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具体内涵有什么区别?以及基本内涵是否会变?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精神与内涵相信有很多人都很了解吧。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

  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的节气来临之时,都要举行与这个节气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这样,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四时节庆,纷至沓来”。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等节日接踵而至。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阖家团聚、拜年庆贺、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春的到来;还要祭奠先祖、尽孝寻根、踏青赏春、娱乐健身,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新春的赐福,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农耕播种。炎炎夏日,端午节又如约而至。人们佩艾采药、驱邪避毒,凭吊屈原、裹粽竞渡,斗草送扇、归省探亲,以期安度酷夏、消除邪恶。时至秋季,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纷至沓来。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人们,乞灵巧、放河灯、赏秋月、玩秋菊、登高辞青,以多种方式庆贺丰收、祭奠亡灵、祈福纳祥。严冬降临,瑞雪飘飞,腊八节、小年、除夕是对它最好的迎候。人们忘记了寒冷,扫洒除疫、送灶祭祖、社火游街、欢欢乐乐地团圆守岁,品味着“田增五谷人增岁”的喜悦。四时吉庆的和谐有序、错落有致,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

  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还体现出了农闲农忙安排有别的特点。从节日在一年四季的分布上看,农闲的冬春两季,安排的节日较多,节庆活动内容丰富,且持续的时间也相对长一些;而农忙的夏秋两季,则安排的节日相对要少,节庆的内容和时间也相对要稍短一些。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个一年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丰富的年节,即安排在冬春之际的农闲时节。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农耕社会使然。只有在冬尽春回的农闲之际,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才得以休息娱乐,并有充裕的时间祭神祀祖、阖家团聚。

  四季佳节的娱乐庆典和烹饪饮食,也是适时合令、因时而设、应季而生的。如春节的燃放鞭炮、扭秧歌、跑旱船、耍社火、转九曲、逛庙会,确能给寒冬里的人们增添不少激情和欢乐的气氛;清明节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是因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满目葱翠,一派生机,正是人们投身大自然、享受明媚春色的好时光;端午节赛龙舟,恰是江南水乡汛期未到,而气温已高,宜于水中嬉戏的良辰吉时;中秋节家人团聚,祭月、拜月、赏月,时及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清新,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可谓“花好月圆人团聚”的最佳时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宴饮,正值晚秋,秋风渐劲,寒意渐浓,霜染枝头,云淡山青,适宜人们登高秋游、活动筋骨、陶冶性情,尽享盎然秋意。此外,烹饪食物的多样性也体现了春夏秋冬、朝夕晦明等不同特点。夏秋之时,正是各种水果成熟的季节,于是此时的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等,人们的餐桌上,蜜桃、苹果、石榴、葡萄等各色水果便成了主角;冬春之际,猪羊壮鸡鸭肥,于是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里,各种丰盛的肉食成了人们的最爱;端午时节,粽叶飘香,自然清香诱人的粽子就成了餐桌上的“当家花旦”;中秋时节,“秋风响,蟹脚痒”,于是螃蟹便成了最受青睐的中秋美食。可见,传统节日的娱乐饮食等诸多节庆民俗,都是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

