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避障功能对树林起作用吗?

每当谈论起航拍无人机,绝大多数国人最先联想到的品牌都是“大疆”。是的,大疆无人机目前在国内乃至国外都有着不错的表现,笔者作为国人也为之骄傲!但是,除了大疆无人机之外,我们真的没有其他适合的选择了吗?答案显而易见,今天笔者在认真的做了无人机评测之后,和大家分享一款颜值与性能兼顾,黑科技buff满满的国产航拍无人机“普宙GDU O2”,同时也和大家聊聊笔者不买大疆无人机的理由!

笔者不止一次说明,在入手大件之前一定要对你想入手的那款 产品所属公司做一个简单了解,最起码要知道它的资质,售后保障等等!那么普宙航拍无人机的研发制造商资历如何呢?笔者做了简单的查询后了解到以下信息。

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与销售无人机的高科技企业,它曾获得“中国最具潜力无人机公司TOP5”“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理事单位”等称号,让笔者觉得最惊讶的是该公司生产了全球第一台折叠航拍无人机,看到这个之后更鉴定了笔者入手“普宙GDU O2”的决心!由于无人机评测体验内容涉及较广,所以本次笔者决定以多角度、多篇幅来深度展示这款产品。

▲初见普宙GDU O2航拍无人机

在深入了解普宙GDU O2航拍无人机之前,笔者先简述一下商品清单,这也是无人机评测里的一个必须环节。

普宙GDU O2在产品发售时,包括飞行器、遥控器、电池、充电器、电源线、遥控器充电线、收纳袋、不同接口USB线3条、备用螺旋桨2套以及产品说明文档5份。由于附件内容较为丰富不太容易展示,所以笔者也就放弃了这部分的细节展示!和同价位同类别产品相比较,普宙GDU O2在随机附件这部分表现的还算不错。

拿到普宙GDU O2航拍无人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将其舒展成飞行准备状态,在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普宙GDU O2创新滑道机臂设计,只需轻轻一拉即可将机臂拉出,当我们再次将机臂推回时,桨叶也能隐藏安放在机身内侧。此处需要注明的一点是,在拉伸普宙GDU O2机臂时,一定要将机臂拉放到位,官方给出两个提示,第一是听到“喀”的一声响,第二就是看到白色的限位标识,在做飞行前准备时一定要将机臂拉伸到位。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将脚架支撑起来!

当我们将4个机臂完全展开之后,普宙GDU O2才有了无人机的样子!

普宙GDU O2在整机(含电池)状态下重量为730g,采用了航空级铝型材的金属机臂,当然军工品质的机身材质和工艺也是不可忽视的,优质的选材及工艺搭配成熟的机身设计为飞行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

当然,还有一部分重量主要来源于它所搭配的智能电池,普宙GDU O2所采用的智能电池容量为4000mAh,官方给出的智能电池独立充电时间为小于2小时,笔者实际体验时记录了一下充电时间约1小时出头,单块电池飞行时长约20分钟左右,按照普宙GDU O2的重量再综合电池容量与同品类同价位其他产品相比较,这个飞行时长还是非常出色的。

如果你想要笔者在这篇无人机评测报告中给出一个建议,我觉得理论上选购双电池版本即可满足我们日常所需。

既然聊到电池,笔者也就顺便在这无人机评测报告里展示一下电池安装完毕后开启普宙GDU O2的最终效果,理论上在满电时4颗电源指示灯全都会亮起,电源指示灯下方亮起绿色灯光时,代表着普宙GDU O2状态正常,可以启动飞行。

作为智能电池,在充电的时候一些智能保护措施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过充保护什么的,这部分内容笔者就不做赘述了!

@30fps),照片格式为JPG,视频格式为MP4。在无人机评测报告里还要提及一个关键数据,那就是普宙GDU O2采用了3轴云台,俯仰可控转动范围为-90° to 0°。

▲黑科技加持 室内室外随意飞

其实我在这篇无人机评测报告里,还想重点提出的是 双目避障系统,普宙GDU O2采用GDU双目避障系统,可实时感知0.5米至15米内的飞行情况,快速绕过障碍物或在特定范围内范围内千毫第度年个 刹车时悬停,极大提升了飞行的安全性,这段话摘抄自普宙GDU O2的宣传图。其实换成普通话就是当我们开启GDU双目避障系统之后,普宙GDU O2可通过机身前方的两只眼睛自动计算躲避障碍物,避免撞击引发其他安全问题。需注明一点,如果你开启运动模式,那么双目避障功能是不能开启的。

除此之外,普宙GDU O2还配备了光流+超声波定位系统,当我们在室内或其他无GPS信号的环境下,也可以精确感知地面纹理和相对高度,轻松完成平稳安全的飞行。不过,官方也有建议如果要 选择在室内飞行,光线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存在,决不可忽视!

