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生物脱氮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A2O是膜处理提标改造的好伙伴。让我们对A2O一探究竟。

污水进入厂区后先后经过粗格栅→细格栅→进水泵房→旋流沉砂池等设备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及沙粒完成一级污水处理(预处理),之后经过A2O氧化沟厌氧-缺氧-好氧处理工艺去除污水中的COD、BOD、氮和磷等污染物,氧化沟出水在二沉池,经过絮凝沉淀完成二级污水处理(生化处理),二沉池上清液先后经过连续活性砂滤池过滤和紫外消毒渠消毒完成三级污水处理(深度处理),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处理工艺中二沉池沉积的活性污泥一部分会流至厌氧池配水井与污水混合循环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剩余污泥经过污泥深度脱水车间处理将含水率降低至50%左右后外运处置。

A2O工艺是Anaerobic-Anoxic-Oxic的英文缩写,它是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简称。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生物硝化及反硝化工艺和生物除磷工艺的综合。

该工艺处理效率一般能达到:BOD5和SS为90%~95%,总氮为70%以上,磷为90%左右,一般适用于要求脱氮除磷的大中型污水厂。但A2O工艺的基建费和运行费均高于普通活性污泥法,运行管理要求高,所以对目前我国国情来说,当处理后的污水排入封闭性水体或缓流水体引起富营养化,从而影响给水水源时,才采用该工艺。

A2O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活性污泥中,菌群主要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聚磷菌组成。在好氧段,硝化细菌将入流中的氨氮及有机氮氨化成的氨氮,通过生物硝化作用,转化成硝酸盐;在缺氧段,反硝化细菌将内回流带入的硝酸盐通过生物反硝化作用,转化成氮气逸入到大气中,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在厌氧段,聚磷菌释放磷,并吸收低级脂肪酸等易降解的有机物;而在好氧段,聚磷菌超量吸收磷,并通过剩余污泥的排放,将磷除去。

A2O 工艺于70年代由美国专家在厌氧一好氧磷工艺(A/O)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该工艺同时具有脱氮除磷的功能。

该工艺在好氧磷工艺(A/O)中加一缺氧池,将好氧池流出的一部分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前端,该工艺同时具有脱氮除磷的目的。

(1)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运行稳定,有较好的耐冲击负荷。

(2)污泥沉降性能好。

(3)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微生物菌群的有机配合,能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的功能。

(4)脱氮效果受混合液回流比大小的影响,除磷效果则受回流污泥中夹带DO和硝酸态氧的影响,因而脱氮除磷效率不可能很高。

(5)在同时脱氧除磷去除有机物的工艺中,该工艺流程最为简单,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也少于同类其他工艺。

(6)在厌氧一缺氧一好氧交替运行下,丝状菌不会大量繁殖,SVI一般小于100,不会发生污泥膨胀。

(7)污泥中磷含量高,一般为2.5%以上。

影响A2O工艺出水效果的因素

影响A2O工艺出水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污水中生物降解有机物对脱氮除磷的影响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对脱氮除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对A2O工艺中的三种生化过程的影响是复杂的、相互制约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在厌氧池中,聚磷菌本身是好氧菌,其运动能力很弱,增殖缓慢,只能利用低分子的有机物,是竞争能力很差的软弱细菌。但由于聚磷菌能在细胞内贮存PHB和聚磷酸基,当它处于不利的厌氧环境下,能将贮藏的聚磷酸盐中的磷通过水解而释放出来,并利用其产生的能量吸收低分子有机物而合成PHB,在利用有机物的竞争中比其它好氧菌占优势,聚磷菌成为厌氧段的优势菌群。

因此,污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对聚磷菌厌氧释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厌氧池进水中溶解性磷与溶解性有机物的比值(S-P/S-BOD)应在0.06之内,且有机物的污泥负荷率应> 0.10 kgBOD5/kgMLSS·d。

在缺氧段,异养型兼性反硝化菌成为优势菌群,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可降解的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回流混合液中的硝态氮还原成N2而释放,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

污水中的可降解有机物浓度高,则C/N比高,反硝化速率大,缺氧段的水力停留时间HRT短,一般为0.5~1.0 h即可。反之,则反硝化速率小,HRT需2~3 h。可见污水中的C/N比值较低时,则脱氮率不高。通常只要污水中的COD/TKN>8时,氮的去除率可达80%。

在好氧段,当有机物浓度高时污泥负荷也较大,降解有机物的异养型好氧菌超过自养型好氧硝化菌,使氨氮硝化不完全,出水中NH4+-N浓度急剧上升,使氮的去除效率大大降低。所以要严格控制进入好氧池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在满足好氧池对有机物需要的情况下,使进入好氧池的有机物浓度较低,以保证硝化细菌在好氧池中占优势生长,使硝化作用完全。对此,好氧段的污泥负荷应<0.18

由此可见,在厌氧池,要有较高的有机物浓度;在缺氧池,应有充足的有机物;而在好氧池的有机物浓度应较小。

A2O工艺污泥系统的污泥龄受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好氧池,因自养型硝化菌比异养型好氧菌的最小比增殖速度小得多,要使硝化菌存活并成为优势菌群,则污泥龄要长,经实践证明一般为20~30 d为宜。

但另一方面,A2O工艺中磷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排出含高磷的剩余污泥而实现的,如ts过长,则每天排出含高磷的剩余污泥量太少,达不到较高的除磷效率。同时过高的污泥龄会造成磷从污泥中重新释放,更降低了除磷效果。所以要权衡上述二方面的影响,A2O工艺的污泥龄一般宜为15~20 d。

