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峨眉山供奉什么菩萨的菩萨那个是姓金

全国统一免费热线: 400-
迎请热线: (任先生)
迎请佛像QQ:
大庄严企业公众微信平台微信号:a 欢迎您的加入!
大庄严佛像官网:
联系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前沁村国家级木材加工区
地藏王菩萨像
地藏王菩萨的重任及出身
地藏原是印度神话中婆罗门教(Brahmam)的大地之神,后被佛教纳入信仰体制。据佛经故事记载,地藏是入灭以后,到出世前的无佛期出现的,他受释迦牟尼的嘱托,要尽度六道众生,使其脱了痛苦。地藏信仰虽然源自印度,但当地少有地藏的描绘,传入国、韩国、日本以后却发展出相当多的地 藏图像。
中国的地藏造像或地狱变,多出于唐以后,如龙门石窟的地藏造像铭多集中于7世纪左右。朝鲜半岛自三国时期传入地藏信仰以后,以新罗信仰最盛,以迄高丽继续不断,众高丽所遗大量的地藏佛画,即可见一般。《三国遗事》中有不少关于地藏信仰的记载,如圆光法师为开晓愚迷,于皇龙寺道场设置&占察宝&,宣扬忏悔思想;新罗民间流行的&占察法会&,诵读地藏经并供奉地藏像;或真表律师为修持忏法,甚而毁身等,都说明了韩国地藏信仰的渊源深远。也难怪宋以后有关的出身,都说他是新罗王族,姓金名乔觉,出家后于唐玄宗时航海来到中国,居安微九华山数十年,苦行修炼,募化建寺,广收信徒,使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显灵说法的著名道场。
地藏王菩萨的形象
地藏菩萨一般现出家相,作比丘装束,结跏跌坐,一手持锡杖,示爱护众生戒修精严;一手持如意宝珠,示欲使众生之原满足。至于头相的描绘,有声闻比丘形地藏大都分布于中国中原及日本等地,头巾形地藏则见于中亚敦煌壁画与高丽地藏菩萨图。
传说最早的韩国地藏像,是于敏达天皇六年(577年)由百济威德王进献日本,法隆寺东御殿奉置高二尺五寸的&三殊胜地藏尊&,所谓的&三殊胜&是指此像有三项特殊之处:第一,它是日本最初的地藏像;第二,所用的是高贵罕见的赤檀木;第三,是有关此像塑造的特殊缘起,据说是地藏菩萨因感受百济圣王的慈悲,而化身为佛匠所塑造。
而目前韩国现存最早的地藏像,是在庆州石窟庵本尊佛左侧第四龛室的地藏菩萨像,此像圆顶无发,面目肃然,结跏趺坐,左手持宝珠现僧侣相貌,与我们所熟悉的地藏形象吻合,可知约在6世纪末时,地藏造像已颇为普及。
地藏王菩萨极彩像
地藏王菩萨供奉形式
地藏菩萨像除了独尊的形式以外,也为阿弥陀胁侍,东国大学博物馆藏&金铜阿弥陀三尊像&, 即是以阿弥陀为主尊,、地藏菩萨胁侍,三尊像皆结跏趺坐,地藏头戴风帽,双手捧宝珠。高丽以后地藏菩萨主要出现于佛画之中,佛像较少,现禅云寺&金铜 地藏菩萨坐像&算是高丽末期端雅风尚的代表作,此像头戴巾帛,法相端正温和,姿势稳重,自然之中见其内敛;左手持法轮,以示拯救陷于六道轮回的众生;衣纹 利落明快,及璎珞腕钏的精致妆点,为此像增添不少高雅气度。
以上信息由莆田市大庄严公司整理提供
金首尊者,即金头仙人,又称作劫比罗仙,迦毗梨仙、紧闭罗仙、迦夷罗仙、迦比罗仙,全称迦毗罗大仙,意译为黄头仙、龟种仙、金头仙、赤色仙等。他本是印度的外道之一,后来弃恶从善,皈依佛教。
所谓外道,就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三论玄义》卷上的解释是:穷尽天地的至妙道理,达到内心清净无垢,就是佛教正道路;脱离佛教理法,做无益的幻想就是外道。金头仙人原是脱离正道的修行者,他主张&执有&,将易朽的物质当成追求的目标,所创立的派别被称为&数论部&。
金头仙人自以为法力高深,常常口吐狂言,不把佛教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听说某处正在举行盛大法会,特意带领弟子前去辩论。然而一经论辩,他的观点立刻相形见绌,结局自然是大败而归。
通过这次辩论,金头仙人终于认识到自己所持理论的局限性,从此他皈依正法,经过勤奋修持,终于获得正果。
以上信息由莆田市大庄严公司整理提供中国民族报电子版
第07版:宗教周刊·人文史地
&&&&&&&&&&
地藏信仰: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内核
九华山地藏菩萨大铜像。
  地处安徽省的九华山作为佛教名山,非止佛教,儒、释、道兼而有之。即使在佛教之中,九华山也曾有禅宗和净土两宗。但是,在民众之中,九华山影响最大的或者说在民众的心理认同上,主要还是地藏菩萨道场。所以,笔者认为,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内核就是地藏信仰。  隋唐时,地藏信仰在我国民间广为传播。唐开元年间,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僧人金乔觉带着神犬,西渡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几经辗转,驻锡九华山。在九华山期间,金乔觉开道场,度有情,功德圆满。今九华山麓的“九华行祠”为其初上山的栖身之处,九华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岭,都留下了他的足印。因金乔觉法号地藏,长相与佛经所说的地藏相似,行持与古地藏一脉相承,当地民间便认定他为地藏菩萨示现。因为他俗姓金,便尊他为金地藏,并在其圆寂后建塔供奉肉身。