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佛法经典语录相关问题,可以留言

还在迷信佛教的人?醒一醒吧,不要继续错下去了!还在迷信佛教的人?醒一醒吧,不要继续错下去了!闲谈古今百家号关于佛教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它,如果你对佛教的认识,还停留在念经拜佛求佛保佑的阶段,就有必要往下看!个人总结了一些常见问题,供大家来参考,希望我们都可以正确的认识佛教。问题1:男戴观音女戴佛,有科学依据吗?回答:其实这完全是民间的迷信行为,大多数人,不懂佛法,并将佛菩萨圣像作为饰品来佩戴,这本身就是对佛菩萨的不恭敬,这其实是一种轻慢佛法的行为,若如此迷信下去,对自身绝无好处,佛并没有告诉众生,男要佩戴观音,女要佩戴佛,也没有一本经书说过,佛会保佑佩戴佛菩萨圣像的人。问题2:拜佛真的能得到佛的保佑吗?回答:其实这也是民间的思想,佛是不会保佑任何人的,唯有众生自己的行为,才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命运,佛对众生都是平等看待的,不会因为你拜他,他就偏爱你,或是因为你不拜他,他就处处找你麻烦。所以还在拜佛求佛保佑的人,不要再浪费时间了,你可以拜佛,那是出于对佛的尊敬,但不能以求保佑为目的,这就是自欺欺人的行为。问题3:刻有大悲咒的佛珠手链,项链,可以佩戴吗?回答:现在社会上,流传很多带有佛法符号的首饰项链等,这些其实都是商家,为了牟利,才故意去迎合大多数人,本就不懂佛教的心里,生产出来的,佩戴这些饰品,对我们一点好处,都不会有,这些饰品与普通饰品没有任何区别。这种行为,其实还是对佛的不敬,当然佛是不会因为你对他不敬,就会报复你,不过,像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还是少做为妙,若有那闲心,闲钱,不如去布施他人。问题4:许愿之后,一定要去还愿吗?回答:许愿本身还是民间的思想,这就好像你自己要与佛去做个交易,如果佛能帮你实现愿望,你就会拿出一些东西,来表示对佛的感谢。这本身就违背了佛的意愿,就算不去还愿,佛也不会怪你,因为你许下的愿望,也不是佛来帮你实现的,而是因缘聚合导致的结果,佛是不会帮助任何人实现愿望的,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你行善积德,不去求佛,也同样会收获善果,如果你作恶多端,就算天天抱着佛脚睡觉,也终会自食恶果。问题5:到底有没有佛?如果有,佛又在哪里?回答:佛就是觉悟的人,佛真实存在,但不在天上,也不在佛像里,佛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佛说: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如果我们悟了,我们自己就是佛,如果我们迷了,就像现在这样,自然见不到佛,其实就是见不到自己的本心本性。人人都是有佛性的,见性者即是佛,迷者就是众生。问题6:如何才能正确的认识佛教?回答:要想了解佛教,唯一的途径就是去看佛经,不要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往往别人说的,大多都是别人对佛教的理解,就好像,我对你说,佛经是甜的,你若不亲自去尝,是永远体会不到,甜到底是什么味道。只看佛经还不够,还要依照佛经上说的去做,认识佛教,只能依照佛经所讲,不可依照他人言论,只能以佛法为准,不可以某个人为准。并不是寺庙里的和尚,就是懂佛法的人,其实真正懂佛法的人,也许下一个就是你自己。行善,布施,证信,证悟,自修,自度。才是学佛的关键,身外无法可求,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佛所反对的事情上了,例如戴个观音,带个咒,开个光,许个愿等等!请唤醒你身边的人!学佛一定要正信才行。对于以上问题,欢迎留言分享,期待您更好的观点!匆匆一面即是缘,感恩阅读与关注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闲谈古今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弘扬传统文化,品读诸子百家,闲谈古今天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佛教为什么摆放石狮子