在好氧段,DO升高,硝化速度增大,但当DO>2mg/L后其硝化速度增长趋势减缓,高浓度的DO会抑制硝化菌的硝化反应。

同时,好氧池过高的溶解氧会随污泥回流和混合液回流分别带至厌氧段和缺氧段,影响厌氧段聚磷菌的释放和缺氧段的NOx--N的反硝化,对脱氮除磷均不利。

相反,好氧池的DO浓度太低也限制了硝化菌的生长率,其对DO的忍受极限为0.5~0.7 mg/L,否则将导致硝化菌从污泥系统中淘汰,严重影响脱氮效果。所以根据实践经验,好氧池的DO为2 mg/L左右为宜,太高太低都不利。

在缺氧池,DO对反硝化脱氮有很大影响。这是由于溶解氧与硝酸盐竞争电子供体,同时还抑制硝酸盐还原酶的合成和活性,影响反硝化脱氮。为此,缺氧段DO<0.5 mg/L。

在厌氧池严格的厌氧环境下,聚磷菌才能从体内大量释放出磷而处于饥饿状态,为好氧段大量吸磷创造了前提,从而才能有效地从污水中去除磷。但由于回流污泥将溶解氧和NOx-带入厌氧段,很难保持严格的厌氧状态,所以一般要求DO<0.2 mg/L,这对除磷影响不大。

4、混合液回流比RN的影响

从好氧池流出的混合液,很大一部分要回流到缺氧段进行反硝化脱氮。混合液回流比的大小直接影响反硝化脱氮效果,回流比RN大、脱氮率提高,但回流比RN太大时则混合液回流的动力消耗太大,造成运行费用大大提高。根据A2O工艺系统的脱氮率η与混合液回流比RN的关系式η=RN1+RN(%)可以得到二者之间相互关系。

回流污泥是从二沉池底流回到厌氧池,靠回流污泥维持各段污泥浓度,使之进行生化反应。如果污泥回流比R太小,则影响各段的生化反应速率,反之回流比R太高,A2O工艺系统中硝化作用良好,反硝化效果不佳,导致回流污泥将大量NO-X-N带入厌氧池,引起反硝化菌和聚磷菌产生竞争,因聚磷菌为软弱菌群,所以反硝化速度大于磷的释放速度,反硝化菌抢先消耗掉快速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反硝化,当反硝化脱氮完全后聚磷菌才开始进行磷的释放,这样虽有利于脱氮但不利于除磷。据报道,厌氧段NOx--N<2 mg/L,对生物除磷没有影响,当COD/TKN>10,则NOx--N浓度对生物除磷也没有多大影响。

相反,如果A2O工艺系统运行中反硝化脱氮良好,而硝化效果不佳,此时虽然回流污泥中硝态氮含量减少,对厌氧除磷有利,但因硝化不完全造成脱氮效果不佳。

权衡上述污泥回流比的大小对A2O工艺的影响,一般采用污泥回流比R=(60~100)%为宜,最低也应在40%以上。

好氧段的硝化反应,过高的NH4+-N浓度对硝化菌会产生抑制作用,实验表明TKN/MLSS负荷率应<0.05 kgTKN/kgMLSS·d,否则会影响氨氮的硝化。

7、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影响

根据实验和运行经验表明,A2O工艺总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一般为6~8 h,而三段HRT的比例为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1∶1∶(3~4)。

好氧段,硝化反应在5~35℃时,其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适宜的温度范围为30~35℃。当低于5℃时,硝化菌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止。有人提出硝化细菌比增长速率μ与温度的关系为μ=μ0θ(t-20),式中μ0为20℃时最大比增长速率,θ温度系数,对亚硝酸菌θ为1.12、对硝酸菌为1.07。

缺氧段的反硝化反应可在5~27℃进行,反硝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5℃。

厌氧段,温度对厌氧释磷的影响不太明显,在5~30℃除磷效果均很好。

在厌氧段,聚磷菌厌氧释磷的适宜pH值是6~8;在缺氧反硝化段,对反硝化菌脱氮适宜的pH值为6.5~7.5;在好氧硝化段,对硝化菌适宜的pH值为7.5~8.5。

A2O污水处理调试(主要为生物部分)

1.活性污泥指标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浓度

为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即:包括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不可降解有机物和无机物。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浓度:为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有机固体物质浓度,不包括无机盐部分,它能准确表示活性污泥活性部分的数量。

污泥沉降比(SV%):曝气池混合液在100ml量筒内静置30min后形成的沉淀污泥体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比。它能反应曝气池正常运行时的污泥量,可用于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还能够及时发现污泥膨胀或其它异常情况。

污泥指数(SVI):本项指标含义是曝气池出水口处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所占有的污泥体积。它能反映污泥吸附性、凝聚性和沉淀性,通常SVI在80-150之间。

2.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法生化系统的调试

首先是投加EMO高效菌种进行接种。高效菌种可以大大缩短污泥培养驯化的时间。培养驯化在好氧池内进行。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正式投产之前的首要工作是培养和驯化污泥。

活性污泥的培养:就是为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细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繁殖环境,保证需要的营养物质、氧气供应(曝气)、合适的温度和酸碱度,使其大量繁殖,形成活性污泥,并最后达到处理污水所需的污泥浓度。

活性污泥的驯化:就是使培养出来的活性污泥适应需要处理的污水的水质水量。在污泥驯化过程中,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发生两个变化。其一是能利用该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逐渐增加,不能利用的逐渐死亡、淘汰。其二是能适应该水质的微生物,在废水中有机物的诱发下,产生能分解利用该种有机物的诱导酶。

