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零,但是?

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与测试
(直线运动、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2、三种性质力的分析,尤其是摩擦力的分析
  3、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4、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

一、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注意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真正的质点是不存在的。
  在实际所研究的问题中,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将物体视为质点。

  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一般情况下,路程不等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要特别注意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是不同的:v大,不一定大;大,a也不一定大。反之亦然。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a.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
  b.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c.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前1T、前2T、前3T……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T、第2T、第3T……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1∶3∶5∶……
  ③通过前1x、前2 x、前3x……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④通过第1x、第2x、第3x……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特点:初速度v0=0,加速度a=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只需将v0=0,a=g带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中即可。

三、质点运动规律的图象描述
  用图象表述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图象具有简明、直观等特点.对于物理图象需要从图象上的轴、点、线、面、斜率、截距等方面来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因为不同的物理函数图象中,这几方面所对应的物理意义不同,下表给出了x-t 图和 v-t 图在这几方面的具体物理意义.


  (1)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大小G=mg。
  (3)物体的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游泳圈。

  (1)产生条件:物体直接接触而且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和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与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a)如果两物体的接触面是平面,弹力将垂直于此平面;如果是一个点和一个面接触,则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那个平面或曲面在该处的切平面。
  如图中杆AB架于半球形的碗状容器中,O是球的球心,杆与碗边相接触于C点,杆AB在接触点A、C两处要受到两个弹力F1和F2作用,C点处为点面接触,接触面与AB平行,弹力F2方向与AB相垂直;A点处为点与曲面接触,接触面是过点A的球的切平面,因此F1的方向指向球心,与该切平面垂直。
                  
  (b)绳子的拉力方向:绳子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并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因为绳只能发生拉伸形变。
  (c)杆弹力的方向:杆可以发生各种形变,故杆作用在物体上的弹力可以是沿杆方向的拉力和支持力,也可以是不沿杆方向的弹力。
  (3)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大小有关;弹簧的弹力可用胡克定律 F=kx 表示。式中的k为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 

  (1)摩擦力分为以下两种:
  静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而且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阻碍着它们发生相对运动。静摩擦力随着外加动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存在一个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而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阻碍着它们之间相对运动。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接触面粗糙、接触且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而不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可作为动力也可作为阻力。 
  (4)摩擦力的大小
  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时,应先判断该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再用相应方法求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f =μN ,式中的μ叫动摩擦因数,它只跟材料、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注意跟接触面积无关;N为正压力。 
  静摩擦力大小不能用f=μN计算,而要从物体受到的其它外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求出。

五、力的合成和分解  1、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应合力,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对应两个分力。
  2、进行力的分解注意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3、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根据等效原理进行的,实际上在合成过程中的合力和分解过程中的分力不是真实存在的力,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它们与真实力的区别和联系。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3)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所以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内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相同。表达式为
  (2)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与矢量性
  对于一个质量一定的物体来说,它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只由它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当它受到的合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这便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的含义。
  (3)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指明了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的关系,即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由合力决定的。但是物体究竟做什么运动,不仅与物体的加速度有关还与物体的初始运动状态有关。比如一个正在向东运动的物体,若受到向西方向的外力,物体即具有向西方向的加速度,则物体向东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后,物体再在向西方向的力的作用下,向西做加速运动。由此说明,物体受到的外力决定了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而不是决定了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运动情况是由所受的合力以及物体的初始运动状态共同决定的。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

 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一个力的变化,不影响另一个力的变化

七、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有关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问题常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力的大小和方向)。
  不管哪种类型,一般总是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再由此得出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说加速度是解决问题的桥梁。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被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3)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求出合力;
  (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分析、求解力学问题的关键,受力分析就是要明确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的性质力的方向,并画出力的示意图。能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是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力的概念。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一般有两种途径:其一是从力的概念出发,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判断力是否存在以及力的方向等;其二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通常采用隔离法分析,具体方法是:
  (1)确定研究对象:即确定所研究的问题中,要研究的是哪一个物体;
  (2)隔离研究对象;
  (3)分析物体受力: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次序依次进行受力分析,防止漏力和添力;
  (4)画好受力图。
  ①所有的力都是周围物体给研究对象的,而不是研究对象给周围物体的。不要错把其他物体受到的力画在该物体上;
  ②注意不要多画力。常见的错误有:将不存在的力画入;合力或分力重复画入等。如分析斜面上向下滑动的物体受力时,在画了重力时,又画出了沿斜面向下的“下滑力”(该力不存在),或者在分析了重力时,又分析了它的两个分力即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垂直斜面的力(合力和分力重复画出)。要知道,分析受力时,考虑了合力就不要再考虑它的分力,若考虑了分力就不要再考虑它的合力。
  ③防止“缺力”和“多力”的方法是:牢记研究对象,按正确顺序进行受力分析,一般是“一重,二弹,三摩擦”的顺序,所画的每一个力都必须同时找到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④三种常见的力中,较难分析的是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由求出,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正压力是两接触面之间的弹力。静摩擦力分析较为困难的原因是它的大小在一定数值范围内变化,方向与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而相对运动的趋势又必须通过物体所受其他外力的状况或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定。因此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牛顿运动定律来分析静摩擦力更容易些,即从物体的运动情况去分析物体受力或根据物体的受力去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这就是动力学的基本思路,也是对“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引起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是系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决定着是超重还是失重。在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时,对加速度方向的分析是关键。


