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六米,高六米,圆柱体体积?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完全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所有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1.3圆柱的体积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等级: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圆柱的体积是2.512立方米,底面直径为0.8米,则圆柱的高是()。A.0.5米B.5米C.10米D.50米2.(2分)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10厘米,它的体积是(  )。A.125.6平方厘米B.12.56平方厘米C.12.56立方厘米D.125.6立方厘米3.把一根长1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2段后,表面积增加了6.28平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A.31.4立方分米B.3.14立方分米C.6.28立方分米4.底面周长和高分别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体积最大的是()。A.长方体B.正方体C.圆柱体5.把一根长2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两根小圆柱后,表面积增加了25.12平方厘米,这根木料原来的体积是()。A.2512立方厘米B.25.12立方厘米C.50.24立方厘米二、填空题。6.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7.学校


数学教案-圆锥的体积 _六年级数学教案 _模板

1、使学生理解求 体 的 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 算 的体 .

 体体 算公式的推 程.

正确理解 体 算公式.

1) 柱的体 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 体的 形,学生指 出 的底面、 面和高.

2、 入:同学 ,前面我 已  了 ,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 的体 怎 算呢?  我 就来研究 个 . (板 : 的体 )

(一)指 探究 体 的 算公式.

下面我 利用 的方法来探究 体 的 算方法. 老 每 同学都准 了两个 体容器,两个 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  ,先往 柱体(或 体)容器里装 沙土

(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 ,倒人 体(或 柱体)容器里.倒的 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 之 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  你 了什么?

3、学生   果( 件演示: 体的体 1、 2、3、 4、 5) 下 1 下 2 下

① 柱和 的底面 相等, 高不相等,  体容器装 沙土往 柱体容器里倒, 倒了

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 .

② 柱和 的底面 不相等, 高相等,  体容器装 沙土往 柱体容器里倒, 倒了

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 .

③ 柱和 的底面 相等, 高相等,  体容器装 沙土往 柱体容器里倒, 倒了三

柱体的体 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 体体 的 3 倍或 的体 是和它等底等高 柱

5、推  的体 公式:用字母表示 的体 公式.板 :

6、思考:要求 的体 ,必 知道哪两个条件?

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

12 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76 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 25 平方分米,高是

9 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

8 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1、例 2 在打谷场上, 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 测得底面直径是

立方米小麦约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板书:( 1)麦堆底面积:

答:这堆小麦大约重 11078 千克.

3、教学如何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谈想法.

a.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可以用绳子在麦堆底部圆周围圈一圈,量得麦堆的周长,再算

直径.也可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麦堆的两侧,量得两根竹竿的距离,就是麦堆的直径.

b.测量麦堆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在麦堆旁边组成两个直角后量得.

通过本节的学习, 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从两个方面谈: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1、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 7.8 平方米,高是 1.8 米.

2)底面半径是 4 厘米,高是 21 厘米.

( 3)底面直径是 6 分米,高是 6 分米.

3、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

(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 21 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7 立方厘

一堆煤成圆锥形,底面半径是 1.5 米,高是 1.2 米.这堆煤的体积有多少立方米?如果

每立方米煤约重 1.4 吨,这堆煤约有多少吨?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教材第 105 一 107 页,练习二十六) 。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及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以及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自制的简易天平、定量方块。

1.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 1)一个加数=( )○( )

( 2)被减数=( )○( )

( 3)减数=( ) ○( )

4)一个因数 =(  ) ○(  )

5)被除数=() ○(  )

6)除数 =() ○(  )

2.求未知数 X (并说说求下面各题

1.理解和掌握 “方程的意义 ”。

1)出示天平,介绍使用方法(演示)后,设问:

在天平两边放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

( 2)演示:在左边放两个重物各 20 克和 30 克,右边砝码也是 50 克,让学生观察,天

平是平衡的。 明了什么?怎 用式子表示?