3.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操作

(1)好氧池活性污泥培养驯化

污泥的培养:将EMO高效菌种用污水稀释捣碎,虑出其中中的杂质,投放好氧池中,投放时好氧池水位调整至正常水位的1/2左右,投加完毕后,将好氧池中污水水位增至正常水位,投加菌种时曝气系统开始进行运行,并进行闷曝(即在不进水和不排水的条件下,连续不断的曝气),经过数小时后,停止曝气,沉淀排掉半池上清夜,再加入污水,闷曝数小时后,停止曝气,沉淀排掉半池上清夜,再加入污水,重复进行闷曝换水,期间注意观察污泥的性状,以及溶氧的控制,保持在2—4mg/L间。直到出现模糊状具有絮凝性的污泥。培养期间主要采用生活污水,如为工业污水,需注意污水中各营养物质平衡比例。

当好氧池出现污泥绒絮后,就间歇地往曝气池投加污水,往曝气池投加的水量,应保证池内的水量能每天更换池体容积的1/2,随着培养的进展,逐渐加大水量使在培养后期达到每天更换一次。在曝气池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2小时左右就开始回流污泥。

污泥的驯化:在进水中逐渐增加被处理的污水的比例,或提高浓度,使生物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时,被处理污水的加入量可用曝气池设计负荷的20-30%,达到较好的处理效率后,再继续增加,每次增加负荷后,须等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加,直至满负荷为止。

(2)厌氧池污泥的培养驯化

将EMO高效菌种用污水稀释捣碎,虑出其中中的杂质,将厌氧池中的污水提升到正常水位的1/2水位处,将池中的污水厌氧1~2天(配合后面好氧段的污泥培养);

当污泥逐渐适应废水性质后,污泥逐渐就具有了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当COD去除率达到30%以上后,可以逐步提高进水容积负荷率,每次提高容积负荷率的幅度以0.5 kgCOD/(m3.d)左右为宜,此时可以由间歇进水过渡到连续进水,但应控制进水浓度和进水量,保持稳定的增长。

随着负荷的提高,反应器内的污泥逐渐由松散状态变成沉淀性能较好的絮体,污泥的产甲烷活性也相应提高。

在调试过程中要保证系统的负荷以20%~30%的增长速率稳定增长,每次调整负荷应保证去除率达到30%后稳定3~4d,然后再提高负荷。

磷酸盐投加入调节池,以调节污水中的营养平衡;

纯碱投加入好氧池,以调节池中污水的酸碱度;

絮凝剂投加入气浮池,以提高出去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油。投加入污泥脱水系统,起助凝和调理污泥性质的作用。

5.活性污泥的异常情况及对策污泥膨胀

正常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在98%以上。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较高,污泥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颜色也有异变,这就是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主要是丝状菌大量繁殖所引起的。

一般污水中碳水化合物较多,缺乏氮、磷、铁等养料,溶解氧不足,水温高或PH值较低都容易引起大量丝状菌繁殖,导致污泥膨胀,此外,超负荷、污泥龄过长或有机物浓度剃度过小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排泥不畅则易引起结合水性污泥膨胀。

为防止污泥膨胀,首先应加强操作管理,经常监测污水水质、曝气池溶解氧、污泥沉降比、污泥指数和进行显微镜观察等,如发现不正常现象,就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一般可调整、加大曝气量,及时排泥,有可能采取分段进水,以减轻二沉池的负荷。

发生污泥膨胀解决的办法是针对引起污泥膨胀的原因采取措施,当缺氧或水温高等可以加大曝气量或降低进水量以减轻污泥负荷,或适当降低污泥浓度,使需氧降低等,如污泥负荷过高可适当提高污泥浓度,以调整负荷,必要时还要停止进水,闷曝一段时间。如缺氮、磷、铁等养料,要投加硝化污泥或氮、磷、铁等,如PH过低,可投加石灰等调PH,若污泥流失量大,可投加氯化铁,帮助凝聚,刺激菌胶团生长,也可投加漂白粉或液氯,抑制丝状菌生长,特别能控制结合水性污泥膨胀。也可投加石棉粉末、硅藻土、粘土等惰性物质,降低污泥指数。

污泥解体:处理水质浑浊,污泥絮体微细化,处理效果变坏等则是污泥解体的现象。导致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有运行中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污水中混入了有毒物质。运行不当,如曝气过量,会使污泥生物营养的平衡遭破坏,使微生物量减少而失去活性,吸附能力下降,絮凝体缩小质密度,一部分则成为不易沉淀的羽毛状污泥,处理水质浑浊,SVI指数降低等。当污水中存在有毒物质时,微生物受到抑制或伤害,净化功能下降或完全停止,从而使污泥失去活性。一般可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并判别产生的原因,当鉴别是运行的原因时,应当对污水量、回流污泥量、空气量和排泥状况以及SVI、污泥浓度、DO、污泥负荷等多项指标进行监测,加以调整。当污水中混有有毒物质时,应考虑这是新的工业废水,需查明来源进行处理。

污泥腐化:在二沉池可能由于污泥长期停滞而产生厌氧发酵生产气体,从而使大块污泥上浮的现象,它与污泥脱氮上浮不同,污泥腐败变黑,产生恶臭。此时也不是全部上浮,大部分污泥也是通过正常的排出或回流。只有沉积在死角长期停滞的污泥才腐化上浮。防止的措施是:安设不使污泥外溢的浮渣清除设备;消除沉淀池的死角;加大池底坡度或改善刮泥设施,不使污泥停滞于池底。