在操控方面,普宙GDU O2支持遥控器以及手机App两种方式操控,如果你想玩的更专业,那么遥控器绝对是最优选择!从外观设计来看,普宙GDU O2无人机的遥控器更像是一个游戏手柄,左右摇杆以及按键官方都有做了功能标注,两只天线可根据需求调整角度。

遥控器采用可拉伸设计,笔者将iPhone 7 Plus放置上去刚刚好,所以关于支持尺寸这块大家自行脑补就好。按键 功能我就不做介绍了,我觉得数据线接头这块需要简单介绍一下。笔者在前文介绍附件时曾提及官方附带了3种不同型号的USB数据线,默认安装的是苹果用Lighhtning Dock接口,另外Tpye-C和Micro USB数据线可根据手机型号的不同自行更换。

普宙GDU O2在遥控器的细节方面把控的也比较好,我们除了可以从手机查看无人机飞行状态之外,还可以从遥控器屏幕上直观的查看到一些信息,不过相比而言我还是更习惯看手机屏幕。普宙GDU O2遥控器内置1200mAh电池容量,最终能续航多久笔者并未测试,不过满足2块电池的续航时长还是游刃有余的。

▲实际体验 妹纸中了抖音的毒

对普宙GDU O2航拍无人机有了简单的了解之后,上手体验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在体验时可以通过设置进行手势习惯修改,关于设置我们在下一篇体验文章中再做详细体验展示介绍,为了测试出普宙GDU O2航拍无人机是否容易上手,笔者让没有任何把玩经验的妹纸飞了一下,第一块电池基本上就是熟悉各种操作,起初妹纸还用一键起飞什么的,把玩一段时间找寻到了技巧后,她用第二块电池拍了下面动图中的内容,当然,这个内容也仅仅是一小部分。

如果,你和我一样经常刷抖音,那你一定会对“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非常熟悉,绝大多数小伙伴都是一个人被拍,另一个拍摄的人一边高举手机一边跑向远处!妹纸体验航拍无人机的时候,更多是在尝试如何用航拍无人机拍出那样的效果,于是乎,在我不知情的状态下,她拍了一堆这样的视频。不过,你还别说,如果配上音乐,还真像那么回事。

能让一个从未接触过航拍无人机的女生如此快速的掌握飞行要领,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拍出了自己想要的短视频,我觉得这应该是对普宙GDU O2无人机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普宙GDU O2航拍无人机的一种认可。

当然,也和普宙GDU O2高素质的硬件配置密不可分!据悉,普宙GDU O2搭载高通骁龙801处理器,可达到更敏锐的拍摄、更快的处理、连续以及更长续航,实现实时图像传输和1080P@30FPS的图像清晰度,通过这样的硬件以及技术支持,我们才能够拍摄出更清晰、更美丽的视频及照片。

同时,普宙GDU O2航拍无人机机身内置16GB储存空间,足矣满足普通用户需求!如果你有特殊需求,例如想拍延时、想拍4K高清大片,也可以通过普宙提供的独特数据传输方式将视频、照片照片备份导出,无需电脑、读卡器等,非常方便!

