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是灾难的最后一环

1972年6月5日,世界上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云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联合国在这里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共同讨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它向全世界的人们发出了郑重告诫:“如果人类继续增殖人口,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肆意污染和破坏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必将出现资源匮乏,污染泛滥,生态环境破坏的灾难。”并呼吁各国政府和人员,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会议取得共识:人类的命运与地球的命运息息相关;环境污染没有国界;维护全球环境,必须进行长期的、广泛的国际合作;如果人类社会的盲目、畸形发展得不到控制,自然界就将对人类进行更残酷的报复;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同年召开的联合国第27次大会上,并把每年的6月5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

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后的20年中,环境与发展又成为新的矛盾焦点。在全球环境日趋恶化,经济发展问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联合国于1992年6月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举世瞩目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参加会议的有170多个联合国成员的代表团,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的原则声明》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次会议被赞为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人数最多、筹备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际会议,也是人类史上的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

《里约环境与发展》和《21世纪议程》提出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今后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确定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在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同意把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的恶化责任、提供资金并以优惠条件转让环境无害技术等主要原则写进了会议文件,为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但是,由于世界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使大气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地球的“保护伞”受到威胁,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动植物的生命安全。这是因为臭氧层中的臭氧分子有三个氧原子(O3)的氧气,臭氧的积聚,在地球的上空就形成一层很薄的臭氧气体--臭氧层,它是地球的盔甲,来抵抗太阳发出的紫外光,并基本上可把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全部吸收,使地球上有生命的动植物免遭紫外线的杀伤,从而得以繁育生长。

可是,随着人类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破坏臭氧层的有害气体也不断地滋生、增长,赖以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开始向人类亮出了“黄牌”警告。一段时间里,科学家已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空洞,甚至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而且,令人不安的还有整个地球的大气臭氧层变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多,使全世界气温明显升高。

大气层中臭氧随处都有,但又不随处而居,臭氧主要存在于离地球大约20至30公里处同温层的最底层,其厚度在正常压力下约为8公里,它除了能吞没大量的太阳紫外线的辐射外,又能限制大气层的温度。

臭氧层一旦被破坏,大量的紫外线就会长驱直入,直接危害地球上的人类和其它生物。而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并不是自然界本身,而是我们人类自己。许多研究结果证明,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现代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到大气里去的氯氟烃(氟利昂),它是含碳、氯、氟等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们生活中使用的冰箱、空调器、、计算机、灭火器等都要应用氯氟烃。当它进入到大气层,在强烈的紫外线的辐射下,其分子会裂解生成游离的氯原子。氯原子又非常活跃,在它的参与下,1个臭氧分子和1个氧原子可以变成2个氧分子。一个氯原分子大约能破坏掉10万个臭氧分子,而且寿命长达75至100年。如此下去,臭氧层就会变薄,最后出现空洞,以致失去保护地球的功能作用。全世界对这种制剂已应用了60年之久,现在还在使用。

西方有些国家已明确规定在制冷剂上严禁使用氟利昂,寻求新的代用品。在我国,已经不用氟利昂也能达到制冷目的的新型材料和工艺技术,如无氟冰箱“绿色”产品越来越多深入人心,保护臭氧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臭氧层变薄和南极上空出现空洞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不安,这是由于它带来的后果可怕。目前,科学研究证实,臭氧层的减损给人类带来许多危害,最突出的一点是造成地球表面太阳紫外线辐射量的增加,危及到人类和生物的生命。如:患皮肤癌的人要加倍增加,海洋中的鱼类要大量死亡,其它动物和植物也将受到损害;其次是引起低层变暖、高层变冷,导致全球气候大气环流的紊乱和冷热的失衡。据资料介绍,1990年地球平均温度是有气象纪录以来最高的一年。中国北京1992年1月平均气温达零下1.1°C,是1841年有气象纪录以来的152年中的最高纪录。

