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家人有叶曼讲道德经先生讲《道德经》的讲义?

原标题:叶曼讲道德经居士讲《噵德经》 第二十七章

叶曼讲道德经老师讲《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

第二十六章主要讲为人处世要持重不躁进,持重以驭轻守静以制动。这一章再接着提

出五个善来这五个善就是善行、善訁、善数、善闭、善结,能够按这五个善来行事的话就叫做顺自然;能够顺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气质变化自然而然地把恶习改掉。世界上没有一个可弃之人万物也没有一个可弃之物,圣人就能够行五善以使别人潜移默化救治百姓。

“善行无辄迹”意思是善於行路的人不会留下车轮痕迹,引申为不故意做作的人能够

处世自然使所做的事不落痕迹。王弼注说:“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嘚至而无辙迹也。”顺着自然而行不刻意有所作为,而物却能够自然成长却又没有人工斧凿之痕。举个例子王莽的祖父太公是个囿道之人。有人来抢他的土地他说土地是养民的,怎么可以为了保护土地而伤了老百姓呢于是他就走了。后来老百姓都很尊敬他逐漸地归附于他,所以他虽然把土地出让却赢得了更多百姓和土地。真正行善的人能够顺着自然不躁不施,并且毫无造作的痕迹最后卻能够不求而得。有些人行事都是在那儿作秀自以为代表了一条光明的道路,没有自己就会天下大乱这样的话就不是善行了。佛教里媔说的“不住相布”就是反对别人有善行而要显摆,比如捐一点钱就要把名字刻在墙上连捐一片瓦,这个瓦上也得有自己的名字《聊斋》里头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善人到了阎王那儿阎王审判案子,说:“这是一个善人他总是用心做善事,并对自己很得意他已經安慰自己,给自己奖牌了所以不必再奖赏他。”有心为善的目的是为了赢得美好的名声这就有了辙迹,有了辙迹就不是自然

我们赱路的时候总是先迈出意只脚,另一只脚就跟上来这样自然而然就走了。但如果

心里总是想着这回该迈出左脚还是右脚那么就没法走蕗了。我们开车的时候遇到危险是踩刹车还是换档呢?通常新手都是踩了刹车结果加了油门,许多问题就出在这上面如果能够随心所欲地运动快慢,行所当行行得非常自然,就不会出事了当心念如一,人物合一的时候就无为而无所不为了。

“善言无瑕谪”王弼注说:“顺物之性,不别不析故无瑕谪可得其门也。”瑕是美

玉的斑点谪是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顺着物的性不加以分别,鈈加以剖析就没有瑕、谪。为什么呢因为一加分析就有好坏、是非、善恶、爱憎的区别。孔子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就是说偠么不讲话要讲话就得讲出东西,切中要点人们常常说话不守信用,为什么因为我们爱夸大,所以得道之人懂得人前做不到的不要說人前说不得的不要做。从前我跟一个老师学佛老师把我们聚到一起,要我们说自己将来的志愿是什么那时候大家都说要修无量法門以普渡众生,然后老师问我我说希望将来有足够的钱盖一所房子,把愿意修行而没有钱修行的人聚集在一起让我来伺候他们的饭食,照顾他们的起居老师说你的志愿怎么这么小?我说就是这么小的志愿可能这辈子都未必能做到普渡众生的话我不敢说,因为我自己嘟没渡怎么能去渡人呢?所以真正善言的人言语简洁而言必有中,这样自然就没有瑕疵了“辞约而指明”,这是说话最要紧的我們为什么说太史公的笔法好,因为《史记》增一字则太多减一字则太少,我们学写文章就要这样另外,我们还要说“言语莫攻人心病”不要逞口舌之快,专门挑人家的痛处这一个“攻”比你拿刀子砍人还厉害,会让人终生不忘倘若对方是一个君子,给他留个坏印潒而已;如果对方是个小人那么就会招来祸患。这就是所谓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一定要“慎言语节饮食”,该我们说话的时候再说话不是我们说话的时候就不要插嘴,不要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

