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贷投了100万滴RBF的融资效率如·何?

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风险评价指标;管理建议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财务相关风险理论
(一) 资产证券化理论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的资产组合方式或特定现金流作为支持,在金融市场发行可用于的交易的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它具有以资产来支持融资、结构性融资和表外融资、不会增加融资人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的特点,并依据信用增级原理、风险评估原理和资产重组原理三大基本原理。
(二)财务风险理论
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都可能会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风险的本质更确切的表现为一种微观经济风险,同时也集中体现出企业理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具有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收益与损失共存的特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财务管理工作主体的局限性和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所引起的。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在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管理中需要解决:识别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选择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建立有效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财务风险的控制制度四大问题。
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选取方法和影响指标选取的因素
1.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主要有:敏感性原则、广泛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测度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2.选取评价指标的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和指标修正法四种。
3.影响指标选取的因素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利率汇率风险三种。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详见表1。
四、企业控制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的管理建议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资产证券化风险意识
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过程中如果涉及巨额资金,且过度损耗融资成本的话将会对整个企业的运营活动及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企业在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若果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准确清晰地意识到资产证券化融资所带来的相关财务风险,就会给整个企业的资本运营、财务管理等活动带来极大的挑战。所以,企业必须从提高自身风险意识方面出发提高各个相关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的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意识,从而达到整个企业从基层到决策层对证券化实施的高度重视。
(二)完善企业财务机制
1.合理有效的“财务风险隔离”制度的建立
2.构建与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3.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相关信息披露予以加强
(三)及时采取有效行动
当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发出高度预警提示时或出现财务风险时,企业相关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应该立刻将该种情况汇报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便决策者在最佳时机采取最佳的应对风险措施,从而控制风险。该建议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避免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业务的失败。
(四)完善政府环境制度方面的控制
国家应制定有助于对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的会计规范,根据特殊的企业主体对其具体问题进行明确,严格合理整治监管格局,建立统一的监管环境;制定相应法律,明确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会计处理流程,熟悉其具体的税目规定。发挥政府鼓励性政策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安全透明的资本市场金融环境,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不断完善等各种对企业控制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有重大意义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袁艺鸣.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与风险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1
[2]杨舒林.资产证券化融资对我国企业财务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罗光兴.中国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07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上市公司 财务治理机制
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向来是公司所有者、利益相关者、经营者关注的焦点,在理论方面,现在国内学者对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多是停留在财务管理的层面上,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规范财权配置,规避财务风险的研究较少。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经理层财务舞弊导致公司财务风险急剧恶化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多是由于公司产权所有者缺位引发内部人控制,以及监管无效,治理机制不够完善造成的。因此,完善财务治理机制防范公司财务风险,具有现实与理论依据。
1.国内外研究综述
袁晓波(2010)把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一类是以市场数据为基础,并提出我国证券市场不完善,会计数据更可信的观点。通过会计数据衡量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来预测财务风险。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美国学者EdwardAltman于1968年提出评价公司财务风险的“z记分法”。向德伟(2002)通过实证研究,得出“z记分法”在我国股市有效的结论。所以本文也选用“z记分法”作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
