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教你如何打根据苍蝇发明了什么?


《《琥珀》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琥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可能提出的问题: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课文讲的这一块琥珀跟一般的琥珀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这块琥珀的样子的语句。
  (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透明)
  过渡: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吗?课文哪些内容讲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请找出来。(第2至12自然段)
  三、学习琥珀化石形成部分。
  过渡:琥珀的形成也就是由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两部分组成。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松脂球的形成条件?(2至9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2至9自然段。思考: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1)松树林。(琥珀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蜘蛛正扑过去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琥珀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才能积成球。
  3、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感情朗读好句或好段
  (二)学习化石的形成的部分
  自由读第10至12自然段。
  (1)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还记得古生物要变成化石必需有几个条件吗?
  (a陷入淤泥里被河水淹没。b尸体腐烂了被埋在地底下。c岁月漫长。d地壳发生过变化。)
  (2)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画出有关的句子。
  1、讨论交流。
  2、师小结。
  变成化石的条件:
  a、时间长。
  b、陆沉水漫。
  c、松树腐烂。
  d、泥沙掩埋。
  3、指导朗读这部分的内容。
  四、延伸并总结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大家都说得很好,那么这块琥珀是谁发现的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简要复述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琥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体验过程中感知、感悟课文内容。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琥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这块琥珀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另外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在课外拓展延伸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读与写的结合,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会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4、学习诵读要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阅读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就文章内容发表见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琥珀资料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一课。
  板书课题,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王”旁。学生齐读课题。
  2、师:大家看见过琥珀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资料后,课件出示资料图片供学生欣赏。
  3、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将会了解琥珀更多知识。大家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有什么用处?蜘蛛和苍蝇怎么会被包在里面?)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师:大家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吧!请打开课本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说说你们从文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地方告诉同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同学请教。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胳。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2、学生先小组议答再汇报,师引导并板书:
  (形成时间形成过程发现过程科学价值)
  四、汇报交流,品析课文。
  1、了解琥珀样子,体会其价值。
  (1)师:课文哪个地方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2)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3)(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用文中句子来描述琥珀样子。
  (4)一齐说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5)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词语,(课件出示“推测”)
  那什么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作者正是从现有琥珀的特点来进行推算估测,进行合理想象。
  (6)师:那么课文中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呢?
  (形成过程是作者想象的情景,发现过程是作者描写的真实的情景)
  2、了解故事、欣赏故事。
  (1)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读读作者想象的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问题和相关句段,学生读后回答。
  a、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师:你怎样理解“约莫”这个词语?(大约,因为不能准确知道琥珀具体形成时间,只是推算出来的数字。)
  b、故事发生的环境:师:交待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呢?(太阳|、海、树)为下面琥珀的形成埋下伏笔。
  (3)想想这块琥珀形成有几个过程?
  学生答师板书:松树脂松脂球化石
  2、品析句子
  (1)师:文中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太阳?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文中怎样描写蜘蛛和苍蝇?
  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那只小苍蝇……身上沾满了灰尘小苍蝇……一点儿不知道……忽然,有个蜘蛛……越来越近了……它想……
  师: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蜘蛛和苍蝇呢?
  (这是只快乐的小苍蝇,它不知道蜘蛛想吃它;这是只贪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一心想吃苍蝇。)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指名读
  (4)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是怎样理解“可怕”呢?(说明对于苍蝇和蜘蛛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你是怎样理解“刚好”呢?(说明这是难得的巧合。)
  (5)师:作者为什么说“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拟人,说明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
  小结:文章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希望大家习作时也能让自己的语言生动点儿。
  (6)这样的悲剧,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让我们再来看看听听这个故事吧!课件动画播放故事。
  五、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琥珀形成条件。
  (1)师:我们欣赏了这个故事,大家现在能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归纳板书。
  a: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使松树分泌大量树脂。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巧合。
  c:地壳变动、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
  2、琥珀发现过程。(课件出示问题,小组完成。)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3)琥珀的发现过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父子怎样的心情?(惊喜)
  3、文章从结构上来讲,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详略得当)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讨论后学生归纳:如因为他们的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师: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六、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人说苍蝇和蜘蛛在这块琥珀里生命得到了永恒,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自由说,只要说得合情理就可以。
  3、同学们,请大家回忆课文所讲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来编一个与课文里讲的不相同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4、课外阅读《黄河象》、《白蝴蝶之恋》、《欣赏生命》
  板书设计:
3、《琥珀》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琥珀吗?现在我们就欣赏一组琥珀的图片。<欣赏图片>
  其实我从每一个同学的眼神中就看出你们对它的喜爱,今天老师带来的是更为奇特的琥珀,你们想看吗?
  (欣赏课文图片)
  哪位同学描述一下这块琥珀的.不同。——(指名描述)
  面对这块琥珀你们想知道什么?
