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未分配利润不净利润等于未分配利润期末减期初初数和净利润之和,是什么原因?

尝试回答一下,MARK的回答其实已经很接近了。我个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其实是一个逆向工程,先站在集团的角度层面对业务进行重新判定,确定其在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上的各个栏次数据后,再想办法通过调整抵消分录让母子公司的各个报表项目合计数变成集团的(因为最容易掌握的数据就是母子公司财务报表合计数),达到合并的目的。

题主提到的这个分录,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利润分配的等式来解释,这仅仅是解释了这个分录借贷相等的理由,原因并没有解释透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实际上是由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润结转而来的;其次,这个分录调整的是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栏次,尤其难点是调整所有者权益表,其目的就是上面说的逆向工程,让所有者权益表利润分配栏次体现的是集团母公司的数据处理过程:集团年初未分配利润+集团当期利润-母公司(注意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不体现子公司的分配过程)提取盈余公积和分配利润等=集团年末未分配利润,这就是集团的角度层面确定的数据,具体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分解等式:母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润(需要调整,带有各种年初未分类利润的分录实际就是调整这一块)+子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润(因为已经被包含在母公司利润当中,需要抵消)+母公司当期利润+子公司当期利润-母公司提取盈余公积和分配利润等=母公司年末未分配利润(合并财务报表上的母公司数据,不需要调整)+子公司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需要调整,实际上就是子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润,因为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不体现子公司利润分配数据)。最后,剩下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调整抵消了。从上面的等式当中,我们抵消子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就是分录当中的借记:子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润;把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和分配的利润加回来,就是分录当中的贷记:提取盈余、利润分配;同时因为之前的长投抵消分录把子公司年末未分配利润抵消掉了,那么我们自然要加回来,就是分录当中的贷记:子公司年末未分配利润,这里有一个小计算,我们加回来的子公司年末未分配利润+上一步加回来的子公司提取盈余、利润分配,就等于子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润了,满足了等式。最后,长投抵消分录的未分配利润不是资产负债表的,是所有者权益表的,但是有资产负债表无所有者权益表时,抵消的就是资产负债表的。认真看一下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你就会发现调期初、调上年都是为了这张表,因为这张表的本年数据栏次包含着上年数据,这是和其他报表不同的地方。

【摘要】 笔者结合《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问题,力促会计明晰化进程,为和谐会计献计献策。

【关键词】 利润表项目;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和谐会计;《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近年来,笔者聚焦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问题,结合《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多年教学经验倾力研究,终有所获,以期为会计明晰化进程,为和谐会计献计献策。

一、透视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

综观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透视其理,笔者发现如下等式化关系:

(一)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多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1.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2.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营业收入项目、营业成本项目不再区分主营、兼营,以日常活动统而计之,得其全貌。

(二)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多个明细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明细科目结转前对应数

1.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明细科目结转前对应数

2.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营业外支出”明细科目结转前对应数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单独列示来自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来自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单独列示固定资产处置损失、无形资产处置损失、其他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会计人理应重视其对投资者本期收益的重要影响,更好地为投资者权益保值增值服务。

(三)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异名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异名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或-借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

其一,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公允价值基础得以彰显: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结转前为贷方发生额,则属于收入要素;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结转前为借方发生额,则属于费用要素。

其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存在会税差异:税法强调据实列支,一般不得调整计税基础,不承认新会计准则体系持有期价值变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

其三,公允价值变动不一定计入利润表,影响多期的应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下的资本公积项目。

(四)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上项+/-影响因素项目(大类项目――每股收益除外)

本期金额=净利润/∑对应股数(每股收益)

本期金额=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其他表内数字)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大类项目存在据上项而得的勾稽关系:在上项基础上,加或减影响因素项目金额即可。营业收入(扣除日常活动费用)营业利润(考虑非日常活动收支)利润总额(考虑上交所得税)净利润(考虑投资者股数)每股收益(尽显本期收益与投资者的直接利益关系)。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每股收益本期金额由净利润除以对应股数而得,基本每股收益股数不加权,稀释每股收益股数以时间或价格为权数。

除了前述种种规律,其他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一致:

(1)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金及附加”

(2)销售费用=“销售费用”

(3)管理费用=“管理费用”

(4)财务费用=“财务费用”

(5)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

(6)投资收益=“投资收益”(+贷或-借――结转前)

(7)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

(8)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

(9)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

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类似,若投资收益项目结转前为贷方发生额,则属于收入要素;若投资收益结转前为借方发生额,则属于费用要素。

二、剖析利润表项目、损益类会计科目与“本年利润”科目之微妙关系

(一)“本年利润”对应科目一览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投资收益”科目结转前发生额为净收益,则为收入要素;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投资收益”科目结转前发生额为净损失,则为费用要素。两种不同情形分别结转“本年利润”科目贷方或借方。

(二)“本年利润”不得对应的科目分析

历经多年摸索,笔者发现,“本年利润”科目不得对应资产类会计科目;一旦对应,则必有逃避缴纳税款等风险。

剖析上述会计分录的经济实质,令人汗颜:一方面,预付账款不见了,但人家并未付出劳务或者交货,投资者的资产流失了;另一方面,应纳税所得额莫名其妙地减少了(会计利润乃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基数),逃避缴纳税款之实竟源自一笔简单的会计分录,风险非常大。

(三)损益类会计科目与会计流程分析

1.透视制造业会计流程

原材料等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等主营业务成本等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透视服务业会计流程

劳务成本等主营业务成本等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透视会计流程则可看清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巧妙关联:无论是制造业购料、生产、完工,还是服务业成本归集,结转本期成本才进入利润表核算领域,结转本年利润,才可以知道本年盈亏,进而结转未分配利润方知投资者投资企业以来到如今赚还是赔(不考虑每年分红所得的累计赚赔)。

三、利润面面观――剖析利润的种种实质

(一)利得、损失与利润

1.利润=收入-费用+计入损益的利得-计入损益的损失

2.利润包括:部分利得+部分损失

3.利润=收入-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会计的基本分类仍为六大会计要素,利得、损失隐身于利润要素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之中,并非新的会计要素。利得、损失可能与利润表有关系,也可能与利润表无关系。

1.会计利润调整查账征收之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实施条例》第九条)。

2.税法亏损概念――可税前弥补亏损(《实施条例》第十条)。

3.会计亏损概念――利润总额为负、实际亏损(《应用指南》附录4103)。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实务里无法无视会计与税务差异,需要具有会税差异意识。

1.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期初数+利润表中的净利润

=利润分配数+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期末数

2.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净利润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脑海里表间勾稽关系的烙印只有清晰可见,才能不误事。

四、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一览表(见表1)

[1] 陈淑亭,缪喜玲,袁晓燕,等.企业所得税法一点通[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2] 陈淑亭,张育辉,袁晓燕,等.初级会计实务应试精解[M].(1版3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利润等于未分配利润期末减期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