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9师师长牺牲爆出歼10巴基斯坦败北8:0几个致命弱点 – 铁血网

[铁血讲武堂275]当年中国人的“骨气机” 歼10战斗机的研发!
我的图书馆
[铁血讲武堂275]当年中国人的“骨气机” 歼10战斗机的研发!
[铁血讲武堂275]当年中国人的“骨气机” 歼10战斗机的研发!
17:02:46收藏
小编语: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将于9月3日在北京举行盛大阅兵式,届时将有众多新型武器亮相。《铁血讲武堂》将推出阅兵系列文章,邀请钢蛋超人等几位作者,为大家撰文科普这次出现的国产新型武器装备。********************************************************前段时间我们来谈谈歼10当年的研发经历。当年歼10是我们在最苦的一段时期开始的项目,航空人勒紧裤腰带一点一点的造出来了当时世界都算是先进的战斗机,向中国航空人致敬!当年歼10的立项背景80年代初的中国空军,穷的能让现在的军事爱好者掉眼泪。由于长期以来航空工业的薄弱,国内没有一款拿得出的先进战机。虽然我们64年就能生产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但10年风波的洗礼,这样先进的战机并没有卵用。大部分空军部队还在靠着2-30年前仿米格19的歼6撑着祖国的蓝天。80年代初,空军装备的歼7和歼7I总共不过几十架,数千架战机的主体依然是战后第一代水平的歼6,还有大量亚音速的歼5。与此同时,美国空军已经装备第三代的F15和F16上千架,美国海军的F14也装备10余年了。当年的中国空军真的是在靠着一腔热血捍卫者祖国的天空。1977年,邓公重掌军队后,局面才有所改观。淘汰歼6更换歼7,歼8早期型的定型也是邓公当年亲自把关的。80年代初中美关系蜜月期,在美国人曾近试图用性能低劣的猴版F16控制中国空军的影响下。邓公下决心研制空军自己的第三代战斗机。81年国内经济紧张的情况下邓公批示国防科工委拿出5亿元。就此,代号10计划的新一代歼击机项目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歼10的选型及研发-成飞战胜老大哥沈飞和洪都当年国防科工委给新型歼击机顶出的指标值,空战性能要比现有飞机好,能抗衡苏联的米格23战斗机,整体水平达到美国F16早期型的水平。当年主要是以米格23作为假想敌的。82年时进行了第一轮听证会,那时成飞(611所)还是业界的一个小娃娃。参会的主要是沈飞的歼13方案和洪都的强6衍生方案,这两个方案有的朋友可能听说过。强6是一款苏联风格变后掠翼的强击机,但强6方案固有的结构复杂,重量大,可靠性差的弱点,一开始,洪都方案就不被人报以希望。是由于各种原因强6这个项目最终下马。歼13的方案,就是当年沈飞为歼八项目的替代品。空军对刚刚首飞的歼8性能不满意,沈飞在压力下拿出了歼13这个中国版F16的方案。在设计时大量参照F16的设计 。在1982年年初的第一次论证会上,客观来说沈飞的歼13方案是当时现实的一个方案。1982年的第二次选型会,原本的酱油党成飞工程师宋文骢带着成飞的四套方案,再次参加会议。在会上成飞的一个鸭翼方案脱颖而出。在场的专家和军队一致倾向于成飞611的鸭翼方案,尤其是军方,态度更是一边。1984年成飞正式开始10号方案的具体工作。当时的歼10对于成飞对于中国的航空工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当时我们直接从二代战机的机械传动控制直接转到数控电传控制。这一条我们就得从头再来。发动机更是一个最大的难点,1983年9月,在北戴河召开了发动机选型会议,当时会议上有5种发动机备选,据说分别是:涡喷15、太行、通过燃机逆向测绘的 F100、涡扇6改、TF41加力版,最后决定使用当时性能并不先进的涡喷15.