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上怎么给拼多多打广告?

提示:在刚刚过去的世界杯电视直播中,「拼多多,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神曲广告让人知道现在有三亿人在使用拼多多。当北上广深的Selina、Alex们还在茶余饭后组织对于拼多多的谈资观点时,五环外的人们已经在2017年捡走了1400多亿的「大便宜」。快手和拼多多哪个适合买东西?快手和拼多多衣服哪个性价比高?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杯电视直播中,「拼多多,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神曲广告让人知道现在有三亿人在使用拼多多。当北上广深的Selina、Alex们还在茶余饭后组织对于拼多多的谈资观点时,五环外的人们已经在2017年捡走了1400多亿的「大便宜」。快手和拼多多哪个适合买东西?快手和拼多多衣服哪个性价比高?

  与淘宝直播不同,拼多多直播业务主要靠私域获得和运营流量,未直接向公域开放。一方面,拼多多直播既没有专门的直播频道,也没给出显眼的流量入口;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播出形式上,与淘宝不同,拼多多更偏向店播,其第一批入驻平台的MCN也都采取店播的形式。

  优鲜凭借生鲜电商,已经在垂直领域撕开一条口子的话,但说到商业模式,它们其实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依然沿袭了B2C或C2C的模式。而成立于2015年的拼多多,仅仅用了三年便到达了其他许多竞争对手都不曾到达的一步。其截然不同的网购流程,丰富了电商的基因库,把社交这罐牛奶倒进了电商的黑咖啡里,从而调和成了一杯社交基因的拿铁,而且华尔街可能愿意为这杯咖啡支付300亿美元的估值。

  对于一瓶牛奶也要指定海外原产地的新中产来说,拼多多浓郁的城乡结合部气息,离消费升级十万八千里,但是对于更广大土地上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购物体验。

  如同当年「谈论快手的人不上快手、上快手的人不谈论快手」一样,拼多多的主体用户并没有占领知乎、豆瓣、甚至微博这样的舆论阵地,以至于被不明真相的KOL们数落成「消费降级」的典型,坠入电商鄙视链。

  除了低价策略,拼多多深谙新媒体经济就是关系经济,社会关系就是一种社会资本,无所不用其极地“鼓励”它的用户分享和传播。也许你没有用过拼多多,但是你一定见过拼多多的链接。拼多多在获取目标用户的同时,其疯狂刷屏和“求砍”将圈外用户的好感几近败光。圈层内的用户对于拼多多模式痴迷而上瘾,但圈层外的网民,对拼多多的不待见早就埋下了"祸根"。

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不得不承认拼多多在我看来一直是一家很LOW的公司,假货频出,然而前不久就是这家我们看起来这么low的公司居然上市了,创立仅3年的电商平台拼多多于7月26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开盘价26.5美元,较发行价19美元高出近40%,市值因此也从200亿美元跃升至292亿美元。为美国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IPO。

    7月26日,电商平台拼多多在纳斯达克上市,开盘价26.5美元。与开盘首日就跌破发行价的小米相比,拼多多的表现表明投资人对其生意的成长性仍然持有信心。黄峥财富超刘强东达137.4亿美元:中国大陆排名第十三!

   可以说拼多多作为广大中产阶级来说是一件不能够理解的事情,但我们从其取得的结果来看,特别是其取得的利润来看,我们确实是无法忽略其背后的强大的产品逻辑。

    最近几乎所有的新闻都在讲拼多多的假货,这是媒体人的视角。我认同媒体对拼多多的批评,因为虽然观点不能改变物质,但是所有人的观点总有一天会重塑物质。

但作为一个产品来说,我们要思考的是,是不是只要卖假货就可以成为拼多多?

所以今天我们的视角是看拼多多这家成长速度很快、很强的公司,除了假货,还有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我不认识拼多多公司的任何人,没有做过任何接触,这只是从外部资料和我个人感受上来分析这家公司。

为什么说拼多多很强?我们先回顾一下过去三年,拼多多是如何发展的:

2015年9月,拼多多微信公众号上线,两周后粉丝破百万。(这是怎么做到的?)

2015年11月,微信公众号上线两个月,没有投广告,用户突破1200万。(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2016年1月,拼多多付费用户突破1000万,且单日成交额突破1000万。

2016年7月,拼多多B轮融资,获得来自高榕资本、IDG和腾讯的投资。(成为腾讯大家族成员,获得微信推广的优惠和白名单)

2016年9月,拼多多和拼好货合并,用户破亿。(证明来自微信的优惠并不是拼多多快速增长的唯一因,京东、58、艺龙、同程等都获得了同样的优惠)

2016年11月,日均订单超过200万,单日流水破2亿。

2017年9月,用户破2亿。

2018年8月,用户破3亿,并且IPO。

如果这样的成长速度不叫强,那什么才叫强呢?我们从这样的成长速度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呢?

