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自媒体《传媒大观察》,作者:赵治国
2016年5月21日,他带着儿子逃课去打CS,那一天是儿子的生日。
这样的生活细节,被他晒到了自己的微信和微博里。相比于微博,儿子在微信里的曝光率更高一些。这一点,朋友圈的封闭社交和微博的开放属性,他用行动做了诠释。
在微博里,38岁的他更关注互联网、热点新闻、军事和手机。“微博控”这个几年前红火的潮词在他身上至今也不过时。
在微博和微信里,他的头像都是宫崎骏的漫画《天空之城》的画面。
他的微信昵称叫“来去”,微博昵称叫“来去之间”。
现实中,他叫王高飞,是微博的掌门人。
5月24日下午,微博和央视体育频道举行里约奥运战略合作发布会。他在上台致辞前,发了一条微博,内容和正在进行的发布会无关。
王高飞平均一天的微博发布数在20条以上。作为这家公司的CEO,他似乎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微博上。
在这个发布会上,央视主持人张斌当众追问应邀出席的女排国手副攻颜妮,5月份前20天她一共只发了两条微博,其中有一条鸡汤文,那天的心情到底发生了什么。颜妮笑而不答。
与王高飞的微博控相比,颜妮代表着另一种微博用户的日常。
也正是更多类似颜妮的明星不像微博刚推出时那样频繁的发言,很多人拥有着一个刻板成见:与鼎盛时期相比,似乎微博不那么火了。
王高飞并不否认这种成见的存在,但他认为,从用户规模来说的话,对微博真正有影响的是2013年下半年。而那恰恰是他刚刚执掌微博帅印半年之余。
2012年12月,新浪调整业务和组织结构,微博业务地位被凸显,时任新浪副总裁的王高飞出任业务整合后的微博事业部总经理。
在此之前,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王高飞一直在新浪工作,早期负责新浪无线业务,后期负责手机新浪网的运营。应该说,他一直在做移动互联网的尝试和探索,终于在微博找到了真正的入口。
在王高飞看来,2009年到2011年,微博的早期用户大多数是从开心网和MSN迁移过来的,很多用户拿微博当QQ空间,或者当,微博被赋予了强社交的好友沟通联系。相比之下,微博可能在单向关系上的传播效率是最高的,但它的沟通能力确实不如微信、QQ,“这是由产品结构决定的”。
所以,当2012年微信问世之后,微博恰巧走入了下行空间,很多人误以为是微信的崛起,抢走了微博的注意力。
作为同属于碎片化的社交工具,微博与微信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核心在于用户时间的争夺。
王高飞不否认有这样的影响,但他认为在用户时间上微博面临的竞争更多来自于视频跟游戏。微博现在的用户峰值还是晚上10点多到12点。在晚上11点到12点内,用户可能会转移到视频或游戏上去,微信还是白天占的时间比较长。
更加注重内省的微博,显然没有把自己的滞胀状态归结于竞争对手,但竞争格局的变化,带来的是战略上的调整。
2014年4月,微博在上市。
当年,微博的月活跃用户(MAU)净增4700万;2015年,这个数字是6000万;2016年的第一季度,这个数字是2600万,同时与日活跃用户(DAU)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最大单季增幅。
尽管外界认为微博的活跃度在下降,但反映在数字上,活跃用户群的规模却一直是一个增长的趋势,而且微博还持续盈利了。有人形容微博开始回暖。
事实上,王高飞执掌微博之后,做了比较大的战略调整。
技术出身的他,对微博原有“强社交”的产品定位做了一个大胆扬弃。微博在整个互联网产品体系里面的定位,整个互联网生态里面的定位,包括用户的定位,都进行了重新调整。
调整之后的微博变得更加有特色,更加关注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时候用户数就提高了,也提高了用户的黏性和活跃度。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从微博早期关注的时政话题和社会事务,到现在更多地向基于兴趣的垂直细分领域扩张,旅游、电影、汽车、电视、美食等,正成为微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领域。
王高飞对此的解释是,开始时政问题讨论得比较多一点,可能30-40多岁的人上得比较多,单向传播网络严格意义上还是解决用户发布新内容的需求,不是去跟别人联系沟通的需求,但35岁以上的人,他的社交圈已经固定了,社交关系也几乎都固定了,所以微博再作为一个强社交的产品就不适合了,需要回归一个常态。你需要对公众去发声的时候你才去发,而不是把微博当成Facebook来发,里面要有一个新鲜感的东西,“我们希望这个平台变得越来越有用,而不是越来越好玩”。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微博里原先的大V占据的话语空间,正被更多的中小V和自媒体所稀释,大V整体的阅读量在下降,但非V的增速也更快了。这种变化带来的就是用户下沉和年轻化,三四线城市的微博用户和年轻用户的规模增幅明显。