1997年,全球气温普遍增高,热浪不断袭击欧亚大陆。

1998年8月份,持续不退的高温天气在我国长江中下游肆虐横行,每天均在36度左右徘徊,特别是上海,连续出现38°C的高温天气达一周之多。

日本的工厂释放出的导致温室效应的废气总量占整个亚洲的工业系统排放废气量的一半。所谓的温室效应,就是在地球周围的大气中,除了氮气、氧气外,还有二氧化碳、氯氟烃、水蒸气气体等。这些气体与玻璃的作用相似,当太阳光以各种不同波长辐射到地球时,同温层中的臭氧一起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光、红外光,只有可见光能够到达地面。但二氧化碳有个特点:它几乎可以让可见光完全通过,而对部分红外光能够强烈吸收。这样靠近地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就如同温室中的玻璃和塑料薄膜了,阳光就会十分通畅地照射入到地表“温室”,并且很难再散射出去。这样使地球地表的温度不断升高,就会改变全球的均衡温度,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灾难。

研究人员认为,如二氧化碳按目前的速度进入大气层,到21世纪末,地球的平均气温要上升1.02°C至3.36°C。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海水热膨胀和极地冰川融化,使海洋水位上升,其灾难性的后果相当严重,将使一些沿海大城市,如纽约、上海、曼谷和低洼之国的孟加拉、荷兰变成一片汪洋。此外,气候变暖又可使局部地区干旱、沙漠化和产生飓风,使有的地区多雨和内涝,给农业生产造成欠收或绝产。而且这将形成恶性循环,更加剧温室效应的破坏性。

臭氧层的不断遭受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人类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灵,正一步步地失去自己的“保护伞”,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已摆在了人类的面前。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公益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公益",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按照传统节令,从7月16日起,我国将进入长达40天的“三伏天”,这意味着“桑拿+炙烤”的模式全面开启!

但今年初伏的到来,对许多地区的居民而言,从体感上却并不明显。因为早在一个月前,持续高温就已席卷我国多个城市。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等南方地区,山东、河南、山西等北方地区也被覆盖。截至7月12日,高温已持续30天,覆盖国土面积达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全国共有7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这场高温侵袭可谓来得声势浩大!

百姓们在“上蒸下煮” 的“笼屉”里怨声载道,但也不乏一些心态乐观的网友,开启了线上花式晒高温活动。比如有网友在大马路上煎蛋,本想着看看能不能把蛋煎熟,谁料最后蛋却糊了。一位身处山东的黑人大哥面对镜头抱怨道:“你看我的胳膊,都晒成两个颜色了。”还有一位大爷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被撞断肋骨,却强忍疼痛走到树荫处才躺平,明明是个让人悲伤的故事,这波神操作却无意中戳中了大家的笑点。

人们在看到这些搞笑晒图时,会心一笑的背后,也读出了更多无奈与嘲讽。与此同时,“热射病*”这一专业医学词汇,也随着病例的出现被顶上热搜,“热死人了”的口头禅成真了!“高温杀人事件”一时间给民众带来了恐慌,很多人想问,这种高温还要持续多久?

回想去年同期以郑州为首的极端性强降雨还历历在目,随后山西、湖北、陕西等地也发生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台风、地震、寒潮等自然灾害在2021年频频登陆,使我国从南至北的城市几乎无一幸免,甚至连新疆的沙漠都开始降雨积水了。当时气象专家给到的解释与此次极端高温的背后原因同为一个——全球变暖!