  “如果说,有些民族的节日体系是以宗教纪念日作为核心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其他某些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特征在于,这些节日是以协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中国传统节日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节律和独特的审美心理定势;反映了先秦以来历代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从远古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是“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岁月的推移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使传统节日不断被多种社会文化因素润泽渗透,有民间传说的嵌入,有宗教活动的影响,有历史人文的大量积淀,有民族智慧、情感、生活习性的融合等,节庆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如介子推居功不受赏的传说之于寒食节,爱国诗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的传说之于端午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传说之于七夕节等。又如,源于远古“腊祭”的春节,腊月初八先民用五谷杂粮做腊八粥敬祖祭神,是古代“腊祭”的开始。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各大寺庙纪念释迦牟尼成道日做腊八粥与古代“腊祭”的行事相融合,形成了民间食腊八粥的习俗。中国传统节日以博大的包容性,不断地融汇、积淀、丰富、发展,使之成为蕴含丰厚、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成为一面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多棱镜”,它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礼仪、民间信仰、伦理道德、人文诉求、审美情趣、文学艺术、饮食服饰……。由此我们可知,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的日子。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艺术形态是多元多样的。若依据传统节庆的性质和内容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将中国传统节日分为:生产类节日、祭祀类节日、纪念类节日、庆贺类节日、社交娱乐类节日、驱邪祛病类节日等类型。虽然各类节日均是围绕着特有的主题而展开,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渗入新的内容和形式,一个节日中常常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民俗活动。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大多具有了综合性,通常由多个节日主题、多项民俗活动所构成,其丰富的内容也使这些节日承载着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构成了中国节庆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节日浓缩着我国数千年文明进程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春节是由原始农业社会庆贺丰收的“腊祭”演变而来的,祭神敬祖,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感恩之情;辞旧迎新、阖家团圆,这是一年一度的春节的主题。春节的一系列仪式礼仪,不仅使民众的生活绚丽多彩,而且显示了以人为本,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反映出可贵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凸现着团圆、祥和、平安、欢乐的精神追求。清明节,人们通过扫墓祭祖、缅怀英烈先贤,送上一份哀思和敬意,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敬祖报本、热爱亲情和友情的道德情怀,并包孕着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郊游踏青则体现了中国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豁达心态和回归自然、热爱生活,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体现了传统价值观里对于爱国忧民、清高自守、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悬挂艾叶菖蒲、采药制药,在驱邪避毒中感悟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传达出民众对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国运昌盛的渴望;龙舟竞渡反映着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中秋节,家人团聚,共食月饼,共赏明月,共享天伦,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家庭团聚、生活祥和、未来美满。

  中国传统节日是各种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集中展示的平台,这个平台荟萃着祭奠、礼仪、表演、技艺、艺术、体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就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集大成者。自古祭祀和庆典仪式就十分丰富。就祭祀而言,春节祭祀活动很早就形成了两大祭祀文化传统:一是感念大自然的恩赐而举行的祭祀,如祭祀灶神,是对灶火烧食之功的感念;祭祀土地神,是对大地母亲繁衍万物的回报;祭祀井神、河神,是对生命之水的感恩;对牛、马、鸡等各种家畜的善待和祭祀,则是表达了对帮助人类生存发展的动物们的酬谢,等等。这些祭祀,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与大自然沟通、对话的方式和渠道,是虔诚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写照。二是敬仰古圣先贤和宗族祖先而举行的祭祀。慎终追远的尊祖情怀是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在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隆重地举行祭祖活动,宗族家长们率领着儿孙虔诚祭拜列祖列宗,感念祖先的恩德,祈祷其“在天之灵庇佑儿孙”,并倾诉出儿孙们的承诺和告慰。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饮水思源、永不忘本的传统精神。春节期间的社交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样:团聚、守岁、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放鞭炮、拜长辈、访亲友、逛庙会、观花灯、闹元宵等等。人们在释放内心情感、满足心理诉求、体味人间温情、享受年节欢乐中,演绎着、传承着、创造着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并净化和提升着亲情、友情。春节也是民间艺术、技艺的大展演。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年节史中,历代先民发明和创造了数以千计的游戏、艺术、体育的形式和品种,其中既有讲、唱、演,又有游戏、竞技、杂耍等。在春节期间常见的有:社火、戏剧、舞蹈、秧歌、高跷、旱船、舞龙、耍狮、耍猴、杂技、武术、跳绳、打秋千、放焰火、走灯阵、讲故事、说书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容和品位,而且使春节的喜庆氛围高潮迭起,使每个人都能尽享这份愉悦身心的欢乐,并得到精神上极大地放松。恰如有的学者所说:“普天同庆的春节的确是日常平淡生活的一种超越,是中华民族集体的生日,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狂欢节。”此外,围绕年节文化而产生的那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诗文佳句,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有关年节的歌谣和俗语等,也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族精神。

  在传统节日文化系统中,外显的、有形的物质文化也十分丰富,既有四季飘香的节令佳肴,更有纷繁多样的装饰品、吉祥物,还有大自然赐予的植物、花卉等,这些物质载体,通常具有多种功能,不仅能满足佳节中民众的某种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审美需求、点缀需求等,而且以其特有的象征性和富含的文化蕴意,满足人们避瘟驱邪、祈福纳祥、生活圆满、健康平安等各种美好的心理企盼和精神欲求。