“Z=1.2*营运资金/总资产+1.4*留存收益/总资产+3.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0.6*股票总市值/负责账面价值+1.0*销售收入/总资产”,Z>3.0时企业较安全,Z
国内直接研究完善财务治理机制规避财务风险的文章较少,但有许多相关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文章。杨淑娥(2002)规范了公司财务治理的概念: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并根据对财务信息的影响力,把公司财务治理中的利益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如行使控股权的大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等。另一类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如小股东,政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贺正强(2008)在财权理论的基础上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目标三个方面区分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并提出财务治理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对财务关系的处理,达到各个利益主体权、责、利关系的合理划分,从而实现财务目标的权力方面——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就从理论方面为本文的研究找到了根据,通过完善财务治理体系,防范财务风险,正符合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在实证研究方面,有许多学者从侧面对财务治理与财务风险的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这对本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袁晓波(2010)通过对上海交易所200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发现高管持股、高管薪酬与财务风险评价z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发现设立专门委员会有利于抑制企业财务风险。程新生(2006)通过对2004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中具有财会专业背景的董事比例与财务风险评价Z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次数越多,财务风险越大,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与上述研究类似的文献,在此不逐一列举。对财务治理与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现在逐渐由以往的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财务治理机制如何具体完善也越来越明晰,财务治理机制在规避财务风险方面的作用也得到认可,但是要形成明确系统的结论还需要对长时间的数据进行观察分析,同时需要财务治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研究设计
根据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从财务治理的视角来研究上市公司如何规避财务风险”提出相应的假设:财务治理机制的完善与财务风险评价z指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既财务治理机制越完善财务风险越小(本文研究的财务风险是指风险的负面作用,也就是出现财务危机,破产风险加大)。
为了检验这个假设,需要选取衡量财务治理机制的变量以及财务风险的变量。根据曹越(2011)的理论研究,我们将从三个维度来选取衡量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变量。
利用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来判断各个变量与“z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并对各个变量的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从而总结出对规避财务风险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指导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完善的具体工作。
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所以我们在选择样本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现在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选择那些治理结构完善的上市公司作为我们的样本,最终决定把央视50指数中涵盖的50家上市公司作为我们研究的样本。
3.回归分析
3.1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中的数据来自于迪信通软件。在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采用的是默认进入回归方程的方法,即强行进入法。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占到了37.33%。具有财会专业背景的董事占了董事会董事总人数的26.2%,而独立董事的比例占到了34.74%。在所有的样本公司中,设置财务总监的公司有37所,占到了公司总数的74%,没有设置财务总监的公司有13所,占了公司总数的26%,大部分公司都设置了财务总监。见表1。
表2给出了回归模型统计量:相关系数值为0.732,判定系数为0.535,说明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度较好。
表3给出了模型的方差分析,由表中可以看出,本模型的F统计量的值为5.119,Sig.
由表4可以看出各个变量的容差值都大于0.1,VIF值都小于10,说明各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2回归结果分析
相关回归模型的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在9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本文所选取的财务治理因素的变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财务风险的变化。
由表5可以看出,只有财务杠杆这一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余的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公司财务杠杆,即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公司的财务风险呈正向关系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的财务风险越大,资产负债率越低,财务风险越小。但这一因素并不是我们完善财务治理机制考虑的内容。
在前面的描述统计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SR)平均达到37.33%,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持股比例,从理论上来看第一大股东出股比例越高,控制公司财权的能力与动机越强,越有利于财务治理机制的完善,财务风险应该是降低的,但是我们回归分析的结果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SR)没有通过显著向检验,这与我们的理论探究相违背。
财会背景执行董事(FD)的比例在我们研究的50家上市公司中平均只有26%,这一比例较低,并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财会背景执行董事的聘请没有得到企业治理层的认可,聘请的财会背景的董事也没有在防范公司财务风险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席财务官(CFO)的设置也没有显著起到规避财务风险的作用,公司CFO在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方面的意识较淡薄。
综上所述,从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财务治理体系中的财务决策机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可能的原因:
