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哪条街有卖酒缸倘卖无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这是一首年代久远的老歌了,却仿佛经久不衰般地一直传唱到现在。其实是一首很感人的歌曲,却慢慢由歌手们翻唱得变了原味。先是苏芮,唱得还好。然后到现在的迪克牛仔,已经变得越来越趋向于一首单纯的摇滚歌曲了,没了催人泪下的感觉。

闽南、台湾一带的男女老少们,人人都会扯着嗓子唱上几句“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这是一句闽南语,大概意思是说“有酒瓶子要卖吗?”。闽南、台湾一带收购废弃的空酒瓶子,再卖到废品回收站里赚点小钱的人,都是一边走街串巷,一边高喊“酒干倘卖无”。若有谁家里有空酒瓶子要卖,就会叫住这收购废品的人。

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在吼着这首歌——“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从不知道原唱是谁,只当是流传民间的民歌;从不知道完整的歌怎么唱,只会这一句最脍炙人口的。

到了再大一点点,上了小学,会听歌了,知道大概歌词了,知道唱这首歌的是个女歌手。但一直想不通,印象中隐隐约约的那些歌词,和这句“酒干倘卖无”有什么关系。单单听这一句,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首劲爆的摇滚歌曲,却没想到它的背后,隐藏了那样凄楚的故事。

我不知道那故事是真是假,但从看过那故事之后,每每听这首歌,我都情不自禁地落泪。

那是一部关于《酒干倘卖无》的电影。片名叫《搭错车》——也许我比较愚笨,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这个片名和故事内容有什么联系。但感人的是影片,可以不在乎其名。

那时候,是十多年前了。

那时候,鲜有VCD,看的是租借来的录相带。

那时候,我还只是上小学。所以关于那部片子,我现在也只能拾起记忆中残存的斑斑碎片。

故事说的是一个聋哑男子,我不记得他靠什么为生,只记得在他的家里,墙壁是一个一个空酒瓶子放平了,瓶身叠在一起叠成的。整个所谓的“墙”看过去,就是一个一个圆圆的玻璃酒瓶底。绿色的。整齐的。简陋的。现在想来,他的职业,应该就是收购空酒瓶子的吧。没有妻儿。没有朋友。我隐约印象,因为他不能说话,所以似乎用另一种譬如敲啊打啊的声音来代替“酒干倘卖无”的喊声吧。

穷苦的聋哑男子有一天捡到了一个弃婴。是个女孩。他满脸笑容,高兴地把她抱回家去。一个单身而又穷困潦倒的聋哑男子养育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那份辛苦,可想而知。他每天忙忙碌碌,但看着她一点一点地长大,辛劳化成脸上的喜悦。

女婴终于长大。乖巧,孝顺,开朗,亭亭玉立。男子终于苍老。皱纹,白发,瘦弱,老态龙钟。

不变的是变成老人的男子依然慈爱善良,家里依然不富裕,墙依然是那些酒瓶子。

男子就那样用每日赚得的那一点点钱,养大了一个人。

少女爱唱歌,有一把好嗓子。她后来结识了一个青年,英俊而有才华。只是,怀才不遇,仅仅是个未成名的词曲作者。

他们彼此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常常在一起,说些音乐,一起唱唱歌。

少女身体不太好,有一日,老人买了一只小狗准备杀了给少女吃,让她补身子。可少女舍不得,便把小狗留下养了起来,大概是取名叫“旺才”之类的。暂且叫它旺才吧。

青年常到少女家,帮他们家一些忙,和她一起喂喂旺才逗逗旺才。青年几乎成了他们家的一份子。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老人鬓已如霜。当日那留得一命的小狗也已成了威武的大狼狗。

少女越唱越出色了。后来,她终于成名。由穷苦朴素,变得亮丽耀眼。可却忙得没有时间回家,没有时间陪伴老人,没有时间和青年在一起。少女和青年甚至有了争吵。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直到最后,少女成了红透半边天的女歌星,而青年依旧是济济无名地涂写些词曲。

