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办法知道,新加坡前十大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欧 圣 集 团Oceanus Group有什么业务,经营模式是怎样的?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新加坡托克集团实力强劲,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Trafigura Group (Trafigura Pte Ltd)创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新加坡,全职雇员3,935人(2017年),是一家新加坡私有(非上市公司)跨国商品贸易公司,经营基础金属和能源,包括石油,托克集团是全球第一大的私有金属交易商、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私有石油交易商(仅次于维多集团公司(Vitol Group of Companies))。资料来源:新加坡世界500强企业不好意思,没听过。。。。。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2017-04-27 12:02
来源:
Ultimus安码
BPM 是什么
BPM是什么?
BPM(即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又称为业务流程管理,是一套达成企业各种业务环节整合的全面管理模式。
BPM(业务流程管理)的产生
“公司正在认识到全面而可靠的理解自己的流程对于实现任何绩效目标都是非常根本的要求”,咨询机构Process Renewal Group的创始人Roger Burlton说。“如果大多数组织还没有做点什么业务流程管理的事情的话,那么他们一定已经在开始做这项工作了”。受到全球竞争压力、消费品化以及政府监管的刺激,美国公司正在重新审视他们的业务流程,寻找到更高效的方法,通过自动化甚至外包的手段去实施它们。公司再次把业务流程管理——这种通过分析、建模和监控持续优化业务流程的实践,当作一种解决业务难题和帮助公司实现自己财务目标的系统方法。
业务流程(也叫做经营流程)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营目的而执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的集合,业务流程的输出是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根据功能、管理范围等的不同,企业的流程管理一般分为生产流程层、运作层、计划层和战略层四个层次。
流程管理的四个层次
流程管理的各层次均有相对独立的、特定的方法,但层次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高层的管理目标最终要通过低层的业务活动来实现;其次,当低层的管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时,就需要引入高层的管理,例如当运作层的调度无法解决资源的配置问题时,就说明分配给该流程的资源数目需要修改,此时需要引入计划层的管理,重新进行资源能力计划的计算;最后,低层的数据为高层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的策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中的模型和参数来自对企业实际经营活动统计数据的积累。因此,从整个企业流程管理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将这四个层面上的流程管理统一到一个框架下,并和企业的信息系统联系起来。
从企业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办公自动化系统、事务处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都是常见的企业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并没有加入流程的因素,只是用来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工作流系统的出现使得整个流程的自动流转或自动执行成为可能,但是工作流一般只解决生产流程层的问题,与企业的计划和战略决策还存在一定的脱节。另外,随着企业业务流程向企业外部(供应商和客户)延伸,传统的工作流系统无力解决跨企业的流程集成问题。基于以上原因,面向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解决方案由此应运而生。
一家企业成功的基础,就是通过业务流程协调各种资源来达成企业目标。
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
在一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建立的初期,由于企业生存的压力,管理者普遍关注市场和销售,对流程和制度不重视,运作基本靠员工的经验和一些简单的制度,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主的个人能力和一些偶然的机会。此时,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无序,通常会出现组织结构不健全,机构因人设岗的,权责不清和没有制度流程。
从流程管理的角度,这个时期的企业急需的是建立起基本的流程和规范,如业务运作流程、作业指引、岗位说明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这个时期的企业不能强求业务流程的精细,关键是明确权责,识别和描述流程,使工作例行化.
BPM系统架构
业务流程的优化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的机构会逐渐庞大,分工会越来越细,企业官僚化程度也在随着增加,这个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低效,也就是效率的低下。在这个阶段的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反应速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现有流程的绩效进行评估,识别缺失的关键环节和需要改善的环节,针对流程各环节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活动:是否过于复杂,存在精简的可能性
-活动实现形式:是否能用更有效率的工具来实现活动
-活动的逻辑关系:各环节的先后关系可否作调整以达到改进目标
-活动的承担者:是否可以通过改变活动的承担者来使流程更有效率
然后通过对现有流程的简化、整合、增加、调整等方式来提升流程效率,还可以通过明确流程所有者(processowner)的形式来监督流程的整体表现,从而避免部门间推委的问题。
一般在进行流程优化的时候关注的是相对低层次的流程的效率和成本等,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工具对现有的流程进行改良,同时强调流程的有效执行,一般不会涉及到大的组织变革和流程变革,这个时候解决一个从有到更好的问题。
业务流程的重组
这个阶段往往是公司的战略转型期,需要对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需要全面评估业务流程,需要根据战略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重组流程以适应公司的战略,流程重组往往伴随着IT系统的实施、重大的组织变革和业务模式的变革。这个阶段往往是一次重大的管理变革。此时企业的流程本身并没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往往不能适应新的战略,一般伴随IT系统的实施或者新的战略调整,需要对企业的流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战略性思考,同时随着流程的调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在进行业务流程的规范时,最好能对流程进行一些优化,业务流程优化和业务流程重组之间的界限也只是程度上的区别,关键是进行流程管理时根据管理的现状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步骤。
BPM(业务流程管理)实施策略
1.确定BPM项目的轻重缓急
许多组织犯这样一个错误:没有把BPM应用系统与项目实施部门及整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BPM所关注的“流程效率”应当与更重要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譬如提供效率更高的客户服务。IT组织以及来自每个业务部门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应当就项目的轻重缓急达成一致,所选的项目不仅能给单个部门直接带来好处,还能给多个部门或者整个组织直接带来好处。
2.确认BPM试点项目
一旦确定了BPM项目的轻重缓急,就应当选择针对某个部门的特定项目作为正式行动前的试点。成功的项目试点不仅会证明BPM的成功,还有助于证明有必要在整个企业扩大部署策略。因此,所选择的试点应当直接支持企业最紧迫的战略目标,无论是提高客户服务、更快地推出新品,还是缩短流程时间以获得竞争优势。
3.成立亲合团体
组织需要有精心设备、分阶段进行的部署计划,还要考虑到有缓急之分的BPM项目以及有密切关系的亲合团体(affinity group)。亲合团体是指共享流程、文档/文件和数据的部门。譬如,有着共同管理职能的几个部门,如财会、营销和客户服务部门。这些部门或者业务单位可以重复使用流程的相同部分,从而能够获得跨部门的流程效率,降低实施、支持及培训成本。亲合团体里面的主要部门实施BPM应用系统后,它可以指导实施类似应用系统的下一个部门。这种方法促进了整个团体共享流程自动化知识。
4.进行必要的组织变化
成功的企业BPM策略可能需要报告职能关系和对职责方面进行调整,事先进行这种改变很重要。譬如说,BPM策略会影响多个系统和应用软件,包括ERP系统、财务应用软件、内容管理系统以及集成服务。BPM策略还需要改变人们的办事方法以及使用系统的方法,即使核心流程根本上没有变动。
