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管理专业学数学吗?

将来的就业方向:适合在政府、金融、企事业部门从事计算与或在科研、教学等部门工作。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受到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初步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方面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了解某一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

  3.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具有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数学科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6.有较强的,掌握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

  本专业对于学生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分类培养的原则,在基础课阶段将受到分析类、代数类、几何类、等方面完整的良好的数学基本功训练,然后,更具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专门化培养,对于有意从事或理论水平要求较高的学生让他们选学进一步的数学基础理论课程;对于有意从事与软件方面有关的学生,让他们选学一些计算机类课程;对于那些有意从事金融方面工作的学生,让他们选学一些类课程:此外,还可以工科专业为依托,进行其他门类的专业化训练。这样,学生一门进,多门出,既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又有广泛的应用水平。

摘要: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译语是汉语的异化。译语异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译语与译语文化的相互影响问题,指出译语的异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是译语的优化,即保持异化适度。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关键词:译语;异化;译语文化;优化

译即易,谓易换言语使相解也。翻译以言语的变易为主要特征,但不同体裁的作品,不同的译者,翻译的审美观念不同,变易的方法与变易的程度不同,翻译的效果、译作达到的境界也必然不同。译者把作品从一国语言转变成另一国语言,可以使相解,即沟通与理解,可以使相悦,即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也可以使相误,使读者产生隔膜,发生误会。这三种情况都与译语的异化与优化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译语变异现象的剖析来窥探译语的形态,以便正确识别与其有关的理论问题。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审美观念。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把翻译看作译语对原作的同化过程,所以在确立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时,把求同作为基点,追求同而排斥异,所以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译论家天真地认为译语应该与原语对等,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翻译理论。

求同的翻译,讲究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其理论基础是传统的视语言为传达意义的工具的语言本质观。

20世纪西方兴起的语言学美学,影响了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20世纪的西方美学界破除了语言是传达意义的工具这一观念,转向了语言创造并构成意义的新立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的变化,引发了语言学若干认知模式和方法论的变动,从而导致一些相关学科如哲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的转向(Linguistic turn)。在这种诗学潮流的背景之下,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翻译的本质和审美原则。在西方诸多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中,在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法国解构主义学者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把翻译的本质问题视为哲学的中心问题,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意义的可译性问题,或者从翻译理论的高度来看待语言的本质问题。罗兰·巴特认为,文本生成之后,作者就失却存在的价值(作者已死!),而文本的意义在读者对语言符号的阅读中产生。解构主义学者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文本的意义不是由文本自身决定的,而是由译者(读者)决定的。有趣的是,在解构主义学者那里,忠实性原则变得可有可无,译者用不着担心有人责怪他的译文不忠实,甚至可以倒打一耙,责怪原作对译本不够忠实。如此看来,博尔赫斯(J.L.Borges)的幽默(指他责怪原作对译本的不忠实)不无道理。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经典文献沃尔特·本亚明的《译者的任务》一文,认为译文与原作之间是一种延续与创生的关系,本来就无“忠实”可言。文本经过翻译而被赋予新的意义,从而获得新的生命。所以,在解构主义学者看来,译本不是原作的附庸,而是原作文本的再生(afterlife)。翻译不仅仅是传达原作内容的手段,而更主要的是使原作得以生存的手段。他们以“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个概念来解释译作与原文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从而把译者置于与原作者平等的地位。德里达以“延异”(difference,是德里达自己创造的词汇,有区分、延搁、播散三重含义,有的学者译为“分延”)的概念来表示意义的不确定性,显现翻译的异化过程。他认为,不同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地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因此,解构主义学者认为,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求同,而在于存异,一部译作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通顺程度,而在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程度。

我们认为,西方解构主义学者如此旗帜鲜明地标举译语的异化,并不是故意要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在另一个层面上从另一个角度对翻译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的揭示。

其实,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家早就认识到翻译的异化功能。《法句经序》记述的那一场关于“信”、“达”、“雅”的讨论,已涉及异化的问题。当时的译论家已注意天竺言语与汉异音,名物不同,传