少女出了名,却失去了自由,经纪人不许她回家,不许她和青年来往,更不许她和聋哑的老人见面。因为,一个大明星,怎堪有个贫穷的家,怎堪有个没前途的男友,怎堪有个残疾的老父。那样,说是会影响她在歌迷心目中的形象。

青年劝说少女不该弃那含辛茹苦养大她的老人而去,少女却和他闹翻。

有一日,少女召开记者招待会,青年拉了老人去看她。久已不见,老人颤巍巍、激动地含笑看着女儿,渴望再次看到她叫他一声爸。少女的经纪人在旁边一直阻止少女与这破落的老人相认。镁光灯闪耀,少女在几分痛苦的挣扎犹豫之后,狠下心否认老人是她的父亲。老人虽听不到,但他知道女儿不愿认他。失望的眼神和浑浊的老泪,简直要让人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叫人的心里狠狠地揪紧。

破旧的家中,一下子变得寂静,没有了女孩的欢声笑语,只剩无边的空洞。老人落寞的身影,在路边沉沉移动。身边跟着的,是那只养了多年的旺才,同样低着头,仿佛知道主人的心痛。

突然,一辆摩托车疾驰过来,老人因为是聋子,所以听不见那狂啸的马达声。旺才一个飞奔,扑向老人的背后,把主人推到路边,而自己被摩托车撞飞,轧过,从肚子一碾,翻了个身,躺在路边,腹部起伏,满地是血。

至今我仍在想,不知那个镜头是不是真的,拍摄时是不是真的让一辆摩托车碾过那只狗的腹部。那个镜头那么真,真得让我揪心。

老人把旺才带回了家。兽医摇摇头,意思是没救了。

旺才躺在桌子上,满身是血,身体一起一伏地急促呼吸,一双眼睛凄楚而痛苦地看着主人。老人老泪纵横。总归是要死,与其让它忍受疼痛的煎熬,不如让它痛快地离去。老人痛苦地举起了一根棍子,犹豫着,然后狠狠地朝旺才的头部砸去……

一切变得更加荒凉。老人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是疾病缠身。老人得了绝症。

一边,是落幕般的清冷;一边,是舞台上的喧嚣。

一边,是曲终人散的凄凉;一边,是好戏开幕的热烈。

一边,是失去的悲伤;一边,是成功的喜悦。

父女俩一直没再见面。少女的成功,阻断了他们的联系。以至于对老父的疾病,少女一无所知。

少女并非冷血,她也在无奈中挣扎和矛盾。

少女要开演唱会了。她开演唱会的那天,正好是老人入手术室的那天。

青年为了唤醒少女,为她写了一首歌,歌名是《酒干倘卖无》。青年在演唱会前把歌送到了她手里并告诉她老人时日不多的消息。也许,若她仍然执迷不悟,青年也会心灰意冷了。

少女看了歌词,痛哭流涕,父亲辛苦抚养她长大的一幕幕全都如潮般涌向眼前。

她不停地学唱那首歌,在演唱会结束的时候作为压轴,演唱了《酒干倘卖无》:

“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

虽然你不曾开口说一句话/更能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

虽然你不曾表达你的真情/却付出了热忱的生命/

远处传来你多么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你多么慈祥的心灵/

什么时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让我再和你一起唱/

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全场歌迷静静地听,直到唱完,少女也已泪流满面。

演唱会结束后,少女没有卸妆没有换下演出服,便匆匆忙忙赶往医院。

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奄奄一息,看到女儿,却辛苦地动了动唇角露出了笑脸。

少女此时在老人的病床边,再也不管什么记者、媒体、经纪人、歌迷了,她不停地叫着“爸——”,内疚、遗憾、绝望地哭泣……

之后,我终于能把影片中的情节和歌曲的歌词一点一点地对号入座了,终于明白歌词中表达的意思了。也许,这可能就是原唱歌手自己的真实故事吧。

故事就是这样。记忆中的这些碎片虽不完整,但刻骨铭心。写完这些文字,我竟也流下两行清泪。十几年前的影片,因为童年时的不尽全懂,我一直想再重温一遍,但却难寻它的踪影。如果你在哪里看到《搭错车》,就借回家看看吧,看了之后听《酒干倘卖无》,会有感动盘旋在心里,会有泪水徘徊在眼里。而我也会继续追寻它的踪影,希望有一天还有机会再感动一次,痛哭一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国家一等奖学金获得者 学校广播站唯一男编辑