污泥上浮:污泥在二沉池呈块状上浮现象,并不是由于腐败所造成的,而是在于在曝气池内污泥泥龄过长,硝化进程较高,在沉淀池内产生了反硝化,氮呈气体脱出附着的污泥,从而使污泥比重降低,整块上浮。此时,应增加污泥回流量或剩余污泥排放量。

泡沫问题:曝气池中产生泡沫,主要原因是,污水中存在着大量洗涤剂或其它起泡沫的物质。泡沫可给生产运行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影响操作环境,带走大量的污泥。当采用机械曝气时,还能影响叶轮的冲氧能力。消除泡沫的措施有:分段注水以提高混合液的浓度,进行喷水或投加消泡剂。

6.厌氧系统运行异常情况及处理:

(1)沼气气泡异常(水封罐或反应器顶部气水分离位置)

连续出现类似啤酒开盖后的气泡,这是厌氧状态严重恶化的征兆,原因可能是排泥量过大,池内污泥量不足,或有机负荷过高,或搅拌不充分,解决办法是停止排泥,加强搅拌,减少进水量;

大量气泡剧烈喷出,但产气量正常,池内由于浮渣渣层过厚,沼气在层下积累,一旦沼气穿过浮渣层,就有大量沼气喷出,对策是破碎浮渣层,充分搅拌,打开排渣管;

不产生气泡,可暂时减少或中止进水。

进水浓度低,甲烷菌底物不足,应提高进水浓度;

厌氧污泥排放量过大,使反应池内甲烷菌减少,应减少排泥量;

气温过低,增加蒸汽量,提高温度;

有机酸积累,碱度不足。应减少进水量,观察池内碱度的变化,如不能改善,投加碱度,如:石灰、烧碱、碳酸钙等。

上清液水质恶化表现在污泥上浮严重,出水BOD和SS浓度增加,原因可能是排泥量不够,固体负荷过大,消化程度不够,搅拌过度等,解决办法是找出原因分别加以解决。

聂铭, 李振轮. 水体中亚硝酸盐积累的生物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生物工程学报, ):

水体中亚硝酸盐积累的生物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6

收稿日期:;接收日期:

摘要:亚硝酸盐是氮循环过程的中间产物,其积累超过一定量则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也会给人与水生生物带来健康风险。而在高氮污水生物脱氮工艺中,持续维持亚硝酸盐的积累能实现短程硝化过程,降低生物脱氮的能耗进而降低运营成本。本文综述了在水环境中亚硝酸盐积累的生物过程与积累原因,并对影响亚硝酸盐积累的因素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提高污水处理过程中氮的去除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排放污水及自然水体中亚硝态氮含量提供参考。

近年来,鉴于亚硝酸盐的摄入会导致人体健康风险和其对水生生物的负面效应[],诸多学者对水体中亚硝酸盐的积累进行了研究。在自然水体中,亚硝酸盐持续存在的原因包括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外部主要来源于点源污染,内部主要因为水体和沉积物中与亚硝酸盐相关的氮循环路径的关联中断或氧化还原速率不一致。大量研究表明,水环境中的水温高低、有机物含量、溶解氧含量及光照等多种环境因素都将对亚硝酸盐的内部产生有显著影响。在污水处理方面,对于亚硝酸盐积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短程硝化工艺,由于其在脱氮过程中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优点,成为高氮低碳型生活污水生物脱氮的主流工艺。在此工艺中,可通过pH、溶解氧、温度以及化合物抑制等多种因素的调控来维持亚硝酸盐的积累。

本文总结了在微生物作用下水体中亚硝酸盐产生及消耗的过程和原因,以及引起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污水脱氮处理和降低自然水体氮污染提供参考。

1 自然水体亚硝酸盐积累的主要途径

近些年,学者们观察到河流和溪流中亚硝酸盐的积累。尤其是在城市河流中亚硝酸盐浓度相对较高,例如:德国拉恩河1994年的NO2-N浓度通常在0.15–0.25 mg/L,而夏季,浓度可达到0.4 mg/L[];在北爱尔兰的一些河流NO2-N浓度范围在0.001–1.020

河流中的高NO2浓度与外部和内部来源有关。外部来源包括支流和流域盆地,特别是那些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区域[]和污水处理厂(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WWTP)的污水[]。Smith等[]报道认为北爱尔兰河流中仅有40%的NO2-N直接来自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陆地排水,其余来源于点源污染的含氮沉积物与上覆水的界面转化。塞纳河从广泛的农业和城市形成的面源以及一些点源,点源主要是污水处理厂排放中输入的大量氮[-],每日负荷约为(2.4±2.0) t NO2-N,尽管河道是有氧条件,巴黎下游超过300多公里仍然存在很高的亚硝酸盐浓度[]

河流中亚硝酸盐积累的内部来源是由于水体、沉积物以及沉积物-水界面发生的氮转化。在有氧环境中,亚硝酸盐由铵(NH4+)氧化产生,进而氧化成硝酸盐(NO3)。在缺氧环境中,硝酸盐厌氧反硝化形成亚硝酸盐,进而形成N2。环境中(例如在河水或沉积物中)亚硝酸盐的持久性取决于生产和消耗速率的平衡。亚硝酸盐的氧化速率低于氨氧化速率、氨氧化和亚硝酸盐氧化菌或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的空间分布不同位置、亚硝酸盐氧化步骤的抑制、不完整的反硝化途径、反硝化过程的不同酶的活性差异,或从氨饥饿中恢复[-]等,这些都是导致亚硝酸盐在环境中持续存在的原因。Akbarzadeh等[]建模分析了塞纳河边污水处理厂上下游亚硝态氮积累和消耗情况,结果表明,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河流沉积物孔隙中的硝化作用,进一步硝化是污水处理厂上游沉积物中亚硝酸盐消耗的主要途径,而厌氧氨氧化是下游去除亚硝酸盐的主要途径。敏感性分析表明,河底亚硝酸盐进入水体的通量大小和转化方向主要依赖底部水体氧化状况和易分解有机物的量。

