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上纹如来佛手臂纹身图去青城山好吗

爱卡汽车_中国领先的汽车主题社区、汽车资讯、汽车论坛中心访问本页面,您的浏览器需要支持JavaScript成都青城山风光无限 8日休闲游
景点35 行程特色 深度游玩成都、九寨沟、都江堰、青城山精华景点,行程设计宽松有度,成都进出方便出游。安排住宿性价比高,8天行程时间适合毕业出游。
第1天家 - 成都 文殊院,武侯祠,“锦里”民俗休闲一条街 第2天成都 都江堰,离堆公园,安澜桥,二王庙,青城山,建福宫,上清宫,天师洞 第3天成都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宽窄巷子 第4天成都 - 九寨沟县
第5天九寨沟县
行程 DAY.1 景点: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市中心,一环以内,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焚。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日,成都“锦里”民俗休闲一条街正式开市,老街、宅邸、府第、民居、客栈、商铺、万年台座落其间,青瓦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让人恍若时空倒流。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等古蜀文化如清风扑面而来。
上午到达成都后办理好入住,午饭后前往文殊院,这里是烧香、拜佛、吃小吃、品茗首选地方,不收门票,可以来体验成都人的悠闲生。随后前往武侯祠参观,院落别致,绿化很好,很有历史厚重感。参观完武侯祠,来到边上的锦里小吃街,这里不仅小吃众多,也是拍照的好地方,作为成都的标志性地点之一,一定不能错过,尤其是这里的夜景。
DAY.2 景点: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离堆公园占地90余亩,1932年建成。公园大门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上联说,誉称“陆海”的天府,盖世无双,归功于李冰太守,他接过大禹的神斧仙椎,完成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下联说,总揽蜀中名山秀水,都江堰市第一,这离堆公园就是其中增色添彩的一处。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重修。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7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该宫创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724),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时名丈人观,宋代改名“会庆建福宫”。现仅存两院三殿,均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宫内殿宇金碧辉煌,院落清新幽雅,配以假山,点缀亭台,宛如仙宫。宫右有明庆符王妃梳妆台等古迹,宫前有溪穿过,溪水清澈见底,四季不绝。宫后有赤诚岩、乳泉、水心亭、梳妆台、林森洞等各名胜古迹,还有长达394字的清代青城山著名长联。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日,炎夏盛暑,身游至此顿感清凉,大有如入仙境之意。既是青城著名的道教宫观,又是游览青城理想的休息之所。
上清宫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彭祖峰东坡上。始建于晋,唐玄宗时重建。现存建筑为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陆续重建。宫门为石砌券洞,上有蒋介石手书“上清宫”三个大字,两旁为于右任所撰对联:“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
天师洞是青城山的主庙,相传是东汉末年的道教始祖人称“天师”的张道陵在此讲经传道,故此,青城山也就成了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公元605—618年)。
今天早上从成都出发前往都江堰市,上午参观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今日依然发挥着作用,最好租个讲解器,能更好的了解都江堰。下午前往青城山游玩,这里是道教的发源地,山间有多处道观可探寻。
DAY.3 景点:
大熊猫是人见人爱的珍稀动物,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亦是和平友好的象征。成都所属的崇州、都江堰、大邑、彭州、邛崃市县等均有大熊猫出没。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宽巷子古街市位于成都市蜀都大道西端金河宾馆北面,东接长顺上街,西通西城根街。
今天稍作休息补充体力。上午前往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参观可爱的国宝,园里的环境非常好,风景不错。除了参观熊猫,还可以去园内的天鹅湖喂鱼和天鹅,很有乐趣。下午回到市区,前往宽窄巷子,逛累了就随便找一家茶馆或咖啡馆晒晒太阳,晚上这里的酒吧很多很热闹,值得一去。
DAY.4 提醒
今天前往九寨沟游玩。傍晚坐车抵达九寨沟,办理好入住休息。
DAY.5 景点:
树正沟景区是九寨沟秀丽风景的大门。树正群海沟全长13.8公里,共有各种湖泊(海子)40余个,约占九寨沟景区全部湖泊的40%。40多个湖泊,犹如40多面晶莹的宝镜,顺沟叠延五、六公里。
盆景滩:又称“盆景海”藏语称“甲珠措”,是进入九寨沟的第一个滩流景观,过荷叶寨前行,便来到一片浅滩,这便是盆景滩,整个景点犹如一座巨大的盆景。
进入九寨沟后的第一个海子就是芦苇海,“芦苇海”海拔2140米,全长2.2公里,是一个半沼泽湖泊。海中芦苇丛生,水鸟飞翔,清溪碧流,漾绿摇翠,蜿蜒空行,好一派泽国风光。“芦苇海”中,荡荡芦苇,一片青葱,微风徐来,绿浪起伏。
火花海海拔2187米,深9米,面积36352平方米,水色湛蓝,波光粼粼。每当晨雾初散,阳光照耀,水面似有朵朵火花燃烧,星星点点,跳跃闪动。那掩映在丛丛翠绿中的海子,像一个晶莹无比的翡翠盘,满盛着瑰丽辉煌的金银珠宝。 夏季,海边野花盛开,团团簇簇,姹紫嫣红,花上露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与海中火花相映成趣,韵味无穷。
卧龙海海拔2215米,深22米。小巧玲珑的卧龙海是蓝色湖泊典型的代表,极浓重的蓝色醉人心田。湖面水波不兴,宁静详和,像一块光滑平整、晶莹剔透的蓝宝石。 相传古时候,附近黑水河中的黑龙。每年都要九寨百姓供奉九十九天方才降水。白龙江的白龙同情百姓,欲给九寨送去白龙江水,遭到黑龙阻挠,二龙争斗,白龙体力不支沉入湖中,万山之神赶来降服了黑龙。然而白龙而力再回白龙江,日久便化为长卧湖底的一条黄龙。人们怀念它,就叫此海卧龙海。
树正瀑布位于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树正沟中。树正瀑布在树正群海的上游游人如织的树正寨前公路旁,是入沟见到的第一个瀑布,也是九寨沟四大瀑布中最小的一个。
犀牛海是一座长约2公里,水深18米,海拔高度2400米,是树正沟最大的海子。犀牛海的南端有一座栈桥通过对岸。犀牛海是九寨沟中景色变化最多的海子之一,其倒影几乎是众海之冠。每天清晨去雾飘渺时的云雾倒影,亦幻亦真,让人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海。
九寨沟的瀑布令人神往。这里河道纵横,水流顺着呈台阶形的河谷奔腾而下,形成数不清的瀑布。有的细水涓涓,有的急流直下,有的若玉带飘舞,有的似银河奔泻,宽度或长度超过贵州黄果树瀑布的就有六条之多。其中“诺日郎瀑布”,高约30米,宽达百米,水流凌空而下,银花四溅,水声隆隆。
扎如寺属“本波”教,历史上属“奔卡拉康”。“奔卡拉康”由本教创始人希饶弥沃且的骨系、希升贡灿旺登后裔章松尼玛塔朵活佛约在公元900年创建。后经西藏曼日一位堪布指点,在公元1573年,由21世奔卡旦增建参活佛把“奔卡拉康”迁移到扎如沟的宝镜岩下,地名叫“然悟陶”,同时给寺院赐法名叫“然悟贡巴扎西彭措岭”。
早餐后前往九寨沟景区,树正沟是九寨沟的主沟,共有各种湖泊40余个。因为时间较为充裕,可以选择徒步与景区观光车结合,进行游览。下午,前往扎如沟,观赏藏家的田园风光,领略苯波教的独特魅力。午饭可以在诺日朗服务中心解决。
DAY.6 景点:
九寨沟则查洼沟长18公里,从诺日朗直到长海,是九寨沟内四条游览路线距离最长、海拔最高的一条游览路线……A.上季节海,下季节海从五彩池往下走,很快便到达上季节海。上下季节海的水量随着季而而变化,秋季时,雨量充沛,湖水饱满,冬春季节,水位渐低,一直到初夏,湖水甚至全部干涸,湖床上长满了牧草,成为放牧牛马的福地。
从长海下行1公里即为五彩池。这段山路海拔3000米,五彩池就深藏于公路下边的深谷中。五彩池池以秀美多彩,纯洁透明闻名于天下,面积5645平方米。海拔2995米,寒冬地冻三尺,而池水依然清波荡漾,四季雨旱交替,而池水似无增减。
长海海拔3060米,最高处4457米,面积约200万平方米。长约8公里,顺山弯去,头深藏在层峦叠嶂的山谷之中,是九寨沟最大的海子。海子对面,雪峰皑皑,冰斗、“U”字谷等典型冰川景观,历历在目,岸旁林木叶茂,一眼望去,水似明镜,巍巍雪峰,沐浴在蓝天白云之中,壮观奇丽。
日则沟风景线全长18公里,在诺日朗瀑布和原始森林之间,是九寨沟风景线中的精华部分。风光绝美,变化多端。游览日则沟风景线,一般都是乘搭旅游车到原始森林,然后由上徒步下行,最后到达镜海。A.诺日朗瀑布诺日朗瀑布落差20米,宽达300米,是九寨沟众多瀑布中最宽阔的一个。
离开珍珠滩,沿着环山公路下行,有一片宽阔无比的山谷。山谷空旷,草木丛生,中间一缕清泉婉蜒滑过,流向下游的镜海。小河旁有几户民居,如世外桃源。山谷两侧是雄伟挺拔的山峰,秋天来临时,秋色染林,仿佛有一枝神奇的画笔,肆意将绛红、桃红、暗紫、墨绿、碧绿、鹅黄涂抹在山上。
珍珠滩位于四川省九寨沟景区,是九寨沟众多海子中一个较为宽阔的石头滩面,特色景点为珍珠滩瀑布。风景名胜珍珠滩景观:清澈的激流在倾斜而凹凸不平的乳黄色钙化滩面上溅起无数水珠,阳光下,点点水珠就像巨型扇贝里的粒粒珍珠。
有“九寨沟一绝”和“九寨精华”之誉的五花海,位于日则沟孔雀河上游的尽头。沿著幽林栈道,一路下坡而去,穿越幽林,不久便到达五花海。绕过五花海的西侧,有一段栈道是欣赏水光秋色的绝佳点。游人可在此驻卟。沿著栈道继续北行,到达五花海的北岸。一片空旷、平缓的山坡地很快就到了栈疲乏的终点。