一条大河的产生是无数支流的汇聚,而做生意也肯定是先有卖再有买,所以对于拼多多而言,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成体量地获得一大批商家。

其实阿里巴巴做了中国电商科普的工作,把那些完全对互联网电商没有概念的人拉到网上来。

比如说,阿里强悍的地推团队有一项工作,就是去浙江类似于小商品城、皮革城之类的地方,找到一栋全部是都是一类商品的楼,从第一层开始,一个单位一个单位谈起,谈一年能够把每个摊位谈完。第二年再去谈另外一栋楼……

当拼多多再成建制、成体量地获取商家时,已经不需要这么艰难的扫盲过程了,这些人已经被阿里、美团的地推扫过无数遍了。

而由于淘宝的流量见顶,以及2015年开始的打假行动,商家出现了外溢。这些人要做生意,没地儿去了,拼多多成建制地接受了他们。这就形成了一个红利。

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叫做“低端供应链和低消人群如何安放”。这就涉及到“价值网”这个概念,这是李善友教授教我的,是说成就一家企业的其实不是创业者,而是价值网,是谁需要你。

淘宝商家外溢,有低消人群,即便我们把拼多多骂死,那么这些低端供应链和低消人群是否还存在?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他们总需要地方安放,只是这次他们集中安放点堆积在拼多多,成了一个大数,让大家吓了一跳。

在低消人群这件事情上,拼多多的崛起一定让无数人都拍大腿后悔。

比如凡客的陈年,当年他跟雷军一起做卓越网,后来卖掉后辗转了一下最后决定做凡客。我问他为什么要叫凡客。他说最讨厌的名字就是卓越。那卓越卖书,提供的是精神消费,凡客打算做什么?他说,我要卖地摊货。

陈年说,最真实的消费改变就来自地摊货。地摊货没有品牌,所以没有品牌溢价,用户要的东西就是这个货本身。其实凡客当年就是去品牌化的,衣服上的logo都极为低调。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东西跟商场里让人一进去感到很贵的品牌完全不一样,地摊货完全不会让人产生自卑感,而会让用户有优越感。

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拼多多跟淘宝的用户重合度是50%,而跟京东的用户重合度极低了。因为“上京东,用点好的”,这个真是让用户挺自卑的产品。

换句话说,我自己在联想工作之前,都觉得商场里东西太贵了,我应该买地摊货,或者去动物园批发市场,这个地方才是我应该去的。

而低价的需求在当下依然是大多数。我们往往会被自己常关注的东西所迷惑,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网剧、电视剧、电影里,人人都光鲜,小红书里的爱豆爱秀名牌,但2017年扣除北上广深这些发达城市后,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不到2000元,这还不算供房子或者缴房租。

而说到低端供应链,就要说到2015年6月淘宝那次严厉的打假和7月京东抛弃了拍拍。在拼多多的商家快速崛起时,淘宝和京东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这就是被他们“抛弃”的人。

一切红利的根基都是人口红利。因为生意的本质就两件事,机会和体量。人口红利就是最核心的体量。

从消费侧来说,大多数人的可支配收入就这么多,从供给侧来说,谁能成建制拿到新商家谁就能抓到这个红利,无论是被淘宝和京东训练好抛弃掉的,还是新创业者和城市的新无产者。

我为什么会说到新创业者和城市的新无产者呢?

在2004年,淘宝刚开始时,在淘宝开店的人就是城市无产者,他们在城市里拿不到资源,租不起店面,只能在互联网找机会做事。但随着淘宝越来越复杂,庞大和体系化,2012年后,流量就已经见顶了。

如果没有钱打广告,学习这个系统的新创业者,只想用付出换得创业机会的时候,其实在淘宝已经鲜有机会了。

低端供应链和低消人群的安放如果无法解决,产业没有升级,即便把拼多多灭掉,社会仍然不会变好。

拼单、团购这件事并不稀奇,以至于拼多多出现时大家都不意外。但团购这么一件已经被验证过有效的事情,为什么在移动时代没人干了?

2002年,我的朋友张京秋创立了爱卡汽车网,最初的运营就是凑单模式。他们当时去写字楼的办公室、食堂等等认识人的场景里地推,说如果凑够多少人,我就去地下车库给你们上门贴膜。用了两年时间,爱卡汽车就成为了发展还不错的汽车论坛。

其实从人口结构上来讲,拼多多最像的不是淘宝,而是以经营尾货起家的唯品会。

注:数据图来自企鹅智库

这是因为,对于一线城市人口来说,拼多多是消费降级,而对三到六线人来说,用拼多多是消费升级。

中国的物流仓储并不集中,很多东西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接触不到,并且价格是一个绝对的体验门槛。

比如千团大战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会去吃一个从来没吃过的五星级酒店餐厅,因为它打折了,以前觉得好贵不去体验,突然有了团购就去体验一下。

1)为什么千团大战结束了?