亚硝酸盐是氮循环氧化还原途径中的中间产物[]。它分别在铵(NH4+)硝化和硝酸盐(NO3)还原路径中产生。在好氧条件下,亚硝酸盐氧化反应作为整个硝化过程的一部分,消耗NO2产生NO3。在厌氧条件下,亚硝酸盐在反硝化或厌氧氨氧化过程中转化为N2,或通过异化和同化硝酸盐还原成铵的途径将亚硝酸盐转化为铵。除了生物转化,Udert等[]在无菌反应器中的试验证实了亚硝酸盐可经化学氧化成硝酸盐。

2.1 氨氧化和硝酸盐还原路径产生亚硝酸盐

硝化作用是通过微生物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亚硝化),然后氧化成硝酸盐(硝化)的过程。该过程由两个系统发育不相关的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完成。在有氧条件下,硝化的第一步通过膜结合的氨单加氧酶(Ammonia oxidase,HAO)将羟胺氧化为亚硝酸盐(NH2OH→NO2),此过程由氨氧化或亚硝化细菌完成。但最新研究表明,HAO只能将羟胺氧化为一氧化氮,而非亚硝酸盐。需经由一种未知的酶参与才能将一氧化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目前,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Wehrfritz等[]纯化出了HAO,发现HAO受EDTA抑制,而Fe2+或Fe3+存在时,可以解除EDTA的抑制。魏旖旎等[]研究了3种不同碳氮比下,硝化与反硝化过程中羟胺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与N2O的关联性发现,所有情况下缺氧阶段HAO活性均高于好氧阶段。

反硝化作用是指在缺氧环境下,反硝化细菌将NO3还原为NO2、NO和N2O,最终产物为氮气(N2)的生物化学过程。反硝化作用第一步产生的亚硝酸盐,是由于硝酸盐被微生物利用,通过呼吸过程将其转化形成,这一反应被称为异化硝酸盐还原,由膜结合硝酸还原酶(Membrane-bound reductase,NAP)完成(NO3→NO2)。很多微生物包含这两种酶,如副球菌属的反硝化细菌。厌氧环境下,NAR表达占主导地位,而NAP在好氧环境下表达占主导,NAR仅在厌氧条件下发挥作用,NAP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都能发挥作用[]。与NAR相比,NAP更易与底物硝酸盐结合,且叠氮化物对其抑制不敏感[]。Richardson和Ferguson[]研究发现,NAP活性很大程度取决于碳源。高浓度氧对反硝化酶有抑制作用,可阻止硝酸盐转移至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位点[]。存在于细菌和古菌的同化硝酸盐还原酶(Assimilatory oxidoreductase,NXR)都可同化硝酸盐产生亚硝酸盐(NO3→NO2)。细菌中包含的细胞质NAS可将硝酸盐作为氮源。通常情况下,这种NAS由硝酸盐诱导并受铵抑制,但不受氧影响[]

2.2 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和还原为铵或一氧化氮路径

在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NXR)可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NO2→NO3)。NXR由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无氧光养生物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编码[-]。由于NXR与膜偶联,一旦分离便失去酶活,故对其反应活性的研究仍以亚硝酸盐氧化菌降解亚硝酸盐能力来表达。Anthonisen等[]指出游离氨(Free

reductase,Cu-NIR)将亚硝酸盐还原为一氧化氮(NO2→NO)。许多细菌和古菌的周质细胞内都包含这两种酶[]。变形菌、厌氧氨氧化细菌和拟杆菌等微生物都具有将亚硝酸盐还原为一氧化氮的能力[]。除此之外,另一些厌氧氨氧化细菌也具备其还原性,但它们并不包含nirSnirK两种基因[],而是利用类似于HAO的八面体血红素氧化还原酶来完成这一过程[]。在亚硝酸盐还原酶抑制方面,Baumann等[]认为FNA对反硝化活性的抑制可能是由于亚硝酸还原酶mRNA的翻译受到抑制,或者是该酶移位和折叠不当。另外,与pH 6.8的亚硝酸还原酶浓度要低10–15倍。因此,他们提出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已经合成的酶失活和/或高浓度的FNA引起的构象变化。Beaumont等[]指出,FNA的浓度是控制亚硝酸还原酶表达的主要环境变量。Gayle等[]发现亚硝酸还原酶被氧强烈抑制,在溶解氧存在条件下,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均被抑制,但后者对氧更为敏感,因此导致亚硝酸盐的积累。

亚硝酸盐可被厌氧氨氧化细菌Kuenenia stuttgartiensis还原为铵,但完成这一反应的亚硝酸盐还原酶未知,推测是由一种类似于HAO的蛋白酶来实现[]。最近研究表明,εHAO是一种被ε-变形菌门编码的羟胺还原酶,也可将亚硝酸盐或羟胺还原为铵(NO2→NH4+),但效率较低[]。展示了亚硝酸盐的产生与消耗路径及相关催化酶。