关于 Ultimus 公司 Ultimus 是企业,流程管理,BPM,工作流,自动化软件及服务全球的领导厂商,提供最优秀的企业流程自动化和流程改进的解决方案。Ultimus 在欧洲、北美洲、亚洲、中东及南美洲都拥有企业及业务据点,经由各营运中心及遍布全球 80 个国家、100 家以上合作伙伴所组成的网络,已有2,000 多家客户部署了 Ultimus BPM Suite,以解决在企业流程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客户包括:江森自控、西门子、欧姆龙、Sony、富士康、Citizens Bank、招商银行、百时美施贵宝、奇正藏药、屈臣氏、百威英博、青岛啤酒、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深圳水务集团、香港公开大学等,涵括制造、金融、医药、零售分销、服务、政府、教育等各种行业。 Ultimus BPM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企业流程管理,能够协助企业进行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模型化、自动化、管理及优化企业每一支核心流程。Ultimus 提供超过400个即买即用(Out of box)功能,独创流程自适应技术(Adaptive Discovery)应对企业流程快速自动化及自适应变化,真正达到流程随需应变。透过 Ultimus 的企业流程开发方法论 (Business Process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能帮助公司加快部署流程管理系统的脚步,并整合既有应用软件如ERP、CRM、SharePoint 、Office系列,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效益并持续精进。 Ultimus 获得Gartner、Forrester等研究机构的高度推荐,Ultimus 也五度荣获 Deloitte & Touche 所颁发的“ 500 家成长最快的技术公司”(Technology Fast 500 Award),并四次入选“500 大成长最快速企业”之列。此外,国内著名咨询机构AMT 2006年起多次颁发“BPM Top5 ”第一名给 Ultimus BPM Suite,肯定它的超强功能。国内制造业专业机构 e-works 2006年起多次颁发“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优秀产品”给Ultimus。
BPMhttp://www.ultimus.com.cn/List2.aspxmid=CM92661B0461323346&cid=CTA1B27A0DAE3C0AFE 原文出自此链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1
关键词:学前;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海南省某高职院校2014级学前专业全体学生为总体,从中选取参加体育课的153名女生作为样本,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各项指标特征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统计法。首先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有关心理健康的文献资料,建立心理健康测试的基本概念,了解海南高校学生基本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学期末课堂教学中,组织相关班级学生,在自愿和接受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症状自评SCL-90问卷、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问卷填写,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累计发放问卷459份,回收459份,有效453份,有效率98.7%。此外,在体育课休息时间或课后,与学生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非正式座谈,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可能存在的疑问。最后,对获取的数据,根据体育测量与评价理论进一步量化,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单样本t检验法进行均数检验。
2、研究结果
2.1、学前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1)学前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从调查情况来看,总症状指数检出患有严重症状学生有2%,比较严重症状学生占到总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阳性症状均分检出严重症状学生有7%,有80%以上学生阳性症状均分呈现比较严重的情况;在90个项目中,人均筛选出阳性项目数34项。经调查有1/3学生被检出心理状况处于亚健康的情况。(2)学前专业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统计分析。从因子得分检出情况来看,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焦虑、敌对等因子比较严重情况的检出率较高,均接近或远超过20%。另有少部分学生在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存有一定症状。说明该群体学生在适应外部环境、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并无法正确处理,进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转而产生暴躁脾气和对抗心理等不良情绪。(3)学前专业学生SCL-90测验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分析。通过进一步与全国常模比较,发现被调查人群与常模间在多个因子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在躯体化方面,被调查人群与全国大学生常模间存在特别显著性差异,身体状况比较健康。在强迫症状方面,被调查人群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和成人常模,但却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在人际关系、抑郁方面,被调查人群明显低于全国青年和大学生常模。在焦虑症状方面,被调查人群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和成人常模,却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在敌对性方面,明显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在恐怖方面,明显高于三个全国常模。在偏执、精神病性方面,明显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总之,被调查人群在多个因子上表现为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水平,却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表现出明显症状。说明被调查群体作为入校新生,在环境改变后表现出一系列内在的不适应性,但整体心理不良症状状态要低于全国大学生水平。
2.2、学前专业学生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调查分析
人际关系方面。调查发现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人际关系处于严重困扰状态或严重心理障碍,近40%的学生人际关系处于比较严重的困扰状态,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人际关系状态处于一般或良好以上。该群体学生均为新生,其在初入学阶段人际关系总体状况堪忧。具体发现该群体学生在交谈、交际上问题较多。其中7%的学生不善交谈,36%的学生表现一般,自我陈述可能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还不够条理,只有不到60%的学生能够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交际方面与交谈情况类似,近45%的学生可能在社交活动或交游方面存在困扰,在陌生的环境下表现拘谨或紧张。在待人接物上,大多数学生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尊重别人、承担责任和真诚,另有不到1/5的学生面对不同人物表现态度不同,体现世故或圆滑。在和异往上,只有3%的学生表现出严重困扰,对异性表现出思慕或排斥;有近40%学生困扰表现一般,既对异性同学交往表现积极、愉快,又存在某种顾虑和心理负担,有时不知所措。只有近60%的学生在异往中表现大方、自然。社会适应状况方面。经调查,发现该群体女生整体社会适应能力表现较差,近90%学生总得分结果为较差或差,只有1/10稍多的学生表现出对新环境的逐步适应或能够适应。
3、讨论
被调查学生中近1/3女生出现亚健康状态,在强迫症状、恐怖、焦虑、敌对等社会适应因素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普遍高于全国青年和成人常模水平。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症状表现较轻,仅恐怖因子得分较高。在人际关系方面,被调查群体女生总体表现较差,处于一般或良好以上状态的学生不到一半。主要集中在交谈、交际方面出现问题较多。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整个群体水平较低,调查发现接近90%的学生得分较差。作为高职新生,在入学后由于面临陌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学校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入学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她们从思想上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减轻环境不适带来的生活和学习压力。据调查研究,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针对人际、抑郁、焦虑等因子水平较高者。因此在校园生活方面,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社团,以及参加各类文体竞赛活动,以丰富其在校生活,促进同学间的沟通和友谊。对心理筛查情况严重的学生,要进一步核实,进而实行专门的一对一心理辅导,以减轻其症状,使其心理状态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EB/OL](2014-04-29)[2015-04-27].
