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庐山东林寺净土法门修学?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发展过程数度兴废,寺院的建造与损毁则成了其明显的标志之一。唐代会昌灭佛,以毁灭寺院为发端,拆天下寺四千六百余所,兰若(私立的僧居)四万所;文革禁止宗教信仰,各宗教场所全面关闭,均遭到不同程度损毁。反之,佛教兴盛也常常伴随着寺院的扩建与修复。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显著,在统治者的支持下,经南北佛僧侣的努力,佛教开始在江南盛行。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慧远大师适逢佛教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他对佛教在中国,尤其中国南方的传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乘佛教思想的研究、净土思想的确立都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慧远大师在勤于笔耕,写下了很多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思想著作的同时,也身体力行,致力于寺院建设,为佛教的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
        慧远为什么要像其他高僧们一样,也要在自己所到之处,动用各种资源和力量兴建寺院呢?了解一下寺院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就能找到答案了。
一般说来,寺院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寺院是僧团基本生活与修行的场所。佛法之所以能延续下去,主要靠的就是僧团自身的修行与思想的传播;其次,寺院是弘法利生的主要基地。大乘佛教僧众唱经修行,并不只是自己安心办道,了脱生死,更主要的是回向众生,救脱苦海,而寺院,正好提供了与广大信众接近的研习佛法僧三宝的机会与场所,并成为接通来生净土的走廊;第三,寺院代表佛教的社会形象,是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法理内涵的宝库,其神圣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这样看来,慧远在自己的一生当中,所到之处大建寺院,弘法利生,是顺理成章的事。
        据历史资料记载,慧远一生兴建大大小小的寺院十余所,遍布大江南北。下面,大体按所建时间为序,分别加以考证,为专家学者做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位于古雁门关西面,今山西代县的白人岩禅寺是慧远大师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对于慧远来说,净土思想也许在这里只是萌芽而已,但却为今后的往生净土思想和莲社的建立,以及其后中国佛教净土一门的发展确立了清晰的源头。
        白人岩亦称白仁岩,为茹山余脉上的一座巨岩。白仁岩禅寺古称“灵岩禅寺”,始建于东晋,宋、元、明、清均有修缮,为古雁门八景之一。
        据《雁门关地理总考》载:“在牛头山间,慧远建寺,巨石上有石塔,峰顶间有说法台。”明正统年间由郡人前大理寺少卿中宪大夫弋谦所撰《重修白人岩禅寺记》碑载:“代郡西行三十余里则抵茹山,自茹山迳入,又西行五里许而抵崞,亦代之属邑,其上有岩,名曰白仁岩,有寺名曰白仁岩禅寺。实晋浮图氏远公之所肇造也。”
乾隆五十年《直隶代州志》卷之一《舆地》中记载:“白仁岩在州西北三十里,晋释慧远建祠,巨石上有石浮图,峰头有说法台、棋枰石,而定心石则舌吐危崖之上。立者熊经崖下,石井五,浊污者二,其三清冽可鉴。山径盘曲,古柏万株。从山半遥望巅顶,梵宇凌空,红楼朱户缥缈松阴间石壁间。居然仙境。寺后峭壁屏列,摩崖石刻白人崖三大字,字可盈丈,明侍郎万恭书。”这段文字说得更为详细,白人岩山上的景致与石刻都历历在目,可谓证据确凿。所以,在当今学术界,白人岩寺为慧远所建寺院几成定论。
据徐文明在《慧远大师早期经历与白人岩寺》考证:慧远回乡建寺弘法当在升平元年(357)至兴宁三年(365)之间。道安升平元年(357)至360年间在邺都(今河南安阳一带),360至364年间在濩泽(今山西阳城西南),慧远如果回乡传教,当在这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也是道安僧团分别行化时期。既然道安特别强调分别行化的意义,并在选择居住地时会考虑到家乡与家族的因素,那么慧远在学业有成之后返回家乡传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管慧远大师建立白人岩的的准确时间为几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白人岩寺是在他登上庐山弘法前所建的第一座寺院。至于寺院的规模,虽经战火侵染、世事更迭,但仍可从一些历史资料中窥其一斑。《重修白人岩禅寺记》是白人岩的重要文物。此碑不仅明确指出白人岩禅寺为东晋慧远所肇造,还例证出这一说法“有故碑可考”,出自当时可见的一个古碑。
弋谦在介绍古石碑的内容时,在“首载其岩”说到了岩寺风光后,就介绍当时慧远所建白人岩寺的情况:“次载远公,辟石为室,环堵为扃,所居之庵,松萝拥护;演法之台,鸟兽谛听,又有灵泉龙祠,每值岁旱,祈祷辄雨,神异之迹尤夥,管毫弗克尽其事也。终载其寺,楼观、台榭、殿廊、门庑、僧轩、厨库,绘塑之容,陶填之属,靡不悉备。”从这里可以看出,慧远习法之地,只是辟石为室,环堵为扃,十分简陋。终载之寺,虽台榭轩厨,靡不悉备,也只是更大程度地利用了白人岩的自然条件而已,和后期的恒伊助其所建的东林寺相比,有天壤之别。
        我们说白人岩寺是慧远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山西楼烦寺。《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均记载为“雁门楼烦人”,但雁门楼烦具体是何地,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山西代县、神池、五寨、宁武、原平或崞县均有一家之说。不管确切何外,原平楼烦寺与慧远大师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是肯定的。
        光绪八年《山西通志》中《寺观·崞县》记载:“楼烦寺,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以楼烦城名。晋慧远演教地。”但这里只说为演教之地,并非说是慧远所建之寺。
《山西通志》卷160《方外录上》引苏潜甫《西游日记》说:“阎大参为言远公者,代州人也,公生时,其家有井,产金灵芝,水忽甘美异常,诸病者饮之辄愈。公去庐山,而井如故,味不能甘,而疾不能治矣。土人思公而新之,刹曰圣井院。日久忘其本实,改为楼烦寺。”(转引自温金玉著《追寻慧远的弘法遗迹——楼烦寺与白仁岩寺》)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楼烦寺并非是慧远出生时就有的,或者是慧远所建的,而是慧远移迹庐山后,家乡人思其心切,这才“刹其曰圣井院”,也就是后来的楼烦寺。
        另外,近年山西晋城人多有著文,称晋城青莲寺始建于北齐,亦为慧远大师草创,初名“硖石寺”,后经隋净影寺慧远发扬光大后而成。并传古时有慧远禅师在此注《涅盤经》。但无古籍可考,难以立论。
        所以,在慧远家乡一带,白人岩寺是慧远所建的第一所寺院,净土思想在此萌芽,并在东林寺蔚然成风,似乎无可争议。

