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品卖不动的原因分析?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少互联网公司都开始陆陆续续加入了裁员大军,从虎扑之类的二线大厂,慢慢演化到腾讯阿里字节等头部大厂。在网络这个显微镜下,互联网公司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成一种现象,似乎互联网人只要发表类似“岁月静好”的言论,就会被打上凡尔赛的标签,而嘴边不蹦出几个“内卷”,“裁员”,“优化”,”35岁中年危机“的词,就显得不够互联网化。

最近碰到不少同学,都若有若无的表达过,不想在互联网公司卷了,想要转行到咨询,投行或私募风投。慢慢地,让我恍惚以为:金融行业是不是真的被当做一个避风港或收容所,所有卷不动的互联网人,都能在金融行业里面找到一个好的归宿。

我总是回复他们:说到底不过是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然而,这段时间认真回顾一下身边在咨询,投行或私募风投的朋友,这些行当似乎确有些不同,求职的时候是很卷,但真正进入头部机构的朋友,虽时有向我抱怨工作太累,压力太大,但鲜有人会真的想要踏出这个圈子。相反,这点与互联网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网上经常充斥着“逃离大厂”的论调。

前两天,我一个在拼多多做到数据分析leader的朋友,说感觉卷到头了,想告别互联网,看看咨询或者金融的机会。到了这,我才意识到,不只是工作两三年的同学觉得不适应大厂的环境想要逃离,连那些一毕业就进入大厂,从大厂成长起来的朋友,也开始产生异常的焦虑,有了不想在互联网卷,想转咨询或私募风投的念头。

我尝试用自己经历,身边朋友的经历,以及我对互联网,咨询,投行和私募风投的认知,寻着较为完整的逻辑思路,通过回答以下四个问题来深入解释这个现象:

  • 互联网人选择“逃离大厂”,想转型咨询或私募风投是什么原因?

  •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的核心难点是什么?

  •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是不是唯一的出路?

  •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需要怎么努力?

互联网人选择“逃离大厂”,想转型咨询或私募风投是什么原因?

其实我问过很多想从互联网转型咨询或私募风投的朋友,转型的原因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无非是觉得互联网太累,金融没有35岁中年危机,想换个行业体会一下之类的云云。

我总觉得要不是不肯跟我说真话,要不是真的没想清楚。

所以不禁思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人不想在互联网卷,想转咨询或私募风投?

探讨这个问题,有必要先聊聊,互联网,咨询或私募风投,核心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 什么是“互联网”的本质?

我曾听过段永朝老师的分享,总结了一个非常好的观点,互联网发展的本质是“并发”。

虽说并发是一个技术用词,但在信息化时代,并发的指的是不同人的可以同时访问和了解信息,而在数字化时代,并发是一种人机的高交互,是在数据世界中预演概率和可能性,形成的并发宇宙。

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所谓的“并发”本质,是不同现实世界的个体,同一时间下的信息交互。反映具体的商业模式中的载体便是“平台”。

再进一步来看,平台的目的是聚拢资源,抽取佣金,因此我们会看到,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互联网平台,玩的都是同一套决策分析框架,流量侧的核心基于DAU/MAU及其衍生。收入侧的核心则是GMV及其衍生。

根据用户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首先是引流和拉新,只要先有用户和产品在,利润可以往后靠,反正有人在就有无限可能,就有源源不断的故事可以遐想。

然后是留存和促活,人在了,产品在了,必须还要有足够的粘性,足够的粘性才能让平台产生交易流水,毕竟流水等于单价乘以次数,对吧?

最后是收割,等所有人都离不开这个平台了,源源不断的GMV/GTV就能够以佣金的形式创造源源不断的收益。

再进一步来看,互联网公司常常强调“人,货,场”的概念,其实最核心的无疑是场子搭好了,有人、有货在里面。只要有交易,甭管买卖双方是谁赚谁亏,反正平台亏不了。再仔细想想,这个和赌场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各位做决策或者商业分析,我相信或多或少,都听过目前比较火的几个概念,“生态化”、“智能化”、“去中心化”。

就拿“去中心化”举例,真的是去中心化吗?

上面我们提及,互联网的本质是“并发”,反映在商业模式中是“平台”,因此所谓的“去中心化”,是有前提的,在“中心化”的指导框架下,实现“去中心化”。

“我”平台可以不运营,可以让商家自运营,构建生态,怎么着都行。

但!前提是:你必须在我平台上搞事情,去了其它平台,是万万不能的,这也是为什么反垄断之前,甭管托拉斯也好,卡特尔也好,反正就是你只能二选一的核心原因。

段永朝老师分享过,当时他采访万维网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

他问李,现在的互联网跟你当时的理想中的万维网一致吗?李回答道,完全不一样,他理想中的互联网是开放的,包容的,而现实中的互联网,发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圈地运动”。

不得不说,很多创始人身上,你能看到原教旨主义的身影。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会发现,历史不会重复,但会重演。

在这里问大家一句,往前倒退二十年,最好的行业是什么?大概率很多人会说,房地产和金融吧。

仔细照着“平台”的逻辑思考,房地产和金融,本质上依然是在收佣金,或者说是在“收租”。房地产收的是综合体和房屋租金,金融收的是资本的利息和手续费。一个收的是“场”的利息,一个收的是“资”的利息而已。

说到底,相较于互联网,房地产和金融的收租能力确实差了点,原因就在于无法“并发”。

2. 在“大厂”为何感到越卷越累?

兜了一大圈提及互联网的本质,回到原点,我们能发现,在这个“人,货,场”的商业模型下,员工何尝又不是一种生产工具呢。

因此,互联网卷的往往是行业,而非个人。

换句话说,由于互联网本质的载体是“平台”,“平台”的高收益来源于效率,而效率来源于高度分化的职能和岗位,正如著名的福特流水线一样,高度分化的岗位能够极大的提高平台的效率,而个体便逐渐演化为一颗螺丝钉,这便是个体和集体的悖论。

随着“平台”越来越追求效率和护城河,行业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新锐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少,往往很多互联网创业者的理想,并非是推翻腾讯阿里,而是被腾讯阿里收购。

另一方面,由于高薪资高福利的吸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这个竞争激烈的行当,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的不平衡。

当然,如果只是供需不平衡还好,毕竟金融也是严重的僧多粥少,但由于“平台”性质的模式,个体的分化越来越大,导致个体的技能知识越发狭窄。

互联网人焦虑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供需的严重不平衡,另一方面有被随时取代的危险。

这类似于企业的“戴维斯双击”,业绩和估值的双双下降,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下降,这种外在的危机和内在的不安定,正如SWOT分析里的WT一样,危机叠加劣势,换做是谁都会焦虑到不行。

当然,为了进一步避免员工被挖走的风险,互联网走上了一条“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把机制,文化,工具,流程等,能产品化的产品化,能内部化的内部化,真正让员工成为精细化的螺丝钉的角色。

就好比数据相关的岗位,能产品化的,无论是外部采买,还是内部开发,一定要产品化,不然今年产品经理的KPI又达不到目标了。

供需不平衡,技能产品化,职能分工化,业务差异化,最终的结果就是跳槽不好跳,只能在公司内部“卷”起来。

3. 私募风投和咨询在“卷”什么?

