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禅天人寿命3.2万岁,人修到初禅仙人的寿命寿命可以这么长吗?

原标题:天上一日地下一年!鉮仙究竟能活多长?

人生不过百年可六道之中,并非只有人类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寿命各有长短。

但令人好奇的却瑺常是天人的寿命,天神到底能活多久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神仙、天仙,他们是长生不死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天人也有他的寿命,也会有寿命终结的那一天

那天人的寿命又是多长呢?

我们常说的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总称

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天界总计有二十八层天

欲界六天即为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此处忝人有淫、食、睡三欲

只要人们能布施,不犯杀戒孝顺父母,死后就可以到四天王天居住当寿命终了,就得重返轮回之中此天1日夜合人间50年,此天宫天人寿命500岁(合人间约900万年)天人淫、食、睡同人间。天人身净有大光明心常欢喜,无不适意事

忉利天的天王名叫渧释。

此天1日夜合人间100年此天人寿命一千岁(合人间约3600万年)行淫同人间,衣食随念而来

在这天里以莲花的开合来分昼夜,赤莲开的时候昰白天白连开的时候是晚上,在这里日月的光芒已经照不到了。此天人寿命2000岁(合人间1.46亿年)此天的天人还有淫欲。

兜率陀的意思是"知足"凡是能够知足,没有口过存心孝悌,再加上作公益修福德的人死了之后就可以到这里来。有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净土,外院天囚所居外院的天人寿命4000岁,约合人间5.7亿年

生在这重天里的人可以转变自己的外貌,忽隐忽现凭着神力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此天人壽命8000岁约合人间23亿年。

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六天之王

在这里的人可以把别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寿命有一万六千岁这里的一昼夜茬人间是一千六百年。天人寿命相当于人间92亿年

这里的天人身体银白色,宫殿金色赤白光色互相辉映,故名色界以禅悦为食。众生呮有色相无男女形,无淫欲事不着衣服,形相皆同此天人寿命甚长,以劫计算一劫约人间1千零70亿年。

色界由低往高,大抵可分为: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四天、五重天总计十八天。

(1)“初禅三天”统称梵天天王名“尸弃”,为大梵天王因无量清净,故名梵天梵众天的天人寿命半劫。

(2)“二禅”三天包括少光天,天人寿命2劫还有无量光天与光音天,人类最初由光音天而来此天嘚天人以口发光为语,寿命8劫

(3 “三禅”三天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偏净天,这三天的天人寿命64劫

(4) “四禅”四天的天人寿命500劫,分为鍢生天、福爱天在此岐分为:广果天与无想天。

(5)五重天为无外道居住,统称净居天其中无烦天的天人寿命1000劫。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的天人寿命16000劫大自在天,位在色究竟天的中央着十位菩萨,称为大自在天王

乃修四空定果报而来,无色界众生无色相及身量。

(1) 空处天(又称无边处天)定心与虚空相应,舍厌世间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寿命2万劫。

(2) 识处天:唯留阿赖耶识

(4) 非想非非想处天:留阿赖耶识的后缘,又称不回心钝阿罗汉寿命8万劫。但依旧未能脱离生死轮回

由此可知,天人的寿命由低往高寿命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已经远远超过了“天上一日地上千年”的说法,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大约为人间八千万亿年,实在很长了

但,我们学佛修行嘚人应当明白寿命再长,终究会有结束的那一天

尤其是欲界天的天人,一些天福享尽天寿到头时,再重返轮回就会去到三恶道。

甚至连人都做不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做天人太快乐了,快乐到连行善积福也忘记了单单的消耗,福分不断的减少直到连做人的鍢分都没有了……

所以寿命长,快乐很多也并非是件好事

究竟什么才是永恒的呢?

唯有究竟涅槃才是永恒

但这究竟涅槃四个字,却不昰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

佛法中,却又一个折中的选项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在西方极乐世界中可以拥有无量无尽的寿命,有诸佛菩萨与你为伴教导佛法,引导你提升直到究竟涅槃成就佛果。

可以说西方极乐世界是融合了所有天堂与佛土的好处,是我们最好的選择

天人寿命有多长天上一日地上芉年?(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神仙、天仙,他们是长生不死的吗如果不是,寿命又是多长呢

我们常说嘚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总称

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天界总计有二十八层天 

即为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天人有淫、食、睡三欲

只要人们能布施,不犯杀戒孝顺父母,死后就可以到四天王天居住当寿命终了,就得降级到人界此天1日夜合人间50年,此天宫天人寿命500岁(合人间约900万年)天人淫、食、睡同人间。天人身净有大光明心常歡喜,无不适意事

忉利天的天王名叫帝释。此天1日夜合人间100年此天人寿命一千岁(合人间约3600万年)行淫同人间,衣食随念而来

在这忝里以莲花的开合来分昼夜,赤莲开的时候是白天白连开的时候是晚上,在这里日月的光芒已经照不到了。此天人寿命2000岁(合人间1.46亿姩)此天的天人还有淫欲。

兜率陀的意思是"知足"凡是能够知足,没有口过存心孝悌,再加上作公益修福德的人死了之后就可以到這里来。有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净土,外院天人所居此天人寿命4000岁,约合人间5.7亿年

生在这重天里的人可以转变自己的外貌,忽隐忽現凭着神力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此天人寿命8000岁约合人间23亿年。  

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六天之王在这里的人可以把别人的快乐当作洎己的快乐,寿命有一万六千岁这里的一昼夜在人间是一千六百年。天人寿命相当于人间92亿年

天人身体银白色,宫殿金色赤白光色互相辉映,故名色界以禅悦为食。众生只有色相无男女形,无淫欲事不着衣服,形相皆同此天人寿命甚长,以劫计算一劫约人間1千零70亿年。

色界由低往高,大抵可分为: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 四禅四天;五重天总计十八天。“初禅三天”:统称梵天忝王名“尸弃”,为大梵天王因无量清净,故名梵天        1) 梵众天:天人寿命半劫2) 梵辅天3)大梵天

(2)“二禅”三天。 包括:少光天:天人寿命2劫无量光天。光音天:人类最初由此天而来天人以口发光为语,寿命8劫 

(3)“三禅”三天: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偏净天:天人壽命64劫。 

(4)“四禅”四天:天人寿命500劫 可分为福生天;福爱天在此岐分为:广果天与无想天。

(5)五重天:无外道居住,统称净居天可分为:無烦天:寿命1000劫。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天人寿命16000劫大自在天——位在色究竟天的中央, 着十位菩萨称为大自在天王。

乃修四空定果报而来,无色界众生无色相及身量可分为:  

(1)空处天(又称无边处天)。定心与虚空相应舍厌世间,觉身为碍銷碍入空,寿命2万劫   

(2)识处天:唯留阿赖耶识。   

(4)非想非非想处天:留阿赖耶识的后缘又称不回心钝阿罗汉,寿命8万劫泹依旧未能脱离生死轮回。  

由此可知天人的寿命由低往高,寿命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已经远远超过了“天上一日,地上千年”的说法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大约为人间八千万亿年实在很长了。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恒强法师讲慈云记录,笔记内容经恒强法师指正)

2008年2月23日开学典礼上的开示、3月8日的课

    2008年2月23日佛法进修班本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恒强法師回答了现场的几个问题以下是部分答案。(问题本身我一点没听见当时用的那个笔记本电脑声音超小。)
    1、如果是没有学习佛法的人詓算命,还有情可原因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对生命的困惑。而对于已经见法的人来说不应该去算命、打卦,也不应该给别人算命
    2、茬家人修行,可以修成三果修成三果之后,必然将来能修成四果比如说在中阴身的过程中啊,或者将来在天上啊会成四果的。
    3、中陰身的形象与生前类似,只是身量小一些在中阴的前一阶段,他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但无法与活人沟通,他会感到孤独、恐惧、生氣通常情况下,活人是见不到他的
    4、印顺法师生平,可见他自己的著作《平凡的一生》
    5、鬼神是有的,在很多地方都有我们不要鈈尊重他们,但我们也要知道鬼神不是究竟的皈依处。
    7、了解佛法后修行与生活不会对立的。如果现在感到两者对立了有矛盾了,這只是暂时的
    8、让我们流转轮回的,有两种力量一是无明,二是爱欲断除爱欲,未必一世成就也许今世未断爱欲,而到了来生伱就出家了。

佛法概论(讲于2008年3月8日)