        檀溪寺位于湖北襄阳城西门外的檀溪水侧。《水经注·沔水》载:“又北过檀溪,谓之檀溪水。水侧有沙门释道安寺。”
        晋时南北分裂,战事频繁。石赵灭亡后,北方战乱不断,为寻找和平的传法环境,慧远的师父道安率徒四百馀人南下襄阳。《高僧传·道安传》记载:“迄冉闵之乱。人情萧素。安乃谓其众曰。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聚则不立散则不可。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顷之复渡河依陆浑。山木食修学。俄而慕容俊逼陆浑。遂南投襄阳。”
《高僧传·道安传》载:“安以白马寺狭。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河张殷宅也。大富长者并加赞助。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拟为承露盘。安曰。露盘已讫汰公营造。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忠欣而敬诺。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光相丈六神好明着。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又自行至万山。举邑皆往瞻礼。迁以还寺.安既大愿果成。谓言。夕死可矣。”
        《法苑珠林》卷十三《敬佛部观佛部》载:“东晋孝武宁康三年四月八日(公元375年),襄阳檀溪寺沙门释道安,盛德海内,播声宇内,于郭西精舍,铸造丈八金铜无量寿佛。”
        寺成之后,道安又铸释加牟尼佛铜像一尊,其像可“自行之万山”,可见其神异非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慧远代师父道安写了《襄阳丈六金像颂》。
        道安建寺,嘱慧远作《襄阳丈六金像颂》,可见慧远在道安心目中的地位已非同小可。当时道安僧团有大事小情,慧远已是事事过目的道安门下的第一大掌门人。所以,由此可以推断,檀溪寺的建设,道安只是做了决定和募集了资金而已,实际工作一定由慧远及其他弟子完成。
在襄阳期间,慧远除协助道安建檀溪寺之外,还有众多的寺院也一定与慧远有关。襄阳民间相传道安在襄阳建寺十八座,其中慧远所涉及有几多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乾隆年间的《襄阳府志》卷九记载有慧远在襄阳建甘泉寺:“甘泉寺在县西六里,东晋时僧慧远建寺后有甘泉洞。岩石嶙峋,泉水出石龙口中,甘列异常。明万历中,仪卫司副王朝儒撰碑记。”名称地点及何人所建都写得十分详细。而且有明代王朝儒的碑记做为佐证。
此寺是襄阳名胜,历代诗人多有题咏。如清诗人汤右曾就写过《岘山亭至甘泉寺》云:“篮舆呕轧傍城隈,积雾霾云黯不开。一磴自穿云气入,万峰争送雨声来。山川浩荡今如此,裘带风流安在哉?千载牛山共挥涕,古苔秋井易心哀。云藏岩谷昼冥冥,忽听天风响佛岭。草际老僧迎客至,烟中修竹入门青。坐来瀛海茫茫地,尽失山川漠漠形。休问葡萄酦醅后,甘泉一酌自清泠。”
        据魏平柱注解的《王万芳与<襄阳好十首>》(2008年5月9日襄樊日报)记载:“此寺民国初期尚存正殿三间,抗日战争期间被毁。甘泉寺西半里有卧佛寺,不知建于何时。”
此寺虽然是地方志所记载,不过,在襄阳期间,慧远与道安在一起,慧远多有参与这是不可否定的。但若说甘泉寺是慧远独自带人筹款所建,有些不合情理,当时毕竟他还是道安身边的高徒而已。正如《襄樊日报》登载的安富斌的文章《甘泉寺》中所说:“我觉得志书上说慧远建甘泉寺有些牵强,当时慧远师从道安门下,独自在襄阳建寺,似不可能。若是慧远所建,也应是在道安法师安排之下,当是道安在襄樊期间所建十五寺之一。”
       如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檀溪寺和甘泉寺由道安倡建,但却是慧远与诸弟子们亲手建成的,为将来建设东林寺积累了经验。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无法确定白人岩禅寺的确切建设日期,但可以断定檀溪寺是建在白人岩禅寺之后。这样,从白人岩到檀溪寺,慧远大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寺院建设经验,为到庐山创建东林寺奠定了基础。

