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有曾经的意思吗?

最近出了这么一个事,挺有意思的,跟家长们聊聊我的理解吧。

前几天,开始抽命题员了。当天晚上,汇总的各科被抽走的命题员名单从小道消息处慢慢流传出来了。

关注一下谁被抽去出题了,这其实没啥,侧面打听一下老师出题风格,这也无可厚非。但今天开始网上大量出现带有教育机构水印的各科被抽调老师曾经出过的试卷,有的甚至是两三年前老师出的卷子。于是许多家长求爷爷告奶奶的煞费苦心的一定要搞到这些试卷,这就过了。

命题员抽取是随机的,大概的流程是这样的:

相关人员直接到学校找到校长:“把你们xx老师喊来一下。”老师来了以后,直接宣布保密纪律,校长签字,然后带走,由校长负责通知老师家属。

老师会被带到一个封闭的地方工作,一直到考试结束前,他是不能与外界有任何联系的,武警会把大门看的死死的。

万一要是知道自己能成为命题员,提前留好复习资料哪?

好吧!命题员的选拔是从全市的教师库里随机抽取,好像必须得是骨干教师以上,这个数字很庞大,不说概率跟中彩票一样,也差不多吧!他咋就能预知到自己那么幸运哪!其实也不能算幸运,殚精竭虑半个月,与社会隔离,抛下爱人和孩子,挺辛苦的。

有的老师常年参与学校和社会层面的出题工作,他会不会从自己出过的题里出中考题?

这就是个规则的误区了,命题员其实并不参与出题,他们是从题库中选题,题库量有多大哪?至少几十万道吧!选出题后,还要跟近期各区模拟题和市面上主流练习册进行比对,剔除一些近似的、雷同的试题,然后进行改编。这就是许多考生在押语文的文言文时会习惯去掉近期各区考过的,不过各区模拟的题太多,文言文就那么几篇,这个也不准了。

xx命题老师平时出题就难,中考是不是也会难?

中考试卷的难易程度是确定好的,基本上都是7:2:1或7:2.5:0.5。近年来国家层面一直在强调重视基础,所以难题、偏题越来越少了,考查孩子基础知识的题越来越多。从这几年我市中考试卷上这点体现非常明显,这也是前些年大家都找民办校模考卷,而现在都找公办校模考卷的原因。孩子已经连续三年的“半函授”状态,你说题还能难吗?

命题员选拔时还会进行避嫌,子女亲属不能是本届毕业生。他们开始工作之前是需要签署一份保密协议的。进入驻地时所有电子设备(电脑、手机、U盘等)都不允许带入,好像纸和笔都不允许。他们的工作是全封闭的,说实话比“集中隔离”还严,至少集中隔离还能打电话上网哪!而命题员是不准以任何方式与外界联系的,跟失去自由没啥区别。

一切的安排都是为了确保考试的公平,所以家长们不要把精力放在到处折腾找老师留的试卷或者教案上了,尤其不要相信市面上的高价押题班啥的。是个老师都能压中题型,各区模考卷就是题型,但能压出一摸一样的题,那就真是神人了。

请家长们确保孩子饮食、情绪正常即可。

尝在文言文中是的意思有曾经、经历、尝试、品尝、没有等。例如,未尝稍降辞色,意思是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①吃;品尝。《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②尝试。《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③经历;遇到。《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④曾;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尝的意思除了本意品尝外,还有:

尝,试也。——《小尔雅》

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人,若何?——《左传·襄公十八年》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左传·僖公十八年》

在古文中最多的还是作副词“曾经”讲。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宋·王安石《伤仲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曾的古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