3 亚硝酸盐产生和消耗的影响因素

自然水体中,亚硝酸盐生产和消耗之间的平衡由环境变量调控[-]。例如,pH、有机物、NH3浓度、温度、微生物生物量、活性和多样性等。在污水处理方面,积累亚硝酸盐是短程硝化(Partial nitrification,PN)或短程反硝化(Partial denitrification,PD)的主要目的,实现短程硝化的主要手段是调控各种因素影响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生长;实现短程反硝化的主要途径是提升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抑制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使硝酸盐还原速率高于亚硝酸盐。积累亚硝酸盐的最终目地是为厌氧氨氧化(ANAMMOX)提供基质。

3.1 调节pH及控制游离氨(FA或NH3)浓度抑制NOB引起亚硝酸盐积累

在硝化过程中,调节pH的目的主要有两个:1)适宜的pH有助于为微生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AOB生长的最佳pH为7.0–8.5,NOB生长的最佳pH为6.0–7.5[]。2)通过调节pH控制FA的浓度,以此抑制NOB,实现亚硝酸盐的积累。Wu等[]通过调节进水pH,实现了生物曝气过滤器中亚硝酸盐的积累。最合适的进水pH为6.5–7.0。李刚等[]在研究利用亚硝化颗粒维持短程硝化的脱氮工艺中发现,随进水pH从8.0降至7.0,游离氨浓度从48.5 mg/L降至5.1 mg/L,亚硝酸盐浓度不断提高,出水NO2-N/NH4+-N比值从0.5上升至0.95。综上所述,在硝化过程中,pH调节至6.5–7.0既适合微生物生长,又能调控好游离氨对NOB的抑制,更能有效地提升亚硝酸盐的积累。

FA和NH4+是氨氮在污水中存在的两种主要形式,各自比例受pH调控,FA是AOB生长所需物质,而FA过高会对AOB和NOB菌群的生长不利。在过去的研究中,FA对AOB和NOB都会产生抑制作用,但对后者的抑制更强。Qian等[]研究了厌氧条件下FA对AOB和NOB的抑制作用,发现随着FA浓度从0增加到16.82 mg/L,AOB活性降低了15.9%,而NOB活性降低了29.2%,实现亚硝酸盐的积累。Wang等[]在研究亚硝酸盐途径的生物除氮过程(NH4+→NO2→N2)中发现,浓度为210 mg/L,出水的亚硝酸盐含量从1.2 mg/L提升至38.4 mg/L,亚硝酸盐的积累量增加了95.6%,NOB菌群受到严重抑制。因此,调节FA浓度造成对AOB和NOB的抑制差异是实现亚硝酸盐积累的有效手段。

在反硝化过程中,高pH对亚硝酸盐还原菌有毒害作用,亚硝酸盐还原酶受抑制,此时,硝酸盐还原菌对电子供体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Qian等[]为实现稳定的短程反硝化,在pH分别为5.0、7.0和9.0的反应器中研究了420 d内pH对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硝酸盐累积速率随pH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21%、38%和57%。宏基因组学分析表明,pH为9.0时,较高的亚硝酸盐累积速率与陶厄氏菌属Thauera的富集相关,Thauera的硝酸盐还原酶多于亚硝酸盐还原酶。Shi等[]研究了以生活污水为碳源实现短程反硝化,控制进水pH约为9.0,在缺氧条件下1 h后短程反硝化启动,亚硝酸盐的积累高达25.2 mg/L。综上所述,pH在9.0左右时,有利于提高亚硝酸盐积累,实现短程反硝化。

游离亚硝酸(FNA)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生活污水中的游离亚硝酸与亚硝酸盐、pH和温度有关[]。在亚硝酸盐积累条件下,改变FNA浓度最有效的方法是调节pH,将pH从7.0提高到8.0,可将FNA浓度降低90%。此外,降低温度会增加FNA浓度,FNA浓度在10 ℃时比20 ℃时约高20%–25%,冬季有益于FNA的积累[]。在氮浓度较高、pH和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下FNA易积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利用FNA对NOB的选择性抑制可绕过硝酸盐的产生过程,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效率。Ma等[]研究发现,0.25 mg/L的FNA处理6 h,AOB活性未受影响,NOB活性仅为对照组的35%。将此成果应用于厌氧/好氧工艺中,其出水亚硝酸盐积累率在第28天达到75%。Wang等[]报道了一种利用FNA处理污泥与控制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相结合的策略实现亚硝化,在反应器中将NH4+完全转化为NO3后,在侧流装置中用1.82 mg/L的FNA处理1/4的污泥24 h再接入主流反应器,实现约60%的亚硝酸盐积累,NOB的丰度显著降低(从23.0%±4.3%到5.3%±1.9%)。Jiang等[]在研究短程硝化过程中发现,1.2 mg/L的FNA处理活性污泥18 h,可完全灭活NOB,并保持AOB活性为56.76%,是实现短程硝化的最优条件。

3.3 相对高水温利于AOB生长有助于亚硝酸盐积累

合适的温度是保证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条件,基于AOB和NOB对温度的不同适应性,调控温度成为了积累亚硝酸盐的有效手段。短程硝化反应器通常在30–35 ℃运行可实现AOB的生长速率高于NOB[],利于亚硝酸盐积累。Kim等[]研究了短程硝化过程中游离氨和温度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发现,氨和亚硝酸盐的氧化速率受到温度显著影响。在低于20 ℃条件下未检测到亚硝酸盐,温度升至20 ℃以上,亚硝酸盐浓度显著增加,并随温度上升其积累变得更加明显。Jia等[]通过研究温度对短程硝化的影响表明,低温会弱化亚硝酸盐的积累。试验控制温度为35 ℃,氨几乎完全被除去,亚硝酸盐为主要的氮形态,其积累效率达到83.7%,AOB为主要微生物,NOB被淘汰。控制温度为15 ℃,亚硝酸盐积累降低89.8%,测定amoAnxrA基因丰度证明了NOB的恢复。