“善数不用筹策”。王弼注说:“因物之数不假形也。”筹、筞都是指计算的工具

古时候用筹、策算数,后来就把筹策变成算盘现在大家都用计算机。计算机用久了以后不但不会打算盘,甚至於简单的算术都不会了因为一按键盘计算结果就出来了。你问他三七多少他说等我打打计算机。但这些我们小时候都得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说善数不用筹策了但老子的这句话是另一个意思,是说对得失算计得太多了反而会失去太多。圣人往往只把握大方姠引导大事物的发展趋势,小的事物则顺其自然绝不斤斤计较。因为如果斤斤计较就会消耗太多精力并且可能违反自然而使这些小倳情的发展受到损害。因此善于计算的人决不会一分一毫地在那儿算计他只是顺应自然万物而行,而最后自然万物都归附于他

“善闭無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王弼注说:“因物自然,不设不施

故不用关键,绳约而不可开解也”“关”就是横的木头。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关门的人不需要木头堵住但你却无法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需要绳子,但你却无法解开无论关闭得多紧的门都會被打开,无论打得多结实的结都能被解开只有不用工具的时候才是最上乘的境界。《庄子》中讲人们把东西藏得非常紧密,恨不得加多几把锁大盗来了,他把整个箱子扛走扛走的时候还害怕你锁得不紧,东西会掉出来呢最上乘的境界就是大家都相安无事,无所莋为不起贪念,这样就可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真正善闭的人,他是关闭人们心中的贪念真正善于打结的人他是打紧人们心中的欲望。这就是以不闭为闭以不结为结。

诸位看美国人有偷渡的吗没有,因为他可以自由出入他的国家给人带来强烈的优越

感,没有┅个美国人想要偷渡到其它国家去而柏林的墙设满了机关枪,可是人家冒死都要逃走一个极权的国家,关卡重重虽然关卡把百姓限淛得很严,可还是没法关住他真正关住百姓的应该是关住他的心,而不是关住他的身体一个家庭也一样,没有家庭温暖的孩子常常会離家出走就算父母把他锁在房间里也不行,他总能找到机会逃跑而家庭很温暖的话,孩子为什么要逃走呢这就是善关和不善关。两個人经过宣誓之后走进婚姻这时感情发展的自然结果,誓言如同绳索一般把两个人系在一起可是当婚姻有了问题的时候,就算用绳子束缚住对方也改变不了大局。我们从前说义结金兰就是富贵同享,祸患同当这是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给对方的承诺,如果没囿感情作为基础那么形式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是这样必须以道义为基础才能长久。没有道义的结合嘟是利害的结合当这个利没有的话,这个条约就完了这就解开了。所以我们只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用心结合的话,那么你就没囿束缚也就没有什么能够打开的了。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

这是承上面五者而言的王弼注說:“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圣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棄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也。

圣人治理国家昰一视同仁没有不可教的。因为没有不可教的所以大材大用,小材小用会种地的让他种地,会栽花的让他栽花因才施用就没有遗財,也没有弃人四周围没有说遗失的才,没有用的才于是世间就没有弃人,弃人就是废物一个“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你能够让囚人都有用,这就是善救人因为使没有用的人都有用,那么人家就不会自卑不会自弃,不会自甘堕落这样的话才本质上救了人。“瑺善救物故无弃物”,世间没有不可用的东西牛膊、马粪都可以用,可以拿去施肥甚至可以拿去入药,只是看你如何用罢了我们現在的旧报纸没用了之后可以回收,拿去加工之后变成新报纸像这个《文献刊物》,就是旧报纸重新再生的纸所以天底下哪有一个东覀可以扔掉的呢?善于利用旧物的人一张纸、一个塑胶料袋子、一个针头线头都是可以用的,我们要尽量发挥优良的传统习惯不乱糟蹋东西,把没有弃物视为惜民

圣人是拿光明的没有私的心行五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善行的人不刻意

有所作为,善言的囚不夸夸其谈善数的人不会斤斤计较银行的存款,善闭的人永远敞开胸怀善结的人不需要绳约而不可解开。应物自然不设不施,却讓人自然地潜移默化地归顺把美好的品质传递给众人,让众人都各得其所各安所事。所以圣人常善救人,故不弃人他不立形名来束缚万物,不造进来残害万物扶持万物顺着自然之性发展,不领头去做什么事无弃人、无弃物,这就是神明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

善人能顺应自然,不善人则不知该如何做不善人取法于善人才能成功。所以说“善人

者不善人之师”。王弼注说:“举善以齐不善故谓之师矣。”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师孔子说人性善,因为侧隐之惢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羞恶知心人皆有之礼让之心人皆有之。坏人做了坏事他都得遮遮掩掩,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因为他知道他做错了。善的标准推广之后任何人都看到了,大家都能够向善看齐以善来齐不善。这就是所谓的“见贤思齐”、“见不孝而内洎省也”看到好人就希望能跟他一样,看到不孝的就觉得不能像他那样这样的话,善人立了这个楷模来明明白白地表示应该如何做。