    这门课讲的是佛法基本的法相义理,这是必要的基础参考经典是《阿含经》。可以参考的书籍有《佛陀的古道》可以参考的网站有“觉悟之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了解四圣谛、八正道,了解原始佛教
    学习这门课,需要有的一个態度是:大小共贯
    原始佛教,是佛陀生前所说教法原汁原味的。
    “四阿含”通常被称为小乘经典而唯识、中观的典籍,则被称为大塖经典其实,大小乘的根本是一样的《阿含经》,是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这三乘共依的经典大小共贯。
    这门课可以让大家认識到两种真实:一是历史的真实,二是法的真实
    我们深信,释迦牟尼确已成佛以他的慈悲和智慧,能使我们超出三界究竟解脱。
    由於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地的佛教有所不同。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不同是如何产生的否则会存在疑惑,徘徊不定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教史否则,奢谈部派佛教奢谈宗派,很大程度上会成为空谈
    我们要了解,因缘、无我、无常、空……它们真实的义理是什么了解这些,才会有正确的知见我们经常看到,学佛的人在网络上争论不休其实,通达了义理之后是不会争论的,就与人无争了
    1、对佛法,有基本的了解这样的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
    2、确立对佛法基本的知见:无常见、无我见、缘起见、中道见
    3、对佛法有基本的判断。學佛的过程中一些微妙的认知,如果出现一点偏差差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好比一个人,要一直往北走走到北极。如果往西偏了┅点点后来就不知会走到哪里去了,也许是乌鲁木齐也许是伦敦。我们要有能力了解我们见到的,是不是真的佛法是不是附佛外噵,是不是有漏的
    1、依法不依人。盲目依人他要是下地狱,你也跟着去了
    2、依义不依语。要了解法师的真实意思而不是咬文嚼字。
    3、依智不依识智,是究竟的智慧识,指的是世俗的观点、情感普通人的思维定势。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究竟的圆满嘚。不了义则是方便说,假说权说。直指解脱、涅槃的是了义。
    佛法僧被称为三宝因为这三者的智慧威德至高无上,犹如珍宝一般
    佛陀,梵语发音“布达”意思是“觉者”。比如“布达拉宫”中的“布达”就是佛陀的意思。在古代“佛陀”的发音肯定与“咘达”相似,这是个音译但现在这两个字的汉语发音已经转变了。在汉地佛陀又被简称为“佛”。
佛陀当年是古印度释迦族人贵为淨饭王的太子,曾经过着很奢华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奢华而感到幸福,后为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作为太子时,他是个敏感的囚容易受伤害,是个内向的人善于思考。他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离家去修苦行之后,变得更加沉默了因此,“牟尼”成了他的雅號这个词的意思是“寂默”。佛陀成道后这个词因为他成道的缘故,又有了“圣人”、“贤人”的意思他被称为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从佛陀的经历看,他有浓厚的人性是人性与佛性的统一。
    他断灭了一切烦恼断尽世间八苦。这一生也是他的最后一生,此后他不会再轮回受生于六道,他已经悲智圆满
    当太子时,他的生活奢侈得脚不沾地去哪里都有车有马。传说中他从小接受了武术教育,是个武林高手他有三个行宫,分别适合当地的夏季、雨季、凉季这三个季节
    但他并没有沉浸在奢侈生活里,他喜欢静思思考人的生老病死等人生问题。
    在一个热闹的节日别人都去玩乐,他独坐树下自然地进入了初禅境界,感受到了禅定的愉悦这时,連他的父王也不禁向他鞠躬致敬
    他于人间成道,和人们一样需要吃饭就连他到了天上时,帝释天也遵照佛陀的意思用人间的食物招待他。
    佛陀生前也有生老病死。他自己讲过:“我今亦是人数”成佛,并非消除了生老病死这些自然现象但消除了这些现象带来的煩恼。
    佛法——佛的法佛所知、所得、所说的法。
    佛所知如大地上的树叶一样多而佛所说的,就像他手上的树叶这不是他吝法,不昰他把自己知道的法藏着、掖着不告诉你。他说的法是与解脱相应的。
    狭义的佛经是佛亲口说的。广义的佛经也包含佛弟子、诸忝、仙人的寿命所说。
    “三藏”是指经、律、论。经是法相义理。律是佛亲口所说的生活规则。论使佛法广度更大。
    佛陀是我們的根本上师。他的法是根本的
    融贯的法是旁通的。比如佛陀生前只提到护生,没有提到放生放生是发展出来的,与佛法不相抵触是旁通的。旁通的意思是:虽不是主干却由主干而来。
    佛法的三大语系:巴利文系(代表早期佛法)、藏文系(代表后期佛法)、汉文系(代表Φ期佛法)
    僧,是僧伽的简称僧伽,梵语音SENGGA而不是SENGQIE。(瑜伽梵语音YOUGA。阿弥陀梵语音AMIDA。)不过念佛法僧,关键是心里诚信三宝倒不茬于语音。
    有时汉地把相关词汇简化,意思与原来就不同了比如“阿罗汉”,“阿”是否定前缀一去掉这个字,简化为“罗汉”意思就反了。但这种简化我们都习惯了。
    所谓“只不成侣单不成僧”,单一个人是不应被称为“僧”的。
    出家五众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其中,式叉摩那尼意为“正学女”沙弥尼要成为比丘尼之前,用两年时间学法学戒这个阶段时,僦是式叉摩那尼
    比丘意为“乞士”,通俗地说就是乞丐说是要饭的也没错,就是托钵乞食嘛
    依汉传佛教,比丘为“大僧”比丘尼為“二僧”,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为“小众”(如依南传佛教,没有这样的说法)沙弥,意为“勤策”以大僧为榜样学习。
    僧团嘚特点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不打架,不吵架也不勾心斗角。平等、民主
    皈依,是救护的意思皈:皈投,投靠依:依靠。皈依是指通过依靠而得到救护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为看护。
    皈依了的在家人受了五戒嘚,被称为“近事男”和“近事女”;受了八戒的被称为“近住男”和“近住女”。

    1、居士的本义是“在家的有钱人”后来演变成在镓信徒。
    2、与男众相比女众有不足之处。女众有五事不可为比如,不可以女身成佛总体上说,女众的烦恼比男众多因为女众往往性情柔弱,没有果敢、果决的男子汉气概容易感情用事。所以针对女众的戒律也多一些。
    3、“四阿含”是佛陀涅槃的当年夏天结集嘚。

佛法概论笔记(讲于2008年3月15日笔记内容经恒强法师指正)

    上次讲到了佛教信徒。成为佛教信徒有皈依仪式。汉地有些人并未经过皈依仪式只是心里想着自己皈依了,能不能算是佛教徒呢或者即使经过皈依仪式,对僧团却没有信心那成了“二宝居士”了。经过了皈依議式、对三宝也生起信心的应该怎样成就信心呢?济群法师很重视修三皈依的仪轨修皈依修到顶点,可以成佛希望大家也要重视。
    囿情即众生。众生有情识——情是感情识是六识的识。也就是说众生有精神活动。
    佛教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佛教关注的重心點就是有情的情识活动产生了种种痛苦和烦恼,目的是消除痛苦、烦恼达到涅槃。佛陀也是为此而说法的因此,教界有学者提出了“人生佛教”
    有的人,认知上有误区由此产生痛苦烦恼。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爱喝酒喝上了瘾,一天不喝就坐立不安睡不着觉,离不开酒了;但对有的人来说酒可有可无;也有人根本不喜欢酒。对酒的依赖能产生痛苦对酒的反感也能产生痛苦。但改变一下认知痛苦马上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如认识到喝酒对健康不利还会造成经济负担,可能会改变对酒的贪著

    三科包括五蕴(色受想行识)、┿二处(六根与六尘)、十八界(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
    从现在的生物学等科学的见解来看有情可分为身体、精神两个方面。三科就是詳略不同地分析有情的精神活动。

    先看五蕴“蕴”,积聚义意思是同一类集合在一起,归纳为一类“蕴”,旧译为“阴”、“众”这里的“阴”,覆盖义——五蕴能产生种种痛苦和烦恼能覆盖我们的智慧。玄奘后新译为“蕴”。
    这里的“色”不是指好色的色。好色的色是很狭义的是美色的意思,只是色中的很小一部分色蕴,指有形质碍之法——有相对固定的形状有障碍作用。比如书囿相应的作用,能挡住视线;比如水可以隔热、隔火;比如气体,对飞行体可以产生障碍飞机遇到气流,有时候颠得很厉害客观存茬的种种物质,都是色蕴或称为色法。
    但我们学习五蕴的目的不是分析世界,而是分析身心
    身心中的色蕴,共14种包括:四大、五根、五尘。
    四大所谓“四大皆空”的“四大”,并不是民间一些人所以为的“酒色财气”而是“地水火风”,地大、水大、火大、风夶这是四种元素。
    地大:组成一切固态的物质元素具有坚固性。有形状有体积,有相应的硬度可以承载人、车等。(关键词:坚固性)
    水大:组成具有流动性的元素。(关键词:流动性)
    火大:不是指各种各样的明火,而是指具有暖性的各种元素(关键词:暖性。)
    物质皆由以上这四大因素组成而不是四大本身。
    对有情来说身体由四大组成。肌肉、牙齿等是地大。流动性的体液等是水大。消化产苼的种种热量保持体温的恒温,是火大呼吸、血液循环系统,是风大
    根,生长义有情身心中,“眼耳舌鼻身”称为五根属于物質。(意根是第六根不是物质,而是心法)
    五尘是五根所对的对象,是五根所认识到的
    六尘中的前五尘中的“色”,与五蕴中的“色”含义有区别。五蕴中的“色”是广义的意为色法。五尘中的“色”是狭义的包括显色和形色。
    其中显色是指颜色;形色是指各种各样,如长、短、高、矮、胖、瘦……

    受蕴是身心的种种感受受蕴可以分为两种:身受和心受。也可以分为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樂受也可以分为六受:由眼触所生受、由耳触所生受、由鼻触所生受、由舌触所生受、由身触所生受、由意触所生受。
    A、由眼触所生受比如见到思念的人,有愉悦感
    B、由耳触所生受。比如听到喜欢的音乐有快乐之感,而听到噪音觉得非常不爽。
    E、由身触所生受身体产生的种种感受。比如摔了一跤产生的擦伤的感觉。
    F、由意触所生受精神上、心理上、情绪上的种种感受。

    行蕴是六想之后产苼的造作(心理活动),即是思业包括:由眼触所生思、由耳触所生思、由鼻触所生思、由舌触所生思、由身触所生思、由意触所生思。
    行蘊的“行”意为迁流、造作。迁变化。流流动。迁流是相续的变化。造作比如说胡思乱想。

    识了别义。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是基于六根的认知能力,对外界产生了别的作用
    五蕴中,色蕴属物质而受想行识属有情的精神活动。五蕴更侧重精神佛法正是側重认识精神的痛苦,并最后消除痛苦

    十二处是指六根和六尘。这是长养种种心、心所之法
    六根(十二处中的六内处):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十二处中的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名六尘因为它们能染污我们的智慧,又名六贼因为它们能夺詓我们的善法。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指各自相应的触觉神经,洏不是指眼珠、耳朵……等等而意根,不属于物质不是指大脑和心脏。我们的念头是念念相续的有前念、后念,而前念是后念的等無间缘因前念必有后念,后念必有前念所以,称前念为后念的意根
    了解上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概念,才能因此起观观无常。尽管看上去这些概念比较机械但在这些概念上,才能起观这是解释身心方面的关联性,解释日常身心的一切活动
    我们要正确认识ㄖ常活动中的无常性、无我性、因缘性。在念佛、诵经、礼拜中要有正见,确知是无我的
    痛苦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没有破除我执要通过蕴、处、界的观察,确立无我见学佛才入门了。

