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赚小型休闲农庄规划方案真的能赚钱吗

注册土地论坛,感受交流乐趣!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理念逐步推广到各个领域。从我们最熟悉的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到现在的共享农场理念的出现。将共享植入农业领域,又会带给农业怎么样的发展前景呢?
“共享农庄”作为一种平台化思维的产物,对于政府、农庄主、农民以及城市消费者而言,可谓“四赢”局面。
对于政府而言,“共享农庄”模式,通过使用权的交易,将农庄的闲置资源与城市需求之间进行最大化、最优化的重新匹配,将不确定的流动性转化为稳定的连接,间接地缩减了城乡差距问题。

对于农庄和农民而言,通过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多种私人定制形式,不仅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够和以往低频消费的用户建立强连接。


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有一方良田,播撒夏秋之繁实,有一处宅院,纳三五好友,赏四季之风月,几乎是人生最大幸事。

但以往,这种梦想和经营一家农庄的现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遥不可及。不过,如今“共享农庄”模式的出现,将“梦想照进了现实”。


此时,农庄作为一种生活、一个自由呼吸的场所,一个城乡之间“第三种生活”的本质属性,也因为共享经济的融入,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原标题:心想难事成,为什么休闲农庄总是亏

一二三产、田园综合体都是今年比较流行的词汇,国家大力支持的田园综合体更是资本追逐的项目,但是做起来的人很少,大多把经历放在了休闲农业这块,部分做的风生水起,节假日、周末双休爆满,但是总体来看是不赚钱的,为什么火爆的情况下依旧面临亏损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用数据说话,先看一组数据。首先,我国生态农庄、农家乐总数在300多万家,并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可以看出市场在不断地扩大,需求在不断增加,消费也在不断地升级,并且在一号文件的春风下,政府每年有巨资扶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算是迎来最好的时候,但是盈利者寥寥无几,超半数经营者出现亏损,原因大致如下。

占去大部分资金,运营无钱可投

大部分资金用在基础建设上,80%的休闲农业投资者都会走入这样的误区。以为土地拿下来之后,首先要把各种基础设施、景点、休闲项目都先建好,更有些投资者把建设高档社区的房地产模式搬到农庄建设中来,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和景观,如道路、桥梁、亭台楼阁、水紊、绿化、门楼等,最终因投资大,资金链断裂,或者开业运营一段时间后,游客很少,出现亏损,投入产出比极低,浪费巨大,损失惨重。

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海市蜃楼式的休闲投资,只能红火开业的那段日子,没有任何差异和支撑。而进行这种投资的投资者多半有房地产开发的经验,并且思维比较的固化,没有理解休闲旅游的精髓。

举例说明,青海旅游。每年去青海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老中青通吃,最火爆的时候,需要关闭景点来疏散人群,车辆停放可以排到几里之外。而去过青海的人对旅行的评价还都很棒,仔细地去看,青海所有的旅游景点都是靠天吃饭,也就是占用的是地理自然条件,没有过多的基础设施,简单的住宿和餐饮便接待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符合青海也符合人们去旅行的需要,从这点看,每一个投资者应该有个道理,做休闲农庄不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基础建设上,先投有效益的项目,这样风险可能减低到70%以上。

休闲体验项目大部分不赚钱

经过调研大量农庄、农家乐发现,许多体验与休闲项目根本没有效益,如拓展、水上项目、烧烤、体育项目等,如这些项目是以门票的形式来回收,90%以上收不回投资,若是想以此来吸引客人,带动其他消费,也达不到效果,最终投资成荒废。

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休闲体验项目应减少投资,即使要投资也应在盈利之后再投资,找出重点项目,做到精细。

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农庄、农场、农家乐中基本上占98%以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投资者都把主要资金投到不能产生效益的固定资产、人工景点上,而不把资金投到能直接产生效益的养殖、加工、门店、产品配送上,造成资金有去无回,损失巨大。

农庄有突出的产业,并且具备一定规模,一年四季有产品销售,有自己的产业链、赢利点多,收入不受季节限制,效益持久而稳定。其特征是投资者的资金都投在产生效益的项目上,投资回报高,固定资产少,基本没有人工景点投资。