实不易,并且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来凸显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来指出译语在翻译过程的异化。道安论翻译的“五失本”,第一条就指出“胡语尽倒”,强调胡语与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鸠摩罗什曾指出汉语与胡语在文体上的差异,批语直译派的作品“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释赞宁把翻译比作将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皆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指出译语与原语的差异。

我国古人在一千多年前就发现翻译中的差异现象,说明翻译的异化是客观存在。

我国现当代学者也很重视翻译中的异化问题,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实际上是倡导异化。钱钟书标举化境,提醒译者不要因为中外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是针对异化而采取的对策,许渊冲针对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提出“优势竞赛论”,也涉及翻译的异化问题。

总之,我们认为,翻译活动是译者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的艺术地把握,翻译离不开异化,翻译本身就是异化。

如上文所述,异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翻译行为带来的必然结果。异化的存在并不取决于学者们的提倡或者反对。而西方学者提倡在译文中保留语文习惯的差异,是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提出来的,即以“异”为美。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后,我国文坛也流行过异化(欧化)之风,亦即以异化为美的文风。不少人主张“欧化的白话文”、“欧化的国语文学”。诗人何其芳曾回忆说:“我当学生的时候没有学过汉语语法,有很长一个时期,我不大了解汉语句法的一些特点,常常以外国语的某些观念来讲求汉语句法的完整变化。这样就产生了语言上有些不恰当的欧化。”尽管当时提倡汉语欧化的作家们后来也克服了洋腔洋调的毛病,但译语对汉语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至今还在产生着影响。

汉语的欧化(异化)主要来自翻译文学的影响,而相对于原作来说,译语的异化实际上是对原作语文习惯的同化,即传统翻译理论所谓的“直译”。译语的异化主要来自西方语言习惯的影响,同时,异化与译者所处时代的翻译审美观念有密切的关系。我们透过译例可以看得清楚一些:

王后:他们拿走茶具的时候,为什么你告诉他们还留下这些椅子呢?

马格纳斯:我要在这里接见内阁。

马格纳斯:那,我想这里的露天空气和斜阳会给他们一点安神的效果。在这里他们对我“讲演”,不能像在屋里那么容易。

王后:准是那样吗?罗伯特问过布讷计斯,在哪儿学的,能讲演得那么漂亮,他说“在亥德公园”。

马格纳斯:是;可是那里有听众刺激他。

王后:罗伯特说你已经驯服了布讷计斯。

王后:你不会因此得到感激。他们以为你只是戏弄他们呢。

这是老舍先生1956年翻译的肖伯纳的剧本《苹果车》里的一段。老舍是我国当代最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家之一,他的英语水平也超过一般译者,按照常理,他的译语应该和他的创作语言一样,传神,生动,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但从上面这段译文来看,我们很难相信它出自老舍先生的手笔。对照英文译文,我们不难发现,老舍的译语在造句时尽量靠近原文。正是因为要和原文贴切,他才把Why did you tell按照原文的词序译作“为什么你告诉”;在“我想这里的露天空气……”一句里,除了“斜阳”在字面上与原文略有出入之外,其余部分几乎都能与原文相对应;其他句子也尽量保持与原文的一致,因而显得有些不自然,不大合乎汉语口语的习惯。第一句话,如果译作“他们刚才来收拾茶具,你为什么要他们还把椅子留下?”不是更简练一些吗?最后一句You get no thanks for it译作“没有人会因此感激你”,似乎更符合汉语口语习惯。

老舍是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熟知戏剧语言的特点,可是,他为什么没有按照汉语文学语言的要求,把肖伯纳的这个剧本译得更符合汉语习惯呢?朱光潜先生读过老舍先生这部译作,认为老舍是耍惯了大刀耍不开匕首。果真如此吗?