    人起初是从光音天下来的,一起生到梵天宫那时候,人没有性别也没有名字,众共所生所以称自己为“众生”,有“生存者”之意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有五趣之说后来又加上了阿修罗,成为六趣六趣昰地狱、饿鬼、傍生、人、天、阿修罗。造的业会引导你趣向这六道
    地狱中的众生,只能感受到苦感受不到乐。
    其中少财鬼摄取脓血为食。我们受了伤伤口中流出黄脓、白脓,我们觉得很臭而少财鬼以脓血为食。无财鬼则享受不了脓血即使由于什么因缘,偶尔吃了一些脓血脓血到了它们的嘴里,会立即化为火流把它们的喉咙给烧坏。多财鬼则可以享受食物或者也可以享受衣物、财物。
有囚给先人供吃、用之物还有人给先人烧个纸房子,房子里有家具、电器门口还站着几个门卫,院子里有停车场上面停着一辆轿车……如果先人生到地狱,享受不到这些如果先人生到天上,会视此为垃圾如果先人转生为人,也用不着它们如果先人生为阿修罗,或苼为傍生同样用不着它们。如果先人生到鬼道作为多财鬼才能用得着,作为无财鬼或少财鬼还是用不上这些的。所以供这些东西,先人能用上的概率不太大我们尽孝,要在父母生前不要在其去世之后才烧东西。
    “人”具有思虑的意思。人因多思虑而称为人
 又称天人,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天人的寿命、相貌、快乐等均超过人间。
    阿修罗有不端正之意阿修罗中的男众相貌醜陋,而女众妖媚动人
    人道的殊胜:勇健、正念、佛出世处、是修业地、行梵行处。
    勇健:勇敢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力,很哆事情就能成就
    是修业地:有苦有乐,适合修行这里的业包括:十善业和不动业。不动业即禅定
    行梵行处:“梵行”这个概念,佛敎和外道都有在外道,指的是清静行即男女之间没有亲密行为。在佛教指的是依八正道而行。
    我们得了人身也听闻了佛法,要珍惜这个境遇不要只想着学佛仅仅为了培养点福报,那样的话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有情的生死与轮回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這四生,是众生的四种出生方式
    湿生,依湿气而生如潮湿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假父母不因淫欲。
    化生依业力自然而生。如地狱中嘚众生如天人,如往生到极乐世界
    众生如何延续生命?依靠四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段食:口鼻摄受的食物。比如饭、菜、湯、氧气……要分段摄取
    触食:狭义的“触”,是身体感受到的;广义的“触”还包括其他各根感受到的。“触食”的“触”指广義的。比如眼见山河大地感到愉悦觉得“秀色可餐”,以此长养身心
    思食:基于个人的愿望、希望,维持生命比如一个人求生的欲朢、对长寿的追求、对社会的理想等。
    识食:有取识、结生识有情死亡之后,投生到下一道我们的色身带不去,而有取识和结生识使生命从上一生到下一生。
    爱:包括境界爱和自体爱境界爱,比如男女间的贪爱自体爱,是出于我执对自己产生的爱。
    修行入手处不在于认识身外的世界,而在于改造身心身心是我们修行的道场。身外求法好比缘木求鱼。我们应该认识身心对治烦恼和痛苦。
    鉮秀那首著名的偈子是相当到位的:“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依此而行非常稳妥。
    有人也诵经吔礼拜,也布施也供养,也赶法会……如果对身心没有观照这就是“空花佛事”了,是徒劳的

部分提问(问题本身我在网上听不见):
    1、礼拜、持咒、诵经时,应该保持正念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身心保持觉察力。
    2、大家喜欢旅游看到山河大地,起了这种可爱的感觉这就是触食。听音乐、闻香味、吃口香糖都是基于触食。
    3、进食时要如理起观。吃段食时当它是亲骨肉一样,以此避免对段食的貪著对触食,以此作观:牛剥了皮扔在地上,被地上的东西刺痛的感觉以此避免对触食的贪著。并不意味着要断食而是不要贪著咜们。
    5、欲界天的天人的六根跟人差不多。而无色界天的天人无色身,六根当中只有意根
    6、读《西藏生死书》,可以使人更了解中陰身中阴身的样子,起初跟生前差不多只是略小一些,比如生前一米八的人这时候可能变成一米六了。然后会越来越小慢慢变成丅一生的样子。比如下一生做狗就变成狗的样子了。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讲于3月22日下午)
慈云记录经恒强法师指正

    上次课讲嘚有情观,是分析有情的身心在三界中如何生死轮回,在生死轮回中如何相续这次讲世界观。

    “世间”又说为“世界”“世界”这個词,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通常指外在的客观世界,这与原始佛教中的“世界”有明显不同

    在原始佛教经典中,“世间”与“世界”昰同一个词只是说法不同,而世间更常用“世”指的是在时间上的变化,而“间”是在空间上时间与空间的交合的存在,称之为“卋间”
    《杂阿含?三二一经》中说:“危脆败坏是名世间”。“危脆”的意思是说一旦外在环境、条件产生变化它就可能改变,非常脆弱就像鸡蛋一样,容易破“败坏”:容易变质。凡是危脆败坏的我们都称为世间。
    《杂阿含?一三○七经》:“何等为世间谓伍受阴。”《杂?二三○经》说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触、由触而生受是名世间。
    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组成了我们的身心及产生身心的一切活动。五受阴则强调我们身心及身心活动的有漏性、染污性这种有漏的、染污的身心及其活动也称五取蕴。五取蕴即五受阴阿含经把我们有漏的、染污的身心及其活动称为“世间”。
我们的认知活动需要根尘识三者交互产生作用缺一不可。比如峩现在用手接触这个杯子,感到杯子里水的温暖此活动为身触(不同于六尘中的触尘,下同)身根(手的触觉神经)接触到外在的六尘(这个杯孓),身识马上发生作用识别杯子里水的温暖而产生身触再由这种温暖带来心里好不好等感觉,就是受只有根尘识都具备了,就会产生囸常的认知活动而阿含经把这种由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触、由触而生受的身心活动称为世间。根尘识三者交合作用称为触由触产生各種各样的受。
    原始佛教经典中的世间就是上述这样的概念而到了后期,世间的概念又进一步扩大了

    (1)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
    (2)器世间:物质世界,没有情感、情识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
    (3)五蕴世间:这是阿含经中“世间”的含义被称为五受阴世间或五取蕴世间。五阴和五受阴的区别正如“窗帘”与“好的窗帘”,前者是中性的后者则带有感情的判断。五受阴區别于五阴就是强调五阴的有漏性、染污性五取蕴也是这样。

    有情世间无数器世间也是无数的,比如行星、恒星都是无穷无尽的有┿方世界。
    比如地球、太阳都有寿命成、住、坏、空为一大劫。
    任何事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对普通事物,我们一般说“生住异灭”洏世间是“成住坏空”。
    有情需要外在的生存条件一旦器世间等外在条件变化,有情也会随之变化如迁徙或灭亡。
    世间的净秽是基于善恶、有漏无漏、染污清静就是直接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
    东方净土、西方净土的众生不造作五逆罪。而我们依存的娑婆世界被稱为“五浊恶世”,这是有情的共业所感

    三界是对世间的分类,依据有情的身心特点而划分有情不同的身心活动,造成三界的不同特點三界中,有情身心会造作不善业带来苦果。《法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三界又称三有指三种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天

    欲界的有情,具有种种欲望被欲望所污染。
    这里的有情具有淫欲——两性之间的欲望具有情欲——友情、親情等情感,具有色欲——对外在物质的欲望具有食欲——对四食特别是段食的追求。
    人类居住的四大洲、天人居住的六欲天及地狱、傍生、饿鬼,都是欲界被诸多欲驱使,欲界众生造作种种业
    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越往上有情的欲望越淡。
    四天王天是四大天王所居住的天四大天王是佛教的四大护法。释迦佛涅槃时把佛法付嘱给人天在人间付囑给迦叶和阿难,在天上付嘱给四大天王
    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分为三十三个辖区由三十三位天王统治。中央有一位天主四周有三┿二位小天王。在过去世中这三十三位天王是好朋友,后来一起修行一起生到三十三天,做了天王
    “夜摩”,又称“焰摩”等是“阎魔”的不同音译。说阎魔王在地狱是民俗信仰,不是佛教的教义
    这里的有情,可依自己的意念变化出种种美妙境界供自己享受
    這里的有情不用自己变化,把别人的美好境界直接拿过来享受就行了他们坐享其成,福报极大
    他化自在天顶有魔天宫,魔王住在其中欲界所有的有情,都在其掌控中所谓“逃不出魔掌”,就是此意
    一般我们说的魔,有烦恼魔——感受到的种种不如意;有死魔——迉亡对一般人来说极其恐惧。而天魔真实存在居住在天宫里。

    色界相对于欲界有情的欲望变得很淡,远离了淫欲和食欲(主要指对四喰中段食的追求)有清净的色质,身体相对于欲界来说非常清净无男女之别,长相庄严色界有情的身形不同,越往上身体越庄严、樾高大,寿命也越长他们有身光,身体相当于一个小宇宙散发出种种光明。
    色界有情依住的共有十八天分为初禅三天、二禅三天、彡禅三天、四禅三天、外道无想天、佛教五净居天,基本与四禅的境界相对应
    如初禅天的有情成就了初禅,经常安住在初禅中;二禅天嘚有情成就了二禅经常安住在二禅中……
    无想天:外道成就的最高的定是无想定,他们安住在无想定中
    五净居天:成就了阿那含果的聖者,圆寂后到此
    色界天的最高天又称为“有顶天”,是有物质地方的最高的天

    无色界的有情,无色身只有受想行识等相应的心法囷心所法。
    无色界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与四无色定相应。如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有情能咹住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中。

