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不可以学佛的年轻人?

谢邀~很遗憾地告诉你,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年龄,这片土地上都没有多少人真的是信佛的。很多人学佛,甚至出家,只是为了找到一块避世之地,让内心得到宁静。然而佛一直在提倡的,是放下执着,放下执念。若不执著,不执着于自己过往的痛苦经历,其实根本没有多少人会出家。举个例子吧,释永信,他说他做的一切为了把少林寺发扬光大。然而,发扬光大又如何?没落又如何?寺庙不是永恒的,佛学不是永恒的,甚至世界也不是永恒的,何必执着?既然执着,何谈信佛?既不信佛,发扬何益?所谓信佛之人大抵如此。而真正信佛的人,济公可以算一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并不是戏言。莫说释伽牟尼并没有制定多少清规戒律,就算制定了,遵从戒律又如何?不遵从戒律又如何?并不如何。那么,何必执着?——————————————————————最后啰嗦一下,其实佛教从来没有强调过修来生什么的。参考《心经》,里面说的是学习佛学以走到幸福的彼岸,智慧的彼岸。这并不是唯心,这是可行的。如果人放下了执着,甚至如经文所言,甚至不去执着自己是否执着,人自然没有了烦恼,自然到达了幸福的彼岸。佛教渡人,指的便是把人渡过去幸福的彼岸。
  @麦克阿瑟:  我只有一句话: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生命无常,什么是年轻?什么时候又年老呢?  @任天涯:  我见过很多年青的学佛者,这些学佛的年轻人,学佛勇猛精进,而且所学佛法越来越接近本来,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勇于求索、勇于实践、勇于直面真相。  所以佛法并不是为老年人设置的,释尊成道时岁数有说二十五有说三十五的,但无论那个岁数,那都不是老年人的岁数。释尊常说学佛乃大丈夫事,无他取其勇猛精进耳,所以你以为你年纪大了就能学佛吗?  @Jude:  我是21岁,初学佛法,确实,自学很容易断断续续。6月份考虑加入智悲佛网的学习小组,却因为觉得小组共修每周都聚,打乱了计划,怕麻烦而没有报名。就这样陆陆续续看一些与佛法有关的书,抄抄金刚经、心经,有时也念观音心咒,但也没有数没坚持。  但是,自觉有进步的是接触佛法半年以来,食素3个月了。食素很能培养慈悲心,我每每看见肉食,就会起悲心,欲求也会少点。  至于色哎,年轻人嘛。多提醒自己不要沉迷于触觉咯。我最近在看南师的有关静坐的书,慢慢感觉也清淡了许多。  我是准备认真猛修一门法了,把观音心咒修到一个阶段,应该会心生感应正信吧。  @张和:  二十岁能够接触到佛教,并生起一定的信心是非常有福报的因缘。  对佛教及佛教的理论有疑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及过程,消除这个疑惑就是学佛。  @牛小年:  我们必须先思考宗教的最初目的,创教者的真实初衷。宗教不是别的,宗教是用于教导人如何正确的生活。我不排除宗教还有其他更神圣的目的,但帮助人类在人类世界中生活始终是宗教的最重要任务。  基于人性的种种弱点,人是极其容易迷失的。宗教是因病给药,没有寄托的给予寄托,缺乏智慧的赋予智慧,失落中给予热情,狂热中给予冷静。人的信仰在了知如此的基础上,能从人本出发,发觉自身的种种弱点,力行教义实践生活,脱离动物性的愚昧,摆脱心理上的痛苦,就能够消除对立而获得统一,得到生命的最终解脱。那信仰宗教就是大好事。  @许先森:  我认为信不信宗教不能简单的用好与坏来分开。我认为那是一种生活方式。你选择了宗教会得到一些东西,但同时会失去一些东西。就像你考大学的时候选择了清华,那你就肯定不能去北大了。  但说到好与坏时,就要看你内心更看中什么,如果信宗教能对你实现内心的最重要的有帮助,就是一件好事,反之就是坏事吧。我是一名实用主义者,请批判我的功利与愚昧。。。。  @唐泯:  这个东西是互相吸引的,而不是一方受于另一方。  是平等的契合,不是等级的遵守。  所以年轻人不要有心求,而要无心遇。  @Johann Faust:  我觉得年龄和宗教没什么必然的关系。几个答案很多都是出自于中国当代的环境――很多人对宗教的态度有些过于简化。历史上跟题主相反的例子也有的是,有些人年轻是无神论者,老了后却信了教。  实际上人的信念在一生之中,都是在变动的,并不存在那种早期接受了某种某种思想就会不好如何如何。关键是,你在自己成年之后,是否会找到自己的真正的精神归属。现在社会很多元,选择也很多。  最后借用这个“自伞自度”的故事来总结一下:
  一个佛教徒在屋檐下避雨,看见一个僧人正在撑伞走过,于是喊道:“大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可以吗?”