这种战略上的调整基于微博对用户规模的体认。
王高飞认为,在中国只有把规模做起来,体量才能做起来,用户规模决定了公司的体量。对微博来说,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做到一个月3到4亿用户?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人口全上微博也不可能实现这个规模,只有做到向二三线城市扩张。“所以我们关心二三线城市产生的内容。不是我们自己娱乐化,或者更年轻化,而是因为二三线城市的用户群体可能对这些内容更感兴趣。”
对年轻化的群体来说,基于开放社交系统的微博,还能是一个能够去拓展他们眼界的平台,用户只要关注的范围够广就能看得到,这样用户对微博平台的依赖性会更强。而这是熟人社交朋友圈里所不可能有的信息。
“微博下沉,用户上浮”。王高飞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如此形容微博的二次创业。
微博与央视体育的奥运战略合作,并不涉及内容版权的合作,而是微博已经在重大体育赛事上玩得比较嗨的“跨屏互动”,即在移动终端和电视屏上点亮体育赛事。
这样的合作模式符合目前王高飞给微博的定位:坚决不做内容。
王高飞的规划是,微博不仅不做内容,也不做一些偏重的服务,严格意义上就是传播和关系这两层:传播有推动力的信息,推动有传播力的关系。
“当你做两层的时候,你做得薄的话,比较适合你的生产模式就是薄,你要做厚的话,包括服务、交易你都得涉及,微博目前来看,至少在MAU(月活跃用户人数)到达4亿多以前,我们还是尽量把业务做轻,而不是做重”,王高飞说。
尽管不做内容,但微博的内容生产能力依然强大。微博在垂直内容领域里集合了各家的长处,有12个领域的阅读量超过了100亿。UGC固然不可或缺,但专业领域里面的PGC内容专业性会更高一些。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王高飞思考更多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原创的内容和转发的内容,转发内容的消费量更高一些,二者哪个是趋势;第二个问题是从内容消费的形态来看,是文字的内容占比高还是视频的占比高呢?
从目前的形态来看,微博还是以短内容为主,包括像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类似的PGC媒体机构,在微博上的内容有别于其微信公众平台的长文章,以短取胜,传播量、互动率都十分可观。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表面上微信与微博是竞争关系,但二者却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内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反而相安无事,各得其所。
早期的政务微博做得非常成功,以至于到现在,“官微”这个简称依然是指微博,而不是指微信。但微博也曾经在2013年和2014年发力去做政务服务号,结果发现服务号远不如官微的政务号有成就感,相反微信的政务服务号倒是做得风生水起。
于是,做了两年之后的微博与微信似乎有一种默契,微博继续专注于官微的传播,而微信则倾力于服务。大家各做各的,反而找到了彼此更擅长的事情。工商部门的微信服务号做得挺不错,但公安部门的一些警情用微博发布更方便。
放弃强关系社交,放弃自制内容,这是王高飞有别于而做出的战略放弃。
在王高飞看来,整个腾讯公司的战略是两个,连接和内容。内容是腾讯含金量较高的东西,所以腾讯不会放弃。但微博不然,微博只做连接,不做内容。
这种放弃战略,王高飞认为和公司的规模有一定的关系。他自认为市值40亿美金的微博还不过是家小公司,而腾讯却是微博的40倍甚至50倍。就腾讯的三个核心产品而言,QQ、微信和QQ空间都过了5亿,甚至腾讯视频(2.9亿)的用户数也比微博(2.6亿)多出了3000万。
王高飞开玩笑地说,“腾讯那边少一块,过来是十分之一的话,微博就已经变成一个上百亿的公司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微博考虑的不是跟微信去竞争的问题,而是如何把自己做好。“微博考虑的问题不是说我们如何去变成一个500亿美元1000亿美元的公司,而是首先要变成一个从现在的40亿到未来80亿规模的公司。我做好一件事可能就足够了,我们一步一步来”。
对话:微博的未来观
Q:关于时下最火的视频和直播,微博现在有什么规划?