卧龙工作室-嘉祥县长城石雕厂
地址:嘉祥雕刻艺术城
佛教为什么摆放石狮子
发布时间: 08:00:12 阅读:6336
&& 在印度,狮子自古被尊为百兽之王,象征人中雄杰或导师。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征服整个印度之后,将雄狮的形象雕刻在石柱头上,就出现了石雕狮子,它象征王权和佛法。佛祖释迎牟尼出身于印度王族,又被誉为&人中狮子&,所以佛陀所坐的法座,也就被称为&狮子座&。佛教艺术造像中,一般是在法座上面刻画或蹲或立的石雕狮子一对摆放在山门或庙门口。
  从十六国到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中,佛陀的石狮子座在中国佛教艺术中的造型主要有二狮蹲守和三狮组合。
  我们在这里选出在壁画与造像中有代表性的石狮子座图像,来看看石狮子座在中华佛教中的具体样式。
  第一个石狮子座图像是这座禅定印的佛陀坐像,是公元2至3世纪的作品,出土于中国河北地区,是早期金铜佛像的代表作,现藏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佛陀身后有火焰纹背光,头部细密整齐的发丝、高高的发髻,梳理整齐的短鬓,三角形的衣领和身上的袭装质感很强,都表明这是一个典型的键陀罗风格的佛陀造像。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佛陀法座两侧那两个鬃毛蓬松飞扬、张口露齿的护法狮子,它们的腿如柱子般有力地挺立着,双腿呈八字形,身体微微向外倾斜,大张的口部似乎是在配合佛陀的微笑,也给人以笑哈哈的感觉。双狮的中间,是盛开在水瓶中的茂盛的莲花。显然,这两个狮子挺立的双腿表达的是用力扛起佛座的意思,而倾斜的身体与内伸朝向莲花的巨爪,则明显有护佑莲花的意味,这也是寺院门口摆放石雕狮子喜欢莲花座的原因,,寺院南方和北方摆放狮子也没什么区别,主要是根据主持师父的审美观。
  与同时期在中国华北地区出土的金铜佛像相比较,无论在造型的特殊性,还是铸造的精细程度与技术精湛方面,这尊禅定印的佛陀坐像都远高于其他作品,所以不排除这件作品是从西域地区流入的可能性。
  这个石狮子座张嘴露齿、身体略微外倾的双狮子图样,与1世纪株冤罗、键陀罗地区的石质佛陀造像完全一致。如赵玲在《印度早期佛教造像研究》中发布的政府博物馆藏编号为42. 2929的禅定佛陀造像中的石狮子座、西塔拉迎提出土的通肩坐佛双狮子座等,都是这样的狮子造型。而大约创作于2至3世纪之间的一件键陀罗的片岩雕塑作品(见图,佛陀安详地坐在狮子座上,两侧的狮子身体外倾、双腿柱立,与河北地区出土的这件金铜禅定佛座上的双狮子风格完全一致,两者的继承关系一目了然。
  第二个狮子座图像来自敦煌壁画,是敦煌莫高窟第272窟南壁北凉时期《说法图》中的双狮座。
  此图的狮子座为敦煌壁画中时代最早的狮子图像,它被绘成一只长着胡须的圆头猛兽。双狮座上的狮子是象征性的,因而消减了狮子的自然特征。其形象朴拙、简练,有几分汉代石雕的沉重感。狮子的前胸绘得强健有力,而头部则含糊地概括为椭圆形,颈部没有波斯或印度雄狮那种火焰状毛束鬃,下处画有一缕像辟邪那样的胡须。
  壁画中的石狮子座不但有这样按照传统固定模式描绘的一边一头狮子的图样,还有几种相对比较随意的狮子座图样也值得我们重视。
  一个不同的特例来自莫高窟第16窟佛坛主尊彩塑佛座南侧须弥座壶门里的晚唐双狮。
  这两头狮子,前面一头雄狮鬃毛竖起,怒目回首,叽牙咧嘴,对身后的狮子发威。后面的狮子鬃毛下垂,虽然圆瞪双眼,大张着口,却显得不够威严,倒有几分像供人玩赏的狮子狗。
  这两头狮子既然画于佛座上,当然有代表佛的双狮座之意义,但是却完全突破了那种狮子两两相对、整齐划一的模式,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佛教艺术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迹象。
  另一个特例是榆林窟第25窟内中唐时期的三个狮子组合的狮子座(见图5;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石窟&安西偷林窟》,文物出版社,1997,图版第38;《解读敦煌&中世纪动物画》。