《高僧传》《佛祖统纪》等史传都认为,慧远与法师道安分别,离开襄阳后,直接去了庐山。《出三藏记集·慧远法师传》载:“晋太元之初。襄阳失守。安公入关。远乃迁于寻阳。”但是,有人认为,慧远大师在多地有所逗留。其中,在湖北武昌(即今鄂州)逗留了三年,并建寺传法,之后才去了庐山。并考证出慧远在鄂州建寺院两座,即寒溪寺和西山寺。
慧远何时到鄂州,据萧开山的《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源》推测,当在公元379—381年之间。慧远为什么会去武昌(武昌即今天的鄂州)呢?2002年12月29日《鄂州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净土宗奇缘》的文章,作者柯峻,其文曰:“慧远为什么先到武昌‘取经’?要知道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建都武昌,武昌便成为当时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吸引了大批佛教传教士和译经家,所以,当年武昌各寺院中藏有大量梵本经典。已故著名佛学家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教史》中说:‘江南译经始于武昌,盛于建业。’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武昌佛教典籍丰富,也许这是吸引慧远的主要原因之一。
慧远到武昌建寺,首先建的是寒溪寺。此寒溪寺在《高僧传·慧远传》中也有记载:“又昔浔阳陶侃经镇广州。有渔人于海中见神光每夕艳发。经旬弥盛。怪以白侃。侃往详视乃是阿育王像。即接归以送武昌寒溪寺。”寒溪寺何人所建,这里并没有说明。不过下文有:“及远创寺既成。祈心奉请。乃飘然自轻。往还无梗。方知远之神感证在风谚矣。”一句,说明寒溪寺建在东林寺之前无疑。
萧开发《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源》载:“据《武昌县志》等史料记述,慧远当是从太元三年南下,‘道经武昌’,见武昌西山(樊山)鸟语花香,风景幽雅,不失为修练的好去处。于是,打消了继续南下的念头,留在了西山。当是在太元六年这之前的时日。慧远辟西山东麓建起了寒溪寺,又辟三国吴王孙权的避暑宫旧址,即今‘英雄避暑’处,建起了寺院(即今古灵泉寺的前身),开始了对佛教净土宗的信仰、创立和研究。”
能证明寒溪寺确凿存在的多为清时县志,其中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武昌县令熊登编篡的《武昌县志·卷九·人物志·仙释》载《晋慧远传》:“(慧)远公俗姓贾,晋雁门楼烦人也。……年二十四,随(道)安南游襄阳,居荆州上明寺。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市),道经武昌(今鄂州),见山水清秀,可以息心。因构寒溪精舍,居久之,复去寒溪,诣庐山。”
       古人诗文中也有慧远创建寒溪寺的记载。《武昌县志》载苏子瞻《西山诗并序》云:“寒溪本自远公社,白莲翠竹依崔嵬,当时石泉照金瑞,神光夜发如五台。饮泉鉴面得真意,坐视万物皆浮埃。”明代释戒显的《寒溪寺》诗:“寒溪始何时,远公旧法窟。开擘先东林,筑桥未藓没……”都先后记载了慧远在武昌建寒溪寺的事情。
慧远在鄂州建的另一座寺院西山寺,又称古灵泉寺,位于鄂州西山的青龙、白虎二山之间,距离寒溪寺不远。在建寺后一千余年中,寺名几经更迭。据《西山志稿》记载,三国时期为“圆通阁”,魏晋时名“西竺兰若”,南北朝称为“积翠山房”,宋元中始定名为“灵泉寺”,明代又改称“资福寺”,清代复又更名为“古灵泉寺”并一直延用至今(转引自鄂州王华著《鄂州西山古灵泉寺》)。
证明古灵泉寺为慧远所建的是清光绪《武昌县志》:“在寒溪西数百步,相传孙吴避暑宫也。建寺起晋释慧远,山中故实有陶士行(侃)以阿育王铸文殊师利金像送寒溪(寺)事。(慧)远公在寒溪,兼辟此寺。寺有泉出岩窦宯豁中,白而甘,号菩萨泉。苏子瞻以李常疑昔像之所在,而为之铭,灵泉之名,其以此欤?”(清光绪《武昌县志》(2004年点校重刊本)。
        这里写出了慧远在建寒溪寺时兼辟古灵泉寺,寺名因菩萨泉而得。菩萨即是苏轼在《菩萨泉铭并叙》中说的文殊菩萨:“陶侃为广州刺史,有渔人每夕见神光海上,以白侃。侃使迹之,得金像。视其款识,阿育王所铸文殊师利像也。”泉因菩萨而名,寺又因泉而名。正与高僧传中的阿育王像之事相契合。

        宝泉寺与清修寺位于位于益阳县赫山区沧水铺镇境内的碧云峰上。碧云峰古称熊湘山,又称清修山、青秀山。因全山外貌形似九江匡庐,故自古有“小庐山”之称。
李先董《益阳寺庙文化探源》载:“早在东晋宁康元年(373年)即有印度高僧不如密佗尊者与中国南派宗教领袖慧远禅师来益阳传播佛教,并在沧水铺的青山建清修寺,在资江之畔的会龙山建宝泉寺——即今栖霞寺。为益阳传入佛教之始。”
另外,2005年12月由所谓有益阳专家联合会出自版的《汉传佛教与益阳调研报告》中也指出:“公元372年,汉传佛教净士宗初祖慧远一行来益阳,建宝泉寺与清修寺,设‘远公道场’,开创‘净士法门’。益阳成为汉传佛教策源之地。从此佛教在东方广为流传。益阳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也留下不少胜迹。将其物化,以弘扬汉传佛教文化,促进益阳旅游业的发展。”
        查同治年间《益阳县志》二十四卷《寺观》载:“清修寺在二十里清修山(即今青秀山)。东晋惠远禅师建。乾隆间僧正参重修。同治间僧###(前二字脱,后一字不漫漶不清)修。”明嘉靖三十年知县刘激也有诗云:“远公有道场,半落资之阳”,清修寺为慧远所建似乎也有较充分的证据。
        但清修寺建于何时,同治县志无载。不过益阳多人撰文指出,时间是在公元公元372年,或者是375年,是在慧远离开襄阳之后、入主庐山之前。但只是猜测而已,并无人提供依据。
        慧远与禅宗祖师不如密佗尊者共建宝泉寺的记载史无可查,只是是益阳历代民间传说而已。不如密多尊者,当是禅宗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宝林传》卷六载,此人为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其主要活动区域为东印度一带。二人相交并共同建寺之事难以令人信服。
        其实,让慧远与禅宗先祖携手建寺,与东林寺虎溪三笑传说的儒释道共聚一外一样,是中国文化界的一种良好的文化交融的愿望,并不是可以考证的现实。至于很多益阳人说“宝泉寺是创建净土法门的慧远出道之后所建的第一寺”更是缺少依据。 