然而90年代中期空军决定进口俄罗斯的AL31取代涡喷15,就这样10号项目的发动机又成了待定因素。就这样的种种调下限制下 成飞的10号项目 从82年开始到89年,整整在图纸上躺了8年。8年!歼10当年另一项挑战就是与外国的合作,当年我们国内在新型航电等设备方面完全没有经验只能求助于国际社会,雷达和航电系统是以色列人帮助弄得,飞控是法国达索帮助设计的。以前很多人说歼10是抄的以色列狮式战斗机。完全是扯淡!狮式设计时气动外形有严重的缺陷, 一旦高速飞行时会不断抬头,成飞根本看不上。当年主要是全套国产化了以色列的雷达和航电系统。当时空军去了一趟俄罗斯看上了苏27。有领导甚至直接说成飞搞歼10是“5分钱想上长城”根本是不切实际。面对国内巨大的压力,成飞决定不惜代价,先造出一架全金属样机,不管怎么样。先把东西摆出来,到时候见到了实物,争议自然平息。决定作出之后,国防科工委和空军都表示了大力支持,到91年初,成飞用不到4个月的时间做出了全金属的样机成。此时的样机虽然只是个全尺寸模型,但对歼10研制的帮助,也是莫大的。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将军听说造好了样机,直接把空军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全部叫到成飞来看样机,还亲自介绍这个飞机,这架颇具现代感的歼10让司令员们大为赞叹,这样一来,空军平息内部的争议。前面说过了,歼10曾被迫换过一次发动机。90年代初期 空军引进第一批苏27 多买了一些AL-31发动机,涡喷15还在试制阶段,刘华清将军拍桌子决定,换给歼10换新发动机 要不然上天没日子!为了适应AL31FN,歼10可以说基本又是一个推到重来。首先,AL31FN和涡喷15一个是涡扇,一个是涡喷,进气量等数据存在很大差异。原来的椭圆进气道换用了现在的矩形可调进气道;其次,AL31FN要比涡喷15长很多,所以后机身需要延长,相应的需要对整机重心做配平和调整,主翼也要加大面积。空军对歼10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歼10要能够和苏27形成高低搭配,机动性要和苏27相当,这样一来歼10又做出了更多的细节调整。借鉴了很多米格设计局的招牌设计,包括外置腹鳍。经过这轮的改进 歼10 的设计已经和现在差不多了!在1994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图纸后,歼10原型机的建造于1995年8月开始,原型机制造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装配车间全封闭,不让开窗子。任何外人都无法进入,四川的夏天想必大家也有所耳闻,简直是在蒸箱里干活啊到号,成飞正式完成新机建造,请来刘华清将军为新机剪彩,剩下的就是首飞前的准备了。在发动机地面试车试验中也出现了多次险情。第一次 飞机发动机吸入机体加工时的金属残渣,叶片被打坏报废。第二次试车,发动机有报废了还是老毛病 吸入金属渣。这下气的宋老瞪眼了。全体项目组连夜组织抢修。手工进行机体检查,第三次试车终于通过。终于,日,歼10成功首飞,飞行员是雷强 有媒体描述了这样的细节:“雷强(首席试飞员)身穿特制的橘红色飞行服,走向战机。点火、滑出、加速、拉杆,飞机跃出地平线,刺向蓝天。战机绕着机场飞了三圈后,雷强发现油料还有剩余,就请示再飞一圈。20分钟后,新型战机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平稳降落在跑道上,整个机场一片沸腾。”当晚,设计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相识和不相识的都相互祝贺,喝酒的和不喝酒的都频频举杯。