熊猫海位于四川九寨沟,海拔2587米,深14米,面积9万平方米。这儿常有熊猫活动。湖边岩壁纹理奇特,倒映湖中,与湖傍水下自然地生着几圈黑色花纹的浑圆的 好似熊猫的白石,相映成趣。熊猫海在箭竹海下坡不远处。
今天可以直接乘坐景区观光车抵达“则查洼沟”,从这里开始一天的旅程、则查洼沟全长18公里,是距离最长,海拔最高的一条游览路线,长海、上下季节海等景点就位于则查洼沟内。之后再前往日则沟,在诺日朗中心和原始森林之间,全长9公里,主要景点包括:原始森林、剑岩悬泉、箭竹海、五花海、金玲海、珍珠滩瀑布、镜海、诺日朗群海等景点。
DAY.7 景点:
大慈寺位于成都市东风路一段,古称“震旦第一丛林”,是成都著名古寺。始建于隋朝,唐玄宗赐匾“敕建大圣慈寺”。唐代扩建后,规模宏大壮观,当时寺内有96个院子,楼、阁、殿、塔、厅、堂、房、廊共8524间,壁上有各种如来佛像1215幅,天王、明王、大神将像262幅。所有画像“皆一时绝艺”,是一座极其珍贵的艺术宝库。宋苏轼誉为“精妙冠世”。宋李之纯在《大圣慈寺画记》中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大圣慈寺之盛。”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系清代顺治后陆续重建。殿宇有天王、观音、大雄诸殿及说法堂、藏经楼等。大雄殿、藏经楼以峡石为柱,雄伟壮观。寺内殿宇宏丽,院庭幽深,古木参天。
春熙路位于成都市中心,是一条历史悠久,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外地人到成都来如果不逛逛春熙路,就好比到北京不去王府井,到上海不到南京路一样令人遗憾。春熙路不仅是成都的时尚中心,美女打望地,也是美味小吃云集之所,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韩包子、龙抄手,还有街边的麻辣烧烤和串串香,价格指数和美味指数的对比绝对让你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丝毫不担心钱包的迅速缩水。
今天早餐后乘车返回成都。下午到达成都之后前往春熙路逛逛,这里是成都的地标繁华热闹,购物、吃美食、打望美女必去之地。
DAY.8 景点: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是民工在开挖蜀风花园大街工地时首先发现的。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杜甫草堂,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现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博物馆。作为当年杜甫躲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流寓成都时的居所,“一文一武”杜甫草堂和武侯祠在今日已成为成都响当当的两张名片,这得益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青羊宫坐落在成都西南郊,南面百花潭、武侯祠(汉昭烈庙),西望杜甫草堂,东邻二仙庵。相传宫观始于周,初名“青羊肆”。据考证,三国之际取名“青羊观”。到了唐代改名“玄中观”,在唐僖宗时又改“观”为“宫”。五代时改称“青羊观”,宋代又复名为“青羊宫”,直至今日。风景名胜青羊宫的第一座建筑是山门。
今天上午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这里的文物丰富,特别是里面的镇馆之宝金面具和金太阳神鸟,很值得一看。随后来到杜甫草堂,这里比较清幽,有很多古代伟人的历史记载资料,庭深林密树木很多,蛮有诗意的地方。最后来到青羊宫,青羊宫作为一个道教圣地,整体建筑宏大规整,内有许多明清两朝遗迹,独角铜质青羊非常奇特,都已经被游客摸得闪闪发光,看看还是不错的。随后返程回家。
D1家 - 成都D2成都D3成都D4成都 - 九寨沟县D5九寨沟县D6九寨沟县D7九寨沟县 - 成都D8成都 - 家学佛,有些基础佛法,即使不能了义,也得先熟练背诵出来。比如这些:&br&三法印:诸行无常
涅槃寂静&br&三皈依: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br&三界:欲界 色界 无色界&br&四圣谛:知苦 断集 证灭 修道&br&四颠倒:无常以为常 苦以为乐 无我以为我 不净以为净&br&四念处: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br&五戒十善: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不恶口 不两舌 不绮语 不贪 不嗔 不痴&br&五蕴(五阴):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br&六道:天 阿修罗 人 畜生 恶鬼 地狱&br&六根: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br&六尘: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br&六入:眼入 耳入 鼻入 舌入 身入 意入&br&六识: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br&六波罗蜜: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br&八正道: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br&如来十号:如来 至真 等正觉 明行足 善逝 世间解 无上士 道法御 天人师 佛世尊&br&十念: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施 念天 念休息 念安般 念身 念死&br&十二因缘: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br&&br&然后最好再背诵三个以上的四句偈,比如:&br&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br&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br&&br&因缘所生义 是义灭非生&br&灭诸生灭义 是义生非灭&br&&br&触受是苦担 愚痴者随着&br&有为逼迫苦 一切悉无我&br&&br&还有,读诵佛经的话,有些反复出现的法句可以重点记忆!比如:&br&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br&&br&有了以上这些基础忆诵,你作为佛弟子的框架就搭起来了!然后终生都能立足于一个佛法的基底平台之上。。。其实算算背诵的字数,还真没多少,但是收效却能无限深远!所以论记忆的成本效益比,非佛法的法句莫属!
学佛,有些基础佛法,即使不能了义,也得先熟练背诵出来。比如这些: 三法印: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三皈依: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三界:欲界 色界 无色界 四圣谛:知苦 断集 证灭 修道 四颠倒:无常以为常 苦以为乐 无我以为我 不净以为净 四念处:…
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作者是平常人,参加了一个10日禅修课程,讲述他的所修、所证、所得,原文贴在下面,无删改,原文地址:&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ennythecow.com/%3Fp%3D54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如何冥想?2500年的智慧——荒岛十日记(1/3)&/a&&br&——————————————————————————————————————————&br&如何冥想?2500年的智慧——荒岛十日记(1/3)&br&&br&&p&在2014年的2月12日至2月22日,我去到了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山沟沟的一间小破院里苦修。期间,我被强制彻底脱离手机、电脑、信号、网络和现代社会,连续十天每天打坐冥想10个小时。在这十天里,我和十个大男人一起每天早上4点起身,过午不食,且连续十天禁止言语、手势、眼神上的任何交流。在这个物质和社交的荒岛上,唯一能做的,就是打坐、打坐、打坐。因为折磨,以前只接受过一些短期冥想训练的我,多次有过连夜翻墙逃出去的念头,但最终这十天彻底改变了我以往对“冥想”的理解。&/p&&p&第三天,我感知到了鼻尖上非常细微的脉搏跳动;第六天,我突然开始能享受所有从小厌恶的食物(生姜、香菜、胡萝卜);第九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理解:与我曾经理解的相反,冥想并不是为了追求过程中和过程后心境舒适的感受。而在出关重新接触世俗中的第十一天,我发现这个构建于实际体验之上的理解,从最根本的层面提高了人在世俗中处理事情的能力,这也包括困扰我多年的与母亲的日常关系、以及改变情绪失衡的能力。&/p&&p&这篇文章,是讲述这十天里发生的安静的故事。&/p&&p&我理解,忙碌的你可能在退休前的几十年里,无法抽出整整十天时间去这样受刑。我理解,在高强度的工作日之间,年假本来就少,即使有也用来放松身心,而不是进一步受限制。我理解,负责任的与世隔绝更是要做太多周密的安排并放下种种重要的联系。所以,我希望通过带大家一起走过一个曾以为自己会冥想的初学者的真实体验和经历,而不是讲人生的大道理,来分享我的心得。希望你能感同身受,或是能悟到一些智慧,或是决定你自己要来亲自体验。&/p&第零天:离开世俗&p&2月12日下午4点半,在离小破院只有一个小时距离的福田关口。我穿着羽绒服,背着一个装了三台电脑的双肩包,提着一个适用于零下三十度的睡袋,又扛着一个装满换洗衣物和毛巾的大运动包,犹豫地站着。&/p&&p&手机在不断震动,微信里的信息提示数字持续上升着。就在这半小时之前,我还在收发着无穷尽的工作邮件、和公事上的合作方交涉着各种紧迫的事宜。而就在我设置好了Gmail邮箱自动回复、发好了微博微信上的消失提醒、跟七大姑六大姨交待好了各种“后事”后,这一刻,微信的项目群里又传出了意料之外的消息。我真的该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回去处理这些事情。&/p&&p&于是我开始回忆,我是怎么走到这里的——&/p&&p&三个月前,多伦多市中心的一间拉面店里,非常靠谱的好友亦遥跟我提到了这个遍布在全世界各地的十日禅修课程。她只说:“非常推荐你去。一切都是免费的,包括课程、住宿、饮食。禅修院只接受完成了十日禅修的学生的自愿捐款。” 