A: 现在微博上每天发布视频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发布长文章的人数,因为对于大部分内容生产者而言,生产视频的成本反而比生产文章的成本要低。但是一个2分钟的视频和一个2000字的文章哪个含金量更高?这个不能比较,就商业价值本身而言,有可能2分钟的视频含金量更高。
Q:现在视频领域竞争也比较激烈,包括短视频,不断地有新加入者,怎么看待竞争?
A:我们跟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冲突,是互补的。我们自己做短视频,就是搭好一个平台。我们不做电视台,我们做的更像有线电视网络,希望在这个电视网络里面有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出现。
Q:对未来媒体的趋势判断上,你更侧重于哪一块?
A:视频。对普通人来讲,视频是接受信息是最自然的形式,文字的东西用户看完之后还要再去理解。文字这种传播形态是因为原来在传输介质上受限,才产生了一种传播中介。当视频的东西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广泛地传播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把用户看到的东西转成文字再传播出去,然后把看到的文字再想象成视频呢?这是个趋势问题。
Q:微博也在搞直播,好像是大家都上马,你不上马有点不太好意思一样。
A:本来去年就做了,我们也没想到今年突然一季度就火成这个样子,所以说我们这块也有一些提速。
Q:直播和视频这二者还不能完全混为一谈?
A:视频更多的是记录和传播,直播更多的是沟通跟交流。
Q:这两个相比,哪一个方向会走得更远一点?
A:从用户规模来看的话,肯定短视频的会更大一些。但是直播这种形式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是短视频没法比拟的。
Q:微博下一步的战略,准备做什么样的调整?
A: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视频,其次来讲长尾是一部分。长尾面临的用户群体更窄一些,更多地偏重于自媒体。微博还是要把量做起来,首先关注规模,同时会关注质量。如果非要在规模和质量当中二选一的话,我们肯定选规模,尽量二者兼具。
Q:你对网红这个热度怎么看?最早的网红其实是在微博上出现的。
A:我认为刚开始。这两年的网红跟前两年的网红是完全不一样的,前两年的网红,像郭美美,会为了红而在网络上乱来。现在的网红其实是以互联网为变现平台的,不会乱来。比如说电商的网红,我会认为她更爱惜自己的网红平台,因为她是靠自己的粉丝才能持续经营下去的。不像郭美美,她只要把自己炒上去了,她在线下走穴就能赚钱了,所以说当时网上有专门负面炒作炒网红的。现在的网红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要靠平台本身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不会做负面的炒作。
Q:你一再说微博是小公司,那你对工作的现状满意吗?