        自襄阳到鄂州再来到庐山,慧远大师所创建的第一座寺院并不是闻名遐迩的东林寺,而是至今已经杳然无迹,但却曾作用非凡的龙泉寺,也就是当年的龙泉精舍。
龙泉寺创建于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记载龙泉寺最早的是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在第三十九卷庐山江水条中云:“庐山有石门水,……其水历涧,经龙泉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
 《出三藏记集·慧远传》中,并没有出现龙泉寺或者是龙泉精舍的名称。但是,在建斋立誓,共期西方时,有这样的记载:“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此精舍极有可能就是慧远先期栖止的龙泉精舍。
《高僧传·慧远传》记载得十分祥细:“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住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此处去水大远。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后卒成溪。其后少时浔阳亢旱。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岁以有年。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    
        龙泉寺环境之优美,在唐代诗人孟浩然曾写过题为《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的诗中可见一斑:“停午闻山钟,起行散愁疾。寻林采芝去,转谷松翠密。傍见精舍开,长廊饭僧毕。 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入洞窥石髓,傍崖采蜂蜜。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寺至唐代,仍然规模宏伟,保存完好。
此龙泉寺位置在何处,《五台山研究》1992年,登载了一篇日本学者安藤更生写的《慧远的庐山龙泉寺考》,提出了龙泉寺有五种说法:一是龙泉寺即东林寺说,二是祥符观北的龙泉庵;二、塔尖山的龙泉寺;三、九江的龙池寺;五文殊寺。他在文中否认了前四种的可能性,最后认为龙泉寺即是庐山西二区铁船峰的文殊寺。龙泉寺确切的位置在何处,现在的龙泉寺位置是不是当初的龙泉寺所在,也许在学术上还有争论的必要,但龙泉寺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
据龙泉寺网站记载,龙泉寺鼎盛期时,有三道山门,九重殿堂,层台飞阁,翘檐画角,住僧数百,信众云集,香火旺盛,极为壮观。明太祖朱元璋尝寓于此。元末,正门毁于兵火。明洪武初,僧人释祖观先修东林寺,九年(1376年)后修龙泉寺。清,咸丰二年(1852年)僧人释晓然再修。民国十二年,由乡稷社人殷新佑、潘鸿元、罗锦云、威应煌、胡锡德牵头整修更新山门,并有徐氏居士赠良田十亩,寺内至今仍存有当年八社百姓赠“神光普照”金字匾额。一九五二年,兴修北山公路,曾在寺中办公食宿。之后,又先后改成药厂、林场、学校等等。龙泉寺几经兴废,僧众流散,渐成废墟,只剩下断碑残垣散落草木之中。龙泉寺的经历,也正是中国佛教的缩影,令人深思。

从白人岩寺始,慧远法师在自己的传法生涯中一直在修建着他的尘世修行道场。在他独自或者是和师父道安一起修建了众多的寺院后,终于在庐山开始了建造东林寺的伟大工程。就像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他的代表作一样,慧远大师在凡间净土修行者的心目中留下的最伟大的代表作,不仅仅是他的煌煌巨著,还有这座屹立在世界佛教博物院之林的东林古寺。
       东林寺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位于九江市庐山西麓。《徐霞客游记》载:“寺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山之外廓。中有大溪,自南而西。驿道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今永修县)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
        东林寺建成不久就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和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净土宗创始人慧远大师也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莲宗创始人。
        东林寺正史有传,无可争议。与慧远同时代的谢灵运写《庐山法师碑》就有了记载:“太元初,襄阳既没,振锡南游。考室庐阜,结宇倾岩。”寥寥几句,建东林的时间地点都写得一清二楚。
        《出三藏记集·慧远法师传》载:“后随安公南游樊河。晋太元之初。襄阳失守。安公入关。远乃迁于寻阳。葺宇庐岳。江州刺史桓伊。为造殿房。”
《高僧传·慧远传》记载得更为详细:“时有沙门慧永。居在西林与远同门。旧好遂要远同止。永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
东林寺历经1600多年,可谓是兴衰起伏,隆废跌荡。隋代杨氏父子崇奉佛教,捐资扩建,东林日渐兴隆;隋亡唐兴,东林寺曾改名为“太平兴隆寺”;至唐大中二年,东林寺已有殿、堂、塔、室三百一十三栋,其“规模宏伟”足称“万僧之居”;南宋、元时,东林先后三次毁于大火;明时太祖朱元璋出生僧侣,推崇佛教,东林寺继续复兴;清咸丰四至六年,太平义军与湘军作战于九江一带,东林寺同遭劫火,如神运殿、般若台、白莲池、虎溪桥、三笑亭等建筑,全部焚毁;光绪二十六年,东林寺才大体修复……一部东林寺的兴衰史,也许正是一部中国佛教的成长史。
        慧远大师在庐山的生活中,佛学思想的精研和发愿西方的修行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寺院修造工程也是达到了顶峰。建成东林寺后,慧远又在香炉峰侧,讲经台北建上化城寺,一名普照寺;于庐山锦涧桥北建中大林寺;于庐山南香炉下建遗爱寺……这些寺院组成了慧远大师庐山修道传法生活的一个又一个璀灿的节点。

        慧远登庐山之后,于庐山之外建寺,正史均无记载。但是在一些方志与谱牒中,却有着其足出庐阜,建寺十方的蛛丝马迹。湖北宜兴的桃渊明故里有一座现已无存的潜慧寺,据说是慧远所建,现加以略考,以正听视。
        应当说,我国历史科学体系的并不只由是正史构成,不少学者认为“一体两翼”才是中国历史的整体构架。一体就是历史学;两翼就是方志学和谱牒学。所以,谱牒对于我们研究历史有着特殊的作用。
慧远在宜兴建潜慧寺,其考据是陶渊明的家谱《秀溪陶氏族谱》。《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胜迹并诗》中载:“潜慧寺晋太元壬辰(392)春,靖节公与禅师慧远所建,故以潜慧名寺。今秀溪宅后山有一大草坪,对面左侧龟形峙立是其遗址。徐应龙有碑铭,迄北宋末年遭兵乱,寺毁碑废,无复修葺。”该谱始修于宋宝祜六年(1258),大文豪及民族英雄庐陵天文祥为谱作序,内容可信度较高。

