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不是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不牺牲生态粮食和环境三带动是什么

  百度百科对于“新型城镇化”是这样解释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

、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新型城镇化中强调的一个关键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是说,我们进行城镇化的核心不是简简单单将几亿农民搬进城市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使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该进城的进城,该出城的出城,让人民无论生活的大城市、小城市、城镇或乡村,生活品质没有太大区分,享受的公共服务没有太大差别,收入水平也没有太大悬殊。

  在发达国家,你是不是农民不在于你住在哪里,而在于你从事的工作及主要收入来源。很多人居住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没有交通堵塞的乡村,但是,他们并不是农民,所从事的工作和收入的来源都与农业毫无关系。他们之所以居住在乡村,正是因为乡村的生活品质与城市无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水平、卫生条件、居住环境等,乡村与城市差别不大,人们没有必要一定要挤在大城市中。而很多居住在城镇里的农业工人,季节性地去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来源也主要是来自农业产业。

  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大型城市已经人满为患,生态环境、资源、交通和土地都已无力承载。今后,还要再解决// true report 13150 新型城镇化百度百科对于“新型城镇化”是这样解释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

汉川市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 期间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确保粮棉菜油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全市种植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在认真总结“十二五”成就和经验基础上,编制《汉川市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 “十二五”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汉川市紧紧围绕增粮增收保供给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努力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种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十三五”健康稳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产品总量进一步增长

“十二五”期间,粮食生产延续了“十一五”稳定增产的态势,连续五年丰产,创下了十一连增的记录。2015年预计粮食总产55.4万吨,比2010年增产7.2万吨,增长14.9%;超“十二五”规划目标0.4万吨。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促进主要农作物实现了较快发展。2015年,预计全市油料总产4.0万吨,比2010年增加0.2万吨,增5.3%。棉花种植面积因近几年结构调整,面积下调,但单产提高,总产稳中有降,2015年预计总产1.9万吨,比2010年减少0.1万吨,减少5.1%,平均单产95公斤,比“十一五”期间提高单产6.2公斤。蔬菜(含菜用瓜)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2015年全市蔬菜预计总产69.2万吨,比2010年增产12.4万吨,增长21.8%。

与《汉川市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对照,全市种植业生产除棉花受市场、价格影响进行调整外,其他主要农作物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市场有效供给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种植基地基本形成,区域板块进一步集中

“十二五”期间,全市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狠抓优势特色板块基地建设,种植业板块呈现高标准、大开发的好势头。全市优质稻、“双低”油菜、优质棉、无公害蔬菜等种植业连片规模板块基地面积达到90多万亩。以建设里潭、新堰、韩集、回龙、刘家隔、田二河等西北片为重点的优质稻种植基地,优质稻品种覆盖率达到82.6%。以湾潭、杨林、沉湖、田二河等为重点的双低油菜种植基地,油菜“双低”率达到92%。以城隍、仙女山、开发区、庙头等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达到83%。板块基地的发展集中,带动了一批专业基地、优势品种和特色产业的形成,为“十三五”种植业协调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科技推广得到加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开展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推广了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超级稻高产高效栽培、油菜免耕直播、小麦机械化条播、马铃薯深沟高垄全覆膜栽培、棉花轻简高效集成栽培、设施蔬菜周年优质安全高效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快速腐熟、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村“三沼”综合利用等技术,组织实施了粮棉油高产创建、蔬菜标准园创建、马铃薯发展专项、“籼改粳”工程、有机质提升、户用沼气池建设等农业项目,进一步推进优质稻生产基地、中弱筋优质小麦基地、双低油菜基地、设施蔬菜基地等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支撑作用。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增强服务能力为着力点,组织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新(改)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10个,建成了测土配方施肥检验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植保区域站,成立了生态能源局和种子管理局,整合建立了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