我们认为,老舍之所以放弃生动活泼的汉语戏剧语言,而采用上文所展示的那种苍白无力的译文,是受了“求同”观念的影响。就翻译的哲学而言,以“信”为本是中国翻译思想的主流。在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产生于汉代以后的译经活动,因为译的是“天书天语”,译者的态度自然格外的虔诚。所以“信”字当头,不信则为异端,其中委屈不由分说。长期以来,求信求同,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在“忠实”与“创造性”之间,人们更看重的是“忠实”。久而久之,形成中国特有的译语与译语文化。

译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翻译诗学的潮流。在中国,译语已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这里所说的译语文化(有学者把目的语所在地的文化称为译语文化,与我们所说的译语文化是不同的概念),是指我国自有翻译活动以来所形成的与译语有关的审美观念和译学风气,它包括一定时代的审美标准、欣赏习惯、表达方式等等。译语文化对译者及其译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定时代所流行的审美观念、欣赏习惯和表达方式对译者的译风的影响。任何译者都是在一定的译学风气中从事翻译,鲁迅和老舍也不例外。译学风气影响到译者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其实,老舍先生同鲁迅先生一样,是认真负责的、富有才华的译者,他们的译语与他们的创作语言之间所以出现如此明显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受了译语文化的影响,是译者在一定的翻译诗学潮流中的必然表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时时处处忠实于原作,其主体意识处于压抑状态,较少考虑如何使译语符合汉语的语文习惯。

我们这里所指出的译语文化对译语的影响,实际上

是文化语境与译语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把影响译语的生成、同时又反过来为译语所影响的总的社会历史性的语言情境称为译语文化语境。译者在一定的译语文化语境中从事翻译活动,他受到文学翻译的审美惯例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过去或当时的有关文学翻译的审美规范(其中包括文学翻译的审美理想、艺术法则、表达方式等),同时受到翻译活动内部的矛盾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他在使用本民族的文学语言表达外语的内容和形式时,就不可能完全按照汉语的习惯去遣词造句,这就产生了译语。译语是译者在原作语言的土壤之上,在同原作对话的艺术氛围和文化语境里创造的一种新的语言形态。译语带有原作语言的某些色彩,但又与原作的语言形式有很大差异。译语在母语中生存,既受到中国主流文化的影响,又受译语文化的影响。

译语文化对翻译观的影响直接在翻译效果上显现出来。就翻译观来说,大致可分为译而不作、译而作、译即作三种。译者在这三种状态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主体意识,由压抑到自由,但始终没有摆脱译语文化的影响。罗新璋先生《释译作》一文对这三种情况做了透彻的分析,指出不同的翻译审美观念对译作效果的影响。这里借用两个译例来看看翻译观对译语异化的影响:

这位女人的手,给所有的家族的隐秘的创伤绑了绷带。欧贞尼,被那些善行的一个行列伴随着,走向天国去。她的灵魂的伟大,减轻了她的教育的狭隘和她幼年生活的诸习惯。这样的就是这位女人的历史,她生于世界之中而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她生来是为的很辉煌地做妻子和母亲,可是她既无丈夫,更无子女,又无家族。

这女子的手抚慰了多少家庭的隐痛。她挟着一连串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心灵的伟大,抵消了她教育的鄙陋和早年的习惯。这便是欧也妮的故事。她在世等于出家,天生的贤妻良母,却既无丈夫,又无子女,又无家庭。

穆木天是个诗人,其使用汉语文学语言创作的能力不在傅雷之下。但是,从以上译例看出,翻译观左右着译者的翻译方式。穆木天译而不作,把翻译视被动的模仿,认为“译者永远地是感到像一个小孩子跟着巨人赛跑一样,”所以他在翻译中故意压抑自我,从而最大限度地张扬原作者的灵性,其译语相对于规范的汉语便发生较大程度的异化,以致于读起来不像读汉语,倒像读外国小学生学习汉语的作业。相比之下,傅雷的译文要灵活自由得多。傅雷的翻译观重神似不重形似,译中有作,其译语最大限度地接近汉语的语文习惯,异化的程度较轻。

译语文化的影响是一种传统势力,它像一只强有力的大手左右着每一个译者的审美意识和表达方式。译者要摆脱传统观念,就需要理论上的照亮和创新意识的指引。国内外翻译理论的发展,正在迫使我们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译语的异化是异国语言和文化对汉语的侵蚀,我国固有的语文习惯在外语语文习惯的冲击之下不断地相机破例,作出妥协,所以,一开始,译语与汉语语文习惯的某些差异可能会给读者的感官造成审美障碍。这种障碍久而久之又被人们所习惯,变成新的审美趋势。人们在阅读外国翻译作品时,那种由译语的异化造成的情调给人以美感。