在正常情况下,太阳在辐照地球的时候,地球表面会吸收大约48%的红外辐射,由氧气、氮气等气体组成的大气层吸收约23%,剩余部分会被反射回太空,这种吸收和释放的自然过程,确保了地球温度的稳定。但由二氧化碳领队的温室气体并不会吸收红外辐射,这些气体往往密度较高,存在于大气底层,就像给地球加了一层罩子,太阳辐照的热能量被困在大气中,很难释放出去,热量便被储存在大气中。随着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地球表面的温度便越来越高,这种长期的温度上升,最终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带来了如今的极端天气。

全球变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气温上升,像是今年6月以来,不仅是中国,整个北半球都被热浪冲袭着。西班牙、法国、日本、美国等国的多个城市都刷新了历史最高气温,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勃兰登堡州、法国吉伦特等地还发生了山林火灾,大火吞噬了森林,并驱使动物被迫离开自己的栖息家园。

而在极寒地区,比如有着“欧洲水塔”之称的阿尔卑斯山,随着气温变暖,每年被积雪覆盖的天数在减少,直接影响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而另一边,NASA的数据显示,年间,格陵兰岛每年平均损失2860亿吨冰,南极洲同期每年融化约1270亿吨冰。冰川融化的速度也尤为惊人,海平面在不断上升。

除此之外,气候变暖还引发一系列灾难,比如干旱、洪水、暴雨、飓风等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导致小岛国被吞噬,天气造成的农作物产量下降导致饥荒,生态系统破坏导致大量细菌微生物暴露于空气,病毒肆虐,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威胁。

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这些是危言耸听,毕竟自40亿年前,地球冷却形成大气后,地球的气候经历了许多次改变,这其中也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火山喷发等反常的自然现象有关。但我们目前所遭遇的此次全球变暖却与人类活动脱不了干系,准确地说与人类活动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息息相关。

提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就要被搬到台面上来进行批斗,它是目前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绝大部分是由大量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用以城市供电、高耗能企业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城市建造等人类活动,尤以工业生产活动最为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在对比温度上升时,要以工业化前的时间点作为基点。

同时,化石能源是推动工业进程发展的重要产物,温室气体便顺理成章地与能源使用结构挂上了钩,能源转型也就成为了气候治理的立脚点。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燃烧,以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传统发电模式,达到减污降碳的目的,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思路。

而除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三氧化氮这六种气体也被列为限排的温室气体,它们虽然排放的体量比二氧化碳小很多,但温室效应指数却比二氧化碳高出几十甚至上万倍。

气候变暖固然是由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但除却温室气体的作用,它也包含着其它诸多因素。比如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森林植被的锐减、土地沙化的日益加重,以及地球转动轨迹的变化等等,但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人为所致。

今年3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全球目前的气温较工业化前已高出了1.2度,近20年的气温升高尤为明显。实际上,长期以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和地球温度都相对稳定,这是因为以森林和海洋为代表的碳汇能够中和大部分排放物,帮助地球实现自清洁,维持碳量的恒定。但近几十年,污染物开挂的排放速度已经令碳汇的补救“心有余而力不足”。

自工业革命以来,海洋表层水的酸度提高约30%,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更多地被海洋吸收,每年的吸收量增加约20亿吨。而大部分自然灾害,比如台风、海啸、暴雨等都是从海上而来。

今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再次发布通报称,未来五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高出1.5度的可能性为50%。并呼吁全球采取行动,实施必要的能源转型,避免在浑浑噩噩中自食恶果。

在气候治理的问题上,世界各国也尝试过诸多努力。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由近200个国家协商通过了《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第二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巴黎协定》旨在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当时各国均署下承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国家的雄心目标与现实作为背道而驰,能够遵循承诺的国家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国家为图经济发展,背信弃义,率先离场。全球气候治理的脚步看起来又艰难了许多。

好在每五年需要更新一次气候承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挺身而出,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目标。此目标对于仍高度依赖煤电的中国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时至今日,事实证明,在全球能源动荡的大局势下,有些国家在能源转型道路上挂了“倒档”。但中国却将档把儿焊死在了“前进档”上,全力加速,积极发展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一并将装机容量与产业链发展至世界第一,努力推动着全球清洁能源的发展。

但全球的气候治理,仍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希望在中国的带动下,能够加快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步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大气一个平衡的环境,还人类一个和平的未来。

*热射病: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属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能环宝资讯”(ID:nenghbnews)

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侵权责任自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一共灭绝了几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