此时平日严肃的宋总也是激动万分:“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我今后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歼10一共建造了6架原型机,分别是01~~06号机,原型机编号为100X,10代表歼10,第三位0表示0批次原型机,而X则是1到6,代表第几架原型机。1001号机,第一架原型机,主要用于气动验证和飞行性能测试,现在保存在小汤山航空博物馆;1002号机,静力试验机,构型和1001号一样,现在是中航工业大厦门前的标志性塑像;1003号机,第二架用于飞行性能试验的飞机,后期承担霹雳11和部分对地攻击科目试飞,这架飞机现在依然在阎良试飞基地执行科研试飞任务;1004号机,主要执行火控系统试飞1005号机,承担飞行测试任务,火控系统试飞和各种电子系统的测试1006号机,最后一架原型机,和05号机一样,也是主要承担各种火控和电子系统的试飞在歼10首飞成功之后,项目组仍然在完善飞机的气动外形。宋老提出趁飞机还未定型,再次修改设计,一定要达到设计目标!歼10再次修改设计,具体措施:对后机身进行瘦身,修形处理;把机翼动作筒做半埋处理,减少阻力;减小飞机表面突起物的迎风,降低阻力;进一步提高机体表面质量,还是减少阻力。原本改装AL31后后机身设计不太完善,机体直径过大后。阻力影响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在2003年,歼10还在试飞时,空军就决定先期装备少量试用,这开了一个先河------边试飞边定型边装备的先河,除了歼10,还有一款战机是没定型即装备的,就是枭龙,不能不说,这是客户对成飞的信任。日圣诞节、歼10终于完成总体试飞的最后一个架次。日,歼10通过国家设计定型审核,正式定型!目前,歼10共计装备了空1师,空2师,空3师,空44师(首批装备歼10的部队),空24师,空9师,海航4师共计7个整编团,另外还有试训中心一个大队,八一表演队一个大队,总计装备数量超过220架,年均装备数量接近30架歼10的设计歼-10的机体采用采用鸭式布局静不稳定设计、 通过宋老精心设计主翼与机身中部结合处的曲面,既增加了机内容积,也有效利用了它带来的空气动力增升效果。主翼后部机身两侧没有安排其他结构,这再次体现了翼身融合的设计理念,只是在尾喷管前端机腹下加装了两片外斜腹鳍。这两片腹鳍用于战机大迎角飞行时,配合高大的垂直尾翼保持飞机的稳定性。歼10的航电设计在当时可以说是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飞跃。首次采用玻璃化座舱,三具彩色下显,加一具平视显示器。其中两具下显显示飞航和武器状态,一具较大的下视显示器用于输出脉冲多普勒雷达传回的数字地图,以及切换平显的显示图像。雷达方面,歼-10采用国产JL-10脉冲多普勒雷达,搜索距离100千米~130千米,攻击距离80千米~90千米,可同时跟踪6个目标,并选定4个加以锁定。飞行控制是另一项实现大跃进的技术,歼10设计之初,我们的飞机还处在机械式飞控的时代。一下跨越到电传飞控时代。何为飞控呢就是就是飞控计算机代替飞行员,以每秒十几次的频率自动解算飞行状态并自动控制翼面,保持飞行状态。飞行员并不直接操作舵面,而是通过操作驾驶杆,飞控计算机自动判断出飞行员想要做什么动作,然后解算出舵面所需的运动量,再控制舵面做相应运动。飞控系统的核心,说通俗点就是飞机飞行时的驱动程序,道理也类似。飞控程序编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飞机本身的气动性能能否得到发挥。最初中国获得的幼狮数字式四余度飞行控制软件,只是整个软件的其中一部分。加上设计要求一直在改动,成飞为此在软件设计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成飞的天才工程师杨伟的带领下,飞控设计团队最终完美的编写出一整套飞控,歼10的飞行品质之高令飞过的飞行员都赞叹不已,杨伟这个15岁上大学,21岁就研究生毕业的天才,绝对名不虚传,后来我们四代机歼20的总师就是杨伟。