自然水体中亚硝酸盐也同样因水温升高而积累。Schaefer等[]报道了夏季美国佐治亚州萨佩罗岛附近河口水域的亚硝酸盐浓度超过了10 μmol/L,并指出氨和亚硝酸盐氧化在20 ℃和30 ℃之间偶联作用降低导致亚硝酸盐积累,此现象可能是由AOB和NOB对温度升高的反应差异所致。另对29个温带和亚热带河口及泻湖270个站点的现场数据分析表明,亚硝酸盐瞬时积累主要由水温驱动。

3.4 短期维持低溶解氧浓度(DO)或长期维持高DO运行以抑制NOB

由于AOB和NOB在对氧竞争力和亲和性上的差异,使得DO调节成为实现短程硝化的重要可优化参数,以往研究中,低DO条件下,AOB和NOB繁殖速率都会下降,而AOB对DO的竞争力大于NOB,补偿了低DO导致的AOB活性下降,同时也抑制NOB生长,能实现短程硝化。Wang等[]报道了一种利用FNA处理污泥与控制DO相结合的策略实现亚硝化,当主流反应器中的DO浓度从2.5–3.0降至0.3–0.8 mg/L时,亚硝酸盐积累增加至80%。卞伟等[]在研究短程硝化过程中发现,温度为(25±1) ℃时,亚硝酸盐氮积累率会因为DO浓度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当DO浓度达到1.5–2.0 mg/L时,亚硝酸盐氮积累速率几乎不再提升。然而,杨庆等[]在常温下通过调节DO浓度在序批式反应器系统中实现稳定短程硝化的研究中认为,NOB菌群的2个主要种属(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和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与短程硝化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在低氨氮和亚硝态氮浓度下,Nitrospira更可能主导亚硝酸盐氧化。当DO为0.5 mg/L时,前75个运行周期低DO抑制了Nitrobacter生长,实现了80%以上的亚硝酸盐积累率。但运行了105个周期后,Nitrospira的迅速生长主导了亚硝酸盐氧化过程,使得短程硝化变成了全程硝化。后期再次接种污泥复原系统并把DO提高至2.5 mg/L,在180个运行周期高DO的运行抑制了Nitrospira生长,实现90%以上的亚硝积累率且长期维持短程硝化。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短期内维持低DO策略还是长期运行高DO都是依据实际NOB菌群的情况对其抑制来实现亚硝酸盐的积累。

3.5 合适的C/N与碳源利于反硝化过程中的亚硝酸盐积累

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低碳的特性使得C/N作为反硝化过程的重要参数来研究,进水C/N在反硝化过程中对亚硝酸盐的积累有显著影响。在反硝化过程中,反硝化菌利用碳源作为电子供体用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还原。在一定范围内,增加C/N有助于亚硝酸盐的积累,但C/N过高反而不利。Mohan等[]研究了C/N对间歇式反应器中高强度硝酸盐废水反硝化的影响,用乙酸钠作为碳源,C/N设置为1.5–3.0,完全脱氮时间和最大亚硝酸盐积累量随C/N比的增加而增加。牛萌等[]以甲醇为碳源,研究了短程反硝化过程中不同碳氮比对亚硝酸盐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硝酸盐积累率在C/N为2.5时达到89%,在C/N为3–5阶段开始下降。袁怡等[]研究了在短程反硝化过程中C/N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C/N在2.5和3.0时亚硝酸盐的积累较高,积累率分别为47.50%±1.005%和45.28%±5.469%,C/N在3.5–4.0时,亚硝酸盐积累率显著下降。

除了C/N影响之外,不同碳源也会导致NO3-N和NO2-N还原速率差,进而影响亚硝酸盐积累速率。不同碳源的研究丰富了外加碳源的选择,添加合适的碳源进一步推进了污水处理系统的脱氮效率。Le等[]研究了不同碳源(乙酸、甘油、甲醇和乙醇)和C/N对长短期运行的短程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碳源都支持短期短程反硝化。但长期来看,乙酸产生的亚硝酸盐潜力最大。杨世东等[]研究了醋酸钠、甘油、乙醇和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对含盐废水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以醋酸钠为碳源时,逐步增加NaCl盐度可以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总氮平均去除率高于95%。当NaCl盐度为14.2 g/L时,采用醋酸钠和甘油,NO2-N的累积率分别为98.7%和86.5%,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效果较好。

3.6 添加化合物抑制NOB维持短程硝化

在污水处理中,研究发现某些化合物会对AOB和NOB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而有些化合物对NOB抑制性更强。Qing等[]在构建快速渗透系统运用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通过在恒定pH 8.4的进水中加入5 mmol/L氯酸钾(KClO3),对NOB强烈抑制,获得最大亚硝酸盐积累率达80%以上,成功地在快速渗透系统中实现并维持了短程硝化。常赜等[]利用硫化物对NOB的抑制作用,快速启动了短程硝化,在3 h的反应过程中,硫化物浓度为50 mg/L和75 mg/L的处理获得了90%以上的亚硝酸盐积累率,极少硝酸盐生成。空白组只获得了62.5%的亚硝酸盐积累率,并生成了13.9 mg/L的硝酸盐。可见硫化物浓度是抑制NOB实现短程硝化的主要因素。