  传统节日中的许多美食佳肴,都有着一定的象征寓意:除夕子夜与新年交替之时吃饺子,又称“更岁交子”,饺子取“交子”的谐音,有“辞旧迎新”与“喜庆团圆”之意;饺子又形似元宝,故又有“招财进宝”之意。春节吃年糕,由于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节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多有讲究,炒青菜是家家必备的盘中餐,表示“亲亲热热”;吃豆芽菜,因豆芽形同“如意”,意味着“如意吉祥”;餐桌上必有鱼,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余”,等等。此外,元宵节吃元宵、汤圆,象征家人团圆,和睦幸福;端午节吃粽子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取“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共享天伦之意;重阳节吃重阳糕,有百事俱高的含义。美味的节庆食品饱含着美好的寓意,体现着华夏子孙朴素且高尚的精神追求。

  在传统节庆用品诸如字画饰物、植物花卉中,大多也是物与情脉脉相通,人们以物寄情,巧妙地利用各种物质符号,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复杂的心理情感。如新春佳节,民间有在门窗上贴“福”字的习俗,“福”字含有“幸福”、“福气”、“福运”等寓意,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音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由桃符发展而来的春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以汉字和中国书法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赞美和祝愿。由门神画演化而来的年画,含有历史故事、神话小说、民间故事、民俗生活等多方面题材,可谓“画中有戏,百看不腻”,在《鲤鱼跳龙门》、《六合同春》、《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年画中,蕴涵着对人生的种种美好企望。即使是自然界中的一些植物、花卉,在传统节日特定的情境中,也有着品不尽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韵味。春节,人们以高洁脱俗的水仙花,象征新一年的福运;以迎风绽放的梅花,象征新春的吉祥,旧时曾有“梅花开五福,竹声报三多”的春联。清明节,人们插柳戴柳;端午节,人们悬挂艾蒿、菖蒲,这些特定的植物成了为民避瘟驱邪、保佑平安的使者。重阳节,纷繁盛开的菊花令人陶醉,并以其傲霜斗寒的品格抒情言志。

  三、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

  伴随着农业文明产生、演进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同时,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流行和发展中,由于内涵着历代民众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又不断吸收和融入儒、释、道等多种有益的文化元素。所以,在中国传统节庆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蕴含着值得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点:

  1、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

  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之中,人始终是节日的主体。节庆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天人关系、展示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为主。人们在节日中,或阖家团聚、欢庆交流,或探亲访友、男女相会,或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或结伴出游、踏青赏月,或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在普天同庆、融融之乐中,追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人最可贵的是生命,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春节,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清明节,踏青赏春、荡秋千放风筝;端午节,龙舟竞渡、户外秋游;重阳节,登高啸咏,骑射竞射,等等。许多节日还有避邪驱瘟、追求健康的内容,如除夕前的除尘送灶,清明节的插柳戴柳,端午节的悬艾蒲、饮雄黄酒,重阳节佩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人们在尽情享受节日的欢娱中,在“平安吉祥”、“健康快乐”的美好祝福中,谱写着一曲曲对生命的颂歌。

  2、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祖先历来有着异常浓厚的感情,《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的基本内容则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到尊老爱幼等。慎终追远的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每逢佳节都要虔诚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和怀念。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有祭祖的仪式和内容,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节庆活动中还处处体现着对长者的尊敬和对幼儿的宠爱,春节给长者拜年,为长辈们送上可心的礼物,节日宴席上对长者座次的优先考虑,为长辈们敬酒祝福;以祈福求寿为重要内容的重阳节,自1989年便成为国家法定的“老人节”,尊老爱老已成为节日的新主题。孩童幼儿更是节日的宠儿,春节长辈要给“压岁钱”,屠苏酒要从年幼者喝起;端午节要给儿童涂雄黄、佩香囊、带艾虎;中秋节有儿童喜爱的“兔儿爷”、“流星香球”等,这些习俗寄托着人们对后代的祝福与期望。

  3、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节庆文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元宵节的灯会展示着各种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手艺。庙会上百戏杂陈、百艺斗胜,使人目不暇接。文人可以联句咏诗,村女也可以当场对歌,刘三姐不输于酸秀才。灯谜竞猜,让人绞尽脑汁。窗花剪纸,生动传神。小女儿斗草,比的是植物知识。秋千起伏,风筝入云,孔明灯升天,荷花灯入水,各有胜场。七夕的乞巧,更是以成为巧手姑娘为美。”这些多姿多彩的节庆民俗事象,充分反映了华夏子孙刚健有为、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4、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坚持正义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不少节日是与民族气节和爱国传统相关联的,尤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代表。清明节中融入的寒食节,其起源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晋国忠臣介子推。介子推居功不取,隐居绵山,宁被烧死,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人们把介子推蒙难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纪念。过寒食节的同时,人们也世世代代赞美与弘扬着介子推的刚正气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上下求索,为的是精忠报国。他屡遭陷害,含冤而死。民间为了凭吊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节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通过端午节这一载体,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节庆活动中,不断地得以发扬光大。