九华山因此以地藏菩萨道场的身份,与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并列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成为世界地藏信仰者的精神圣地。  地藏信仰的核心思想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救助最底层人民的大悲大愿和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佛教文化一方面有赖于官方支持、民众信仰而生存,尤其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有赖于有识僧人的弘扬而流传发展。九华山佛教文化得到官方支持、民众信仰和有识僧人的传播,无不与地藏信仰紧密相关。明代,九华山佛教极盛,以地藏菩萨道场跻身四大佛教名山之列。明清以来,历代帝王先后颁经赐银,赐御书,朝山信众岁无虚日,“香火之旺,甲于天下”。很多名僧受地藏精神的感召云集于此,成为地藏精神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如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九祖智旭驻锡九华山甚久,以“地藏孤臣”自居,在芙蓉阁建华严期(即“华严大会”),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并亲自撰写《劝修地藏经文》,大力弘扬地藏精神。地藏精神作为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核心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代仁德大和尚一直以“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自勉,并以此作为九华山佛学院校训,还发大愿修99米高的地藏菩萨大铜像,使九华山地藏文化再一次呈现出繁荣景象。  此外,九华山佛教文化中有特色的部分大都是从地藏信仰中演化而来的,如大型佛事活动中有特色的阴骘大会是为死者超度亡灵的活动,陈设阴骘文,唱“目连戏”;农历七月三十的地藏法会是对地藏菩萨圣诞日的纪念,法会期间僧众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金地藏肉身塔;盂兰盆会是依据《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因缘而起,意在救度亡灵倒悬之苦。又如寺庙建筑和造像中最有特色的如月身宝殿即是在地藏肉身塔的基础上建成的护塔之殿;十王殿更具地藏信仰特色,殿内供奉阴间十王,还有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判官,以及刀山火海、剜心割舌等造型,展示阴森恐怖的地狱,是地藏信仰与地狱信仰结合的结果。  地藏信仰传入我国已有千余年历史,隋唐时开始广为传播,至明清而盛极,不仅如此,还远至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作为地藏信仰者精神圣地的九华山,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一文化资源,在佛教文化建设中明确地藏信仰的内核地位,探讨地藏精神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充分研究和发挥地藏精神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发展九华山佛教文化,促进九华山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佛、罗汉和菩萨
2009年第15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每一种宗教都有独特的信仰对象。一般说来,这些神灵既与基本教义相联系,又长期受到信徒的顶礼膜拜。佛、罗汉和菩萨,构成了中国佛教的信仰体系。在这些信仰对象身上,既有承袭印度佛教的因素,又有中国信众新创造的内容。 中国论文网 /7/view-2999958.htm     佛信仰      对佛的崇拜,经过了从一佛到多佛的演变过程。自释迦牟尼创教到大乘佛教兴起的五六百年间,释迦牟尼始终被认为是唯一现存的佛。这种信仰本质上是与教主崇拜相联系的一佛信仰。   在部派佛教时期,产生了“过去七佛”的信仰。“七佛”是指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6位佛都是古佛,并不是处于同一个时期,彼此相隔的时间非常久远。每一位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人们的寿命都很长,佛弟子都很多,佛法很兴盛。比如,第一位毗婆尸佛是在过去九十一劫(用以表达极长时间的概念)出现的,当时人们的寿命是8万岁,佛一次说法时就有弟子7万人。七佛倡导的教义基本相同。有一个“七佛通戒偈”,表述了佛教最核心的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于七佛并不是同时存在,所以“七佛”信仰本质上依然是一佛信仰。   大乘佛教建立了多佛同时并存的新信仰体系。大乘认为,十方世界同时存在的佛数量,比恒河岸边的沙粒还多,根本数不清。