[2]孙庆祝,郝文亭,洪峰.体育测量与评价(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唐桂梅.某高职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问题研究
我国高校迅速发展的二十年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平稳度过挫折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校应该在原有的心理教育基础上积极改革,不断探寻新的发展,迈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高峰。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社会发展,竞争加剧,给大学生的学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例如,毕业证与各类等级证书挂钩;专业课管理、考查制度过于严格;毕业前各项论文、作业增加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压力。
2.人际关系和恋爱不顺利
走进大学校门,每个学生都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熟悉自己的同学圈,这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也许一件事做错了,或者一句话说错了,致使自己在新的交际圈中不受欢迎,这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还有一方面是恋爱带来的挫折。很多人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学生们有充分的自,情窦初开的学生互相爱慕走进甜蜜的爱情。爱情虽然甜蜜,可在面临多重考验的时候,这些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却不懂如何处理,这也是学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一方面。
3.高考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分数报考大学,选择适专业
一部分学生步入校园后才知道,原来自己选择的专业根本不适合自己。有的学校给予学生转专业的机会,可是新的专业带给学生的也是一个未知的前景。专业选择不当,导致有些大学生在学业上得过且过,不积极主动。
4.大学毕业前夕,所有学生必须面临求职压力
现在年轻人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想去的单位进不去,很多学生在一个死循环中纠结,因此出现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待业的情况。出了校门不工作,时间久了来自家长、亲戚、朋友的压力增大,学生心理自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很多人会质疑,什么样的心态才算是健康的心理,其是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每天都能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遇到困难积极面对;不会因为寻求刺激去做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总之就是使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
如何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下几点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1.逐步改善教学方法,不用考核逼迫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缺乏一定的自觉性,有些考核也是学校无奈之下做出的,但是这些方法有利也有弊。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喜欢的方法吸引他们自主学习,这样在减轻学生压力的同时,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提高。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恋爱问题,是高校教育中经常缺失的内容
针新生多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其快速融入集体生活,指导他们学会面对困境。我国的传统教育在恋爱方面有所规避,学校可以参考国外的教育体系,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们懂得如何面对恋爱中的难题。
3.对于专业选择不理想的学生,辅导员要主动与之沟通
在学生转换专业之前,专业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每个专业的长处和短处,尽量挖掘专业乐趣引导、吸引学生,以便他们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学生每天学的是自己选择的、喜欢的专业,心理会逐渐变得积极向上。
4.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十分重要
在整个大学期间,教师除了讲课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教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锻炼能力,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尽量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学校主动和社会各类企业增强联系,实现校企常态合作,提高毕业生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进入社会生活的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企业更加需要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原因。学校要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态,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应对所有压力,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思鹤.8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经大学,2010.
[2]李娜.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心理倾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D].兰州:兰州大学,2011.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 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小学、初高中不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或课程形同虚设;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系统,过于简单;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等等。根据北京大学康树华教授的调查: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期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7%。从马加爵残忍杀死四名同学到北外女学生罗卡娜因琐事刀刺同学死亡,从云南大学女大学生张超杀死并肢解包养她的情人到药家鑫撞人杀人事件,当前大学生犯罪呈现高发趋势, 且恶性程度也在加剧。研究大学生犯罪心理问题, 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丰富教育手段,减少、杜绝违法犯罪, 真正培养出为社会所认可的综合性人才,是当前乃至今后高校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犯罪分析
但凡犯罪,都离不开心理的变化。大学生可以称得上是高素质人群,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当中有的人变得如此凶残和暴力呢?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正处于转型期,发展尚未稳固,心智尚未健全。进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突然的转变会使他们无所适从,从而害怕失败、拒绝失败,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的犯罪动机、人格障碍、价值观念、个体心理等方面存在障碍与偏差,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就业形势、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家庭经济、人际交往等因素有关。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危机干预技巧,从而使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危机。
2.设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咨询心理问题、解决心理疾病的窗口。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指导,进行心理测量等项目,可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环境适应、自我管理、求职择业、人格发展等问题。来访学生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咨询老师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通过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发现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恢复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
3.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渠道,学生信息及时反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的信息互换,当学生在家或者学校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另一方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情况,不利于双方同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学校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要推进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大学生的心理修养;家庭则做好辅导、监督、监测的责任。要建立学校家长沟通渠道机制,及时交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从双方入手,一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
4.积极开展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在校园里,同学朝夕相处,容易发现一些细微的心理变化,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开展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定期由学生自行组织开展座谈会、联欢会、联谊会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给有心理问题学生,这些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向同学倾诉心中的苦恼,缓解心中的苦闷。一种责任意识在同学之间形成,这种责任意识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同样帮助自己树立健康的意识。
5.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首先,培养大学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通过和睦相处,大学生能学会真诚待人,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吸取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有利于促进自我和他人的成长与发展。其次,培养个人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对于挫折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勇于面对挫折、接受挫折,从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再次,发展全面的自我能力,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能力包括智力、体力和艺术才能等,这些能力对树立个人自信心起到关键作用。明确个人角色地位,对于角色地位的改变应按部就班,不急于走“捷径”,那些梦想着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大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从而触犯法律。
三、结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帮助,是减少、杜绝大学生犯罪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康树华 中国犯罪学会调查[N].北京晨报,2001,11,06。
[2]包丽丽 周显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4
大学生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干预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通过实际调查,文章阐述了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的看法,并对针对高校心理咨询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高校;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5后,这一代大学生是自我、活跃、个性鲜明的一代,具有创造力、创新力,是可以改变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代。但是,同时也是因为这一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现状导致他们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调查
(一)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笔者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人际交往、学业问题、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和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其中有8%的同学经常有心理问题,60%的同学偶尔有心理问题,剩下的部分同学并没有想过此类问题。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多久去一次心理咨询中心,只有0.8%的同学每周去一次,8%的同学一个月去一次,9%的同学一个学期去一次,82.2%的同学从来不去。就目前大学生对生活满意程度,只有1%的同学满意,有58%的同学基本满意,41%的同学不满意。