A:我觉得确实会有一些精力透支。去年几个公司CEO跟的曾鸣教授聊天,有朋友问是怎么做管理分工的,公司能管这么好?曾教授回答特别好玩,他说阿里在你们公司这个体量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管理层级,马云啥都管,连前台的事儿也管……其实你想想确实是这样,没到那个体量的时候,没有必要非得追求合理的架构。公司到一定体量的时候管理自然就上去了,但是当下作为CEO就累成狗……
其实最辛苦的公司就是像我们这种规模的,(市值)三五亿美金的公司不会这么辛苦,三五百亿的也不会。我以前管无线的时候每年收入五六个亿,没有这么大的发展压力,因为你没有做选择的实力。像腾讯、阿里这种公司,已经到那个规模了,犯一两个错也死不掉。最悲惨的就是我们这种几十亿美金的公司,把握不住机会会掉队,把握错了机会也会掉队,比较折磨人。
新浪微博统治这个行业后,虽然经常加入一些糟心的设定,完全是破坏体验,不过最近似乎转性了,开始考虑用户需求了。新浪微博CEO @来去之间 日前就曾曝料,微博将会加入发布后可修改内容、评论先审后放等重磅新功能,多年的七代终于要成真了。
今日晚间,@来去之间 又放出了一张截图,显示在微博转发页面,赫然多了一个“快转”,他还配上了一个无比惊讶的手绘表情。
@来去之间 并未具体这个“快转”功能是干啥用的,从字面上看应该是快速转发的简称,选择后会在后台将微博转发出去,而不出现编辑框,用户可以继续浏览。
如果是这样那就很方便转发党了,不过大家应该也知道,Twitter、Facebook早就有了类似功能,QQ空间也有个秒转……
而且按照新浪微博的性格,如此方便的新功能,刚出来的时候很大概率是给会员独享,过几个月再开放,就像打破140字限制。
说起曹国伟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说起新浪,大家都会醍醐灌顶,曹国伟任新浪CEO,但他以前却是一位小会计。
曹国伟,男,1965年11月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此后又获得了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新闻学硕士及德州奥斯丁大学商业管理学院财务专业硕士。
毕业后的曹国伟一直在硅谷的两家会计师事务所中打拼,先是安达信,后是普华永道。他供职期间,正是硅谷最疯狂的时候。
而在普华永道担任审计师的曹国伟经历了在其他地方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的各种资本运作,有机会接触到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大量企业,审计过雅虎、Oracle等知名公司,亲自经手数家公司的上市,涉及到的兼并收购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
1999年,在面临两家硅谷企业的邀请时,曹国伟在选择上有些犹豫,于是便向自己一位社会经验丰富的老朋友请教,他就是时任新浪首席运营长的茅道临。曹国伟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次的请教改变了他的一生。
茅道临邀请他加盟正处于上市申请阶段的新浪,曹国伟只考虑了两天便答应了。曹国伟随后加盟新浪,负责的工作则是新浪上市前的冲刺。连续几周时间,曹国伟每天要忙碌十六个小时,一边在普华永道完成工作交接,一边到新浪以财务副总裁身份接手上市流程。
半年之后,在曹国伟的推动下,新浪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并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门户网站。而新浪首创的,通过离岸公司控股内资公司上市的形式,也成为之后国内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的普遍模式,并被称为"新浪模式"。
在新浪上市后不久,中国互联网行业就陷入低谷,随后无线增值服务业务兴起,对行业发展趋势极度敏感的曹国伟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而这也成就了他标志性的两次收购。
第一次是2003年1月收购广州讯龙,这次收购被认为是互联网界最为成功的收购案;第二次是2004年3月收购深圳网兴,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次收购奠定了新浪当时在无线增值业务上的霸主地位,也几乎改变了公司的命运。
无线业务的兴起,使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全面盈利。新浪的股价也因为无线收入的大幅增长,而在2004年一季度突破四十美元创下一个高峰。而曹国伟设计的收购讯龙和网兴的模式,则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收购的范本,此后业界内发生的多次并购都以此为样板。
曹国伟担任新浪CFO期间,除了主持两次并购之外,还成功化解了盛大网络入主新浪的计划。
曹国伟当时分析,对于新浪来说,盛大的出现有些意外,但对于盛大来说,此举也肯定属于临时出手,因为此时纳斯达克刚刚出现对中国概念股非常不利的消息,新浪股价一路下滑,出现了大量的抛售,盛大也才有机会大量接盘。
在盛大突袭之后的第四天晚上22点,新浪抛出一份 "股东购股权计划"(俗称"毒丸计划"),规定盛大只能再购买不超过0.5%的新浪股票,假如超过,其他股东将有权以半价增持公司股票。此举彻底扼杀了盛大增持股票的机会,而陈天桥手中近两成的股份,并不能撼动新浪管理层的地位。"毒丸"成功制服住陈天桥这个外来者,而亲手制作这一"毒丸" 的,正是曹国伟。
