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二战日本逃兵时各国是如何处理逃兵问题的

八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无尽的伤痛,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艰苦卓越的奋斗,终于取得全面胜利,一举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然而在山东济南住着一位这样的老人,他每周坚持免费给人看病,有人说他是一位日本老兵,战败后逃到了济南没听过他的人确实不会相信。这位战败国的士兵为何留在中国,70多年过去了,这个老兵应该100多岁了,怎样可能还活在世上?

岁月匆匆时光穿梭,当年弥漫战争的硝烟已散去,然而事实还是存在。山崎宏来自日本冈山县,当年不到20岁,被迫无奈穿上军装,当时日本兵源匮乏,16岁以上都要上战场。蓄谋已久的帝国主义借机肇事,并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之后的山崎宏随日本步兵师第十联队来到中国。战争的残酷是我们和平年代无法想象的,亲眼见到日本军队践踏中国领土,给中国人带来灾难和痛苦,军国主义的暴行终于唤醒了他的良知。

6个月后,作为军医的山崎宏,因其实看不下去侵华日军一些烧杀的举动,不愿面对战争的残酷选择逃离日本军队,他想逃到一个没有战争的地方。带着恐惧与隐隐度日,作为逃兵的山崎宏最希望能回到日本的家,当时他只知道山东半岛离家最近,于是从天津开始向东流亡,以为可以找到机会逃回日本,一路乞讨一路隐藏,数月后漂浮到济南,中国人救过他,他也救过中国人。

日本人败北后中国人渐渐接纳了他,山崎宏并没有回国。他知道做了日本逃兵,回国面对的是军事法庭的宣判,于是就以国际红十字会的名义,用祖传的医术,为大家免费看病,不收钱只为给口饭吃就行。后来又娶了中国女人做妻子,久而久之,山崎宏抛却了回日本国的念想,他要以这种方式来为日本民族在侵略中所犯罪性赎罪、赔罪。

中日建交后,山崎宏也回过日本国,在日本也可以找一份工作,可是山崎宏仍是抉择留在中国,把自己的医术、生命的全数都给中国人民。他希望用实际行动忏悔侵华战役中日本军队在中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这也许是他最好的选择,良知的驱使他这样做。当然他的做法也得到了善良的中国人的原谅,日本前首相对他的这一做法也大加赞赏。