(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已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却流于形式。很多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除了开展一些基本的心理普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外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我国各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并未设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大多数老师不具备专业知识且缺少实战经验,因此,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对改善学生心理问题并无成效。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原生家庭的因素
一个人成长的原生家庭对其自身性格的形成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谈举止开始的。很多人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在成年后仍然很难抹去。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父母关系对学生健康性格和心理的形成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温暖、宽容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学生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相反,各方面要求严苛和父母子女关系界限明显的家庭关系,会造成学生孤僻的性格,并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造成阻碍作用。过分溺爱和保护孩子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形成依赖的性格。2.父母关系。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95后中有超过10%的学生家庭父母离异,有2%的学生父母存在家庭暴力,3%的学生父亲存在出轨现象,15%的学生父母有慢性争吵,其中还有学生的父亲犯罪入狱等。而这些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都产生着巨大影响。有的学生因父亲或者母亲出轨而不相信爱情,排斥异性甚至恋上同性;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导致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暴力导致自己也存在着暴力倾向。从笔者的调查来看,父母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
1.人际关系。目前,多数大学生属于异地就读,需要入住集体宿舍,要学会适应每个舍友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性等。而大多’95后学生是独生子女,因为父母的溺爱,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难免将家庭中的自我优越感带到集体生活当中,引发宿舍矛盾,导致自己被孤立、被排挤,之后部分学生出现孤僻、自闭、社交恐惧等问题,这都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了很大问题。2.情感因素。心理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存在自身生理成熟,情感上渴望与异性接触的特征,因此,大学是男女生恋爱的高峰期,但生理和心理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他们在与异性接触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在感情受挫后,自尊心和自信心极易受到打击,甚至表现出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纠缠不休的现象,最终导致情绪不稳、行为异常,往往对他人和自身造成伤害。
(三)就业压力因素
就目前中国社会的现状而言,就业形势严峻。而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大四学生来讲,亟待解决的就是就业问题。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读书,积极投入到考研大军当中;部分学生的父母直接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三、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首先,各个高校应当对每届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排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并定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备案。其次,确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危机应急系统,建立由校、院、专业、班级组成的危机管理模式。一级危机管理队伍由校领导、学生处、保卫处、校心理咨询中心组成,主要对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做出决策;二级危机管理队伍由各个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组成,这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主要机构,也是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关键;三级危机管理队伍主要是由各班班干部、学生党员、心理委员组成,是二级危机管理队伍的组成部分,及时报告学生中间的心理问题。各级队伍之间要保持信息畅通,当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快速启动应急系统,及时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避免事件扩大。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营造轻松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心理咨询是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强调的是咨询工作的专业性,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医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困惑。目前,各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疏导全由辅导员担任,这给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带来隐患,因此,当务之急是各高校应提高本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咨询的高效开展。2.心理咨询常态化。中国高校心理咨询仍处于一种较为隐秘的状态,虽然目前很多学校设立有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有时候学生去了心理咨询室也三缄其口。相反,国外高校的心理咨询却更加常态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咨询专家专门在学生宿舍设点接待学生,打破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哈佛大学在学生宿舍驻派心理健康教师,专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纽约大学也在学生宿舍派驻了心理健康顾问,这些都使得心理咨询更加常态化。笔者认为,我国各高校也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在学生宿舍驻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咨询,排除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延误治疗时间。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笔者认为,高校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外,应当经常性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作为辅助,如举办心理健康论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同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那些存在一些小的心理问题又碍于颜面的同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四、结语
对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同时,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进行心理疏导的平台,避免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2005(9):18-20.
[2]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4):64.
[3]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52-55.
[4]房东波.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及其防范措施[J].世界教育信息,2006(8):36.
[5]李俊生,多俊岗.大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给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据原国家教委1989年对12.6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23%.[1]校园内,出现学生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现象不断增加,给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大高校的使命。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3]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环境、角度的变化导致难以适应新生活的焦虑心理。
作为大一新鲜人,在刚进入大学时就会遇到生活上的不适应。中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系使得学校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了相当严重的隐患。大部分的同学们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家里通常是饭来张口,衣来张手。而进入校园后,由于习惯了原来生活的亨受,则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大学生活。在另一方面的学习生活来说,大学里的学习制度和方法都与中学时的大大不同,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束手无策,焦虑不安,日积月累极有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疲倦失眠等神经衰弱症。
2、不擅人际交往造成的抑郁心理。
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可以说成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进入大学以后,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而有的大学生可能性格上比较内向、孤僻,或不擅言谈,不知道怎么样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导致疏离的结果。
3、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进入大学前,经过高考的学生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生涯再次重新归为零。在面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都会很兴奋地想象自己的大学会是怎样,自己的学习生活又会是怎样。但事情往往不会那么顺利,有些学生因为家长的专制或成绩、运气等的因素,没有如愿地来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他们就会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了失落的心理。
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压力是无形的,是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紧张感。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还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再加上如果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感兴趣的,就很容易在学习上感到些微压力,更不用说预备考研,参加各类证书考试等等带来的应试压力了。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5%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左右是特困生。对金钱压力的切身感受,让他们感到自卑,更加深了在学习上的压力。
5、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上,大学生们对未来的生活虽有向往和迎接挑战的兴奋,但在没有丝毫社会经验和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没有他人的引导,反而更易产生迷茫的心理。在受挫之后,更加容易采取被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徘徊不前。
6、自我意识不正确而致的自卑心理。
在上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是中学的尖子。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自己总是受瞩目的,能干的,优秀的。而进入大学以后,环境改变了,原有的优势不再了,由于经验不足,屡遭挫折,进而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深渊。
7、恋爱的烦恼。
经过了高中严酷的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后的学生们不再受到过多的限制,学校也不像以前那样明文规定不准学生谈恋爱。所以,当在校园中看到一些学长学姐们的潇洒身影时,为了摆脱空虚和寂寞,也萌生了谈一场恋爱的愿望。而大学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程度,很可能出现一些伤害他人或伤了自己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二、解决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基本上是在此时形成。在面对新的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
