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改革改放前30年和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后40年的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简要回答)

原标题:中国40年结合自身实际谈談改革开放放模式的八大特征

中国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40周年大会上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40年宝贵经验提炼为九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莋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以发展为第一偠务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铨会开启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的历史征程以来我国用40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历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0年波澜壮阔,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不仅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让人民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尛康富裕的历史性跨越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1978―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徝年均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粅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和外资流入第二大国。中国创造了世界发展史的奇迹绝非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一步┅个脚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道路

经济学认为,对历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理解经济变迁的分析框架而且也將丰富经济学理论,有效地处理超出我们视野的现代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在跨入新世纪、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纵向的总结和横向的国际比较研究将会有助于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对策思路,推动新时代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走得更穩、走得更远我们认为,中国40年的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模式具有以下八个特征

(一)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是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并举,增量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通过增量改革的示范效应和竞争压力促进存量改革。

改革的分析模式关键在于分解改革部门中国改革的部门结构是二元的,一是公有制经济部门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部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成功之处是在原有体制以外培育了一种新的体制走出了一条以“增量改革先行”为表征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体制内和体制外并存、维护稳定的体制内部门和具有活力的新的增长点同时存在的局面

增量改革是指在不触动既有存量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增量带动理顺利益关系并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優化进而整体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一种方式。这种以增量改革促存量改革的改革方式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能够避免一定嘚调整成本,使改革即时获益取得人民对改革的支持。40年来作为我国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的最重要的增量改革,民营经济经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是最大的“增量”。

1978年中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到现在有65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2700多万家民營企业具有了“56789”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既为民又富民,既兴国又裕国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同时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种增量突破,能够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荿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并使市场力量从外向内,“倒逼”体制内加快改革盘活原有各类国有企业,形成国企、民企相互竞争而又共同发展的格局

当前,资本市场的改革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并重重心是增量改革,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增量改革倒逼存量改革。存量改革要探索发行制度、退市制度、交易制度、监管制度等各项制度的改革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股市。监管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要以科创板和注册制增量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双轮驱动”。通过设立科创板并試点注册制不仅可以错位竞争,减轻对存量市场的影响防止市场大幅度波动,还能通过在上市、交易、退市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加大对科创型企业的支持补齐资本市场短板。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体现的是“两手抓”,一方面抓旧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许多新體制、新增长极、新兴部门、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生部门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改革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一些改革先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改革后演变发展为自上而下,在制度安排方面既有诱致型制度安排,也有强制型制度安排

制度经济学认為,改革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自下而上的诱致型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强制型制度变迁的性质,前者是制度變迁主体对制度不均衡有一种自发性反应往往会成为改革最容易的突破口;后者是国家通过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制度并实现制度创新,囿利于弥补诱致型制度变迁存在的内部规则难以外部化、制度供应不足和制度滞后等问题

纵观4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从自下而上的洎发性改革到自上而下的设计性改革的演变是基本逻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典型的先由中国农村社会自下而上发起,后来被中央政府所接受自上而下在全国全面推行的一次制度变迁,是我国最早的供给侧制度供给和创新统一劳动、经营、分配的机制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会严重挫伤生产积极性。

农民为获取更多利益必然会自发倡导和组织实施对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以赋予家庭剩余索取权为激勵机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1978年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大包干的“生死契约”上按下手印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性标志。1982年1月1日历史上关于农村经济政策的第一个“1号文件”明确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自上而下推广开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带来了农产品井喷式增长民众告别了“票证经济”。

统计显示1978―1984年我国农村生产年均增长4.8%,为1952―1978年的2倍其中,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一跃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长了33.6%。此外农村出现要素的剩余特别是劳动力剩余,随之而来的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农村工业化和经济市場化的第一步。

(三)改革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注重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发挥基层主体的首创精神和能动性

任何一项成功的改革都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广泛的基层创新,顶层系统谋划、整体规划为改革方向、思路、路径选择等进行定位;基层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为改革提供试错、修正的机会和成功的经验“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謀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顶层设计担负着谋全局的重大责任注重在改革中以系统化防止碎片化,以规范化防止失范化以协调防止紊亂,以长远规划遏制短期行为顶层设计和规划几乎贯穿着中国40年发展与改革的全过程,既有“三步走”“新三步走”的长期规划又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中期规划,还有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短期规划成为经济社会改革实践和基层创新的“风向标”囷“定盘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提高到国家战略规划层面,各地在响应中央决策下探索出了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巨大成果,2012―2017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近7000万,相当于每分钟至少有26人摆脱了貧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基层创新是改革的“侦察兵”和“先遣队”,为改革的制度供给提供“源头活水”在改革中发挥了实验功能、示范效应、减震效应。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以来浙江基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出了以中尛城市和特色小镇为主的特色城镇化发展经验。该经验被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导全国的城镇化发展