指出:表示左右两 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并板 )等式:表示等号两 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 3)教学例 2( 本 105 )。

①教  演示, 整,在左 放一 20 克的重物和一个未知重量的方 ,右 里放一

100 克重的 。(如教材 105 第二幅 ) 学生 察天平是否平衡(指 正好指在刻度 中央,天平是平衡的) ,那么也就 明了 个天平左右两 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怎 用等式表示出来呢?

②等式 “ 20+? =100 ”中的?是未知数,通常我 用 “ X”来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写

③比 :等式 “ 20+ X=100”与等式 “ 20+ 30=50 ”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教 指出,

“ 20+ X=100”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④想一想: X 等于多少,才能使等式 “ 20+X=100 左”右两 相等?(未知方 重 80 克

才能使天平两 的重量相等,即 X=30 )

( 4)教学例 3( 本 106 )。

出示教材第 106 上面的例 的放大 ,并根据 意写出等式。 :① 中每个 球的价 是 X 元, 3 个 球的 价是多少元?( 3x)②依 示(看 )表明 3 个 球的 价( 3x)是多少元?( 234 元)它 之 的关系可

以用一个怎 的等式表示出来?

③ 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含有未知数) 当 X 等于多少 , 个等式等号左右两 正好相等?( X=78 )

合 察以上三个等式,想一想,它 之 有什么 系,有什么区 :

①根据方程的含 ,方程 具 哪些条件, (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②方程与等式之 是什么关系?(是方程就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 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 )

( 6) 一 (指名学生判断,并 明理由)教材第 106 页 “做一做 ”。

2.学 “解 易方程 ”。

(i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 。 :①看教材第 107 ,什么叫做方程的

(板 )使方程左右两 相等的未知数的 ,叫做方程的解。

(板 )求方程的解的 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 系和区 ?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等于多少时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未

知数的值的过程。因此方程的解是解方程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教师指出: 我们以前做过一些求未知数 X 的题目, 实际上就是解方程, 以前怎么解,

现在仍然怎么解,只是在格式要求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

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过程: 题中的未知数 X 相当于什么数? (被减数) 怎么求被

(板书)解方程 X 一 8= 16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X=16 十 8(与原来学过的求 X 的思路相同)

检验:把 X=24 代人原方程

所以 X=24 是原方程的解。

①做题时要先写上 “解 ”字。

②各行的等号要对齐,并且不能连等。

③方框里的运算根据可以不写。

④验算以 “检验 ”的形式出示,有固定的格式。解方程时,除了要求写检验以外,都要口算进行检验,防止走过场。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 105 一 107 页。

1.教材 107 页 “做一做 ”。

2,教材第 108 页练习二十六第 1、2 题。

教材第 108 页,练习二十六第

(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

( 2)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 )

( 3)检验方程的解,应当把求得的解代人原方程。 (

2.把下面的各关系式写完整。

( 1)一个加数 =( ) ○( )

( 2)被减数=( ) ○( )

( 3)减数=( ) ○( )

( 4)一个因数=( ) ○( )

( 5)除数=( ) ○( )

( 6)被除数 =( ) ○( )

3.解下列方程。 (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例1 解方程X-8=16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通过总复习, 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 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 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 统计概念, 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总复习 —— 分数乘、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 118 页总复习第 1—— 5 题。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

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

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

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重点: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将学生课前就本节复习内容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整理, 制成问题卡, 交由

师:同学们,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为了帮大家更好

地复习整理本节知识,我们请 3 位同学分别主持复习。现在请第一位主持人出场。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1.主持人持知识问题卡提出问题,分别指名回答。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相同吗?

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除法相同吗?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主持人持难点问题卡提出问题,指名回答。

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数除法的计算具体要注意几点?

0 有倒数吗?为什么? 1 呢?

第二位主持人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  0?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 5)复习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怎样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呢?