  榆林窟第25窟是吐蕃统治时期的代表性石窟之一,其壁画艺术性很高。在菩萨装的卢舍那佛像中,画着狮子座,左右各有一侧面坐狮,中央一头为正面。正面的样式极为罕见,在壁画中完全正面构图的坐狮,处理相当困难。而这幅狮子画的效果却很好,其拥有坚实的胸脯、强壮的四肢、卷曲茂盛的鬃毛、有神的双目、漂亮的眉毛,虽张开巨口,却并无凶恶之相,倒有几分惹人喜爱的笑意。
  像这样由三头狮子组合而成的石狮子座,在华夏佛教造像与壁画中非常罕见,其源头可以在株冤罗造像中找到,如株冤罗考古博物馆收藏的这尊高69厘米的佛陀造像,是2世纪贵霜王朝的作品,它的狮子座就是由三头狮子的组合来表现的。
  这尊用红色的带有亮点的砂石雕刻而成的佛陀坐像,乃早期株冤罗艺术之典范。佛陀双腿屈盘,足掌朝天,结枷跌坐于由三头狮子支撑的台座之上,座上刻有铭文。碑文指出这是一尊菩萨的雕像,大抵是早期人们把到各处传法的佛陀称作菩萨的缘故。佛陀的体态与举止跟国王并没有什么两样。他身后所装饰的半圆形头光便是菩提树枝。正是在此树枝下,太子悟道成佛。佛陀背后站立两位男性侍从:手持拂尘的金刚手菩萨和莲花手菩萨,飞动的天女们正往佛陀身上散花。
  狮子座上的碑文曰:&佛图拉什塔的母亲阿莫哈西及其父母一道,将此尊菩萨像置于自家的庙宇中,企愿一切众生,吉祥如意。&
  这尊造像的狮子座上的三尊狮子非常经典,中间的狮子正面蹲踞,沉静自若;两侧的狮子相背而坐,将上身尽力挺起来,像是要扛住佛陀所坐的那个台座。早期株冤罗造像中的狮子座表现形式,还有一种两个带翼狮子在佛座两侧,挺立前半身,用力扛起佛座的造型。这个三头狮子的狮子座,也包含着这种扛起佛座的寓意。
  第三个狮子座图像来自石愚山房收藏的隋代(581-618)菩萨立像;陈奕恺《镌石法相之美&国立历史博物馆&北朝佛教石雕艺术展&记述》,《艺术家》1997年第9期)这是一尊汉白玉造像,高107厘米。菩萨头戴花冠,身披缨路,手持莲花,面带微笑,站在精美的复瓣莲台上,圆形的莲台下是长方形的狮子座,狮子座两侧是两个供养人,中间是地神手托摩尼宝珠,两边各有一个鬃毛蓬松的蹲狮,翘尾张口,举起前爪扶着摩尼宝珠,表示狮子护法的意思。
  在华夏地域内的石窟寺造像、寺庙造像及考古出土的南北朝至隋唐的各种石像、金铜造像中,虽然狮子的形象各有不同,或写实逼真,或肥硕臃肿,但是大多数的狮子座都是这样两头狮子相对而蹲的模式。
  而下面这两件造像中的石狮子座比较特别,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一件是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北魏时期(386-534)的菩萨与维摩话并坐的造像(见图,其下双狮子的造像显然是来自当时可能已经流行的狮子舞中的狮子形象。那浑身拖地的长毛、夸张变形的头部、装饰性的双耳和花朵一样分瓣而飘扬的尾巴,与在狮子舞中由人所装扮的狮子一模一样。
  另一件也是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北齐时期(550-577)石质造像,这是两皂并列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造像,两个皂像下面是通常的以摩尼宝珠为中心的二狮子与二供养人。
  有趣的是,这两头狮子是分出了雌雄的。雌狮没有鬃毛,尾巴也很小很短;而雄狮鬃毛丰沛、尾巴不但长而大,像植物的大叶子般分出了三个叶片,非常张扬。
  在株冤罗、键陀罗的狮子座中是看不出有雄狮、雌狮这种分别的,况且从对王者和佛陀的赞颂与比拟来看,他们对应的都是威武勇猛的雄狮,自然不会在狮子座上雕出雌狮来。事实上南北朝时期的大多狮子座也没有这样的雌雄之分,所以这是一个特例。
  显然,南北朝时期石雕狮子座中出现的这种一对狮子分雌雄的表现模式,是中国古代看门狮子分雌雄的滥筋,是中国文化讲究阴阳平衡的产物。
  将在中国发现的宋代之前的狮子座造像与株冤罗、键陀罗同类造像相比,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株冤罗和键陀罗狮子座上的狮子,要么是狮头向前的正面像、要么是双狮相背头向外侧的形象,而在中国发现的同类造像,尤其是石刻雕像,大多是双狮头向中间的莲花或摩尼宝珠。
