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皿要倒放吗?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时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
长;若将幼苗横着放,它的根将向 
 生长。这是因为植物体的根和茎能感受重力,在重力的作用下,根向着重力作用的方向生长,称为
性(正向地性);茎背着重力作用的方向生长,称为 
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
 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
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 
植物体能感受机械刺激,并产生反应。植物的这种特性称为 
1:植物对重力的反应、植物根生长对水的反应。常结合植物根、茎生长的特性进行考查,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实验题、识图题、分析题等。
2: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题型以选择题、分析题为主。
考法1 植物对重力的反应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对重力这一外界刺激产生反应,表现出向地性或背地性,这一现象称为重力反应。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A.引起重力反应的激素是生长素
B.在a、b、c、d中,激素含量最多的是d
C.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只有b、c
D.重力反应都体现了激素作用的两重性
[题组冲关]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对重力这一外界刺激产生反应,表现出向地性,这一现象称为重力反应。
(1)茎的负向地性利于植物接受更多的阳光和空气,根的正向地性利于植物深入土壤吸收 
 ,这些现象都是植物 
(2)独脚金内酯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作用广泛。为研究独脚金内酯是否参与重力反应的调控,研究人员将正常生长状态下的水稻幼苗水平放置后,施加一定浓度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一段时间后测量茎的弯曲角度θ(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表明,GR24能 
(3)已知生长素在植物的重力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研究GR24影响重力反应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了上述幼苗上半侧、下半侧(图1)中生长素响应基因R的表达情况(R基因的表达量与生长素含量正相关),实验结果如图3.由对照组的结果可知重力刺激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是 
 ,导致茎两侧的细胞生长速度表现为 
 ,从而形成一定角度的弯曲,表现出负向地性。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并结合图2可推测 
(4)为检验上述推测,研究人员在图2实验的基础上补充A、B两组实验,其中A组用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B组用 
 处理。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A组幼苗弯曲角度大于对照组,B组幼苗弯曲角度 
 ,则可进一步证明上述推测的正确性。
(2020春?慈溪市期末)某同学探究植物的根对水的反应的实验装置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幼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B.实验中的变量是幼苗左右两侧土壤含水量不同
C.实验结果应观察并记录幼苗茎和叶的生长状况
D.实验证明了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
[题组冲关])根据“探究植物对水的反应”实验,完成下题:
①提出问题: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干,有的地方湿,植物的根将怎样生长?
②建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你的假设是: 
③设计验证方案: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哪些变量: 
(2)【课后思考】植物的这种向水性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拓展应用】读图并用该实验的结论解释沙漠中的骆驼刺的根系为什么长得很深? 
(2020秋?南岗区校级月考)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含羞草会对陌生的机械刺激产生剧烈反应:把叶子合上,将含羞草从轨道上扔下,让它们坐了一次植物过山车。含羞草对此作出了反应,闭紧了叶子。在一天之内以60次为一组,重复7组让含羞草反复跌落,没多久,它们在跌落时就毫无反应了。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植物能“记住”外界信息,进一步佐证了(  )
①一切物质都有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特性
②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题组冲关]阅读并分析下列资料,用生物学术语描述资料中所体现的生物学特征:
资料1:一粒松树种子能发育成一棵大的松树,并能结出许多松子。
资料2:一只黑色的母狗生出一窝小狗,这些小狗的毛色有黑色,也有黄色、花色等其他颜色。
资料3:辽阔的非洲草原上,饥饿的狮子在四处觅食。
资料4:鲸鱼生活在海洋中,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
资料5:人们在观赏含羞草时,若触动它的小叶,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叶柄下垂,过一段时间又会恢复原状。
(1)资料1说明生物 
(2)资料2说明生物 
(3)资料3说明生物 
(4)资料4说明生物 
(5)资料5说明生物 
1.(2020秋?滨江区期末)一株幼苗上下倒置,它的根会重新定向而向下生长,茎会弯曲向上生长。根、茎的重新定向可能与重力有关。如何找到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说呢?19世纪的科学家难以找到无重力的实验环境。英国植物学家奈特把几株蚕豆幼苗沿不同方向绑在木板上,木板以每分钟150转的速度旋转,制造了一个方向由中心向外的“人造重力”,抵消地球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证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蚕豆幼苗的根向旋转木板外生长,说明根的生长向着“人造重力”方向