在自然界中,光会抑制菌群进行氨氧化。Horak等[]在两个北太平洋断面上的最大亚硝酸盐浓度区域研究了光、过氧化氢(H2O2)和温度对以奇古菌Thaumarchaeota菌群为主的氨氧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合层下,光抑制而非H2O2毒性对氨氧化的影响更大。最高的氨氧化率和氨单加氧酶亚基A基因或转录物在深度剖面上的丰度与在全世界海洋透光带底部发现的初级亚硝酸盐最大值的深度一致[]

随着对亚硝酸盐积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影响因素被发现,并被应用于水处理工艺中。Cao等[]在不同pH值混合液的反硝化过程研究中发现,硝酸盐会抑制亚硝酸盐还原速率,利于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的积累。Jia等[]在短程硝化过程中施加强度为15 mT的静磁场,显著缩短了短程硝化过程的启动时间,且亚硝酸盐积累增加了18%,施加静磁场的氨氧化细菌amoA基因拷贝数较对照组高40%。Xu等[]在研究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除氮工艺过程中指出,当pH为7.8–8.2,溶解氧高于5 mg/L和温度约25 ℃时,在好氧颗粒中添加10 mg/L羟胺可实现稳定短程硝化,亚硝酸盐积累显著,出水中NO2-N/NOx-N

亚硝酸盐是氮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它的积累取决于其形成和转化速度的平衡,影响这些平衡的环境参数也很多。水系统中亚硝酸盐的出现可以被认为是硝化菌甚至是微生物群落的整体关联中断信号。在自然水体中亚硝酸盐过量积累会造成人与水生生物的健康风险,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风险。因此,研究水生态系统中的亚硝酸盐积累对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在污水处理方面,前人研究了如何维持亚硝态氮的积累,从而实现短程硝化和短程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这些新的生物脱氮工艺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和运营成本,保持短程硝化的关键是维持AOB生长优势并抑制或洗出NOB。低溶解氧、高游离氨和游离亚硝酸、短污泥停留时间、高温度、实时控制和抑制剂等过程控制参数已被用于实现短程硝化[-]。到目前为止,已经在曝气人工湿地[]、序批式反应器[]和浸没式生物过滤器[]等系统中实现了短程硝化,获得了较高的亚硝酸盐积累百分比。实现短程反硝化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反硝化过程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抑制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高pH、碳源类型和碳氮比是实现短程反硝化的关键因素,污泥源和反应时间也是影响短程反硝化的相关因素[]。研究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因素以实现短程硝化和短程反硝化对于污水处理领域的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未来可从以下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1)针对亚硝酸盐积累与转化相关酶的研究,尤其是NO转化为亚硝态氮的酶类型与特性,更全面地了解硝化作用和其过程。2)在低温(< 15 ℃)条件下,深入研究AOB和NOB影响因子,丰富亚硝酸盐积累控制方法,实现污水处理长期低温的短程硝化。3)在污水处理中应用中,深入探究影响亚硝酸盐分解和积累的相关金属离子,从而利用不同金属离子及其浓度调控亚硝态氮的比例,为调控短程硝化提供更多的技术条件。

魏旖旎, 何志仙, 袁林江. 进水碳氮比对脱氮污泥羟胺氧化酶活性及N2O产生的影响.

李刚, 王建芳, 沈耀良. 亚硝化颗粒污泥处理低碳高氨氮废水的影响因素.

卞伟, 李军, 王盟, 等. 不同温度下溶解氧对短程硝化的影响及相关研究.

杨庆, 杨玉兵, 杨忠启, 等. 溶解氧对短程硝化稳定性及功能菌群的影响.

《当代水处理原理》复习题

1、废水生物处理体系中微生物对含氮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作用主要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2、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的特点,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混合营养型。

3、水处理中常见的原生动物类型有伪足类、鞭毛类和纤毛类。

4、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5、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磷壁酸,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脂蛋白。

1、混凝剂可分为无机盐混凝剂和高分子混凝剂两大类。

2、消毒时在水中的加氯量可以分为两部分,即需氯量和余氯量。

3、吸附剂表面的吸附力可分为三种,即分子间引力、化学键力和静电引力,因此吸附可分为三种类型: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4、膜分离法有电渗析、超滤和反渗析。

5、电渗析所需能量与受处理水的盐度成正比。

1、通过人工曝气设备向塘中污水供氧的稳定塘称为曝气塘,乃是人工强化与自然净化相结合的一种形式。由于其出水中常含有大量活性和惰性微生物体,一般后续连接其他类型的塘或生物固体沉淀分离设施进行进一步处理。

2、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污水时,悬浮固体(SS)去处机理为过滤截留作用、沉淀、生物的吸附及作物的阻截作用。慢速渗滤、快速渗滤系统中SS的去除以慢速渗滤为主。

3、兼性塘处理污水时,其运行效果主要取决于藻类光合作用产生氧和塘表面的复氧情况。

4、湿地中生长的植物通常称为湿地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常用的挺水植物有芦苇、灯芯草。(至少写两个)

5、按照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或水在系统中流动方式不同,一般可将人工湿地分为三种类型:表面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垂直流湿地。

1、污水的物理处理一般方法有筛滤截留法、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

2、按格栅形状格栅的种类可分为平面隔栅、曲面隔栅。

3、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性质、凝聚性能及浓度,沉淀通常可以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压缩沉淀四种不同的类型。

4、常用的沉砂池形式有平流式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旋流沉砂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