  5、贵和尚美、团结和睦及平安吉祥的心理追求

  “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团结和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日的源起便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节日中的各项娱乐活动、人际交往、饮食安排等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家人聚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而圆圆的饺子皮则象征着团圆。春节里的“拜年”活动,使亲朋邻里之间,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团结,可谓“一声恭喜,互泯恩仇”。元宵节,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又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满的愿望。七夕节,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将中国人天长地久的爱情演绎得如此唯美和浪漫。中秋节,团圆团聚、家国和谐,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憧憬与追求。九九重阳,登高吃糕,寄托着人们健康长寿、实现人生境界步步高的美好愿望。

  四、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而且凝结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是民众精神情感的重要寄托方式。广大民众有着追求丰收富裕、平安和顺、生活美满、欢乐吉祥、健康长寿等共同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心理诉求,不断通过欢度传统节日的方式,通过节庆的礼仪习俗得以表达和释放。民众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最希望享受到的是和睦亲情的温暖,而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活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最佳时机。节庆活动中蕴含的情感极为丰富,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感恩,也有对祖先的答谢;既有对先烈圣贤的缅怀,也有对故土家乡的依恋;既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兄妹手足的牵连之情;既有街坊邻里的互助之情,也有朋友同事的友爱之情。通过祭祖、拜年、访亲、联欢等多种节日仪式,传递着这些人间美好的情愫,使传统节日超越时空界限,始终发挥着凝聚民族情感、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由于传统节日具有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综合性等特点,又使这种功能不断地得以强化。

  中国传统节日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记忆的一种全民性强化,是延续民族品性、增强民族认同的链条。传统节日的风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发展、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性。这些节日超越了地域、阶级、种族乃至时代的界限,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无不同日而庆,同日而乐。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逢春节前,中国人返乡的景象如同候鸟回迁,大多数人不论身在何处,都要踏上归乡之路,回家团聚,共度除夕。即使身处海外的华人华侨,每逢传统节日,也都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在庆贺佳节之时,无限向往祖国。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数千万华人,以及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实业家和留学生,他们落居在哪里就把“过大年”的习俗带到哪里,并在“过大年”时,将思乡、思亲、思归、祈盼团圆之情,以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亲善之情抒发到了极致。在浓郁的传统节庆文化的氛围里,民族认同感自会不期而至、不约而同。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也十分重视,每逢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侨来到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他们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在追忆先祖的仪式中,接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保持着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心心相印。传统节日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彰显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整个民族在周而复始的中华节庆文化的洗礼中,凝聚和维系着民族情感,锤炼和固化着民族个性,培育和弘扬着民族精神,壮大和张扬着民族形象。

  中国传统节日又是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精神纽带。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汉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共同享有的节日。如满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侗族、毛南族、达翰尔族、拉祜族、锡伯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大都与汉族一样,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列为自己民族的节日。尤其是春节,如今已差不多成为我国各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各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庆贺方式欢度传统佳节,这也恰好反映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各民族人民在共同欢度传统节日中,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了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化,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 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①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2, 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

  1.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美满:贵和尚美

  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如:通过团拜、探亲等仪式活动密切了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赛的开展,释放内心的情感、期望,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从而使这里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此外,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等,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重阳遍插茱萸,这些驱恶辟邪的习俗也显露出尚美的意愿。②

  2.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文明。几乎每个节日都是一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逐渐产生的。在节日的选择上体现了人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民众依照自然节奏、适应气候周期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而对节日的庆祝体现了人们祈盼农业生产的风调雨顺。这一点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另外,在节日中,人们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如:在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清明踏青娱乐,端午节划船竞赛,中秋节仰望天空中的明月等等。这些节日活动都可以让人们亲近大自然,感觉到“天人合一”的氛围,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与大自然的和谐。