  大师却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徒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我现在也在雨中,您该度我了吧。”
  大师说“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你没有伞。所以我度不了你,因为是伞在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己找伞。”
  大师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  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别人度我。  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满意?  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禅师不肯借伞,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  -----------------------------------------------------------  本文(附经文视频版本)首发在微信:禅风(chanfeng1028)  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由禅风整理编辑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微信关注:禅风( ID:chanfeng1028)阅读(0)举报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
2018-12-17 22:17
来源:
国学杂谈
我们经常看到念佛的人,大多都是老头老太太,年轻人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很正常,从古到今,稍微有一点知识的人,大多都瞧不起净土念佛法门。他们认为念佛法门是老头老太太教,太简单,太容易。他们是有知识的人,要修禅,要学密,要读《华严经》,要读《法华经》。对他们来说,念佛好像有点降低自己的身份。
尤其是年轻人学佛,很多是抱着好奇争胜的心理,是抱着研究佛学而不是脱离生死的心理,现在所说的小资佛法,把佛教当成哲学,当成学问,给自己装点一下门面,所以一进佛门就开始对谈玄说妙特别感兴趣。而这个念佛法门的宗旨就是执持一句佛号,没事就反复念佛,没什么花样,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玄妙可言,所以年轻人一般不感兴趣。
现在大学基本都普及了,年轻人一般多少有点文化知识,所以经常认为自己是上上根,或者口头很谦虚,但内心却还是那么想,所以不屑于和那些老头老太太一起修念佛法门,觉得他们是下下根,跟他们在一起没面子。
而那些老头老太太就不一样了,他们一般文化水平都不高,让他们广读经论,研究佛法经义,他们也做不到,让他们修禅打坐,又怕体力跟不上。并且到了这个岁数,人生已经日暮西山,常感人生无常,他们渴求脱离生死的心就比较迫切,他们对什么哲学、学问、面子等等这些已经不在意了,只要简单易行,又能脱离生死就行,他们的目的性很单纯,所以就选择了简易而究竟的念佛法门,再别无他想,死心塌地去念佛,靠佛力带业往生,以此了脱生死大事。
这些老头老太太之所以能有这种心态,其实也都是以他们大半辈子人生痛苦经历为代价的,他们经历过风雨沧桑,经历过世事无常,早就看破了那些虚荣和面子,所以才能对念佛产生强烈的信心,其实这些被称为愚夫愚妇的老头老太太,才是真正的根器深厚之人!在《无量寿经》上被称为佛的第一弟子,所谓大智若愚,愚不可及也。
而我们一些稍微有点文化,有点世智辩聪的年轻人,读过几本佛经,也看过几则禅宗公案,或者也有点密宗的神通感应等等,就开始高谈阔论,好高骛远,轻视净土法门,看不起那些老头老太太,其实自己并未在心地上下过真实的功夫,都是些表面文章,真正的功夫可能还不如那些老头老太太。或许有一天,在学佛的过程中,他碰的头破血流,进退不得时,他就会痛定思痛,幡然醒悟,会浪子回头。到了那时候,才能放下自己所有的傲慢,把自己都当成愚夫愚妇,真正想了脱生死,死心塌地的念佛,不再怀疑,不再轻视,这时候真诚心才能显现出来,就真正成了上根利智了。
其实念佛真有那么容易吗?不容易呀,古德说这是易行难信之道,难就难在能对佛号生起信心,净土五经一论是干什么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对这句佛号能生起信心的,这五部经典只要有一部通了,就已经了不起了。年轻人非要把经典搞透了,道理全弄明白了,才会死心塌地的去念佛,而人家那些老头老太太,不用读经听经,照样死心塌地念佛,这不是殊途同归吗?你说谁的根性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佛的年轻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