我们认为,译语的异化是艺术传达上的一种变形。这种“变形”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审美的需要。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在看待译本与原作的关系时,注重译本对原作模仿的逼真程度。其审美观念近似于文艺学里的“模仿说”,所以,“信”、“忠实”便成为一种审美原则。我们在上文所列举的老舍和穆木天的译文,就是这种审美原则的具体体现。可是,翻译毕竟离不开原作,译者的创造只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脱离了原作的创造,是借体寄生的创作,超出了翻译活动的范畴。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异化和变形是有限度的。状变而实无别,躯壳换了一个,但精神韵致依然故我。我们可以想象,假如在译作里把“燕山雪花大如席”异化为“梅山雨点细如丝”,恐怕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不能算是好的翻译。

译语的异化,有程度的分别。西方语言(如英语和法语)之间在句法结构、文化内涵上差异不很大。如果按照苇奴蒂(Lawrence Venuti)的“异化”翻译观,在译作中尽可能地保留外语的语文习惯,以表现不同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使译文带有异国情调,这种做法在西方也许是行得通的。可是在我国,汉语与英、法、德、俄等语言之间在语文习惯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就大得多,如果按照西方学者的理论在翻译中尽量异化,那么语文习惯的差异和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造成译作在汉语表达上的梗阻和文化上的“错位”,出现严复所说的“虽译犹不译”的现象。

译语的异化,有层次的高低。就审美理想而言,中外翻译家都强调译语与原语之间的透明,不露翻译的痕迹。果戈理认为译作与原作之间应该像玻璃似的透明;奈达认为,“好的翻译听起来不像是译品”(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钱钟书指出,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这些审美观念表明人们对翻译的最高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实际上,中外语言与文化相通而又相异,相通为翻译提供了可能性,产生可译性,相异使得翻译出现困难,产生对抗性,产生译语的异化。上文所指出的原语的语文习惯对译者的约束,迫使译者在“异”与“同”之间寻求平衡,译者不得不在译文里保留原语表达方式上的某些特点。所以,好的翻译不可能听起来不像是译品,译作与原作之间不可能像玻璃那样透明,而译本读起来也不可能不像译本。这就是说,译语不可能不异化,不可能不变形。基于此,我们在确立译语生成的艺术法则时,提出“和谐性”原则,就是考虑到“和”中包含着“异”,而“同”中无“异”。

译语的异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译者把一部作品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其译语可以是浅陋的,带着浓重的翻译腔,读来佶屈聱牙,也可以是优美的、亲切的母语中带着淡淡的异国情调,像扑面的晨风给人以清新的愉悦。关键在于译者是否具有科学的翻译观和相当的艺术表现力。许渊冲先生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发现汉语与英、法等西方语言在修辞和审美效果上具有各自的优势,提出扬长避短、发挥译语优势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势竞赛论”,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我们从许渊冲先生“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理论模式中借用一个“优”字,来把握译语的异化过程,避免译语浅化,争取译语的优化。

译语优化的过程,是译者在原作句子结构的束缚之下,因难见巧,在信与美、神与形、化与讹的对立中寻求和谐的过程。译者努力消除两种语言之间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可能露出的生硬牵强的痕迹,使译语的生成尽可能符合汉语的语文习惯。

优化不是归化,而是异化,是适度的异化,或者叫做“美的”异化。

优化的对面是浅化,或者称为囫囵吞枣的异化。浅化往往是被动的译者所为。译者在翻译中缺乏创造性,俯首甘为原作者的奴仆,亦步亦趋地跟在原作后面爬行。我们透过译例可以看得清晰:

始有暨南,便有商科”,暨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商科教育的国立高等学府之一。为更好弘扬百年商科教育的深厚底蕴,满足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对高素质商科人才的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等趋势,20108月,暨南大学在珠海校区成立国际商学院,它是在原暨南大学珠海学院企业管理系、金融学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系所的基础上整合而成。

国际商学院现有金融学、国际商务、工商管理3个教研室;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等6个本科专业和国际商务1个研究生专业,设有国际商学院实验中心(下设金融工程实验室、国际商务实验室、ERP试验室、创业与经济学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另设暨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暨南大学港珠澳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与商务研究所、国际商务研究中心等4个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逾2000人,研究生近200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9人),是珠海校区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学院,也是珠海校区首个拥有自主招生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院。