  3.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贵人伦

  “伦理本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比如合家团聚是春节和中秋节最显著的特点。另外,贵人伦还体现在对孝道的重视。每个节日几乎都有对祖先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孝思之情。重阳节注重敬老孝亲;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妇女回娘家,女婿看望岳父母等。这些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关心和孝道。

  还有不可不提的是,中国传统节日还具有协调人际、增强成员凝聚力的道德功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各种礼仪、仪式,这些礼仪、仪式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而这些约束又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种伦理关系,遵守其内含的道德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14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资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 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 ,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最高价值原则;“中庸” ,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 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 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 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 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再生,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了解和把握 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求 教于各位同行。 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 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高度集权的专制 政治制度,还有作为社会生活基础形态的宗法关系、血缘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使之形成了把世间伦常、现实政治作 为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目标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成为以政治伦理文化为主体、以等级 制度亦即礼制为框架的封建专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具有内在矛盾的复杂体系,其中既有积极的内容, 也有消极的因素;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 必须对之进行全面考 察、理性分析。 张岱年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 2 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他认为, 易传中提出的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及“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 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 “自 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 决不停止” , 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 “厚德载物”指君子应以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这些特点, 概括出了中华 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哲学家主张清静、无为, 但从总体上讲, 中 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一直居主导地位。 二 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的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 重要价值指向。儒家的价值学说,可以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它认为道德 不是来自上天的意志,而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而产生的。孔子主张“义以 为上” (论语阳货) ,即道德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具有内在价值,是 人类社会的基础和主导;道德不但可以衍生出知识价值,而且可以决定政治价值和 物质利益价值。这种重视道德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价值观的发展有 深远的影响。儒家并非不看重生命的价值,但更强调道德价值,在他们看来,生命 对一个人固然重要,但人的道德操守和气节更重要。在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 主张“杀身成仁” , “舍生取义” 。儒家道德观念重内在价值与修养,认为道德不是 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尤其不是用来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它是一种精神的自 律,人加强内在修养,就是要提高道德的自觉性。 中国思想家从人类生活本身探求道德的根据,体现了人本的观点。像孟子 把道德的根源归于人性,荀子将道德的产生归于圣人的思虑,张载从人与人、人与 物的本然关系诠释道德等等,这些观点虽然在历史观上属于唯心主义,但比宗教的 道德观无疑要高明、合理。 3 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中最为鲜明、 持久的传统之一,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历代哲人都认为人应该有崇高的社 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礼记礼运篇所描绘的大同世界。这种带有浓厚理 想色彩的原始大同社会图景,影响了中国历代哲人和统治者。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肯 定人的人格尊严、人的道德价值的思想,儒家道德的特点是富于理想主义、人文主 义和实践理性精神,它追求自我完美,力图通过道德塑造理想人格。孔子说:“三 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此之为大丈夫。 ”认为高尚品德的价值远在世俗的富贵之上。儒家非常注重气 节,孔子说: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说: “生, 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身而取义也。 ”儒家最理想的人际关系是父 慈、子孝、兄友、弟恭。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积极入世, 在个人与家庭、个人 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提倡群体意识, 突出个人的内在修养, 意欲通过个 人的内在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这种充分肯定人的人格尊严的观点, 是非常深刻的。 中国传统道德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 正是由于它有着与人类理想的大道相一致的方 向。 三 封建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延续与发展, 以及以儒家仁义道德为 价值信念, 以成仁取义为价值理想的思想传统, 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家族、重血缘 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最为普遍的家庭模式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大家庭中 成员通常居住在一起, 经济上实行统一收支和管理, 除家长外, 其他人经济上没有 自主权力, 要依赖家庭的共同财产而生活, 因而, 家庭的命运也就是个人的命运, 而 个人就不得不以家庭为本位。家长制管理模式下的家庭关系, 没有任何民主和平等 可言, 有的只是对家庭成员应负责任和应尽义务的种种伦理限制与规定,而且这些限 4 制和规定大多是单向度的, 仅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责任、义务, 族权、父权、夫权 在家庭中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这种家族本位主义的价值观后来被引申发展为 国家为本、君权至上的社会本位主义, 正如“三纲”中所规定的: “君为臣纲, 父为 子纲, 夫为妻纲” 。 总之, 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反映、表达、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 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封建的思想文化。它以自然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 以维护皇权、神权、父权为中心的严酷等级秩序的“礼”为基本范式,有其内在的同 一性和根本价值指向, 有导源于这一中心的本源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 是一种自足 的整体性体系。必须看到, 这种植根于长期稳定的农业社会, 服务于封建的经济基 础和国家机器, 有着稳定的、整体的发展模式的文化, 与现代工业文明和以商品交 换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所需要、所要求的文化, 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化的转型, 新的 文化体系的建立, 必须以现实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 为依托, 为尺度。但同时, 以儒 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积极作用是不容抹煞的。它的整体性、系统性 和传承性,使之构成了人们解读、理解现代化的整体背景;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材 料, 也是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成长和创建的必不可少的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 这笔资源, 让它在当代发挥应有的价值,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任 务。 