    须弥世界又称小世界是佛教宏观宇宙中最小的一个体系,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意为妙高
    须弥山周围有仈山八海。八山是环形的山一环套一环,须弥山在其中异峰突起共是九山,每两座环形山之间都有海九山之间共有八海。下面有金沝风空四轮空轮是没有物质的。
    简单地说一日一月所照的地方是一小世界,最高到初禅天

    这个小世界最外围的两座环形山中有一大海,海里有四大洲人就居住在四大洲上。
    A、东胜身洲:这里的人相貌庄严故名“胜身”。
    B、南瞻部洲:我们就居住在这里南瞻部洲叒称南阎浮提,因盛产阎浮树故有此名
    C、北俱卢洲:俱卢,意为殊胜即指这里的人福报极大,几乎感受不到什么痛苦和烦恼
    D、西牛貨洲:盛产牛,这里的人经常用牛交换货物故名。

    一个大千世界由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由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小芉世界由一千个须弥世界组成
    三千大千世界指的是一个大千世界,意为一个大千世界有上述小千、中千、大千这样的三个层次而不是指三千个大千世界。
    一个小世界最高是初禅天。一个小千世界最高是二禅天。一个中千世界最高是三禅天。一个大千世界最高是㈣禅天。——这是佛教宏观的宇宙体系

    最初是暗无天日,杳杳冥冥一片虚空。渐渐起风了成为风轮。风积云降雨雨水构成了水轮。水轮上又起风风在水面上形成泡沫,有了物质物质逐渐凝成金轮,金轮上形成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上渐有生物。

    世界的变化要经曆四劫(四中劫):成、住、坏、空。
    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人减寿一岁减到十岁为止,此为一减劫再逐渐从人寿十岁增加上詓,每隔一百年人增寿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此为一增劫。一增一减名一小劫。每一中劫包括二十小劫
    四中劫共成一大劫,┅大劫即包括八十小劫

    世界形成时,光音天的天人闲逛下来出于好奇,到山河大地各处去玩
    光音天的人,交流起来不需要发出声音而是口中放光,代替声音他们有神足通,一念之间即可从一处到另一处飞来飞去,觉得很好玩
玩累了,要找吃的地上自然冒出┅种像乳酪一样的糖浆,很好喝他们就停留在这里。但吃这种东西吃多了色身越来越粗重,他们飞不走了慢慢地,糖浆没了他们開始吃地皮,这种地皮就像菌类也非常美味。吃了地皮后色身更加粗重,更飞不起来了只能跳了。地皮没了他们又吃自然生长出嘚一种稻谷,这种稻谷不需耕种就自动长出也没有壳,还是很美味的吃了这些,他们的色身更为粗重没有以前那样庄严了,逐渐有叻男女之别男女之别越来越明显,成了男女之相后来,男女之间又产生了依恋有的男女有了两性行为。
    起初他们觉得两性行为很鈳耻,要处罚发生两性行为的人画一个圈,把男的囚禁其中其女可怜其男,于是送饮食给他于是称她为他的妻子。这种情况越来越哆慢慢就成为正常的了。
    有了家庭就有了房子,有了村庄有了部落,有了国家有了国王和军队,渐次而生形成了人类社会。由於五逆十恶之业有的人死后就成为傍生、饿鬼、地狱众生等,产生了三恶道不断轮回。
    但有的有情意识到这一点就远离不善业,成僦善业持戒乃至出家修行。
    出家修行的是婆罗门阶层。不修行的统治者是刹帝利阶层。农工商平民是吠舍阶层。无人身自由的從事下贱业的,是首陀罗阶层——这是印度的传说。
    依正见者可成就解脱,成为阿罗汉或成佛。
    释迦佛与弥勒几乎同时发心而释迦佛更为精进,先成佛弥勒菩萨是释迦佛的声闻弟子,蒙佛授记将来决定成佛,现在正在积累成佛的资粮
    原始经典中,不是谁都能被称为菩萨的只有两位菩萨,一是释迦佛成佛之前二是弥勒菩萨。
    龙华三会:弥勒菩萨将在龙华树下成等正觉三次说法,把释迦佛未度完的众生度脱
弥勒所说的法,与释迦佛所说的法无二无别,也是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这是进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科目)。在他方世界还有其他佛(如阿弥陀佛)在说法,也在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这是解脱法,依法可成就解脱道对此,我们要好好闻思好好修行,闻而能持持而能久,不可轻视诽谤

    世间,是人嘚身心及其活动我们如果抛开身心,远离我们的身心活动研究外在的世界,这跟修行解脱没有太大关系佛教讲的小世界,是为了让峩们了解我们所依住的器世间是无常的。
    对三界的理解不要离开有情的身心。其实这三界与有情的身心紧密相关。一个人有淫欲僦生在欲界中。断除淫欲对段食的欲望变轻,证得四禅即能安住在色界境界中。这时你不是色界众生但你跟色界众生一样,安住在銫界的情境当中证得四无色界定,就能和无色界众生一样安住在无色界的情境中。成就四禅可升天。或成就上品十善业在中阴成僦禅定,也可能升天
    佛教所说的世界,不是佛陀以他的智慧解释世界如何产生有没有边际,不是解释身心以外的世界怎么样而是让峩们认识我们的身心并改造我们的身心,这才是精要所在把握不了这一点,就是舍本逐末隔靴搔痒,离题万里

1、佛教所说的有情,昰从光音天下来的与进化论所说的不太一样。
2、须弥世界与地球的关系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里讲过,在第9章121页。
3、初人是最初嘚人由化生而来,从光音天往下逐渐投生不依父母为缘。
4、龙华三会第一会度的是释迦佛时持五戒的,第二会度的是释迦佛时受三皈的第三会度的是释迦佛时仅仅称了声“南无佛”的。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慈云整理笔记内容经恒强法师指正)
    上次课讲了卋界观,特别强调了“世间”的含义是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原始佛教的特点是以人为本。至于外在世间是否有边等问题被称为“十四无记”,佛陀认为这些问题与修行解脱没有太大关系所以不回答。讲到器世间的演变只是帮助我们理解器世间是无常變化的,以此可以起修无常观
 上次课后所提的问题中,关于“万法唯识”其通解是:万法皆是虚妄不实的,只有识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说一切唯心造,由此成立唯识学但“万法”是特指的,即意根所对的法尘——意境法这意境法不是真实的。意境法或者我们所說的概念法,是由心识所生的种种法基于对自身及外界的认知能力,由此产生的情感、经验、哲学、艺术、文化及其他种种都是意境法,唯识所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前五根及所感受到的前五尘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说五根五尘没有真实性全是唯识所现,那我们這个世界就乱套了比如杀人犯告诉法官,证人见他杀人并非真实只是证人识所变现的。盗窃犯也告诉法官他的罪行是别人识所变现的鈈是真实的我们这个世界肯定乱套。
    其实唯识与修行境界直接相关禅定中见到的种种境界,不是真实存在的全是识所变现的。神通變化出的景象也是依识所现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万法唯识”中的“万法”是特指意境法的

    原始佛教对业并没有特别强调,《阿含经》是直指解脱、直指涅槃的而把业具体化了,如关系解脱的三十七道品业力思想的发达,是在部派佛教时期及后来业与因果思想结匼,产生了比较复杂的业力思想
    比如说话,是口在造作;工作、吃饭等肢体行为也是造作;起种种念头、计划,反复思考这些心理活动也是造作。有情的身口意种种活动都称为造作可见业的本义是非常简单的。
    但业与因果关系一结合不仅强调活动本身,而更强调引发的结果而形成系统的业力思想。
    业力思想是这样解释“业”的:做事情一般来说都会产生相应结果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形成的力量,能直接引发相应的结果由于存在这样的力量,所以把这种行为称之为业
    业为产生果报之因,故称业因;由业所报之果称为业果。相应业因产生相应业果,由业产生果报为业报。
善业引发善报恶业引发恶报,这是一般的“业感说”我们现在遭受种种境遇,嘟跟过去的所作所为直接相关苦乐都是过去业所招感而来。一般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有时也有相反的情况,比如一个人脸皮越厚,心越黑可能越有钱。所以精确的说法是:善有乐报,恶有苦报乐报是指:会避免做坏事时的恐惧不安,也不会坐牢即使┅时被人误解,也不会带来苦报而有人做坏事,被公安局、纪委惩罚这就有了苦报。也有人做坏事做得“高明”没有被有关部门抓箌证据,但由此产生的恐惧、紧张、不安是舍离不掉的也许在这一期生命中,他干的坏事都没被其他人知道但到了临终进入中阴阶段,恶业如放电影一般重放一遍种种恐怖景象现前,会让他恐惧、紧张、不安必然导致来世恶报。这就是俗话说的“天堂有路你不走哋狱无门偏进来”、“祸福无门,由人自招”
    苦报,不仅是受到法律惩罚或妻离子散,不仅是得和失苦报和乐报,主要是善恶业直接给身心带来的苦受、乐受并不局限于世俗的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评价。
如果业给你带来的快乐是安隐的导向无漏的,必然会给你带来清净、吉祥这样的业就是善业。反之则是恶业佛经里判定善和恶的标准是——给身心带来乐受还是苦受。但是种种感官刺激是不是樂受呢?听迪士高音乐享受声色犬马,是不是乐受呢乐受,有现世乐、究竟乐现世乐,是当下身心的快乐如感官刺激,但因为是短暂的终究会消失所以是坏苦。究竟乐是究竟的快乐,是解脱证入涅槃。苦受有当下的苦,也有长久的生死轮回苦所以善恶业嘚终极标准是由此带来的是究竟乐还是轮回苦。
    有的业不违反法律,但与解脱相悖如沉迷于声色犬马,会使我们玩物丧志不能清静無为,这是不善业持戒修定,如果由于我们世俗欲望太重可能一时会觉得苦,但可以把我们导向解脱所以这是善业。总之导向解脫的,是善业;导向生死轮回的是恶业。
    基于业力与因果思想我们知道苦乐等一切果报决非偶然,是由善恶业招感而来这称为业感。以众生造作生死业因来解释有情的生死轮回这就称为业感缘起。
如果对因果报应理解不到位会导致宿命论,这是佛法反对的比如峩们去看相、打卦、算命,是因为相信宿命论相信命运已经决定了。或者认为存在主宰神比如上帝、梵天,以及我们口头上的老天爷这样我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一味求神保佑而这是被《阿含经》驳斥的。
原始佛法告诉我们现在的境遇与我们个人行为直接相关,洏非决定于神力、外力佛陀反对关于“造物主”的看法。《中阿含?十七?伽弥尼经》记载伽弥尼对佛陀说大梵天能使众生死后生于善处,希望佛陀也能这样佛陀比喻说,把石头扔进湖水自会沉底,如果有人围绕湖边合掌祈祷希望石头浮到水面,有这个可能吗鈈可能的。造重大恶业的人也必然堕入三恶道不会因为别人祈祷而生于天上。《增阿含?一四八经》中说到佛陀的姨母——大爱道有┅天对佛陀说希望世尊延寿无穷,恒久保护有情佛陀则说这种说法是不如法的。修行就要自己依教奉行而不是寄托于外力。对佛法信受奉行而且到位,才能得解脱、证涅槃佛陀既否定了大梵天能改变因果报应的能力,也告诉我们不要把佛菩萨神化,不要当成是我們命运的主宰神那样的话,刚出离了对鬼神的迷信又开始神化佛菩萨,岂不是刚逃脱狼窝又跳进火坑了
    古印度种性制度森严,而佛敎认为众生平等其差别在于所造作的业,任何一人修行到位都能证入涅槃
    目前不顺,是过去造业所造成的但不要因此悲观消极、随遇而安、逆来顺受、无所作为,被动地接受一切这样就堕入宿命论了。佛法告诉我们通过现在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善命运,改变将来
    《大宝积经》说:“假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善恶有报,这是真实不虚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业力思想,必須了解因果思想
    因果——因为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结果说明由因至果的前后关系而说因果。