同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教不同经典和不同教派,所宣扬和供奉的主佛并不一致。中国佛教也崇拜多佛,比较流行的有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佛等。   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无量寿经》等载,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法藏(即后来阿弥陀佛)的比丘,发下拯救众生的48个愿望,经过历劫修行,于西方建成净土,号“阿弥陀”。西方净土世界与现实世界(秽土)相对立,那里没有任何痛苦,只有“妙乐”。众生只要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就可以往生到净土世界,获得最终的解脱。   “弥勒佛”是未来佛。根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记述,弥勒菩萨曾是释迦佛的弟子,释迦佛曾预言他将于大约57亿6千万年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说法救度众生。中国的弥勒信仰从三国两晋时期就开始流传,到唐代开始衰落。现在寺院中袒胸露腹、箕踞而坐、笑口大开的弥勒佛形象,并不是唐代以前的形象,而是本自五代契此和尚。传说契此常背一布袋,见人就乞物,装入袋中,人称“布袭和尚”。契此在圆寂时口诵偈言:“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来人们就把他作为弥勒佛的化身。   药师佛金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薯逝”等。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根据相关经典记载,药师佛在本行菩萨道时,曾经发过十二大誓愿,要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和祈求,拯救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达到解脱。据说,凡是没有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如果听闻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都能在临终时得到8位大菩萨指示道路,顺利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   在佛教经典中还常见有3位佛相搭配的组合,如“三佛身”、“三世佛”等。   “三佛身”有多种不同说法,比较通行的是指“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法身佛”是指佛法所成的佛身,这是佛法人格化之后产生的崇拜对像。法身的特点是无形无像,永恒存在。由于法身没有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把握的形像,所以,人们不能直接接触佛的法身。“搬身佛。是指经过修行实践,成就正果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其形像是相好庄严的,有不同于常人的外部特征。。应身佛”是指为救度众生而根据需要随机应化的佛身,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众生需要,应身佛有不同的形像。   “三世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的合称,或三个世界佛的合称。其一,“竖三世佛”,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过去佛有多种说法,在常见的寺院塑像中,过去佛是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其二,“横三世佛”,指三个世界的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罗汉信仰      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前,佛只有释迦牟尼一位,其他人修行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全称“阿罗汉”。达到罗汉果位,就超脱了生死轮回。罗汉的职责,就是遵照佛祖的嘱托,常住世间,推动佛法流传,护佑众生。所以,罗汉也成为信众的崇拜对象。   到大乘佛教时期,罗汉崇拜并没有被废除,也比较盛行。在中国佛教中,流行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我国南北各地许多寺院中都有罗汉堂,供奉罗汉的画像或塑像。   关于“十六罗汉”,最初见于玄奘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记述了十六罗汉的名字和住地。“十八罗汉”是在十六罗汉之外又加上庆友和宾头卢,也有的是加上迦叶和军屠钵叹。元代以后,十八罗汉就基本取代了十六罗汉,成为寺院中塑像的流行式样。   