主持人点 4 名同学板演教材第

4 名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议。

对比观察第 3 题第( 1)(2)小题。数量关系式是:原价 ×1/5=现价

第( 1)小题已知原价求现价,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已知现价求原价,用除法计算

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

单位 ”1的”量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单位 ”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验证第 4、 5 题。

4 题,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  ”1”,求单位 ”1”量用除法计算。的

5 题,先出示学生画的线段图。 观察线段图结合理解: 火车的速度已知, 第 1 个单位 ”1” 的量是火车的速度, 求小汽车的速度用乘法计算, 第二个单位 ”1”量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的

是未知的,要用除法计算。

主持人归纳:区分分数乘、除法问题,判断把谁看作单位 ”1以”及是已知还是未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外还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真正掌握知识。

师:归纳得真好。今天三位主持人在场上还有很多精彩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三、应用练习

( 1)完成练习二十七第  5 题。

(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  10、 11 题。

(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 7、 8 题,学生做后汇报思路和方法。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第二课时 总复习 —— 百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  119 页总复习第 6、7 题。

1.理解百分数意义,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2.熟练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理解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归纳百分数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

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

师:同学们,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

1.投影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只要我们留心它, 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

湖南汩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率低得令人咋舌。 10 年前初中是

现在小学连续 10 年的入学率, 巩固率均为 100%,初中流失率始终控制

0.2%,近三年的数字是

2.学生阅读文字,感知其中百分数。

3.从上面一段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

从上面的百分数中中以看出汩罗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非常理想;运用百分数很能够直观;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

1.师:看来,百分数的作用还真不小。你能理解上文中百分率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理解流失率、入学率、巩固率的意思,教师指正。

2.复习已学过的一些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3.学习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

完成教材第 119 页总复习第 6 题。

学生自学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议一议。

烘干率 =烘干后的重量 /烘前的重量 ×100%

含水率 =(烘前的重量 -烘干后的重量) /烘前的质量 ×100% 学生试求烘干率和含水率,然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的一般问题。现在大家回顾已学知识,把你掌握的方法告诉小组的成员。

分组讨论,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

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 可以先画线段图加深理解,判断单位 ”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找对应关系,写数量关系式。

根据百分数题型结构特征确定解法。

多(少)的数 /另一个数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一个数 ×( 1+几 %)=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综合问题结合实际来解答。

1.完成总复习第 7 题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思路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 13 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各自的思路。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 14、15 题。

教师:九折是什么意思?

利息怎样计算?本息又是什么意思?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百分数 ——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多(少)的数 /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3)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一个数 ×( 1+N% ) =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

4)售价 ×几折 =实付钱数

收入 ×税率 =应纳税额

利息 =本金 ×利率 ×时间

第三课时 总复习 —— 空间与图形

1.进一步学习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理解和掌握圆和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

3.经历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整理运用过程,体验应用知识,归纳概括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物体的位置,圆的特征、特性。

教学难点: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出示教材第 119 页第 8 题主题图。师:图上画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我们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呢?

师: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有两种, 即按行、 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你能说出每一手棋所下的位置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出示一个圆)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你知道哪些知识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相互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O 表示,确定圆的位置。

r 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d 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

2.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 1 条、 3 条、 2 条、 4 条、 2 条、 1 条、无数条对称轴。

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用字母 ∏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C=∏d或 C=2∏r.

知道半径求圆的面积。 S=∏r2

知道直径求圆的面积。 S=∏( d/2) 2

知道周长求圆的面积。 S=∏( C/2∏) 2

知道近似长方形的宽求圆的面积。

知道近似长方形的长求圆的面积。

环形的面积 =大圆面积 — 小圆面积

练习二十七第 1、 11、 12 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再集体讲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又有哪些收获?

第四课时 总复习 —— 统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 120 页第 11 题。

1.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会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3.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

1.统计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指名说一说。

2.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出示某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情况扇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

问:该企业职工中,哪种文化程度占的比重最多?

A 该企业大学文化程度的职工占 1/4.

该企业职工中,中专生与初中生之和多于高中生。

该企业职工中没有文盲。

在该企业职工中,哪两种文化程度的人数相等?

若该企业有职工 1000 人,那么小学文化程度的职工有多少人?