除此以外,她便没有说任何详细的描述。&/p&&p&我拿出手机,记下了名字。回到国内以后,我上网找到了这个十日禅修,看到报名预约已经排到了数月后的2月12日的那一期,便报了名。&/p&&p&不知道为什么,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除了在日程表上做了个标记、订好了机票以外,我傻X到连这究竟是个什么组织、十天究竟要做些什么、大家的口碑如何等等都完全没有去研究。然后三个月后,我就莫名其妙地排除了万难,出现在了这里。&/p&&p&手机里还在不断跳出的新信息。课程报到的截止时间是下午3-5点,管理人员跟我说他们不接受迟到者。&/p&&p&眼看着我注定要迟到大半个小时了,我想了想,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就坚持走下去吧。无论是他们收下了我,还是把我退了回来,都是缘分。带着一丝或许会被退货的侥幸心理,我毅然大跨步地迈过了福田关口。&/p&第零天:监狱&p&一个小时后,我被收了下来。&/p&&p&这里完全不像电影《Eat Pray Love》里朱丽娅罗伯茨待的那种古典宽敞的禅修院。这就是一个位于新界乡村里的小破院子。&/p&&p&所有的房子都是用略带锈迹的铁皮搭起来的,四周长了些稀疏的野草,男学员和女学员的区域被完全分隔了开来。在男学员的那块简朴的小地方里,有三个带马桶的浴室、两个可以合计容纳15个人的宿舍、以及一个十平米的“食堂”。&/p&&p&其余11个男学员——一个澳大利亚人、一个法国人、一个新加坡人、一个马来西亚人、一个印度人、两个年轻香港人、两个中年香港人、两个老年香港人——都已经到了。非常多样化的组合。人们三三两两的站着空地上,抓紧着课程开始前最后还可以说话的一点点时间,交流着彼此为什么会来到这里。&/p&&p&结果发现大家都是因为朋友的强烈推荐。一个在温州、浙江开公司的中年香港人富态十足,眼神倦怠神似二师兄,说:“我朋友都未具体解释,就话’你试吓拉,真系好爽嘎。’” 旁边一个年轻的香港人,吨位比他还厉害,整个人都神似二师兄,油光满面地复合到:“哩滴精神上个嘢好难解释嘎拉。”&/p&&p&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的澳大利亚人是11个人里唯一的旧生。这是他第五次参加十日课程,每年一次。我问他,“以往半路走掉的学员多吗?” 他说话的口气像一个入定的老僧:“你们刚才进来的铁门已经锁上了,是不让你们走的。不过之前是有过一个法国人,到了第四天实在受不了,硬要走,不走就要闹事,最后也就被放了出去。” 一旁听着的法国人和我一起深深地吸了口气。&/p&&p&工作人员像我们解释了在接下来的十天里新生要遵守的五条重要的戒律,而老生则要遵守八条。随后给了我们一个布袋,让我们把贵重物品、手机、钱包放进去,似乎是防止可能发生的偷窃。不知为何,大家都没有问他十天具体的安排,他也没有说。我们之间的交流也不多。我开始担心十天里会发生“斯坦福监狱实验”那样的情况——在那个实验中,不知道名字的彼此在特殊禁闭的压力环境下开始互相虐待——所以用仅剩不多的时间,询问并记住了每个人的名字。心想着这或许能在危难中救自己一命。&/p&&p&咚—咚—咚。钟铃声响起,修行和禁语正式开始了。第一堂冥想是当天的晚上八点。时长是俗人我人生从未尝试过的,连续90分钟。&/p&第零天:开始&p&进入昏暗的礼堂。我中找到自己被安排的打坐垫,盘腿坐下。待男学员坐定后,女学员沉默地从另一扇通着她们的活动区域的门外,排成队地一个个地走进来。我们被提醒,不能够正眼直视女学员。男女打坐的区域间,被几台取暖器分隔了两米的距离。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十天里,我在昏暗的灯光和严格的戒律下,再也没有看到女色,以至于后来第十天解禁时,我见到第一个女学员时,心里像唐僧见到白骨精一样吓了一大跳。阿弥陀佛。&/p&&p&盘坐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形似混血的老头。满脸的皱纹下,眼睛炯炯有神,不怒自威。他便是这个国际禅修中心的印度总部指派到香港的辅助导师(Assistant Teacher)。待所有人都坐定,他连一个字都没说,直接将一盘CD放入身旁的机器中。灯光被他调得更昏暗,他闭上了眼睛,所有学员们都有样学样地闭上了双眼。&/p&&p&黑暗中,礼堂里的音响发出了声音。一个老头用蜗牛般的速度,开始吟诵完全听不懂的咒文,声音厚重却沙哑,尾音拖得异常之长,像说但又没有节奏,像唱但又走音得厉害。最关键的是,无论是辅助导师还是录音里的老头,到目前为止什么人类能听懂的解释也没有跟我们说。忽短忽长的厚重咒语中,我突然想到我的手机、钱包都已经被“保管”了起来,这才理解其中真正的用意——这样我们即使想要卷铺盖连夜翻墙潜逃也逃不掉了。&/p&&p&“太。坑。爹。了。” 我想。&/p&&br&#第一部结束。未完待续。铺垫完毕。下回分解中故事将峰回路转。#&br&&br&&p&#第二部开始。时间是第零天晚上的第一堂冥想。#&/p&&p&忘了莫名的咒语持续了多久。录音里的老头突然开始用能听懂的正常语言讲话了——也就是传说中的印度英语。&/p&&blockquote&&p&“你将要锻炼的,是观察你自然的呼吸,这个方法也就叫做「观息」。”&/p&&p&“将你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你的鼻子上。观察空气从你的左右鼻孔周围,触碰到左右鼻沿,进入左右鼻腔,再流出左右鼻腔。可能有的时候它只经过右鼻腔,可能有的时候它只经过左鼻腔,或者也有的时候同时经过左右鼻腔。这些都可以,你要做的只是去观察自然的情况。&/p&&p&“不要去控制你的呼吸。因为这不是瑜伽中的「调息」,在那里你需要刻意调整你的呼吸。这是观息——不要去想像大海、海滩、这个神、那个佛、什么圣光、或者任何画面,心里也不要数数字、念佛、诵经——你要做的只是用全部的注意力去观察最真实的实相,也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区域内,你自然的呼吸。”&/p&&/blockquote&&p&尽管我之前对于冥想的了解较浅薄,每次冥想的时间也不超过15分钟,但是“将呼吸作为冥想中的锚点”,可能是我唯一清楚的要领。这一刻我跟着指导做了一会,观察这气息进出的流动。虽然时不时地会有杂念,再时不时地因为腿麻而换个姿势,但大体上还是感觉很舒服的。&/p&&p&“So Easy!” 脑子中不知为何串出这句洗脑式的广告语。&/p&第一天:接近自燃&p&然后第一天完整的10小时冥想,我就被完爆了。&/p&&p&凌晨4点,两个男工作人员会准时敲响院里的钟铃——咚—咚—咚——并在五分钟以后进入宿舍开灯,推搡一下所有还赖在床上的学员。&/p&&p&凌晨4点半,大家必须空着肚子集合到大礼堂,开始一天一共七场,总计10.5小时的练习。包括上午三场,下午三场,以及晚上开示后的最后一场。&/p&&p&昨天晚上那60分钟的新鲜劲已经过去,早上的第一场整整90分钟,印度老师会在开始把昨天的指导重复一遍,然后礼堂一片寂静。但在刚刚睡醒的朦胧中,我的思绪随处乱飘,根本无法集中在鼻子上。而越是这样,身体被禁锢下的心绪就越是焦躁不安。当你越去想它,时间就越是过得特别、特别、特别地缓慢,每一分钟都是无比漫长地煎熬。&/p&&p&忘了过了多久,咚—咚—咚。钟铃声终于又响起。第一场结束。在身心不定的折磨下,观察呼吸这个事我大概总计就做了15分钟。真是罪过。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想,先把肚子填饱再求索。&/p&&p&早饭是面包花生酱果酱、粗粮、稀粥、还有可以冲泡的好立克粉。这对于刚刚打了90分钟坐的人来说绝对是盛宴了。很多书籍和行为研究都会告诉你,每个人的自制力是个短时间内有限的能量槽,你在一件事上消耗了很多自制力,马上遇到另外一件有诱惑力的事就很容易瞬间决堤。&/p&&p&这种决堤的人类行为现象,发生在了我见到的这顿早饭、以及接下来好几天我见到的每一顿饭上。&br&
当天剩余的六场的九个小时,延续着第一场的状态,从身心上被彻底完爆。&/p&&p&杂念从四面八方涌来——有时是工作上担心自己负责的项目、遇到的问题在外面发展成什么样了、自己十天以后出去要面临一个怎样堆积成山的摊子;有时是追忆感情上或是美好或是痛苦的过往画面;有时是对于未来结婚成家各种环节的打算和忧虑;有时是关于亲情、家庭和过去自我不足的责备等待。反正翻来覆去,就是那些平日里困扰我们、甚至让我们痛苦的事。抑或因为无法追回的过去,抑或因为还未确定的将来。&/p&&p&剩余的一些时候就是在想,这样冥想、打坐、关注呼吸究竟是在干什么、为了什么、有意义吗?我人生的一天半的时间就已经这么什么都没干的过去了,还有九天的时间要耗费在这上面。而且冥想中还一直在跑调。这到底是在做什么。&/p&&p&随着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累积,我的腿开始从麻木变成抽筋,膝盖从没有知觉变成持续尖锐的疼痛,无论中间休息时间怎么捶打都挥之不去。这种猛烈的阵痛夹杂着杂乱、焦躁、怀疑的心绪让第一天打坐中的我处于似乎要接近自燃的状态。&/p&&p&中间的休息散步中,我走到铁门的附近,看着门栓上的锁,又看到铁门和周围栏杆上的铁丝网,心想:&/p&&p&“这个门和栏杆,嗯,看着也就2.5米左右高,上面的两层铁丝网也应该容易搞定。之前生存训练的时候翻过好几次——找件厚点的衣服盖在上面,踩着这个落脚点,和那个落脚点,就能翻过去了。。。”&/p&&p&“噢,还要先把两个大的包扔过去。不对,这样会砸坏包里的三台电脑和平板,可以先从缝里穿着弄出去,或者先把包的背带挂在这个栏杆尖尖上,人翻过去以后再取下来。。。”&/p&&p&每次很嗨地想到这里,最后一个念头都是——坑爹的,手机和钱包还不知道被藏哪里去了。轰轰烈烈的逃亡计划便最终作罢。&/p&&p&既然已经身处此地,就好好把握吧。于是走回礼堂,继续煎熬的轮回。&/p&&p&晚上9点到9点半,是这一天可以一对一向辅导老师请示提问的时间。这也是学员唯一能说话的机会。被虐了一天,体无完肤、心智衰竭的我抓紧这个时间,问了老师最困惑我的那个问题:&/p&&blockquote&&p&“我们现在这样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单调地观察呼吸的每个细节,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p&&/blockquote&&p&老师说:&/p&&blockquote&&p&“练「定」。前三天半,你都会是练「定」。”&/p&&/blockquote&&p&这个答案给我带来了一丝曙光。首先是有了盼头。更重要的是,虽然我也不知道「定」究竟是什么,但从字面上理解以及我曾听说过的“入定”、“禅定”等概念,练「定」听上去还挺像回事的。&/p&&p&就在这一丝微弱的曙光中,我平躺在床上,又开始观察三角形区域内正在发生的呼吸细节,很快地睡了下去。当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定」会帮助我发现关于自己内在的重要秘密。&/p&第二天:1度的差别&p&世事无常。第二天早上4:30分开始的时长90分钟的第一场,将折磨推向了最高点。