如福建省永定区招宝农庄,就是以养殖、野生动物为核心,延伸出苗木种植,特色野味餐饮、会务;而苗木种植又延伸出苗木绿化工程;野生动物又延伸冷鲜配送等产业,并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盈利点多,赢利能力、竞争力都很好。

农庄应把主要资金用于产业规模的建设,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赢利点多、盈利能力强,是目前效益最好、最持久的农庄类型。

自我摸索,边想边做,边做边错

调查了2000多家投资者,95%以上都认为自我摸索,边做边学就可以把农庄建成。而结果因为没有经验,无法从全局整体考虑,或者造成方向性错误,损失惨重;或者无法把握每个环节和流程的建设,造成安全隐患多或施工不到位,边想边做,结果边做边错。

所以,我们最应该明白的,有是说的最多的,做农庄是系统工程,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应引进成功的技术、人才。

投资者在投资前都有去各个农庄、农家乐学习考察,这本来是好事,然而他们大多只是去走一圈、看一遍,看到的更多是固定资产投入如亭台、楼阁、水系建设、道路、栈道、绿化、景点等等。他们的考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吸收别人的东西。自己喜欢的、认为好的就进行拍照、录像,然后搬回去在自己农庄上建设。

实际上,他们没有花时间坐下来认真去听投资者、经营者的经验教训,以致许多投资者失误、浪费的项目,依然被考察者当作“重大收获”照搬回去投资、建设,重复别人的错误。而且,考察越多,搬回去的“东西”就越多,错误和损失就越大。

考察要花时间找投资者深入了解经验教训才有效,避免重复别人的错误,也就是能够看到本质而不是看别人怎么建设的,那样在网上找照片就可以了,不用浪费资金亲临现场。

休闲农业可能一直处在蓝海,因为一直在有人被淘汰,这一点是勿容置疑的。但是休闲农庄是讲究区域性的,没有寻找到差异化,或者是没有触发自己建造的可操控的点,是没有必要投资的,简单点说,哪怕所在地的水好也不能凭空修桥、亭台,有好的基础建设,就想着坐享其成。

你觉得什么样的休闲农场注定失败?欢迎留言!

编辑 | 梅子(微信号:)

如今很多人心里都怀揣着一个农场主梦,一方面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农场做好了,利润空间不言而喻,加上现在国家政策对规模化农业的支持力度,不仅是种植户心动,很多商业资本也开始涌入这个领域。

但热门归热门,赚到钱的到底有多少呢?有调研显示,中国目前有个奇怪的现象,种植面积几亩到几十亩的种植户赚钱的比较多,上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大户,反而很多赚不到钱。

理论上来说,按照规模经济的效应,规模越大理应越赚钱,大户赚不到钱,核心问题在哪呢?其中很关键一点,是农场盈利点设计不合理的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系统讨论一下,农场盈利点,到底怎么设计才算合理。

Part1 那些不赚钱的农场,有哪些思维症结?

除了一些本身就从事农业,因为种植经验丰富而扩大生产的农场主之外,很多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农场主,对农业生产并不熟,甚至并不是看重农业本身,只是看重政策,主要的精力放在跑关系、跑政策,真正用到农业生产上的精力并不多。

⑵没搞清生产和运营的区别

也有很多农场主虽然专注于农业生产,但不懂得在规模扩大之后,自己的角色已经不再是“生产者”,而是“运营者”。过去大家都是小农经营,只管生产,虽然有利润,其实更多的只是“苦力钱”,运营和销售的事基本上被“二道贩子”给做了,而在规模扩大成为农场之后,不仅运营方面的各种成本增加,对农场主运营能力也有了更高要求。

过去常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确不错,在农业社会,小农生产靠节约确实能增收。但规模化之后就不一样了,需要讲求投入产出比,农资投入等方面靠省钱已经不能带来利润,该加大投入的地方必须舍得投入。

⑷只想到靠主营业务盈利

很多农场主在设计盈利模式时,主要就是想着要靠自己的产品赚钱。其实光靠农产品,很难赚到钱。不妨借鉴点互联网思维,现在很多互联网产品都不靠产品本身赚钱,比如360杀毒软件,比如各种资讯类APP,它们主打的产品其实都免费,那怎么赚钱呢?既然免费,用的人就多,有了足够的人流量,广告商自然愿意掏钱!