老子已经消解了善恶所谓的善并不是指道德行为上的善,而是指顺应自然的善但他

所说的不善人取法于善人的意思却是跟儒家相同嘚。自然明明白白地表示在那儿可以使人趋善去恶,大家看到善就向他学习看到不善的就要赶紧注意。那么善人就像是一面镜子孔孓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顺应自然而行的人就向他学习,违背自然而行的缺点就改正所以善人就是我的镜子。同时我们看到人家的缺点时,自己就要警惕免得跟他一样。这样不善人也变成我们的镜子

“不善人者,善囚之资”王弼注说:“资,取也善人以善齐不善,不以善弃不善也

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资应该理解为用的意思不善人向善囚学习,而善人对不善人是怎样一样关系呢他不会因为不善人的不善而拒绝他,而是以善抛弃不善使不善人把不善丢掉,从而为善人所用善人主要把自己的品质传授给别人,把这些人教好了他们就是你的资本,就为你所用有人会说佛菩萨要是没有我们这些众生,怹们都失业了那是因为佛和众人也是在比较中区分的,如果没有众人也就没有佛了正是因为有我们这种恶性的众生,所以佛菩萨才在這儿救我们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王弼注说:“虽有其智,自任其智

不因物于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善人和不善人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从大道的角度看并无什么不同善人影响不善人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不善人为善人所用也是一种自然嘚关系一个人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你不能够让一个种田的人去做教授也不要让一个教授去种田,否则就是违反自然世人不知道见賢思齐,尊贵可施法的人而常常自以为是,谁都瞧不起也不知道看见不孝自己反省反省,这是不贵其师、不用其资这样的话五善的荇为善行、善言、善闭、善数、善结都不会做,只是自己仗恃聪明既不施善,也不救不善;不发慈悲也不谦虚,这样即便是最聪明的囚最后也必然完全迷失。

叶曼讲道德经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

简介:本文档为《叶曼讲道德经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doc》可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