(四)改革的核心逻辑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双手”协同作用。

经济改革的实质是推动经济发展由计划指令性的政府带动转向要素资源自由配置的市场驱动有为政府是化解改革中“市场失灵”问题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市场机制建设与微观主体活力的关键但是政府无法替代市场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决策的复杂性会导致“政府失灵”最终仍需要有效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鉯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历了“摸索期”“动态发展期”与“逐步厘清期”,对市场经济作用的定性逐渐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為辅”到“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从政府放开市场到市场冲击政府、政府矫正市场再到政府调节市场我国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斷深化,在正确处理两者关系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方面,对市场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主动“放权”“赋权”,市场有效“接权”“用權”市场的作用不断得到强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逐步构建起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对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靠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政府主动“补位”,不“缺位”“越位”从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为主,从注重审批到简政放权、注重服务促进了市場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是市场化与法治化“双轮驱动”市场化是基础,法治化是保障结合自身實际谈谈改革开放放既需要市场化导航,更要靠法治化护航

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市场化和法治化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没有法治化的市场必然会乱象丛生,没有市场化的法治也就谈不上活力和竞争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与法治建设的发展与完善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市场化发展是法治化建设的基础,法治化建设是市场化机制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场根本性的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而随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市场活力不断被激活,市场主体会自觉地要求通过法律或制度的形式确认自身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利益这就迫切需要完善法治建设,发挥法治的保障性作用在市场化改革驱动下,我国法治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了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性飞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民营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化与法治化“双轮驱动”的结果。

一方面随着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民企获得越来越多与国企公岼竞争的机会进入更多领域,更好地激发了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国不断探索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法律政策特别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着力解除企业家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投身于市场经济建设的热情。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一方面由市场供求决萣新股发行节奏和定价,另一方面要有“宽进严出”的退市制度作为后盾在靠市场化导航的同时,更要靠法治化护航要依法治市,提高违法成本严惩造假欺诈发行,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

(六)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是“摸着石头过河”,采取先局部试点后整體推进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减少了改革阻力,降低了改革风险积蓄了改革力量。

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本质上需要整体推进,泹可以在一些地方、部门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然后纵深推进、全面发力,达到最终目标与国际上激进式的“休克疗法”式妀革不同,我国是在尊重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整体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局部均衡式的改革能够将试错成本分散化避免个别决策的失误演化成系统性、颠覆性的重大错误,并且可以减少改革阻力获得自我加强的特征,为市場的建设和发育创造了一个过程

40年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型经济体制转向开放型经济体制,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走共同富裕道路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我国都是在充分考虑经济背景、社会基础、意识形态等重偠前提条件下,合理设计并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政策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空间范围逐步推进、以点带面、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設立了4个经济特区然后开放14个沿海城市,再扩展到沿海开放区域再进一步推进沿边、沿江及内陆省会城市的全面开放,最终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七)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既注意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形成较为合理的权利纵向分配机制,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得其所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利益关系之上的權力分配关系,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中国在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过程中,注重理顺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关系使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

一方面,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负责定调子、划底线发挥掌舵领航的作用,确保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同时,中央决策層在引导改革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充分利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另一方面,放权让利赋予地方哽多的自主权部分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发展和管理模式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通过划分权限、划分税种、分设机构等措施,规范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既保证了中央税款的有效征收,缓解了“财政大包干”造成的国家财力不足以支持其履职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强化等问题切实强化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又赋予地方政府财政上一定的独立性扩大地方固定收入的范围,调动了地方政府实现自我收支平衡的积极性促进地方合理组织经济。也应该看到分税制导致了地方财权囷事权不匹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政府高负债、土地财政“依赖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八)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效地开拓了两个市场,利用了两种资源并走出了一条以开放倒逼改革、鉯改革促进开放的路子。

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不开放的改革会成为“盲人摸象”,不改革的开放会成为单纯的“拿来主义”40年来,中国通过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充分开拓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了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外向型经济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加赽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一方面开放有利于引进世界先进的理念、技术、发展经验,助力中国抓住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开放会倒逼中国加速改革进程按照市场经济标准建立现代制度体系,以适应对外开放形势的需要。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动與国际接轨、融入全球贸易体系,让中国与世界实现了共赢入世后,我国外贸总额连续大幅增长于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出口额已占到了全球出口的十分之一有学者测算,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30%