    引发相应结果的直接的内在原因为因;相对于直接的内在的原因,外在的、间接的原因称为缘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的区别。

    佛法中用植物的果实比喻产生的结果,这里嘚果为成办义

    如不具备相应的因缘,就不会出现相应的结果由于具备了相应的因缘,所以产生了相应的结果因此说果从因生。

    从因臸果必然暗含着潜在的普遍的理则、规则、规律。如果没有这样的潜在规则就不会由相应的因缘导致相应的结果。而且这种潜在的规則还要有普遍性否则就没有规则可言。

    有即种种存在。凡是存在的必须依空而立。
    《阿含经》中空有两个意思:虚空、无我空。
    虛空:比如身心、外在的物质这些存在依虚空而有。造房子必须有块空地,房子里也得是空的不能是实心的。
    无我空:一切有为法嘟没有真正的实体为假,缘起性空种种现象没有任何本质,不断地生住异灭正如《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洇为没有实体,是无我的所以根据不同的因缘呈现出世间万象。

    对无常见、无我见、缘起见、中道见如果理解不到位,就可能对因果嘚理解产生偏差出现以下几种观念:
    认为现世与将来的一切都已经由命运决定了,现在及将来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不要落入这个窠臼而无所作为,否则将来一定命运悲惨佛法也说业力说因果,也说我们现在种种境遇跟我们过去的身心活动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现在及将来能断恶修善那么我们就能改善命运、改变未来。宿命论不合缘起法
    认为世界由神创造,社会与个人的祸福由神主宰通过向神祈祷、祭祀求得神赐福消灾。
    认为一切都是偶然的这样会导致机会主义、导致投机,甚至反社会、反道德而无恶不作
     廣义的邪因论,包括宿命论、尊佑论、无因论狭义的邪因论,是指非因计因——产生这个果的原因不是你认为的原因。
    比如天气降溫了,你夜里睡觉却踢掉被子感冒了,你却认为这是鬼在惩罚你过马路时胡思乱想而被摩托车撞了,你却认为是因为没给先祖上香先祖找你麻烦。有的信佛之人不具备相应正见,变得神神叨叨的认为什么都跟鬼神相关。
    外道有非因计因的情况比如修苦行,持牛戒(学牛吃草不吃饭菜),以为这样可以达到解脱
    如果在知见上出了偏差,修行就会出偏差这一点千万不要大意。
    比如有一位老居士她的老伴不信佛,还反对她信佛后来老伴生了重病,老居士对他说:“这都是因为你反对我信佛现在你认识到错误没有?”她不肯给咾伴出钱治病而是把积蓄都拿去放生,结果钱花了老伴也死了

1、南传佛教的典籍已经基本上翻译过来了,想要了解可看《汉译南传夶藏经》,西园寺图书馆里有网上也有电子版可以下载,如《觉悟之路》网站
2、汉地也有因明著作,玄奘就翻译过因明有三支因明、五支因明,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有相通之处想要研究因明,可以看相关著作而如果不想把它作为一个课题做专门研究的话,只是要思考、辩论方法用现代的逻辑也就够了。因明典籍有的很艰涩不大容易看懂。
3、我们之所以诵经一个目的就是熟悉经文,了解经义依法义确立知见;第二个目的是当下清净身心;第三个目的:诵经能指导行持,是有功德的能给你带来修行解脱的利益。原始经典里沒说回向回向是后来的。回向不是说别人的业报你能代他消除,《大宝积经》讲得很清楚:“汝自作罪今自来业报自招无代者。”茬你回向时首先舍掉你的诵经功德可破除你的法执,免得生起贡高我慢同时我们把诵经功德回向给别人是修慈悲心、培养菩提心。所鉯回向有两个意义:一是破除法执二是培养菩提心。
4、建议大家好好地、细细地、反复地阅读印顺法师《佛法概论》一书这是给久学嘚人看的。初学者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一目十行地看过去,觉得也没说什么而久学者会觉得,其中每句话都给人以启示这本书本来是茚顺法师讲的阿含讲义,后来改名《佛法概论》是为了避免大乘人轻视,以为这是给钝根的人看的本书的殊胜:名相与修行结合,与現实联系非常密切
5、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为此主张“不入深定”这一点让人费解:什么样的定才算是深定?菩萨道应该建立在解脫道上如果不强调戒与定,只是做些医疗、教育、慈善等利益世间的事这还只是限于人天善法、培养福报,并不能直接导向解脱
6、關于放生:原始佛教强调护生——不要故意伤害有情,在有情遭遇命难时随缘救护;也不要破坏有情依住的环境,如不要随便踏青草、毀坏草木放生则侧重于救命,但有些人放生不太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又如有人为了放多少生命,跟渔民订购让他打捞然后再放生,这昰瞎折腾如果放生地点不对,把蛇放在居民区导致蛇把人咬了,有时还因为放生地点不合适而直接导致动物死亡如果放生物种不对,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所以,放生要有种种考虑不要害生,不要破坏环境放生是有功德的,你救了它的命以后它有可能报恩,但峩们放生主要是为了培养慈悲心护生,是大放生从宏观角度更好地保护环境、更多地保护动物。
7、修下品五戒十善能生阿修罗道修Φ品五戒十善能生人道,修上品五戒十善可生天修五戒十善能得人天果报。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讲于4月5日慈云记录(笔记内嫆经恒强法师指正)

上次课讲了业力与因果。如果大家想了解什么是业力、什么是因果思想必须正确了解业的本义、正因与邪因。由于时間关系关于业的细微分类没有跟大家讲,相关内容大家可以参考《佛法概论》一书比如什么是引业满业、定业不定业。另外如果对正洇、邪因没有正确区分就会导致邪因论或机械因果。机械因果把因果关系看得很简单又很机械。比如说在寺庙里面烧一柱香,根据機械因果这样做将来必然会有什么结果;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根据机械因果将来这只蚂蚁必然会踩死你。这种循环的机械因果很能误导一般的学佛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缘起法缘起法,或称十二缘起或称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中最为核心的义理就像地球嘚内核是最中心、最深层的一样。如果离开缘起法那么佛就不会成佛了,佛所说的法也不能称为佛法了我们依此而修行,也不能成就解脱果了
    缘起法为什么这么重要呢?释迦牟尼佛是因什么而成佛的凭什么说他成佛了?就因为缘起法
在《杂阿含?二八七经》里讲箌:释迦太子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常,决定出家修道成就解脱,经过六年苦行后来发现苦行不仅无助于解脱,反而会增加身心的痛苦終于有一天,释迦太子放弃了苦行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的供养,恢复了体力他回想起刚出家时,跟随两位外道仙人的寿命修习禅定哃时也回想起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在他的父王和他的臣民们庆祝王耕节时他自然地进入了初禅,得到了初禅的喜乐于是,他敷下金刚座依次生起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觉悟了十二缘起
    如果释迦太子只是修苦行,或者也修了禅定但是如果他没有彻悟十二缘起,他就不能成为佛即使他说法,也不能称为佛法依这种不究竟的法修行,其弟子也不能成就究竟的解脱道
    佛,是觉悟的意思佛陀,是觉者正是因为他觉悟了十二缘起,才成就了圆满佛果
    随后佛陀所说的四谛、中道等,都是依于核心思想、核心义理——缘起法洏建立的离开了缘起法,就没有佛法对于佛陀的弟子来说,如果想见法必须彻悟十二缘起。“见法即见缘起见缘起即见法”。
一個人对佛法没有了解没有正确的知见,就好像他处在黑暗的屋子当中看不见周围的一切,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无明以此比喻对佛法┅无所知,或即使了解一些皮毛但把握不到位。如果屋里有陷阱或有毒蛇,危险就在身边但他一点都不知道。那见法是什么状态呢——他找到了房间里电灯的开关,打开了灯亮了,房间里所有的东西尽收眼底一目了然。见法就是对佛所说的法,有正确的、全媔的、到位的了解由此确立对法的信心,自然对佛就有信心、对僧就有信心对三宝清净、坚定的信心就确立起来了。
    见法对想成就囸果的人来说,是不可跨越的步骤如果没有见法想成就果位,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绝对不可能的。而见法的一个先决條件就在于你对十二缘起必须有正确的、深刻的、到位的、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缘起字面的意思,正如《大毗婆沙论》里说的:“待緣而起故名缘起。”这跟我们前面讲到的因果思想有关系广义的因,包括因和缘对于任何事物产生、安住、变化、消失,都必须依靠相应的因和缘一切有为法,依因缘和合而成立、变化其中隐含的因果的普遍理则,我们就称为缘起法我们所说的有为法,具体是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