铁岭是一座“较大城市”,我曾站在铁岭的最高点领略过家乡的风采!但以如此角度来望它看它还是第一次,远处的烟囱,蓝天白云下的城市,虽然没有北上广深那么多高楼大厦,但是我仍然觉得这座城很美。

无人机评测内容的简单分享体验就先到这里了,看过这些之后你觉得普宙GDU O2航拍无人机的表现如何?相比于大疆同类产品而言普宙GDU O2又有哪些优势?就单从笔者在前文中给出的信息来看,相机配置、双目避障表现、机身设计工艺这几方面,普宙GDU O2表现都更为出色。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细节普宙GDU O2把控的也非常不错!好了,关于普宙GDU O2的基础配置就简单聊到这,笔者过几天会将更为深入的无人机评测文章奉上!希望小伙伴们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随着无人机发展速度加快,无人机的应用优势不断普及,市面上无人机种类不断丰富,无人机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然而科技的快速发展,相应的监管却没有到位。无人机在空中飞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今年还出现了大量无人机飞行扰乱机场航班的情况,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极大重视。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航拍无人机售价仅千元左右,相当于一台智能手机的价格,可以说获取的难度相当低;同时,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前提下,许多人可能在“享受飞行”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违法了;甚至就有不法分子利用无人机从事违法活动等等。为此,除了进一步完善相应法规,普及相关知识以外,针对无人机“黑飞乱飞”现象的一般强制性管制措施,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来说,想要做好无人机反制系统的提升,应该有更好的技术,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为基础。技术是做好系统提升的关键所在,没有很好的技术,那么就没有办法收获到更好的结果,所以在做的过程中,技术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积极的去了解到了这方面。

  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这也是无人机反制系统提升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说我们要真正的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的让自己进步,那么才能够有更好的结果,这些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否则就没有办法收获到很多,这一点和我们大家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密切,真正的做好各个方面的认识之后,那么对于整个过程来说都会更好,必须要有一定的提升。

  为什么避障功能这么重要?

  1、由于三个原因,避障系统内置于无人机中。他们在那里向飞行员发出关于附近物体的警告,防止新飞行员摧毁他的投资并使无人驾驶飞机更安全。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知道在人口密集的地区飞行时会避开障碍物

  2、如果您计划在包含许多障碍物的区域(例如树木,建筑物和其他大型建筑物)飞行,那么选择具有综合避障系统作为标准的无人机是个好主意!无人机反制  

注意:吐槽知乎网只是一个问答与文章免费发布平台,所有信息均有会员免费发布,不产生金钱交易,如果你有资金往来,请及时通过电话与对方联系,调查清楚,确认无误在选择,否则造成你的损失,由自己承担,本平台概不负责,谢谢!

作者 | 陈晨编辑 | 郑玄

十架无人机在密集的竹林里穿梭。

如同组织有序的蜂群,无人机群有条不紊,越过崎岖起伏的地面、穿过倾倒交错的竹子间狭窄的空隙,伴随着「嗡嗡」声,它们轨迹平滑地从一个间隙连接到另一个间隙,一个个蓝色的身影穿过碧绿的竹林,最终整齐地悬停在竹林外。

它们不是《安德的游戏》中抵御外星人攻击的无人机舰队,也不是《银翼杀手 2049》里在摩天大楼间参与空中交通的一员,它们没有武器,也还没有领到搜救或运输的任务,但是却出现在现实世界中,就在湖州安吉的一片竹林里。

 十架无人机穿越竹林

5 月 5 日这天,浙江大学的周鑫等人于《科学·机器人》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经过两年多的研究,科研团队解决了未知复杂环境下,机器人单机与群体的智能导航与快速避障方法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自主导航的集群飞行系统。

这无疑是项「卓越」的成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智能系统实验室的 Enrica Soria 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评论这项研究时说:「这项工作为机器人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朝着无人机群在实验室有限环境之外的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样一来,无人机群不仅能在森林中探索,也能在人造环境、如由人类和建筑物组成的城市区域执行一系列重要任务。」

在通向想象中那个「未来」的路上,人类的脚步又加快了一点。

01、从单体智能向群体智能

智能是无人机起飞的「基石」,而从单体智能向群体智能发展,则是近年来的大趋势。

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实验室里,Vijay Kumar 和他的团队受到蜜蜂的启发,在机器人上搭载机载传感器、摄像头和激光扫描仪,借以扫描分析环境中的特征信息,形成地图,让机器人以无碰撞的方式实现导航。

到了 2017、2018 年,无人机自主导航实现了从室内到室外的跃迁。从农场到树林,无人机完成了对目标的追踪、搜索,及自主航线规划。

这些年里,单体无人机自主导航在工业和学术实践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截至目前,空中集群系统的「智能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能够支持大规模成熟应用的无人机空中集群,如无人机灯光秀,仍然是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下,遵循预先编程的轨迹完成表演。