酒干倘卖无是一句闽南语,大概意思是说"有酒瓶子要卖吗",同时也是1983年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是一首励情励志的国语歌曲。

酒干倘卖无是闽南方言,“酒干” 就是空瓶子,空酒瓶子,“倘……无”在闽南语中是“可以……吗?”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明了,也就是“有空酒瓶子卖吗?”,这是收破烂的所喊的。

闽南、台湾一带收购废弃的空酒瓶子,再卖到废品回收站里赚点小钱的人,都是一边走街串巷,一边高喊"酒干倘卖无"。若有谁家里有空酒瓶子要卖,就会叫住这收购废品的人。

歌曲《酒干倘卖无》是闽南语,但是有两个错别字。闽南语中保留很多古汉语的成分,有很多字如果不懂古汉语,根本写不出来,比如歌名中的"干"和"倘",就是错别字,"'干'正确的应该是'瓨'(音同祥),这个字出现在2000年前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是酒瓶子的意思;'倘'应为'当',《古诗十九首》里就有这样的用法",由于许多人不了解,所以便音译成"干"和"倘"。

这是一首年代久远的老歌了,却仿佛经久不衰般地一直传唱到现在。其实是一首很感人的歌曲,却慢慢由歌手们翻唱得变了原味。先是苏芮,唱得还好。然后到现在的迪克牛仔,已经变得越来越趋向于一首单纯的摇滚歌曲了,没了催人泪下的感觉。

闽南、台湾一带的男女老少们,人人都会扯着嗓子唱上几句“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这是一句闽南语,大概意思是说“有酒瓶子要卖吗?”。闽南、台湾一带收购废弃的空酒瓶子,再卖到废品回收站里赚点小钱的人,都是一边走街串巷,一边高喊“酒干倘卖无”。若有谁家里有空酒瓶子要卖,就会叫住这收购废品的人。

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在吼着这首歌——“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从不知道原唱是谁,只当是流传民间的民歌;从不知道完整的歌怎么唱,只会这一句最脍炙人口的。

到了再大一点点,上了小学,会听歌了,知道大概歌词了,知道唱这首歌的是个女歌手。但一直想不通,印象中隐隐约约的那些歌词,和这句“酒干倘卖无”有什么关系。单单听这一句,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首劲爆的摇滚歌曲,却没想到它的背后,隐藏了那样凄楚的故事。

我不知道那故事是真是假,但从看过那故事之后,每每听这首歌,我都情不自禁地落泪。

那是一部关于《酒干倘卖无》的电影。片名叫《搭错车》——也许我比较愚笨,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这个片名和故事内容有什么联系。但感人的是影片,可以不在乎其名。

那时候,是十多年前了。

那时候,鲜有VCD,看的是租借来的录相带。

那时候,我还只是上小学。所以关于那部片子,我现在也只能拾起记忆中残存的斑斑碎片。

故事说的是一个聋哑男子,我不记得他靠什么为生,只记得在他的家里,墙壁是一个一个空酒瓶子放平了,瓶身叠在一起叠成的。整个所谓的“墙”看过去,就是一个一个圆圆的玻璃酒瓶底。绿色的。整齐的。简陋的。现在想来,他的职业,应该就是收购空酒瓶子的吧。没有妻儿。没有朋友。我隐约印象,因为他不能说话,所以似乎用另一种譬如敲啊打啊的声音来代替“酒干倘卖无”的喊声吧。

