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批评和地理诗学的区别是?

【二手9成新】赋学:制度与批评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刊 第二辑 /许结 中华书局

暨《子午线的牢笼》《文学地理学》新书发布会

时间:202173日上午

地点:上海市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西主楼1001

主持人:朱立元(复旦大学资深教授)

1、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刚

2、复旦大学中文系分党委书记  岳娟娟

3、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陆扬

4、《探索与争鸣》主编  叶祝弟

5、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汤源生

6、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  朱国华

主持人:王杰(浙江大学教授)

评议人:包亚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生于拟像:历史的空间与坍缩

2、包亚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资本、城市空间与后疫情时代的重构

3、刘怀玉(南京大学教授):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空间化发展若干问题思考

4、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意象的空间问题

5、王杰(浙江大学教授):社会主义目标与百年“红色经典”的文化价值

6、吴子林(《文学评论》编审): “我们可以求助于美学吗?”——中国哲学(美学)的合法性及其发展

7、方英(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空间转向之后的存在、写作与批评——评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地方叙事与空间想象》

8、刘英(南开大学教授):“流动性转向”视角下的空间批评

9、张蔷(山东大学副教授):文学·地图·空间——论韦斯特法尔的地理批评

A组地点: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西主楼1001

主持人: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评议人:王建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1、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实体文化空间建构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2、王建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别现代语境中的英雄空间解构与建构

3、张生(同济大学教授):空间形而上学:谈宗白华对中国建筑的批评

4、汤拥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从透视到重屏:重构比较美学的视觉逻辑

5、傅婵妮(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边缘空间”:论莱斯利·费德勒文化批评的空间指向

6、马欣(东华大学副教授):本雅明“灵韵”概念的辩证结构

7、王曦(复旦大学副研究员):作为文艺新形态的剧场——“艺术危机”语境下美学共同体的重建方案

8、张高元(广西师范大学讲师):深入物理,流转入情:陈洪绶高士图像的物叙事

9、张一方(南京大学博士生):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批判理论的社会革命观研究——以列斐伏尔、卡斯特和哈维为例

10、黄惠(江汉大学副教授):论创伤记忆背后的空间叙事

11、刘芳(复旦大学博士后):文学地理学视域下近代上海竹枝词的花园书写

12、沈若然(复旦大学博士生):保罗·吉尔罗伊黑色大西洋理论与现代性重构

参与讨论成员:刘英、朱志荣、傅婵妮、张生、方英、张高元、王曦、张一方、黄惠、刘芳、沈若然、包亚明、刘怀玉、刘士林、汤拥华、朱国华、王建疆、朱立元、张岩冰

B组地点: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西主楼1101

主持人: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评议人:朱军(上海大学教授)

1、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作为方法的空间:试论空间转向的意义与空间批评的含义

2、郭方云(西南大学教授):英美文学地图学的视域新探

3、寇鹏程(西南大学教授):文学地理学还是地理文学?

4、刘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时间加速对空间的取代:维利里奥事件论发微

5、陆扬(复旦大学教授):布鲁姆《J书》阐释的空间批评

6、朱军(上海大学教授):“地方终结了吗?——空间理论的辩证思考

7、郭春宁陈涛(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数字空间的“超语音转向”:后人类身体的符码叙事

8、赵靚(扬州大学讲师):试论地理诗学的生态意识与生态批评要素

9、王琦(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让—吕克·南希身体的非实在性与亲密性

10、刘芊玥(苏州大学讲师):后人类中的“情动”

11、傅越(复旦大学博士生):家园在后,世界在前——托尔金“文学制图”中的陆海空间

12、张艳庭(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异托邦空间叙事

13、朱庆园(复旦大学博士生):圣奥古斯丁《论音乐》研究

参与讨论成员:刘阳、朱军、王琦、郭方云、张蔷、赵靚、张艳庭、傅越、朱庆园、江华、汤源生、吴子林、王志敏、杜鹃、戴锦华、仇湘云、刘芊玥、叶祝弟、陆扬、寇鹏程

地点:光华楼西主楼1001

主题:我们为什么要开展空间批评?如何开展空间批评?

参与讨论成员:全体与会代表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1001

主持人:朱立元(复旦大学教授)



80后,南宁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二级,山东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在《民族文学研究》《当代文坛》《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出版《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韦其麟研究》《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等论著,先后获得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广西文艺花山奖·新人奖等奖项。

在广西的青年文学评论家中,钟世华是比较特别的一位。他既是评论家,也是诗人,同时,还是热衷于广西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他身上流动着浪漫的理想主义激情,同时又具有理性的哲思和思辨的热情。最难得的是,作为一名80后,他不赶热闹,而甘于坐冷板凳,尽心尽力,为推介广西本土诗人、作家,为繁荣广西本土文化,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我与钟世华结识,是在两年前的一次文学研讨会上。会上他激情洋溢的发言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对文学的热情和评论的激情也影响了在场的与会者。也许正是相同的志趣使然,此后,我们常常共同讨论当下文坛现象,作为从事广西文艺评论的同辈人,我深深为他那种文学评论的抒情范儿和理想主义情怀所折服。钟世华在评论写作中,是个极其踏实的人,写作高效严谨,学术功底扎实。在蓬勃生长的一代青年批评家中,他的努力与才情就像春天里暖暖的一道阳光,照进同代人的心灵深处。