晋太元壬辰春,靖节公与禅师慧远所建,故以潜慧名寺。徐应龙有碑铭,迄北宋末年遭兵乱,寺毁碑废。
秀水山青又一天,连名结社乐蹁跹。
地盘龙势分庐宇,江吼龟声拥寺前。
蒲座开函风满径,花池洗钵石流泉。
至今遗址依然在,可并虎溪三笑传。

诗前引用的就是《秀溪陶氏族谱》中关于慧远建寺的记载。
        前不久,宜丰县陶渊明研究会编写了《陶渊明年谱重考》,重申了慧远与陶渊明建寺的确凿性,不过其证据也只是这本族谱。那么,慧远与陶渊明合作建寺,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刘为珍针对宜丰县陶渊明研究会编写的《陶渊明年谱重考》,做《陶渊明故里——寻阳柴桑考》一文,关于慧远建潜慧寺的真伪加以考证。其文论点有三:
一,陶潜并无经济条件建寺:“陶渊明自太元十年至太元十七年的七八年间,先后在崇贞观侧建书堂,在宅左建柳斋,在南山构庐,在浒溪山下建读书堂,还同慧远在秀溪宅龙山建潜慧寺,连年大兴士木,其父即或是当了“安城太守”,也早已是家道中落了,他在《与子俨等疏》早就言明: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如此家境,七年之间,他哪有如此财力大肆铺张建两栋书堂,柳斋,构庐建寺呢?”
        二,陶潜并非是慧远志同道全的佛友。“陶公一生崇尚自然,不信佛事,与慧远大师友好,但不入莲社,年轻建佛寺,与本性不合。”这一点在关于形与神的辩论时二人的诗作中也可以见到二人的分歧。
        三,慧远驻锡庐岳,三十年不出虎溪,不大可能出山建寺:“加之太元中释慧远驻锡庐山以后,是‘学不窥牖,鉴不出户’(摘引谢灵运《慧远法师诔》),连送贵客也不过虎溪,是时大师正组织译经,大师得道,理应无分身之术,他如何分身一半去宜丰建寺呢?”
        四,潜慧寺名有悖常识。“即或建寺,陶公仍名渊明或元亮,名潜则是刘宋之后的事了。太元间建寺,以‘潜’命名,不合事理。”

        黄梅县柘林寺位于濯港镇徐密村境内。据乾隆清薛乘时、沈元寅纂修《黄梅县志》载:“远公所建。初建寺于港北,属张家湖。明永乐间(公元1403——1424年),敕赐护国寺。后迁港南,属黄连镇。”
        1985年《黄梅县志》据此也载:“拓林寺:县西南十公里。是东晋高僧慧远公祖师所建。始建于张家湖港北。明永乐年间,敕锡护国寺,迁往港南,名拓林寺。据晋书记载:远公初居庐山与陶渊明为友;后渡黄梅,建道场,与刘遗民十八人结为莲社,谢灵运要求加入,远公认为灵运心杂,不同意他的要求。”
        慧远建拓林寺,只散见于黄梅县志,何年何月建之,更无记载。至于其中提到晋书有载,并没有提到何种版本及载于纪传志等何处,反复查之,无处稽考。
 黄梅汉时初名寻阳,与庐山近在呎尺,慧远在庐山期间,到黄梅建寺的可能性也十分可信。建寺时间,极有可能是慧远在庐山弘法的中后期。
        慧远一生所建寺院一定不止这些。但苦于研究的浅显,尚不能有更多和更新的发现,好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待国内外的学者们在慧远大师的生平研究中,有更多的惊喜的发现。
《重修白人岩禅寺记》  明·弋谦
《黄梅县志》乾隆清薛乘时、沈元寅纂修
《黄梅县志》1985年
《中国佛教史》赵朴初 
《追寻慧远的弘法遗迹——楼烦寺与白仁岩寺》  温金玉著
《慧远大师早期经历与白人岩寺》  徐文明著
《鄂州西山古灵泉寺》  鄂州王华著
《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源》  萧开山著
《益阳寺庙文化探源》  李先董著
《汉传佛教与益阳调研报告》  益阳专家联合会出版
《慧远的庐山龙泉寺考》  日·安藤更生著《五台山研究》1992年
《陶渊明年谱重考》  宜丰县陶渊明研究会编
《陶渊明故里——寻阳柴桑考》  刘为珍著

《大集经》上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处此末法时期,念佛法门实在是应时、最普遍。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均收」。如果能到净土正法道场念佛修行,对于修学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特别精选了17个净宗念佛道场,排名不分前后。

兴隆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寺院,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这座寺院始建于唐代渤海国三代王大钦茂(737─793)时期,是上京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长春百国兴隆寺位于城郊,。

净空老法师亲笔所题的“长春百国兴隆寺念佛堂”牌匾,悬挂在念佛堂窗外的墙上。那里的念佛同修们敬依净空老法师的教诲,依一部无量寿经,精进念佛听经,遵照《净宗学会修行守则》去修行。坚持二十四小时昼夜念佛。

长春百国兴隆寺的僧众很庄严很和睦,共修六和敬。道场是八小时绕念佛号,八小时听经,按照老法师对澳洲净宗学院学僧的要求去做。各地的念佛同修们闻听这样清净的道场后,纷纷到这里来念佛或参学。想要精进念佛专修专念一生成就的同修们,长春百国兴隆寺非常值得您去参访!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新月村百国兴隆寺