那么广义上咨询、投行或者私募风投,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要是谁说这几个行业不“卷”,我一定第一个跳起来反对。事实上,这几个行业不仅“卷”,而且远比互联网更“卷”。

相比于互联网人,其实无论是做咨询,还是做私募风投,其工作强度很大概率下,会比互联网更大,除了做好一亩三分地的技术工作外,需要更强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更高的情商。

大学同学从研究生毕业后,先后从广发,到建投,再到中金,作为一个IBD的Leader。某次在北京聚会,大家聚完餐,意兴阑珊,准备打车回家,只有这位中金同学,打车去的是公司,继续加班。似乎大家都已经默认这个行业,加班等于常态,7×24小时随时待命。

他曾不止一次跟我聊起,真的太累了,几个项目同时做,根本应付不过来,哪怕展望未来,也只是轻描淡写的提及,可能以后卷不动了,跳槽到上市公司做董秘。

而我另外一个同学比较佛系,接受不了承做的强度,觉得命更重要,从国君出来后去了东方做风控小leader,但再怎么累,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这个圈子。

无论大家怎么抱怨和吐槽,但几乎很少人会提及“逃离”两个字。

因为他们都清楚,每一次的加班,每一次的赶方案,每一次的跟甲方沟通,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将会为自己的护城河添砖加瓦,成为自己跳槽的资本。说到底,无论是咨询,投行还是私募风投,卷的都是自己,而非公司。

我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咨询公司就一皮包公司,大楼是租的,打印机是租的,连桌椅都是租的,要是破产清算起来,一定分分钟搞定。当年安然事件之后,安达信破产,员工几乎就是无缝链接,进入其他四家工作。

在咨询公司干久了,见的客户越多,投标越多,慢慢会认为,麦肯锡和波士顿BCG真的有什么差别吗?埃森哲做数字化,真的会比麦肯锡差吗?似乎咨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投标效果如何,关键还是与客户的关系如何,自身的方案能力如何。品牌之间的差异其实很小。

咨询机构的高同质化,加上无缝衔接的跳槽门槛,正卷起来的是企业,而非个人。

更抽象地说,在互联网公司,人是一种生产工具。而在广义的金融行业,人是一种核心生产力。

究其原因,其核心要素不同,无论是咨询,投行还是私募风投,人脉>经验>技能,而在高度分化的互联网平台,经验>技能>人脉。

所以当我们总结第一个问题,互联网人选择“逃离大厂”,想转咨询或私募风投是什么原因?

似乎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多的是一种螺丝钉式的生成工具,无论自身是否意识到,他们迫切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而金融无论在薪酬还是在社会地位上,似乎都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港湾。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的核心难点是什么?

当我试着回答第二个问题,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的核心难点是什么?

我猜会有不少人认为,供需不平衡,卷呗。那这个解释也稍微浅了点吧。

1. 跳槽容易,入行难

正如所提及的,无论是咨询或私募风投,机构的高同质化,加上无缝衔接的跳槽门槛,导致这个行业里经验越久的人越不容易失业。

最终真正卷起来的,也只能是挤破脑袋想登上这班车的求职者。

对于零经验的互联网人来说,无论是咨询或私募风投,“逃离大厂”意味着从零开始竞争。

相比于零经验求职者的水深火热,有经验有资源的人,求职反而有点平步青云。

我曾经的同事,去年跳去了互联网大厂,其实今年绩效真得挺好的,但她三番两次的跟我说,她想回咨询公司了。我问她为什么?互联网这里待遇也不错,也不是研发又不卷,活还比之前少了不少?她总觉得在互联网公司不稳定,天天做的是拧螺丝的活,而且原来那边的大老板天天问她,未来给M愿不愿意回来之类的,她是真有点动摇。

其实哪怕是我自己,时不时会跟几个合伙人联系聊几句,都会问我要不要回来,赶紧回咨询公司之类的云云,其实无论是麦肯锡,还是埃森哲,四大,数字化这块的咨询和实施,是真的缺人。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的第一个难点,升职容易,求职难,跳槽容易,入行难。

需要肯定的是,金融确实是门好生意,就如同我们开头所提及的,金融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规模,无论是私募还是公募,甚至是咨询公司,本身核心考虑的要素也是人效下的营收规模,其本质上和互联网一样,做的都是“收租”的行当。

但同样的“收租”行当,背后的商业模式却并不相同。

互联网做的是C端的生意,标准化,打的是跑马圈地的主意。咨询或金融,做的是B端的生意,差异化,走的是精英主义的路线。

B端的生意跟C端并不一致,在B端市场,越是抓住头部的客户,营收规模和利润率就越高。越是小的企业,往往越是要求多,利润小。

而C端市场往往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因此人越多,频率越高,营收也就越大,所以走的都是下沉市场,这就有了开头所提到的拉新,留存,促活这一套商业逻辑。

反映在求职上,咨询或是金融,越是为核心客户服务,所需要的人就越少,越是需要精英主义,要求的候选人背景就越高。这也难怪,无论是咨询,还是私募风投,对于候选人的背景极为看中。甚至很多时候,背景满足要求,往往还要看机遇。

这种升职容易,求职难,跳槽容易,入行难的不公平。

背后的原因来自于“初始属性”。

这种“初始属性”的不公平其实也挺玄乎,除了来自于家庭背景,来自于名校学历,来自于实习经历,甚至其来自于“运气”。

我记得我毕业那年,正好新三板红红火火,各大机构券商拼命招人,身边想去投行工作的同学,几乎全都入职了,像是国君,建投,招商,华泰,东方花旗之类等等,哪怕是找投行工作先天吃亏的女生,也入职了兴业。

而现在,但凡家境,学校,实习,考证有一点欠缺的,都会被无限放大,甚至很多机构会要求实习生先做个半年一年,再考虑转正的可能性。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第二个难点,入行难来源于“初始属性”的不同,这个“初始属性”甚至包括“运气”。

当然这种“运气”不仅仅体现在入行难上,更体现在收入分配上。

今年二级市场震荡,量化基金红红火火,头部量化年终奖甚至超过5000万,我就打趣的发给我一个做Quant的朋友,我朋友回复我,今年连5000块年终奖都没有。当然他肯定是在开玩笑。

但确实不同公司,不同团队,募资不同,IPO过会不同,投资收益不同,收入会天差地别,而这很多时候,真正只取决于“运气”,而这进一步加剧了圈内人的跳槽频率。

甚至这种“运气”还体现在老板本身,我不止一次听行研的同学聊起过,老板有多苛刻。某券商的行研,研究助理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一个月写了40万字的医药调研材料,被老板拿来路演,但回头一分钱的派点都没给,也不是不可能。

咨询,券商或是私募风投,销售的都是非标服务,因此往往考验的是核心团队的人脉,经验和能力,加之这个行业本身就相对成熟,这就导致在收入分配上头部马太效应特别明显。

而在互联网企业,马太效应明显的并非是个人,而是企业本身。因此只要乘上行业发展的东风,普通人靠着期权股票依然能实现财富自由,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个人能力在互联网其实并没有这么重要,而互联网,依然是普通人实现阶级跃迁的最好路径。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第三个难点:你真的准备好接受差异更大的收入分配机制了吗?