作为一位文学思考者、批评家,钟世华始终致力于广西本土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努力构建自己的学术路径和批评语境,对广西重要文学作品及时跟踪批评,积极回应本土文艺创作,坚守批评精神,努力在文坛发出“广西声音”,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个人写作风格。他的批评文章总有一种透过表象抵达本质的深刻,也因此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他对广西作家的“创新”与“症结”,“坚守”与“突围”均有比较生动细致的分析与评述,比如在论文《学术视域下的多元批评与探究——东西创作研究述要()》中,对东西创作研究近20多年的学术史进行梳理,总结了学界对东西创作的研究,即呈现出由单一视角到多维视域、从简单评介到深入探究的发展趋势。

有广西文学发展的坐标图式横亘心中,他对广西本土作家的研究便有了准确的定位。钟世华关注文学创作前沿动态,在跟踪研究和评论本土作家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个人化的研究方向和评论风格。他所进行的文本分析,逻辑清晰,在对批评对象的分析中自然生发出论点,给读者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钟世华的文学批评,还侧重追寻少数民族作家的心路历程,结合作品的宏观架构及细节描述来对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做出判定,为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探索的作用。

2015年,钟世华历时三年多完成《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冯艺、刘频、盘妙彬、非亚、刘春、许雪萍、陆辉艳等25名广西本土诗人的访谈,该书一经出版,就获得多方好评和认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桃洲认为:“这本访谈录第一次比较全面展示了当代诗歌在广西这片神奇土地上以群落或个体方式生长的面貌,对诗歌的评论者、研究者具有重要文献性。”

在钟世华已发表的30多篇学术论文和文艺评论中,涉及陆地、韦其麟、冯艺、东西、朱东、石才夫、盘妙彬、郭金世等众多广西本土诗人、作家。《美丽壮乡的“行走”哲学——冯艺诗歌“心灵感受力”讨论》在《当代文坛》刊发后,先后被中国作家网、光明网等20多家媒体转载。此文以“行走”和“心灵感受力”为核心关键词,从“行走”姿态、“行走”身份、“行走”体验等三个维度,由外至内地梳理了冯艺诗歌创作的文学地理学空间,体悟贴切,文笔清新,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范式。冯艺是少数民族作家、诗人,钟世华为推介广西少数民族诗人作品,可谓尽力尽心了。后来,他又相继在《文艺报》发表了《亲情、故乡与民族的三重奏——读仡佬族诗人郭金世诗集〈青 公式树〉》,《从山野上到大海边——读韦佐诗集〈那是祖国的白鹭〉》等评论文章。他的批评行文讲究、文辞严谨,注重将文本理论与哲学思辨相联,从而构筑起一个广阔而深刻的批评世界。

钟世华对广西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的同时,也致力于广西当代文学的经典化研究,走进文学的历史,挖掘那些闪闪发光的经典作品的意义。2019年编著出版的《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韦其麟研究》,就是对韦其麟这位有突出文学成就和影响的广西本土诗人进行研究的成果。该书以翔实的文献资料,通过对韦其麟研究资料再次进行整理和充实,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佐证材料。这部著作的出版,把对韦其麟的研究重新推入评论界的视野,不仅从整体性、宏观性和学理性层面上促进对作家作品的研究,而且有助于为文学桂军建档立传,为广西当代文学发展史的研究留存和积累珍贵的文献资料,除此之外,他还将陆续推出周民震、林白、东西等广西作家的研究资料。

作为一位本土成长起来的评论家,钟世华对广西本土文学的密切关注,对广西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的深入探讨,体现出他在文艺评论中的责任和担当精神,为推动广西文艺“出名家名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做出的积极努力。钟世华不断地同文学、同历史对话,努力使文学评论与历史经典、当下创作紧密结合,经由文学批评,重建自我的理论话语。

理性批评中盈溢着诗性之美

观察一位评论家有很多个途径,通常我们最先了解一位评论家的往往通过他的语言和文字。任何人使用语言和文字进行创作时,都会体现出他本人的个性来。钟世华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一位评论家,这样的双重角色,使得他的批评更具诗人的气质和浪漫主义情怀。也正是这样的双重身份,他在写诗的同时,更在哲学和理性层面,研究和探讨诗歌的文学精神。纵观钟世华的诗歌批评,始终盈溢着审美的、艺术的、诗性的气质,蕴有丰富的哲学文化意义。从钟世华的文学批评中可以看出,他的评论文字清新自然,叙述率真灵动,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小处开掘,体悟深刻而独到。