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心理上的专业知识,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学校也可以开展并提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情况,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3、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学校可以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定期性地进行学生的必理健康调查,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做到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系统化的了解,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6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原因 对策
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肇事杀人案震惊全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寄托着亿万家庭的期盼,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使命,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面对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原因,查找对策,有效避免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无论是高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责无旁贷。
一、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自我认知失衡
多数大学生凭借优异成绩进入高校,自视甚高,当发现身边人才济济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调节得不好,很容易由自信变成自卑,出现意志消沉、焦虑、精神压力大等问题。加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会很快失去初进大学的新鲜感,导致对学习缺乏热情和上进心,奋斗目标飘忽不定。
2.情绪波动大
突然从严格的管教中“解脱”,但又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大部分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缺乏独立生活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容易自我封闭,逐渐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空虚感,引发忧郁、焦虑、不安等情绪。
3.就业压力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的逐渐提升,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对毫无经验和技能优势的大学生而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使大学生对自我接受的教育在思想上产生动摇和怀疑,表现出对前途的担忧,心理上焦虑、紧张、压抑、悲观。
4.青年期逆反心理
青年期因为生理上脑机制发生变化,常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情绪,这种情绪转化为对外界的烦躁、不满与厌恶,同这种情绪特点相结合,大学生常会出现逆反心理,受这种心态支配,大学生往往难以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自制力削弱。
二、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信息流通的全球化,物质追求的扩大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提速,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冲击和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毫无疑问地也考验着大学生的“三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对阅历不深、思想尚未成熟、是非标准尚未定型的大学生而言,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冲突、面对的思想诱惑要远远大于以前。
2.家庭原因
长期以来,家长对孩子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许多家长对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都包办,这种过度保护导致部分学生在思想上缺乏认知能力,在情感上缺乏控制能力,在心理上缺乏调适能力,在生活上缺乏自立能力,小小的困难就可能击垮他们脆弱的心理防线,形成心理上的溃堤。
3.自身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生理上的快速发育,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上的逐渐成熟,独立倾向的日益彰显,产生了强烈的从成人的保护和种种规则、秩序中解放出来的需要,对父母、长辈、老师的逆耳之言、谆谆之语、关爱望好之心,不加批判、不分对错,抱持路人过客、我行我素的态度,缺少自制、自律、自强、自立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策
1.提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能力
是问题,总会有表现,就好像人生病一样,总有其表征,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表征,如言语、行为、事件,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加以解决,且发现宜早不宜迟,事后诸葛亮式的反思,有借鉴意义但并不能解决切实问题,这种事后的反思应当提到事情发生之前完成。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要务是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要发现问题,必须提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能力。家庭、学校、院系、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包括大学生自己,所有与大学生有关系的部门和人员都应提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能力。
首先,应加强心理知识学习。通过学习要懂得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心理,有哪些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表现有哪些,如何正确应对心理问题,等等。
其次,应加强对大学生特点的研究,包括个体特点、班级特点、年级特点、宿舍特点、专业特点、地区性特点,等等。通过研究学会用同龄人的眼光看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全面的思维分析问题,从学生的行为模式出发处理问题,切忌以己度人,全凭自我主观认识处理实际问题。
最后,应将提高认知能力的过程持续地、恒久地进行下去。没有出事并不代表没有问题,以前的学生怎样并不代表现在的学生怎样,更不代表以后的学生会怎样。要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就必须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坚持不断地提高认知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可靠保障。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的人生成长而言,拥有健康的心理在某些关键的时刻比拥有知识更重要。由于对学习、对分数、对成绩的片面追求和攀比,早应在大学之前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家长和社会所忽视,高校必须给大学生补上这一课。
第一,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栏、展板、校报、广播、专题讲座、电影、网络等多种形式,在全体大学生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第二,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利用心理学知识来发现自我和身边人的心理问题,用正确的技能和技巧化解心理问题,从而修正心理模式。
第三,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组织开展针对心理问题的拓展训练;建立心理宣泄室;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节日,组织开展心理剧表演、晚会等,把教育寓于活动、娱乐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缓解、释放压力的同时,接受熏陶,教化于无形。
第四,要提高教育内涵和质量,增强教育效果。无论是宣传、讲课,还是举办活动,都必须针对学生需求,切合大学生的特点,在开展教育之前应有明确的目标,要做充足的准备、周密的部署,教育之后应注意总结经验。总之,要让学生认可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有期待,成为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头客”、“常客”、“老主顾”。由此带动的辐射效果是不可低估的。
第五,要抓好入学、放假前、开学、毕业前、离校等关键时间点,开展针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引导。心理的健康和成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变化、起伏虽然不是常态,却是诱发各类事件的拐点,抓好时间节点,实现平稳过渡和有序衔接,是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
3.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应牢记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站在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为国家发展建设作贡献的高度,加大人财物等的投入,建立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第一,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统筹协调全校心理健康事务;在学生处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心理测试、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咨询等事务;各学院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监控学生动态,研讨教育措施,组织教育活动,及时向学校汇报情况;创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反映有关问题。另外,教务处要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医院、保卫处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由此,建成一个覆盖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第二,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专门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门从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知识培训、专题培训、资格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辅导技能;加强学生心理信息员队伍建设,收集反映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打通沟通渠道;用好校外资源,聘请心理问题专家担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教师,定期开展辅导报告、讲座、咨询。通过这些,逐步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第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预警机制。建立校领导联系学院和学院领导联系班级制度,校、院两级领导要定期到负责联系的学院、班级听取学生心声,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讨论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并加以解决。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职责和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心理素质测试制度、学生问题报告制度、学生心理危机问题通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专业化。建立工作交流和研讨制度,学院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互通有无,引进来、走出去,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监督检查、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评建结合,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络机制,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四,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保证。学校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人员经费、培训经费、活动经费、课酬列入财务年度预决算,专款专用。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健身房、娱乐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学生投医、放松、休闲有去处。要结合现代大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建设教育信息平台和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网站,通过短信息和网络互动,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全覆盖,让教育无时无处不在。
第五,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团结奋进的校风、博学严谨的教风、高尚纯粹的师风、自强笃学的学风、敬业奉献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鼓舞学生、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三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学校、爱国家的情结。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今天,全社会、高校和大学生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关注和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造力等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减少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5):75-76.