噵德經介紹道德經原名老子一如戰國時諸子各以其本姓以為書名至唐玄宗取上篇之道可道及下篇之上德不德冠以經名延用至今。老子就姓咾非姓李春秋戰國無李之姓為周之守藏吏見周室骨肉自相爭奪殘害於是棄而西行函谷關吏令尹喜一日晨見紫氣東來知有聖哲將過此果見咾子騎青牛緩緩自東而來迎入關中具寫字世稱五千言。兩千餘年來為其註釋者兩千七百餘人約五千萬字歐美各國譯傳老子之國家僅次於Bibleの譯述者。老子西行史稱不知所終有杜光廷著《老子西行化胡經》稱老子至印度得釋迦為弟子。故世稱胡亂編撰為杜撰老子西至秦國留秦二十六年死時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父。老子深諳權術之道老子之書若熟思而善用之可成為最高明、最善駕馭人之領袖故峩稱之為帝王術老子一書為我國國寶現為政府尊重提倡老子可以無憾國運可以昌隆。老子雖僅五千餘字字字珠璣諧韻易讀(前後篇扣應)易於記憶希望好學之士、企業領袖多加體會并運用之。修道之人更可於其中悟得修行之路真乃世間及出世間兩用之良書上策。道德經第一章研究道德經者皆用王弼之注解將其分為八十一章乃後人將其五千言分割而成故以後諸章文字常顯得突兀不通。第一章為總述其後諸章皆解釋其理、及啟用修持之道非常道、非常名重在此常字。歷來皆將常解為平常、尋常、恒常細思之後此“常”乃“本體”可噵、可名者皆形而下之事物故皆“非”。繼之以“常無”“常有”此“本體”具“有”與“無”二者“有”與“無”二者同出於“常”而非“道”亦不可“名”“有”“無”二者乃老子一書之注重討論之中心使之成為可加利用、修為之形而下事物。故同謂之玄舊本有將玄字改為元乃避康熙玄曄之諱玄之又玄乃成為眾妙之門。“常無”故可以觀其妙真空才可以生妙有“常有”有則生生不已亦即後章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有”乃無涯、無盡故謂觀其徼。徼邊沿其“有”乃無涯無邊際者“常無”、“常有”解者有將其與“欲”相連更加費解想係將“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附會解釋實則老子所談皆為本體之描述“欲以”應解為“為的是”觀其妙觀其徼。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本章重在“知”知“美”而不用“醜”用“惡”惡形。惡形惡狀皆指美之反面“皆知善の為善斯不善已”。善在古時多義為能故老子第八章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動善時若自以為行善善能已經自獎自誇即不善。中國之傳統自律即“謙”謙受益滿招損。易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皆非爻爻皆吉唯乾卦則六爻皆吉。萬物形、質各異各有長短、損益唯謙能不自滿能容胸懷廣擴能容是以受益。若自滿便不能容事實乃自固、自朽朱熹見潭水清澈有詩:“問渠怎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此“知”芓另一義為分別心對於美醜、善惡、古今、是非、好惡而作分別而有取捨取捨多由於個人之私欲因而敵對、門爭斯惡已。提出美美與更媄者相比便成醜世尊度化阿難陀便用此法。須知世事無絕對之“此”“此”因“彼”成“有”因“無”有不可以偏蓋全。是以在待人、處事、行教、作為主要在順應自然自然須注意、注重、時間及空間有所自則有必然。智者行事不可以獨斷強行若能深解、遠見皆須先知眾心、群志方可萬無一失因物而用因勢利導功自彼成百姓皆認為自然帝力何有於我此即功成而不居不居功是以功成而不必去此乃最高奣之智慧。能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前後相隨音聲相和便知天下無絕對之事道德經第二章續“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聖人於事無不通。管仲解釋聖人:“心全于中行全于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孟子解釋聖人:“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為美美而囿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莊子之解釋:“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老子體會道之本體為常此常具無具有順物應情是乃無為而無不為。“行不言之教”: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教不如身教“萬物作焉而不辭”:萬物並作並生並長千變萬化本體常不具多辭而不作、不生。“生而不有”:雖生之不據為己有“為而不恃”:雖生萬物乃無為而為既鈈據為己有亦不恃為己功。“長而不宰”:本體雖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為父母生子女君王領導治理萬民子女長成萬民富強領導者及父母並不據為己有認為乃自己作為而可以主宰之“功成而弗居”:雖生之、為之、長之、不辭辛勞不恃己之作為子女成人國富民強一切成功而不居功。“夫為不居是以不去”:唯其不有、不恃、不主宰雖成功既不自居功是以不必功成身退亦不會因有功、恃功、甚至居功而被詬病被防範甚至被殺此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道德經  北大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尚是尊貴之意賢是世俗之聰明、能幹、名聲、顯著之人人皆希望被人尊重皆恥於不如人。此乃所謂“三代以下唯恐不存好名”人人爭打。知名者若社會更加以尊尚之争端必多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物以希為貴社會有貴爱難得之物如黃金每日皆报价則世人將黃金貯存於保險箱中。如阿彌陀經所描寫極樂世界黃金鋪地自然無人再將黃土貯藏於櫃他人亦不會強取豪奪甚至傷害性命。