&/p&&p&90分钟感觉比昨天更加漫长,杂念虽然少了很多,但是大腿和膝盖的痛楚却越发强烈。90分钟过后,走音的厚重莫名咒语又从音响里传来——通常来说,这是快要快要结束的信号,因为每一场收尾时都会有一段这样的咒语,时长是5分钟左右。&/p&&p&所有的“咒语”其实都是禅修院印度总部的大导师Goenka吟诵的充满智慧的巴利文语句,但对于我和其他大部分新学员来说,这段咒语的含义就是——&/p&&blockquote&&p&你~们~还~五~分~钟~就~要~解~脱~了。&/p&&/blockquote&&p&最后的5分钟虽然漫长,而且又是大腿和膝盖最痛苦的时候,但是因为有盼头,所以总是相对比较能定下来的。&/p&&p&但这一次却很不一样。忍耐着、忍耐着、感觉他吟诵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五分钟。每次他拖了一个大长音,都以为要结束了,结果三秒以后,一个新的走音段子又开始了。&/p&&p&越是讨厌,就越是想要解脱;越是想要得到解脱,还越是以为已经得到了,却越是一次一次地落空,这是最最痛苦和煎熬的。&/p&&p&忘了时间过去了多久,终于等来了最后一个大长音。&/p&&p&腿脚已身心分离的我,踉跄的走回住宿,看了看今天的时间安排。。。&/p&&p&原来从今天,早上的第一场冥想开始变成了120分钟。我这才领悟过来,最后吟诵的时间整整持续了30分钟。而这个安排也将从此开始持续到最后一天。&/p&&p&早饭和午饭时间,我发现禅院除了只提供素食以外,还将生姜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任何一道菜里都会有大块的生姜,汤里也会有大块的生姜,甜点里也会有大块的生姜。昨天,禅院提供了糖姜茶,我还能喝下去;而今天,饮料变成了加了大量生姜且奶味极重的印度奶茶(Masala Tea)。我喝了两口,实在感觉身体有些噁心的反应,不得不倒掉。&/p&&p&我还远远没有达到个别朋友喜欢吃生姜的那种水平。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在吃菜时不小心嚼到生姜,我都会在感受到刺激味的第一刻就把生姜吐出来。另外三样我唯独不吃的菜,也碰巧在禅修院的午饭中都凑齐了——香菜、胡萝卜、黑木耳。不过这四大金刚是后话了。&/p&&p&中饭后,是当天可以像辅助导师一对一请示提问的时间。不怒自威的辅助导师跟大家说的很清楚:“不讨论和回答任何宗教、哲学、人生问题。只帮助解决在冥想联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p&&p&而我几乎每天中午都会有困惑的冥想问题去请示老师,成为了整个班上的问题学员。&/p&&p&老师会盘坐在礼堂最前方中央的座位上,等待学员轮流单独进入请示。&/p&&p&他说的第一句话永远都是:“你是不是有问题要问?” 我心里总是想,“要不我来这里干什么。。。”&/p&&p&第二天中午,状态已经稍稍变好的我问了第二个困惑我的问题:&/p&&blockquote&&p&“我发现在观察呼吸的过程中,我意识中会渐渐地开始浮现气息从鼻孔外进入鼻腔再出去的画面,这似乎很真实,也有助于帮助我集中注意力。但Goenka老师在之前的指导中说不要去想像画面。那我究竟该怎么办呢?”&/p&&/blockquote&&p&老师回答:&/p&&blockquote&&p&“这都是幻象。”&/p&&/blockquote&&p&这个答案确实有力——对啊,我连眼睛都闭著,“看”到的怎么会是实相呢?&/p&&p&同样的,我脑中浮现的各种关于过去的美好或痛苦的画面,也是一样的道理。人是无法“感知”过去的,最多只能“回忆”过去,而回忆必然是偏离真实的,带有自己的主观渲染的幻象;人也无法“感知”不存在的未来;人唯一能够真实感知的,就是当下。其余都是幻象。&/p&&p&悟到了这一点,让我当天下午的练习变得顺利起来。也就是从下午开始,录音中传出的指示变成了:&/p&&blockquote&&p&“将你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上嘴唇以上、包括鼻子以内的三角形区域里,观察呼吸所带来的感知。也就是说观察气息在进入和流出时,触碰到你的鼻翼、鼻孔、鼻腔、还有人中区域的细微感知。“&/p&&/blockquote&&p&我心里庆幸——我留的胡子让我感知人中部分更容易一些,层次感也更加丰富一些。伴随着坐在我正后方打坐的二师兄此起彼伏的鼾声,我开始渐渐找到状态。&/p&&p&晚上的“开示”,也就是主导师的录像讲课,是我们第一次见到那个声音厚重、吟诵走调的印度老师S.N.Goenka。和我们神似金刚罗汉的辅助导师不同,录像里的Goenka拥有那种弥勒佛的气场,还有身材,以及宗师般让人回味无穷的演讲语调。&/p&&p&这是他第一次从一个大框架上讲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这里的十天一共只按顺序做三件事——持戒、修定和锻炼智慧。他解释了为什么整个课程中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要遵守的那五条重要戒律是所有修行的基础,并用故事阐述了“持戒”包括要使用正当的语言、正当的行为和正当的谋生之道;然后讲述了“修定”分为正当的努力、正当的觉知和要修习正当的定——你可以想像,这些我基本上听完就忘了。&/p&&p&我唯一听出来的意思是,似乎三天半以后就可以开始锻炼智慧,但如果不好好“持戒”,不先把“定”给修好,就不能锻炼智慧了。感觉像教小学生一样。&/p&&p&不过我留意到了他在接近尾声的时候,说的一个小细节——&/p&&blockquote&&p&“比如说,你们会渐渐观察到进入鼻孔和流出鼻孔的气息的温度是不一样的。”&/p&&/blockquote&&p&这句话我整个人一亮——我观察了将近20个小时的呼吸,居然都没有发现这个事实!原理很简单,人的体温总是大于体外的温度的,所以吐出去的气息的温度肯定是高于吸进来的气息的温度的。当然,这个差别可能只有1度。这么一说,道理大家都懂,但仅限于知识层面。&/p&&p&Goenka强调,冥想和他所教授的一切都不是为了“智力游戏”(Intellectual Entertainment),而是为了将一个人对于自己身体的理解,构筑于实际的体验上。前者只是知识,后者才是通向智慧的道路。&/p&&p&至于对于自己身体的理解和开智慧有什么关系,他也没有多说,我也没有多想。&/p&&p&开示结束以后的那场冥想,我将注意力都集中在气息的细微温度差别上。无比的奇妙。那一晚,是我第一次,连续20分钟没有任何杂念。&/p&第三天:南辕北辙&p&尽管4点半到6点半的这刚刚睡醒、空着肚子的连续两个小时还是异常的煎熬,大腿和膝盖在连续盘坐45分钟以后依然会产生剧烈的疼痛,但是身心已经渐渐开始一点一点增加「定」的感觉。&/p&&p&早饭后,录音里Goenka的指导又有了变化:&/p&&blockquote&&p&“将你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上嘴唇以上、包括鼻子以内的三角形区域里,观察这个有限的区域内所发生的所有感知。当你的注意力足够集中以后,你可能会感到这个区域内有发热的感知、或发冷的感知、或麻木的感知、或刺痛的感知、或振动的感知、或发痒的感知、或细微的感知、或粗重的感知、或一种完全无法形容的感知。这些感知可能出现了一会就会消失,也可能出现了很久才消失。这些都可以。“&/p&&p&“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感知,你要做的,就是静静地去观察这个有限的三角形区域内发生的一切真实的感觉。不要想像,也不要强求任何感觉。观察。观察。观察。“&/p&&/blockquote&&p&突然开始不再只强调呼吸,而是这个范围内所发生的一切。但是,我在想:这个范围内还能有什么呢?发冷?没有啊。发热?也没有啊。麻木?刺痛?振动?发痒?都没有啊。有的话,也是幻觉吧。&/p&&p&但也就是在9点到11点的这一场,从一个突然的瞬间开始,我发现,就在我鼻尖的部位,有一根从此经过的细小脉搏再跳动!&/p&&p&一时间,我非常小心翼翼、又集中百分百地注意力观察着这个细微的感知,生怕这个宝贵的小感知突然跑走。在我的观察下,这个小的跳动越来越明显,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它是如何扩散开来,带动我的整个鼻子在跳动。&/p&&p&忐忑中,心中小鹿乱窜的我又在中午找辅助老师请示:&/p&&blockquote&&p&“我观察都我的鼻尖底下有一条脉搏,我可以清楚地感知到它,不过它一直在跳动。这算吗?“&/p&&p&“是的,很好的观察。“&/p&&p&“谢谢老师。而且当我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根脉搏上以后,我发现自己也能同时观察到呼吸的进出。这有问题吗?“&/p&&p&“这是非常好的观察。同时观察到它们说明你处在一个很平静的状态。“&/p&&/blockquote&&p&欣喜中,我第一次感受到在实际的体验层面,我对自己的身体所知甚少。&/p&&p&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有生以来,我只知道身体的外在表象、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地一些器官及技能。但却对不受我控制地体内器官一无所“知”(真实经历的感知,而不只是智力层面的知识或道理),对构成我全身地细胞组织一无所“知”,这些组成部分都无时不在变动。这些部位一直产生无数的生物、化学反应,但我对它们一无所“知”。&/p&&p&这一条细微的脉动,打开了一扇觉知的门。&/p&&p&就在我小有所成的时候,下午进入大礼堂,发现7号和9号的两个坐垫消失了——积习最深的两位二师兄终于憋不下去,卷铺盖走人了。&/p&&p&至于他们有多少是因为打坐的时候鼾声太响,有多少是因为总是在坐立不安地乱动、身上外套摩擦发出的声音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修行,有多少是因为三天没吃肉,有多少是因为他们受不了其它戒律,就不得而之了。&/p&&p&这一老一少两位二师兄在第三天的同时成为逃兵,一方面让我对未来的“取经”之路多了忐忑与不安,但另一方面也让修行的环境好了许多。八戒啊,八戒。&/p&&p&晚上的开始,Goenka开始为明天即将开始的智慧修行做铺垫:&/p&&blockquote&&p&“第三天已经过去。明天下午开始,你将进入修智慧的领域。过去的三天你所修习的「定」,是可以搭载你通往智慧的工具。&/p&&p&“每个人都知道整个宇宙不断地在改变。这个事实若只是知识上的理解,对你并无帮助,你必须在自身内体验。这种体验,你从今天开始在鼻子的三角形区域内可能就已经有所感触了。“&/p&&p&“通常一般人认为痛苦是指不愉快的感觉体验,但愉快的感觉体验也同样会成为痛苦之源,如果你对它们产生依赖(Attachment)的话。因为苦和乐都同样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Impermanent),只是一些维持得稍微长一点,稍微短一点。