  1、
  2、
  3、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课文将带我们走进科学世界,解开你们心中的谜团。
  二、学习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琥珀》这课文,看课文都讲了什么?
  (1)自读课文。
  (2)理清课文条理:形成、发现、样子。
  (3)请同学们拿起桌上一张带图的纸。这上面画的就是有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不过顺序有点儿问题。请同、学们把它的顺序标出来,课文怎么叙述就怎么排列,看哪位同学还能标出对应的段落?
  2、理解形成和发现的过程。<或者运用vcd光盘>
  (1) 读课文,按课文顺序给图画排序。
  (2) 讲解排序。
  (3) 简单分析发现和样子的段落。
  过渡:你愿意亲眼看一下吗?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3、看形成和发现的动画。
  (1)在看时老师有一个想法:请一位同学给动画配音,好吗?
  (2)这位同学的配音很精彩,从大家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这个 动画也很形象。那么你认为形成这块琥珀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3)讨论: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a、小组合作学习。
  b、交流汇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形成这一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最有趣?。
  (1)自渎课文。
  (2)交流。
  点拨:琥珀的形成是这样具有戏剧性,难道这个过程是某个人亲眼目睹的吗?
  5、科学家推测的依据?
  ① 海滩上发现,说明地壳变动。
  ② 圆形圈痕,说明它们挣扎过。
  6、这一过程是科学家依据琥珀内两只小动物
  挣扎时留下的圆形圈痕及发现的地理位置,经科学的分析,推测而得来的。这就是这块琥珀的价值。其实每
  块化石都有它的价值。我们看一个短片,看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观看短片《化石的价值》)
  三、拓展延伸
  看了短片,知识更丰富了,但我们还有一个任务没有完成呢。请看大屏幕。(教学实录)我们先听听电视上同学是怎么说的,好吗?
  (1)边听边思考。
  (2)听电视上的。
  (3)看来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自己,认真观察,科学分析的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探寻到地球上更多的未知。我们心中的故事课下进行交流。
4、《琥珀》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5、《琥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6、《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
  课的开始,我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本节课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探究。第一步:自己独立学习时出示三个问题:
  1、这块护坡有什么特点和价值?
  2、琥珀的形成经历哪两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
  3、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
  提示学生找一找、划一划、理一理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关键重要的句段,进行概括、批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10分钟。
  第二步:让学生在小组中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总结琥珀形成的条件。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汇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补充、完善
  不足:由于前面复习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边的“当堂积累”任务未能在课内落实。
  措施:要合理分配时间,争取当堂任务当堂解决。
7、《琥珀》教学反思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说明文,《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在学习本课时,我首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这个琥珀是怎么形成的?2、这琥珀为什么会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3、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教学反思《《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8、《琥珀》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自学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形成,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时,学生突然提出“‘琥珀的发现’不应该是想象,而是事实”时,我在课堂上随机作了这样的处理:
  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的《黄河象》这课,然后告诉我,黄河象化石的发现时,作者告诉了我们发现时的什么情况?”(生述黄河象发现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我们所说办事要讲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忠诚于事实。再来看课文,如果谁这么了不起,最早发现了一块这么珍贵、罕见的琥珀,科学家应不应该在这为他写上一笔?尤其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作者柏吉尔是一位德国作家。以德国人历来办事严谨仔细的作风,柏吉尔先生不应该漏过象发现时间和地点人物这么重要的东西,对不对?”
  “很多同学认为‘发现不是想象’的理由是课文中的这句话‘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既然古代的形成是想象,那么近代的发现总不可能是想象吧!其实不然。前面我们联系了上下文理解‘推测’的含义,谁还记得?”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已知的总是太少,未知的总是太多。甚至于就在今天这样的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你也可能无法知道昨天在自然博物馆收藏进来的那件艺术珍品,最早是谁发现的。那么,怎样认识茫茫的未知世界呢?”
  (生争答:“展开合理的想象”)
  “自已读读课文,联系前面科学家想象琥珀的形成来说说,科学家想象“琥珀的发现”合理吗?”