其实本来第二个问题说到这里,已经差不太多。但我最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几个月前,有位刚毕业同学咨询了我一个问题,手上有两个Offer,一个是中金旗下期货公司的技术岗,一个是阿里的技术岗,他非常纠结如何选择。我当时其实是非常好奇的,这两个Offer比较,作为IT研发人员,无论是收入待遇还是未来发展,基本都是往阿里一边倒的选择,为什么会纠结呢?

他告诉我,他觉得在期货公司里面做技术,可以学到一些金融知识,之后可以看机会跳槽到业务部门工作,甚至以后做投资。最关键的是,关于这件事,并不只是个例,很多做数据的同学,基本也都跟我反映过这种想法。

针对这个有趣的现象,有必要跟互联网的各位,深入探讨一下。我相信,长期在互联网公司的同学都会有一个固化的印象。

特别是在大厂里面,很多企业鼓励大家多动动。

一方面是配合互联网多变的组织架构和业务形式,另一方面也是真希望大家多学点不一样的知识。因此从数据转业务,从技术转产品,会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情形。

然而无论是咨询或私募风投,在这一点上,流动是单向的而非双向的,概括来说,一般是前台转后台,卖方转买方。

互联网行业鼓励大家多动,但走到哪都是高度职能分化的一环,咨询或金融,机构高度同质化,跳槽门槛低,但走到哪做的都是同样的活。

有趣的是,互联网是不同行业里企业高度竞争,而企业里的岗位高度分化,而咨询或金融,是行业内的职位高度分化,不同机构在同职位上高度竞争。

咨询也好,投行也好,行研也好,固收也好,量化也好,私募风投也好,在广义的金融行业,每个高度分化的职能,都有其固有的一条职业发展路径。

咨询公司里的RA或者实施,很难转型成为BA。再具体点,同样是做管理咨询,就连做运营咨询,人力咨询或者财务咨询的,也都很难转型成为战略咨询顾问。咨询这个行业,虽然在外人看起来,都称之为咨询顾问,从纵向也好横向也好,对每种顾问的角色定位,技能要求,任职资格都有详尽的规范和要求。

私募风投的投资机构,投后转投前就比较困难,哪怕投前招人,也更偏向于招咨询或者投行背景。投行岗位要的是财务和法律背景的人才,最好考过了注会和司考,特许金融分析师用处就相对较弱。

哪怕同是投行范畴,一个做股的副总裁朋友,碰到做可交换债,依然会问我认不认识相关的朋友介绍一下情况。而研究员则最好是博士背景,譬如医药最好是学医出身,电子最好是电子工程出身,非银或银行最好是会计出身。

哪怕是国内的最近红红火火的量化,其实也是有一条固有的发展路线。最好清北复交毕业,姚班更好,然后美国顶级名校博士,专业最好统计、物理、数学之类,毕业之后去头部Quant,譬如DE,Citadel,文艺复兴之类,自己开发策略,业余时间自己复刻,然后拿着策略回国自己做。

对了,机器学习火了之后,没点机器学习的知识那也是万万不行的。我高中的好友,在美国学完统计学博士面试过Citadel,回国后我们聊起来,面试那叫一个变态。

讲到这边,我不知道作为互联网人的大家,会不会对这些行业细分到如此细致,职业发展路径如此不一,而感到惊讶。

所以当大家真的下定决心转咨询,或者私募风投的时候,一定不要觉得可以先从技术做起,就能往前台发展,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只能说看你有没有这个命。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第四个难点:流动是单向而非双向的,前台转后台,卖方转买方。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是不是唯一的出路?

其实在第三部分,我们应该也探讨的非常清楚了,因此我们进一步切入正题,认真聊聊,在如此困难的转行前提下,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是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想答案应该呼之欲出,肯定不是唯一出路。

1. 除了转行金融,还能怎么做

上文分析了关于互联网,咨询,投行和私募风投的特点。想先给下一个结论:

关键点并不在于行业,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是一个比金融,更高“并发”的行业,创造的规模效益只会更大,只是这个规模效益下的收入分配,是否流入了我们自己的口袋罢了。

由于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和金融政策收紧,高杠杆和重资产的模式越来越向,轻资产低杠杆的SAAS模式转型,SAAS模式代表的就是边际贡献无限接近营业收入的模式,也就是变动成本越低越好,而变动成本越低,便越要求技术和产品的差异化和服务化,这点来说,互联网公司的一些发展方向,其实都满足了这些要求。

无论是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台,智能制造,元宇宙,区块链等等黑科技,未来互联网企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比金融机构发展的更好。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咨询公司开始跟互联网公司合作,而随着咨询公司方法论的普及化,未来咨询公司会越来越依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假如某天互联网公司取代或者收购咨询公司,我一点都不会感到意外。

因此,很大程度上,并非掉转船头,从零开始重刷咨询,私募风投的副本才是唯一的选择。真正的问题在于怎么提高自己的核心优势,

构建自己的人脉网和技能树,从工具人的角色转化为核心生产力。

我知道,对于广大互联网从业者而言,这很难!

因为工作的关系而结识个忘年朋友,比我大了不止一轮,去年刚从美国SAP硅谷实验室回国创业。他是纯技术出身,直到现在,对于咨询方案设计和国内B端的玩法也没有完全摸透。

但这完全不影响他的创业,去年Pre-A轮之后,今年A轮腾讯投了不少钱,也入选了腾讯SaaS加速器三期的TOP45,身边也招了不少朋友帮忙一起创业。

回头数数,身边创业小有成绩的人真的也不少。

我身边的咨询朋友,做了燕麦奶的新品牌,天使轮就拿到几千万。

我的前领导,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做了十几年,最近出来做了跨境支付的创业,第一单就签下上亿美金的合同。

我在英国的MBA同学,意大利人,之前在法国谷歌做工程师,现在自己创业开了家数字化咨询公司,听说LVWH集团都是他的客户。

我大学同学现在在厦门开了三家公司、广告、MCN和视频剪辑工作室,签下了好几位当红的抖音快手网红,现在据说已经财务自由了。

倒不是说每个互联网人都必须走创业这条路,但即使是在互联网行业,越到后面,无论是人脉,经验还是技能,从深度来看,越是差异化越有优势,而从广度来看,多项差异化也会比单项差异化来的更有优势。

其实,沉淀远比转向更重要!