  作用于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称为共点力。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
  (3)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②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
  ③对研究对象所受力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需要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用正交分解法处理。
  ④建立平衡方程,若各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可直接用的代数式列方程,若几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可用联立列出方程组。
  ⑤解方程,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
  当物体在两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等值反向。
  当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
  当物体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正交分解法。用力的正交分解法解答时,尽量选取坐标轴的方向与尽量多的作用力的方向重合,可以减少需要分解的力的个数。

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x1、x2、x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x=x2-x1=x3-x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①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即根据 (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
   ,再算出平均值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即先根据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然后作出图象,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研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
  在所研究的问题中,有两个以上的参量在发生关连变化时,可以控制某个或某些量不变,只研究其中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的方法即为控制变量法,这也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本实验中,研究的参量有,在实验时,可以控制参量一定,研究的关系;控制参量一定,研究的关系。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从而改变细线对小车的牵引力,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图线,研究加速度和外力的关系;保持小桶和砂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①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不要超过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
  ②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用手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如果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是均匀的,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跟它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
  ③作图时应该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对称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如遇个别特别偏离的点可舍去。

题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汽车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又以大小为a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下,一共前进L,求汽车运动的总时间。

  解法一:设汽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行驶的位移为x1,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2,行驶的位移为x2,加速运动的末速度就是减速运动的初速度,有
      则L=x1+x2
      所以,汽车运动的总时间t=t1+t2= 
  解法二:用平均速度求解
      两式相加得  L= t  ①
      得t1= 
      所以v= t,
      代入①得t= 
  总结升华:运动学题目的解法多种多样,但总有一些解法比较简单,希望在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多考虑一些不同的解题方法.

  2、物体在斜面顶端由静止匀加速下滑,最初 3s 内经过位移为 x1,最后 3s 内经过位移   解法一:设经过斜面所需时间为t,加速度为a,则
      ∵  x2∶x1=7∶3
      ∴  t=5s
      得a=1m/s2
  解法二:物体做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等的时间间隔为3s,
      由题设条件有:x2-x1=6m,x2∶x1=7∶3.
      由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的比为1:3:5:…:(2n-1), 
  总结升华:切忌认为物体沿斜面运动了6s,本题中前3s的后一段时间与后3s的前一段时间是重合的。

  3、汽车正以l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m/s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加速度大小为6m/s2的匀减速运动,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求关闭油门时汽车离自行车多远?

  思路点拨:汽车在关闭油门减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因此汽车和自行车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当这个距离缩小到零时,若汽车的速度减至与自行车相同,则能满足题设的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的条件,所以本题要求的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x,应是汽车从关闭油门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与自行车速度相等时发生的位移x与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之差,如图所示:
                  
  解法一:汽车减速到4m/s时发生的位移和运动的时间分别为
      这段时间内自行车发生的位移
      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
  解法二:利用v-t图进行求解,如图所示,直线I、II分别是汽车与自行车的运动图线,其中划斜线部分的面积表示当两车车速相等时汽车比自行车多发生的位移,即为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x。图线I的斜率即为汽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所以应有
  总结升华:“追及”问题是运动中较为综合且有实际意义的一类习题,它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过程,每个物体的运动规律又不尽相同。对此问题的求解,除了要透彻理解基本物理概念,熟悉运动学公式外,还应仔细审题,挖掘题文中隐含着的重要条件,并尽可能地画出草图以帮助分析,确认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景,借助于v-t图象来分析和求解往往可使解题过程简捷明了。

题型二——弹力及摩擦力的求解
  4、一个弹簧秤,由于更换弹簧,不能直接在原来的均匀刻度上读数,经测试,不挂重物时,示数为2N,挂100N的重物时,示数为92N(仍在弹性限度内),那么当示数为20N时,所挂物体实际重________N。

  解析:由题意,挂100N重物时,在弹簧秤原刻度上示数的变化为(92-2)N=90N,
      表明该弹簧每挂1N的物体的刻度数为90/100=0.9N
      所挂物体的实际重力为G=(20-2)/0.9=20N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滑动,长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2,已知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那么此时长木板受到的地面摩擦力大小为:(    A.μ2mg      B.μ1Mg 

  解析:设木块向右运动,木块的受力如图:
                  