资料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专家学者、仁人志士有很多学说。山东科技 大学文法系卢秀华副教在他的论文论中国传统与现代化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 丰富内涵,概括为六方面,现特向您推荐: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 知死” ,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 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 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 5 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 践。 、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 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 ,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 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 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 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 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 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 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 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 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 “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6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料一 :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 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 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 ,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 ,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 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 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 、 “持中”的 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 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 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 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 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 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其次, “和合” 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 7 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有人指出,纵观中国 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 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 如儒家对“和” 、道家对“妙” 、佛 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这表 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 “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 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 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 事作风和人格境界。面对现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 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在生活实践中,守中、 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 “中庸”就是要正 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 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资料二: 一、文化精神的意旨 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 。文化研究一方面离不开广义的文化这个宽阔背景,另一个方法论原则 ,即可从特定文化的中心观念入手,以期真正深刻地把握整体文化的本 质特征。 8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 ,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 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 向的消极因素。 儒道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 形成互补之势。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 、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 、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传统士 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 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 以和为贵。 “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 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 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 作用。 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 ,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 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 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 导地位。 3 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资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传统文化。 第一,如我们可以从实物的层面(譬如故宫、长城以及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等) 9 、制度的层面(如各种官僚机构和制度等)以及思想文化的层面来理解和界定传统 文化。 第二,我们还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内在构成上来理解和界定传统文化: 1、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 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2、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3、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 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4、从地域维 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 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 化;5 、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 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 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6、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 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 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 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 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第三,我们还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来理解和界定传统文化。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天人合一之学;2、从人与社会群 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际和谐之学;3、从人的身与心 (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身心(形神)平衡之学;4、从人的道 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内圣外王之学;5、从人的认识和 实践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知行合一之学;6、从经典原著与思想体系的关 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经典诠释之学。 10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直线的系统,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包罗万象的系 统,有些我们可以直观地说是好还是坏,如古代的人殉制度、炮烙制度、凌迟制度、 以及一夫多妻多妾制、妇女裹小脚和男人留长辫等等,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都是 传统文化中极端残酷落后愚昧的内容,经过历史的选择,这类腐朽落后的内容被历 史淘汰了;有些我们则不能笼统地说传统文化是好是坏、是优是劣,哪些是精华, 哪些是糟粕,而是必须具体分析,要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不能笼统回答是或否。