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去马来西亚旅游带了包给我,说实话我还从来没有吃过这种咖啡。我冲调了一杯,轻轻地品尝着,一股独特的味儿让我不禁皱起了眉头。友人笑着说:“开始喝我和你一样,但你喝惯了就会觉得它不仅易咽,而且有浓香常留齿间。”听了友人的话,我耐心地品味着,果真如此呢。我不禁想到,这榴莲咖啡不就像人生吗?
当一声啼哭宣告你来到这个世界,那么从此,你生命中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不幸都无法避免。也许命运曾对你是无情的,让你的童年经受了太多的磨难,你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享受到父母的关爱,享受到巧克力,新衣服,你幼小的心灵承受了那种委屈的重压和一种无依无靠的伤感,但你能看看蓝天,你能坦然面对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走过这片沼泽,前方便是青草地。你少了一份伤感,多了一些自信,当你再一次回味那悄然而逝的年少情怀,你会淡然一笑的。
从此注定我将与榴莲白咖啡结下缘分,我们的事业就将从这里开始,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批发网站
,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榴莲咖啡独家代理公司。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阿里巴巴以商会友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
周末约朋友喝个网红咖啡,平时上班随手带一杯卡布奇诺……
如今,咖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的选择。
最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称,咖啡在中国越来越收欢迎。
据国际咖啡协会和美国农业部数据,咖啡,而不是茶,正成为中国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摄入咖啡因的首选来源。在过去的四年间,中国咖啡消费量增长近两倍,咖啡进口量每年增长16%。
国际咖啡巨头争相抢占中国市场
据CBS报道,咖啡业巨头星巴克(Starbucks)、咖世家咖啡(Costa Coffee)为抢占中国市场,使出浑身解数。
中国是星巴克第二大市场,有分店3400家,而星巴克计划在2022年将这一数字翻番。
近期,星巴克表示计划未来五年内在中国新开约3000家店,这一数字是目前其商铺数量的两倍。这标志着新兴中国市场口味的改变和购买力的提升。
彭博社(Bloomberg)文章写道,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寄予厚望。
星巴克这一风靡全球的咖啡品牌在中国下了很大的赌注,预期未来五年内在中国实现收益增长两倍。
今年8月,星巴克就与阿里巴巴旗下的饿了么联合,力图用外卖服务扩展市场。
阿里巴巴证实其旗下外卖平台饿了么已经与星巴克合作,将于今年秋天起在北京和上海为消费者提供星巴克咖啡和小食外卖。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说,在今年年底前,这一业务将覆盖到30个城市的2000家商铺。
而另一大咖啡连锁品牌咖世家已经在中国开了数百家新店。咖世家咖啡亚洲主管表示,消费者喜欢用咖啡品牌定位自己的身份。
咖世家咖啡亚洲主管埃斯特万·梁说:“(消费者)出没于适合自身的咖啡店,是他们表达自己、介绍自己的方式……他们消费的产品、购买的食物和品尝的咖啡都有这种彰显身份功能。”
路透社文章透露,除了星巴克和咖世家,其他全球连锁咖啡商也在抢占中国市场。例如,加拿大的提姆霍顿(Tim Hortons)计划于未来十年在中国开设1500家分店。
除了著名咖啡连锁品牌,小众咖啡店也颇受消费者欢迎。而仅在上海一地,就有各色咖啡店6500家。
戴夫·赛敏斯卡(Dave Seminsky)初来中国时就职于苹果公司,发现了咖啡在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后,就转而在上海开起了咖啡店。
他认为,咖啡在中国前景广阔:
“中国的年轻一代受到西方文化影响。”
“在未来的30年中,中国将会进口200万到300万吨咖啡……目前,全球咖啡供应量为690万吨。”
市场调查公司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报告显示,中国的咖啡市场潜力巨大。
咖啡生意在中国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中国大陆,人均年咖啡销量仅为3杯,而这一数字在英国为250,在美国更是高达363。
除了国际咖啡品牌,国内企业也看到了咖啡产业的巨大商机。
九月初,腾讯也宣布与北京初创企业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合作,大力拓展咖啡市场。
路透社对瑞幸咖啡及其创始人钱治亚(原神州优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曾做过采访报道,称其可能是星巴克的“最大噩梦”(worst nightmare)。
瑞幸咖啡于今年1月创立,目前已经在中国13个城市开设了660家咖啡店。它的快速兴起得益于低价配送、网上订购、大力度折扣和员工的高薪福利。
瑞幸咖啡扩张速度惊人,创始人钱治亚认为,现阶段首要目的是增加销量,占领市场份额。
钱治亚喝着当天的第三杯瑞幸咖啡,在北京总部对路透社说,“我没有规划何时开始盈利,我们现在关心的是消费者数量,他们是否会二次购买,是否认可我们,以及我们能否占有市场份额。”
瑞幸咖啡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外送+制作过程直播+巨大优惠力度,开创了一种新的咖啡销售模式。
当然,这种互联网模式咖啡售卖能否顺利发展,仍需要画个小问号。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技术咨询总裁刘兴亮表示,“他们是否能真正吸引消费者并在市场上建立垄断地位仍有待观察,就像我们在打车行业所看到的那样。”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