对于转瞬即逝的事物的依赖,必然带来痛苦。”&/p&&/blockquote&&p&说到这里,我好像明白了一些什么。&/p&第四天:开智慧&p&一早起身的第一场,Goenka带我们走向了「观息」的最后一步:&/p&&blockquote&&p&“将你的所有注意力集中的范围进一步的缩小——缩小到人中的区域里。当你观察的区域越小,你的心就会变得越发敏锐。“&/p&&p&“观察这个有限的区域内所发生的所有感知,发热的、或发冷的、或麻木的、或刺痛的、或振动的、或发痒的、或细微的、或粗重的、或完全无法形容的。这些感知可能出现了一会就会消失,也可能出现了很久才消失。这些都可以。&/p&&p&“如果你什么都感知不到,那么你总是可以回来观察呼吸在人中的这个小区域里带来的感知。“&/p&&/blockquote&&p&Goenka还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样的话,他在每次指导里至少会把他能用的、对于感知的形容词用平静地语气翻来覆去地报三四遍。&/p&&p&唯一的区别是,区域变小了。&/p&&p&各种感知越来越明显,观察人中这个两三平方厘米的小区域,就好像观察着一片大草原一样。&/p&&p&下午1点到2点,第一次连续冥想40分钟纹丝不动。&/p&&p&下午2点到3点,第一次连续冥想50分钟纹丝不动。&/p&&p&下午3点,终于到了开智慧的时间!&/p&&blockquote&&p&“从现在开始,你将进入智慧的修行。“&/p&&p&“将你的所有注意力从人中转移到你的头顶心的区域上。观察这个有限的区域内所发生的所有感知,发热的、或发冷的、或麻木的、或刺痛的、或振动的、或发痒的、或细微的、或粗重的、或完全无法形容的。”&/p&&/blockquote&&p&听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两个人:&/p&&p&一个是盘坐在我正前方、已经参加了五次课程的澳大利亚人,另一个是盘坐在最前面、不怒自威的辅助老师。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际线都呈地中海形状。&/p&&p&我心想,“不会是开智慧就是观察头顶心,结果时间久了头发都掉光了吧。“&/p&&p&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将注意力移到头顶心,都不敢太用力,生怕那里的头发慢慢化开来。&/p&&p&幸好Goenka的指导很快打消了我的奇思怪想。&/p&&blockquote&&p&“现在,将你的注意力从头顶心慢慢向下移动,观察整个头顶往下的部分,再观察你的后脑勺,一小块一小块,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p&&p&“然后再将观察的注意力移动到你的脑门,移到眉毛,移到眼睛,移到鼻子,移到脸颊,移到嘴,移到耳朵,再移动面部剩余的部分。一小块一小块,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p&&p&”然后将观察的注意力移到你的右肩,往下移动你的右臂,移到你的右手腕,移到你的右手,移到右手的每个手指,再移到每一个指尖。“*&/p&&p&”然后将观察的注意力移到你的左肩,往下移动你的左臂,移到你的左手腕,移到你的左手,移到左手的每个手指,再移到每一个指尖。“*&/p&&p&“再将观察的注意力移到你的喉咙,往下移动到你的左胸,移动到你的右胸,移动到你的上腹部,移动到你的下腹部。一小块一小块,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 *&/p&&p&“再将观察的注意力移到你的头颈,往下移动到你的背部,移动到你的腰。一小块一小块,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p&&p&“再将观察的注意力移到你的右大腿,往下移动到你的右膝盖,移动到你的右小腿,移动到你的右脚踝,移动到你的右脚,移动到你右脚的每一个脚趾。“*&/p&&p&“再将观察的注意力移到你的左大腿,往下移动到你的左膝盖,移动到你的左小腿,移动到你的左脚踝,移动到你的左脚,移动到你左脚的每一个脚趾。“*&/p&&p&“就这样,从头至脚,从头至脚,按着顺序,一块一块地观察整个身体正在发生的所有真实感知。“&/p&&/blockquote&&p&你可能已经觉得以上的指导很啰嗦了,但实际上Goenka比唐僧还要耐的住性子。他在每一部分之后(也就是打*的地方),都重复了以下这段我们耳朵已经快听出茧的话:&/p&&blockquote&&p&“观察你所遇到的所有感知,发热的、或发冷的、或麻木的、或刺痛的、或振动的、或发痒的、或细微的、或粗重的、或完全无法形容的。这些都可以。“&/p&&p&“如果你什么都感知不到,那么对于那些被衣物覆盖的部位,你至少可以感知它们与衣物之间的摩擦;而那些没有衣物覆盖的部位,你至少可以感知它们与空气之间的摩擦。“&/p&&p&“而当你在一个部位获得感知以后,就可以马上移到下一个部位,不要留恋。如果你在一个部位没有感知,那么就静静地停留一两分钟的时间去观察它。无论结果如何,都继续移到下一个部位。“&/p&&p&“不要期待任何的感知。也不要对任何的感知有任何的留恋或反感,保持一颗「平等心」。在观察中你会发现,这些感知都具有无常的共性。你要做的只是客观地观察。”&/p&&p&“观察它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你希望它成为的样子。(Observe it as it is, not as you want it to be.)“&/p&&/blockquote&&p&一字一句地停下来,这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指导虽然颇为繁琐, 但是信息量实在是更为庞大。花了整整三天半的时间才把鼻子那么一小块区域给感受清楚,突然之间要感知和观察身体上下的每一个角落。&/p&&p&我发现身上有太多太多的盲点,即一开始感知不到的区域。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总能观察到一些细微的迹象。&/p&&p&就这样,我非常缓慢地打量着自己的身体。一直到晚上开示前,在这个庞大的新任务中忙得不亦乐乎。&/p&&p&晚上的开示是Goenka和我们第一次讨论这个“锻炼智慧”的方法。&/p&&blockquote&&p&你必须不加选择地观察,绝不挑选感知,接受任何自然生起的感知。&/p&&p&有愉悦的感知时,不企盼它会持续;有不愉悦的感知时,也不企盼它会消去。在观察中,保持一颗「平等心」。这是最最重要的。&/p&&p&慢慢地,你就会亲身体会到这些感知不断变化的本质,也就是「无常」(Anicca)。&/p&&/blockquote&&p&接着,他回答了很多冥想中的实际问题:“为什么要按着顺序移动注意力经过全身?” “假如注意力在一个部位时,身体另一个部位有感知,要不要跳过去?” “从头到脚一圈需要多少时间?” “注意力要在多大的范围内观察?” “只要观察身体表面的感受就好,还是要感觉身体内部的感受?“&/p&&p&在抑扬顿挫的印度英语中,我记住了他在开示末尾的一句话:&/p&&blockquote&&p&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通过亲身地观察这些最根本的感知,从最本质的层面改变以往的积习已久的行为习惯,让自己不再被身体内发生的感知所控制。&/p&&/blockquote&第五天:痛苦的源起&p&连续了四天的阴雨天气终于结束了,阳光普照大地。九个男人齐刷刷地发现,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打坐以外,终于有第四件事情可以做了:手洗衣服。当然,也有可能如果太阳再不出来,这群大男人就要开始在臭气熏天的衣物中打坐了。&/p&&p&我一个高兴,在午休的时间把随身带的所有衣物,干净的、不干净的,全部都手洗了一遍,然后齐齐整整地把总计17件衣物袜子挂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晒太阳。&/p&&p&晾完衣服,问题学员又去找老师请示:&/p&&blockquote&&p&“老师,我不懂,我们花了三天半的时间才把鼻子那么一小块区域给感知清楚,现在一下子要感知上下全身,而且每个还只停留一两分钟,我发现很多地方,我有感知到,但是非常模糊,非常不清楚。怎么办?“&/p&&/blockquote&&p&老师回答到:&/p&&blockquote&&p&“观察它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你希望它成为的样子。你这种念头,已经是希望感知成为“清楚的“了。但清楚也好,模糊也好,都是感知。“&/p&&/blockquote&&p&醐醍灌頂。一不小心,又开始不客观地观察了。下午的冥想,继续一块一块地观察自己身体内所发生的一切,每个小时差不多可以从头到脚观察2-3圈。最大的杂念,就是究竟该如何系统化地理解在这里学到的一切:「观息」。。。「感知」。。。「平等心」。。。「无常」。。。&/p&&p&“修智慧才刚刚开始一天。总会悟到答案的。“ 我想。&/p&&br&#第二部结束。未完待续。又做了大量铺垫。第三部将揭露所有秘密和智慧。#&br&&br&——————————————赞~\(≧▽≦)/~——————————————&br&&br&&p&&b&╮(╯▽╰)╭第三部分贴上来要超过字数了,请点&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ennythecow.com/%3Fp%3D57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如何冥想?2500年的智慧——荒岛十日记(3/3)&/a&&/b&&/p&
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作者是平常人,参加了一个10日禅修课程,讲述他的所修、所证、所得,原文贴在下面,无删改,原文地址: ————————————————————————————————————————…