[2]杨康.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的构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6):72-73.
[3]钱春彦.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建设[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53-54.
[4]王美琐,李兴余.大学生心理健康情绪管理论析[J].教育与管理,2011,(3):73-74.
[5]仲稳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J].教育与管理,2011,(3):68-70.
[6]马俊,王伟,郭彩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36-37.
[7]许岱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3):220-22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7
【关键词】和谐校园;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根本意义上讲,最基础的目标是造就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大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周围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些教育内容显然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三)和谐校园提出的时代背景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受到侵袭,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婚恋、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心理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和谐校园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之分析
面对教育国际化和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新的发展形势,大学生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烦躁、困惑等情绪,造成各种心理问题。要实现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适应,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不和谐”的症结,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以和谐理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许多不和谐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已开展了20年,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不同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和谐。从全国范围看,东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地,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校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偏远省份的学校工作比较薄弱。即使在同一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导致各校的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的地位和时间保障。有的地区甚至至今仍有学校未开展这项活动。还有高校之间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及工作开展不和谐。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没有专门办公场所。有的高校没有经费投入或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但还有不少学校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还没有起步。从课堂教育上看,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但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任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举办了一些讲座,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与实效的不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高校的计划中,往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事实上却都是形式上的存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从业者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管理。心理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和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推定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的培训与监核尚未正规化,尽管国内高校多数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兼职居多或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根本保障。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深入学生,更没有精力展开理论研究,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隶属关系不明确,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室、校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多个部门齐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故直接导致无人监督、无人管理。而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硬软件设施短缺,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不和谐
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双向交流与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有相当多的高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时展的不和谐
至今还没形成适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理论基础,且定位不清,主要是还没有搞清楚它与其他心理学教学、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常常把它们割裂或等同起来。因此,其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操作,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指引。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求与实际认识的不和谐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咨询活动开始的,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人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现象。其中有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特别是在学生出现了严重行为问题时就更容易强化这种看法。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原本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而走上绝路。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那样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取向应当立足于主动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少数学生前来求助。
三、构建和谐校园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当中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谈点想法和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是保证大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在时空上有了保证,其次使教师、学生双方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加强,再次保证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大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尽管如此,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践证明是利大于弊。课堂教学应强调针对性与实效性,如要考虑对新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增强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当然,各院系的情况不同,需求也有差异,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特色、效果好就可以,譬如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课、利用周末开设选修课等,都不失为好的途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体现灵活性、亲和性、指导性、纠缺性,使学生感到实惠。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心理协会”积极作用的发挥,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示,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团学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有可为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相关活动都是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委、团支部等团队的方式开展起来并产生效果的。譬如河南大学团委长期坚持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一些学院团委组织的以身心健康教育为主旨的专题活动和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讲座等。
(四)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从过去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哪个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一定是该单位的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到位、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康定师专基础教育系、政法系、经济管理系、藏文系等都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丰富经验。
(五)抓好人员培训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那里有把握着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专家;另外在医学心理学方面也有相应的师资和经验积累,这些都是当今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利用好这些条件,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可以认为,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条腿走路,掌握了心理学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另外,如果有可能,应考虑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也不仅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我们相信,有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议作指导,有各高校党政的坚强领导,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们的路会更宽,前景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周青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高校和谐人际环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3]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
[4]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8
关键词: 特殊教育 聋生 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的内涵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关注教育的新思想、新需求。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和谐的精神状态。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每一位教育者都希望学生心理世界和心外世界一样阳光灿烂。然而,我国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容乐观,很多聋生自卑,自闭,缺乏自信,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令家长和老师担忧。结合我校聋生的实际情况,我分析了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谈谈矫正策略。
一、聋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生理缺陷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由于生理缺陷,聋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聋童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在条件上、时间上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差异;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聋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是导致聋生诸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因此,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
2.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聋生的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子女较多,相对于正常儿童,父母与聋儿的心灵交流微乎其微。吃饱穿暖,能学点知识,掌握点职业技能,将来能自食其力,是聋童家长的普遍愿望。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内心世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父母则很少过问。即使孩子由于心理问题出现了行为异常,父母也只是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从心理变化上寻找行为变化的源头,仅仅从行为遏制上进行简单的处理。长期下去,学生逐渐形成了自闭、偏执、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3.校外聋哑团伙蛊惑诱骗。
