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心想难事成,为什么休闲农庄总是亏
一二三产、田园综合体都是今年比较流行的词汇,国家大力支持的田园综合体更是资本追逐的项目,但是做起来的人很少,大多把经历放在了休闲农业这块,部分做的风生水起,节假日、周末双休爆满,但是总体来看是不赚钱的,为什么火爆的情况下依旧面临亏损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用数据说话,先看一组数据。首先,我国生态农庄、农家乐总数在300多万家,并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可以看出市场在不断地扩大,需求在不断增加,消费也在不断地升级,并且在一号文件的春风下,政府每年有巨资扶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算是迎来最好的时候,但是盈利者寥寥无几,超半数经营者出现亏损,原因大致如下。
占去大部分资金,运营无钱可投
大部分资金用在基础建设上,80%的休闲农业投资者都会走入这样的误区。以为土地拿下来之后,首先要把各种基础设施、景点、休闲项目都先建好,更有些投资者把建设高档社区的房地产模式搬到农庄建设中来,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和景观,如道路、桥梁、亭台楼阁、水紊、绿化、门楼等,最终因投资大,资金链断裂,或者开业运营一段时间后,游客很少,出现亏损,投入产出比极低,浪费巨大,损失惨重。
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海市蜃楼式的休闲投资,只能红火开业的那段日子,没有任何差异和支撑。而进行这种投资的投资者多半有房地产开发的经验,并且思维比较的固化,没有理解休闲旅游的精髓。
举例说明,青海旅游。每年去青海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老中青通吃,最火爆的时候,需要关闭景点来疏散人群,车辆停放可以排到几里之外。而去过青海的人对旅行的评价还都很棒,仔细地去看,青海所有的旅游景点都是靠天吃饭,也就是占用的是地理自然条件,没有过多的基础设施,简单的住宿和餐饮便接待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符合青海也符合人们去旅行的需要,从这点看,每一个投资者应该有个道理,做休闲农庄不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基础建设上,先投有效益的项目,这样风险可能减低到70%以上。
休闲体验项目大部分不赚钱
经过调研大量农庄、农家乐发现,许多体验与休闲项目根本没有效益,如拓展、水上项目、烧烤、体育项目等,如这些项目是以门票的形式来回收,90%以上收不回投资,若是想以此来吸引客人,带动其他消费,也达不到效果,最终投资成荒废。
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休闲体验项目应减少投资,即使要投资也应在盈利之后再投资,找出重点项目,做到精细。
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农庄、农场、农家乐中基本上占98%以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投资者都把主要资金投到不能产生效益的固定资产、人工景点上,而不把资金投到能直接产生效益的养殖、加工、门店、产品配送上,造成资金有去无回,损失巨大。
农庄有突出的产业,并且具备一定规模,一年四季有产品销售,有自己的产业链、赢利点多,收入不受季节限制,效益持久而稳定。其特征是投资者的资金都投在产生效益的项目上,投资回报高,固定资产少,基本没有人工景点投资。
如福建省永定区招宝农庄,就是以养殖、野生动物为核心,延伸出苗木种植,特色野味餐饮、会务;而苗木种植又延伸出苗木绿化工程;野生动物又延伸冷鲜配送等产业,并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盈利点多,赢利能力、竞争力都很好。
农庄应把主要资金用于产业规模的建设,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赢利点多、盈利能力强,是目前效益最好、最持久的农庄类型。
自我摸索,边想边做,边做边错
调查了2000多家投资者,95%以上都认为自我摸索,边做边学就可以把农庄建成。而结果因为没有经验,无法从全局整体考虑,或者造成方向性错误,损失惨重;或者无法把握每个环节和流程的建设,造成安全隐患多或施工不到位,边想边做,结果边做边错。
所以,我们最应该明白的,有是说的最多的,做农庄是系统工程,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应引进成功的技术、人才。
投资者在投资前都有去各个农庄、农家乐学习考察,这本来是好事,然而他们大多只是去走一圈、看一遍,看到的更多是固定资产投入如亭台、楼阁、水系建设、道路、栈道、绿化、景点等等。他们的考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吸收别人的东西。自己喜欢的、认为好的就进行拍照、录像,然后搬回去在自己农庄上建设。
实际上,他们没有花时间坐下来认真去听投资者、经营者的经验教训,以致许多投资者失误、浪费的项目,依然被考察者当作“重大收获”照搬回去投资、建设,重复别人的错误。而且,考察越多,搬回去的“东西”就越多,错误和损失就越大。
考察要花时间找投资者深入了解经验教训才有效,避免重复别人的错误,也就是能够看到本质而不是看别人怎么建设的,那样在网上找照片就可以了,不用浪费资金亲临现场。
休闲农业可能一直处在蓝海,因为一直在有人被淘汰,这一点是勿容置疑的。但是休闲农庄是讲究区域性的,没有寻找到差异化,或者是没有触发自己建造的可操控的点,是没有必要投资的,简单点说,哪怕所在地的水好也不能凭空修桥、亭台,有好的基础建设,就想着坐享其成。
你觉得什么样的休闲农场注定失败?欢迎留言!
编辑 | 梅子(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