该企业职工中,有大学文凭的人比有高中文凭的人少多少?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相互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三、请你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下面的信息,然后回答问题。

超市一天的销量中,服装类占 35%,烟酒类占 30%, 文化用品类占 20%,糖果类占 10%, 药类用品占 5%.如果超市一天的收益是 5500 元,算一算,每一类用品分别收益多少元?

教材练习二十七第 16、 17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集体订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一)

1、让学生在已有的分数加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理解分

数乘整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

3、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分

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学习目标。

1、 创设情境:同学们,谁敢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列式列得比较快?

比赛题目为: 3 个 3/10 相加的和是多少? 6 个 3/10 相加的和是多少?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 《分数乘整数》 的数学问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否相同。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独立自学课本 8— 9 页例 1、例 2,完成 “做一做 ”(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

学习信息, 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 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生 1:利用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进行计算。

生 2:先计算出结果,再进行约分。

生 3: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 2)比较三种计算方法,选择最优算法。

通过对比, 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

错例 1:学生把整数与分子进行约分。 错例 2:学生没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3、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4、引导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 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 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1、完成课本 12 页练习二第 1、 2 题。

(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4/3dm,它的周长是多少 dm?

( 2)老师从家到学校要步行 10 分钟, 如果每分钟步行 2/25 千米,老师每天要走两个

来回,每天一共要走多少千米?

四、总结反思,激励评价。

2、智力冲浪:用 12 个边长都是 dm 的正方形硬纸板可以拼成多少种形状不同的长方

形?它们周长分别是多少?( A 类同学做)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二)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一)下面各题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计算下面各题,说说怎样算?

说一说,这两道题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二小题还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3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

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一)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三)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 3 个 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四) ×3 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表示 3 个 的和是多少?

+ = = = = ,用分子 2 乘 3 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提示: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一)结合 = ×3= 和 + + = ×3= ,说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

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先约

2、只列式不计算: 3 个 是多少?

3、计算(说一说怎样算)

思考:为什么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 1 )一个正方体的礼品盒,底面积是 平方米,要想将这个礼品盒包装起来,至少需

2 )美术馆要进行美术展览,有 5 张画是边长 米的正方形的,如果为这几幅画配上镜框,需要木条多少米?

1、一条路,每天修 千米, 4 天修多少千米?

2、一条路,每天修全路的 , 4 天修全路的几分之几?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例 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 块, 3 人一共吃多少块?

答: 3 人一共吃了 块。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本单元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既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加减法

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又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 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百

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于是,我教学时就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一、尊重学生的 “数学现实 ”。

开头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置复习题, 为教

学重点服务, 使学生顺利掌握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同时复习相同分数

加法,为推导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在第一次教学 《分数乘整数》 之后,其实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 —— 探讨研究 —— 得出结论)进行教学, ()学

生就会觉得 “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 ”,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主

导作用在于设计恰当的教学形式, 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在教学时, 我故意

将分数乘整数的结论 “灌输 ”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的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 “为什么 ”。

这时学生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 “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 10 不和 3 相乘? ”

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 “为什么 ”去探索。将例 1 进一步作为验证计算方法的题材。

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

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

二、实现教学学习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

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

在本节课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 多角度的思考, 学生自主地构建

知识,充分体现了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的理念。 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

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 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分数单位的个

数来理解; 有的学生讲清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 只能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 还有的学

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 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也有的学生通过生动的数学实例进行了分析。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 包或教师在内的任何人, 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成人的或者教材编

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反思不足,提炼经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约分时, 只能将分母与整数约分。 我还没

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没时间多练。对学生还是不放心,老师讲得太多,

强调的主题太多,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 去解决,从而记忆不

是很深刻。 我觉得补充的内容较多, 各种题型的练习,让课堂显得时间太紧张,其实我太注

重题海战术,没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跑得太快。只顾及到了成绩好的学生,从这一点,我

深深体会到什么是 “备教材 ”,“备学生 ”。课前要把知识点吃透把握住重点、难点,哪些要补

充,哪些地方要创造性使用教材。 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老师哪些地方该讲不该讲,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 2 页例 1 练习一 1~ 3。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他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 1) 列式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各表示什么。