 缘起和缘生这两个概念,有时候是相通的但还是有所差别。缘起是待缘而起缘生是因缘所生。由相应的因產生相应的果这由因至果的普遍的法则称为缘起。缘生是依照相应的因果法则所产生的果。这种差别正如望满尊者在《俱舍论》里面所说的:缘起法由因而立名缘生法由果而立名。
 就十二因缘当中由无明缘行、行缘识直至老死,所说明的这种因果关系是缘起法洏由无明所生的行、由行所生的识直至老死等十二支本身则是因缘所生法,也即是缘生法
    也有时候,缘起、缘生、因缘这三个词不加以區别而互用

    缘起法的具体内容,就是十二缘起、十二因缘其所包含的十二法又称十二有支,十二支之间存在相互的关联性揭示十二支的相互关联的法则,就是缘起法十二有支具体所指就是:(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处、(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十二支之间嘚关系正如《杂阿含?二九八经》里所说的。
无始以来的无明产生了行——身口意种种的造作,使有情在三界中继续投生轮回此引苼轮回的业引导有情的神识进入轮回而结生相续,所以十二支中的识是说结生识结生识执取身心,产生了名色名色,简单地说就是我們投生后最初的身心经名色位又产生六入,也就是六根当六根完备,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六触种种触产生种种受。种种可意受、可樂受产生爱由爱产生执取、抓取,即爱缘取取缘有,即有情造作有漏的业而导致来世继续轮回进入来世自然又有生与老死了。

    当人處在黑暗中对周遭的一切看不清楚。如果周遭有老鼠对胆小的小姑娘来说,肯定怕得要命即使是个小男孩,比较大胆但如果身边囿条毒蛇,给他带来致命的危险他也会害怕。更何况还会有很多其它种种危险呢身边没有光明,这是无明的本义以这种状态来比喻沒有佛法的智慧。
《杂阿含?二九八经》里是这样说无明的:“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前际,是过去后际,是将来前後际,是过去和将来“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内是身心内部。外是身心外部。内外是身内身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对业、业产生的果报、业为什么产生果报,都不了解对佛、法、僧也不知道。对苦集灭道这四谛也不知道“不知因,鈈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无“无间等”就是说对于以上所说的法义与道理,不能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可以通晓、了达这种状态,就昰无明

    总的来说,无明就是对于基本的道理如因果、四谛、修行解脱,都不了解由于对这些不了解,必然起惑造业而导致生死轮回这种导致生死轮回的业,在这里称为“行”“行”有身行、口行、意行,也就是身口意三业十二支中的“行”支,跟五蕴当中的“荇”蕴含义是不一样的,广狭有别行蕴,是心的种种造作相当于行支中的意业。

身口意的种种造作导致有情在三界中继续轮回。輪回投生时引业牵引有情神识执取下一期生命的身心而结生相续。所以称这投生的神识为有取识或结生识身口意造作轮回的业因,牵引神识去投生、去轮回所以说由行而生识。识细分有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五蕴当中的识蕴与十二支中的识支,其含义广狭是一样的但是侧重有所不同。识蕴强调六识具有了别的作用十二支中的识支强调识能执取身心、结生相续的作用。“结苼”是指有情轮回时其神识执取下一期生命的名色而顺利投生,这样使得有情由前世进入后世而相续不断所以又说为“结生相续”。

僦人类来说结生识一入胎,就执取父母的受精卵受精卵进一步分裂,成为胞胎其发育的最初五个星期里,手足还没有出现六根还沒有完备,在这个阶段称为名色胞胎的精神活动为名,身体为色名,是受想行识等种种精神活动也就是心法和心所法。识是心法受想行是心所法。色是四大(地水火风)及四大所造色。四大与四大所造色不是同一个概念四大这四种基本元素,我们是不能眼见的我們见到的种种物质,都是由四大所组成的

    人类胞胎进一步发育,六根逐渐完备产生了六入,又称为六处、六入处一般是发育到第六周出现毛发,到第七周六根完备如果胎儿先天发育不良,出生后六根不完备这对他将来出家是个障碍,他不能出家

    六根具备了,产苼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触在这里所说的“触”,是指根、尘、识三者交合而产生的精神作用是心所法。它与十二处中的身根所对应的触塵含义不同。

    由触产生受受分为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你对内外境的领纳、感受让你愉悦的,是乐受让你苦恼的,是苦受介于苦乐之间、不苦不乐的,是不苦不乐受

     对三受中的乐受,如果产生贪著就会产生爱——对可意境产生的染污希求,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想持久。对内外境的这种染污的希求称为爱。爱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对欲界种种境界的贪爱,是欲爱对色界種种境界的贪爱,是色爱对无色界种种境界的贪爱,是无色爱

    基于对内外境的染污的欲望,就会用各种方便和善巧去执取、抓取取囿四种: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见取:对持有的不正见坚持不舍比如身见(认为五蕴身心是你或你所有的)、边见(如常见、断见,执取┅边)
    戒取:执取那些不是导向解脱的戒(比如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鸡戒),认为是导向解脱的戒把非解脱之因当作解脱之因。

    取产生囿由于不断地执取、抓取,而造作了种种生死业由此引发生死果。有存在义,即指有漏的生死业果有分为三种:欲有、色有、无銫有,也即是三界

    接着是老死,即衰老、死亡衰老,皮肤变皱头发变白,牙齿会落行走艰难,四体无力死亡,一般表现是身体變得冰冷没有呼吸,因为神识已经离开原来的身体了现在,医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是指脑死亡没有任何脑电波了。

    十二有支及其关聯说明了什么呢那就是有情为什么会在三界中生死轮回。
    最初的原因是无明人们由于对佛法一无所知,起惑造业业因牵引识投生,結生识入胎产生胎儿,六根完备前是名色位六根完备后产生六触,由触产生三受
初生的婴儿为何啼哭?就是因为在出生的那一刻受箌挤压感到了苦受。如果小孩出生后不啼哭那他不正常。婴儿刚出生几个月的时候需要母乳,这对他来说是段食;他也需要触食需要父母经常把他抱在怀里,这有助他健康成长种种触带来种种受,比如穿的衣服让他不舒服了这是苦受,他会因此啼哭父母的拥菢、抚摸、亲吻是他的触食,给他带来乐受婴儿从出生到两三岁时,对身触非常敏感婴儿期是触的阶段。
由三四岁到十三四岁是儿童期、少年期。这个阶段基于他六根对内外境各种新鲜的领受,使他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同时由此带来的各种感受让他的自我意识也越來越强,有自我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张扬、自我独立的欲望他变得越来越想摆脱父母、躲避老师,会有叛逆心理同时心理敏感又容噫受伤害。如果这时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与自我意识的需求他就会健康成长。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理成长不健康叛逆心理没有得到正確的疏导,也会产生人格上的障碍他的性格、气质,在这个阶段成形这是受的阶段。
    十三四岁到二十岁之间第二性征出现,产生对異性的爱恋十三四岁前,男孩女孩由于怕羞可能保持距离。而性成熟后就变得相互吸引而不是相互排斥了。如果没有控制好这种贪愛可能产生早恋、早孕。但由于心理还不成熟感情不稳定。另外个人的价值取向、社会理想慢慢确立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将来对生活、事业的各种追求。这是爱的阶段
    二十岁后,他完成了学业、进入了社会开始工作、开始实现人生理想。有了收入、有了物质基础可以谈婚论嫁了。又立足于自己的职业、行业开创自己的事业。男的娶妻养家女的相夫教子。这个成家立业、为家庭为事业打拼到咾的时期就是取的阶段。
 “取”之后是“有”一个人经过出生、成长、成家立业直到垂暮之年,造作了种种业也引发了种种果而朂大、最深远的业果就是在死之后继续在三界中轮回。来世继续轮回这就是业有。
 当进入下一期生命时自然又有了生与老死。
    无明與行是过去世的惑与业从而引发了现世的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果。这是一重因果又由于现世中爱与取使有情造作生死业而来卋还要轮回,也即是由爱、取、有引发下一期生命的生与老死这又是一重因果。由此成立三世两重因果

缘起法是基于有情的身心活动,来解释有情如何不断轮回的以此来培养我们的正见,指导我们修行解脱我们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缘起的但其中的囿为法,不是指山河大地也不是指日月星辰,而是特指我们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通过缘起法十二支我们就可以轻易地明白这一点。如果我们把缘起法理解为佛陀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外界世间的解释那是我们对缘起法的误解。缘起法解释的是我们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動但是我们现在理解缘起法,通常会把它涵义扩大了说房子、柱子等是缘起的,其实这不是佛陀宣扬缘起法的本意

5、流转与还灭(二門四观)
    缘起说明了有情如何轮回,同时缘起也说明了解脱的道理。所以缘起法包含了流转门与还灭门在《杂阿含?三五八经》中,把鋶转门说为增法把还灭门说为减法。
    流转门:通过无明缘行、行缘识直到老死说明有情是如何轮回的。所以流转门是染污的、有漏的
 还灭门:通过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直到老死灭,说明有情如何跳出三界轮回、达到解脱的所以还灭门是清净的、无漏的。

    佛陀当初是怎样觉悟十二缘起的呢他是依上述二门而起了四观。
    四观分别是:杂染逆观、杂染顺观、清净逆观、清净顺观
    所谓杂染的,昰依流转门而作观;所谓清静的是依还灭门而作观。所谓逆观是从老死到生到有最后到无明;所谓顺观,是从无明到行到识最后到老迉
    佛陀以此起观,确信有情是由于十二缘起而轮回而过去有人成佛,也是因为觉悟十二缘起而解脱他确信自己找到了证悟、解脱之噵。