(1)央视50指数的股票大多是大盘蓝筹股,第一大股东往往是国有机构,从而造成监管管理者的确缺位,影响财务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
(2)财会背景执行董事的比例较低,董事会的决策没有充分考虑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3)CFO往往更重视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并没有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考虑公司的财务风险,CFO并没有在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完善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财务约束机制中的独立董事比例(ID)变量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现有公司治理机制中的独立董事往往形同虚设,并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财务激励机制中的高管薪酬(XZ)和高管持股数(CGS)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过对一些企业家的访谈与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高管持有的股份往往较少,不足以对高管层形成激励。高管的薪酬总数从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到平均为1266.87万,较高的薪酬总额,不合理的薪酬机制使公司的管理层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公司财务治理机制持续良好的运转。
3.4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所阐述的财务治理体系构建的相关变量虽然很多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模型整体通过了F检验,是极其显著的,这说明单一的完善财务治理机制的措施和制度并不能使财务治理机制健全运作并发挥良好的作用,要多种措施相互结合。治理层面机制的完善是多方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要使财务治理机制在规避财务风险方面发挥作用还需要公司的治理层与管理层长期从思想上重视,适时变更企业的组织架构。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范文第3篇
一、公司财务领域风险管理研究现状的简要回顾
相对于公司财务理论的其他板块而言,国内财务学者对风险管理的关注与研究显得严重滞后。总体而言,在国内学者看来,风险是公司理财活动的外生变量,在财务决策中,当然应该权衡风险与报酬,但无意从财务的视角控制或管理风险,或至多将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视为投资管理、筹资管理以及股利分配管理当然构件,而未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予以探讨,因而未能从公司财务学的视角确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架构。但是,让人欣喜的是,财政部部长助理王军在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以及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5年年会暨第18次研讨会上所做的讲话中,提到我国会计学界今后三年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其中重点之二是“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问题”。在这一点中,王军认为“理论界应当充分研究从最初的相互牵制发展到目前的企业风险管理架构”。由此,我们坚信,我国会计学界以及公司财务学界对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春天即将来临。
反观国外,情形则大不相同。就国外出版的几本权威的公司财务教材而言,无一例外地用相当的篇幅讨论到风险的管理问题。在讨论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这些教材或专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讨论了跨国经营带来的有关风险的管理,如外汇汇率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的管理。相对于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国内公司财务学术界的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国外公司财务学术界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也同样存在一定的缺憾,如没有研究风险管理在公司财务理论中的地位,因而也未能从公司财务视角提出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
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1、风险存在的广泛性及其产生机制的复杂性
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可区分为资金运用活动以及资金筹集活动,而资金运用活动主要包括内涵式的生产性资产投资与外延式的企业并购。其中,生产性资产投资又可划分为资本投资活动以及日常营运活动,资本投资活动面临的风险可通称为项目风险,日常营运活动遭遇的种种不确定性可区分为市场风险与环境风险。其中,市场风险是市场制度固有的各种风险,包括价格风险、供应链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外汇风险等;环境风险则是源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所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包括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政策与法律风险以及科技风险(或称IT风险)。企业并购活动面临的风险可通称为并购风险,具体包括并购过程中的信息风险、反收购风险、法律风险、体制风险以及购并后面临的营运风险等。至于资金筹集活动面临的风险则可具体化为融资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外汇风险等。值得注意的是,因负债融资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则不能简单的归入资金筹集活动面临的风险系列之中。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不能偿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以上提到的所有具体风险都构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驱动因子。由此可见,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上述各类风险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的最终实现将会导致企业现金流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提高了折现率,从而冲击企业的当前价值;另一方面影响企业到期偿债的能力,威胁到企业的持续经营,增大了企业的破产成本,而这也同样会冲击企业的当前价值。这正是我们从公司财务角度研究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因:即风险管理与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密切相关。我们认为从公司财务的角度看,风险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最小化影响股票价格的冲击以及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的持续经营。由于随着财务风险的增加,企业的破产成本也将随着上升,从而侵蚀掉财务杠杆带来的经济利益,使得企业的价值呈递减趋势,所以,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即是追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而统一于公司财务的基本目标。