B.蚕豆幼苗的茎向旋转木板中心生长,说明茎的生长背着“人造重力”方向生长
C.植物感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这个实验无法说明植物的感应性
D.根和茎能弯曲生长的本质原因是蚕豆幼苗的根和茎上的生长素分布不均
2.(2020秋?拱墅区校级期中)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与此图无关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3.新昌的南北大道用银杏做行道树,一到秋冬季节,银杏叶子会变黄掉落,为美丽新昌增添了亮色,这种现象是植物对(  )
A.温度刺激的感性运动
B.水分刺激的向性运动
C.光照刺激的向性运动
D.机械刺激的感性运动
4.下列对植物激素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包含生长激素、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等
B.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C.植物表现出向光性是由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快
D.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在植物体内含量很高
5.如图所示是小科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感应性生长影响”的实验,一段时间后,暗箱中植株的生长情况最有可能是(  )
6.(2020春?奉化区期末)为使一株如图甲直立生长的植物弯向花盆的左侧或右侧生长,小科同学采用如图乙放置,一段时间后直立花盆,植物弯向花盆 
 侧生长,这利用植物茎有 
7.植物感受刺激,并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 
 。倒放在地面的种子会把根长到土里去,这是植物根的 
 。平时没有指南针时,我们可利用周边的物体确定南北的方位,开阔地上的树冠向 
 (选填“南”或“北”)的方向较茂盛,这是植物对 
 作出的反应,其原因是:单侧光照使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分布 
 ,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 
 ,生长快,从而产生弯曲现象。
8.向日葵幼嫩的花盘跟着太阳转,放在窗台上的草本植物会朝向窗外生长,这些现象被称
 (选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的一种适应.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光线能够使植物体中的生长素(一种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因此,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快,这是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为什么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呢?你的假设是 
9.(2020春?鄞州区期末)1880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研究植物向光性时,曾做过如下实验:
(1)由A、B两组实验可知:幼苗的向光性与胚芽鞘的 
 有关,并由此推断可能产生某种刺激,促进了生长。
(2)由A、C两组实验可知:产生促进生长的刺激与 
(3)表中★处应填写 
10.学习植物的感应性后,小应进行以下实验
①将若干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并用水浸湿,填满培养皿,把4粒浸泡过的玉米种子如图甲摆放(胚根都朝向培养皿中心)
②盖上培养皿盖,用透明胶带固定,将培养皿侧立于橡皮泥上,放在暗处;③观察并记录每颗玉米粒根和芽的生长方向
请你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
(1)本实验验证了植物的哪种感应性现象 
 ?这种感应性现象是对外界的什么刺激作出的反应? 
(2)培养皿放在暗处的目的是 
(3)请设计一个室外空旷处进行的实验,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和不触及幼苗的情况下,使盆栽植物长成右图乙所示形状。请简要说明实验思路
21世纪教育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时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
种子胚根总是向 下长,胚芽总是向 上长;若将幼苗横着放,它的根将向 下 生长,茎将向 上 生长。这是因为植物体的根和茎能感受重力,在重力的作用下,根向着重力作用的方向生长,称为正向重力性(正向地性);茎背着重力作用的方向生长,称为    负向重力性(负向地性)。
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 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
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 水分 ,以维持其生存。
植物体能感受机械刺激,并产生反应。植物的这种特性称为 感震 性。
1:植物对重力的反应、植物根生长对水的反应。常结合植物根、茎生长的特性进行考查,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实验题、识图题、分析题等。
2: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题型以选择题、分析题为主。
考法1 植物对重力的反应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对重力这一外界刺激产生反应,表现出向地性或背地性,这一现象称为重力反应。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A.引起重力反应的激素是生长素
B.在a、b、c、d中,激素含量最多的是d
C.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只有b、c
D.重力反应都体现了激素作用的两重性
【解答】解:A、引起重力反应的激素是生长素,表现出向地性,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A正确;
B、在a、b、c、d中,激素含量最多的是b,B错误;
C、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只有a、b、c,具有抑制生长作用的只有d,C错误;
D、重力反应中茎的背地性没有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题组冲关]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对重力这一外界刺激产生反应,表现出向地性,这一现象称为重力反应。