社会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在本地区,由于聋生家庭大多数都很贫困,生活空间又相对闭塞,聋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社会上聋哑犯罪团伙活动猖獗,诱骗的对象主要针对聋校在校生,河南各聋校常有在校生被诱走的案例发生。犯罪团伙常以金钱和物质享受为诱饵,而在校聋生面对别人“口中”的花花世界的诱惑,连最起码的安全意识都没有,过度地信任别人,以致一旦被诱骗走,就会立即被控制,失去人身自由,被教唆犯罪,实施偷盗、抢劫,最终落入法网,带给家庭无尽的悲痛,带给学校教育的反思,带给社会一定程度的危害。
4.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要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学校只放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培养,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周口地区来说,特教师资薄弱,教育理念陈旧,在教育教学上,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轻心理疏导,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大部分也形同虚设。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列举的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预防或诊断聋生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不能从一个角度出发,必须同时关注以上几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优化聋生的心理素质。
二、解决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以人为本,转变育人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然而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针对聋生的育人观念很狭隘,认为聋人的思维不同于常人的思维,对聋生进行“发展”和“完善”等于做“无用功”,更何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普教工作者的眼里,特教教师就是“让学生看点书,识点字,不出事”而已。当然,这是对我们特教不了解的偏见罢了。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仅立足于三尺讲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一名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聋生与我们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自尊、自信,有自卑、孤独,有爱心和善心。聋生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与常人缺少正常的沟通,因此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教师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而不能只把他们看成是肉体的人,漠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因此,特教老师一定要把聋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多关注聋生的内心世界,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到各科教学中。
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教学观指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为重要目标之一。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教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聋校语文教材《让座》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学课文,演情节,明事理,让聋生认识到让座是美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实践美德。引导学生要像文中的小朋友那样,乘车回家时,不顾忌自身的缺陷,可以大方地给别人让座。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避免学生在公共场合怕别人耻笑自己是“哑巴”而“缄口不语”,失去与别人交流的机会。数学、自然、社会等都蕴涵着方方面面的教育契机,关键在于教师的挖掘和引导。在各科教学中,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任课老师要生动活泼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另外,课堂教学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
3.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有的老师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个神秘的名词,提到心理咨询,就摇头否定。认为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对聋生进行心理咨询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然,心理咨询活动简单说就是与学生交流谈心。自卑的心理使聋生不愿敞开长期封闭的心扉,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强烈的表达的愿望,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与接受。教师要消除学生拘束的心理,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要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地与学生谈心。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不一定非要在心理咨询室进行,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时间与场所。当然,与学生交流谈心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巧妙地进行引导。如,学生孤僻、自闭,教师可以和其共同做一件他(她)喜欢的事情,然后,在学生不经意中与其交谈,询问其和家人及同学相处情况,了解其内心想法等。我曾经和班里一名自闭心理较强的女生交流谈心,了解到她曾在普校随班就读时,学生都嘲笑她耳聋不会说话,不和她一起做游戏,对她的内心造成了很深的伤害,从此,她再不去那所学校读书,父母才把她送到聋校。针对这种情况,我背地里要求班里其他同学主动和她玩,主动关心她、帮助她。现在,她已经基本从封闭狭窄的自我世界中走了出来,融合到集体生活中。
通过交流谈心,要把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记录下来,拟订好心理辅导计划,并且要记下心理辅导效果,整理所有资料,建成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备查阅,做好进一步心理教育工作。
4.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懵懂、茫然状态,这在前面分析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已经提到了。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针对大多数聋生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情况,聋校有必要定期开设“家长心理教育”课,以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主要从聋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机制,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总结及展望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聋生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把与聋生的沟通障碍最小化。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诊断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可行的措施,运用有效的方法,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这样才能改变聋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维护和促进聋生的健康心理水平,进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毅等主编.聋童教育学.2000.6,第一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民办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304-02
一、民办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研究从重庆市某民办高校的学生中按照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分院系、年级、班级三个阶段),抽取了232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04名,女生128名。该调查问卷涉及了大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情况。调查数据输入到SPSS12.0软件中进行统计得出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院校的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方面,很感兴趣的同学占62.7%,一般感兴趣的同学占29.9%,不感兴趣的同学7.4%。去图书馆的频率方面,经常去的同学占10.8%,有时去的同学占42.6%,很少去的同学占39.7%,从不去的同学占6.9%。该调查结果表明,有将近四成同学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经常去图书馆学习的学生比例不多,显然有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太高。学习是学生的本职,然而民办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抱着拿张毕业证的心态来对待学习的,因此他们愿意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有限,最终导致他们的专业技能也相对缺乏。
(二)人际交往感到苦恼
与同班同学相处的关系方面,相处较好的同学占39.6%,相处一般的同学占57.4%,相处不好的同学占3%。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感到苦恼的频率方面,经常苦恼的同学占5.2%,有时苦恼的同学占44.8%,很少苦恼的同学占42.2%,从不感到苦恼的同学占7.8%。该调查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同学在与同学交往中处理不好关系,并由此产生情绪困扰,可见,很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障碍。这就会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无人倾诉,进而影响他们学习的心情,严重的甚至会他们产生抑郁情绪。并且,在社会竞争中,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除了专业技能外,它是获得事业成功的第二大必备条件。著名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有85%取决于人际关系。虽然民办院校的大学生目前在学校的温室里面,感觉不到社会竞争的残酷性,但是一旦走上社会,这个短板就会成为阻碍他们成功的绊脚石。
(三)就业压力较大
在就业形势是否严峻方面,认为严峻的同学占74.1%,认为一般的同学占21.2%,认为不严峻的同学占4.7%。对就业程序是否了解方面,了解的同学占26.7%,不了解的同学占73.3%。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在逐渐成为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时刻压迫着大学生的神经,也被社会所关注。超过七成大学生感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矛盾的是,也有超过七成的大学生不了解基本的就业程序。也就是说,民办院校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只有想法,而没有付诸具体的行动,属于空想主义者。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即将毕业时才会临时抱佛脚地去了解就业知识,去准备就业,就业成功的几率是可想而知的。
二、解决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培养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心理学上,兴趣是心理倾向性的重要指标,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如果一个人有某方面的兴趣,便倾向于去思考它,接触它,并逐渐可能由兴趣转向志趣,这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心理基础,有了它,才可能拥有较为成功的事业,在学习上才会表现出积极性来。我们常说心态决定一切,而在学习上,爱学习爱自己的专业才是学生应该抱有对学习的正确的心态。兴趣也是一种态度,而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其中认知成分是基础,情感成分是核心,行为倾向是结果。因此,我们要培养一个人的兴趣,可以先从认知入手,即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有趣或有用之处,当他们感到学习是有价值的时候,他们也就开始喜欢学习,进而愿意学习了。这里也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当你了解到成功人士的成功都与学习有关时,你或许就会转变对学习的看法了。这其中也蕴涵着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理论。
2.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完成好学业,你需要建立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习惯帮助你成功。但我们知道,好习惯不容易养成,而坏习惯却总是找上你。这需要你用心来培养它,就像你新培育一个小树苗一样。心理学上,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我们的一些行为会随着行为的结果而变化,若结果是好的,那么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因此,我们若可以控制我们行为的结果,那么,该行为就会增加,习惯也就会养成。所以,在实际中,我们可以在完成自己规定的任务(如晚上自习两小时)后,给予自己相应的奖励,可以是买一袋零食,看一场球赛,睡一个好觉等等自己可以提供而且是自己想要的。