2、风险管理是企业价值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的当前价值:有效地降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以及增加企业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量。首先,由于利得与损失在税务处理上的不对称性,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其次,当企业存在较大的财务危机成本时,正确的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财务危机的成本,而且为企业提高负债比例提供保障,而债务的增加相应地可以提升税收挡板的作用。以上两点的效应,都可以提高公司的当前价值。最后,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未来产生更加稳定的现金流,以使企业保持较稳定的经营业绩,维持外部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
由此可见,风险管理可以为公司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而与投资管理、筹资管理以及股利分配管理一起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引擎。
三、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研究――财务理论视角的思考
从公司财务理论的角度看,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管理内容的相对独立性。
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是正确地识别公司当前面临的各种风险,客观评价各种风险给企业生产经营可能造成的影响,继而运用相应的技术方法和交易策略对企业的“受险部位”进行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以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由此可见,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与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股利分配管理的基本内容是有区别的,但同时又是互相联系、互为交织的。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的客体(即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中产生并显现的,只不过投资管理与筹资管理将风险视为外生变量,而风险管理则将其视为内生变量。
2、风险管理目标的相对独立性
作为公司财务的基本内容之一,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与投资管理、筹资管理以及股利分配并无二致,都是寻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但就其直接目标而言,则有着显著的不同。资本投资的直接目标是最大化投资的净现值,营运资金管理的直接目标是最小化营运成本,筹资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在保证投资所需资金的前提下,寻求筹资成本的最小化以及资本结构的最优化,股利分配管理本质上属于筹资管理的一部分,因而有着与筹资管理基本相同的直接目标。而风险管理的直接目标,如前所述,就是最小化影响股票价格的冲击以及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的持续经营。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范文第4篇
由于财务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其环境的复杂性,企业时刻面临着财务风险。虽然内部控制建设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但其仍未充分发挥预警和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梳理来引导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
内控;内控有效性;财务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拥有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企业才能保证各级管理层的职责得到正确履行。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涉及到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内控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在企业自身因素方面,内部控制缺陷更可能存在于规模更小(朱荣恩,2004)、成立时间更短(郑石桥等,2009;张继德等,2013)、财务状况不好(张颖、郑洪涛,2010)、经营活动更复杂(田高良等,2010)、企业文化建设不足(程晓陵、王怀明,2008;张继德等,2013)的企业中。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高管薪酬激励、高管持股比例、审计委员会的设立、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等(吴益兵等,2009;张先治、戴文涛,2010;李育红,2011;刘亚丽,2011;李颖琦等,2012;刘启亮等,2012)都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外部监督方面,主要从是否聘用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曹建新等,2009)、是否对内控评价报告进行审计(薄澜、姚海鑫,2012)等审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蔡军等(2006)、王希全(2009)、池国华(2010)、张先治等(2011)、戴文涛等(2013)从不同角度出发,构建了内控评价整体框架。很多学者从COSO的内部控制五目标出发,构建了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如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张兆国(2011)、黄曼行(2013)等。由于COSO五要素间联系紧密、互相牵制、逻辑性强,能够反映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貌(池国华等,2011),绝大多数学者从五要素出发构建了内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王素莲(2005)、孟林和任志宏(2007)、林钟高等(2007)、方敏(2009)、袁晓波(2010)、王宏等(2011)、陈关亭(2013)。在内控评价方法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德尔菲法(周瑜等,2008),熵值法(敖世友,2009),层次分析法(骆良彬和王河流,2008;韩传模和汪士果,2009),多层模糊评价法(王卫星,2008;王希全,2009;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杨洁,2011),BP神经网络模型(朱卫东等,2005)和IC-CMM(王海林,2009)等。
二、财务风险文献综述
由于财务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其环境的复杂性,企业时刻面临着财务风险。本文主要从制度层面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两方面对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制度层面,国内学者基本上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探讨财务风险的管理。企业的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高管持股、总经理与董事长二职分离等对企业财务风险有一定影响(于富生等,2008;迟旭升和李明,2011;张红英和钱文彪,2012),因此,可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刘健海,2012)及从公司治理角度入手,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方面,我国学者主要通过确立相关指标,构建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其中使用比较多的有F分数模型(周首华等,1966),概率模型(吴世农等,1999),主成分分析法(张爱民等,2001),Logistic模型(刘翰林,2002;吴勤、周国强,2005;罗晓光、刘飞虎,2011),BP神经网络(杨保安等,2001),RBF神经网络模型(刘磊、郭岩,2012),粗集神经网络(周敏,2002;刘洪,2004),逻辑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相结合(李娜,2008)。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文献综述