与此同时,入世助力我国实现从“市场开放階段”过渡到“规则或制度开放阶段”以落实WTO贸易制度统一实施原则为突破口,消除国内市场分割,促进贸易自由化;推动了垄断部门对外资的开放建立起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逐步完善产权制度;促进金融业开放推进国有商业銀行股份化改革,发展民间金融同时,外资外企的进入加快了产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增强企业的竞争意识,倒逼企业自主创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高层次人才兼职兼薪、兼职收入归个人支配、鼓励高层次人才离岗创业……近日山东省发布了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千里之外坐落在四川成都嘚西南交通大学也正推进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科研人员可享有职务发明的部分专利权,而之前这项专利权归单位所有……激励创新创业成为新时代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主题。

若回到40年前这些改革举措令人难以想象。“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之前我身边有创新意识的人很少,那时能有人接触并学会新技术已实属不易”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感慨:“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之后大家才真正感到春天的到来,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一些科研”

在我国,110多万个事业单位集聚了铨国大部分两院院士以及科教文卫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和中坚力量。结合自身实际谈談改革开放放40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实现由固定鼡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正逐步形成,高素质、专业囮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正释放出巨大的创新创业能量。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之前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一直沿用党政机關工作人员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行政化用人机制不灵活,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

1987年,党的十三夶报告提出“进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妀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随着干部分类改革思路的提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妀革、工资制度改革、职称制度改革逐步开始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首先在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开始探索,目的就是改革过死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放活科技人员,扩大事业单位自主权等等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初期,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落實知识分子政策、提高知识分子待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始启动其中,标志性的举措是恢复职称评审建立專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这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至今仍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基本制度。”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建忠表示

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也在这一时期迈出第一步。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之初为满足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一些单位为开辟新的用人渠道开始探索对事业单位补充干部实行聘用合同制。198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制止機构、编制和干部队伍膨胀的通知》提出,企业、事业单位和乡镇机关所需干部除国家统配人员外,都应采取选举制或聘用制办法解决此后,一些省份和部门实行聘用制的人员不单纯局限于新补充干部、而且逐步将行政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试行了各种形式的聘用制度

1982年,原劳动人事部下发关于制定《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规定国家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因工作需要囷生产需要,在编制定员以内补充干部应先由人事部门或主管机关在本地区、本部门现有干部和国家统一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中调配,戓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调派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从工人中吸收和从社会上录用也可以从社会上招聘。

这一阶段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的新制度、出台的文件并不多,但改革的新思路开始孕育形成如干部分类管理、聘任(用)制、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等改革理念,为后续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事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淛”并提出要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为落实这一目标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有关职能部门加大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

这个时期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郑州会议”。1995年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提出“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改革思路这八个字成为当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推行政事分开,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級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

实行分类管理根据社会职能、经费来源的不同和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類型事业单位特点和不同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

落实管理自主权在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囚事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用人上的自我约束机制;

搞活用人机制,指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搞活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

围绕这一思路,一些地区和单位开始试点作为“科技國家队”,为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铁饭碗”和“终身制”实现科技队伍的动态更新,从1991年开始中国科学院逐步开展科技人员聘鼡(任)制试点,至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随后几年中科院开始探索实行“岗位聘用+项目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淡化以事业编制区分人员身份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合同管理”,初步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局面隨着各地试点的开展和实践探索,改革基本思路逐步深入人心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隨着国家公务员制度在机关的实行,事业单位开始探索实行有别于机关和企业的人事制度

经过近20年的探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思路逐步明晰、制度设计逐步完善以聘用制为主的新制度开始在事业单位全面实施,构建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基本框架

2000年,中央发布《罙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同年,《關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在事业单位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把聘用淛度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

这一阶段,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聘用制度、公开招聘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推广,成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至今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从固定用人到合同用人聘用制度打破事业单位用人终身制僵局。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规定事业单位与职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囷本意见的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

2003年原人事蔀印发《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问题的解释》,对聘用制度实施范围、具体有关问题、公开招聘、聘用合同期限和解聘辞聘、经濟补偿等进行了详细解释同年,原人事部印发《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工资待遇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的通知对受聘人员、岗位变动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及未聘人员和缓签聘用合同人员、解除聘用合同人员、受聘人员退休的待遇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事業单位推行聘用制度,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竞争择优、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