(1)茎的负向地性利于植物接受更多的阳光和空气,根的正向地性利于植物深入土壤吸收 
 ,这些现象都是植物 
(2)独脚金内酯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作用广泛。为研究独脚金内酯是否参与重力反应的调控,研究人员将正常生长状态下的水稻幼苗水平放置后,施加一定浓度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一段时间后测量茎的弯曲角度θ(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表明,GR24能 
(3)已知生长素在植物的重力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研究GR24影响重力反应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了上述幼苗上半侧、下半侧(图1)中生长素响应基因R的表达情况(R基因的表达量与生长素含量正相关),实验结果如图3.由对照组的结果可知重力刺激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是 
 ,导致茎两侧的细胞生长速度表现为 
 ,从而形成一定角度的弯曲,表现出负向地性。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并结合图2可推测 
(4)为检验上述推测,研究人员在图2实验的基础上补充A、B两组实验,其中A组用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B组用 
 处理。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A组幼苗弯曲角度大于对照组,B组幼苗弯曲角度 
 ,则可进一步证明上述推测的正确性。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植物根的向地性有利于根部深入土壤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此现象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2)图2中,横放的幼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故近地侧背地生长,在施加一定浓度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一段时间后测量茎的弯曲角度θ减小,说明GR24能减弱植株的重力反应。
(3)由于R基因的表达量与生长素含量正相关,图3中,由对照组的结果可知重力刺激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是下半侧生长素含量高于上半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作用明显,所以下半侧生长快于上半侧,从而形成一定角度的弯曲,表现出负向地性。.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及图2结果可知,GR24通过降低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的差异从而减弱重力反应。
(4)NAA是生长素类似物,为检验上述推测,在图2实验的基础上补充A、B两组实验,其中A组用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B组用GR24+NAA处理。实验结束后若A组幼苗弯曲角度大于对照组,B组幼苗弯曲角度大于实验组且小于A组,则推测正确。
故答案为:(1)水和无机盐
(3)下半侧生长素含量高于上半侧
GR24通过降低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的差异从而减弱重力反应
(2020春?慈溪市期末)某同学探究植物的根对水的反应的实验装置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幼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B.实验中的变量是幼苗左右两侧土壤含水量不同
C.实验结果应观察并记录幼苗茎和叶的生长状况
D.实验证明了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
:A、植物的根生长在土壤中,不能探究生长是否需要阳光,A错误;
BD、幼苗的左边是干土,右边是湿土,变量就是水的含量不同,根表现出的是向水性,B正确,D错误;
C、植物的根生长在土壤中,没有其他因素(例如光照等)的影响,不需录记录幼苗茎和叶的生长状况。
[题组冲关])根据“探究植物对水的反应”实验,完成下题:
①提出问题: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干,有的地方湿,植物的根将怎样生长?
②建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你的假设是: 
③设计验证方案: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哪些变量: 
(2)【课后思考】植物的这种向水性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拓展应用】读图并用该实验的结论解释沙漠中的骆驼刺的根系为什么长得很深? 
解:根据“探究植物对水的反应”实验,完成下题:
①提出问题: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干,有的地方湿,植物的根将怎样生长?
②建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你的假设是:植物的根向水分充足的方向生长.
③设计验证方案: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土壤的干湿程度不同,保持土壤中的无机盐、空气等相同.
(2)【课后思考】植物的这种向水性对植物的生存有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水分,以维持其生存.
(3)【拓展应用】读图并用该实验的结论:骆驼刺生命活动需要水,而沙漠浅层缺少水,故往下生长吸取地下深层的水,所以沙漠中的骆驼刺的根系长得很深.
故答案为:(1)②植物的根向水分充足的方向生长;
③控制土壤的干湿程度不同,保持土壤中的无机盐、空气等相同
(2)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水分,以维持其生存(或其它合理答案)
(3)骆驼刺生命活动需要水,而沙漠浅层缺少水,故往下生长吸取地下深层的水(或其它合理答案)
(2020秋?南岗区校级月考)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含羞草会对陌生的机械刺激产生剧烈反应:把叶子合上,将含羞草从轨道上扔下,让它们坐了一次植物过山车。含羞草对此作出了反应,闭紧了叶子。在一天之内以60次为一组,重复7组让含羞草反复跌落,没多久,它们在跌落时就毫无反应了。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植物能“记住”外界信息,进一步佐证了(  )
①一切物质都有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特性