首先,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有效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资产安全,这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其次,良好的内部控制依赖于企业对其所处风险的正确评价,内部控制是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它的目的是适当地管理与控制风险。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是一种最小化风险的机制,企业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有效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理论研究方面,黄秋菊(1994)最先提出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王飞跃(1998)梳理了内部控制对财务管理的作用及在具体实施中需把握的关键点,对企业内部控制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蔡韧(2003)分析了内部控制的优点及局限,给出了内部控制制度降低财务风险的前提是:制度完善、执行正常且有效、坚持不懈,并且需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环境。雷振华(2005)、张智勇(2007)也都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对财务风险预警及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王福涛(2011)提出企业应基于内部控制的不同视角(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建立不同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战松涛(2011)基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负相关提出了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管理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王团现(2013)对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国内实证方面,大多数研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呈负相关关系。鄂秀丽(2008)统计分析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程度随着时间、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周凌(2012)、黄曼行(2013)分别对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小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结论。而董育军、黄益雄(2013)在考虑多种内部控制质量衡量指标及财务风险指标、采用不同回归方程的基础上,仍然得出了此结论。COSO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在从五要素出发的实证分析中,袁晓波(2010)提出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与财务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关注薄弱环节,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郄萌(2013)从微型企业的视角得出:管理者薪酬、管理者持股数量和财产保护是影响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李丹(2013)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控制活动和风险评估因素与财务风险相关性最高。杨艾(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提高独立董事有效性可有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从而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然而,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结论。金烨(2012)实证得出五要素对抵抗财务风险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总体内部控制质量与抵抗财务风险能力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四、文献述评
在关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提出了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来管理财务风险的原因及对策,但基本都是基于COSO整体框架提出的。不分行业特点、发展阶段、规模大小等给出的笼统建议并没有实际意义,缺乏可操作性。实证研究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者们多基于COSO五要素或目标构建了内控评价系统,但却没有一致的评价标准和针对性,对模型的适用条件、实际运用情况考虑也较少。而国外研究多采用收集公司样本进行研究的方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秀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2010,20:139-140.
[2]林钟高,王书珍.论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J].财贸研究,2006,05:117-122.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范文第5篇
Key words: real estate;financial risk;predic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sensitivity
中图分类号:F293.3;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189-02
0 引言
近几年,国家政策与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关于房地产备受争议,出现频率最多的几个名词如“房地产泡沫”、“房地产市场崩盘”、“鬼城”等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房地产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尤其是市场激烈竞争程度增加,向房地产企业提出了高度重视公司财务的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的要求。为此,亟待建立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模型,准确、全面地对房地产企业财务进行风险分析,以帮助房地产企业全面把握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做出正确战略决策,从而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风险的降低和转移。
本文基于支持向量机提出一种房地产财务风险分析模型并通过范例证实其可行性。选取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财务风险的微观层次出发,通过Person相关系数对大量影响房地产财务风险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从而建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运用支持向量分类机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通过模型的训练及检验,达到预想效果,结合灰色关联理论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影响财务风险最敏感的指标。