(二)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1.提高人际交往的意识。人际交往状况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方面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人的自我概念当中,我们对自己的认识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也就是他人的评价,他人如何来看待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是否喜欢自己,是否觉得自己有价值,都是来自周围人对我们的态度。如果他们喜欢我们,那么我们也会更喜欢自己。而如果我们对自己不满意,那么我们就无法自信地处理生活中方方面面了。另外,如果别人对我表达出喜欢,我们也会对他人产生出相似的情感,这能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社交需要,尤其是其中的爱与被爱的需要。这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有价值,生活很美好,有意义。而这种意识是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息息相关的。而如果我们的人际交往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那也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2.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遵循着三个原则:强化原则、社会交换原则和联结原则。强化原则指的是人们更喜欢能带给我们酬赏的人,而讨厌给我们带来惩罚的人。社会交换原则指的是人们与他人的交往取决于人们对成本与收益的评价。如果与他人交往的成本大于收益,我们就不会愿意与他继续交往;而如果与他人交往的成本小于收益,我们就会愿意与他交往。联结原则指的是我们更喜欢与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以上三个原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尽可能给他人带来他们想要的东西,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而少给予他们不想要的东西。比如,多说一些赞扬的话,而少说一些批评的话;此外,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要用心,尽量多讲付出,少想得到,这样人们才认为你是一个好人,是一个真心与他交朋友的人,而非狗肉朋友;最后,我们重视个人修养,谨言慎行,多培养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也能得到他人的喜爱和尊重。
(三)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1.正确认识就业。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情绪的产生来自于我们的思想,当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时,他们的情绪自然也就会充满焦虑和紧张。因此,如果我们能调整我们看待就业的看法,那么我们或许就能调整我们的不良情绪了。我们站在大学生角度来分析一下大学生的思维过程,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就业竞争必然会非常激烈,而这会使得就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我会很有可能无法就业,不能就业我该怎么办,而好不容易读上大学而无法就业的话,如何对得起父母,我的价值又体现在哪,我真没用。心理学家认为,并非当前的处境让我们感到高兴或悲伤,而是我们对当前处境的看法使我们高兴或悲伤,即非理性想法让我们产生不良情绪。所以,如果我们能纠正我们上述的非理性想法的话,那么我们就能转换我们的情绪。
2.缓解恐惧情绪。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这种看法会使大学生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情绪,而在此恐惧情绪下,有两种可能的反应,一种就是鸵鸟策略,将头埋在沙子里,逃避问题;一种就是产生应激反应,盲目而过多而无效的行动,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这两种反应皆不可取,并不是应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做法。因此,应该先调适好就业的压力,缓解对就业的恐惧情绪,在此基础上,再冷静思考应该如何应对就业形势。首先,我们先要正确看待恐惧,不要因为恐惧而紧张,恐惧不一定是坏事情,中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恐惧心理产生实际上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关系,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体内觉察到危险,而产生恐惧情绪来激发我们,逃离危险。因此,恐惧在某些时候也具有积极意义。其次,我们要控制恐惧。恐惧于人本是有益的,但是恐惧若过头的话,则会让人丧失斗志。因为恐惧使人在短时间内调动人的大量精力来逃离危险,所以只能维持相当短的时间,若长时间处于恐惧之中的话,那么人的精力就会耗尽,而失去应对危险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这种情绪,而放松就是应对的方法。
三、小结
我们的目标是形成一个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基本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用科研的精神来认真对待,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做好学生心灵家园的守护者,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卢勤.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10,(9).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问题 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在被社会、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己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虽然早已蕴涵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但系统的研究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92%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20余年的历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论,观点不一
目前流行的观点概括起来有四种,分别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论”;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个性,促进心理健康过程的“过程论”;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上述观点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予以界定,但差异也比较大。概念界定不清,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2.大学生中究竟有多少人有心理问题,不同的研究结论高低差异很大
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最低的4%,最高达64%,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更多,代表性的如16%-25%、20%、25%、30%-40%等。这种差异不但会引起广大民众频生困惑,也令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棘手。
此外,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大多数心理健康的调查还是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虽然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但是该量表主要用来衡量门诊或住院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严重程度,以没有症状就是心理健康来作为判断的标准。消极的意义多,没有从积极方面来考虑。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不是很完备。
3.教育者的观念落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
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另有一些人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一种崭新的途径,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类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只要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从而主张取消德育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出现了德育问题心理化的倾向。
4.课程建设滞后,不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独特性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学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此外,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
1.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以问题为导向,但这里的问题不应该只是狭义地理解为个别学生有可能危及社会、他人或自身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而首先要理解为整个大学生群体在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特殊问题的学生;工作重点应集中主要精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性教育(如图1所示),如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行为训练、团体辅导等,以实现教育目的。
2.整合多种教育力量协同合作,建立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2000人,兼职人员13000人左右,专、兼加起来15000人。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要求是1:1500(多数州已达到1:300),如果我国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至少需要14.7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此,我们应另辟蹊径,以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核心,形成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牵头,各系部(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分机构为实体,在全校各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并成立班级心理健康关怀小组(让学生之间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
3.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大学生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师源性的,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存在偏差、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不当或师生关系不良甚至恶化导致的。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对兼职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专职教师,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等组成的精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知识、技能、时间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4.在其它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建立一个以提高心理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统帅各科教学活动的总纲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使其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同效应,从而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又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这是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5.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具体目标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两者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方法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高校德育工作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处理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善于调节、控制情绪,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会选择自己的职业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步发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现代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可以归因于信念的淡化和价值取向的扭曲,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必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德育工作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德育在采用传统的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的同时,还要把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多采用会谈、讨论、调查、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增加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鉴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改变过去那种等学生上门,个别交谈的单一方式。在教育方法上可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教师走进学生寝室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的根本变革。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向规范,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 1999-6-3.
[2]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 [2005]1号,2005-1-12
[3]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教育与职业, 2007,(3):80-82.
[4]梁宝勇.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主试培训会上的讲话.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4.
[5]马建青,王东莉,王晓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1998,(4):27.
[6 ]张大均.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6(1):66.
[7]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2.1.
[8]樊富珉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6.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加坡前十大上市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