当然现实生活中,每个互联网人的实际情况,远比理想的情况要复杂的多。虽然不鼓励大家人人都往咨询,投行或者私募风投的方向转行,但依然希望根据对互联网和金融差异的分析,总结出几个提高自身优势的方向,与大家共勉。

经验的累积与沉淀。应该对自身工作的内容进行沉淀和总结,归纳工作的方法论,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从应该怎么做,多想一步到为什么要做,以及还能不能做嘚更好。

而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往往可以被运用到不同的工作当中。最显而易见的例子,便是咨询顾问从Baby开始养成的案例的思维框架和辩证的思维逻辑。这部分的培养,其实可以参考CASE IN POINT,以及“七步成诗法”等内容。

技能的提升与扩充。现在这个社会,复合型人才往往是更吃香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金融行业,如果你懂数据分析,会写VBA,那么在处理很多数据和表格过程中,你将如虎添翼,让领导觉得眼前一亮。

而在互联网行业做数据分析,如果你懂财务和金融知识,在很多分析逻辑和分析思路,譬如业财联动,经营分析上,能够从更深入的角度看待问题。而其他领域的基础技能知识,更是你转行时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人脉的结识与往来。相比于金融圈的各种社交牛逼症,其实很多互联网人,特别是技术类人才,可能会忽视了社交的重要性。当然不应仅限于同领域的,可以去认识做投行的,做咨询的,做行研的,做一二级投资的,做快消的,做财会的,甚至是做设计的,做文化艺术的各行业的朋友。

所谓的社交并不是加个微信,点头之交,而是真的能找到几个志同道合,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当然最好的方式,便是加入一个志同道合的圈子,这样认识人的效率会最高。

机遇的准备与把握。在逐步发展自己的人脉,技能和经验的同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想猎手一样静待时机的到来。我在线下的知乎快闪现场曾经分享过关于“主动的力量”的演讲,其中提及,幸运就像一阵风,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怎么来,来多久。

唯有准备好的人,才能扬起风帆,乘着这趟东风,乘风破浪。往往最好的机遇,不是你需要的时候等待的,而是不经意间出现的。

总结下来,不论什么性格的同学,在职场中,无非就是外向点,主动点。

毕竟主动的人,往往运气都不会差。

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需要怎么努力?

我相信,仔细看到这里的互联网人,肯定还有不少人,依然想试试转咨询或私募风投。既然如此,那最后这个问题,我们就来聊聊,互联网人转咨询或私募风投,需要怎么努力?

正如上文所说的,广义上的金融,无论是咨询,投行,行研,量化还是私募风投,每个细分领域对于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哪怕是同一个细分领域,譬如私募领域,募投管退,每个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会有差异。

因此,想要进入金融领域,首先一定要明确目标,具体想进入哪个领域,从事哪个岗位。很多互联网做数据分析的同学,都会询问如何进入金融领域,这样的问题,往往很难回答,也很难定位具体的学习路径。

最好玩是一位小伙伴在互联网大厂做商业/数据分析师,想到投行私募做投资分析师。她说都叫“分析师”,应该工作内容大同小异,听到这个论点我差点昏过去。

在定位转行目标时,一定要基于自身现有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譬如很多做数据分析岗位的同学,如果想要转行到投行岗位,难度就会高很多,因为投行需要的除了工作经验,IPO承揽的人脉之外。

作为承做人员,最重要的是财会能力,法律知识,以及保代相关的一级市场知识,而数据分析同学所拥有的技能,几乎与投行岗位毫无交集,而在毫无交集的情况下,能转行成功的概率其实会很小。

但如果想要转行到咨询,确实会容易很多,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如火如荼,各大咨询公司都在招募数字化相关的人才,哪怕麦肯锡也在大规模的招募,这就给了互联网数据分析人员很好的一个转行机遇,如果发展的好的话后续也能逐步从数字化实施顾问转行成为战略咨询顾问。

互联网人转行到咨询,投行或私募风投,现有的工作技能和经验,一定和目标岗位存在差异的,因此在金融岗位,入行如此内卷的现在,如果还等着入职之后慢慢学,那其实转行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在明确自己的转行目标后,需要去学习相关行业的硬技能。

比如从互联网转行到咨询,那么就应该知道,咨询入行最重要的是锻炼个案研究的技能,可以从网上搜索CASE IN POINT学习如何建立咨询分析的思维框架,找相关领域的小伙伴一起模拟面试。

再比如,很多互联网人想要转型去私募的投前岗位,那么在技能上,首先至少应该对建模的技能熟练掌握,其实对于投前过程中的商业尽调、财务尽调和法律尽调,等尽调报告有一个撰写经验,对项目谈判,投资条款的撰写有一定经验,并且对该家私募主投的行业,有一个较为深入的,高屋建瓴的认知。

当然,除了不同细分领域的硬技能外,在金融领域,软技能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比如汇报能力,路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很多互联网技术人员,可能在本身的工作环境中,缺乏相关软技能的锻炼,即使金融领域也会很难适应其工作节奏。

在这方面,可以多看看相关的书籍,多做相关的联系,比如著名的电梯30秒的实验,以及锻炼如何用一页PPT讲清楚汇报内容等等。

无论是咨询,投行、私募风投甚至是律所,职位越往上,其本质上越是成为一名高级销售,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合伙人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不是在跟客户沟通,就是在去找客户的路上。

而互联网人,特别是偏技术型的人才,往往在人脉结实上可能有所欠缺,这方面在金融领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很多时候,能不能谈成项目,能不能得到支持,看的真的是人与人之间私人的信任和关系。

当然,提前认识该行业的相关人才,一方面能够在你转型过程中,帮你分析你转型的优势和劣势,欠缺的技能和经验点,让你对这个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另一方面,很多机构在人手欠缺的时候,第一时间往往不是发招聘信息,找猎头,而是找私人关系,看看有没有靠谱的人员介绍,在金融领域这样能显著降低招聘成本和事故概率,而认识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岗位欠缺的关键时刻,能来一把上岸。

其实,在转行过程中,很多同学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因为金融跟互联网在任职资格的要求上,往往存在差异。譬如,互联网要求数据分析师懂Python,会算法,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其实用得最多也就是SQL,而在面试过程中一般也不一定都考算法和Python。

但金融行业的任职要求,比如很多私募机构会写:有相关投行,咨询和私募风投经验优先,由于求职的人实在太多,其内在的含义就是只要投行,咨询和私募风投相关经验的。同理,如果一个机构的招聘要求是要求CPA,CFA或者司考证书的优先,那么你至少需要有其中一项证书。

换句话说,在金融机构求职,很多任职条件,与最终招聘入职的人员相比,你至少有一项甚至几项,远超这个标准相关的认知条件,其实很多时候,只是要求的基础条件。

以上4点,其实都是互联网人转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真的是否能够转型成功,其实还取决于一个好的时机,因此,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认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技能,在合适的时机积累相关经验,才能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时点,进入这个行业。

更具体点,想从互联网跳槽的金融机构,最为缺乏的其实是相关的实习经验,而这也是金融机构最为看重的一点,金融机构往往希望招的人,是能够立马上手的,而非招你进来慢慢培养。

正如我自己的经历一样,先跳槽咨询公司,再通过读MBA,学习相关金融知识,有机会去迪拜的投行实习,才有机会回国通过推荐进入了私募机构。

很多时候,如果真的互联网人想要转行到金融,不妨一步一步来,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读一个MBA或硕士,在这期间,通过实习,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这种转型的路径,相对比较具有参考性。而像很多我见过的互联网人直接转型到咨询,投行或私募风投,有的本身是做数字化,正好符合咨询的需求,有的本身就是从金融机构跳槽到互联网的,有的借助了一些内推的关系,而这些情况,往往不具有普适性。

正如我开头所说,互联网人想做咨询或私募风投,很多时候就像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虽然很多金融从业人员也没想过跳槽到互联网,但其实也有很多人希望从一线的前台岗位下来,从事一份后台的,国企的工作,相对来说能够工作生活平衡。