入出息念是佛陀教导的四十种止禅业处之一,修习入出息念能够达到的最高定力是第四禅那。&br&&br&在帕奥禅林,导师们教导入出息念时,会强调禅修者在一开始应当专注于「通过鼻头、人中一带的呼吸的进出」。有时候一些人会误解这句话。如果再说得通俗一些,那就是「把当下的呼吸是『入』还是『出』给识别出来」。所以导师们提到,在入息时将该状态识别出来,内心可默念「入」,在出息时将该状态识别出来,内心可默念「出」。应当明白,所谓的「入」和「出」之所以被称为「概念」,是因为在究竟意义上并没有「入」和「出」,是我们人为地定义出了入出的概念。这也是为何经典上称修习入出息念是以专注概念法而证得禅那的。&br&&br&入出息念业处的最初阶段,其所缘是「呼吸的概念」,即单纯地知道当下的呼吸是「入」或「出」。随着定力的提升,将产生禅相,从遍作相到取相到似相,直到似相非常稳固后,那时专注的所缘应当善巧地过渡为似相,最终通过专注似相而证得初禅。&br&&br&在此略作展开分析:&br&&br&一 &br&&br&修习入出息念业处的过程中因实际的专注目标不同而有阶段之分。入出息念初阶的本质是:「以自然的入出息概念为对象,持续不断地专注之。」倘若再通俗化一些就是:「持续不断地识别呼吸的进入状态。」 &br&&br&非人为控制的呼吸,既是自然的呼吸。只要没有人为控制,那么不论其节奏杂乱(如快步上山后的喘息)或是平稳有序(如心平气和时的悠然吐纳),都是自然的呼吸。人为控制的呼吸,既是不自然的呼吸。依据实修经验而知,自然而平顺稳定的呼吸更容易被专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人为地控制呼吸以达到平顺稳定。在「自然的」和「人为的」两者之间,前者是可取的;在「平顺的」和「杂乱的」之间,前者是可取的。换言之,哪怕是「自然、杂乱的呼吸」也比「人为、平顺的呼吸」要好,毕竟人为控制的呼吸并不能作为修习入出息念的专注对象。 &br&&br&关于如何让呼吸变得平顺稳定、清晰有序,我的导师习惯于教导「慈心练习」。即在心中选择一位尊敬之人作为对象,对该对象进行慈心的祝福。有四种慈心祝福,在此只通俗地将其中之一简述为「愿其身体健康」。通过在心中不断地祝福对象「身体健康」,而以此慈心之力让自己的身心平静放松下来。其原理,乃是「当展现慈心之时,心将变得柔和而有力,因为心的柔和放松而使得『身』也柔和放松下来,呼吸是附属于『身』的,因为『身』的柔和,呼吸也将变得稳定而有序」。当然,这些原理对于禅修者而言,并非必需知晓与深究其义理,禅修者只需要知道,这样的慈心练习能够帮助身心迅速调整到平静的状态。在达到合适的身心状态后,将可以停止慈心练习,自然地将心的专注对象转为入出息(呼吸)。 &br&&br&所谓「入出息的概念」,既是要排除四大元素的真实特性,而只取主观定义的概念。「入和出」,其实是主观定义的概念。把气息进入体内定义为「入息」,把气息呼至体外定义为「出息」。而四大元素的特性乃是究竟意义上存在的,其冷、暖、推动等,不需定义也都是客观事实,并不属于概念范畴。 &br&&br&禅修者以正确的姿势坐定,将注意力放到人中区域,专注于通过该区域的呼吸概念。帕奥禅师解释说,在人中区域尝试找到一个呼吸最明显的点,取名为「接触点」。该点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点,它就是一个标杆,或者说警戒线,或者说一道门。进入这道门的,标明为「入」,出去这道门的,标明为「出」。而禅修者要做的,既是持续地知道此刻的状态是「入」还是「出」。需要再三强调的是,之所以要人为的标定一个标杆,是为了界定何为「入」何为「出」,所以标杆本身并不是禅修者应当专注的目标。换言之,如果一个禅修者拼命专注于人中一带的某个点,久之该皮肤区域可能会出现紧绷或是硬结感,那是因为专注错了目标。 &br&&br&默念「入」和「出」是没有问题的。当呼吸呈现入息进程时,可以伴随着该进程默念「入」,同理,在出息进程时,亦伴随着该进程默念「出」。以其他语言亦可,如「in」和「out」。而默念的关键在于,一定是随着呼吸的进程而默念入和出。倘若实际的呼吸进程中,入息的进程尚未结束,而默念的「入」早已结束并已经开始默念「出」,那么这样的默念并非伴随客观的呼吸进程在进行。 &br&&br&入出息念修法,就是让心成为入出息的旁观者,而作为旁观者的难处在于,一旦无聊,就有可能走神而不再盯着「入息」和「出息」。于是有些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不再当旁观者,而亲自加入到入出息里面,成了入出息的参与者,推着呼吸进,推着呼吸出。由于心主动参与了呼吸进程,于是身临其境的心误以为这就是一直专注着入出息的状态,时间一久,心推着呼吸进出不断做功,于是产生了身体四大元素的失衡,出现一系列不适的身体反应,如各种部位的紧绷或坚硬以及疼痛。这种反客为主的做法,将丧失自然的呼吸。心在此过程中,不但不能提升定力,还变得甚为疲劳。 &br&&br&这些禅修者主动控制了呼吸的节奏,在此刻命令呼吸入,在下一刻命令呼吸出,乃至有时不仅控制节奏,还要刻意让呼吸变得平顺,并误以为这样的状态就是「专注了入息和出息」。殊不知,这样的练习无法增长定力,乃是对「呼吸的控制练习」,而不是对意识的专注力的练习。成为入出息的旁观者,即是说,哪怕此刻呼吸的节奏不甚平静,也不要加以干涉,而是只需要观察呼吸的进出状态即可,哪怕你识别到的是「胡乱的入息」「仓促的出息」。只是关心入出息的「入」和「出」的状态,其余都暂时不是需要关注的对象,一心只念「入和出」。 &br&&br&故而,禅修者应该关心的是「现在呼吸的状态是进还是出」,而不是「现在应该让呼吸进还是出」。让心一直关心呼吸的「入出进程」,并敏锐地把「入息进程」和「出息进程」识别出来,这就是入出息念修法初阶所要做的练习。 &br&&br&二 &br&&br&两个概念:「禅坐时间」和「专注时间」。 &br&&br&禅坐时间并不是入出息念初学者应当追求的指标。初学者应当致力于延长「专注时间」。当心在一个刹那以呼吸概念为目标,那么那个刹那,可以被称之为一个「专注的刹那」,而如果下一个刹那继续专注同一个目标,再一个,再下一个,如此连绵的刹那,就构成了「专注时间」。 &br&&br&然而,可能会在某个刹那之后,心的目标从呼吸概念转向了其它对象,由此开始了所谓的「妄念」,这是很平常的事。因为这个「妄念」的打断,「专注时间」也暂告一段落。所以,「专注时间」是指从心开始选定一个目标起,连续不断专注于该目标的持续时间。 &br&&br&如果禅坐时间是 2 小时,可是在这 2 小时中,最长的专注时间只是 1 分钟,那么,这样的禅修貌似 2 小时,可是实际的进展并不大。如果禅坐时间是 30 分钟,可是在这 30 分钟里,最长一次的专注时间是 22 分钟,那么这样的禅修效果就很好。 &br&&br&根据阿毗达摩,我们知道禅支中的「寻心所」的特性乃是将心投向目标。如果以投篮练习作为比喻,练习者不停地把球投向篮筐,久而久之,是可能熟能生巧的。同样的,禅修初学者不断把心投向呼吸概念,不断投向「入」「出」,那么久而久之,也能够熟能生巧。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不练习将心投向入出息,而是放任它投向其它目标,那么这样是难以进步的。 &br&&br&三 &br&&br&因为专注时间的延长,心的力量就开始不断强化,即定力随之生起了。当定力生起,就有可能开始体验到不同类型的光芒。这种光芒,被称为智慧之光(light of wisdom)。而这个阶段的光芒,弥散闪烁或漂移,黯淡或不透彻。我们只称它为「光」。 &br&&br&随着定力继续提升,所谓的「光」呈现出形状,并且位置逐步移动到了呼吸的所在位置,该「光」和「呼吸」合为一体的时候,便称这个光为「禅相」。 &br&&br&然后定力继续提升,「禅相」也将获得质量的提升,从遍作相到取相到似相,亮度提升变得更加锐利清晰。在能够轻松地维持这样高质量的禅相一定时间时,我们才会从专注呼吸转而专注禅相。 &br&&br&简言之,专注呼吸 && 产生光 && 光提升为禅相 && 遍作相提升为取相提升为似相 && 能够熟练地维持似相一定时间 && 专注似相。以这个步骤,完成了从专注呼吸概念到专注禅相的转换。 &br&&br&四 &br&&br&此时,入出息念初阶的练习完成,进阶后,专注的目标已经是禅相(似相)。通过不断专注似相,将能够证得入出息念的初禅。
入出息念是佛陀教导的四十种止禅业处之一,修习入出息念能够达到的最高定力是第四禅那。 在帕奥禅林,导师们教导入出息念时,会强调禅修者在一开始应当专注于「通过鼻头、人中一带的呼吸的进出」。有时候一些人会误解这句话。如果再说得通俗一些,那就是「…
&p&谢谢邀请。&/p&&p&最近在参加课程,手机拿到手才不久。很高兴看到关于实修四念处方面的问题邀请。&/p&&p&就师兄提到的这些传承,我了解的不多,因为从一开始,我学习的就是葛印卡老师的传承,之后也并未学习过其他的法门。如果让我从各个角度去详解这些法门,我做不到。相比用文字来了解,我更希望贤友亲自去尝试。&/p&&p&不管这些方法被冠以了何种名称,本质是他们都是在修行四念处。&/p&&p&什么是四念处呢?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p&&p&人由身、心两部分组成,就身体而言,有观身和观受两部分。&/p&&p&观身相对粗糙,而观受相比很微细。&/p&&p&观身是指:当下对自己的身体的行为保持清楚的了知,我知道我在走路,我在迈左脚、我在迈右脚,我在吃饭,我在拿起筷子,我在张嘴,等等,保持清楚的了知。&/p&&p&观受是指:对身体上的感受保持清楚的了知,相比观身,微细了很多,需要心非常的敏锐才能做到。需要经由禅坐,不断的观察出入息,然后培养心的敏锐度,以此来观察身体的感受。&/p&&p&就心而言,有观心和观法两部分,法是指心中升起的所有的念头。&/p&&p&观心粗糙,观法微细。&/p&&p&观心是指:对心中所升起的感受保持觉知。&/p&&p&观法是指:对心中升起的所有的念头保持觉知,比观心更加微细。观心,很粗糙的觉知能力就可以做到,但观法就需要非常清晰的觉知与心的定力。&/p&&p&佛陀未出世时,世间就有四禅八定的修法,后来佛陀修到了最高的第七定和第八定,但并不能解脱。后来在菩提树下发愿,不至解脱,誓不起身。&/p&&p&后来达到涅槃,觉悟的关键在于,发现了观智。并且践行了观智。&/p&&p&什么是观智?就是对身、受、心、法保持觉知。这里的观的意思也等同于觉知。&/p&&p&之后四十五年的教化,佛陀根据不同的根器教导了不同的传承,有的从观身入手,有的从观受入手,有的从观心入手,有的从观法入手。这就是种种传承的区别之所在。&/p&&p&就止观而言,修行的根本在于先修止,再修观,修到四禅再修观智。&/p&&p&但要知道,修到四禅是很难的,但为什么会有止观这个传承呢?因为四禅八定在当时盛行,除了佛陀外也有很多人修,这时要到佛陀处来求法,便需学习观智。&/p&&p&观智的基础,从近行定就可以修,也就是佛陀发现的第九次第定。&/p&&p&心有定力了才能修观。但对于那些在四禅八定上有了很高修行的人,再修定就没有意义了,这时便需直接修观,这时便有了止观的传承。&/p&&p&因为要修观智,必须先有心的定。而心的定力的不同,所以入手的方法也就不同。&/p&&p&对于在四禅八定上修的很好的人,他们心的定力有了很好的基础。便可以直接从观法入手。&/p&&p&对于定力稍微差些的人便可以从观心开始。&/p&&p&再差些的人可以从观受开始。&/p&&p&再差些的人便可以从观身开始。&/p&&p&这便是次第的过程。&/p&&p&而葛印卡老师的十日内观课程是从观受开始的,这个方法至今为止做为全世界受众人群最多的传承,也必定有它的原因。&/p&&p&师兄若没有修习过,建议尝试一期。&/p&&p&师兄若还想寻找更合适的方法,也不妨试一试其他的传承。&/p&&p&最后祝师兄:快乐、安详!&/p&
谢谢邀请。最近在参加课程,手机拿到手才不久。很高兴看到关于实修四念处方面的问题邀请。就师兄提到的这些传承,我了解的不多,因为从一开始,我学习的就是葛印卡老师的传承,之后也并未学习过其他的法门。如果让我从各个角度去详解这些法门,我做不到。相…