     木板的受力如图所示:   
     由平衡条件f1=f22mg
     选项A项正确。

题型三——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6、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以加速度a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解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如图: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又f=μN……③
  总结升华: 
  ①正确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先对物体作正确的受力分析,以求得合力;
  ②求合力时,在受力个数较少的情况中,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在受力个数较多的情况中,常采用的正交分解的方法。

  7、在电梯上有一个质量为200kg的物体放在地板上,它对地板的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电梯从静止开始运动,求电梯在7s钟内上升的高度。(g=10m/s2
             

  8、在机场和火车站可以看到对行李进行安全检查用的水平传送带,当旅客把行李放在正在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后,传送带和行李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使行李开始运动,随后它们保持相对静止,行李随传送带一起匀速通过检测仪器接受检查。设某机场的传送带匀速前进的速度为0.6m/s,某行李箱的质量为5kg,行李箱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6,当旅客把这个行李箱小心地放在传送带上,通过安全检查,传送带上将留下一段摩擦痕迹,求该痕迹的长度。(g取10m/s2

  解析:行李箱从放上到与传送带达共速过程中,加速度a=μg,由运动学公式知:
     此过程传送带的位移x2=vt=6cm,
     传送带上留下的痕迹应是行李箱相对传送带的位移大小,即Δx=x2-x1=3cm。

  9、(2011福建理综)如图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图像(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v2>v1,则 
  A.t2时刻,小物块离A处的距离达到最大 
  B.t2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 
  C.0~t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 
  D.0~t2时间内,小物块始终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作用
  解析:由图像知物块向左减速,后反向加速到v1再做匀速直线运动,t时刻离A距离最大,A错误;t2时刻二者相对静止,故t2时刻物块相对传带滑动距离最大,B正确;0~t2时间内摩擦力方向一直向右,C错误;在0~t2时间内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在t2~t时间内物块做匀速运动此过程摩擦力为零,D错误。

  一、【概念及公式】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其中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v(t)为t秒时的速度 s(t)为t秒时的位移

  条件: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瞬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1=V0+at

  瞬时速度与加速度、位移的关系:V^2-V0^2=2as

  ⑴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故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平均速度*时间,故s=[(v0+v)/2]?t

  ⑵利用微积分的基本定义可知,速度函数(关于时间)是位移函数的导数,而加速度函数是关于速度函数的导数,写成式子就是ds/dt=v,dv/dt=a,d2s/dt2=a

  于是v=∫adt=at+v0,v0就是初速度,可以是任意的常数

  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X=aT^2(△X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内位移差,T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的时间长度)

  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①第1秒末、第2秒末、……、第n秒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n=1:2:3:……:n。

  ②前1秒内、前2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之比

  ③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n个t内(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xⅠ:xⅡ:xⅢ……:xn=1:3:5:……:(2n-1)。

  ④通过前1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1:t2:……:tn=1:√2:√3……:√n。

  ⑤通过第1个s、第2个s、第3个s、……、第n个s(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同向(即同号),则是加速运动;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即异号),则是减速运动

  速度无变化(a=0时),若初速度等于瞬时速度,且速度不改变,不增加也不减少,则运动状态为,匀速直线运动;若速度为0,则运动状态为静止。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40条易错点汇总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12.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13.“速度”一词是比较含糊的统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一般指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四个概念中的一个,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义。平常所说的“速度”多指瞬时速度,列式计算时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4.着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学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响,很难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初中所学的“速度”就是现在所学的平均速率。

  1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6.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7.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8.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9.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20.加速度的正、负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1.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物体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22.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能增大;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减小。

  23.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24.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25.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26.解题前先搞清两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混淆。

  27.图象是曲线的不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

  28.由图象读取某个物理量时,应搞清这个量的大小和方向,特别要注意方向。

  29.v-t图上两图线相交的点,不是相遇点,只是在这一时刻相等。

  30.人们得出“重的物体下落快”的错误结论主要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31.严格地讲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在空气阻力影响较小时,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近似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32.自由落体实验实验记录自由落体轨迹时,对重物的要求是“质量大、体积小”,只强调“质量大”或“体积小”都是不确切的。

  33.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g是已知的,但有时题目中不点明这一点,我们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一隐含条件。

  34.自由落体运动是无空气阻力的理想情况,实际物体的运动有时受空气阻力的影响过大,这时就不能忽略空气阻力了,如雨滴下落的最后阶段,阻力很大,不能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35.自由落体加速度通常可取9.8m/s2或10m/s2,但并不是不变的,它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36.四个重要比例式都是从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时,即初速度v0=0是成立条件,如果v0≠0则这四个比例式不成立。

  37.匀变速运动的各公式都是矢量式,列方程解题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方向。

  38.常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但这并不是一定的,也可取与v0相反的方向为正方向。

  39.汽车刹车问题应先判断汽车何时停止运动,不要盲目套用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求解。

  40.找准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如位移关系、速度相等等。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本文由101教育整理发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由落体加速度会变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