生活很多时候是活给自己看的,你看到的咨询,投行,私募风投的高大上,看到他们的高薪和闪闪发光,但反过来,有很多金融人士羡慕互联网人拿到股票后的财富自由,也有很多金融人士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为了一个项目,为了一个客户,必须拼命的喝酒和迎合。

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咨询,投行或者私募风投的工作,人这一生,过得好与坏,最终有资格评价的,只有年老迟暮的自己。我见过很多年迈的金融人士,后悔自己从事这个行业,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国内第一批的保代人士,有一部分人现在都在监狱里。

人这一生,只能在这个世上走一遭,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想清楚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并为之努力,这远比一股脑儿的往互联网,咨询,投行或者私募风投上挤,来的更重要。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业务员工作总结精选15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业务员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从我20xx年XX月从事销售工作以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同事在自我的努力奋斗下,截止20xx年XX月,我总共完成了XXXX万元的销售额,完成了全年度销售额的XX%。现将XX年以来的销售工作总结如下:

  一、切实落实岗位职责,认真履行本职工作

  作为一名销售业务员,自己的岗位职责是:

  1、千方百计完成区域销售任务并及时催回货款;

  2、努力完成销售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要求;

  3、负责严格执行产品的出库手续;

  4、积极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并及时整理上报领导;

  5、严格遵守厂规厂纪及各项规章制度;

  6、对工作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岗位职责是职工的工作要求,也是衡量职工工作好坏的标准,自己在从事业务工作以来,始终以岗位职责为行动标准,从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严格按照职责中的条款要求自己的行为,几年来,在业务工作中,首先自己能从产品知识入手,在了解技术知识的同时认真分析市场信息并适时制定营销方案,其次自己经常同其他区域业务员勤沟通、勤交流,分析市场情况、存在问题及应对方案,以求共同提高。在日常的事务工作中,自己在接到领导安排的任务后,积极着手,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任务。

  总之,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作为业务员业务技能和业绩至关重要,是检验业务员工作得失的标准。今年由于陕北系统内电网检查验收迫使工程停止及农电系统资金不到位,加之自己业务知识欠缺、业务技能不高、市场的瞬息万变而导致业绩欠佳。

  二、明确任务,主动积极,力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工作中自己时刻明白只存在上下级关系,无论是份内、份外工作都一视同仁,对领导安排的工作丝毫不能马虎、怠慢,在接受任务时,一方面积极了解领导意图及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力争在要求的期限内提前完成,另一方面要积极考虑并补充完善。

  例如:今年九月份,蒲城分厂由于承租人中止租赁协议并停产,厂内堆积硅石估计约80吨、重晶石20吨,而承租人已离开,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领导指示尽快运回分厂所存材料,接到任务后当天下午联系车辆并谈定运价,第二天便跟随车到蒲城分厂,按原计划三辆车分二次运输,在装车的过程中,由于估计重量不准,三辆车装车结束后,约剩10吨左右,自己及时汇报领导并征得同意后从当地雇用两辆三轮车以同等的运价将剩余材料于当日运回,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降低了费用。

  三、正确对待客户投诉并及时、妥善解决

  销售是一种长期循序渐进的工作,而产品缺陷普遍存在,所以业务员应正确对待客户投诉,视客户投诉如产品销售同等重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须慎重处理。自己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厂制定销售服务承诺执行,在接到客户投诉时,首先应认真做好客户投诉记录并口头做出承诺,其次应及时汇报领导及相关部门,在接到领导的指示后会同相关部门人员制订应对方案,同时应及时与客户沟通使客户对处理方案感到满意。

  四、依据客户需求确定可代理的产品品种

  熟悉产品知识是搞好销售工作的前提。自己在销售的过程中同样注重产品知识的学习,对厂生产的产品的用途、性能、参数基本能做到有问能答、必答,对相关部分产品基本能掌握用途、安装。

  依据厂总体安排代理产品,通过自己对陕北区域的了解,代理的品种分为二类:一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如35KV避雷器、35熔断器及限流式熔断器等,此类产品售后服务存在问题;二是10KV线路用铁附件、金具、包弓、横担等,此类产品用量大,但附加值低、生产厂家多导致销售难度较大。

  五、电气产品市场分析

  陕北区域大、但电网建设相对落后,随着电网改造的深入,生产厂家都将销售目标对向西部落后地区,同时导致市场不断被细化,竞争日益激烈。陕北区域电力单位多属农电系统,经过几年的农网改造建设,由于资金不到位仅完成改任务造的40%,故区域市场潜力巨大。现就陕北区域的市场分析如下:

  (一)市场需求分析

  陕北区域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延安区域多数县局隶属省农电系统,材料采购由省招标局统一组织招标并配送,榆林供电局归省农电局管理,但材料采购归省招标局统一招标,其采购模式为由该局推荐生产厂家上报省招标局,由招标局确定入围厂家,更深一步讲,其采购决定权在省招标局,而我厂未在省招标局投标并中标,而榆林地区各县局隶属榆林供电局管理,故要在榆林供电局及各县局形成规模销售确有困难且须在省招标局狠下功夫。根据现在搜集的信息来看,榆林供电局是否继续电网改造取决于省农电局拨款,原因在于这几年的改造所需资金由省农电局担保以资产抵压贷款,依该局现状现已无力归还贷款利息,据该局内部有关人员分析,榆林地区的电网改造有可能停止。

  (二)竞争对手及价格分析

  这几年通过自己对区域的了解,陕北区域的电气生产厂家有二类:一类是西瓷厂(分厂)、神电、交大、铜川荣鑫等,此类企业进入陕北市场较早且有较强实力,同时又是省招标局入围企业,其销售价格同我厂基本相同,所以已形成规模销售;另一类是河北保定市避雷器厂等,此类企业进入陕北市场晚但销售价格较低,YH5WS-17/50型避雷器销售价格仅为80元/支、PRW7-10/100销售价格为60元/支,此类企业基本占领了代销领域。

  六、20xx年区域工作设想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自己的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在工作方法和技巧上有待于向其他业务员和同行学习,20xx年自己计划在去年工作得失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依据xx年区域销售情况和市场变化,自己计划将工作重点放在延安区域,一是主要做好各县局自购工作,挑选几个用量较大且经济条件好的县局如:延川电力局、延长电力局做为重点,同时延安供电局已改造结束三年之久,应做其所属的二县一区自购工作;二是做好延长油矿的电气材料采购,三是在延安区域采用代理的形式,让利给代理商以展开县局的销售工作。

  (二)针对榆林地区县局无权力采购的状况,计划对榆林供电局继续工作不能松懈,在及时得到确切消息后做到有的放矢,同进应及时向领导汇报该局情况以便做省招标局工作。同时计划在大柳塔寻找有实力、关系的代理商,主要做神华集团神东煤炭有限企业的工作,以扩大销售渠道。

  (三)对甘肃已形成销售的永登电力局、张掖电力局因xx年农网改造暂停基本无用量,xx年计划积极搜集市场信息并及时联系,力争参加招标形成规模销售。

  (四)为积极配合代理销售,自己计划在确定产品品种后努力学习代理产品知识及性能、用途,以利代理产品迅速走入市场并形成销售。

  (五)自己在搞好业务的同时计划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技能及销售实战来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再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六)为确保完成全年销售任务,自己平时就积极搜集信息并及时汇总,力争在新区域开发市场,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额。