无人机领域的「智能集群」其实基于生物集群行为。

1959 年法国生物学家 PierrePaul Grasse 发现昆虫之间存在高度结构化组织,能够完成远远超出个体能力的复杂任务。一些智能集群算法也在后续对昆虫间智能集群行为的探索中逐渐涌现出来,比如 20 世纪 90 年由意大利学者 Dorigo、Maniezzo 等人提出,应用于组合优化问题的蚁群算法。

据周鑫等人在文章中介绍,无人机领域现在有两种主流的导航方法:一种模仿昆虫,一种模仿鸟类。

「昆虫」长于短时反应,在计算和内存占用上更为高效,能够让无人机更为轻巧;「鸟类」鸟类更喜欢相对长期的平稳动作,更可能得出最佳路径也更为灵活。

现有的一些无人机智能集群方案大都使用了这两种方法,比如一些研究者尝试使用简单的反应规则,让飞行机器人根据其他机器状态实时调整其运动。这种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缺乏对最佳性的考虑,容易导致飞行器行动不连贯,需要更大的安全距离。有些实现了对鸟类行为的模拟,但操作各个个体又显得尤为困难。

更多的优化方案不断地被提出,如 McGuire 等人提出了一种反应性群体梯度错误算法,使用光流定位和激光测距传感器进行障碍物检测,并将所有传感、决策、控制的功能部件集成到 30g 之内。周鑫他们团队也曾提出了 EGO-Swarm,一种部署在森林中的空中集群全栈导航解决方案。

摆在这些研究者面前的问题都是相同的:如何在各种规划路径中得到最优解?如何提高方案的可扩展性,兼容更多任务及目标?如何实现更「经济」的计算,为其他任务保留尽可能多的可用资源?如何实现更小的体积与重量,以提高飞行时间、适用复杂及狭窄的地形?

困扰他们的还不仅仅是单个问题的解决,这四个目标往往就是互相矛盾的,比如最优解依赖复杂的建模与不同方案的迭代试验,而这样会增加计算成本;提高可拓展性意味着以更通用的方式来定义问题,而这又牺牲了对潜在特殊问题的优化,可能与最优解失之交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全局的优化显得尤为困难。

在研究了各种方案后,周鑫等人将轨迹规划定义为重点问题,因为「它不仅改变轨迹的形状(是否平滑),而且能调整时间曲线,以充分利用可解的方案,最大化无人机的能力。」

在昆虫与鸟中,他们选择了后者,他们将鸟类这种长于轨迹规划的能力,归因于鸟类相比于昆虫更敏锐的视觉和运动感,更高自由度的运动系统,和更多的大脑容量。

02、向鸟类学习,造多个「智慧大脑」

「巧合却又合理的是,我们提出的解决系统十分类似于鸟:能够在能够在森林中自由飞行,同时避开障碍物和其他移动的生物。」

他们团队也为无人机造了一个「智慧大脑」,尽管处理器只有拇指大小,却能独立计算处理飞行过程中的海量信息。

鸟类为了避免碰撞,会同时调整路径和速度,这种时空轨迹联合优化的方法,也被他们用在了智能集群的解决方案里,它的优势也在他们的实地实验中得以展现。

在无人机穿越竹林的实验中,无人机时常需要穿过狭窄的间隙,而在左右也有无人机的情况下,一般方法是调整机体的高度避免碰撞。调整高度除了会浪费资源外,还会遇到下冲干扰,而他们方案是:调整时间配置文件,允许多架无人机仅改变必要的速度,然后依次通过间隙。

这种时空轨迹联合优化的难点在于:空间和时间参数共同确认轨迹,但二者是高度耦合的,这也导致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计算,才能确认最优轨迹。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将目标函数计算中的时空参数解耦,实现优化变量与表示轨迹的中间变量之间的线性复杂度映射,从而实现实时时空优化。

在这套轨迹规划的框架下,他们还将所有目标和约束条件转换为加权惩罚,通过「加权」的方式实现对不同目标及约束条件重要性的排序,用户可以预先添加特定于任务的目标及约束条件。

他们将这套方案与两个已知的最为先进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基准比较,一个是 MADER,一个是他们自己之前提出的方案 EGO-Swarm。