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年刚刚被废除的农业税,从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到 2006 年,整整 2600 年;经过 2600 年,它最后被证明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当代 社会现实,最终被淘汰了;有的经过现代改造,被现代社会所借鉴所利用,如高考 制度,高考制度就是隋唐以来盛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在现代社会的翻版,这种制 度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都有了一个基本公平的竞争机会。当然,以上都还是器的 层面,也就是物质的层面、制度的层面,最难判断的还是道的层面,也就是思想的 层面,观念的层面。冯友兰就提出“抽象继承法”:即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断区分 为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就具体意义而言,大都与封建思想有关,因此应当抛弃, 就抽象意义而言,大都与封建思想无关,因此应当继承。譬如忠孝,荣辱、礼义廉 耻以及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小康社会,实事求是、等,这些思想观念 经过现代的创新性转化,已经成为我们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思想资源。总之, 应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切忌简单笼统地以是好还是坏来对待我 们的传统文化。 对待东方文化,或曰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二分法,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灵芝没于荒草,玉石淤在泥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不乏 瑰宝,足以作为我们建设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明的营养和土壤。在整个 毛泽东时代,我国的文化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将阶级和阶级分析 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入文化科学,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已经探索出一条研究 和正确阐述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等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取得了非凡成就,培养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资产阶级自由 11 主义分子时而为了“全盘西化”采取极端的虚无主义的态度拒绝承认中国文化中客 观存在的革命性内容,时而又“反其道而行之” ,用虚伪的“孔孟之道”抵制、诋 毁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宣扬资产阶级和平主义,为资本主义复辟开辟道路、 “拓展 理论空间” ,百般回护、无所不至。他们固执地以为阶级的存在不是以生产发展的 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反而是“人为地划分”的结果,企图以空泛无力的泛爱观或 仁义观抹平生发于经济地位对立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的分裂。上述思想也影响到左 派阵营。个别同志开始对自己的一贯立场产生怀疑,动摇不定。不仅陷入历史唯心 主义的泥坑,鼓吹“共同创造历史”论,公然否定“奴隶创造历史”之科学论断, 宣扬“阶级妥协”和“阶级合作”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距离彻底背叛无产阶 级只有咫尺之遥。 资料二: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些人大脑子里并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要了解这个概 念我们首先来说一说文化的定义。有人把这个定义从两方面解释:1.老百姓的理解 老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化。2.权威的解释 对文 化的一个诠释,需要去看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比如辞海 、 辞源 ,它对文化这 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 同,它将“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问题上。文化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古代 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战争年代,也有战争年代的文化。比如, 游击战文化、阵地战文化、正规战文化、海陆空三军的战争文化。五四时期,有人 又提出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把中国文化批得一文不值。一切都唯西方是举,只 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 刘梦溪教授认为从广义角度看, 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 其价值系统;从狭义的角度看,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 12 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 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津津乐道它的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甚至它的 糟粕部分思想文化领域也有其精华部分,譬如民本思想(但我认为那还是明君明臣 的产物) 。我也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国古典文学,古典音乐都是我的最爱。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缓慢还有其他一些综合因素,比如皇权 过重,统治者虚骄、妄自尊大等等。还有更主要的,是长期只知有中国,不知有世 界,等到江河日下、国将不国的时候,总算知道有世界了,又囿于传统、不肯放下 架子” (刘梦溪)这些都是历史的垃圾,而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在其间长达两三千年 时间,受这种专制思想毒害何其至深是不言而喻的了。就是毛泽东这样的人,也没 有逃脱被中毒的命运。所以一种先进的文化应该是看它能不能与时俱进,吸收人类 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不是“囿于传统、不肯放下架子” 。中国民主文化土壤薄弱, 老百姓素质不高,民主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中华民族的复兴,唯有大力宣扬 民主和法制,开启民智。因此,民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缺失,国人需要补上 这一课! 4 谈谈你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及意义: 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 外概莫能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 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经典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经典中 也同样有糟粕。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 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数 度全盘西化浪潮的拨乱反正,也是对现实冷思考的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 13 志。立足自我,对外来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整合日显紧迫。另一方面,随 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日 益突现,已成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内驱力。 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放眼 21 世纪全球竞争而 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 择和开放的创造。 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自觉与理想人格,追求人与人、人 与自然、个人身心之间的平衡和谐,在治国安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留下 了丰富的宝贵遗产。 而对于个体而言,文化能在个人的心灵深处形成势能,定向地释放与发挥,理 智保持与直接欲望的距离,支撑起人们的精神空间,引导人们超越自我,溶入整体, 成就事业。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套完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身养性的学问,为 任何一个民族所未见。 资料二:一、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纪各国都在不断的了解中国,特别是 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 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孙子兵法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更 是威震世界。当世界都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是更该了 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吗?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 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 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 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三、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 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 14 中国大学扩招已经有些年头了,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奔向了社会。他们将 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学子将会把中国带到世界舞 台最闪耀的位置。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 统编 2019 选择性 必修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内涵 特点 教学 设计