1 风险预测及敏感性分析理论概述
1.1 相关性理论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两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设两个随机样本为X=(x1,x2,…,xn)和Y=(y1,y2,…,yn),则两个样本相关系数为[1]
r=■ (1)
式中:|r|≥0.8时为高度相关;0.5≤|r
1.2 支持向量分类机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是在统计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2-3],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选择的非线性映射将一个线性不可分的空间映射到一个高维的线性可分的空间。在此空间利用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构造最优分类超平面,其过程变为如下优化问题:
min J(w,ξ)=■w■w+C■ξ■ (2)
限制条件:y■w■x■+b?叟1-ξ■,ξ?叟0,i=1,2,…,n
式中:C为误差惩罚参数,则支持向量机的判决函数为
f(x)=sign■α■■y■Kx■,x+b■ (3)
式中:SV为支持向量,b*为分类阈值,Kx■,x为核函数。
1.3 灰色关联理论 灰色关联理论是一种系统科学理论,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判断关联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4],分析之前须对各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确定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1.4 预测分析基本步骤 ①初步选取影响房地产财务风险的指标体系;②利用Person相关系数检验两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将高度相关的指标分为一组,并选出每组中的代表性指标,与其它不相关的指标重新组成指标体系;③利用支持向量分类机建立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进行检验,从而得到房地产财务风险预测模型;④采用灰色关联理论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影响财务风险最敏感的指标。
2 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2010年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房地产行业中63家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1家ST公司和52家非ST公司,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及和讯网。
根据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从每股指标、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运营能力、偿债及资本机构、现金流量六个方面出发,其中每股指标包括摊薄每股收益(X1)、每股收益-调整后(X2)、每股经营性现金流(X3)、每股资本公积金(X4)、每股未分配利润(X5),盈利能力包括总资产利润率(X6)、总资产收益率(X7)、主营业务利润率(X8)、总资产净利润率(X9)、净利润率(X10)、成本费用利润率(X11)、营业利润率(X12)、主营业务成本率(X13)、销售净利率(X14)、股本报酬率(X15)、资产报酬率(X16)、销售毛利率(X17)、三项费用比重(X18)、非主营利润比重(X19)、主营利润比重(X20)、主营业务利润(X21)、净资产收益率(X22),成长能力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23)、净资产增长率(X24)、总资产增长率(X25),营运能力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X26)、存货周转率(X27)、总资产周转率(X28)、总资产周转天数(X29)、净资产周转率(X30)、流动资产周转率(X31)、流动资产周转天数(X32)、股东权益周转率(X33)、经营周期(X34),偿债及资本结构包括流动比率(X35)、速动比率(X36)、现金比率(X37)、利息支付倍数(X38)、股东权益比率(X39)、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X40)、资本固定化比率(X41)、产权比率(X42)、资产负债率(X43)、总资产(X44),现金流量包括经营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比率(X45)、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X46)、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X47)、现金流量比率(X48)考虑影响财务风险的指标共48个。
通过运用Person相关系数对指标变量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当p=0.8时,指标间存在高度相关性,故将相关系数大于0.8的指标分为一组,选出每组中的代表性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X1、X5、X15之间,X6、X7、X9、X22之间,X10、X11、X12、X14、X18、X29、X32、X34之间,X13、X17之间,X28、X30、X31、X33之间,X36、X37之间,X39、X43之间,X46、X47、X48之间8组数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选出每组中的代表性指标,并与其它相关性较小的指标共同组成财务风险分析的指标体系,共28个指标,详细见表1。
根据63组训练样本,每组样本有28个不相关的指标,作为输入样本,定义ST公司为-1,非ST公司为1,作为输出样本,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输入样本与输出样本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得到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并用10个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分类准确率为90%。对2011年的20家公司进行财务风险预测,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预测结果的准确率达85%,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应用效果,可以有效的预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
针对上述63组试验样本,采用灰色关联理论进行敏感性分析,则28个指标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依次为资产负债率(r43=0.9467)、净资产收益率(r22=0.9432)、主营业务收益率(r8=0.9431)、主营业务成本率(r13=0.9428)、产权比率(r42=0.9402)、每股未分配利润(r5=0.939)、流动比率(r35=0.9378)、速动比率(r36=0.9338)、股东权益周转率(r33=0.9318)、资本固定化比率(r41=0.9306)、资产报酬率(r16=0.9267)、主营利润比重(r20=0.9261)、总资产增长率(r25=0.9254)、每股资本公积金(r4=0.9194)、主营业务利润(r21=0.9183)、总资产(r44=0.9178)、净资产增长率(r24=0.9092)、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r23=0.9078)、存货周转率(r27=0.9021)、应收账款周转率(r26=0.8986)、每股收益-调整后(r2=0.8948)、每股经营现金流(r3=0.878)、经营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比率(r45=0.8743)、利息支付倍数(r38=0.8603)、营业利润率(r12=0.8382)、现金流量比率(r48=0.831)。
可见,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对房地产的财务风险最为敏感,将房地产企业负债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具有现实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人人贷投了100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