歼10 凌虐 苏27的传说。原来圈子里有传说 歼10在研制阶段曾经和空军装备苏27的部队干过一架,全胜!当年也是空军那群官僚思想的将军一心想停了歼10,把剩下的钱拿去买苏27(能拿毛子不少回扣)。02年刘亚洲在到成飞考察,跟几个试飞员聊了起来,说起歼10的性能如何,几个试飞员当即表示,歼10脚踩27,拳打30,后来这些话传到成都军区一支装备苏27的部队。最后双方杠起来决定真刀真枪打一仗。苏27面对雷强这些精锐试飞员驾驶的歼10,全是就是被肛的节奏。两架歼10原型机对阵4架苏27,传言结果4:0,苏27全部被击落,歼10毫发无损。现在空军普遍认为 歼10是我军空战性能最好的飞机。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解析余旭牺牲:现场有几架歼10
导读:八一飞行表演队在珠海航展结束没几天的时间里就发生了飞行事故,飞行员余旭牺牲,举国震惊,这几天全社会都在哀悼,在寄托哀思的同时,客观分析本次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的文章,却几乎不可见,同时女性是否适合担任战斗机飞行员的争论也不绝于耳。
  其实飞行是一项高危的工作,发生事故本身非常的正常,本次大家这么关注主要因为是一位女飞行员,而且还是第一代战斗机女飞行员,同时刚刚参加完珠海航展的八一飞行表演队又比较受瞩目,而事故本身更是异常的惨烈。
八一飞行表演队在珠海航展结束没几天的时间里就发生了飞行事故,飞行员余旭牺牲,举国震惊,这几天全社会都在哀悼,在寄托哀思的同时,客观分析本次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的文章,却几乎不可见,同时女性是否适合担任战斗机飞行员的争论也不绝于耳。其实飞行是一项高危的工作,发生事故本身非常的正常,本次大家这么关注主要因为是一位女飞行员,而且还是第一代战斗机女飞行员,同时刚刚参加完珠海航展的八一飞行表演队又比较受瞩目,而事故本身更是异常的惨烈。坠机事故现场坠机事故现场坠毁飞机残骸校长将就本次飞行事故(包含飞行动作,训练水平,事故责任,弹射座椅性能和方式,副翼是哪个位置,跳伞成功的男性飞行员可能是谁,坠毁的双座歼十可能是哪一架,以及女性是否适合飞行战斗机等一系列问题做一个具体分析,分析本身不涉及国家机密,仅仅是个人的猜测和分析解读,希望做到抛砖引玉,欢迎探讨。飞行是个风险极高的职业首先,飞行是一项风险极高的职业,飞行本来就是冒险家的职业,从事这个职业开始,就要抱有牺牲的心理准备,而飞行表演队因为要做各种特殊的更为危险的飞行动作,比一般的训练飞行风险更高,历年全球各国航展现场和日常训练也是经常出现各种惨烈事故,全球莫不如此,所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很多表演发生事故,飞行员都是最后一刻弹射跳伞成功,后面再分析弹射跳伞时还会做详细分析,下图美国雷鸟飞行表演队坠毁的飞机,雷鸟是久负盛名的世界数一数二的飞行表演队,也曾经出过五架飞机以编队形式一起撞地坠毁的惨烈事故。俄国米格29飞行表演,坠毁的最后一刻弹射逃生:勇士的双座苏27型成功弹射瞬间:那么八一表演队的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看一下各国主要飞行表演队的编队飞行图片,综合来说在第三代战斗机表演队里处于中等偏下的范围,目前用第三代战斗机作为表演用机的空军大国只有 美国雷鸟用f16,美国蓝天使用f18,俄国勇士用苏27,俄国雨燕用米格29,中国八一用歼10。