②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①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植物能“记住”外界信息,进一步佐证了一切物质都有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特性,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错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③错误,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反应特性。
[题组冲关]阅读并分析下列资料,用生物学术语描述资料中所体现的生物学特征:
资料1:一粒松树种子能发育成一棵大的松树,并能结出许多松子。
资料2:一只黑色的母狗生出一窝小狗,这些小狗的毛色有黑色,也有黄色、花色等其他颜色。
资料3:辽阔的非洲草原上,饥饿的狮子在四处觅食。
资料4:鲸鱼生活在海洋中,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
资料5:人们在观赏含羞草时,若触动它的小叶,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叶柄下垂,过一段时间又会恢复原状。
(1)资料1说明生物 
(2)资料2说明生物 
(3)资料3说明生物 
(4)资料4说明生物 
(5)资料5说明生物 
:(1)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一粒松树种子能发育成一棵大的松树,并能结出许多松子。反应出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特征。
(2)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一只黑色的母狗生出一窝小狗,这些小狗的毛色有黑色,也有黄色、花色等其他颜色。一只黑色的母狗生出一窝小狗,这是遗传特性;一窝小狗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变异现象。
(3)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饥饿的狮子四处觅食体现的是生物需要营养。
(4)鲸鱼生活在海洋中,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说明生物需要呼吸。
(5)人们在观赏含羞草时,若触动它的小叶,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叶柄下垂,过一段时间又会恢复原状。表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植物的叶具有向光性,根的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草履虫的趋利避害等。
故答案为:(1)能生长繁殖;(2)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3)需要营养;(4)能够呼吸;(5)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2020秋?滨江区期末)一株幼苗上下倒置,它的根会重新定向而向下生长,茎会弯曲向上生长。根、茎的重新定向可能与重力有关。如何找到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说呢?19世纪的科学家难以找到无重力的实验环境。英国植物学家奈特把几株蚕豆幼苗沿不同方向绑在木板上,木板以每分钟150转的速度旋转,制造了一个方向由中心向外的“人造重力”,抵消地球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证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蚕豆幼苗的根向旋转木板外生长,说明根的生长向着“人造重力”方向
B.蚕豆幼苗的茎向旋转木板中心生长,说明茎的生长背着“人造重力”方向生长
C.植物感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这个实验无法说明植物的感应性
D.根和茎能弯曲生长的本质原因是蚕豆幼苗的根和茎上的生长素分布不均
【解答】解:据图可见:蚕豆幼苗的根向着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蚕豆幼苗的茎背着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蚕豆幼苗的根和茎上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根与茎弯曲生长,从而说明生物体具有应激性,C符合题意。
2.(2020秋?拱墅区校级期中)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与此图无关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解答】解:由图可知,生长素无论对哪一种器官,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三种器官促进生长作用最大,是最适宜的浓度。D点对应的浓度促进芽、茎生长,抑制根的生长。生长素浓度对幼嫩和成熟细胞的影响,图中没有体现,故选项D符合题意。
3.新昌的南北大道用银杏做行道树,一到秋冬季节,银杏叶子会变黄掉落,为美丽新昌增添了亮色,这种现象是植物对(  )
A.温度刺激的感性运动
B.水分刺激的向性运动
C.光照刺激的向性运动
D.机械刺激的感性运动
【解答】解:秋冬季节温度降低,银杏叶子会变黄掉落,这种现象是植物对温度刺激的感性运动。
4.下列对植物激素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包含生长激素、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等
B.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C.植物表现出向光性是由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快
D.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在植物体内含量很高
【解答】解:A、植物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五类;A错误
B、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协调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运输到了背光一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所以植物表现出了向光性,C错误;
D、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植物激素在细胞分裂与伸长、组织与器官分化、开花与结实、成熟与衰老、休眠与萌发以及离体组织培养等方面,分别或相互协调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化;D错误。
5.如图所示是小科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感应性生长影响”的实验,一段时间后,暗箱中植株的生长情况最有可能是(  )