(四)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品牌发展进一步壮大

“十二五”期间,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较“十一五”期间提高了2.6%。2015年,全市预计农业“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了65个,超过到“十二五”规划目标15个。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创立品牌,打造名牌,宏武米业“川潭”牌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杨林沟红辣椒获“湖北名优蔬菜银奖”,有5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注册了商标,全市蔬菜种植基地商标注册率提高到40%。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1、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偏低。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相对老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全市现有的排灌设施普遍存在标准低、失修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达不到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农田水利设施标准。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蔬菜建设滞后,而且部分为竹架、水泥等结构,抗灾、抗压、抗风能力差,季节性、结构性和灾害性供应短缺问题较突出。

2、农技推广服务较为薄弱。过去几年,虽然在“以钱养事”改革的推动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服务方式有所更新,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仍不够完善,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少、服务辐射半径小、推广积极性不高、推广服务滞后,难以建立起与种植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这必然成为制约种植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3、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由于农药、化肥等大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渠道淤塞,水草疯长,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部分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进一步恶化了农业生态环境。掠夺式的耕种开发,耕地地力下降,一、二等地比例偏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

4、重大项目建设投入缺乏。长期以来,种植业重大项目少,专项资金投入少,对技术推广、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染污治理等扶持不够,阻滞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1、生态环境恶化和耕地资源的制约将进一步趋紧。农业面源染污染短期内难以减少,农业生态环境也将难以改善,对于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带来较大的负面的影响。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将呈刚性减少,水资源也面临季节性、阶段性缺乏。“人增、地减、水减”趋势仍会继续,资源条件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发突出。

2、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进入“十三五”,我国城镇化将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就近打工,将会有更多70后、80后、90后的农民市民化,农业成为农民的副业,懂技术、会管理、有头脑的新型职业农民缺乏,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冲击是“谁来发展现代农业?”

3、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期的阶段,农产品价格也进入了偏低周期的阶段。在持续多年的农产品增产的情况下,实现较高产量条件下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市场价格的不可预见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因素,也影响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4、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分散性较大,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农民滥用投入品的现象较普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自贸区的扩大,外来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农产品将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更高。

1、国家政策的支持将为“十三五”农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的头等战略,而种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体。党的***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大市,汉川市种植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

2、农业科技的推广将为“十三五”农业的创新提供较好的支撑。国家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将进一步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注入新的活力。湖北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和机制体制改革,将为新一轮科技推广应用奠定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3、工商资本的进入将为“十三五”农业的升级注入强劲的活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将带来资金、信息、管理、理念等全面流入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升级版,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实现工商业与农业的全面对接,互促互动。

4、一圈一带的建设将为“十三五”农业的转型形成良好的助推。“十三五”时期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的关键阶段,汉川农业的转型发展需要有国家、省级发展战略的推动。汉川市位于武汉城市圈和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之列,受益于“一圈一带”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将推动汉川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十三五”现代农业规划的全面实施。

5、新型主体的壮大将为“十三五”农业的腾飞增添发展的后劲。培植农业新型主体是“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新型主体,将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有利于解决技术推广落后、规模经营不大、劳力资源不足、市场对接不畅、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的发展后劲。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四化同步”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农业、城郊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方向,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以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任务,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试验示范为方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种植标准化、作业机械化、规模适度化、生产集约化、主体专业化、组织合作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品牌化、全程信息化、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产出高效化,促进汉川市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1、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牢固树立李鸿忠书记提出的“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结构调整与环境承载的关系,认真评估耕地、水资源总量与质量,做到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转变以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统筹农业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注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2、坚持保供增产与提质增效相结合。根据资源禀赋,统筹种植业协调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重点,深化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在稳步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龙头企业和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种植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坚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指导农业工作的重要方法,遵循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规律,走区域优势互补、产业集群发展道路,积极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将“十三五”农业发展与“一圈一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融合,做到整体推进,共同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从土地流转、、主体培育、项目投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创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改革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总体目标:加快建设体系,推进50万亩优质水稻、40万亩优质小麦、30万亩双低油菜、20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专用玉米建设。

具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60万吨,油料总产达到4.5万吨,蔬菜总产达到80万吨,玉米总产5万吨,棉花总产不低于1.2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业“三品一标”总数达到70个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清洁能源入户普及率达到4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8%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扼制;新型主体得到较快发展,百亩以上规模化经营覆盖率达到40%。