开示节选&br&&br&首先再把入定过程讲一遍:当感觉到身体逐渐、逐渐消失;接着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渐由粗变细了;接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逐渐、逐渐减少,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即是进入定中了。
&br&&br&  怎样出定的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几个小时或几天)。那么时间一到,自然而然会出定。如果入定前,没动念头,即没把出定的时间输进去,又无外人引出,自己很难出定。有极个别的人,在入定前没有暗示自己入定的时间,他很难出定。必须要别人来帮助出定。中国有一种弹指的方法,同修看到对方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的耳边三弹指叫出定。后来发明了引磬,“引磬”,顾名思义,就是从深禅定中把人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们现在可以通过一种想象力,来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细,渐渐没有了,念头也没有了。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出定和入定的感受恰恰相反,首先忽然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存在了,再感受到自己有呼吸了,再下来就是感到有念头了,接着会分析,会判断了。当这三种现象一出现,眼睛一睁开,发现自己又存在了。
&br&&br&  为什么有的人不知道怎么突然入定了,也不知道怎么突然出定了?这种情况静坐的人经常出现。打坐过程中突然空掉了,刚知道空掉了,又突然没有了(即恢复了身体、呼吸、念头)!不知道自己怎么进去的,也不知道怎么出来的。佛门里经常让参一个话头:问自己是从哪里来?如果你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就会知道将来到哪里去。之所以不知道将来到哪里去,就是因为不知道从哪里来。你入定把握好以后,自然会知道怎么出定。在最初阶段,通常只在定中住十分钟,就赶快出定,再入定十分钟。这样出—入—出—入,反复十几次,几十次之后,你自然会掌握入定、出定的技巧。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几个小时,被外界的人把他突然唤醒后,又入不了定。因为在定中住得太久了,所以把怎么入定给忘掉了。
&br&&br&  平常人在梦中也会入定,只是不知道这是在修行。比如你从梦中醒来,身体没动,不知不觉又睡着了,接着做梦。如果动了,翻了个身,就很难接着做刚才的梦。入定、出定和做梦是一样的。如果你会修行,你可以在睡梦中训练自己(梦中一样可以成就),时间久了就会入定、出定。有些人是先天带来的,有一点清晰,知道自己怎么入睡,怎么醒来的。就像大家早晨慢慢醒来时,前几秒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细的念头存在。慢慢才感受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头出现。就要翻身了。
&br&&br&  你们会问,身体这关没过,腿疼能不能入定?身体这关未过,一样可以入定!既然在睡梦中能入定,就没有理由不能入定。因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点区别,身体气脉没打通的人,出定后会全身疼痛。在入定的时候是由重到轻,逐渐消失,所以感受不到疼痛。而出定时是由细到粗,进一步感受到身体的存在,所以出定后身体会疼。
&br&&br&  为什么说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他就掌握了生死?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入定过程与死亡过程一样。当一个人住在定中时,他的神识走了。同样,当一个人死亡以后,他的神识也走掉了。学佛的人都知道,有个词语叫“中阴身”。什么叫中阴身呢?离开这个身体,还未进入那个身体,中间的这个东西就叫中阴身。对于能把握的人,不叫“中阴身”了。叫什么呢?古、今、中、外给它起了不计其数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灵魂”,虽然佛教不承认有“灵魂”,但有另外的名称。
&br&&br&  入定又分成四个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定。前面的三禅,都还有身体存在,喜悦存在。初禅,是把身体空掉了,如在打坐的过程中,经常感受不到自身存在,只有呼吸、杂念存在,说明已入初禅;随着功夫的加深,杂念少了,呼吸减弱了,进一步不存在了,说明你已进入二禅;再接下来,一点微细的念头也没有了,可知自己已进入三禅。在三禅里面,身心会产生许多反应。通常最明显的反应是有喜、有乐。“喜”是心理反应,“乐”是生理反应。在三禅里面能入定的人,从外边的生理现象看,即便是80岁的人,他身体的柔软度也和小孩子一样。绝对不会僵硬。因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现了。人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渐渐发硬,就是因为暖相渐渐没有了。为什么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怀里,会使你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团火,为什么大人没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小孩子的暖相还存在。当我们出现暖相后,身上的筋才会变得柔软。为什么小孩子摔一跤,爬起来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筋断骨折,几个月都爬不起来。越是硬的东西,摔在地上越容易受伤。越是软的东西越不容易受伤。庄子说过:“会道者虽跌扑而不伤”。如果坐禅坐得比较好,手脚会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时候手脚还是冰凉,说明身体的这股力量还没有苏醒。
&br&&br&  二禅明显的一个反应是怕周围的声音。对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因为当一个人的呼吸由粗变细的时候,连自己的心跳、血液流动的声音,都能听到,这种内在的安静度,比外在更安静。所以对外面的声音特别敏感。之所以有的人你大声喊他都听不见,就是因为他头脑很复杂,内在很乱。当一个人接近二禅的时候,你喊他的时候,不需要大声喊,只要轻声一叫,他就能听见。因为他身心宁静度的磁场平方延伸的非常广大,甚至把对方包容进去,所以轻轻一叫,他就能听到。如果内在的宁静度根本还没有产生,声音即使响到你耳边,也听不见。
&br&&br&  当处在三禅时,反应最明显的是不愿意考虑问题。也就是念头很难产生。这时动一个念头,会感到身心特别累。这时也会有念头,但是自自然然产生的,不是刻意去想的。因为起心动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意味着这股力量处在定中(气定神闲)。为什么我们打坐一个小时会感到很疲劳?就想躺下休息,伸伸懒腰?而有的人疲劳的时候需要打坐,坐上一个小时感到很轻松。因为前者打坐的时候,身心绷得紧紧的,意味着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个小时,极度想下座休息。而后者是放松了,能在这一个小时中得到休息。前者是高度运动,后者是处在高质量的休息状态里。为什么古人修行好的,一天睡一个小时,精力就很充沛了。因为他在这一个小时中,身体的阴、阳合二为一。清定上师几乎每年冬天都到深圳来度过。1996年我亲近过他一次,他的两个侍者告诉我说,上师每天晚上打个盹,就休息好了。打个盹20分钟,其余23个半小时都在工作。当时我不理解,只是相信。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才理解了。
&br&&br&  当前面的三禅结束后,进入四禅,已关闭了六根,尽了受、想、行、识,唯有灵明的觉知存在。这个“知”,不是故意生起的,是自然存在的“知”。即心经中的“照”。因为已成为一面镜子。当你来到镜子面前,你是什么样子,会清清楚楚地显现。之所以看不清对方,是自己未修炼成一面镜子。如果有一天修成镜子,你会完全看清来到你面前的人,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因为你是一面没有色彩的镜子,你会完全还他本来面目。
&br&&br&  佛教中的“四禅”,实际上是所有教派走的一条路。这是和其他教派共有的修法。在佛教未出现之前,印度教、瑜伽术,都描绘过“四禅八定”的反应,和后来释迦佛描绘的是一样的。因为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古人还是今人,身心都没有多大变化。现在人修炼,同样要经过四禅八定。你们会问:怎么入定?如果你没有把身体呼吸、思想调好,是没有办法入定的。住在一禅,要把身体姿势调好;二禅,把呼吸调好;三禅,把自己的思想念头调好。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调身、调息、调思想。所以不能入定。
&br&&br&  有的人通过死坐多年,也能进入三禅,但不知怎么进去,所以也不知如何出来。同样,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打坐过了几个小时,出来后不知道这几个小时是怎么过去的。这几个小时中有了入定、住定、出定,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br&&br&当时专门为佛剃头的尤婆离尊者,已证阿罗汉果。他为佛剃头非常专注,从不敢打妄想,专注在佛的每一根头发上,和佛成为一体。有一次剃头时,佛说:你现在已经进入初禅。继续剃头,佛这时也和尤婆离融为一体。佛又说:你现在已入二禅了。优婆离听得清清楚楚,因二人成为一体,彼此能感受到。继续理发,佛又说:你这时已进入三禅。尤婆离同样听得清清楚楚。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入定后能听到声音,并不是叫他听不见。也不是定身法,不能动也不能做事情。现在可以想象佛和尤婆离当时的画面:一边工作、一边入定,彼此之间还在对话!有的人说入定以后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定呢?这也是一种定,但不是我们修行人追求的定。这种无知觉的定,是不正确的定。也即是“无记定”、“断灭定”。这样的定,入上十万年也不会开智慧!