而相对一些至今不愿意承认那段历史,甚至故意扭曲那段历史的,仍抱有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人,我们着实应该给这一位老人点一个赞,毕竟他为这段给中国带来伤痛的历史默默的赎罪了七十多年!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摘 要: 日本电影在对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的观照意识方面独具特色,二十世纪中期日本的反战电影,对二战灾难性的后果进行了反思和谴责,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叙事方式等方面有所探索;但目前某些“反战电影”逐渐走上了美化战争的道路。
  关键词: 日本反战电影 对比研究 二战 人物 叙事 主题
  日本电影在对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的观照意识方面独具特色,关照日本民族,从而展现作为东方一部分的日本独特的神秘艺术感。反战电影属于日本主要电影流派中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日本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中期,日本注重对残酷战争以及战败后恶劣的现实境遇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一系列电影”[1],20世纪中期是一个比较大的时间范围,既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同时也包括日本战后十多年这个阶段,为了深入地研究20世纪中期日本的反战电影,对战争带来的直接创伤和灾难性后果进行反思和谴责,本文将通过二战时期和战后十年两个时间段对比研究日本的反战电影。
  二战期间,日本主要出品了有关战况的新闻片和鼓吹侵略有功的故事片,但也有龟井文夫这样具有反战思想的导演,1939年拍摄了电影《战斗的士兵》。这部电影没有获得日本军部的批准,导演也遭受军方的迫害。“电影中没有出现所谓皇军勇敢战斗的镜头,而是真实记录了日本侵略军的坦克在燃烧的大地上横冲直撞、日军疲惫不堪等场面,同时还反映了中国农民顽强的生存状态”[2],在大量美化战争的电影中算是独树一帜。日本宣告投降标志了二战的结束,导演的思想不再受军国主义思想束缚。于是战后十年间涌现了大量具有反战思想的电影,1950年拍摄的《拂晓逃兵》是日本战后制作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否定侵略战争的电影。它对日本后来的反战电影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日本战后十年反战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我们以《战斗的士兵》和《拂晓逃兵》两部电影为研究对象,从士兵形象、叙事方式、表达思想三个方面对比二战时期和战后十年反战电影的异同。
  一、人物形象——凶残的侵略士兵和有血有肉的日本战士
  龟井文夫导演的《战斗的士兵》属于一部记录性质的电影,影片大部分内容都是真实的影像资料,所以对士兵形象的表现也是最符合实际的。《战斗的士兵》中的日本士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野蛮凶残的侵略者”和“军国主义的机器”。伴随着婉转凄凉的和声,影片在开始就描绘了一幅幅荒凉的画面:天空和大地笼罩在弥漫的硝烟中,中国人民被迫离开生活已久的家园。一个几岁大的男孩走在乡间泥泞的小道上,后面缓缓驶来的日本士兵的军车(图一),随后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法,给捂着双眼的泥塑一个特显镜头(图二)。此处龟井文夫没有直接用记录下来的血腥镜头描写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而是通过这个泥塑暗示了男孩的命运。泥塑紧捂双眼,似乎看了什么不该看到的画面,把眼睛紧紧遮住,让观众感觉它对日本士兵有着深深的恐慌和惧怕,此时日本士兵的野蛮凶残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战斗的士兵》的拍摄基本都在中国战场完成,这也是记录日本士兵侵略中国的第一手资料。影片揭示了日本士兵侵略的嘴脸,他们面朝象征着天皇的东方宣誓敬礼,高声呼喊着报效天皇、为国献身的口号。此时的日本士兵已经完全丧失思考能力,盲目的追随军国主义思想,沦为了名副其实的战争机器。接下来画面便是日军的坦克、大炮、飞机在中华大地上狂轰滥炸,日军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农村燃起熊熊烈火,城市街道空无一人。
  相对于《战斗的士兵》中通过大量的扁平人物来表现日本士兵整体形象,《拂晓逃兵》则拥有固定的角色,也就是文学批评上所说的圆形人物。“一个圆形人物会很立体、丰富、真实、令人惊喜,栩栩如生、多面,甚至有引人入胜的神秘感,让观众映像深刻”[3]。导演谷口千吉把男主角三上描绘成一个对爱情执着单纯,对他人爱憎分明的形象,同时导演也刻画了成田中尉这个蛮横无理、冷漠残酷的对立形象,他对春美的美貌垂涎欲滴,又对三上获得春美的芳心怀恨在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电影中,角色经常是分析的主题,无论是在叙事电影还是非叙事电影里,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们都集中了人物的行为和电影的主题”[4]。导演谷口千吉把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在战争期间他们同样有感情,有追求爱情的权利。机枪手三上真吉和歌唱团演员春美在战争期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一次战斗中三上被子弹击中胸口奄奄一息,春美不顾横飞的子弹四处狂奔,寻找受伤的三上。随后他们被八路军俘虏了,但是受到了优厚的待遇,三上非常感谢中国的医生在药品匮乏的情况下自己能够得到充分的治疗。最后三上逃出监狱的时候也不忘带着心爱的春美。谷口千吉将三上描绘成一个对爱情执着单纯,对他人爱憎分明的形象,而同时导演也刻画了成田中尉这个蛮横无理、冷漠残酷的对立形象,他对春美的美貌垂涎欲滴,又对三上获得春美的芳心怀恨在心,最后仇恨蒙蔽双眼的成田中尉将他们射杀。
  二、叙事方式——纪录为主的叙事和情节为主的叙事