在钟世华的批评园地,当属对当下诗人创作的批评与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精神与历史理性——以骆一禾诗中“黄昏”色彩的分析为中心》中,他努力探索骆一禾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来的诗学价值,挖掘其诗歌所昭示的文学精神与历史理性。在钟世华看来,骆一禾的诗在 1980年代诗歌中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这不仅是由于他的写作契合了其时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写作形态,更是由于其诗歌所昭示出的文学精神与历史理性。钟世华对骆一禾的研究,可贵之处在于从细节切入,调动起自己对诗歌的虔敬之心,走入语言的深处,同时也是对“黄昏”意象的最新解读。他看到了“黄昏”在骆一禾的诗学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围绕着骆一禾诗的“黄昏”意象的建构所形成的以“红色”为主导、多元色彩并置的“色彩群”,钟世华藉此诠释了骆一禾诗歌的独特内涵。骆一禾在透视“黄昏”色彩的同时,集中表现了鲜明的文学精神与深刻的历史理性。

钟世华在诗歌批评方面的努力,同样在他与一些名家的对话中显示了出来。在《坚持诗学本位,拓展研究路径——对话张桃洲》《理想的新诗史应是一种“问题史”——对话张洁宇》《丝路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新的发展机遇——对话石一宁》《在看似平常的地方发现诗意——对话石才夫》《“诗歌给予我的比我为它做的多得多”——对话徐南鹏》中,他将诸多当前诗歌创作中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一一拿来同这些诗人、评论家进行探讨切磋,其见解之新异,足以令人大开眼界。不得不说,钟世华对诗歌的批评充满着生命感悟和生命体验,而这样的批评方式是跟他与诗人直接的交流与互动分不开的。他既能把当代诗歌的现状和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读者,也能从泥沙俱下的当代文学创作中提炼出优秀诗作来对读者进行正确引导和陶冶。2017年8月,钟世华主编的《广西诗歌地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按照诗歌所描写的对象分为桂东篇、桂南篇、桂中篇、桂西篇、桂北篇等五个篇章,每个篇章都附有一位评论家的评论,共收入描写广西山川风貌、人文地理以及民族地域风情的诗歌139首,其中所选的诗作中就有不少文学新人的诗。该书受到区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赞誉,是一部饶有新意的广西诗歌选本。

钟世华的批评世界,其实更像是一片绿地,那里蕴含着丰富的营养,滋润着更为年轻的文学新人。他热心培育文学新人,注重对新人新作的评论,注重在同代人写作和在大学生群体中挖掘和扶植文学新人,这也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一项责任。他主编的《广西8090后25人诗选》2022年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了广西80、90后诗人中颇具潜力和影响力的新锐诗人陈前总、牛依河、陆辉艳、余洁玉、苦楝树、徐季冬、李双鱼、费城、侯珏、晨田、唐允、安乔子、陈振波、卢悦宁、六指、李路平等25人的代表作共221首。

文学批评固然是一个文学研究者的批评重心,但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其文化视野的拓展,更有助于思维空间的延伸和理论的拓展。十分难得的是,钟世华的批评更重应用性,持续关注广西本土文化的价值研究,主动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体现了其浓郁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

2021年,钟世华申报的“新时代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对策研究”获得广西社科界智库重点课题立项,该项目旨在进一步梳理乡村文化生态重塑面临的困境,从中找到突破困境的路径,为加快推进乡村文化生态重塑提出对策建议,并提出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生态重塑的具体措施。为此,他发表了《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的目标与进路》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了重塑乡村文化的目标,并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生态重塑的对策建议,可以说为乡村文化生态重塑指出了有效的路径。

2017年8月,钟世华受邀参加潇贺古道文化调研组,撰写了研究报告《潇贺古道:“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价值》,刊于《广西日报》。2018年,钟世华获得广西桂学研究会委托课题“潇贺古道文化丛书·古道文学研究成果”,目前已完成书稿《潇贺古道文化丛书·古道文学研究成果》的编撰,且顺利通过验收结项。钟世华对历史古迹的向往和好奇,对触摸历史文化的感悟和思考,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凝固在时空里。

钟世华思想活跃,富于进取精神。以其对文学事业的挚爱,对文学经典的景仰,面对复杂多变的文学潮流与多元化的创作现实,能够迅速做出回应,并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其对文化建设的兴趣,对文化遗产的敬畏,申报课题,著书立说,贡献不菲。

新世纪以来,广西文坛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如何对当下文坛现象做出反应与批评,如何把文化研究进行到底,成为钟世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坚定、勤奋和宽阔的视野,注定会使他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艺批评与文化研究之路!

(作者简介:张淑云,女,文学博士,广西教育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责编:黄浩云 | 审核:梁晴 | 复审:蒙树起 | 监制:韦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批评和批判有何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