其实做农场也一样,农场里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很多很多的,一些聪明的农场主,并不靠自己的农产品赚钱,而是让盈利点多元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农场到底有多少种资源可以转化为盈利点。

Part 2农场盈利可利用的12大资源

土地本身就是最值钱的资源,过去几十年,中国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房地产,就是靠土地催生价值。很多朋友们不屑房地产的做法,但用土地的增值来补贴农产品的低价这不是件好事吗?

实现空间的增值,中小农场如何利用移动社交媒体聚合人气?实现持续盈利?两点:一是生意,二是生活

生产劳动的价值很容易被大家忽略,建议大家看看张艺谋的《印像》系列,不就是生产劳动过程价值的艺术化吗?光门票一年就好几个亿。

万物生产的过程价值在哪?只要懂得包装,它们就是活生生的教育产品和体验产品。

农产品本身自然不必多说,农业部已经确定今年为农业品牌推广年,如果能有自己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将有很大优势。

加工才能实现产品的附加价值,农产品精深加工目前在我国也是一片蓝海。

只要有人,就可以通过服务增值,就可以靠感情维系增值。

有合作伙伴就能联手打造产业链。

从事农业的朋友,联盟的价值,一个农场生产的产品系列有限,一个农场的体验价值有限,联合起来对于用户而言就是无限的价值。

有人流的地方就能带来商业和广告价值。

原产地属于稀缺价值,发展原产地旅游,潜力可观。

和别的行业相比,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原本就是个巨大优势。

Part3 经典案例:200亩农场年入4000万,秘诀在哪?

北京郊区一家以意大利风情为主题的农场,面积不过200亩左右,他们却做到了年接待客户18-20万,实现年营业额4000万,他们的运营秘诀和盈利点在哪呢?

⑴差异化经营,突显特色

农场内的全部客房均按照意式家居装修风格,还原意大利原乡风貌。不仅如此,农场拥有110余种意大利本土果木和多种畜禽。农场的厨师长也是位地地道道的意大利人,烹饪着正宗的意大利美食,整个农场充满着浓郁意大利风情的。

⑵精准定位,锁定客户需求

他们的用户定位非常精准,就是面向中产阶级,中档消费人群。意大利农场在设计初期就锁定了对应客户群体,并为之提供了具体的服务。从庄园名称到园区景观,再到DIY项目、农产品深加工,甚至社会产品组织,都围绕着“意大利”这个符号进行,牢牢的抓住了崇尚欧陆风的中产阶级。

⑶包装场景,制造“冲动消费”

农场在建园之初,就把商品设计在了每个农场路线的关键点上。比如,根据客户进园之后的主要动线,去找寻到客人通常要停留那些结点,来设置一些商品或商店等形式。

另一方面,他们还通过出租的场地、设立农夫市集等,吸引外部商户、同行业者甚至是工厂进入农场,共同销售,创造一个商业的气氛。这样既能收取一定的租金,增加盈利,同时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产品,而不用自己承担产品无法销售、库存的压力。

⑷亲子活动,DIY项目

儿童乐园:农场特意给孩子们准备了一块大沙滩,滑滑梯,秋千,骑小马,破旧的轮胎都是孩子办家家的好道具。

动手制作:农场特意组织了动手制作美食的活动,让小朋友们和家人一起制作,不仅让孩子体验到做美食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小朋友们与家人之间的合作默契。

通过为公司、单位、学校、家庭等提供外卖服务,包括必备的自助餐设施、食品、酒水、服务等,以此来增加收入。

农场会将自制产品进行加工,产生出包括葡萄酒、果酒、果酱、奶酪等农场特色产品。

葡萄酒选用来自意大利的制酒专家遵循家庭作坊式的酿造方法,选用自己种植园有机种植的葡萄,酿造出100%纯天然的葡萄酒。除了葡萄酒以外,农场还有核桃酒、梨酒、苹果酒、李子酒等。农场的奶酪也是采用意大利传统工艺,精心选择奶源,在意大利师傅的精心指导下,生产出原汁原味、品味纯正的鲜奶酪。

不管盈利方式如何多元化,产品增值依然是农场经营的核心,把产品做到极致,自然会赢得市场的亲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