穷苦的聋哑男子有一天捡到了一个弃婴。是个女孩。他满脸笑容,高兴地把她抱回家去。一个单身而又穷困潦倒的聋哑男子养育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那份辛苦,可想而知。他每天忙忙碌碌,但看着她一点一点地长大,辛劳化成脸上的喜悦。

女婴终于长大。乖巧,孝顺,开朗,亭亭玉立。男子终于苍老。皱纹,白发,瘦弱,老态龙钟。

不变的是变成老人的男子依然慈爱善良,家里依然不富裕,墙依然是那些酒瓶子。

男子就那样用每日赚得的那一点点钱,养大了一个人。

少女爱唱歌,有一把好嗓子。她后来结识了一个青年,英俊而有才华。只是,怀才不遇,仅仅是个未成名的词曲作者。

他们彼此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常常在一起,说些音乐,一起唱唱歌。

少女身体不太好,有一日,老人买了一只小狗准备杀了给少女吃,让她补身子。可少女舍不得,便把小狗留下养了起来,大概是取名叫“旺才”之类的。暂且叫它旺才吧。

青年常到少女家,帮他们家一些忙,和她一起喂喂旺才逗逗旺才。青年几乎成了他们家的一份子。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老人鬓已如霜。当日那留得一命的小狗也已成了威武的大狼狗。

少女越唱越出色了。后来,她终于成名。由穷苦朴素,变得亮丽耀眼。可却忙得没有时间回家,没有时间陪伴老人,没有时间和青年在一起。少女和青年甚至有了争吵。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直到最后,少女成了红透半边天的女歌星,而青年依旧是济济无名地涂写些词曲。

少女出了名,却失去了自由,经纪人不许她回家,不许她和青年来往,更不许她和聋哑的老人见面。因为,一个大明星,怎堪有个贫穷的家,怎堪有个没前途的男友,怎堪有个残疾的老父。那样,说是会影响她在歌迷心目中的形象。

青年劝说少女不该弃那含辛茹苦养大她的老人而去,少女却和他闹翻。

有一日,少女召开记者招待会,青年拉了老人去看她。久已不见,老人颤巍巍、激动地含笑看着女儿,渴望再次看到她叫他一声爸。少女的经纪人在旁边一直阻止少女与这破落的老人相认。镁光灯闪耀,少女在几分痛苦的挣扎犹豫之后,狠下心否认老人是她的父亲。老人虽听不到,但他知道女儿不愿认他。失望的眼神和浑浊的老泪,简直要让人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叫人的心里狠狠地揪紧。

破旧的家中,一下子变得寂静,没有了女孩的欢声笑语,只剩无边的空洞。老人落寞的身影,在路边沉沉移动。身边跟着的,是那只养了多年的旺才,同样低着头,仿佛知道主人的心痛。

突然,一辆摩托车疾驰过来,老人因为是聋子,所以听不见那狂啸的马达声。旺才一个飞奔,扑向老人的背后,把主人推到路边,而自己被摩托车撞飞,轧过,从肚子一碾,翻了个身,躺在路边,腹部起伏,满地是血。

至今我仍在想,不知那个镜头是不是真的,拍摄时是不是真的让一辆摩托车碾过那只狗的腹部。那个镜头那么真,真得让我揪心。

老人把旺才带回了家。兽医摇摇头,意思是没救了。

旺才躺在桌子上,满身是血,身体一起一伏地急促呼吸,一双眼睛凄楚而痛苦地看着主人。老人老泪纵横。总归是要死,与其让它忍受疼痛的煎熬,不如让它痛快地离去。老人痛苦地举起了一根棍子,犹豫着,然后狠狠地朝旺才的头部砸去……