  “关于与历史有关联的电影,我们必须说,电影不只是故事片,还有纪录片和论述片”[5],《战斗的士兵》是一部典型的纪录片,它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固定的男女主角,而是由多个记录的影像组成。影片用日文书法的形式把内容分割为多个部分来表现:有描述士兵战斗后疲惫不堪的段落,有讲述部队入侵中国内地的细节,还有被侵略后中华大地的凄凉画面。在描述日本士兵战斗后疲惫不堪的画面,导演基本用时间推进的方式连贯地纪录他们的生活:他们先擦拭自己的枪械,然后煮大锅饭,最后疲惫地躺下休息。整个段落虽然没有任何的情节、对话,甚至配乐也少的可怜,但是导演龟井文夫却把日本士兵最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给观众,让民众觉得日本士兵侵略时的“艰辛”,从而让不满的民众发出对这场战争的质疑。在日本部队深入中国内地的段落里,影片的推进是以动态地图的形式进行的(图三),当地图上的路线经过哪个城市,画面就转换到那个城市发生的战斗,在叙事手段和推动影片发展上算是一个创新。在日本军队占领后城市的段落,电影则是用废弃的楼房、空旷的街道、干枯的盆栽等一系列的意象拼接在一起,这些画面从侧面表达出战争的残酷,毫无堆砌的感觉。这些画面的组合仿佛就像一部诗意电影,但和战争的元素配合在一起,很契合《战斗的士兵》的主题。   《拂晓逃兵》则有典型的叙事结构和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影片全都具备。这是一部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型的电影,正是具备了所有的元素,影片的陷入了沉重拖沓的风格,但是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沉重的慢节奏反而是一种幸事,成就了这部反战电影的杰作。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前来慰问的演唱团被困在了城里,紧接着相遇的三上和春美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后来三上和春美同时被八路军俘获,伤愈被释放的三上被判死刑,三上在和春美逃离监狱的途中被射死。影片不紧不慢、层层递进的把影片推向高潮和结局。
  三、中心思想——反映战争的激烈残酷和上升到人性高度的反思
  《战斗的士兵》中出现过多个镜头:“坦克在燃烧的大地上横冲直撞,肆意的炮击中华大地”、“农村的房屋在熊熊烈焰中燃烧,城市的街道则是空无一人”,“中国人民拖家带口,成群结队的被迫离开生活已久的家园”……影片用大量的镜头表现战争时的画面,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凸显出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中国人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日本士兵也在战斗后疲惫不堪,让人不禁想问:这场战争究竟能给双方带来什么?中国人民不仅陷于水深火热中,日本士兵同样也伤亡惨重,从这个情况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和日本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两败俱伤。由于《战斗的士兵》属于二战时期拍摄的影片,龟进文夫受到来自强大的军国主义的压力,删除了很多血腥暴力的画面的同时,只有通过描述战争的激烈残酷表达出作者的反战思想。二战时期日本的反战基本都属于从侧面反思战争,这和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思想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拂晓逃兵》是由日本作家田村泰次郎创作的《春妇转》改编而成,《春妇传》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朝鲜出生的日军慰安妇春美和三上用手榴弹双双殉情的故事。而在电影《拂晓逃兵》中,成田中尉企图霸占春美,而春美和三上最终走在了一起。成田中尉的妒火最终让他走上了灭绝人性的道路:对他们痛下毒手。这部影片比起原作中三上和春美用手榴弹自杀的情节,更为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和丑恶的嘴脸。在电影中还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八路军作为日本军队的敌人,在药品稀缺的情况下治愈了三上的伤势,康复后的三上在却要上军事法庭被自己人判处死刑,在表现中国人民友情的同时对比证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人性泯灭。在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黑暗的同时,谷口千吉也把影片的思想提升了一个高度:从人性的层次反思战争。导演通过日本士兵的爱情悲剧,想表达普通士兵在这场战争中同样是受害者,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日本士兵会和心爱的人永远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的爱情发生在无情的战争年代,战争无法成全他们的爱情,更夺走了他们的生命,所有罪恶的源泉都来自于法西斯主义发动的这场战争,士兵们是无辜的。
  以《战斗的士兵》和《拂晓逃兵》为代表的战前和战后十年两个时期的日本反战电影,导演都通过影片表达了自己的反战思想,总的来说表达反战思想的力度都是逐渐增大的。虽然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多的不同,但是表达反战思想却是这类影片永恒的主题。战前和战后十年日本反战电影表达的反战思想都是单纯的,真正地反思战争,但是后来日本的反战电影逐渐走上了美化战争的道路。
  [1]梁颐.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刘德润,刘淙淙.日本电影经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
  [3]王志敏.电影批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4]蒂莫西·科里根.如何写影评[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5]吉姆·派珀.看电影的门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日本逃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