提问:通过解决这三道整数乘法计算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整数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 2)计算: + + =+ + =

计算 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

都相同,计算时 3 个 3 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分数乘整数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 1,指名读题。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个, 3 人一共吃多少

题中的: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个 ”意思什么?(每人吃了整个

确定标准量 (单位 “1)”和比较量。 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 ,是把整个蛋糕看作标准量 (单

位“1”;把每人吃的份数看作比较量。)

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 +

( 2) 观察引导:这道题 3 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 3 个加数的分数相同。

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

书: 。再启发学生说出 表示求 3 个 相加的和。

( 4)比较 和 12×5 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 (让学生展开讨论) 。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 是分数乘整数, 12×5 是整数乘整数。

教师明确: 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 (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 1)推导算理: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 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 3 个 的和。板书: + + 。学生计算,教

师板书: 。提示:分子中 3 个 2 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 (块)教师说明:

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 (边说边加虚线)

( 2)引导观察: 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 的分子部分 2×3 就是算式中 的分子 2 与整数 3 相乘,分母没有变。

(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 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 是用分数 的分子 2 与整数 3 下乘的积作

根据 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

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 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习: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 1 题。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本节课认识圆柱是在学生学习了几种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可以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圆柱的正确表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推理、讨论等活动,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特征,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此外,该学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理运用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数学知识。

  1、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圆柱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剪刀等。

  一、温故对比引圆柱

  还记得圆是什么图形吗?(平面图形)

  老师只要在后面添上一个字,马上就变成立体图形了,同学们猜是什么?

  (由圆到圆柱,推想发现圆柱是立体图形。)

  相信同学们都见过圆柱,想想印象中的圆柱是长什么样子的?

  (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

  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袋立体图形(袋子里有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里面就有圆柱,同学们尝试不用眼睛看,就凭双手摸出来。

  在刚才摸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区分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

  看来这圆柱还真是与众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认识它。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圆到出现圆柱,是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过程;从学生凭空思考圆柱的形状到亲身体验摸圆柱的形体,唤起了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更清晰地感知到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突出圆柱的表面特征。】

  二、独立自主学圆柱

  1、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出示实物圆柱)这是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它,最多只能看到两个面,所以通常我们把圆柱体画成下面的形状课件演示从实物的圆柱到数学中的圆柱的抽象过程。

  2、自学课本,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拿起圆柱自学课本第31页的内容,看看介绍了圆柱的什么知识。

  3、分享自学成果。

  4、加深理解,学生互相指一指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我们认识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请同学们拿起圆柱指给旁边的同学看看。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等最基本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验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同时也为后面自主探索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征做好准备。】

  三、猜想验证探圆柱

  1、以制作一个圆柱的话题为主线,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如果要做一个这样的圆柱,需要剪出哪些图形来制作呢?

  除了需要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做圆柱的底面以外,那侧面应该用什么图形做呢?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把侧面剪开,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图形?动手剪一剪看。

  怎样剪才能得到长方形?

  (通过猜想到动手操作,验证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

  2、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的关系。

  为什么剪出来的长方形有长有短、有宽有窄?长方形的长和宽究竟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呢?同学们讨论讨论。

  3、汇报并总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小结: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配合课件演示)

  4、借助练习巩固特征,并从中渗透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其他情况。

  ⑴ 根据圆柱的侧面选择合适的底面。

  ⑵ 根据圆柱的底面选择合适的侧面。

  【设计意图:以制作圆柱为主线,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这是从认知几何到实证几何的过程。首先让学生掌握侧面展开的一般情况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然后再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将侧面展开的特殊情况(正方形)及其他情况(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加以延伸,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做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有益拓展。】

  四、梳理新知用圆柱

  同学们看,我们今天学到了关于圆柱的什么知识?

  请同学们当推销员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柱

  ⑴ 基本练习(以书面的形式出现)。

  ①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 )面,它们是( )的两个圆。

  ②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 )面。

  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圆柱有( )条高,它们的长度都( )。

  ④ 如果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 )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 ),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 ),宽等于圆柱的( )。

  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圆柱,为什么?