(一)推进粮食产能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发展水稻、小麦生产,以里潭、新堰、韩集、回龙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核心产区;坚持稳定面积、调整结构和提高单产并重,实施水稻“籼改粳”工程,大力发展以新河镇、刘家隔镇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粳稻生产,推进粳稻种植、加工、品牌一体化发展。推进棉田结构调整,实施玉米产业工程,以西江、南河等为重点,发展10万亩的鲜食玉米和饲用玉米种植,推广玉米高效间套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减少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生产。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小麦机械播种、玉米机播机收。推进粮食整建制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重视和加强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减少耕地抛荒撂荒,确保全市耕地总面积基本稳定。大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逐步把现有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土肥沃、林成网、能排灌、能够抵御10-20年一遇自然灾害的稳产高产农田,为新增粮食产能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发展蔬菜生产

以汈汊湖、刘家隔、麻河等乡镇为重点,深入推进水生蔬菜产业发展,建设莲藕优势产业带,打造“汉川莲藕”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莲藕周年生产技术模式,发展调味藕带、保鲜藕片、风味藕粉等莲藕深加工,延长莲藕产业链条。建设城郊蔬菜基地,推进蔬菜集约化育苗,突破性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提高建设标准,优化种植模式,完善销售服务网络。建设蔬菜标准园,重点进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建设大棚、水肥一体化、农产品检测房、绿色综合防控等。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建设现代化的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体系。引进工商资本和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建设。通过基地建设,发展旅游、种植相结合,吸引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三)统筹发展棉油作物

协调发展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稳定双低油菜生产,推广油菜机耕、机播、机收全程机械化技术,因地制宜推进棉花生产,推广集成轻简、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强化棉种生产和加工、棉花采摘技术服务、棉花产销衔接等,提高棉花产业化经营水平。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落实“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包装、统一质量等级”的标准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五)推进农村生态能源建设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推广科学施肥用药和低碳农业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大力发展农村生态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行生态种养模式,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搞好农村沟渠、河道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清淤除草,修复农田生态水利。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强化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和监测预警。推动以沼气为主的“一建三改”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猪-沼-果(菜、鱼)等循环利用模式,建设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六)扶持发展新型主体

培植发展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农业新型主体,引导新型主体进行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组织化、标准化和社会化水平,逐步解决农业生产小而散、小而全的问题。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新型主体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结合“十三五”农业规划建设重点任务,建立健全稳定、多元的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预算安排,使财政支农投入总量明显增加,增幅明显提升,比例明显提高,发挥政府在支持现代农业重大科技攻关、技术推广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投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十三五”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程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加大竞争性分配的力度,适当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采取以奖代补、奖励、贷款贴息、抵押担保、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发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机构的功能,增加信贷投入。

(二)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建立健全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公告制度。大力发展农技短信通、12316等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水稻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稻麦油玉米全程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效模式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强抗灾、减灾、避灾技术推广,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和长效机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

(三)改革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建立起职责明确、效益公平、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办公、生活条件和服务装备,做到办公有场所,居住有定所,服务有手段。进一步充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政策上倾斜,政治上关心,待遇上优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解决农技人员队伍青黄不接、断层断线的问题,为“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深入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切实发挥农业法制建设对“十三五”农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贯彻落实《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湖北省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湖北省农村经营条例》、《湖北省农村能源管理办法》、《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湖北省蔬菜基地建设保护办法》等为主体的农业法律法规,加强农业普法工作,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为发展现代农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切实履行农资执法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法定职责,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农业执法水平。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农业法律意识。

生态农业:美国的资本深化的大农业用了29亿亩耕地和数百亿美元政府补贴,才生产3亿多吨粮食;中国用差不多一半的土地(18亿亩耕地中的约15亿亩)和不到一半的补贴生产了5亿多吨粮食。若以单位面积计算农业效率,中国仍然是土地产出率最高的国家。