  这个差别,可能反映了在佛教发展的不同阶段,艺术家或工匠所秉承的观念略有差别。
  双狮头向外侧的造型,其最早的观念源头也许是阿育王柱头狮子的观念&雄狮远望无边无际的四方大地,有威震万国、远播佛法的含义;而中国所创作的狮子座则更多地包含着双狮子护佑莲花、摩尼宝珠与佛法的寓意。
  从石狮子座佛像传入中国的时代来讲,在华北地区发现的一系列十六国时期的小型、便于携带的金铜佛造像是较早的。这些金铜佛像分布在由中原的洛阳地区沿太行山、燕山山脉的山麓向华北地区直至东北地区的朝阳的古代交通线上,这同早期来华传教僧人佛图澄等人的活动路线是相重合的。说明早期的僧人随身携带着这些佛像,到了城市或聚落则拿出铜像来传教礼拜。僧史文骸献中还记载释道安在传教时,有的弟子对他所携带的多尊佛像中铸造不甚精巧的一尊有所轻视,结果释道安在这尊佛像的发髻中发现了舍利,使得弟子们才恍然大悟这尊佛像一定有非凡的来历。可见当时的这些金铜佛像,有部分是来自西域地区的。
  然而,十六国时期的这些石狮子座金铜佛像虽然是中国僧人和佛教徒最早礼拜的佛像,但并不是最早传入中国的狮子座佛像。最早的狮子座佛像至迟在三国时代就已经在南方地区的壶、魂瓶等器物上出现了一一虽然这些佛像并不是用来礼拜,而仅仅是作为一种神仙化的符号或装饰出现的。
  在我国南方的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发现了汉末至西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近二百二十处,其中有一部分佛像就是佛陀坐在狮子座上的形象,是株冤罗造像的样式。如南京雨花台长岗村出土三国时期青瓷釉彩壶上的堆塑佛像装饰即是典型代表;《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佛像二尊凸出器表,佛陀高踞莲座,左右有双狮子头。
  显然,石雕狮子座佛像在三国时期以装饰性图样传入中国,在东晋十六国时期供佛教徒礼拜,南北朝时期走入兴盛。
  在山东青州、山东嘉祥县和临漳都发现了大批的北朝狮子座石像,而龙门石窟等北朝、唐代雕刻佛像中更有大量的典型图像。
本文修改于号
版权属于: 厂&(http://www.shidiao139.com/)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其他人阅读了:
留言内容来说两句......网友留言:苯教是否属于佛教?_百度知道
网友留言:苯教是否属于佛教?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数:65
获赞数:53
擅长:暂未定制
此问题困扰我甚久,希望居士能为我解答。感谢!愿四时吉祥! 回复:仁者吉祥!如果是在几年前,您问我这个问题,我会简单的回复:苯教不是佛教。在我以前的博文中,我也曾经撰写过几篇文章介绍过苯教,也有一些苯教的信徒和我在网络上交流过,甚至有过比较激烈的辩论。随着这几年对藏文化的研究,我对苯教的认识有了一些变化。虽然至今我仍然无法说服自己认同“苯教是佛教”这一观点,但是这个态度并不妨碍我对苯教和苯教的法师们的尊重。这种尊重源自于与苯教生根活佛、阿扎活佛的网上交流,通过看他们写的文章,看一些历史文献,使我对苯教有了更多的了解。众所周知,苯教是吐蕃本土的宗教(现代学者也称为西藏原始宗教),这与道教是华夏本土宗教相仿。就苯教在吐蕃的发展历史和道教在华夏的发展历史而言,佛教都是西来生根的。佛教西来与苯教在吐蕃发生碰撞和融合,与道教和儒家思想在华夏发生碰撞和融合,产生了两个伟大而灿烂的古老文化:汉文化和藏文化。要了解苯教,首先要知道“苯”的含义。在西藏文献的记载中,苯教的苯(Bon)有“颂咒”“祈祷”“咏赞”的含义,这种以念颂各种咒文为主要仪式的“苯”被学者们称之为“原始苯教”(或“世续苯教”)。原始苯教有“魔苯”、“赞苯”、“沐浴苯”、“招财苯”、“占卦苯”、“龙苯”、“神鬼苯”、“历算苯”等三十多种,在古代西藏,苯教的法师们为民众禳解灾祸,祛除病邪,广受尊重,也因此拥有众多的信徒。目前汉地信众接触比较多的是由辛绕弥沃所创立的“雍仲苯教”。雍仲苯教的法师们认为辛绕弥沃与释迦牟尼一样,也是“觉者”,因此雍仲苯教尊奉他为“辛绕弥沃佛”。而在传统的佛教信众心里,是很难接受这个观点的,在传统佛教的观点中,我们今天所听闻的“佛法”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虽然无量的宇宙中存在无量的佛,但是依据我们今天看到的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唯一教主。因此在很多佛教信众心里,很难接受辛绕弥沃也是佛陀这一观点,我本人也是一样。