  3、回归生活,发现圆柱。

  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设计意图:梳理新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先由老师引导总结的目的是为了照顾全体,再让学生互相介绍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练习的设计则分为三个层面,先是通过书面练习及时检查全体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新知回归生活,发现早已存在于自己身边而未曾察觉的圆柱形物体,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欣赏了解悟圆柱

  1、欣赏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生产中有关圆柱的图片。(课件演示)

  圆柱在咱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柱的世界

  2、介绍圆柱的高在生活中的其他叫法。

  (高的别称是知识的拓展,也是为后续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准备。)3、感悟圆柱,畅谈收获。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发现的眼睛看生活,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看完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放大圆柱的内涵介绍可乐罐的奥秘。

  有没有发现可乐、百事、雪碧、健力宝等等的这类罐装饮料,它们的形状、大小都是一样的,这里面就隐藏着关于圆柱的商业秘密,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圆柱的图片,让学生知道原来自然界里到处都有圆柱,只是我们没有留意、没有发现而已。而聪明的前人早已意识到圆柱的独特之处,并懂得将其特征运用在生活和生产当中,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圆柱(数学)那无穷无尽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无限。最后介绍可乐罐的奥秘,是为了将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面再往深层次扩大,惊叹数学的奇妙之余,达到课尽,而意未尽的效果,促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

  六、学以致用做圆柱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利用课本第147页的图样,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学是为了用。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还得学会用回生活,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以做圆柱作为课后的作业,一是提供了巩固圆柱最基本的特征和学以致用的机会;二是让学生有一个亲身体验做一个圆柱的过程,为课外创造一个交流数学的话题。】

  2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无数条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整理新知;设计别出心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认识、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圆柱的认识: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圆柱。

  例1:通过观察圆柱,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观察图形,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圆柱的特征。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圆柱的特征,观察圆柱的组成。(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学生1: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教师表扬并鼓励学生的回答。【品析:用观察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品析:课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图形更加形象具体,学生一目了然,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刻,有助于学生对于圆柱的学习和研究。】

  让学生拿出所带的硬纸板、直尺、剪刀、圆规等学具,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动手制作圆柱的模型。

  小组展示制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品析: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圆柱模型不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圆柱,而且让学生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同时,对下面观察总结圆柱的组成和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①谈谈圆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吗?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圆柱。

  ②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教材第17页几个圆柱物体的图形,认识圆柱。

  出示教材第18页例1: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再次观察例1中的图形,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引导学生观察例1中的圆柱,根据图形上的提示认识圆柱的高,再根据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圆柱的高。结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品析:此教学环节先运用提问交流的方式引出认识圆柱,再联系生活实物模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己所制作的圆柱模型来认识圆柱的组成和特征,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观察教材第19页例2。

  总结: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品析:此环节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与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认识了圆柱,学习完例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提出质疑,师生共同系统整理。

  质疑一: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质疑二: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找两个学生畅谈本课时的收获,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完成课堂的小结。

  1.圆柱的组成及特点:圆柱是由3个面组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衔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什么叫作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两次质疑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把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有关知识真正掌握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教学中,应多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时,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提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学习的知识才会更扎实。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几年来每一学期的数学广角学了些什么。 探索例5时,应当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通过读题、说题意,使学生明白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画、试试,再来讨论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3(万千瓦时)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

  (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

  (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①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学生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

  ②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

  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

  师:你有什么体会?

  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

  3、活动三: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

  (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①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活动。

  ②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③教师提供表格,引导学生展开活动。

  学生发现: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4)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学生观察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

  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现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

  提示:(1)根据臂长和质量成反比例

  (2)先确定每个托盘中所放砝码的总质量,在确定臂长。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知识的?

  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xx块,如果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2.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农民们购买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

  (1)可以像例题中一样,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据臂长与质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 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就是( )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乘( ),用字母表示是( )。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 )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 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 体积越大。( )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

  2. 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柱体的容积公式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