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形成的有机、兼业化的农业,在切实而有效地在养活了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的同时也最好地维护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而且,他还对比了西方人(借助船坚炮利的殖民化粗暴占有土地)形成的美国大农场才搞了100年就严重地破坏了资源环境的教训。

中国古代先民自7000年前开始驯化野生蚕和野生稻,并且由此逐渐形成传统农业以来,伟大华夏文明之源远流长,乃在于她的立体化的循环兼业的农业从来都是有机的;奠基于其上的“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兼业化家庭资源的组合投入蕴涵着深刻的农户理性;相应地,聚落而居的乡土社会内涵具有内部化处理外部性问题的村社理性。

这个两个东方特色的经济理性,从来是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可持续的。

出于对历史真实经验的尊重,我的两个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达到较高国际性程度的博士生2010年翻译出版了《四千年的农夫》——100年前的美国农业学者富兰克林.金博士到中国调研小农村社制经济,不仅认识到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形成的有机、兼业化的农业,在切实而有效地在养活了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的同时也最好地维护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而且,他还对比了西方人(借助船坚炮利的殖民化粗暴占有土地)形成的美国大农场才搞了100年就严重地破坏了资源环境的教训。

如今翻阅此书,富兰克林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可谓既简单又深刻——百年轮回而已。也因此,这本书在发达国家和在除了我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流行了近百年。其实,如果那些指称中国落后美国几十年的书斋农业学者愿意实事求是地做点比较,客观效果本来也很清楚:美国的资本深化的大农业用了29亿亩耕地和数百亿美元政府补贴,才生产3亿多吨粮食;中国用差不多一半的土地(18亿亩耕地中的约15亿亩)和不到一半的补贴生产了5亿多吨粮食。若以单位面积计算农业效率,中国仍然是土地产出率最高的国家。

诚然,事物总是表现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反面。最近20年间各地盲目追求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资源资本化近乎荒唐到自断股肱的地步,早就被联合国专家批为邯郸学步;有关部门过于短视地跟风上个世纪苏联“斯大林主义”和美国“福特主义”并驾齐驱的大农业,才导致中国农业单位面积的化学化程度蹿升到世界第一,农业随之也势所必然地成为了整个中国面缘污染最为严重的领域!而随伴着这个激进的农业产业化大潮汹汹而来的,则是食品质量与环境安全等影响稳定大局的社会群体性治安事件愈演愈烈……

于是,我在近年来的各种发声中不断提示:中国自从1990年代一度放弃执政党作为基本制度的三农政策导向而发生了单纯强调农业产业经济的方针问题,不仅有悖于国情而且直接造成了最近20年追求产业化、资本化之中必然导致的农业过度依赖化学化;已经符合逻辑地制造了严重的污染和安全“双重负外部性”!这也是三农问题之所以反反复复地被强调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的客观前提……

终于,人们在单纯追求农业GDP的反科学发展的方针政策所带来资源环境大规模被破坏之后,在2007年重新认识到需要强调“生态文明”(见***十七大政治报告),在2008年重新确立了在未来2020年要实现的农业发展目标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简称“两型农业”,见***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这些战略和政策调整,体现的应该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之古训。

而在这种国家宏观战略全面反思和农业方针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蒋高明这本书的出版,就显得恰逢其时。

不过,蒋高明这本书可不仅仅是为了证明2007年执政党强调“生态文明”和2008年强调“两型农业”的正确性;而是心无旁骛地开展6年科学实验的结晶。也就是说,在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之前,坚持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原则的科学家就已经先期开展脚踏实地的试验了。中央政府的英明决策,大体上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民间努力交相辉映。

与之呼应的另类民间努力是,此前的2003年,我们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创办了乡建学院,随即开展的新乡村建设多种活动中,“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算是个本源于基本国情和乡村实践的指导思想。当年培训和发动农民组建了多个有机生产者合作社。在乡建学院的立体循环有机农业初步成型之后的2005年,尽管那时候我还不认识蒋高明,但就在他酝酿着要回家乡开展科学实验的同一时期,我们强调新乡村建设要借助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公平贸易”理念,在城市开展市民消费者的有机消费合作社建设,通过市民分担有机农业的机会风险来带动农民有机生产者合作社的产品在城市销售;以此促进城乡统筹……