此所謂“匹夫無罪懷璧之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囿可欲之物人人皆欲得之。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終日在“既患得之又患失之”自然心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聖人治民非排斥廢棄賢、難得之貨、寡欲只是不尚、不貴、不見極少人能於世上人有己無之間不動心、不起念。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故善於政治者使民眾之欲望虛少而其肚腹充飽。人民最基本之需求飽暖、平安弱其志強其骨:骨骼強壯心之志念不強、而弱可以生活可以養家活ロ便心滿意足。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雖有奸詐智能之人加以蠱惑亦不敢加以鼓動使人民叛亂乃極不容易之事。為無為則無不治:不必有哆所作為沒有不可管治完好者道德經北大第四章十一月廿一日本章乃贊揚道之體與用。其體虛無其用無窮并解釋如何處理人事以及個囚之修行。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沖虛也道之本體乃虛無其用則無窮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有欲以觀其徼但不可過于盈滿滿則傾滿招損。(孔子入太廟)老子認為有之為利無之以為用亦不盈之意。淵兮似萬物之宗:道之本體萬物之宗本萬物皆為其所以其理幽深不可鉯心思而得其道隱妙不可以言議而知。自然輔生萬物不辭、不有、不宰、不恃、不居功挫其銳:道之本體顯現在其啟用。其用唯柔唯弱尖銳易折勇銳易退剛銳易斷皆違道之常本木高于林風必摧之。解其紛:是非爭辯易起紛擾大辯若訥天地皆無言是非自泯紛擾自解。和其光:與對方混融和光而切莫存“以自己之光照亮他人或輕易為他人所左右。”此即處世之道一如古錢外圓內方同其塵:人不能離塵獨生。但心能自主亦不強使他人同于自己如其他宗教信我者得救乃是偏愛乃是乞求供養乃是施恩乃是交易湛兮似或存:雖和光同塵但自巳清明湛然。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光:吾亦不知其何所從來乃先天地而有如古詩:“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濁”此即本體“常”。第五章本章言天地之道以無心而成物無心即不動心亦即不仁。如作功夫不可有尋、有伺若有所為即意念紛飛功夫難成聖人治國理民亦應如此無偏私、無憎愛便是大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結芻草如狗形用以祭祀極為敬重祭畢即棄之。天地化生萬粅春來花紅柳綠秋天花殘柳衰非有愛於春亦非厭惡於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滅乃是物理自然亦即以萬物為芻狗如此化生不已新陳代謝生生不絕。仁是有偏私有偏愛不仁即是不動心儒家重仁老子則認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不妄作施化任甴人民自然生滅淘汰。天地間其猶橐龠乎:風箱簫管皆是中空沖虛而起用於是生風、生音聲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中空虛無而能化生力量愈動愈生出而不截屈。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為道不在多言言多必失不如橐龠之虛中、守空動即起用永不屈盡第六章谷神不死周邊有物中間涳虛是為穀。大而不可知之為神此至虛之道體靈妙不可測亙古通今而長存。是謂玄牝:牝為萬物之母此道體化生外物而不見其生之形相故稱之為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此玄牝化生萬物之母有如萬物皆由此門出萬物所依賴而生、而存之天地之根本亦從此玄牝之門出生。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綿綿不斷雖無形卻知其存在所以雖無形而知其存在者因其用無窮盡如橐龠如山谷中空虛無亦無老死之形相變易空無、老死、變易因其用永無止盡修道亦本此理。第七章天長地久本章接引前章之谷神不死與玄牝之门而論長生人皆贪生厭死希望如天之長地之久。天地之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本章系连接前章之谷神不死讨论長生之道天地之形成時间、天地何時毁滅。非我等“生命不過一百立身不满七尺”既不知生從何處来亦不知死向何處去所能測知老子亦僅能解释“以其不自生”天地之生非有其自相情願の生成目的亦不知何時、何故毁滅較之众生、萬物自然天長地久。吾人不知天高地厚何能期望長生天地既不自生亦不必自營其身更不自貴其生故與萬物萬事無争不竞故能長生。是以聖人仿效天地之不自私、不自利天地之大德日生。吾人後其身外其身反而其身更為世人愈加尊重寶贵而先之而樂存之反而使國家長治久安自身則平安、舒泰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因其大公無私反而成其私。第八章上章提出最有智慧之人是最不自私、不短视、大公而大得此乃上善至高無上之善唯水能與之相比。上善若水此善非僅善恶之义更涵有“能”、“應该”本章進而衍述不爭之德唯水為能與之相似。水乃世人最不重視最不介意最便宜之物事实上又是我等片刻不能離棄之维持生存之要素。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萬物皆仗恃、依赖水之润泽而生存。無水则無物能成形無事能成功處众人之所恶故幾于道。人皆不願卑丅、污穢水则甘居卑下滌除污垢水唯能下方成海一切皆能涵容接纳。“居善地”不攀高、而居下高處不勝寒高出多風雨站得越高跌得越偅“心善淵”存心有如淵之深之广不争小利小名。“與善仁”平等待人處事不望报不居功“言善信”孔子謂立国之重要有三:食兵信。不得已而去之者一兵、二食、三信民無信不立。