美军蓝天使飞行表演队的密集编队美国雷鸟的密集编队双机编队倒飞到目前为止同等难度的飞行动作我国八一表演队都没能做出过,客观现实是我军的飞行水平跟一流老牌空军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俄罗斯勇士队和雨燕队混编:勇士队编队:本次事故深度分析事发时最少是两机编队,最少存在于三名飞行员,到底是哪位飞行员操作失误造成惨剧,从现有信息来看,长机双座歼10在事故当时到底是谁在驾驶,歼十战斗机不存在专用教练型,一般来说双座战斗机,如果用于教练飞行,教官应该座于后座,学员座在前座,而八一表演队很奇怪,中校军衔一级飞行员座于前座,上尉军衔女性二级飞行员余旭反而座于后座,只能认为因为前座视线更好,所以,表演飞行时应该还是前座军衔和技术更好的飞行员更多的实际操作飞机。而且在没有加大推力的前提下,双座型战斗机因为增加了一名飞行员及相应的设备,空重是增加的,飞行性能是下降的,这对高机动高难度的飞行表演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世界上用双座战斗机用于表演的也不多见,其实际意义也不大,按说飞行表演队的飞行员应该是整个空军最顶尖水平的,从军衔,飞行员等级,飞行时长来说,本批次也是第一个批次的女性歼击机飞行员更多的应该属于象征性意义,一老代一新的格局,当然女性飞行员在八一表演队乃至整个空军的存在不仅仅是象征意义,还有其它的原因,文后面会再次说明,所以综合分析来说,正式的重大的飞行表演,以余旭为代表的女性飞行员不太可能操控飞机直接参加飞行表演,当然,事故当天显示是飞行训练,双座机是谁在操作训练就不好判断了,不过从飞行水平和军衔上来猜测,当时谁在操控飞机的可能性是双座前排飞行员高于双座后座飞行员(余旭)。上下两图是本届航展第一天,老蒋拍摄的08号双座歼十,放大后可以清晰显示本机处于编队5号机位置,是两名男性驾驶员。目前来看,本届航展第一天08号双座机随队上天表演,老蒋拍的照片可以看到,飞行员为两名男性,而余旭自己受采访时也说会第二天11月2日参加表演,以下是2号表演的照片,从历史照片分析,八一表演队应该一共拥有5架双座型歼十,事发当天坠毁的到底是哪一架呢?下图是2014年同时拍到的出席航展的三架双座型。目前从掌握的照片来看,双座歼10整个八一队一共存在5架,编号分别为08,09,10,11,12,上下图参考。下图为放大的余旭在10号机后舱位置的图片,座舱边数字清晰显示为j10s型0315,照片显示余旭坐在后排位置。本次坠毁损失的最大可能就是这架编号为10的双座歼十,这架也非常可能是余旭经常驾驶的座机,不过下图很有意思,照片显示余旭坐在前面位置。下图编号11的双座歼十:编号11的双座歼十编号12的双座歼十而本次幸存的男性前座飞行员目前分析极有可能是余旭的老搭档空军中校魏国毅,主飞2号机位的魏国毅,一级飞行员,空军中校军衔,山西忻州人,现任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飞行二大队大队长。先后参加第八、第九届中国(珠海)国际航展飞行表演,2011年和2012年中国国内巡演等重大飞行表演任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下面4位女飞行员的合影从臂章分析,两位同属编队第4位置(应该不是一架飞机,而是各配合另外一位更高军衔飞行水平更高的男性飞行员),余旭处于编队第2机位,另外一个女飞行员臂章显示处于编队第3机位,四位同期的女飞行员军衔都为上尉。从目前来看,是最少双机滚转动作,发生碰撞,飞机受损失控后,余旭弹射后不巧撞在了单座僚机副翼上,据说事故现场非常的惨烈,大家可能都知道民航经常有高空撞鸟的事故,在高空高速发生碰撞。。。。。。其状态,下图是编队表演的几种队形图。但是这里还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疑问!事故现场到底存在几架飞机?按照叙述,假如现场只有两架飞机,两架飞机发生碰撞,双座机受损严重到以至于必须马上放弃飞机弹射跳伞,时间紧迫到等不及几秒钟时间另外一架飞机驶离到50米外的安全距离,另外一架飞机即使没有损伤到重要部位也会受到损伤,而余旭在弹射后(很可能人和座椅还未分离)撞上另外那架飞机的副翼,如果两次撞击都是同一架飞机,这架飞机居然还能撑到自行迫降,真的是结实到匪夷所思。