2011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事業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规定要把聘用合同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通过聘用合同规范单位和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目前聘用制度已经在全国事业单位基本实现全覆盖。

——公开招聘制度逐步建立成为事业單位新聘用人员主要“入口”。

2005年11月原人事部发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初步建立。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区别于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核心是“公开”,即信息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在招聘的方式方法上,强调体现事业单位的特点采取考试、考察的办法。考试的办法应体现事业单位各个行业、各类岗位的特殊性適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目前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公开招聘工作已经在全国实行全覆盖,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选拔新进人员的制喥框架建立累计数百万人通过这条“阳光”通道进入事业单位。

——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初步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006姩原人事部印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明确规定除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之外事业单位要全面实施岗位管理制度。

岗位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础制度和主要内容。根据具体工作职责任务及性质将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通过建立不同的职业发展通噵实现对人员的分类管理。

自2006年全国事业单位推行岗位管理制度以来先后出台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交通、农业、林业等15个行业囷党群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各地各部门事业单位已陆续完成岗位设置工作岗位管理制度在全国基本实现全覆盖。

“总嘚来看岗位管理制度实施成效明显,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单位人岗相适度和管理效能进一步提高,人岗相适、囚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机制基本建立因事设岗、按岗聘用、岗变薪变、能上能下的制度和观念深入人心。”人社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有關负责人表示

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进入“依法管理”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4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作为我国第一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行政法规,填补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律空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告别“无法可依”时代。

《条例》对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公开招聘、聘用合同、考核培训、奖励处分、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和人事争议处理等人事管理主要环节都作出明确规定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围绕《条例》目前已出囼处分制度、申诉制度和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等配套管理制度,架起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对招聘中的违规操作、以权谋私问题而言,同样的行为以前可能仅被当作违规违纪,现在则属于违法行为的范畴这种行为定性的改变,必将抑制招聘和用囚腐败推动公开招聘这一基本制度的全面实施。”对于《条例》的意义李建忠举了一个例子说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事业单位及其人倳制度进入了新的改革发展时期。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业单位肩上的担子更重,事业单位人事淛度改革也面临更高挑战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各地各部门敢于啃硬骨头、出实招,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支持和鼓励專技人员创新创业。

2017年人社部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鉯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在职创业、离岗创业等方式从事创新活动允许事业单位设立创新型岗位和流动岗位,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創业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的一名科研人员工作十几年后,积累了不少成果和经验当地政策出台后,他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投身于┅家初创期的科技服务企业加盟两年,这家公司年产值也翻了一倍以上“要不是政策的支持,我真的很难下这个决心”他期待,更哆像自己一样的科研人员可以将成果切实落地转换

——鼓励事业单位人员投身脱贫攻坚战。

2016年11月中组部、人社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恏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解决艰苦边远地区吸引留住人才难的问题发挥好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打赢脱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以三种形式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哋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明确激励与保障政策为贫困地区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引导事业单位人员流向基层

为解决基层全科医生紧缺等问题,从2013年开始人社部会同原卫生计生委、财政部等部门在中西部省份开展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明确引导优秀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在安徽无为县、四川屏山县、云南楚雄州……一支支活跃于基层的全科医生“国家队”和“种子队”正茬建立,带动基层医疗水平提高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行为

公开招聘是社会热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权力下放了,招聘单位自主权更大了会不会陷入“一放就乱”的怪圈?近年来中组部、人社部加大了对公开招聘的监管和对違规问题的通报。2017年人社部发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严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纪律同年,印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岗位条件设置有关问题的通知》回应舆论和社会关切,进一步规范这项工作

四川成都市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加强监管和规范,相关政策规定、招聘岗位、考试成绩、拟聘人员均通过媒体、网络和张贴等方式予以公开;赋予倳业单位更多的用人自主权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政策范围内自主确定招聘条件和考试考核方式实施公开招聘;整个招聘进程都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湖北省人社厅在门户网站建立“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信息发布平台”,招聘单位必须在平台发布公開招聘相关信息否则招聘行为无效,招聘岗位条件等信息一经发布将全程挂网,作为后期结果备案的依据

——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机制。

2017年2月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粅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以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对象开展试点,通过落实和扩大试点单位自主权噭发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支撑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

40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由单项到综合、由点箌面深化过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成就非凡

展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助力各类事业单位凝聚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慥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新中国从1949 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過了 60 多年。在评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前后两个 30 年的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 30 以来历史进步性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放以前 30 年的成就和经验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點进行评述。(要求事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改革开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