在测试场景中,无人机需要以 2 m / s 的速度飞越狭窄的大门和分布众多障碍物的区域。MADER 和 EGO-Swarm 都因为避免碰撞,出现了无人机等待或绕道的情况,而他们现有的方案却通过调整不同无人机的时间轨道,在避免碰撞的前提下,让无人机以最为平滑的方式通过,这种机体的较小变动则进一步保证了安全。

三种方案中,无人机通过窄门及障碍物区域的轨迹图

鸟群编队前行的方式同样给了他们灵感。

他们其中的一个实验是野外编队导航,要求十架无人机保持方形编队在树林中飞行。鸟类提供了一个「非常识」的经验,即编队飞行中,不能有预先设定的形状。

从他们的实验中可以看到,编队通过矮丛和障碍物时并不总是保持规整的方形,有时无人机必须偏离前面的障碍物,然后再加快速度赶上编队。

而且当无人机避开树木时,平均速度会自动下降,当它们完全回到开阔空间时,平均速度会增加。一些个体的速度变化在没有预编程的情况下,传播到了整个编队。

他们还在每架无人机上独立运行着视觉惯性里程计测距(Visual Inertial Odometry),以进行空中群体定位,并开发了一种分散的漂移校正算法以最小化误差,以避免碰撞。与之对应,鸟类在短程导航中主要依靠眼睛及前庭系统。

单体与群体智能的协调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每架无人机都配备了完整的感知、定位、规划和控制功能,并通过一个高保真无线通信的广播网络共享轨迹,高速计算用于快速规划,以此实现松散耦合,提高整体运行的稳定性。

03、一个「游乐场」,一方「试验田」

周鑫他们团队在四种场景中完成了测试,除了上述介绍的飞越茂密竹林、野外编队导航之外,还有高密度场景下的相互回避测试,在目标遮挡场景下的多无人机跟踪。

在相互回避测试中,10 架无人机进入到一个 3 米的圆圈范围内。在抵达目标后,无人机会被随机分配圆圈内的其他目标,如此往复。

实验过程中,除了原先的树木和三脚架外,实验人员会模拟真实场景,逐渐放置各种障碍物模拟新建筑,自己也会作为障碍物穿行于该区域,人为干扰和移动场上正在飞行的无人机。除此之外,还关闭了所有的地面定位锚点,以此模仿全局定位的损失。

高密度场景下的相互回避测试

实验的结果是可喜的。无人机达到的总目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线性增加,他们将这归功于轨迹规划达到的局部最优解。「在不同障碍物密度下实现了近乎恒定的传输速率。」

载人低空交通还未至,但无人机物流配送却不远。国内外,美团、顺丰、亚马逊、谷歌等一众参与者都加入了无人机物流的行列,城市则是越来越重要的物流配送场景。

无人机在狭小空间里方向随机地飞行,并躲避障碍物及其他无人机,这一设置还原了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空间里,空中交通密集繁荣的场景。这项测试的结果,则给了无人机系统能否实现「安全」、「高效」、「单独导航」三项基本要求这个问题,一个积极、正面的答案。

飞跃竹林任务同样如此。无人机群能在杂乱的野外实现自主导航,人造环境中的导航能力也得到了侧面的印证。而且,在更多复杂的场景中,如灾难现场,也可能因为无人机的进入提高难时搜救能力。

在另一项多无人机跟踪测试中,人类参与者在树林中移动,四架无人机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对人类参与者进行追踪。

无人机除了避开障碍物并赶上人类参与者外,还配备了额外的 RGB 摄像头。这个摄像头的重要任务当然不仅仅是拍摄视频,它更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高数据负载」硬件,完成视频压缩、数据存储、对象检测的任务,来验证平台在高计算成本任务下的可扩展性。

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软件和功能也可以被添加到无人机群上。

周鑫团队最后做了一件事,他们将系统内所有的代码都公开在了文章的补充材料里。他们也发布了加速空中集群研究所需的软件和硬件,其他开发人员可以部署这些软件和硬件,并在模拟和现场环境中验证他们的算法。

这些被分享的数据资料被命名为「swarm 游乐场」。游乐场里,更多更富挑战性的任务正在被模拟验证着。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人机避障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