第第 1 1 课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理念: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和课堂梳理,了解并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体系,初步形成有关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时空框架,使学生深化已有的时空观念;通过历史材料与情景,自主归纳与概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训练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将知识内化成观念,形成基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家国清怀。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教学目标:1、自学教材 2-4 页,提取出教材中关于中华文化发展的阶段、时期以及每一个时期的主要内容,概括出这个过程中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根据这些内容构筑知识体系,完善时空框架。2 2、根据目标一中所整理出的内容与历程,结合教材,归纳出中华文化的内涵,由此结合材料、教材归纳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3 3、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合作探究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结合目标二学会根据史实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客观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优秀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共两课时内容,本科为第一课时,共三大部分内容,从发展历程到内涵、到价值来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历程以及主要代表人物以及思想的阐述中,明显倾向于先秦时期,对于封建社会的主流代表人物并没有谈及。可能编者认为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思想并不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为了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教学设计中还是增加了先秦时期的部分文化优秀内容,希望可以扩充学生学习历史的知识面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本教材是选择性必修部分的第三模块,在此之前,学生在必修部分对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应该有了了解,在选择性必修的前两个模块中,对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概情况也有了学习,因此对本课内容的接受还是有逻辑基础的。 学生学习本科的难度在于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内化成观念,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将课本知识直接灌输的方法,完善情景与问题设定,实现文字到观念的自然转换。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法、史料解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教学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课前准备:教材、学案课前准备:教材、学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一)单元导入:同学们看我们大屏幕的背景,这是什么风格?(中国风)什么是中国风?(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风格)中国风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来,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风格,我们从今天开始就来了解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二)课时导入:在历史上,对于中华文化的态度并不是一致的,我们看一段视频,来看看在近代,部分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播放视频,展示问题:以陈独秀为代表兴起什么运动?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绝对否定二、新授二、新授目标一:自学教材 2-4 页,提取出教材中关于中华文化发展的阶段、时期以及每一个时期的主要内容,概括出这个过程中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时间:5 分钟我们将以接龙的方式来完成这一项内容5 分钟结束后找一排学生接龙,教师在白板上提前写好时间如下(一)(一)历程1、多元起源原始社会2、从奠基到发展,从传承到转折封建社会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唐:宋:明清:3、由衰落到复兴近代鸦片战争后:20 世纪早期:五四运动后:学生接龙完成历程后,继续接龙主要代表与思想,同时大屏幕展示正确内容孔子:儒家文化创立者,“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见贤思齐;“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尊贤使能;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有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凸显人的存在墨子:尚贤。目标二目标二(一一)根据目标一种所整理出的内容与历程根据目标一种所整理出的内容与历程,结合教材结合教材,归纳出中华归纳出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内涵。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 她也有着自己可以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特点,请大家开始看到目标二的两个问题,结合材料,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大屏幕展示出所有的代表人物与思想主张,板书结合学生接龙补充完善,供学生思考归纳。三分钟之后由学生自主回答。提出某向内涵后,还可以再列举出其它的思想。内涵: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和而不同(二)结合材料、教材归纳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二)结合材料、教材归纳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材料二诸子百家部分代表:1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2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3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4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5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6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材料三材料三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 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材料四材料四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 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 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 古印度的代表 “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已经灭绝,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失。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 1840 年到 1945 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 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标三目标三: 通过阅读材料通过阅读材料, 结合教材内容结合教材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小组合作探究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示材料与问题及要求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材料二:核心价值观成长于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趋向,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与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融合,再到近代以来, 对西方优秀文化理念的借鉴, 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崇尚,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又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材料三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大学亦是如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规范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塑造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政治生态,它对维护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合作探究,由组内形成发言代表进行展示。中华文化的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 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思想源泉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三、小结三、小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学生自主思考、自助发言,可结合政治理论进行阐述。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女德班是指以宣扬“女德”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2014 年 9 月 21 日,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 16 个字,被形容为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这类女德班在全国遍地开花:从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到陕西、广东和海南。2018 年 12 月,网传“温州惊现未成年人女德班”一事,温州市第一时间成立由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教育局、文成县组成的市县联合调查组。责令立即停班,关闭培训点。提供两则“女德班”材料,让学生自由发言,训练学生根据历史观念与历史学习方法来判断与解释现实热点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目标检测目标检测1、以下史实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包容性特点的是:A.商鞅提出“重农抑商”B.董仲舒融合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发展新儒学C.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D.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 “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 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A荀子B墨子C孟子D老子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4、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思想主张是()A主张“以德服人”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D主张“性善论”5、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6、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 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7、2011 年 6 月 16 日凌晨,我国大部分天空逐渐出现一轮红月亮,成为 11 年来月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和食分最大的月全食。 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A“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B“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C“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D“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8、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C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D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9、“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A孟子的“仁政”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0、葛荣晋在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一明清实学中指出:“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 是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文

  文档分享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