国际商学院现有正式教职工44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33人(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0人),高级职称占教师队伍比例高达79%;拥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老师占教师队伍比例高达80%

本专业培养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从事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业务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金融学(金融工程方向)专业多年来一直是备受学生欢迎的热门专业,且暨南大学金融学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科研实力雄厚,教育成果丰硕。该专业学生在校时能够在备受关注的竞赛或研究领域中表现优异,获得的各类荣誉数量、等级也是在校内领先的;其优秀毕业生的去向包括:1)进入欧美著名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大学深造;2)保研进入国内著名985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深造;3)进入国内各大国有、上市银行、证券投行以及公募私募、量化对冲基金;4)进入其他和金融经济有关系的领域如政府、地产、信托等行业。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计量金融学、博弈论、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基金等。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业及有关单位从事会计、理财规划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是面向应用的优势优秀专业与学科,该专业的优秀学生通常在各方面的表现均非常优秀、综合绩点高,应用和动手实践能力强,备受招聘单位好评和欢迎。除了进入国内外其他著名高校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之外,目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国际国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投资、咨询部门,以及各类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起薪高,发展前景广阔。

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基础会计学、财务学原理、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金融机构管理、投资学、跨国企业财务、项目评估等。

本专业培养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理论知识,通晓国际贸易实务和专业技能,能够独立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管理,具有较强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更加关注国际动态,注重培养国际化的学生,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国外2+2项目、台湾夏令营等,学生毕业后整体素质高,就业面广,主要面向涉外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部门、外贸公司、政府部门等,也可面向金融企业、大型国企或国外企业等相关部门。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跨国企业管理、中级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电子商务、国际投资、外贸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

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专业知识和外语开展跨国商务活动的高素质人才。

2012年新设的专业,学科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知识,师资雄厚,已成立国际商务教学团队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就业方向主要为涉外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部门、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从事国际商务管理和运营。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证券投资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电子商务、国际投资、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等,大多数课程采用全英教学。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素质及创业创新精神,扎实的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能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管理实践中的各种复杂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工商管理属于广东省名牌专业,专业知识面广,国际视野开阔,毕业后学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或投身于自主创业。

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生产运作管理、财务学原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组织行为学、国际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管理咨询、企业家与创业管理、企业成长管理、绩效与薪酬管理等。

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素质、创业创新精神,扎实的现代营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市场营销实践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较强,就业率高,主要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营销管理、市场研究和营销策划工作。

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研究、国际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基础会计学、财务学原理、电子商务、营销策划与实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分销渠道管理、服务营销、品牌管理、网络营销等。

学生校外导师制是我院授予境内外优秀商业领袖、企业家、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荣誉性称号。我院在为学生配置校内导师的前提下,聘请境内外知名企业的企业家、董事长或总经理、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政府官员以及热心教育事业、能够为我院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和人才培养等给予支持的各界人士。迄今共聘请了近200名境内外学院学生校外导师。校外导师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其中既有香港的大型跨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台湾本土中小企业企业家,也有国内知名企业家、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等,通过“三进工程”--“进校园、进班级、进课堂”,带领学生开展多项校内外实践活动。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研究、国际市场营销、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级财务管理、国际结算、电子商务、国际投资等

国际商学院目前与6所国外高校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学生互换、师资交流、课程共建、科研合作等,并与10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学术联系,开展多样化的学术合作与交流。

美国威斯康星欧克莱尔大学商学院

2+2交换学习、学术讲座、师资交流、课程共建、科研合作

美国纽约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2交换学习、学术讲座、师资交流、课程共建、科研合作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商学院

英国伯明翰大学数学学院

2+2交换学习、学术讲座、师资交流、课程共建、科研合作

2+2交换学习、学术讲座、师资交流、课程共建、科研合作

美国肯考迪亚大学威斯康星分校商学院

2+2交换学习、学术讲座、师资交流、课程共建、科研合作

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商学院

2+2交换学习、学术讲座、师资交流、课程共建、科研合作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商学院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商学院

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商学院

暑期实习、境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暑期实习、境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英国肯特大学肯特商学院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