【解答】解:用单侧光照射植物时,植物产生的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别不均匀,从而使植物的茎产生向光生长,同时植物的根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分析各选项:A中的植物没有对单侧光作出反应,B中植物的根没有表现出向地性,C中的植物根的生长方向不对,只有D中的植物既表现出向光性、也表现出向地性。
6.(2020春?奉化区期末)为使一株如图甲直立生长的植物弯向花盆的左侧或右侧生长,小科同学采用如图乙放置,一段时间后直立花盆,植物弯向花盆 
 侧生长,这利用植物茎有 
【解答】解:植物的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具有向水性和向光性。小科同学采用如图乙放置,一段时间后直立花盆,植物弯向花盆右侧生长,这利用植物茎有向光性。
7.植物感受刺激,并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 
 。倒放在地面的种子会把根长到土里去,这是植物根的 
 。平时没有指南针时,我们可利用周边的物体确定南北的方位,开阔地上的树冠向 
 (选填“南”或“北”)的方向较茂盛,这是植物对 
 作出的反应,其原因是:单侧光照使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分布 
 ,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 
 ,生长快,从而产生弯曲现象。
【解答】解: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茎向光生长,这一现象说明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应激性,倒放在地面的种子会把根长到土里去,这是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素的不同浓度分别适合根,茎,叶。其中,叶的生长速浓度最小,茎最大。开阔地上的树冠向南的方向较茂盛,这是植物对光照作出的反应。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产生弯曲现象,这是植物的向光性。
应激性;向地性;南;光照;不均匀;较高
8.向日葵幼嫩的花盘跟着太阳转,放在窗台上的草本植物会朝向窗外生长,这些现象被称
 (选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的一种适应.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光线能够使植物体中的生长素(一种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因此,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快,这是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为什么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呢?你的假设是 
【解答】解: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植物胚芽出土后,受到阳光的影响,茎并不是笔直向上生长的,而是弯向光源生长,植物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向光性,是对光的刺激的反应,是植物对光合作用的一种适应,说明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
生长素在光线比较弱的时候产生比较多,阳光会抑制生长素的生长.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横向运输,由向光侧向背光侧横向运输,因此背光侧较多.
故答案为:光合作用;生长素跑向背光面(光会抑制生长素的生长).
9.(2020春?鄞州区期末)1880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研究植物向光性时,曾做过如下实验:
(1)由A、B两组实验可知:幼苗的向光性与胚芽鞘的 
 有关,并由此推断可能产生某种刺激,促进了生长。
(2)由A、C两组实验可知:产生促进生长的刺激与 
(3)表中★处应填写 
【解答】解:(1)A组有单侧光照射,因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虽然有单侧光照射,但是没有尖端,不能接受单侧光刺激,同时也无法产生生长素,既不生长也不弯曲。由此可知:幼苗的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2)A组有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组也有单侧光照射,但胚芽鞘直立生长;由此可知:产生促进生长的刺激与光照无关。(3)由(1)可知:幼苗的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E组基部套上锡箔,胚芽鞘尖端见光,因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故答案为:(1)尖端;(2)光照;(3)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10.学习植物的感应性后,小应进行以下实验
①将若干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并用水浸湿,填满培养皿,把4粒浸泡过的玉米种子如图甲摆放(胚根都朝向培养皿中心)
②盖上培养皿盖,用透明胶带固定,将培养皿侧立于橡皮泥上,放在暗处;③观察并记录每颗玉米粒根和芽的生长方向
请你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
(1)本实验验证了植物的哪种感应性现象 
 ?这种感应性现象是对外界的什么刺激作出的反应? 
(2)培养皿放在暗处的目的是 
(3)请设计一个室外空旷处进行的实验,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和不触及幼苗的情况下,使盆栽植物长成右图乙所示形状。请简要说明实验思路
【解答】解:(1)本实验中的4粒种子,分别指向4个不同方向,并且用棉花团固定,观察放置不同方向的种子的根生长方向有什么不同,为了验证根的向地性。根的向地性这种感应性现象是对地球引力的刺激作为的反应。
(2)光对植物也有感应性,为了排除阳光或者说光对种子各部分生长发育的影响,培养皿应放在暗处。
(3)要想幼嫩植株长成如图所示形态,可以将栽有正常生长的植株的花盆横(侧)放,等植株弯向上方生长后,再摆正花盆即可。其原理是茎具有背地性。
故答案为:(1)根的向地性;对地球引力的刺激作为的反应
(2)为了排除阳光或者说光对种子各部分生长发育的影响
(3)将栽有正常生长的植株的花盆横(侧)放,等植株弯向上方生长后,再摆正花盆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细菌培养,平皿中培养基要求完全覆盖皿底,厚度2-3mm,直径90mm的平皿,半径4.5cm,厚度2-3mm,需要的培养基体积V=3.15*4.5*4.5*0.2(或0.3)=12.7ml(或19.1ml),因此需要15ml左右,具体厚度需要根据实验要求酌情增加培养基的倒入量。

