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对投资有拉动作用吗?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八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拉开了“东数西算”工程的帷幕。

  之所以叫“东数西算”,因为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中,除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个外,其余都设在西部地区。

  有媒体将“东数西算”工程比作数字经济时代的“南水北调”“西气东送”,这也不无道理。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被称为“不冒烟的钢厂”,电力成本占其运营成本的绝对“大头”,一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每年耗电量近亿千瓦时。东部地区由于产业、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对算力的需求较高,但新建数据中心则存在较大能耗指标压力、成本压力;西部地区则能源丰富、气候适宜、电力成本较低,近年也规划建设了不少大型数据中心,但也面临远离算力市场、算力使用率不高等困境。

  此时,“东数西算”的出现,无疑是“破题”的抓手。

  短期看,“东数西算”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东部捉襟见肘的资源压力,也能够让西部更好地承接东部算力外溢的需求,从而实现数据要素价值的最大化。长期看,则对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还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国家公布首批八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十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福建不在其中。

  “缺席”是否意味着无法作为?

  在“东数西算”战略浮出水面的第一时间,记者将这一问题抛给了数位省内数字经济从业者或专家。通过交流,浮出的答案却如出一辙——机遇大于挑战!

  信心,首先来自福建较好的基础。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提出“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自此,福建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电子政务、数字经济、社会体验、智慧社会等方面率先探索。

  20多年来,福建牢记嘱托、一以贯之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

  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2008年福建就已起步。当年,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一期)启动建设,之后经升级扩容,目前计算能力可达200万亿次/秒。2017年9月,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在长乐滨海新城投资建设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二期),算力提升到3000万亿次/秒(3P)。

  厦门市于2010年12月开始启动厦门超算中心建设,一期工程主要依托美亚柏科公司开展建设和运营,计算峰值超200万亿次/秒。2020年3月,由神州数码公司建设和运营的厦门鲲鹏超算中心在厦门落地,该中心采用以鲲鹏920芯片为核心的鲲鹏架构超算平台,算力同样达到3000万亿次/秒。

  此外,省内高校基于自身科研需求,也陆续开展超算平台建设;泉州、莆田、南平等地均在规划启动超算中心建设项目。

  尽管,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以超算中心为代表的数据中心建设起步较早,在气象、生态、海洋、科研、新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广泛应用基础,但当前我省的数据中心建设仍不够快。(本报2021年9月24日经济版曾以《超算,算出发展超级“马力”》为题进行过报道。)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推出,对福建而言是十分及时的。尤其是国家战略中的内核价值观,对福建现有的数据中心在弥补短板、发展提升等方面带来的启示尤为珍贵。

  关于“东数西算”,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把东部地区的数据拿到西部去处理运算。但其内核,又远不是字面看到的那么简单。

  当前,各地、各行业的数据中心互不联通,出现了“数据中心孤岛”“云孤岛”等苗头;同时,无论是提高算力服务水平,还是减少数据绕转时延、降低长途传输费用,都需要协同,而这方面显然还不足。

  集约化成为国家布局“东数西算”的最重要初衷之一。

  回看我省,数据中心建设也面临相似现状。

  除省级层面,福建省超算中心(平台)的建设总体还处于各自规划、多头建设的阶段,导致资源分散;各超算中心(平台)之间无法协同,算力共享难。

  例如,各高校科研单位超算需求相对明确,但各自建设的数据中心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大型计算需求。福州、厦门两地目前虽各自建设了超算中心,但算力总规模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差距。

  业内人士认为,在“东数西算”战略下,国内大中型算力(超算)中心正向互联互通、统一运营管理的方向发展。福建要发展,也必须走强化各算力平台间协同、增强算力平台整体性能的道路。

  另一方面,重建设、轻应用,是不少中西部地区数据中心普遍面临的难题,这亦是催生“东数西算”的直接原因。而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却有着同样困境。