海岛金山寺始建于隋朝,兴盛于唐朝,相传海岛金山寺便是唐代高僧玄奘出家修行之地。这也是该寺最为著名的传说之一。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汾水王村西,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净土宗寺院。

海岛金山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佛教氛围浓郁。 寺院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佛菩萨圣诞、。清明节开展祭祖活动,。寺内,晨钟暮鼓,经声佛号,香烟袅袅,游者香客骆绎不绝。自愿来寺院修学的人也很多,寺院给他们安排功课,学习佛理佛经,提供住宿和斋饭。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中心街北首

昭明禅寺,即昭明寺,位于浙江临安东天目山。为昭明太子修禅所创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梁朝大同年间,时称“昭明院”,帝赐额“昭明禅寺”,后人称“昭明寺”。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山分《金刚经》三十二品。还编选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文选集《昭明文选》。该文选在我国乃至世界华人文坛均有广泛影响。
 “八方香客云集来,十万烟火散江南”,东天目山也是佛教圣地,韦驮菩萨的应迹道场。 昭明寺院殿宇宏伟,钟磬悠扬。寺院秉承导师净空上人教诲,一句佛号,一本无量寿经,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是净土宗的专修道场。

地址浙江省临安市梅家村东天目山昭明寺

接待室电0571-64

实际禅寺,位于安徽省庐江县东部的冶父山东麓,距县城约9公里。为唐代伏虎禅师创建,历史悠久,梵宫宏伟,甲于江淮,素有“江北小九华”之称。

实际禅寺,位于安徽省庐江县东部的冶父山东麓,距县城约9公里。为唐代伏虎禅师创建,历史悠久,梵宫宏伟,甲于江淮,素有“江北小九华”之称。

今日的实际禅寺,在各级政府与十方信众大力支持下,誓愿荷担如来家业,回归佛陀教育,弘法不缀。专志讲经教学,深知以佛陀圣贤因果、伦理、道德、宗教教育教化全民,洗心易行,转恶为善,实为众生脱离苦本之源。

2007年底,净空老法师在各界盛情相邀下,回实际禅寺常住,开讲《大方广佛华严经》;2008年3月25日,为祈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化解灾难、净化人心,,并坚持至今。千年古刹,重焕生机,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净土宗专修道场。

地址:安徽省庐江县冶父山镇实际禅寺

  灵岩山寺,这座千年梵刹,自东晋司空陆玩舍宅为寺,智积菩萨开山,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它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在海内外闻名遐迩。地处江苏苏州太湖之滨,木渎古镇西北,位于有着“秀绝冠江南”之称的海拔二百二十公尺的灵岩山麓上。

寺宇巍峨,殿阁庄严,高塔耸云,高僧辈出。赖历代高僧努力护持,不仅保存和发展了山寺原有规模,且因弘扬教义,绍隆佛种,使灵岩山寺名扬海内外。尤自净土十三祖印光大师卓锡其间,远绍庐阜,力阐净宗,而使灵岩山成为佛教净土宗十方专修道场。

现在的灵岩山寺每天坚持早晚课诵,半月诵戒,念佛堂常年“佛七”等,其摄受力量,不言而喻。灵岩山寺不做经忏佛事,已经远近闻名,而上山参加精进“佛七”的善男信女常年不断,从而较好地保持了印祖专修净业道场的特色,是江南最著名的净土道场被善男信女尊为东南最大的净土佛地。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灵岩山

大悲古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是一座净土宗修学场所。主要以持名念佛为主,大悲古寺是一座古老寺院,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千年,乃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应化道场。寺院所有建筑是法界的再现,表四圣六凡法界。是一所艺术的教学殿堂,愿一切众生闻法得度,转迷为悟,离苦得乐。道场修学分四个区域,有儒家基础教学区,学佛接引区,大众共修念佛区、道场主要依止上净下空老法师教导如法行持,四众持戒严谨,道风纯朴,各种佛事活动、食宿、法宝全部免费。

2002年开始每月初一、。每次参加人数万人以上。直至2008年四川地震后,应净空老法师呼应,,回向法界众生,化解世界灾难。荷担如来,绍隆佛种,延续佛灯明,唯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共建和谐社会,打造人间净土。

地址:辽宁省海城市毛祁镇唐王山大悲古寺

  东林寺是中国净土宗的发祥地,是净土宗初祖祖庭之所在。这是一个信众趋归精进念佛的清净道场。东林祖庭以持戒念佛为家风,以弘扬净宗文化为使命,以培养僧伽为要务,以引导四众弟子如法修行净业为职守。净土一法是注重实修实证的法门,行人唯有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佛陀的教诲,才能获得真实受用。

这里二时殿堂,朔望诵戒,结夏安居,每日四支香(六小时)进堂念佛,近几年,东林常住还大力开展各种念佛修行活动,如精进佛七、闭关念佛、一昼夜精进念佛、净土文化夏令营、弘法人才培训班、企业家念佛禅修活动等,惠予众生真实之利。

今日,东林寺僧众秉承祖师遗志,发扬大乘佛教菩萨道精神,弘传净宗圣言量与中国净宗祖师思想,引导四众弟子专修念佛法门,培养净宗弘法人才,帮助弱势苦难群体,构建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开慈心济世之德业,畅诸佛度生之本怀,普令一切众生回归阿弥陀佛极乐乡邦!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林寺

广东省化州市南山寺始建于盛唐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明朝神宗皇帝赐高僧憨山大师金帑3000修葺寺院,又赐“海印”佛匾,光其门楣。两广总督戴耀也曾赠题“曹溪演法六祖之道”,南山寺因此声名远播。

2010年10月17日,大雄宝殿的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翻开了南山寺崭新的一页。至今,已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观音殿等殿堂,以及弥陀村(居士楼)、生命关怀园区等,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万人念佛堂、文化长廊等也正在筹建中。