  七、对销售管理办法的几点建议

  (一)20xx年销售管理办法应条款明确、言简意赅,明确业务员的区域、任务、费用、考核、奖励,对模凌两可的条款予以删除,年底对业务员考核后按办法如数兑现。

  (二)20xx年应在厂、业务员共同协商并感到满意的前提下认真修订规范统一的销售管理办法,使其适应范围广且因地制宜,每年根据市场变化只需调整出厂价格。

  (三)20xx年应在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对业务员松散管理,解除固定八小时工作制,采用定期汇报总结的形式,业务员可每周到厂1-2天办理其他事务,如出差应向领导汇报目的地及返回时间,在接领导通知后按时到厂,以便让业务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销售策划。

  (四)由于区域市场萎缩、同行竞争激烈且价格下滑,xx年领导应认真考察并综合市场行情及业务员的信息反馈,制定出合乎厂情、市场行情的出厂价格,以激发业务员的销售热情。

  时光荏苒,我来已有将近四个月,作为一名新员工,非常感谢提供给我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让我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慢慢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才能。回首过去的三个多月,陪伴我走过了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使我学到了很多。在此我向的各位领导和同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有你们的关心才能使我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也因有你们的帮助,才能令我在的发展上一个台阶。

  我深知,不管在什么岗位,我都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在过去三个多月里,我主要从测量的内外业两个方面来提高自己,力争做到更好、更精确。

  下面就我三个多月的工作情况向领导作简要的汇报。

  第一,在工作中由于经验不足,在编辑图面时一些特殊的地物界线和符号等处理不当,造成图面累赘,影响出图效果。

  第二,外业时对一些结构物和地物地貌的特征点把握不准,不清楚哪些点该采集,哪些点不用采集。

  第三,在工作的认真态度上还需进一步提高,争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最后,请容许我对提一点点建议,仅代表个人意见

  第一、近几个月的工作中发现,的测量成果数据管理有些混乱,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资料和统计报表,造成数据存放混乱,经常是这个人电脑上一组数据,另一个人电脑上又一组数据,这样我们在查找和调用数据的时候很吃力,经常要一个人一个人询问,甚至有数据丢失的情况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个人建议,要用一台专门的电脑和专人来存放和管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台账,根据项目名称和成果报告类型分别存放,这样既方便数据的查找和调用,也能防止数据丢失,进一步考虑,还有可能为下一步业务的拓展提供基础数据。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给节约成本。

  第二、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借助网络的力量,为了的长远发展,建议制作一个的站,这样有业务需求的客户可能会通过网络找到并和业务部取得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的业务拓展。

  尽代表个人意见,因为我自己喜欢网络,经常会看一些网络方面的书籍,觉得借助网络的力量,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的知名度。

  总之,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成败!对要有责任心,对社会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恒心,对同事要有热心,对自己要有信心!做最好的自己!以上就是我近三个多月在工作的总结,请领导批评指正,希望我能迅速成长,为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工作总结是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有关业务员的总结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业务员工作总结一】

  我是今年2月21日进入美森公司的,回首一年来的工作,尽管我为公司的贡献微薄,但总算迈出了跨行业发展的第一步。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跟各位同事的相互沟通,让我从大家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业务技巧和谈判能力。有了这些经验做铺垫,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更好的在自己的岗位中独立成长起来。如今我已完全的容入到这个集体当中了,感谢大家在工作中给予的帮助。 现将20xx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20xx年我的主要工作在A区和C区做市场开发。一共开发17个加盟店,各店首批回款分别是(XX*****、XX***** XX*****、X XX*****、XX*****、XX*****、XX*****)。总回款:17**00元。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工作积累,总体上对自己的成绩很不满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对本行业的市场开发经验不够丰富,韧性能力和业务技巧没有得到突破,市场开发能力还有待加强。

  3、前期对公司相关政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如对售后服务、促销活动的具体操作等事项,导致不能及时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

  4、在谈判上表现得不够强势,对自己现有的市场区域以及公司产品没有足够的信心。

  原因分析及经验总结

  1、工作中没能达到预期的成果。主要是对本行业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产品知识掌握得太浅,不能十分清晰的向客户解释,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不能快速拿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导致客户对我们失去信心,印象不好,影响后期回访。接下来要加强对区域市场的了解,及时关注行业动态,拓展知识面。

  2、前期工作缺乏信心。因为之前没有去想客户后期的维护问题,等到真正把客户开发出来以后,发现后期操作很吃力。主要是对后期维护、促销活动等这一块没有深入了解,导致不能很好的为客户服务,以至于客户失去信心,同时自身也会失去信心受影响。

  3、加盟政策。争取厂家更大的支持,比如在物料、店内外广告宣传等一些可以协助加盟店提升店面形象的资源。这样我们在跟客户谈判是时跟其他品牌相比就会有很大的优势,有利于谈判的达成。

  4、客户拜访。一是陌生拜访客户时太过于盲目,撒网式的拜访,没有目的性。只有有目的性的去跟踪拜访,对于拜访过的客户,先预约再去拜访。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二是没有及时回访意向客户。对于那些电话到公司来咨询的客户,应该及时的上门回访,展示我公司的产品给他们看,这样有助于达成协议。

  5、开发重点。开发客户应该以新店,或产品比较单一的店为主。在县城有3个或3个以上牌子的店,在当地基本上算是比较有实力的店了。

  这类店的店主一般很难接受新品牌。而新店或产品单一的店,对新品牌感兴趣主要是:一是找不到有影响力、支持力度大的牌子;二是有点影响力的牌子看不上这类店;三是店主没有能力来做大牌子;四是店主有能力但在当地很多牌子都有了,所以拿不定主意要加盟哪个牌子。这类客户更加容易接受新品牌,更需要代理商的扶持;因此能把这些户扶持起来,客户忠诚度就会比较高。

  6、要善于制造口碑,加强后期服务。目前我们的新加盟店有很多家都是客户转介绍的,而且成功率非常高。因此只要我们把现有的加盟店服务好了,口碑自然会传播开来,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店家找上门来。届时公我们跟他店家谈条件也会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同时也把我们的产品放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

  20xx工作计划:

  1、规划好自己的区域市场,挖掘本区域内客户的特性及目标。通过了解客户的资料,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来挖掘客户需求,投其所好。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

  2、把握好重点客户与次要客户的轻重缓急,合理处理自己的业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要及时了解产品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要面临的问题。提前预测,为面临的机遇做好充足的准备,让自己永远都比别人更快一步。

  4、客户开发与维护:我认为攻克客户和制定目标是一样的,首先要集中精力去做一个客户,只有这样才能有收获。等重点客户认可了,我再将精力转移到第二重点客户上。

  【业务员工作总结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已到了20xx年年末,回首这一年来,不禁感慨万千,在这一年中,我在车间主任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公司的要求,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这一年来的学习与工作,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没有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现将本年度的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工作、使自己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每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保障。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我自己的工作原则,用满腔热情积极、认真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并履行岗位职责。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和精确性,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零误差,以提高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20xx年度在车间主任的领导下,工艺员的指导下,我带领本班组和其他同事共同参与并生产了42批丹参提取液其中包括11批石硫法中试,合格率达到100%。我除了写实际记录外还负责参与编写了45批GMP主记录及相关辅助记录。在生产以上这些批丹参提取液中,我已经熟练掌握了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操作技能。

