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一课一练

1、美国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调节和干预的主要表现有①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②慷慨补贴出口产品③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④工业国有化政策

2、从20世纪50年代其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

A、国家领导人能力出众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施

D、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

3、美国发展国家垄断主义与西欧各国的最大不同特点是

A、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B、在二战期间得到充分发展

C、未推行工业国有化政策

D、推行社会福利主义政策

4、导致上题中美国和二战后西欧国家干预经济不同方式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垄断资本实力雄厚

D、领导人个人风格不同

5、下列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

B、联邦政府投资兴建了大批企业

C、政府的调节管理职能大大深入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被不断削弱

6、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风靡美国的经济学思想或思潮是

7、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的社会”施政纲领的美国总统是

B、杜鲁门、艾森豪威尔

8、下列经济措施为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是

B、实行大规模赤字财政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复习

专题一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斯密的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斯密生活的年代,一方面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随着“圈地运动”的加速、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和科技进步步伐的加快而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重商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存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受到严重束缚。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支持。

2、叙述斯密的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1)斯密的经济学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2)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1)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①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②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③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注意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的认识:第一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第二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没有。

(2)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①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②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在这里,他颠倒了价

★4、斯密是如何划分阶级结构的?

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5、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

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①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②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6斯密的财富观与重商主义的财富观进行比较(见优化方案7页)

1、根据斯密的观点,怎样增加国民财富?

(1)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2)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他认为最好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2、斯密对于市场的作用是如何认识的?

(1)斯密看到了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而强调市场的作用,这对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3、斯密认为国家的职能有哪些?

斯密主张限制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行自由放任。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应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4、斯密“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学说?

(1)内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自己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本国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成本绝对地少于其他国家,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各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①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②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③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1谷物法的影响:见书11页

李嘉图认为财富增长的方式有哪些 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降低地租实现资本积累;收入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很大。

★2、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李嘉图同意斯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同时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2)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3)他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3、叙述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

(1)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2)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3)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但他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

1、李嘉图认为政府的职能有哪些?

李嘉图与斯密一样,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什么是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说?

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因此国家不应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应废除谷物法。

★3、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学说?

(1)内容: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2)评价:①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但这一学说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③实际上,它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第一,进入19世纪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揭示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19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已经提到了首位,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第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主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3)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二者关系如何?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过程,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过程,叫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说来,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2)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1、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是什么?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它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得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什么?

(1)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从一个起点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来出发点,使价值得到增殖的全部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下去,其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三种形式之间的转化在时间上必须依次顺利实现。

★5、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6、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资本家集团有哪些?

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资本家集团有:产业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和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分别获得企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和地租。

7、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这一矛盾有两个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4、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么?

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这次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使资本主义制度到了崩溃的边缘。在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罗斯福临危受命,推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整顿金融业,恢复和稳定农业,复兴工业,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虽然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相违背,但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也为美国此后连年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灵丹妙药。

(2)“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经济制度得以形成。这促使了凯恩斯革命的发生,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

★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2、凯恩斯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1)凯恩斯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简述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他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1、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的原因?

二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黄金期。“滞胀”现象的出现,使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极大的挑战,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兴起。

★2、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有哪些?

(1)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2)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

(3)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

(4)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3、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有哪些?

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的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一定影响。但他们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能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带来新的问题,再加上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不符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

★1、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

成因: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2)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成因: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3)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

成因:主要受日本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2、比较美、德、日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差异。

★3、美、德、日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共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第一,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第二,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第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4、如何评价美、德、日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优缺点?

(1)美国: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2)德国: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3)日本: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加剧社会不公。

浅论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

自由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英国的一种思潮,长期以来,它对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都产生过很大影响。西方经济学中的自由主义又被称为经济自由

主义。西方学者将经济自由主义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

学中,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与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

济自由主义。在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盛行时,新自由主义长期

处于非主流地位。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陷入“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出现危机以来,新自由主义从非主流地

位上升至主流地位。其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情况为: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

是密尔顿·弗里德曼;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保罗·罗伯茨

等人;此外还有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等。

2、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历了两次战后最深重的经济危机,整个西方经济长期

陷入“滞胀”,而凯恩斯主义者却提不出有效对策,从而使他们信奉的经济思

想陷入危机,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各种流派已经汇合成一股巨大

的潮流,准备迎接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危机的挑战。伴随着里根和撒切尔的上

台和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西方经济学家也把这一现象叫做“新古典复兴”[2]。其原因分析起来有如下几点:

凯恩斯主义失灵: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是一种宏观经济理论,其实质是在资

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以实现社会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由于凯恩斯理论的宏观目标与微观基础存在着不可克

服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在70年代陷入"滞胀"型危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反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就会抬头。美国经济学家大卫·M科茨从资

本主义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阐述了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他认为,“在20

世纪70年代,人们接受新自由主义是对那一时期经济不稳定的回应。公司利益集团认为凯恩斯的干预方法对其不再有利,必须寻找其他出路,并找到古典自

由主义,认为它至少可以为削减被看作是赢利障碍的政府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持续统治可以用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加以解释。

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至今仍然发展着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殊

形式。资本主义这种变化了的竞争结构改变了大企业对于经济政策的政治立场,使大企业从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支持者变成反对者。”

经济全球化:如果说凯恩斯主义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

反映)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内因,那么经济全球化则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外因。两次能源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而要克服这种脆弱性就必须进行

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经济结构的调整。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