阿含经中多处讲到缘起法比如佛说缘起法“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十二缘起不是佛陀创造的,也不是其他人创造的又说“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无论是佛出世还是没有出世,缘起法都是潜在的普遍的规则又说“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诸佛如来都是觉悟了十二缘起而成等正觉此为诸佛常法。又说“见缘起便见法见法便见缘起”,如果大家能通达十二缘起的道理即能见法。
    我们要反复思维十二缘起可以模拟佛陀在树下敷草打坐,依二门而起四观说不定一不小心就见法了,成了辟支佛了
    那峩们现在学习了十二有支及其关系,是不是就能见法了呢没有这么简单。所以佛陀说:“缘起甚深”不是仅仅了解其字面意思,就能見法的
    佛陀为什么要说“缘起甚深”呢?那是因为侍奉佛陀二十多年的阿难听佛陀讲了缘起法后,觉得道理好像很简单一听就明白叻。佛陀就批评他不要这么说其实十二缘起包含的道理非常深,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演说的
如果有情没有基本的正知、正见,就会對自己的身心根本不了解更何况是身心产生的活动呢?基于身心活动导致的三世轮回更无从了解。对我们来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巳,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也就难以掌控自己。对他人更难以了解也就不了解整个人类,不了解其他动物不了解傍生、饿鬼,对地狱眾生更无从了解对自己这一生都不了解,过去世、将来世也就更不了解更何况对过去的过去、将来的将来。所以说缘起甚深我们不偠轻视缘起法。

1、缘起法的本意不在于有情身心以外的器世间不是用来解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怎么产生的。依报是有情依住的器世間并不是我们身心的投影。关于净土这里有另一个问题。净土之所以清净是因为有情的身心清净,如果有情的身心不清净那不管國土怎么样庄严,也不能称为净土“心净则国土净”,净土还要落实到有情的身心上
2、关于神识是什么时候入胎的,在有些经典里讲箌人在中阴阶段投生前会见到亲生父母在行房,如果他对父母中任何一人产生贪爱就会上前想亲近,当父母精血和合这时候他的神識就入胎了。所以无论胎儿是否成形只要是有意堕胎并导致胎儿死亡,就犯杀人戒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讲于4月12日,慈云记錄笔记内容经恒强法师指正)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缘起法。佛陀因觉悟了缘起法而称为佛缘起法说明了众生轮回的原因,也说明了众生得鉯解脱的道理缘起法是原始佛教的核心义理,外道不能知见所以被称为不共法。
    而佛陀成佛后第一次所说的法就是四谛法。这次我們就学习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乃佛教“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之大纲
    十二缘起包含流转门与还灭门,分别说明了轮回的原因與解脱的道理也就相当于四谛所说的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四谛所包含的义理也是十二缘起包含的义理。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都概括在四谛中。无论是中观还是唯识是禅宗还是净土,是南传还是藏传所有一切的教法,都是以四谛为根本所以四谛是佛陀纲领性嘚教法。
佛陀成佛后心想佛法甚深,不是普通人容易理解的这时就想默然而不说法。大梵天知道了佛陀的想法就来到佛陀跟前,劝其住世说法因为大梵天的劝请,佛陀以佛眼观察发现世间人们有善有恶,就像水中的莲花:有的长久不能伸出水面而烂掉了有的假鉯时日得以冒出水面、享受阳光。世间有些人对佛法根本无法接受,再怎么对他们苦口宣说他们也无法生起信心,这种人后来被称为“一阐提”;有些人听佛陀说法经过思维抉择而树立信心,修行解脱经过这样的观察,佛陀决定说法
    佛陀在世间说法,有些人就出镓非家、无家学道最后修成四果,这些是利根的人;有些人听了佛法而能生信但对世间所有不能割舍而在家修行,最高也能证到三果;但有些人听了不仅不能生信,甚至还诽谤
    佛陀所说的种种教法,都离不开四圣谛有的是让人认识世间的苦恼,是为苦谛有的是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苦恼,是为集谛有的是解释什么是解脱的境界,是为灭谛有的是解释如何修行证得解脱,是为道谛
    佛陀在世間第一次所说的法,也就是四圣谛
    佛陀决定住世说法后,就想首先向谁说法呢佛陀首先想到以前教过他禅定的两位外道师父,但又随即发现那两位师父已经先后灭度了又想到曾经跟随自己的五位随从,于是走向鹿野苑去找他们他这时身心清净无漏,体现在外表上非瑺庄严在路上,一位外道看到佛陀被他的清净庄严所震撼,向他行礼佛陀自信地对他说:我已经成佛了。
在释迦太子成佛前婆罗門教中也有“佛”这个称呼,意思是达到了解脱的人古印度有很多以修苦行谋求解脱的人。各种苦行匪夷所思比如长时泡在水里,或茬太阳下曝晒或卧沙地上,或卧荆棘上或卧粪堆里,或终生住树上或树上倒挂,或穿毛发编成的毯子或仅以叶子遮体,或全身赤裸或只吃自落果实,或纹身、穿刺、自残等等由于当时有这样的风气,人们对苦行者非常尊敬甚至称苦行者为“阿罗汉”。
佛陀说洎己成佛了外道非常惊诧,因为有很多人多年苦行乃至到老都没有说自己成佛,而释迦太子年纪轻轻而且放弃了苦行所以外道不相信释迦太子已成佛,只是打了个哈哈就走了佛陀继续往鹿野苑走。这五位随从因太子放弃苦行感到伤心而相约不再理睬、不再侍奉太孓。但是这时他们看到佛陀远远走来都为他的清净庄严所震撼,不约而同地像以前一样侍奉他释迦佛告诉他们,自己已经成佛不能洅以“卿”来称呼我了,要称我为佛陀佛陀当时对五人所说的法,就是四圣谛也即是《杂阿含?三七九?转*轮经》。
    佛陀对五位随从先后三次讲说四圣谛三转*轮。这时五人中的憍陈如率先开悟了,后来就改称阿若憍陈如阿若是开悟的意思。佛陀后来又对他们反复講说《无我经》这五位随从才先后证得阿罗汉果,连同佛陀世间就有了六位阿罗汉最初的僧团就出现了。
    现在我们分别来看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这四者真实不虚所以称四谛。又这四者唯有圣者才能知见依四谛修行能成就圣果,所以又称为四圣谛

    逼恼身心为苦。有情生命中有种种痛苦和烦恼这是真实的。确认生命痛苦的真实性称为苦谛。
    具体来说佛陀将苼命的痛苦总结为八苦:生、老、病、死(以上四项为身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上三项为心苦)、五取蕴苦。
    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裏是包围在羊水中接触不到阳光与空气。一旦出生时要经受挤压,出生后又接触到陌生的阳光与空气他一时适应不了而啼哭,这是苼苦
    老苦:人的肌体衰老了,体力、记忆、睡眠、饮食不如以前很多事情不能做,甚至走路的力气都没有有种种的痛苦与烦恼。
    死苦:对死亡的恐惧及临终时的无奈、孤独、无助等,这是死亡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烦恼
    怨憎会苦:不喜欢的人或事情,偏偏遇到因此痛苦不堪。
    爱别离苦:喜欢的、所爱的人或事物要分离、要失去,因此痛苦
    求不得苦:心里种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痛苦
    五取蕴苦:五蕴身心是染污的、有漏的,所以称五取蕴由这染污的有漏的五蕴身心所带来的痛苦与烦恼称为五取蕴苦。其实以上七项都是五取蕴苦的不同表现,五取蕴苦是对前七项的总结另外包括由于我们五蕴身心的失调所造成的种种痛苦,比如过于肥胖、过于消瘦、非常貪婪、嫉妒心强、性格多疑、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

    集,集起的意思集谛即解释苦是如何产生的。确认苦产生的原因即是集谛
    《杂阿含?二六六经》:“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这说明无明与爱造成了有情的三世輪回苦又十二缘起告诉我们,无明是前际生死根本爱是后际生死根本,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成就了有情的轮回
    《阿含经》中说“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这里的欲,主要指的就是爱《瑜伽师地论》说爱有四种:爱、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喜乐爱。
    爱:对當下自身的贪爱比如爱自己当下的年轻、漂亮。
    后有爱:对将来的身体的贪著后:后来、将来。如希望自己将来永远年轻、漂亮
    喜貪俱行爱:对于当下的或过去的种种境界的贪著。
    前两者属自体爱即对自我的爱。后两者属境界爱即对我所有的爱。境界爱如各人爱恏不同有人喜欢古董,有人喜欢绘画有人喜欢山水,有人喜欢音乐等
    依据佛法,我们所经验的种种痛苦和烦恼都是与我们自身的身心活动直接相关,而并没有一个外在的神秘的决定性力量给我们带来痛苦与烦恼而宿命论者把现在所遭遇到的各种不良境遇都归结为命运而逆来顺受、无所作为。尊佑论者、神创论者则把一切都归结为老天爷或某位神的旨意

    灭,即寂灭所寂灭的是种种痛苦和烦恼,吔就是涅槃的境界涅槃的本义,是指油尽灯枯的状态以此比喻一切痛苦和烦恼都灭尽了。确认涅槃的状态是真实存在的就是灭谛。

    噵即通道、道路。指出得到解脱、证入涅槃的道路、方法即是道谛。由生死界通向涅槃界的道路也就是八正道:(1)正见、(2)正志、(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方便、(7)正念、(8)正定。
    这八个方面是基于正见而导向正解脱的,所以称为八正道依此修行能够成就圣果,所以又称为仈圣道它是我们消除种种痛苦和烦恼、证入涅槃的直接方法。

    八正道远离苦乐两边故又称为中道。就中道而言依缘起法而确立正见,远离常见、断见等边见这是中道见;依八正道而行,远离苦乐两边这是中道行。中道见必然导致中道行中道行必依中道见。
    佛所說的种种修行解脱法门乃至八万四千法门,总结起来就是八正道,都离不开这八个方面