  二、 积极配合领导、团结同事、相互学习

  尊重领导、服从命令、积极配合工作;平日里多关心同事、团结一体、互相学习。工作中我们都是彼此的老师,往往从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有好的也有坏的,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又成为了彼此的后盾,相从看问题、到解决问题上都给了我新的机会和经验。互并肩扶携着。从我个人而言,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受益非浅,从做事、到做人;

  1、参加生产部组织学习的7S现场管理,通过对“7S管理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规范自身行为,在平时的工作中,提高文明标准,增强团队意识,养成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工作习惯,达到7S现场管理要求。

  2、组织本班组学习了《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参与修改《岗位SOP》相关知识,同时还参加了《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相关知识的考试,通过学习和考试本班组人员对GMP知识及岗位SOP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同时我自己也对GMP知识及 、岗位SOP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提高。

  在这一年里,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趣味运动会、篮球比赛、四环新厂建设奠基仪式以及现在建造的新制剂车间和化验室的开工典礼。同时还有公司领导体恤我们职工工作辛苦,特意组织了春游,在春游中还安排了集体活动,并且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游戏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总结一年的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和需要改进,有些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不够完美。希望领导能够给予外派学习的机会,以便提高个人本身素质及更好的创新。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寻找差距、克服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会带领本班组做好公司领导和车间主任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同时对本班组人员加强管理和学习《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洁净区相关知识及车间相关文件的培训。

  【业务员工作总结三】

  我于20xx年7月加入中国人寿,至今在中国人寿工作已有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我一直担任中支公司第一营业部业务三部的团队主管,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现将这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业务三部共有代理人32人,一年来在公司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部在个人代理业务上取得不错的成绩,截止到11月30日第一营业部业务三部创造了车险保费*万,非车险保费*万的佳绩,提前*个月完成中支下达的保费任务。

  一年来,根据上级公司下达给我们的全年销售任务,

  我部制定了全年销售计划,按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来分时分段完成任务,由于我部的有效人力较少,又加上人保、平安电销对车险业务的冲击,在业务拓展上曾经出现一定的困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没有放弃努力,通过与上级部门沟通、统一认识,努力增员,并且让业务人员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以及公司的经营状况。我们把稳固车险,拓展新车市场作为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抓业务数量的基础上,坚决丢弃屡保屡亏的“垃圾”业务。

  与此同时,我们和汽车销售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请他们帮助我们收集、提供新车信息,对潜在的新业务、新市场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把握市场主动,填补了因竞争等客观原因带来的业务不稳定因素。大家团结一心,终于使个人代理业务取得突破性发展。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部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效人力不足,销售产能低下。

  对此,我们也认真分析了原因,只有不断提高业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才能拓展到更多更优质的业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抓住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促进个人代理团队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除了业务拓展外,我还兼做第一营业部的财务收付工作,我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认真严格的按照上级公司《财务管理规定》,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做好每天的日结工作和每个月的手续费对帐与支付工作,并及时送交相关主管部门。

  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从事财险工作,只有不断的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打造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队伍。我通过日常工作积累,发现自己的不足,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公司条款,增强对保险意义和功能的领悟,平时我还会向出单人员和理赔人员学习请教,掌握了保险投保、承保和理赔的一般流程,以及一般单证的领用与使用。

  一年来,我凭着对保险事业的热爱,竭尽全力来履行自己的工作和岗位职责,努力按上级领导的要求做好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取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回首一年过来,在对取得成绩欣慰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但我有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查找差距,勇敢地克服缺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该做的工作做实、做好。

  本次出差是我来企业这么久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这次的工作经历让我学到很多,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这次的工作是集翻译,导游,助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需要我运用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于毫无工作经验的我来说,这是项挺高难度的工作。

  和之前所做过的翻译工作相比,这次的翻译工作难度要高的多。因为这次并不是帮助参展商做产品介绍,招待顾客的翻译,而是为参观展会的几位老总做搜索他们需要的产品,并提供各种产品使用信息的翻译。之前为参展商做翻译,只需把参展产品介绍以及各种产品型号,价格记牢,基本就可以很顺利的应付。而这次需要了解的产品很多,不像之前只是对单个产品的了解,需要翻译的面也很广。这次展会主题是医药类,参观企业是做进口洁净手术室各种设备的。而我对于医药类专有名词懂得很少,所以对于我来说,难度很大。也让我知道了自己对专业词汇缺乏的不足。不过通过这次展会,增长了我的见识,也多对一个领域有所了解。

  本次不光是针对产品介绍做翻译,还有个让我比较意外的任务,就是代表此企业和一家德国物流企业做谈判翻译。说实话,对于一个员工来说,我从没经历过两家企业谈判这样的场面,而且我对这两家企业的关系一点也不了解。只能他们说一句,我翻一句,觉得十分茫然。随着谈判的进行,我才慢慢理清他们两家企业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所在。德国企业给我们2小时的谈判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他们还有下一个TERMIN,所以又约在了第二天上午继续谈判。

  第一次谈判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得很不充分,不像德国企业把要谈的要点,谈判重点等全纪录在笔记本里,所以谈起来得心应手,不停的把球抛给我们来接。而中国企业可能没有太重视,都是现场发挥,主题也不明确。经历过第一次谈判的失败,大家马上重视起来,负责人把第二天需要谈判的要点做了总结,并让我事先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大家还再次针对要点做了补充。经过这次的准备,谈判比前一天顺利的多,几项中方提出的要求德方都同意了。通过这次谈判翻译,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谈判技巧,同时也真正感受到企业间的激烈竞争。

  参观完展会后,老总让我把几天拿到的展会资料整理出来,并把第二天的谈判内容整理好发E-MAIL给德国企业。其实这些工作并不属于我这次的工作范围,不过我个人认为,多参与些企业的工作能够多积累经验,对我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成长过程也是很有益的,所以并没有计较得失,答应他们完成。之后的几天我就是作为一个导游的身份出现了。我带着大家去了科隆大教堂,科隆市政厅等景点,并让他们感受了欧洲自由,开放的文化。老总特爱吃烤猪肘,所以几乎每顿饭我们都在寻找特色烤猪肘。也带他们去了科隆老街一家很有特色的小酒吧,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乐器演奏。整整6天下来,大家相处得还是很愉快的。

  我知道其实这次自己的表现一定让他们不怎么满意,我自己对自己的表现也并不满意。因为对他们来说,我一定是个不知道怎样招呼人,也没有专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小女孩。不过我想就是因为我的毫无经验,单纯的有点傻的举止让他们能原谅我在此次工作中的不足。我也很感谢他们能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接触到更多,看到更多自己目前没有机会接触的领域。感谢他们在此次工作中对我的指导,尤其是姚总对我在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指导。我很感谢她把我当作她妹妹一样,教会我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医学领域,亦或是生活领域,与人相处之道的种种。也感谢她对我的忠告以及允诺下次回国提供给我锻炼能力的场所等等。对于这次工作中的失误或不足,我真诚的希望能得到各位老总的谅解。我相信,在经历一次次的历练后,一定会有所进步,做到让他们满意。