  供需对接不足、产业生态不健全是福建省超算中心普遍面临的问题。通俗点说,就是当前福建省超算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算力不够,而是算力利用率不够。

  通过深入了解,记者发现,福建省内企业对使用超算解决研发难题的认知不足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多原因出自深层次。

  在福建省,对超算应用有需求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海洋、生态以及动漫设计、生物医药、汽车制造和工业设计等方面。但对于这些行业,尤其是一些新兴行业,超算并非有了数据就能算,还需要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与业务协同培育和推动。

  而在规划和建设阶段,福建省往往过多关注硬件体系和算力指标,对应用软件、数据基础、计算模型等发挥算力效益所必需的关键要素投入有限;同时,还缺乏能将算力资源、人才资源和业务需求实现有效对接的供需对接平台,各行业应用相对分散,各应用软件也未建立共享机制,这都导致了超算应用处于较低水平。

  专家表示,当前,在国家着力解决东西部算力“冷热不均、供需错配”的背景下,福建也应该统一筹划建设数据中心。

  综合省内专家建议,福建可在进一步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国内成熟的智算中心运营模式,推动建设福建省算力资源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纳管省内各算力平台资源,实现统一调度、统筹管理,实现全省算力、数据、算法模型、计算软件、各类应用及超算人才等的共享,实现超算应用需求与超算服务生态有效对接与协同。同时,在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等重点布局的领域,围绕重点科研应用、产学研项目,通过专项支持、揭榜挂帅等多种形式,推动一批产学研用的超算典型示范应用。

  在国家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背景下,另一个疑问接踵而至——既然国家鼓励“东部数据”到“西部计算”,那么地处东部的福建建设数据中心还有意义吗?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按照“东数西算”整体布局,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可率先向西部转移;对网络和低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如工业互联网、灾害预警、远程医疗、人工智能等可在东部枢纽布局。

  对福建而言,这正是机遇所在。

  去年,福建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3万亿元,这是个不小的数字。随着两化融合的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应用的增多,本省产业的算力需求也会逐渐增大。如,近期,福建省超算中心正积极与宁德时代公司沟通,计划在新材料设计、高通量计算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开展超算赋能实体产业的示范应用,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另一方面,“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也意味着要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推动不同地区的算力和数据协同,合力打通“堵点”、破解“痛点”、解决“难点”。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溢的实时性算力需求,在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福建省重点发展的产业积极构建算力生态体系,福建也大有可为。

  实施“东数西算”工程,除推动数据中心合理布局、优化供需外,在业内看来,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改变目前数据中心无序发展、低水平发展的现状。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出,部署更多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将更多地区和数据中心纳入国家算力网络体系中。相信福建只要找准定位,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在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中实现数据赋能的最大化,更好融入国家算力网络体系将指日可待。(记者 林侃)

数字福建云计算数据中心入选国家典型案例

  日前,工信部发布2021年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名单,数字福建云计算数据中心入围,成为我省唯一进入这份“榜单”的数据中心。

  新型数据中心是以支撑经济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为导向,以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需求为牵引,汇聚多元数据资源、运用绿色低碳技术、具备安全可靠能力、提供高效算力服务、赋能千行百业应用的新型基础设施,具有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的特征。

  数字福建云计算数据中心于2017年投入运营,中心按照国际T4等级设计建造,规划近5000个机柜,可容纳4万台服务器。该中心综合运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着力提升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作为少有的地处湿热南方区域的数据中心入选2020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目前,该中心的福建省超算中心(二期)、福建省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可提供不小于3000万亿次/秒浮点计算能力及10.4万张/秒人脸图片检测处理能力,助力数字福建云计算数据中心以“算力赋能”类别入选了2021年度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名单,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双中心”。

  据了解,中心运营方福建省数字福建云计算运营有限公司正启动建设福建省超算中心(三期),建成后可提供1.3亿亿次/秒的计算能力,将助力我省进一步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成为国家算力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  林侃)

