180余个机构推荐的4.5万个雇主单位进行问卷及电话访谈式调研得出。在QS发布的最新雇主声誉(Global Employer Reputation)排名中,清华大学为全球第18位,位列中国高校之首。&供稿:就业指导中心 编辑:襄桦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凭理想与信念前行——记清华大学核研院院长张作义
 来源: 
  【两学一做·党员新风】
  在北京昌平南口的燕山脚下,有一座普通的院子。作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基地,这座别称“200号”,“年龄”超过半个世纪的小院,孕育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技术,也记述下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兼总工程师张作义带领团队埋头苦干、让中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踪、自主创新、跨越,到走到世界前列的重要历程。
  从履历上看,这位中等身材,戴黑框眼镜的儒雅学者似乎一直顺风顺水:17岁考入清华热能系;32岁,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之一;39岁,出任核研院院长,领导了世界首座固有安全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研发及工程实施,成功突破了高温气冷堆的主要核心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领跑者。可熟悉张作义的人都知道,荣耀背后,为让我国早日建成自主创新、安全运行的核电站,张作义和他的团队备尝艰辛。
  早在1986年,国家“863”计划支持发展高温气冷反应堆,清华核研院就自主研发并建成1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掌握了自主发展高温气冷实验堆的技术基础,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张作义,就是这个优秀团队的一员。2006年,“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作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目标是要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万千瓦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业化示范电站,张作义又被任命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的总设计师和专职技术责任人。
  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座、示范电站——责任面前,张作义把“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院训当作整个团队的“精气神”,开始了漫长的攻坚之旅。
  加班、熬夜从来都是家常便饭。多年来,张作义和同事们一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做实验、搞科研上,最忙时甚至昼夜连转。“张老师的办公室里,摆着个长沙发,还常备一箱方便面。饿了,办公室就是食堂,泡上袋方便面,技术图纸当‘调料’;累了,办公室就是休息室,在沙发上稍微眯一会儿,就又精神抖擞地投入‘战场’。有时技术讨论会结束得很晚,食堂已经下班了,他还邀请大家一起到他办公室吃方便面。”一位张作义团队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
  与长时间枯燥的科研工作相比,面对重大选择时的技术决策更加令人“纠结”。
  “2006年的那次决策,是我人生遇到的最大挑战,几乎用尽了我的全部精气神。这样的挑战,人的一生也就遇到一两次。”当示范工程采用何种技术方案的难题摆在面前,张作义清晰地记得彼时的艰难:如果决策失误,损失的不仅是几十亿元的投资,更严重的是可能使中国在高温气冷堆的技术研发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巨大的压力让他几个月茶饭不思,他反复衡量、核实数据、出国考察……最后,他终于作出重大决定:在示范工程中采用传统的蒸汽透平而不是更加先进的类似于燃气轮机的氦气透平;采用小的更加简单的反应堆模块技术,两个模块并一机,实现20万千瓦的机组发电功率。
  当时,南非也在开发高温气冷堆,他们的决策与中国截然不同:采用氦气透平,用大的双区球床堆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深入,原先自认为比中国方案先进的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太聪明了:既避开了他们碰到的主要技术难关,造价也更有竞争力。
  可每次说到这些,张作义总不愿渲染自己,而总是强调团队的力量:“研发高温气冷堆是个系统工程,要有一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人,要有数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研究、锲而不舍。”
  一次次奋力冲关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默默支撑?
  “科研做到这个份儿上,很难说谁比谁更聪明,而是要看谁更耐得住寂寞,谁更能坚持。”作为一个1988年就入党的老党员,张作义始终把“党员”的理想与信念放在心头。如今,在继续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同时,张作义更愿意把这些情怀讲给学生、后辈听:“我们扎根于中国这块大地,就要踏踏实实地去帮助解决13亿人过上小康生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保持中国第一的水平。当这个国家成功时,我们就肯定是世界一流了。”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责任编辑:徐皓]
一周图片排行榜
看点·追踪
  这些“厅级新闻发言人”的去向,多次引起公众的关注。那些为公众所熟悉的“新闻发言人”都去哪儿了?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