学术讲座、科研合作、讲座教授

商业精英挑战赛是国际商学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探索和实践,旨在拓展学生经营管理知识与技能、增强商业意识和能力、锻炼学以致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大赛每学年举办一次,面对珠海校区广大学生。主要是邀请我院学生校外导师企业作为赞助商,由参赛同学为企业量身定制各种企业变革、管理提升、营销策略等方案。赛事的一大特点是既有文本策划方案,也有实战环节,最后还有决赛晚会。

(第九届“勇源杯”)商业精英挑战赛

商业领袖论坛是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商业领袖论坛,邀请两岸三地众多的企业家、公司高管、政府官员到学校做主题报告和讲座,并且每个学期都不定期邀请校外导师到学校为广大师生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沙龙、交流会。2017年“两岸四地”商业领袖论坛获得新浪网、网易网、中国台湾网、珠江晚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2017年商业领袖论坛)

(三)校企协作创新创业中心

国际商学院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在校外导师制的基础上,成立校企协作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硬件条件。现创新创业中心进驻了包括矢量卓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珠海榜样教育有限公司、创业猫科技有限公司、家简成厨饮食餐厅、清水宇治甜品小站、懒人通知APP、液体肥皂、优耘大米、微豆豆酿酸奶、鳄鱼叔叔面膜等十几个创业项目。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促进创新创业交流会)

六、就业、继续深造前景

201876人获得包括英国伦敦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英国杜伦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美国杜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外优秀大学的深造资格,40人获得包括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国内重点高校录取通知书,其他学生进入包括国家税务局、南方航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安永、华为、宝洁等企事业单位工作,就业率高达99%

2018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表)

2018届毕业生行业去向表)

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文化性格,在国商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我们以广博的胸怀,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独特的自己,世界是多元的,我们的理想,就是帮助千千万万的年轻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实现对世界的价值,国商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我看到这些孩子们,真的融入世界,改变世界,我们正在培养高水平人才。

未来是什么样子,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告诉我的学生们,不要害怕,勇敢去想象,尽力去尝试,等到他们毕业的时候,他们终将会明白,未来果然是他们所期待的那样,未来,为自己而来,我不在乎我们之前的成就,只有孩子们光明的未来,才是我收获的最好的礼物。

作为一名国际商学院的老师,每天除了站在讲台上传授一流的商科知识,告诉学生们时代在如何变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去面对商业社会的波涛汹涌,这样,每一个学生才能长出丰满的羽翼,成为真正的商业精英,看到他们走上社会,穿上合穿的西装,露出坚毅的微笑,便是我收获的最好的礼物。

国际化,是商科教育的天然要素,更是我们国商的战略灵魂,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师生站得高,看得远。我们陆续与许多国际高校建立了多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为师生搭建了一个更高、更宽的国际平台。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地球正变得越来越平,我收获的最好的礼物,就是与全院师生,一起在这个平台上,看到了越来越精彩的风景。

在校曾任学生会外联部部长,有多次创业经历,凭借对创业的激情以及对商机的洞察力,大三实习时赚到了第一桶金230万。毕业后创办了果树财富,现为果树财富创始人、CEO,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胡润百富年度新锐任务、中国大数据风控联盟风控人才专业委员会顾问,网贷之家等知名互联网金融门户认证作家。

在校期间曾任职于校团委组织部、文化素质大讲堂公关部等部门。20155月,陈婷创立了致力于健康养生的西遇品牌,并且自品牌创立以来一直秉持着“把最原生态、最天然的藏区产品带给大家,把更好的生活带给藏民”的理念,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藏区,了解“健康是最富贵的财富”。 正是这一份特殊的创业经历培养了陈婷对西藏不一样的情怀,也成为了陈婷开启藏族支教之旅的契机。20163月份投身西藏开始自己的公益之旅。

现任珠海市银河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校期间开始创业,成立珠海夏越教育,现珠海同行业排名前三甲,2017年成立珠海市银河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给全国高校提供完全免费的绿色出行方案,同时创新性推翻真租赁伪共享,打造真正的共享平台,致力于为全国4千万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安全的共享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讲师

:美国联邦储蓄银行亚特兰大分行,研究助理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经济系,研究助理

学生会微信号:国商君学院行政与发展中心微信号

十一、学院招生咨询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专业有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