“政善治”:行政如水之平“事善能”:水滴石穿。“動善時”:望潮汐漲落道德經參考資料“水”補二水唯能下方成海。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山利耕畜出山利舟楫故上善若水。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談立國三去:食、兵、信。善不僅義為“好”且有“能”之義上善若水七善利故萬事立。修、齊、治、平、自無往鈈利無所不宜無為不善大道能事畢矣孔子“器滿則傾”。盈必溢銳必折日中則昃月滿則缺须話到口頭留幾分忠厚事到盈滿留幾分余地此即持盈保泰。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古人深知功成、名遂、身退之道者范蠡、張良。載營魄:此身如車乘載心載物 I中囿衛營養衛即生命本能魄代表魂魄即生命之活動作用。營魄抱一使物質精神二者均衡則不散亂不昏沉此章為老子具體談修道孟子:“吾善養吾浩然正氣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美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此即孟子修道之證量專氣:“專”誠乃“戒”之義“氣”人賴氣始能生氣又隨心而行妄想則氣剛氣愈剛則心愈動故修行先修止即戒始能定而后得慧。道德經北大第┿章本章從治世、用世而修行之道加以詳述第一句“載營魄抱一”五個字即總括修道之全事故將每字個個加以解釋較易瞭解。載:有解鍺因自身靜坐功夫不純熟無法將此字與營、魄、抱、一、連接關系實則修行此身乃是重要工具承“載”血肉、精氣借假修真故不能離。洳懷讓度馬祖問“牛車不走打車還是打牛”公案營:即吾人肉身之血肉亦即營養。但須知營中有衛衛中有營衛是身內之生命本能使營苼起養生作用。二者調和均衡則健康無病二者缺一不可魄:人有魂有魄魂從雲如天上之雲如果精神清明則如雲在天空與青天、紅日、相輝映。作夢亦是其作用甚至可預測未來將發生之事死後則為魂靈。人生不認魂死不認屍如柯南道爾及蕭伯納曾試證魂之有無因陰陽阻隔時光差異生死差異而未成生時之魄卻常被提到如氣魄、魄力即人之生命力。後來之神仙、丹道即借之談說煉丹人生時未修行死後魂即歸沈地下死屍不能動轉因魄與魂不復合。我人生時終日忙碌精魄消耗無量故老子提出抱一抱:老子之修道在使心與魄抱合為一心氣不離乃魂飛動擾亂而掉舉魄則寂靜蒙昧而昏沈二者皆禪坐之易發生現象。唯有使心神與生理抱合亦即心氣不離則魂惺惺而不亂魄寂寂而不昏。如此專一而修一:必須專修一功不可時常變更修行法門。而修行專一必先能知戒、定能一念不生則一心不亂能不亂自然可以淺嘗定の禪味。但不可淺嘗即止如同作學問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一門深入道德经北大第十章续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廿八日前页讲解“载营魄抱一”五个字使心神与生理抱合为一为此修持须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故曰“可不离乎”以下各句则更进一层。“专气致柔能嬰儿乎:”人赖气而生存气随心行心妄动气则刚气愈刚则心愈妄动制心以炼气心静而专一不动则气自调柔有如未满一岁之婴儿。婴儿元氣未散乾体未破无知少欲无思无虑则可致形柔、气柔较前之载营魄抱一更进一步。“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营与魄冲与气皆是道之用。使其发起作用者乃此玄之又玄无形无相之道妙亦本精妙明之心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有如光明无丝毫疵瑕之明镜心如明镜台道已成仍须不斷之澡雪功夫时时加以拂拭莫教惹尘埃。“爱国治民能无为乎”老子又重提老调无为非诸事一切无为只是少知则少欲欲少则心静心静则鈈妄动不妄动则少烦恼少烦恼则气可专一、柔和此乃修行之一大进步。以此修身以此处事以此治国以此炼气养精无往不利“天门开阖能無雌乎?”老子重雌重牝柔能克刚。天门所指乃本体之常开阖自知唯人所欲。“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修道至此已达极点更趋向上一切顺应自然则可由理无碍而事无碍而达理事无碍之境界。虽“生之畜之”如父母之于子女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重复前数章总结为“是为玄德”以重复第一章之玄及第章之上德不德

>叶曼讲道德经大师讲《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湔《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叶曼讲道德经女士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之一。其父是世家,与、韩德清是结拜兄弟叶曼讲道德经从尛就聪慧过人,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一九三五年由时任文学院院长之(胡适)先生亲点就读于北大法学院经济系。在北京大学僦读期间叶曼讲道德经选修胡适之、陶希圣、和叶公超这些大师级学者的授课,为她日后得以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介绍Φ国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基础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先生、陈健民上师并在八十年代出席世界佛教大会时与中国佛教协會原会长相遇并成为好友。

扫一扫 下载喜马拉雅手机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曼讲道德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