如果说之前做滚桶飞行与双座机发生碰撞的是一架飞机,碰撞后未受到重创尚可操纵返航,而余旭弹射后与另一架飞机副翼相撞,飞机受损有限尚能操纵返航,还有一定的可能性合理性,如果这种猜测成立,那在现场训练的就应该不止2架歼十战机。当然现在也有人说当时双机做的动作是双机横滚,当时到底在做什么动作,如何产生的碰撞对于分析差别巨大,在正式揭秘前,我们也只能猜测了。“双机滚转”,真正的全称叫“双机绕轴滚转”。这个动作要求一机低速平飞(往往是长机),另一机以此为轴进行滚转(往往是僚机),过程中双机速度、高度要保持一致。这个动作真正的难点是,在时速不大(只有400-800公里)、高度很小(最大高度只有2000米)的情况下,僚机并不以自身的轴线滚转,而是围绕长机平飞拉出的烟雾为“轴线”进行螺旋滚转飞行。下图较清晰的展示了双机滚转动作的轨迹。副翼的定义和位置。。。。。其实通俗说就是余旭弹射后不幸的正好撞在了相对处于双座长机上方(相对于飞行员头部上方位置)的僚机后机翼部分,以往飞行事故造成飞行员丧生的情况,除了随同飞机一同坠毁或者跳伞失败外,还有几个常见的原因,一种是座舱盖抛弃或爆开失灵或滞后,飞行员身体特别是头部碰撞座舱盖,造成头部重伤或者颈椎受损死亡,另一种弹射后飞行员与紧随其后的本架飞机的垂直尾翼发生碰撞,下图红圈处就是歼十的副翼位置。下图用手头两个飞机模型来假设演示一下事故发生时双机可能处于的位置,僚机应该处于余旭所在双座机座舱弹射位置相对上方50米以内,僚机的飞行姿态有可能是倒扣状态也可能是正常状态。而当时双机做滚转动作时,双座歼十很可能是处于平飞状态作为轴,另一架僚机围绕轴做滚转动作,这样的话,如果发生碰撞,主要原因很可能来自于做滚转动作的僚机。双座飞机弹射的顺序是后座飞行员先行弹射,前座后弹射,相对而言,后座先行弹射安全性更高,因为后座弹射后会对机体产生震动,很可能会使本身就不稳定的机体产生更不可预估的机体姿态变化,而且,在危险瞬间,早弹射一秒生存的机率也会大大加强,弹射的相对距离可以达到50多米。弹射方式大概有两种,一种为“抛盖后弹射”,用气流或火药将舱盖抛掉,在坠毁的危险时刻,抛弃舱盖需要耽误0.5秒,这0.5秒可能生死攸关,下图为美国f18战斗机,可以在小图清晰看到舱盖被整体爆破抛弃,大图紧跟其后飞行座椅火箭弹射,飞机已经处于倾斜角度,座椅一弹射出舱即自行调整角度使飞行员头部向上。后来又出现了“穿盖式弹射”,不掀座舱盖子,连人带椅子直接冲上去,把舱盖顶破,这种方法比抛盖节约时间,但飞行员脑袋和脊柱遭到重创的危险又增加了,7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新技术,在舱盖上铺设微型爆炸索,一旦需要弹射,直接把舱盖炸成碎片,省事又安全,但碎片也可能对飞行员造成伤害。下图可以看到一架表演的米格29在机体接地前的一瞬间弹射成功。可以见到红圈内座椅上方尖锐物,作用就是为了冲破仓盖。而双座舱战机弹射又出现了协调问题,双座舱战机有两名飞行员,在驾驶和作战时可以互相帮助,但当必须弃机时,弹射工作却更加复杂,一名飞行员的弹射产生的碎片、烟火以及张开的降落伞,完全可能干扰另一个飞行员弹射,而双座又分为并列双座(飞行员左右并列,弹射时可以同时弹射角度分开)和串列双座(飞行员前后串列座)。“串行双座”(两个飞行员一前一后驾驶)情况则更为复杂,通常的解决方案是先后弹射。即先把后座上的飞行员弹出去,然后再弹前座飞行员,利用时间差拉开空间距离,避免干扰。显然,对于前座飞行员来说,由于他必须等后座弹射之后再弹射,时间上滞后,而且飞机的状况已经有所变化,所以危险性要大得多。通常前后座弹射的时间差可能达到1秒钟甚至更多,如果是低空弹射,这个时间很可能就意味着生与死的隔阂,这次事故后座的余旭应该是先行弹射,可是运气非常不好正好撞在相对位于座舱上方位置的僚机,而前座飞行员晚了一秒幸运的躲过,受了轻伤很可是被先行弹射破碎的座舱盖碎片击伤。