倒平板的时候不宜过厚,过厚移菌不好移,容易粘在打孔器上,而其移到下一个培养基上培养条件不同,原培养基太多的话,不利菌适应新的环境,过薄则不利于微生物生长。

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总体而言,所有微生物生长繁殖均需要培养基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及能源,但由于微生物营养类型复杂,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首先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配制针对性强的培养基。

2、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浓度合适时微生物才能生长良好,营养物质浓度过低时不能满足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浓度过高时则可能对微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例如高浓度糖类物质、无机盐、重金属离子等不仅不能维持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反而起到抑菌或杀菌作用。

培养基的pH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各类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最适pH条件各不相同,一般来讲,细菌与放线菌适于在pH7-7.5范围内生长,酵母菌和霉菌通常在pH4.5-6范围内生长。 

不同类型微生物生长对氧化还原电位(F)的要求不一样,一般好氧性微生物在F值为+0.1V以上时可正常生长,一般以+0.3一+0.4V为宜,厌氧性微生物只能在F值低于+0.1V条件下生长,兼性厌氧微生物在F值为+0.1V以上时进行好氧呼吸,在+0.1V以下时进行发酵。

F值与氧分压和pH有关,也受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在pH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可通过增加通气量(如振荡培养、搅拌)提高培养基的氧分压,或加入氧化剂,从而增加F值;在培养基中加入抗坏血酸、硫化氢、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二硫苏糖醇等还原性物质可降低F值。

在配制培养基时应尽量利用廉价且易于获得的原料作为培养基成分,特别是在发酵工业中,培养基用量很大,利用低成本的原料更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另外,大量的农副产品或制品,如鼓皮、米糠、玉米浆、酵母浸膏、酒糟、豆饼、花生饼、蛋白胨等都是常用的发酵工业原料。

要获得微生物纯培养,必须避免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材及工作场所进行消毒与灭菌。对培养基而言,更是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对培养基一般采取高压蒸汽灭菌,一般培养基用1.05kg/cm2,121.3℃条件下维持15-30min可达到灭菌目的。

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泡沫的存在对灭菌处理极不利,因为泡沫中的空气形成隔热层,使泡沫中微生物难以被杀死。因而有时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消泡沫剂以减少泡沫的产生,或适当提高灭菌温度。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大约可以倾注7ml培养基,不过倾注培养基并不需要非常准确,肉眼观察,倾注培养基时培养基完全覆盖培养皿底部并且有一定厚度就可以了。

培养基,是指供给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或组织)生长繁殖的,由不同营养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等几大类物质。培养基既是提供细胞营养和促使细胞增殖的基础物质,也是细胞生长和繁殖的生存环境。

培养基由于配制的原料不同,使用要求不同,而贮存保管方面也稍有不同。一般培养基在受热、吸潮后,易被细菌污染或分解变质,因此一般培养基必须防潮、避光、阴凉处保存。对一些需严格灭菌的培养基(如组织培养基),较长时间的贮存,必须放在3-6℃的冰箱内。

培养基在使用前通过高压或过滤灭菌。防止污染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确认工作细胞库是否被污染,确认毒种工作种子批是否被污染,确认所用培养基及其添加成分(如小牛血清、NaHCO3等)是否被污染,均可用细菌、真菌及支原体无菌试验来确认并排除。

2、同时要对无菌试验培养基的灵敏度进行验证。实际生产中,可以从配制好的培养液中取少量加入营养琼脂于恒温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即可观察有无污染。