因住持释仁焕大和尚慈悲智慧,国内外众多信众纷纷慕名前来,南山寺人间佛教事业得以稳步扩展。近几年,寺内灵气充盈,香火鼎盛,渐渐成为信众心中向往的离苦得乐的净土念佛道场。

地址:广东省化州市丽岗镇南山寺

河北省邢台净土寺乃邢台古刹,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十六国后期赵时一代高僧佛图澄曾在此驻锡。金代净土宗五大领袖之一、曹洞宗第十四代宗主万松行秀在此出家,住持净土寺数年,并筑万松轩接众共修。寺院现任住持一法师。

寺院为净宗正法道场,爱国爱教、正信正行,挂单食宿、法事活动及牌位、经书流通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弘演正法,绍隆莲风。常年法事活动如下:

1、寺院每日四堂课,二六时佛号不断,听经念佛,解行相应。

2、农历每月初八至十五,“念佛报恩”佛七,听经闻法,清净念佛,万一法师应机说法、弘宣大教,大众同修结庐共修,勤修净业,,绝对不容错过!

3、十五上午“三皈依”,。

4、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往生堂上中阴身助念,昼夜念佛,超度幽冥。

5、每月逢三(初三、十三、二十三)集体恭诵两部《地藏经》,每月逢六(初六、十六、二十六);逢九(初九、十九、二十九)集体恭诵两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寺院设有助念团,净土寺助念团是邢台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助念团,由一法师倡导建立,出家师组织管理,截止到2016年年初,已助念送往生2000余人。助念完全为成就众生,不收取任何费用及物品。

矗立在这座北国小城的古刹,延续着传统的修行方式,经声佛号不绝于耳,慈悲济世亘古不变。走过千年风云,这座古刹依然续写着关于净土的传奇……

地址: 河北省邢台市开发区净土街净土寺

来佛寺位于河南省社旗县饶良镇安庄村境内。据碑文记载,始建于隋唐时期。来佛寺,意即佛祖是自己来定居的。据传说,隋唐时期,一羊册镇粮商王居士驾车去源潭镇贩粮,途遇三位老人搭车同行赶路,行至深夜,便在路边停车休息。待次日黎明,却见三位老人化为三尊石佛。众信士因而便在此处兴建道场,取名曰“来佛寺”,意即佛陀化身来此之意。

来佛寺大殿内供奉有一佛二菩萨,西方三圣、东方三圣,罗汉殿供奉着十八罗汉和弥勒佛像,均为泥塑。大殿两侧有两个花坛,坛内奇花异草,满院幽香,大殿东侧金刚馆内,供奉有释海庆法师金刚不腐之体、端坐如初,体肤完好无损,为打坐诵经状,栩栩如生,如今已供奉十余年。常住僧尼四人,现任主持释印志法师。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丁庄乡

鸡足山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云南鸡足山佛塔寺为省内外罕见的依循百丈丛林制度实修的净土道场,目前常住比丘尼沙弥尼60余众,是云南省境内常住出家众最多的净土女众道场。戒律精严,修学精进不辍,是世界各地净宗同修前往参学共修的道场。时值世界各地天灾人祸频繁,鸡足山佛塔寺住持上道下兴法师发大愿力,,每月农历21到27日举办佛七,一切免费,欢迎各地同修前往共襄盛举。

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鸡足山

弥陀道场——弘愿寺,2004年经政府批准兴建,寺名“弘愿”意为:乘弥陀弘誓大愿力,一切众生得生净土。

弘愿寺专依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以弘扬净土法门,复兴净土宗为使命。修学宗旨: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其殿堂建制、本尊安奉、牌匾楹联、念诵仪规,皆完全依奉善导大师“五正行”(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为标准,以鲜明的宗风,专净土、专念佛、专善导,普引众生念佛成佛。已印制流通净土宗丛书、光盘达数十种,遍赠海内外。成为教界专弘善导大师念佛思想的道场。

弘愿寺,坐落于著名的江南诗山——敬亭山南麓,地势高朗,林密风疏,襟怀博远,气度恢弘。堪叹造化神功,吉祥之佛地也!

地址:安徽宣城敬亭山弘愿寺

报国寺位于四川省乐至县城东北二十公里龙门乡之金龟山,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据《乐至县志》记载,报国寺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中兴本寺的住持、百岁高僧离欲上人,为禅门宗匠。鉴于末法时期,净土法门更为契时契机,四十年代在成都弘法,即兴建“离欲念佛堂”,广度有缘。并以持戒修行,净化身心;以慈悲济世,培植福德(离欲上人遗方)。修福修慧,自行化他,树立优良道风。

现任方丈隆宣法师继承恩师昌臻法师遗愿,每年定期举行佛七。每年举办“净宗弘法人才培训班”,面向全国四众弟子,专修净宗经论(昌臻法师文集),培养了一批弘法人才。为满足居士们的要求,继续开办“念佛安养院”,扩建“离欲念佛苑”,为居士们提供安度晚年、清净念佛和临终助念的道场。同时,本寺一直坚持以多种形式开展弘法利生活动。如:举行佛法通俗讲座,与兄弟寺院协同举办“禅净共修营”、“佛法与人生研讨会”,出版佛学书刊等。并长期举办助学、扶贫、救灾、放生、修路等活动。

报国寺已成为道风朴实淳良,专修专弘净土宗的清净道场,被誉为远近闻名的“蜀中净土”。

联系地址: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龙门乡报国寺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九龙山极乐寺是专弘净土法门的正法十方丛林,住持上昌下义大和尚以“严持戒律,精进念佛,弘扬净土,普度众生”为宗旨,继承、发扬、光大净土宗第十三祖 ——印光大师灵岩山寺的道风,传承印光大师的法脉。以此来提供一切有缘人念佛共修,成为专门成就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中转站。