学术界普遍认为,辛饶弥沃(gShen rab mi bo)在吸收和改革原始苯教的基础上创建了雍仲苯教,使众多原始苯教得以统一。因此,辛饶米沃是被公认的苯教创始人,他在苯教中的地位与释迦牟尼在佛教中的地位一样。
关于他的身世,可以说全部来自传闻。辛饶弥沃被史学家认为曾是象雄的王子,出生于冈底斯山(Kailas Range)附近的俄摩隆仁(vol mo lung ring)。关于他的出生年代说法不一(学术认为辛饶生于距今4000年前左右,苯教认为辛饶出生于公元前16017年),德籍藏学家卡梅尔先生说过:&关于他的真实性,生活的年代、家族起源和生活情况,我们没有掌握可靠的资料可以加以证实,同时,也无法证实哪些书籍是他著的、以及那些记载了他的格言的书籍的可靠性。苯教信众认为,后者也像收集佛教经典一样,是在辛饶米沃死后记录成文的。&
学术上把辛绕弥沃创立的宗教叫做苯教。但在苯教的文献中把辛绕所创立的苯教叫作雍仲苯教,也就是说“苯教”并不等于“雍仲苯教”,它们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在今天我们看到的藏文之前,古西藏是没有文字的,然而随着历史学家的深入研究,我们开始知道古西藏是有自己的文字的,这就是“象雄文”。至今在一些苯教的寺庙石刻上还可以看到这种古老的文字。
史学家认为,藏文的“苯”是从象雄文“吉”(gyer)(或译为“杰尔”)意译过来的,有“念”和“读”的含义在里面。“苯”有许多释义,在苯教经典中记载:苯一字蕴藏着无穷含义,在苯教因明学和般若部里记载说“苯”谓能维持其自体者,或摄持其自性相。而“苯”又分八大类别,即有为苯、无为苯、轮回苯、涅盘苯、道谛苯、法处苯、所知苯和福德苯。
“苯”与汉传佛教的“法”、古印度梵文中的“达尔玛”、象雄文中的“吉”、藏传佛教经典中的“秋”等意义基本相同,它涵盖了万事万物。在苯教的《般若智慧经》中讲:“轮回苯与涅盘苯、有寂诸苯为空性。”
史学家认为,辛绕弥沃创立的雍仲苯教与原始的苯教的区别还在于:当辛绕从象雄来蕃地传教时,他已经有一整套理论和相应的教规,而这时原始苯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宗教,辛饶弥沃在善巧地吸收原始苯教并对其进行大量改革的基础上创建了雍仲苯教,比如,辛饶吸收了原始苯教中包括藏医、天文、历算、地理、占卦、超度、梦兆、招财、招福、石碑铭文、雕刻以及沐浴等法,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仪轨仍然被村民用以防止来自人和动物的疾病,或者用于带来日常生活中的利益。
另外,原始苯教的杀生祭祀仪式遭到了辛绕弥沃的反对,他用糌粑捏成各种形状的方法来代替原始苯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并得到了广大信众的认同,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朵玛(gtor ma)的最初起源。
朵玛现在,朵玛不仅被苯教信众广泛使用,而且被藏传佛教信众广泛用来做供品,并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辛绕的改革不仅对当时藏地杜绝大量杀生祭祀等劣习和保护动物中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还对西藏后期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直到公元七世纪,辛饶所创立的雍仲苯教曾经是整个吐蕃地区的唯一宗教和信仰基础。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苯教和印度佛教在互相排斥的同时,又各自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苯教吸收了印度佛教的内容,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印度佛教吸收了苯教的内容,也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藏传佛教。