  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在8大枢纽内进一步规划设立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每个集群是一片物理连续的行政区域,具体承载算力枢纽内的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

  在发改委技术司负责同志答记者问中提到:截至目前,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达500万标准机架、算力达到130EFLOPS(每秒一万三千亿亿次浮点运算),随着数字技术渗透,全社会算力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明确上架率(65%以上)、绿色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要有显著提升)的目标。

  西部利得基金点评:

  (1)东数西算的政策意义:优化结构,资源互补。

  东数西算是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对网络要求高的业务在东部枢纽布局、枢纽内部推动从一线城市向周边转移,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比如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向西部转移。

  战略层面统一规划,促进资源优化。目前我国IDC行业整体呈现“供大于求、东部不够”的格局错配;同时配套建设也掣肘了相关建设,前期建设的冷数据放到西部面临没有网络基建的瓶颈。因此国家通过统筹规划建8个枢纽,配合做好网络互联互通,从战略层面统一规划,能够优化资源配置。

  (2)产业规模的拉动:创新增量,优化存量。

  首先,从总量来看东数西算从大“新基建”、“数字经济”角度去支撑国家数据科技的发展,增量效应值得期待。增量需求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自然需求:应用流量的增长、爆发:比如未来可能的5G应用、自动驾驶、元宇宙;

  2)政策驱动的需求:比如政府加速推动政务上云、智慧城市、国企央企上云等;

  3)老旧小加速关停&替换,尤其在20H2之后行业去供给、双碳政策背景下,一些高能耗且低效的老旧机房逐步关停,可能有部分老旧替换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其次,总量之外结构优化有助于提升效能,东西部重新分配热数据、温数据、冷数据资源,利用不同资产优势提升配置效能。

  最后,当资源供给优化配置后预期全国IDC成本会实现降低,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也将有拉动作用。

  东数西算的基础支撑与技术挑战是什么?算力平台建设需克服哪三大挑战?大模型与东数西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建设算力产业……5月29日,算联全球·数聚韶关——首届“东数西算”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算力产业大会在韶关举办,院士主旨演讲受到了高度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魏少军以及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陈俊龙分别作了主旨演讲,从各自专业领域分析了当前算力产业发展现状、瓶颈挑战和解决之道,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

  未来算力网络会像今天的电力网一样

  “未来,算力网络会像今天的电力网一样。”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以《从中国网格到中国算力网络——东数西算的基础支撑与技术挑战》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东数西算”开启了“算力”消费时代。“东数西算”明确把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作为基建投资对象进行布局。以往只有能源、电力等核心产业才受到如此重视。目前,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的市场规模在百亿以内,但蕴含巨大的消费发展空间。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陈俊龙发表了题为《大模型与东数西算的探讨》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加快推动算力建设将有效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当前,对算力性能进行仿真与优化十分迫切,以进一步提高算力效益。”

  他分析,近年来,百度、谷歌、微软等各大科技巨头投入了大量成本推出自己的AI大模型。AI大模型的开发范式打破了传统AI开发时需要对数据的精标的瓶颈。当面向特定任务和场景时,只需要少量的标注,通过微调即可训练出效果卓越的模型,大大降低开发成本。

  他指出,AI大模型具有千亿/万亿级别的参数量、大数据驱动、多任务自适应等特点。海量的“东数”如何“西算”,亟需研究适用多种任务的AI大模型。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陈俊龙。

  “AI大模型的学习和推理,需要海量的数据和巨大的计算资源,‘东数西算’可以为其提供强大算力支撑。”陈俊龙表示,AI大模型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东数西算”工程的作用。他建议,未来AI大模型聚焦研究知识图谱生成数据,减少因数据造成模型的偏见问题,确保又多又好质量的“东数”实现“西算”。

  南方日报记者 潘俊宇 范永敬 叶志强 彭琳

  统筹:彭琳 潘俊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力支出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