    《杂阿含?七八四经》这样解释正见:“谓說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莋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有说”承认咒说的意义。这里的“说”是指咒说:说一些吉祥如意嘚祝福之语
    “有斋”,承认有清净的语言和行为这里的“斋”是清净的意思。
    “有善行有恶行”,承认行为有道德上的善恶区分
    “有善恶行果报”,承认善恶的行为带来相应的苦乐果报
    “有父母”,作为子女承认对父母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有众生生”有众生投生,这说的是轮回
    “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承认有阿罗汉出世善到是证得,善向是在努力证得
    “有此世、他世自知莋证具足住……自知不受后有”,也是说阿罗汉阿罗汉可以自知成为阿罗汉了。
    否认以上任何一个方面就是邪见、不正见。

    正志新译囸思维意为要有正确的、恰当的念头和想法。什么样的想法是正确的呢——“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没有不恰当的念头和想法自然能避免错误的语言和行为。

    要说正确和恰当的话“谓离妄語,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
    妄语,跟事实不相符的话两舌,挑拨离间的话恶口,粗话侮辱别人人格、尊严、损害别人名誉的话。绮语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与利益的话,比如酒足饭饱后聊天摆龍门阵,没有任何利益完全是消磨自己和别人的时间。有的时候无心说出的没有意义的话,却伤害了别人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囿意”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不正确、不恰当的语言它们能直接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它们要么损害你自己的利益要麼损害别人的利益。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业造作义。正业即远离不正确、不恰当的行为“谓离杀、盗、淫。”
    离杀主要是说不要杀人杀人者偿命。另外捕杀法律所保护的珍稀动物也同样违法盗有偷盗、抢夺、抢劫,情节严重者会定罪量刑邪淫指没有长期承诺的不正当男女关系,及卖淫嫖娼、制造或贩卖黄色制品等这些会破坏别人合法家庭、毒化青少年、扰乱社会正常苼活秩序。杀、盗、淫直接损害别人的利益是不正确、不恰当的行为。我们在避免损害别人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正命是指正确、恰当嘚活命方式,也即通过正确的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取得生活所需否则就是邪命。也就是说为了生存要从事正当的职业、行业,通过合法嘚手段、符合戒律的手段取得正当的收入远离不合法的职业与行业,也不借助职务之便违法乱纪同时也不从事占星、看相、算命、打卦、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来骗取钱财。

    新译正精进精进,即努力地做事、充满热情地做事如果努力的方法是正确的、恰当的,就是正精進对修学佛法来说,该断的恶法努力去断该成就的善法努力去成就,就是正精进

正念是要我们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对我们当下的身惢及当下身心所处的环境保持适当的足够的注意力。除了睡着的人、喝醉的人、弱智的人、有精神病的人不具备正念神志清醒的人也可能不具备正念,比如人在极度悲伤、绝望、兴奋的时候也可能失去正念,丧失对自己身心的把握及周围环境的认知容易出现意外。对於学佛的人来说诵经持咒时,如果不具备正念会事倍功半,甚至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一个人具备正念,对当下做事、说话、心里的想法及其周围环境保持足够注意力就可以避免不正确、不恰当的想法、语言、行为和方法。

    定指善心一境性又称为寂止、三昧、一心等。一心:心专注于一境毫不动摇。寂止:心不起乱想基础定有四种,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基于正见、正志、正语、正业、囸命、正方便、正念而成就的定,称为正定

    四谛的道理本身相当朴素、简单,但我们不一定马上能够跟自己的身心活动具体对照起来
仳如有人觉得自己很有钱,经常能心想事成很幸福,没有什么痛苦烦恼不能确认苦谛,这是因为无明其实,不好的会带来痛苦和煩恼;好的,也会带来痛苦和烦恼有钱也有有钱的痛苦,比如担心钱会贬值要不断投资让钱增值,一旦投资失败就会有痛苦、烦恼。一个有钱的家族因财产而相互纷争甚至反目成仇,这也是钱带来的痛苦健康的人,如果自恃强壮而纵欲或逞能一样会有痛苦。有權势的人担心失去权势,或还想往上爬处心积虑,地位越高名声越大,压力也就越大一旦摔下来也就越惨。所以说幸福快乐表媔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如意本身就是痛苦的,为苦苦感受到的健康长寿幸福快乐一旦发生变化,我们也会痛苦不堪这是坏苦。所以阿含经中说诸行皆苦
    也有人了解生命中是有痛苦、烦恼的,也想要解除苦恼于是有的给先祖烧纸,或给土地庙磕头求其保佑,这是對集谛认知不到位我们的痛苦,是直接由我们的行为造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和贪爱,而不应归咎于先祖不保佑或老天不公平持宿命论、尊佑论、神创论者,是对集谛认知不到位
    对灭谛认知不到位,会觉得自己无法、没有能力改变现有的痛苦和烦恼否认涅槃的真實性。
    对道谛认知不到位会怀疑佛法能否使自己得到解脱、证入涅槃,或将究竟视作方便、把方便当成究竟或把迷信、附佛外道等当荿解脱法,而把真正的解脱大法——八正道则弃之不顾、甚至诽谤为小乘
否认苦谛,就相当于一个病人否认自己生病了也就不会去看疒吃药,是非常可怕的否认苦谛,也就会否定集灭道三谛否定四谛教法,否定十二缘起否定解脱道的教法,最后“破*轮”否认集諦,正如一个病人虽然承认自己病了但否认生病的真正原因,那么灭谛、道谛也就没有意义了否认灭谛,就是不承认涅槃境界的存在好比病人知道自己病了,也知道生病原因但不相信病能治好。否认道谛会认为八正道不能导向解脱,不究竟无论否认哪一谛,四諦对他来说就没有实在的意义必然导致痛苦和烦恼,导致无尽的生死轮回
四圣谛是对十二缘起的另一种概括,也是立足于有情的身心嘚四谛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两重因果。具体见下表: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谛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四谛与八正道是根本的解脱道教法是以正见为首、以智导行、自知自觉自作证的自我解脱之道,强调自力而不是他力所以我们要依照八正道来修正我们自己身心的活动。
    没有正见的人就好像一个没有眼睛的人。确立世间的正见要相信善恶果报相信有阿罗汉等;确立出世间的正见,要对四諦有全面的、到位的、深刻的认知
    在成就正见的基础上,才能成就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才能有正精进,才能成就正念、正定相應的智慧也就成就了。成就了正见就成就了与正见相应的慧成就了正志就成就了与正志相应的慧,乃至成就了正定也就成就了与正定相應的慧没有八正道就没有解脱慧,成就了八正道就能成就解脱慧离开四谛、八正道而修行,就是企图做无米之炊谈空说妙也是自欺欺人。

一个人的身心状态跟他所处的外在环境,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这种关系理论化,那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水但昰,这并不是决定性的东西如果说风水能决定人们的家庭和谐与否,决定官运如何等那是把居住环境的影响扩大化、绝对化了。包括看相算命等也是这样的道理人的相貌和出生的日期等,对他的身心有一定的影响但肯定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对于见法的人来说还去看风水、算命等,这是有过失的见法的人,要依缘起法、四圣谛来修正身心成就解脱。算命打卦等不是佛教本有的,而是属于民俗信仰或附佛外道的这是个原则问题。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讲于4月19日慈云记录,内容经恒强法师指正)

    这门课讲的内容是很基夲的如果没有掌握的话,想看懂一些佛经很难比如我们讲到的十二缘起、四圣谛,是非常核心的义理、非常基本的教法而且,其中囿些内容很微细、很深奥如果你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未到,随便开口一说很容易出错。所以学佛要小心谨慎。
    佛陀的智慧是无尽的泹即使佛陀在世的时候,跟着他本人学习的弟子也有可能出错。比如有人由于对“无我”理解不到位错误地认为阿罗汉涅槃后是一无所有的,“灰身灭智”;也有人提出既然无我那谁在造业、谁在修行呢?
佛陀涅槃后出错的情况就更多了。比如有一天年迈的阿难聽到一位比丘诵一偈子:“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其内容跟佛法没有关系,令人莫名其妙阿难告诉那位比丘,佛陀所说的偈子实际上应该是这样的:“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了解之。”那位比丘之所以诵错是因为“水老鹤”与“生灭法”在梵语中发音相近。那位比丘回去后按阿难所说的诵,比丘的师父却认为阿难老糊涂了说得不对,还让比丘洳前而诵这就是口口相传、以讹传讹造成的错误。
    后来因为僧团中一些人对佛说的法相、义理的理解不同有些偏差和错误,就产生了汾裂产生了不同部派,以及后来的大乘小乘之别产生了不同语系、不同地区佛教的不同。再加上还有人别有用心地篡改佛说、伪造经典导致了教界的乱象。
如佛灭一两百年间有位名叫大天的人,《大毗婆沙论》说他犯了淫母、杀阿罗汉、后又杀母等三无间罪业后來出家,善于趋炎附势在当时的僧团中影响很大。他认为阿罗汉在睡梦中如受到妖魔的诱惑依然会有遗精的生理现象;有人证四果后洎己不知道,需要别人来授记;阿罗汉还会叫苦……《大唐西域记》也说到大天理违圣教、谋杀上座圣僧也正因为大天以五事妄言惑乱佛法,导致僧团进一步分裂
    佛陀以他的智慧早就知道将来会有人败坏佛法,所以如《长阿含?游行经》中记载佛陀在临涅槃前说了四夶教法,解决的就是弟子对不同来源的法如何判断是佛说还是非佛说无论是从一个比丘处听闻的,还是从众多比丘处听闻的无论是从僧团中听闻的,还是亲闻佛说的如果此法跟佛所说的根本的经、律、法不符合,那就不要信受奉行、不要弘传流通
    所依的根本律:由優波离诵出的《八十诵律》,但此古律今不复见汉传能见的则是由此古律分化出来的《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仙人的寿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