佛教在进入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时,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不同的本土信仰形式。佛教进入吐蕃要面对苯教信仰,进入中原要面对儒家文化和道教信仰,进入日本要面对神道教等等,只有相互借鉴和融合,佛教才能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佛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不仅仅发生在藏地,在其他地域都存在,最有力的证明就是观音菩萨的伟丈夫形象,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了女性。而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关帝关老爷”则成为汉传佛教的护法“伽蓝菩萨”,这些都是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有趣现象。
今天广为流传的“佛苯之争”,在史学家看来,是吐蕃王朝政治斗争的结果,由于信封苯教的大臣政治势力过大而遭到了王室的忌惮,公元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开始扶植印度佛教并灭苯,这次大法难让苯教徒们至今记忆犹新,在那次大劫难当中,苯教被斥为“黑教”(nag-chos)(邪教的意思),苯教徒们被迫改宗印度佛教,不愿意改宗的苯教僧人被迫亡命天涯,到阿里、安多和康区等边远地区,继续信仰和传播他们的宗教。这次法难,使苯教与公元7世纪始传吐蕃的印度佛教之间两百多年的斗争见了分晓,最终以印度佛教的胜利而告终,赤松德赞也扫清了影响其政治的阻碍并巩固了政权。
作为今天的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是必要的,但是客观的看待那段历史也是必要的。而我个人建议,汉地的藏传佛教的信众不要因为我们信仰藏传佛教,而鄙视或者贬低苯教,特别是雍仲苯教,而要对其保持尊重。苯教毕竟是藏民族的本土宗教,经过几千年的信仰实践,它的精神和传统已经渗透到这个民族的骨髓里,它完全统治着这个民族的心灵世界,左右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这个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到今天,苯教仍然深刻地影响着藏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苯教的仪轨、修法、密宗、大圆满等传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这对于我们研究藏传文化是极其重要的。苯教《大藏经》(《甘珠尔》)就记载了苯教这个西藏本土宗教的教义、仪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经过上千年的磨合,雍仲苯教与藏传佛教之间在一些重要教义上的融合缩短了这两个宗教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两者之间的许多分歧,促成了这两个宗教在许多重要教义上的共识,使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密切。我国宗教管理部门将苯教归入了藏传佛教的佛教协会进行管理,没有设立单独的苯教协会。随着改革开放,大量苯教的历史文献和典籍、论著被国内外的僧侣和学者所翻译,这将对弘扬古西藏文化和人们认识西藏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虹化了的苯教大圆满大成就者夏扎巴(),法号扎西坚赞,他一生修习大圆满,著作等身。在夏扎巴三十岁前后,他在四川康区与巴珠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弥胖仁波切,蒋贡康楚仁波切,图登曲吉扎巴仁波切(也称弥涯昆梭),沃罗爹旺波仁波切等不同教派和传承的高僧大德们一起发起了称之为“利美”的无教派运动并成为其中苯教的代表。如今,他的著作成为很多苯教寺院里的必读文献(夏扎巴的著作汇集成册的有十八部,其中最重要的有五部:思慧库、教理库、藏理库、虚空库和嘉言库,苯教大圆满和印度佛教大圆满两个传统在夏扎巴的修行和著述中的统一,标志着苯教和印度佛教在又一个重要领域的融合。