关于“五百罗汉”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指参加第一次佛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上首。除了其中的佛十大弟子外,其余的罗汉都没有名字。但是,在中国流传的五百罗汉都有名号。这是宋代及其以后逐渐在民间增补完成的。      菩萨信仰      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修行者的主要样板不是罗汉而是菩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堙”,也意译为“觉有情”、“大士”等。菩萨的修行,是以自度和度人为特点。在众多大乘经典中,所记载的菩萨也和佛一样,多得数不清。而且,相同名字的菩萨,在不同经典中的记载也颇有差异。一般说来,菩萨也和罗汉一样,是佛的弟子,地位应该在佛之下。但是,也有一些经典把某些大菩萨与佛并列,更有一些经典甚至把某些大菩萨塑造为佛的老师。由此可以发现,大乘佛教中的菩萨崇拜,远远超过此前的罗汉崇拜。   在我国佛教信仰中,菩萨崇拜是非常流行的,主要菩萨有4位,即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他们都源自印度佛教经典,又在我国的流传中增加了新的信仰内容。   观音,也称“观世音”,“光世音”、“观自在”等。观音菩萨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根据佛教的说法,菩萨的可视形象本来无所谓男女,人们看到的或男或女的菩萨形象称为“应化身”,是菩萨根据拯救世间众生的需要而显示出来的。观音菩萨的形象在我国也经历了从男相转变为非男非女相,最后定型为庄严、慈祥、美丽的女相的过程。观音菩萨不仅能够在世间众生发声、发意求救时立即前往拯救,而且能够在看见世间众生身受各种痛苦时就前往拯救。观音化身很多,都是为解除芸芸众生所遭遇的多种苦难而应现的。
  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音译词,意译作“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记述文殊菩萨的经典非常多,而且普遍给他以很高的地位。《菩萨处胎经》说文殊本来是佛,为了协助释迦牟尼教化芸芸众生,才变现为菩萨。《放钵经》说文殊是众佛之母。《华严经》认为文殊可以代佛立言,可以“宣如来旨”。《悲华经》说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在我国佛教寺院的塑像中,文殊菩萨的形象是骑狮子,手持宝剑。   普贤又意译作“遍吉”等。大乘佛教各类经典多把普贤描述为修行成佛的样板,大乘经典的总护法,与大日如来同体。根据《华严经》的描述,普贤在修行解脱方面,在成就佛果方面,与三世诸佛都没有任何差别。唐代以后,我国寺院中的普贤形象为骑六牙白象。普贤菩萨为护持佛法、从事修行和拯救众生所发的十个愿望,称为“普贤行愿”,在僧俗信徒中都很流行,并且为华严宗、净土宗和密宗所重视。   地藏菩萨曾被释迦牟尼佛封为“幽明教主”,职责是拯救地狱中的众生,让他们都获得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地藏菩萨曾在佛面前立下誓愿:要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办法,让地狱中的众生都获得解脱,到那时候自己再成佛。这就是地藏菩萨的大愿。以后随着地藏菩萨信仰的流行,其大愿一般概括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觉悟成佛);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按照中国佛教的传说,地藏菩萨降诞在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于唐玄宗时航海到九华山修道,圆寂后肉身不坏。   在传统佛教的经典中,以上的4位大菩萨并没有成为完整的一组信仰对象。在中国佛教传说中,四大菩萨则相互联系,各有分工: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观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愿。   四大菩萨信仰也逐渐与四大名山联系起来。其中,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显灵说法的道场,四川的峨眉山是普贤的说法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地藏成道、说法的道场,浙江的普陀山是观音的道场。四大名山原本都是风景秀丽之地,成为佛教名山和菩萨道场之后,不仅是游客观光的旅游胜地,也逐渐成为信徒朝拜的宗教圣地。   在中国佛教中,佛信仰也与菩萨信仰密切结合。这也表现在寺庙的造像组合中,常见的有“西方三圣”、“华严三圣”等。其中,西方三圣是教主阿弥陀佛,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华严三圣是教主卢舍那佛,左边为文殊菩萨,右边为普贤菩萨。      责任编辑 常汝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台山供奉什么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