一切变得更加荒凉。老人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是疾病缠身。老人得了绝症。

一边,是落幕般的清冷;一边,是舞台上的喧嚣。

一边,是曲终人散的凄凉;一边,是好戏开幕的热烈。

一边,是失去的悲伤;一边,是成功的喜悦。

父女俩一直没再见面。少女的成功,阻断了他们的联系。以至于对老父的疾病,少女一无所知。

少女并非冷血,她也在无奈中挣扎和矛盾。

少女要开演唱会了。她开演唱会的那天,正好是老人入手术室的那天。

青年为了唤醒少女,为她写了一首歌,歌名是《酒干倘卖无》。青年在演唱会前把歌送到了她手里并告诉她老人时日不多的消息。也许,若她仍然执迷不悟,青年也会心灰意冷了。

少女看了歌词,痛哭流涕,父亲辛苦抚养她长大的一幕幕全都如潮般涌向眼前。

她不停地学唱那首歌,在演唱会结束的时候作为压轴,演唱了《酒干倘卖无》:

“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

虽然你不曾开口说一句话/更能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

虽然你不曾表达你的真情/却付出了热忱的生命/

远处传来你多么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你多么慈祥的心灵/

什么时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让我再和你一起唱/

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全场歌迷静静地听,直到唱完,少女也已泪流满面。

演唱会结束后,少女没有卸妆没有换下演出服,便匆匆忙忙赶往医院。

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奄奄一息,看到女儿,却辛苦地动了动唇角露出了笑脸。

少女此时在老人的病床边,再也不管什么记者、媒体、经纪人、歌迷了,她不停地叫着“爸——”,内疚、遗憾、绝望地哭泣……

之后,我终于能把影片中的情节和歌曲的歌词一点一点地对号入座了,终于明白歌词中表达的意思了。也许,这可能就是原唱歌手自己的真实故事吧。

故事就是这样。记忆中的这些碎片虽不完整,但刻骨铭心。写完这些文字,我竟也流下两行清泪。十几年前的影片,因为童年时的不尽全懂,我一直想再重温一遍,但却难寻它的踪影。如果你在哪里看到《搭错车》,就借回家看看吧,看了之后听《酒干倘卖无》,会有感动盘旋在心里,会有泪水徘徊在眼里。而我也会继续追寻它的踪影,希望有一天还有机会再感动一次,痛哭一次。

我不知道年代久远的歌的源头是不是有故事,作为九零后,我对这首歌的印象是殷桃主演的电视剧《搭错车》,那时殷桃还很年轻。电视剧主讲一个少女,和一个男子相恋,貌似男的地位什么的要比少女高,然后男的在芦苇从中要了少女,然后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少女在芦苇中泪眼朦胧地呼喊着男子的名字。后来,少女发现自己怀孕了,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她选择嫁给一个年龄大的哑巴来掩盖这件事。在生下孩子后不久,少女无法忍受和哑巴一起的生活,就离家出走了。哑巴的妹妹不喜欢她和她的孩子,就极力劝哥哥把孩子送人。在收养人家来抱孩子时,孩子脆生生地叫了哑巴一声爸爸。哑巴舍不得把孩子送走,选择自己养她。因为谋生能力差,哑巴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住着破旧的房子,供女儿上学。后来女儿长大了,一个偶然机会在酒吧唱《酒干倘卖无》,被经理相中,以对她来说很高的薪资请她来唱歌。经理其实是她的亲生父亲,当时他们都不知道。在酒吧,女孩认识了一个弹乐器的青年,这个青年对她很好,有一次还说她妆太浓什么什么的。然后女孩的母亲知道了她亲生父亲和她的存在,想把女儿要回来,哑巴不同意,在小屋子门口堆满了大白菜,不让他们进来。后来,经理设计了一个圈套,请哑巴吃饭,让女孩“无意”听到了自己的身世。然后,,,就不记得剧情了。。

在这部电视剧中,女孩的母亲选择了她亲生父亲,是托付一生幸福的一次搭错车,哑巴选择了留下女孩,付出很多,却最终引出很多烦心事,是一次搭错车。女孩的命运给女孩的玩笑,是女孩的一次搭错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酒缸倘卖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