这几年,我陆续接触了一些专门研究古象雄文化和雍仲苯教的学者(包括一些西方人),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开始逐渐了解古象雄文化以及它的巨大历史和文化价值。我甚至有这样的印象:西方人对古象雄文化的研究比我们要深入得多。在欧洲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古象雄文化。而在青藏高原上,受古代西藏政治、历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常常会忽略西藏本土的历史,很多人认为印度佛教对西藏文化特性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并因此会忽视古老的西藏文化。一些古代藏地学者的著作中描写苯教的章节,往往是人云亦云地搬照前代学者的文章或宗教范本的史记,正是这种延续了许多个世纪的状况,导致了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同时也限制了学者们对苯教研究的兴趣。现在已经有一些国内的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着手改变这个现状。
第十世班禅大师曾经说过:“苯教文化是藏地土生土长的教育文化,它包括医学、天文、地理、占卦、历算、因明、哲学与宗教等浩如烟海的哲学体系。苯教文化是藏族古人的智慧精髓,我们要保护他,宣扬他,把他当作藏传佛教与文化的一部分。”
采纳数:338
获赞数:2312
笨教是魔教.不是佛教..是藏地本地教.在莲花生大师时代,被灭绝了.后来融合了佛法...如此而已.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民国 上海佛学书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排印本一册,封面提到 普陀印光法师曰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超级避凶,改过选善明,三世之因果等等&&&拍品编号:&
领 先 者:
起 拍 价:218元最小加价幅度: 5元
运&&&&&&费:
挂号印刷品:6.00,
快递:12.00
开始时间: 19:24:39
结束时间:
浏览次数:83次 出价次数:0次
线上收款方式:中介保护,即时到账
作者:上海佛学书局出版社:上海佛学书局出版时间:不详印刷时间:不详装订:平装品相:七品页数:182页
品相描述:无
详细描述:民国 上海佛学书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排印本一册,封面提到 普陀印光法师曰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超级避凶,改过选善明,三世之因果等等
最新20条出价记录
没有出价记录。
敬告: 您的出价表明已认同本站的 , 根据本网所售商品的特殊性及古旧书行业的具体情况,网站不支持7天内无理由退货。
请登录后再进行出价
如果还没有孔网账号请先
最新20条留言
暂无留言记录。
您不是注册用户或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进行拍卖留言! &&&
您最近浏览的拍品记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孔夫子拍卖网  , All
Reserved 京ICP证110332号 京ICP备号-1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