  先总结本次工作中我需要保持的优点,自我感觉我对工作认真负责,很努力,很能吃苦,满踏实。自我反省能力较强,能认清自己的不足。不足之处就有很多,要着重改进:

偏执可以是贬义词,也可能是褒义词。

在如何评价马自达的讨论中,有言之,马自达最能代表日本新时代的“菊与刀”。“菊”为“精细优雅”,刀是“刚猛果敢”。放马自达身上的理解,便是在造型上追求“菊”,操控方面追求“刀”。

凭借这两点优势,马自达在市场拥趸众多。于是,近日,一汽马自达被爆料即将解散时,比起一些尚未登上主舞台就退场的新势力,大家对它更多是带着不舍。

一汽马自达早期推出过拥有东瀛宝马之称的马自达6,这款车凭借一流操控一度被奉为“神车”,辉煌时期月销2万辆也是常事。

而我的一个同事,曾经也是国产第二代马自达6的车主,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百感交集。

解散,或许只是缺一纸公告的真实

关于一汽马自达的解散新闻,具体消息报道称,未来长安马自达将全面接管马自达国产车业务,相关的合并计划预计6月份前完成, 阿特兹等车型将转移到长安马自达生产。

其实去年年末一汽马自达就被传解散,官方进行了辟谣,这一次,各大媒体联系品牌相关人士,给出的回应都是尚不知情,一切等官方正式通知为准。

这次的回应颇具意味,和此前被传退出中国和倒闭破产的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妙,铃木退出中国,以及众泰宣布破产、长江汽车倒闭之前,也是一副拒不承认的姿态,然而最终都被证实。

一汽马自达解散,或许只是缺一纸公告。

首先,一汽马自达的销量业务长期处于不被看好的状态,无法获得更高的利润。

一汽马自达2016年停产4款车型,留下CX-4和阿特兹两款国产车扛起销量重任。关键是,这两款车型销量连年下滑,曾被消费者看好的阿特兹也难拯颓势,今年2月,阿特兹只有千余台的销量,已经被市场边缘化。

以品牌来说,2020年,一汽马自达销量7.78万辆,同比下滑12.7%,这是一汽马自达连续3年销量下跌,并且是两位数的跌幅。

销量连年下滑,对盈利的影响显而易见。2019年一汽马自达全年销量近9.14万辆,净利润减少1.29亿元。2020年销量再度下滑后,一汽马自达预计已经出现亏损局面。

靠着两款车继续硬挺,还是主动出击改变局面,我想这是任何一个明智的企业都会做出的决定。

其次,出于实现成本最小化的考量。

没有哪家企业面对亏损会不采取一定的举措,马自达在华有两个合资厂:一汽马自达、长安马自达,然而两个品牌合计国产车型仅有6款,还不如丰田和本田一个合资厂的多。

业务合并后,可减少4S店投资、整车物流、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浪费,节省开支。而且,明确业务接管,并不意味砍掉一汽马自达已有的产品板块,只是1+1的融合。

其三,站在一汽的角度,一汽马自达近三年的顶峰值是2018年,销量刚好突破10万台,这个体量和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完全没有任何的可比性,2020年,一汽丰田完成80万台的销量成绩。

甚至一汽马自达的上升态势,还不及自主版块的红旗,所以对于一汽而言,“一拍两散”未尝就是坏事。

“在时代的巨浪中,企业也只是一粒微小的沙石,被裹挟着向前。”这就是马自达的无奈写照。

表象的困难?内在的困境

在这场看似因为销量不佳、无法创造利润最大化,导致一汽马自达被迫求“变”的蝴蝶效应中。也夹杂了内在的一些因素。

马自达向来不以销量作为品牌的主要目标。

在过去市场大打价格战时,马自达以旁观者的态度观望一切。前两年价格战打得最甚的时候,马自达最高优惠也仅为大几千元,对此马自达只是以精英路线,做好技术提升产品价值回应诸多质疑。

只不过后来销量证明了一点,在市场由过去“增量竞争”转入“存量竞争”的模式下,马自达没有足够的底气保持不降价,逆势而行的结局就是销量很难上去。以至于现在一汽马自达阿特兹直降2万,市场反馈亦是平平。

另外,一汽马自达也因自身不擅经营品牌形象吃了不少亏。

阿特兹2020年再次折戟中保研,对比上汽大众帕萨特采取挽救口碑措施,自愿申请碰撞测试自证安全性,一汽马自达几乎没有任何行动,今年以来销量越来越惨淡,也掺和了这方面的因素。

还有一方面,就是股比分配、技术转让等问题。一汽马自达合资中,一汽持股6成,马自达仅占4成,并且一汽马自达还没有整车生产资质,旗下销售车型均由一汽轿车代工生产,于是,在经营亏损之下,马自达只能弃小保大了。

大潮已起,需要学会借势而为

而最关键的原因,还是莫过于马自达对于产品专业研发的执拗多过于对市场的迎合。往深处挖,是马自达对技术的偏执、对品牌战略的偏执引起的。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过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可马自达这几年的举措展现出来的却是逆势而行,姑且不论老生常谈的产品设计不会根据国人需求调整,比如乘坐空间很难满足中国消费者。

马自达几乎把精力都放在了研发技术上,马自达有一个豪车梦,根据去年马自达官方披露,未来马自达将会把资金全部投入到研发一个大型的新车架构计划上,借此将品牌推向更高端市场。

同时,马自达提到2023年前不再推全新车型,意味着一汽马自达吃粥还是吃肉,只能靠阿特兹和CX-4。而正因为对市场趋势的忽视,以至于产品更新缓慢,经典马自达6在华服役十几年时间。

车市的发展本来就是一朝一变,设计审美和动力诉求早已今非昔比,过去所谓的潮流终究会过时,现在要比拼的是谁能迎合当下的消费者。

所以一汽马自达表面是产品销量不佳,实际上,销量不佳的主要原因就是品牌不懂借势而为,更准确的是,马自达的心思根本不在此处,于是导致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收场。

另外,知行君认为,随着全球整车市场向“新四化”方向发展,主流车企已经开始全面部署电动化, “一心只攻技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马自达如果不转变模式,还是一味坚持自吸发动机的技术路线,那么它的执拗会为品牌带来更大的麻烦,或许下一个退场的就是长安马自达了。

再回归到马自达的豪车梦上,马自达潜心研发全新大型车平台以及动力系统,目的是希望通过新技术,增加与豪车抗衡的资本。在知行君看来,马自达进入豪车界的可能性太小,马自达的销售体量不足以支撑它实现更高进阶。

一汽马自达如若解散,有合资股比、技术转让的因素干扰,但一汽马自达暴露出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马自达的问题,与产品的投放、产品的营销、产品口碑维护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表象是车子卖不动,无法获得更高的利润,甚至面临亏损,而导致车子卖不动,则是马自达品牌战略侧重、以及长期对市场真实诉求的忽视有关。种种迹象表明,一汽马自达的解散,或许只是差一个正式的通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酒卖不动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