&br&&br&  通过尤婆离给佛剃头的故事,说明你只要一心一意做事,全神贯注在一件事上,就是禅、就是定!禅门里有句话:“心境一体就是道!”比如说你们切菜时,心集中在刀和菜上,一心一意地切菜,这就是禅,就是定!你们现在一心不乱地在听讲法,这也是在定中。你做任何一件事,能把握住身心,全身心做一件事,就是在定中。如果身坐在洞内,而心跑到外边去了,这就不叫定。能达到身心都在洞内、一心不乱,即是禅、即是道。这么说来,修道入定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可是“心境一体,”我们能保持多久呢?你能保持10分钟,就是入定10分钟;保持一个小时,就是入定一个小时;保持一天,就是入定一天;天天如此,就是天天在定中。实际上大家很难做到。人在此,心在彼;人在做这件事,心跑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养成这种习惯后,修道就很困难。所以说,你们在读书、诵经时,眼专注在文字上,心专注在意境上,就是禅定。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入定。在泰国的法相寺,吃饭就是一种修炼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吃饭上,一顿饭可以吃好长时间。整个精力集中在牙齿、舌、食物上。不像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考虑问题,还在聊天,饭吃完了,问题也考虑完了。还觉得挺好,没浪费时间。实际上,当你吃饭的时候没有用心品尝食物,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同时考虑问题,也不能专心去考虑。如果说大家在砍柴、种地时,身心放松,思想集中在刀上,锄头上,和这些土地、柴、工具融为一体,(身、心、物合一)就是禅定。为什么当我们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不知道疲劳,做完后才感到疲劳?这也是在定中,因为太投入了。太投入就是“道”。出来后有了散乱心,于是疲劳也跟着出现。因为我们和任何一件事情融为一体时,身心高度集中,达到心境一体。(“心”是自己,“境”是面对的事物)当心境一体的时候,六根是完全张开放松的。所以没有理由,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为什么有的人打坐入定后,听不见外边的声音呢?那才是真正“心不在此”,心溜走掉了,所以发生在周围的声音他没有听到。
&br&&br&  究竟入定需要多长时间呢?并不是十分钟就是初禅,20分钟是二禅,30分钟是三禅。每一层禅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或者有一个明显的过渡时间,而是一念之间就可以走完四禅八定。并不是说坐得时间越长,禅越高。如未掌握技巧,坐多久也入不进去。古人讲“一念相应即是道”,也有讲“刹那间就相应。”因为心念的速度快得难以相信。因为四禅有不同的征兆和特点,所谓有次第,那是对初学禅定的人来讲。对于一个成就了的阿罗汉来讲,四禅八定刹那间进去、出来。佛经记载中有一个故事,说目犍连尊者去降伏一条狂龙,这条狂龙在当地整天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目犍连尊者的神通是非常了得的。他化成小虫钻进龙的鼻子里,龙知道目犍连尊者来降伏他,它想通过呼气把尊者给甩出去。大家看过大象怎么往外喷水吗?大象把鼻子插进水里,拔出来一喷水,喷好几米远。吸水非常快、喷的力量也非常大。目犍连尊者就在龙吸气时,进入其鼻孔里,马上入了大定。龙呼气时,他已入了三摩地,龙根本没办法把他喷出去。你们想想,吸、呼之间的时间多么短暂?目犍连尊者已入了三摩地。入定是在一念之间,刹那间把所有的禅定给走完。换句话说,如果狂龙想破坏目犍连尊者的身子,他同样可以知道,而且可以刹那间从三摩地中出来跑掉。也就是我前天讲的,你们的腿未炼好,同样可以入定。因为入定的速度是太快、太快了。通常盘腿半个小时没问题,半个小时能入多少次定?一分钟就可走完入、住、出定。30分钟要经历多少次入定、住定、出定?只不过大家没有用心去体会。实际上你们现在都可以用身心来体会,当我们全身心高度放松后,首先感到身体不存在了(对声音反应特别敏锐),只有念头。想走动也不能,因为身体没有了,无法走动,念头指挥不了身体。接着念头也没有了。再往下因人而异,有的人能听到心跳特别快;有的人呼吸很困难(说明身体未过关,不能完全适应);也有的人会感到身体升起来,消散了,只有意识存在、头存在,身体的其余部分都不存在了,睁开眼睛的时候,也感觉不到身体存在。因为意识还未动,还处在定中。这时生起一个念头,身体才会动弹。
&br&&br&  之所以大家认为入定那么困难,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样的情况叫做入定。当走路的时候,不要养成考虑问题的习惯。应全身放松,把思想全部投入到虚空中去,哪个地方也不要住。如能这样,你不会感到在走路。有时产生一点妄想,会感到两只脚像踩在地毯上一样。一天走100里路没有问题。也不会感到累。上次来的那个洛桑求杰胖活佛,经常一天走100公里轻而易举。实际这也不算什么。但在如今,已很了不起了。他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走路,有时问他走路有什么感觉?他说就像踩在云端上一样。通常大家对圣者的体力那么充沛无法解释,实际上就因为他们“一心不乱”。如果你们做事一心不乱,也不会疲劳。但从“一心不乱”中出来后,就会感到有点疲劳。训练入定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走路的时候。我个人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掌握这个方法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能入定。拖地板、洗衣服,哪一样事情不能入定呢?但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在拖地板、洗衣服的时候,都是在想问题,胡思乱想。因为无始劫来,没有人教我们利用擦地板、洗衣服来入定。
&br&为什么禅堂里静坐的人饮食特别少?一是为了对治昏沉,二是为了对治杂念。当一个人杂念不产生了,你们说在这个时候,将是一种什么境界?怎么用功?也许你会说:我还没有到这个境界。佛门里常用的一个字叫“参”。那么今天你们就参,没有杂念的时候,你们在做什么?怎么做?有了杂念当怎么处置它?我对治它的办法,就是“不迎、不拒、不跟随”。那么延伸一句,不迎、不拒、不跟随,这时的你,又在干什么?这又是一个问题!打坐的时候,不是不让想东西,而是不叫你胡思乱想。如果打坐的时候什么也不想,一个个傻乎乎的像木头一样,那怎么开智慧呢?如果在静坐的过程中不想的话,你坐100年也不会开智慧!
&br&&br&  佛门中有个用语叫“止观”。“止”是息灭妄念,专心于一个境界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入定”了。定到了一件事情上,乃至定到一个问题上。你不能定到一个问题上,就叫“散乱”。如果定到一个问题上,没有提起正念(没有观),你就没办法开智慧。“止”是为了定,“观”是为了开智慧。为什么不用“想”而用“观”呢?这个“观”字用得非常妙。“观”,很重要。观之一字,又见面了,意味着原本就有,不需外求。
&br&&br&  通常佛门里把止、观连在一起,实际上是两重意义。后来又延伸到“观想”,这又是两重意义。有人说:我也在观,为什么没开智慧呢?“观“不是“想”。实际上“止”是定到一个事上,一个问题上。“观”是审查的意思。那么“想”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追究的意思,你们通常习惯在静坐的时候,把自己观想成阿弥陀佛,或者是观音菩萨。这样想固然也没错。通常禅堂里有个词叫“参究”。“参究”和“想”的实质意义是一样的。比如说在你们静坐的时候,产生了一个念头,你说:“不管它”。“不要住在上面”。问题出现了,不管怎么行?没有解决问题,理不明,智慧就不能开。你一直止在一个问题上,那是“定”,而非“慧”。在你静坐的过程中,每个念头来的时候你要观察到,去的时候你也要观察到。并不是像大家说:“念头来了不管它。”,不管它,那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实际上每一个念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你仅仅是个旁观者。你如果把这个方法用久了,训练熟了,你就是止、观双用。如果这个方法不会用,只能先修止,再修观!如果这个方法用得很熟练了,你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突然跳进去,与妄念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这时就没有“能”看的和“所”看的。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周围发生的事情,你看得很清楚,没有参与。可能是怕惹麻烦,也可能是没有胆量参与,或者说“与我无关”。如果有一天事情与你有关,你还不敢参与的话,那么我们打坐出现的境界,你如果敢和它合为一体,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你就不会回避。因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你打坐中出现的问题,道理是一样的。
&br&&br&  为什么我说要想修道,要学种菜、养花?因为种菜、养花是一件非常细心的事情。乃至于做饭、做菜做得好,说明你细心、很会把握火候,很会搭配。同样,你自己修行也需要搭配,比如说今天生理有反应,你怎么对治?明天心理上有反应,你又如何对待?这都需要调配。在日常生活中看一个人的做事方法与风格,就意味着他修道、用功的方法。因为这二者之间的用心是一模一样的。如果说你在日常生活中马马虎虎,用这种风格去修行,也会是马马虎虎,打坐时就不会发现妄念,更不会观察定中的境界,我经常看到我身边的人做事非常马虎。这种风格、本性,怎么能修道呢?如果做事非常细心、求完美,一旦转到修道上,也会一个杂念也不放掉。一个漏洞也不会让它出现。所以过去南泉禅师收徒弟,先让你去下地干活,以此观察你将来能否修道。如果一个人在种田的时候,地里长满了杂草,发现不了,在修道时,心田里长满了习气之草,同样也发现不了,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杂草,贪、嗔、痴之草。
&br&&br&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很完美,这就是众生。圣人恰恰相反,不这么看。乃至稍微有点修行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凡夫只看别人的过失,圣人只看到自己的过失,不会在别人身上挑毛病。如果说大家学佛修道多年,还不能“止”,或者能止不能“观”,那么你的禅定功夫或修行,根本不可能上台阶。要上升就是靠止观。
&br&&br&  今天讲的听懂了没有?听完了,回去后最好能再坐半个小时。把讲的回忆一遍,入定是哪三种反应?为什么不能入定?入定后为什么不能出定?为什么感受不到住定?你学会了入定、住定、出定,你也就掌握了死亡。实际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训练死亡。因为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和死亡的过程一模一样。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样道理。(这里指的是圣人的睡)
&br&&br&&br&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祖师,有相当的禅定功夫。他常常打坐,一坐就是十天半个月,出定后觉得才几分钟。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生活很清苦,有一年过年时,他在自己的小茅篷里煮芋头,一边煮,一边打坐。有人到茅篷来看老和尚,向他拜年,看到他入定,就拿引磬在他耳朵边轻敲一下,请老和尚出定。出定后看到有人来,老和尚就说:‘你们来得正好,我刚刚煮芋头,大家一起吃。’结果一看,芋头都长毛了。他们说:‘年早就过了。’老和尚说:‘不会吧!我觉得才十几分钟。’他在定中感觉十几分钟,实际上过了二十多天。虚云老和尚常常一入定就是很多天,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br&&br&&p&
广钦老和尚当年在福建泉州的清源山洞入定,一定就是几十天。他虽然不认识字,但大家都说他有道,也有些灵感。&/p&&p&譬如说,过去很多年前,几十年前,曾经看一个人。就是广钦老和尚,当年能够一入定,一坐二十几天,也可以常常不吃饭。那么很多年前在台湾一个山洞,他就告诉我年轻时怎么出家、怎么修道,怎么经过,怎么住洞。住洞这个中间啊,乃至后来把庙上拿去的一斗米吃完了,庙上没有给他送来,他也懒得下到庙上拿。刚刚好有些猴子採果子,这猴子给他送果子来吃。&/p&&p&  后来,他说有一次在福州鼓山,大丛林,庙上这个山。他有一次入定二十几天。这个庙上认为这个年轻和尚又不懂什么,一个人跑去住洞。有人说“哎……他坐在那里有一点歪,二十几天,鼻子都没有呼吸,恐怕死掉了。”那么庙子说“那这样就把他烧了。”准备烧化。庙子上规矩啊,就要收拾了。刚好弘一法师在鼓山,他看到和尚们很忙,说涅槃堂(丛林下的涅槃堂,等于说太平间)里宣布,有位同参在山上住洞,圆寂了,要去烧化。弘一法师一问啊,他说怎么一回事呢?后来说“慢一点,不要入定了,你们搞错了。”弘一法师一个人就爬到山上去,爬到那个洞,一摸一搞,下来说“不要啦!人家没有死,入定,不要去……。”入定,这个肉体一烧化了,就完了。他说非常感谢弘一法师救他。假使不然,他就早完了。谈了很多。&/p&
开示节选 首先再把入定过程讲一遍:当感觉到身体逐渐、逐渐消失;接着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渐由粗变细了;接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逐渐、逐渐减少,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即是进入定中了。
怎样出定的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
八大人覺经&br&&br&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br&&br&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br&&br&第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来佛手臂纹身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