极乐寺於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七日农历正月十八日在念佛堂正式开始常年念佛。欢迎十方僧俗善信,来极乐寺参加永久性常年念佛,共同发菩提心,弘护光大净土法门,令净土法门在此世间更加发扬光大,普利一切众生!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南村镇九龙山极乐寺

山西广灵极乐寺网站:/

金陵寺始建于位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至今一千五百年,古寺早已不觅踪迹,唯存两尊石佛---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2000年主殿和部分经堂翻建并投入使用。现由果善法师主持,以念佛诵经为主。

佛教诲我们“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金陵寺念佛堂的落成,为念佛打佛七的佛友提供最大便利。

山东省淄博市金陵寺,,专修净土法门,专弘净宗大业,专向西方极乐世界送往生。欢迎广大莲友来求往生,送往生。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金陵寺

白云寺座落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五台山,位于台怀镇南十里处,东北沿临石凉公路,西南遥望圣地佛母洞。该寺周围群山环抱,涓水潺流,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是从东中进入五台山风景区处的必经之地。

五台山白云寺当家主持--昌隆法师。为了重现白云寺的历史辉煌,1997年,昌隆法师发恒心大愿,历时5年,在白云寺修建起了一座净宗大道场。其间,法师喝生水、吃生菜,精苦修行,备尝艰辛。昌隆法师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舍茶施药,声誉远扬,受人尊重。

白云寺是五台山唯一的净土道场,以一句佛号一部《无量寿经》为专修课,西方三圣殿内有连续闭关三年、昼夜六时观自在念佛的僧众,大雄宝殿内有三宝、四众弟子们打精进念佛七、以及常做的超度佛事等。寺院挂单、食宿不收取任何费用,清净庄严,殊胜无比。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南

甘肃永昌骊靬古城金山寺,占地一平方公里,背靠祁连山,面向平坦的河西走廊,祁连山雪水融汇成的一条河流从旁而过。建寺源于慰藉古罗马克拉苏之子与罗马军团部下们的孤魂,让残酷的战争历史教训也时时提醒我们和平的珍贵。金山寺前身为百年古寺黄毛寺,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骊靬古城附近,距永昌县城15公里。

  金山寺建寺以来,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宗教部门和佛教协会的指导下,按照有关规定成立了寺务管理委员会和财务管理小组,规范各项寺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积极弘扬宗教和顺和宗教慈善理念,依次开展了以“安全” 、“教风”为主题的“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树立了“爱国爱教、知法守法、团结稳定、活动有序、教风端正、管理规范、安全整洁、服务社会”的新型僧伽形象,在净化人心、和乐人民、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地址: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骊靬古城金山寺


扫一扫关注我们,或者长按图中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问:来自南洋的弟子,可否到东林寺出家?出家需具备什么资格与条件?

大安法师答:阿弥陀佛!首先你有这一份这一念出家的心,很了不起啊。向你表示赞叹!东林寺也是欢迎的。不仅是南洋的弟子,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啊。所有的弟子愿意出家,愿意到东林寺出家,我们都欢迎。他是什么样的资格?

其实,没有资格的资格,他就是信心。出家一定要有信心。对三宝的信心,对因果的信心。有这一念的信心,他才会把出家的这个障碍去掉。出家以后他才能够走完出家的道路。要么他没有信心的话,就很麻烦,他就搞得很尴尬。等下一旦他贸然的出家了,出家的日子你也不要把它看的,什么很享受啊,出家不好过的。

每天早上三点半起床的,冬天也一样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过着很机械的生活啊。古佛清灯,他没有丰富多彩啊。这个如果你没有相当的信心,没有相当的耐住寂寞的这样心性,这个日子很难过啊。

原来我们住在山上,很多比丘,哎呀,住了段时间,他总得想个理由要下山。下山去买一点东西啊,或者感冒了去看点病啊。他为什么?呆的太久了,不行了,赶紧要到街面上看一看,他平衡一下啊。

但是如果他有信心,他能够在寂寞当中得到充实,得到安乐。哎呀,这个出家就太愉快了。所以为什么要谈信心的问题。而尤其是现在出家,是末法时代出家,你也不要带着非常理想化的眼光来看教内。这个盛唐之际都是龙蛇混杂啊,更何况现代。所以出家还要抱着什么信心啊,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啊。哪怕教内种种不如意,都天天看的到,就由于我对弥陀还没失去信心,我把出家的道路走下去。

如果你要看,哎,我看到的现象怎么样,来决定我是不是走下去,那你就烦恼了。哎,怎么这个人那样啊,那个人那样啊,是啊。因为毕竟,我们要到任何的道场都要看好的一面。你老是看阴暗的一面,那就麻烦了。哎呀,他就走不下去了。

所以这个时代出家,要有很充足的心理准备。这个印祖在生前时,并不是很赞成人贸然出家。甚至,很大程度劝人不要出家。你就在家里好好念佛求生净土。但印祖对真正有出家素质的人又非常赞叹。

所以印祖提出出家的两个条件:第一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的天赋。他出家真的是好心出家,而且,有他的素质来荷担如来家业。如果搞的哎呀生活受到挫折,失业了,没饭吃了,到佛门混一口饭吃,这个就不好了。所以谈资格和条件哪,它这个说它很高,它的资格条件会很高。说它低,也没有什么条件。当然,年龄也不要太大。

如果你这个,到了五十岁,六十岁,最好就不要出家了。受戒的时候,这些引领师对这个中年以上出家的,是常常要狠狠香板侍候的。他因为看不惯他。说,你好啊,你在世间五欲六尘享够了,就来出家?想做老和尚?把你往死里打。那么,佛陀在世的时候,也不赞成年老的出家,年老的出家就好像甘蔗被榨了,榨了以后就没有味啊。所以,这里你自己揣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庐山东林寺祖庭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