  (生经过读书,很快理出了这样一条科学家合理想象的线索:陆沉海漫——淹没泥沙——冲上岸滩——渔民父子)
  小结:“对于为我们发现这块琥珀的人,我们怀有深深敬意,但由于时光变迁,已经无从考察是谁发现它的?因此,我们惟有(指黑板)依据事实,合理想象它了。科学家想象得非常合理,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这就是写文章时合理想象的真正魅力所在。”
9、《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是四年级下学期第十一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琥珀的基础上来自行制作琥珀,此次制作琥珀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所进行进一步的细制作,使所制作的琥珀更细致、精美。重点是模具的制作,什么样的模具确定什么样的造型。
  这节课,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故事又使学生重温了一次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形成琥珀的条件,及它的价值。然后确定学具分配情况,分组进行分工完成任务。在让学生了解人造琥珀的使用情况后,让学生进行设计自己想要的琥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切实可用的模具,然后确定出本组的实施方案。这样整课的任务使学生做到心里有数,并将设计模具的任务布置为作业。
  怎么制作是本课关键,学生虽然有先前的制作基础,但是也不能疏忽,为此在第二课时上,用自学比较的方法学习制作方法,在学生通过对比后就能很轻松地掌握制作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制作。最后对每组的作品进行展评,使同学间能有促动的作用,并把每班的作品在其它班级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具创造热情。
  本课结束后,细细地品味了一下,并听取了校长及主任的指导后,深感还存有太多的不足。如每节课的上下连接在课前就应准备好,每节课要做什么,不但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还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做得还不是很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让应该以实践为主,充分让学生动手去做,这是本课程的核心。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安排上若把作业制作模具安排在课内进行效果会更好。总而言之,就是在备课上所下的功夫还不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10、《琥珀》教学反思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的因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在第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习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二、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习、检查预习的方法,从今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习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11、《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12、《琥珀》教学反思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小品文。在设计教学时,我采用了“逐层深入,引导推想求异”的教学结构模式: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对“琥珀”的了解;接着,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呀?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汇报:“这块琥珀什么样?”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后,问:“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此时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过程。)之后,再“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做了铺垫。然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理解琥珀形成的经过,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既然是推测,那么科学家又是怎样推测的呢?科学家为什么这么推想?依据的是什么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向科学家挑战,大胆求异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自己有如下两点成功之处:
  一、发展学生思维,注意培养想象力。这篇课文在内容上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很好载体,因此在课堂上理解形成过程的合理性,应该需要哪些条件,启发学生紧紧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培养想象力。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习,引导孩子深入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不足之处我认为也有两点需要改进: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合。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要依据板书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明确琥珀形成必须要四个条件,从而重点更加突出。
  二、教师深钻教材是永远需要锤炼的硬功夫。这一点表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控不到位上,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科学家的推理有不合理的地方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地引导,因此耽误了教学时间。此外,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1、提纲导路,整体感知。
  首先,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琥珀是怎么形成的?2、这琥珀为什么会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3、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热烈。
  3、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针对教材的特点,这篇文章我多次设计了讨论,如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需要阅读总结,这样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条件也需讨论、品读才能总结出来,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设计了讨论内容,使学生明确了文章开头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是有作用的,它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现在海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它优于个人独立思考。这篇课文虽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强,语言描述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好多地方适合指导朗读,如描写小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再如,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这些都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适时地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你认为作者推测的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合理吗?”我的话音未落,刘书豪立刻高高地举起了手,我想,毫无疑问回答肯定是“太合理了",因为前面我和孩子们已经分析了琥珀形成的条件,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老师我认为不合理”,我愣了一下,完全不在我的教学设计之内,此时,有很多的学生也都似乎被他的观点吸引了,“好,那你说说理由。”我瞬间调整好自己的表情和语气,看我期待的样子,他更加地理直气壮了“老师,苍蝇是有警惕意识的,他不会等着蜘蛛来抓他的”“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描写苍蝇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我从柔嫩的绿翅膀,看出这是一只很小的苍蝇””“我从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感受到小苍蝇的无忧无虑,很快活”“我从伸、掸、拂试这几个动词看出小苍蝇正在专心致志的梳洗打扮,”“说得真好!小苍蝇正在欣赏着自己的美丽陶醉其中。”我及时补充道。“老师我还是赞同刘书豪的意见,我也觉得不合理,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他绝不会等蜘蛛来抓他。”“老师,我想补充。”数学大王马钿雨忽地站起来,胸有成竹的说,“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它是根据空气的流动来判断来袭者的。”“哎呀,老师太佩服你们了,你们的知识太丰富了,看来我必须给自己补充能量了。”“好,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文中描写蜘蛛的内容,通过它的动作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很快,很多孩子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从慢慢地爬过来,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看出蜘蛛是很小心翼翼地爬过来的”“哦,看来蜘蛛是有备而来的,它是那么的小心,唯恐惊动了苍蝇,而此时的小苍蝇还在那儿欣赏自己的美丽呢,()而且它又是一只长着一对柔嫩翅膀的小苍蝇,他能感受到蜘蛛的来袭吗?”孩子们不住地摇头。”那你们觉得作者的推测合理吗?”“嗯,合理”孩子们不住地点头。琥珀是奇异的,而作者合理的想象,严密的推理更让我们惊奇!
  这节课虽然没有课前预设的那么顺利,但是正是孩子们质疑解疑的过程火花四射,才使得课堂是那么的丰富生动。冷静面对孩子们的质疑,巧妙地给孩子们搭建一个讨论辨析的平台,不论是教者还是孩子都将会收获意外的精彩!
《琥珀》教学设计一等奖这篇文章共47797字。
相关文章
《课文《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一等奖》:1、课文《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2、通过第3、4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语文《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1、语文《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根据苍蝇发明了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