下图我们在看一个两张完整的歼轰七串列双座战斗轰炸机坠毁瞬间,接地距离非常的近,目视只有后舱飞行员成功弹射,歼轰七前后座弹射间隔时间为1秒,而类似的欧洲狂风战斗轰炸机是0.36秒。歼十A型装备HTY-5型弹射座椅,是我军装备的第三代零零火箭弹射座椅,研制时间很早,但定型装备较晚,属于微爆索穿舱火箭弹射座椅,是专门装备歼-10研制的同时也装备枭龙战斗机下图为歼十测试弹射座椅的实验图片,可以看到破碎的座舱玻璃盖。现代弹射座椅被称为零零弹射座椅,弹射座椅能在0至25千米的飞行高度和0至1200千米/小时的飞行速度内有效工作。但在俯冲、横滚等飞行状态,仍需要一定的离地高度,称之为最低安全救生高度,弹射座椅平均救生率大约为80%。目前俄国的弹射座椅多次在极限环境下挽救飞行员生命,我国的尚需时间检验。下图为美国f18战斗机坠毁前一刻飞行员成功弹射,飞行员已经与座椅分离,降落伞已经打开。下图雷鸟的f16也是在整个抛弃座舱盖,弹射座椅已弹射,人与座椅还未分离,但弹射时飞行姿态很好。女性适合当飞行员吗?最后一个问题的探讨,从生理上心理上,女性适合当飞行员吗?就大脑结构而言,男性的大脑体积比女性的大些,但是女性大脑的胼月呧体较大,神经细胞比男性多出11%。在感知方面,女性的听觉,嗅觉和触觉要强于男性,但视觉和空间知觉能力相对较弱。在记忆方面,女性倾向于机械识记,男性倾向于意义识记。就心理耐受能力而言,女性比男性强得多,也更为稳固,心里恢复能力也强。就思维方式而言,女性乐于形象思维,男性擅长抽象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而且女性承受疼痛和耐寒的能力远超男性,心理上女性更为坚韧忍耐力更强,面临绝境男性往往更容易精神先行崩溃,细心耐心上女性也大多优于男性,但在身体本身的强壮上显而易见与男性相差甚远,驾驶战斗机飞行作战是非常耗费体力体能的,必须要有足够强壮的体格支撑,上图四名女战斗机个飞行员体格除了一人外,另外三人明显过于单薄。女歼击机飞行员相对而言在女性飞行员中一定是最为出色的佼佼者,文章开头我们探讨过女性飞行员除了作为战斗机飞行员而存在,还有更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另一种存在必须,余旭曾经表达过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女性宇航员,这是人类探索太空所必需的,美俄等航天大国,都有从战斗机飞行员中挑选宇航员的需求,可以说女飞行员存在的价值更大的是作为女航天员的后续梯队,对中国而言同样重要和必要。二战时期战机的最大过载大都设计为 6G,这是没有抗荷服时人体经过训练后所能承受的最大过载。身体相对赢弱的女性也能承受!但是喷气时代有所改变,7G到9G,F-22达到了12G,专用抗荷服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承受更大过载,依赖科技的进步,近年适合女性,特制的抗荷服和飞行装具研制成功,针对女性生理身体特点做了有针对性的重点改进。一般抗荷服的原理和结构导致女性不适合使用,抗荷服的基本原理是逆向机动时血液流动的方向,阻止血液向某个部位过于集中造成大脑缺血。所以富含血液的区域和必经之路就是重点要通过外力作用来阻止血液逆流的区域。例如胸部,大腿根部,小腿肚,大腿肚,有些会延伸到手肘,外在表现就是衣服上会有很多鼓起包含管子的口袋,基本上抗荷级别越高,覆盖的面积越大。抗荷服上的管子就是气管,上飞机和抗荷系统连接,平时是松动的,一旦做大的机动动作,抗荷系统会感应到补偿需要,向气管中瞬间通高压气体来压迫相应部位的血管阻止血液流动,一旦飞机改平后立即放掉以免飞行员不适。现在科技的进步弥补了女性生理上的部分缺陷,女性是可以适应战斗机飞行员这一岗位的。(作者署名:蒋校长)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歼1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