20074月我们从河北翟城村的立体循环农业试验基地撤出,同一年恰是蒋高明回到家乡农村开展有机农业试验;真可谓前赴后继,交相呼应!也许是由于从事类似的、相对于全球发展主义主流而言显得比较超前的试验,遭遇到不少相似的困境,于是,我们在2008-09年进一步拓展北京市海淀区产学研基地的市民农业项目中走到一起……

蒋高明认为,现代农业科技采取的是与大自然对抗的办法,不从造成粮食安全的源头开始治理,盲目学美国,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长期下去是很危险的。

我非常尊重这个在理念上不约而同、实际上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跟我们走到一起的科学家,更看重他在家乡农村的科学试验;因为,这对我们开展的在地化的社会科学试验具有很好的互补性。自然科学家的试验,得出的显然是一种“只要沿着同样的技术路线就能够重复得出”、更为清晰可见的科学成果。那么,从方法论的科学性上看,他在20亩贫瘠土地上的有机种植尽管面积不大,但比起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不仅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也是更具有学习和推广价值的。

为了检验有机农业对土地内在具有的生态修复作用,蒋高明租用的实验地是村里的低产田,曾经是建筑垃圾的堆放地,土层只有20厘米,下面是碎石。在这种土地上,蒋高明坚持“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靠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来获得高产。开始试验的2008年,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才收1000来斤,第二年也如此。到了2011年,小麦亩产 900斤,玉米1100斤,比周围农田亩产多一倍。

人们通过这个在地化的科学实验可以认识到:有机种植可以使低产田变成高产的“吨粮田”。

有机农业几乎实现粮食产量成倍增加的科学成果,客观上消除了有关部门以有机农业降低产量而拒绝予以政策支持的借口

同时,这个实验在农业成本上的节约更值得关注。根据蒋高明的计算,山东一带种植6种作物,实际需要打23遍农药,人工成本加农药费每亩为445元。而采用物理+生物方法,算上电费、人工费和工具费用,合计每亩为58元。亦即,生态防虫的成本只有农药防虫成本的13%

蒋高明坦然承认,有机农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精耕细作,产量才能高,这样生产出来的粮食,价格上如果与普通粮食价格完全一样,农民就只会留给自己吃;要想进入市场,价格应该有差别;有机粮食价格增加到4-51公斤的时候,亩均土地收益将提高到3000元左右。这样,多数农民会愿意改为有机生产。

如此看来,社会上很多不搞科学实验的批评者关于有机农业产量低、成本高的说法都被蒋高明的科学实验所“证伪”

进一步看国家宏观投入政策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则道调整的方向也很清楚:政府只需把“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治理污染费用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国家自从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每年平均三农投入的一万亿,用于在中低产田改造中主要支持生态农业,同步开展符合“两型农业”要求的立体循环经济建设;而对生态农业而言,只需要使用一半左右的化肥,农药使用更可以大幅度减少。这样,足以保证中国粮食生产在不再成为最大污染源的前提下增加30%以上的总产量。此外,只要维持住每年5亿吨粮食产出,就可以减少转基因食品进口,实现食品安全与降低国家粮食风险的双重正外部性。

如此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政策调整,政府何乐而不为?这,也许是蒋高明们百思不得其解的。

十多年前,在中央政府刚刚接受三农问题为“重中之重”的时候,我曾经发表文章“市场失灵加政府失灵:三农问题面临双重困境”。那标题本身就很清楚地把问题的实质点到为止地提示出来了。后来学习***十七大政治报告,看到执政党明确指出了“利益结构多元化”的制约作用,也就意味着明确指出了不同部门与利益集团之间客观存在某些利益相关性,已经成为国家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内在机制。据此再看当年这标题,似乎仍然适用于解释政府“何乐而不为也”……

蒋高明的实验农场取名弘毅,语出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中国的蒋高明们,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