对于曹国伟来说,在新浪十年,最大的考验可能莫过于在2004年6月临危受命,兼任公司的联席COO,负责管理公司最为核心的广告销售和网站运营。一个公司CFO兼COO,同时负责前台和后台,的确有些不同寻常。2004年,新浪的网络广告出现了瓶颈,虽然还在自然增长,但幅度已经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到任之后,他调整内部组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时给人的印象异常"强势"。在短短6个月之内,曹国伟在新浪建立起一支全新的销售队伍和一个功能强大的销售体系。2005年,新浪广告在已经领先的情况下,增长率在年来首次超过主要对手搜狐,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
在此期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整个无线增值业务行业都受到了重创,新浪也不例外。但曹国伟领导的网络广告业务成为新浪收入的引擎。长期的积累更让新浪在奥运会举办期间的广告销售业绩大放异彩,2008年第三季度总体营收超过1亿美金,广告营收达到7620万美金,同比增长66%。在新浪网络广告迅速增长的同时,曹国伟对于网络营销模式的开发、营销管理系统的建立,随后成为国内各网站学习的样本,而新浪从那时开始,一直牢牢占据国内门户网站广告霸主的地位。
2009年9月28日,新浪公司宣布,以新浪CEO曹国伟为首的新浪管理层,以约1.8亿美元的价格,购入新浪约560万普通股,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这也意味着公司结束股权分散的状态,管理层成为新浪的实际控制者,这也是中国互联网首例MBO。
2009年5月,新浪高管齐聚成都,探讨新浪未来的发展战略。曹国伟认为,SNS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新浪长远的目标是做一家令人尊敬的新媒体公司,因此新产品的拓展必须围绕新浪的核心竞争力来做,曹国伟拍板放弃新浪朋友,新浪要全力以赴做一款微博产品。
曹国伟强调,对于Twitter要学习优点,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曹国伟当时给新浪微博提了个建议,要注重中国网友的习惯,在Twitter 140字和转发的基础上,要加入创新功能,这样能够大大提升用户体验。事实证明曹国伟的判断是正确的,Twitter已经在部分产品细节上反过来向新浪学习。
新浪微博推出后在全球华人中迅速风靡,成为中国最为火爆的移动互联网社交产品。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正式对外推出服务;当年11月2日,新浪微博用户数突破100万,距离公测仅66天时间。
2010年4月28日,新浪微博用户突破1000万; 2010年10月底内,新浪微博用户一举突破5000万,而Twitter用户数发展达到这个规模用了3年的时间。截至2014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经超越6亿,月活跃用户接近1.8亿。
2011年4月21日,新浪CEO曹国伟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时代》周刊客观地评价称,曹国伟在形势并不是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抓住了机会,推出了新浪微博服务,并将其打造成中国最为开放的网络平台之一。
2014年4月17日,微博在曹国伟的带领下成功上市,他一手缔造的微博王朝达到新高度。微博也成为全球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
微博上市路演过程中,中国科技股正在经历"寒冬"。3月初,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超过5%。一季度赴美上市的中国股票行情一片惨淡,在微博之前上市的两支中概股均在一周内跌破发行价。
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中,曹国伟却表现出一如既往的执着。直到上市前一天,微博与承销商高盛仍在就发行价进行PK。最后一场谈判从下午2时持续至6时,高盛提出如果发行价定在17美元,则需要适当减少股数,而曹国伟坚持17美元和1680万股。他反复向高盛表达自己的自信--微博在中国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Twitter在美国的影响力。
最终高盛让步,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曹国伟对趋势的判断极为精确。美国当地时间4月17日9点30分,代码为WB的微博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开盘短暂下跌后,微博逆市上涨并一度触及24.48美元高点,最终首日报收20.24美元,较发行价上涨19.06%。
此时的曹国伟却异常淡定。他只是在微博上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微博上市了。感谢所有的员工,用户和合作伙伴。让我们一起以微博之力,让世界更美!"。
负责微博上市业务的一位律师用"很职业,不那么感情用事"形容曹国伟。他说,中国大多数互联网或技术公司CEO对资本市场、海外市场和法律并不熟悉,而曹国伟则对财务、法律业务同样精通。这使曹国伟的处事风格更像美国那种大公司董事会选出来的CEO,做的是创始人的事,风格上却是美国大公司精英的感觉。
也许正是因为以前的会计职业的经历,让他细心严谨、了解财务了解法律,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机遇,成就了如今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