这其实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千团大战刚开始时,中国团购都是如王慧文(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所说,以位置为中心,提供服务团购。

但紧接着大家发现,实物团购(比如团粽子、月饼)比服务团购(比如团餐饮、SPA)上量要快得多。这是因为商品团购不受位置限制,因此千团大战都转向了实物团购。而一旦上量,就能支付起广告费用了,所以那时候分众的电梯广告全是团购广告。

但这个时候王兴作出了一个决策,不做实物团购,坚守以位置为单位的服务团购这一条定位。这就搞得美团当时的团队非常痛苦,因为大家一出门就说到处都是竞争对手的广告,显然用户量比自己大得多,自己很没士气。

那时王慧文到处出差安抚,但见到地方经理对方就说,你什么话也别说了,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打广告?

实际上,如果不做商品团购,就没必要打广告,因为服务团购撑不起广告。对于王兴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如果一个地方团队不认同这个定位,不认同这种艰难的生长模式,公司只能失去这个团队。

但其实这件事美团看得特别简单,也特别清楚。商品团购是阿里的事,这件事的本质是会员问题,王兴不动的原因,是要守住他的范畴,等阿里出手。

所以,当聚划算一推出,对团购网站核心会员的锁定就变得极其简单,因为阿里对京东都是二选一,何况是这些团购网站。

这正像《复仇者联盟》里所说的灭霸,一顿操作猛如虎。你在一个领域里风风火火操作的时候,得了解在这个场域里有没有灭霸。

王兴守住了别人很难守住的服务团购,其他人都打了阿里的阵营,阿里推出一个聚划算,其他团就灭掉了。

千团大战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最后千团大战的硕果实际上只有三家公司,一家是美团,现在是以外卖为主要业务,第二个是聚划算,窝窝团曾经上市,现在又退市了。

而2016年,聚划算划归天猫,也就是说淘宝的低端商品不能再团购了,其实这又是市场让出了一个巨大的门,而那时千团大战突然消失了。

2)为什么只剩拼多多?

那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实物团购的模式明明已经被验证过了,为什么突然之间整个场子里没有人再做这个生意,而只剩下拼多多做了?

我觉得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所有创业者都被VC带偏了。

2016年,中国的VC开始投消费升级,媒体跟着VC跑,谁能融到资就报道谁,这就形成了对这个市场的认知——2016年是消费升级的风口。

其实消费升级应该是一个持续10年以上的事,但2016年VC搞了人工智能的概念,2017年又搞了区块链,如果真的跟着VC跑,那就真成猪了。而事实是,千团大战后,一批VC死得很惨,所以大家对团购都不感兴趣了,就是这么简单。

但作为产品经理,要回归市场本质,而不是为了VC、为了媒体才做。当年淘宝一秒删掉了24万商家,把那些当年他们非常艰难才发展来的商家一下子砍掉,他们去了哪里?

而造假的商家往往比较活跃,曾经撑起千团大战的实物团购被聚划算秒杀了,而聚划算划归天猫,整个淘宝低端团购大业态一下子空出来了,这个大空门,被拼多多应运而生地补上了。

第三,三至六线人群上网。

新用户的出现,是由红米为代表的低价智能手机普及,快速让三到六线用户上了网,农村互联网的渗透率提升。

2017年,36%的农村人口已经成为了网民。当年12月,微信的用户量达到了十亿,这意味着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网民,紧接着微信支付开通了,支付问题得以解决。

十几年电商发展,使得不需要到付,物流节点到镇的单位几乎已经可以满足所有村的购买需求。

这些曾经是每一个电商公司起步时都难得要死的东线,如今变成了社会的基础能力,也就是我所说的,点线面体的“体”在发生变化。

我是去年拜访快手的宿华时第一次听说拼多多,在他那里知道与快手重合度最高的APP就是拼多多,而拼多多为这些新用户带来了第一次团购。

第四,微信社交流量的崛起。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说了微信的社交流量,但并不能简单地说因为抱了腾讯爸爸的腿,就成就了拼多多,这就是刻板印象

正如基本上百分之百的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特朗普上台,美国经济就要崩溃。而上周公布的数据里,美国GDP达到历年来最好的增长,而下半年美国经济将强势增长。

这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你是在捍卫一个刻板的经济学理论,还是回归到一个简单的商业常识。看待腾讯的流量也是一样,给流量就能起来,这完全不具备任何操作意义。

拼多多的崛起,是他做了跟其他腾讯系电商不一样的事。我们在下一部分会分析拼多多与其他电商的不同。

拼多多满足了上面的四个红利,承接了淘宝的商家,没有人做团购模式,三到六线用户上网,最后用社交流量,这些支撑起了拼多多。

而这背后的理论就是价值网,成就企业的并不是企业家,而是它依附在其上的价值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拼多多结账能不能用快手结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