3、高压灭菌设备、过滤除菌设备均应进行验证,确保灭菌和除菌效果;前者应在投产前及其后的每6个月进行验证,后者应在每次除菌前、后进行验证工作(至少应在除菌后进行一次)。

4、另外,应将有毒区与无毒区严格分开,并有各自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及孵室,有毒区对无毒区应保持相对负压,防止病毒对培养细胞(尤其是细胞库)的污染。

我们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来培养大肠杆菌.
配置1000ml的培养基(可由教师在实验前配置好,也可由学生分小组后在实验课上操作).
2、称量:准确称取各成分.
3、溶化:加热熔化,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整个过程不断用玻棒搅拌,目的是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
5、灭菌:将配置好的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加上棉塞,包上牛皮纸,用皮筋勒紧,集中放入高压灭菌锅内,121摄氏度、100千帕压力下灭菌15min.5——8套培养皿用旧报纸包作一包,于干热灭菌锅内160——170℃条件下灭菌2小时.
6、倒平板:灭菌后,待固体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进行.
①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火焰旁,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三角瓶,左手拔出棉塞;②右手拿三角瓶,使三角瓶的瓶口迅速通过火焰;③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三角瓶口的缝隙,右手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立刻盖上皿盖;④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倒过来放置的目的是防止培养基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水滴落到培养基表面.向培养皿中转移已灭菌的培养基时,也不要把培养基沾在皿壁上.否则,空气中杂菌会在这些粘附培养基上繁殖,并污染皿内培养基.
二、 大肠杆菌的接种、培养:
1、接种常用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①操作步骤:将培养皿底部用拇指和无名指固定成倾斜状态,在火焰旁将培养皿稍微打开.在此同时,用环状接种针在火焰旁取少许菌悬液,迅速送入培养皿内,在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1次平行划线 5条,转动培养皿约70°角,用烧过冷却的接种针,通过第1次划线部分作第2次平行划线,然后再用同样方法,通过第二次平行划线部分作第三次平行划线和通过第三次平行划线部分作第四次平行划线.划线时,接种针应与平板表面成30°角左右.不要使接种针碰到培养皿边缘,也不要将培养基划破.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于恒温箱培养.
②该方法原理及其注意事项:
用接种环蘸菌液后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过程中菌液逐渐减少,细菌也逐渐减少.划线到最后,可使细菌间的距离加大.在培养10~20h后,可由一个细菌产生单菌落,菌落不会重叠.如果再将每个菌落分别接种至含有固体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在斜面上划线,则每个斜面的菌群就是由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
取菌种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除第一次划线外,其余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残留菌种;取菌种和划线前都要求接种环冷却后进行,其目的是防止高温杀死菌种;最后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者.
(2)稀释涂布平板法:
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通常稀释到10-5 10-7之间,然后取0.1ml不同稀释度的稀释菌液放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布在培养基平面上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产生相互分开的菌落.通常每个培养皿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最为适合.将每个菌落分别接种在斜面上扩增培养后,再做功能性实验.
将接种后和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12小时和24小时后,分别观察记录结果.
三、 实验评价相关问题:
1、未接种的培养基是否有菌落?如果有,为什么?
2、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其颜色、形状、大小是否相同?
3、如果培养基上出现了不同的菌落,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① 实验中用的棉花不能用脱脂棉,因脱脂棉易吸水,吸水后容易造成污染.灭菌后,通常在60~80℃烘箱中除去灭菌时的水分;
② 物品装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首先打开排气阀,煮沸并排除锅内冷空气,其目的是有利于锅内温度升高,随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加热结束切断热源后,要使温度自然降低,气压务必降至零时打开锅盖,其目的是防止容器中的液体暴沸;
③ 在用任何器皿转接时,瓶塞和封口膜只能夹在手上,不许放在台面上,接种时要在酒精灯火焰旁操作;
④ 培养基一定不能沾在三角瓶口、试管管口和培养皿壁上,否则容易污染;
⑤ 接种时要胆大心细,动作快捷,这是减少污染的关键;
⑥ 接种后,培养皿必须倒放(盖在下方)在恒温培养箱中,如正放则水蒸气在盖上凝成水滴,滴到接种后的培养基表面,水流扩散会使菌落扩散,就很难形成单菌落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培养皿倒放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