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mm的子弹和7.92mm子弹 威力的子弹那个更适合抗战时的中国国情?

为什么7.92mm的子弹不用了?_百度知道
为什么7.92mm的子弹不用了?
二战时德军使用的MG42机枪用的子弹就是7.92mm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又是你啊楼主!二战以后北约和苏联都改成7.62mm的了,其他国家的大口径子弹也与时俱进,当然也有别的口径的,比如国产的5.8mm,北约的7.62mm和5.56mm,苏联的5.45mm,反器材的12.7mm等。
采纳率:75%
因为二战后美国称了北约的盟主,于是令旗一挥,号令北约诸国全部遵从盟主的口径标准,否则将来苏联坦克开过来时,盟主的弹药就用不了。在此背景下,7.62毫米成了北约标准口径,后来的5.56毫米也是一样的硬性推广(不如叫摊派更合适),当时是死了一批口径标准的,除了德国的7.92,法国的7.5,英国的7.7,连日本的6.5都没能幸免,全被老美统一了。
早就不用了,二战后北约早就统一口径了,中间口径用7.62*51毫米子弹,德国的G3就是如此。
小口径子弹的长径比更大,在人体内的破坏性更大,口径小,质量小,单兵携弹量就可以提高,由于口径小,所以侵彻性下降,但是在现代战争中,突击步枪主要是在二百米之内作用,这样的距离,小口径足以应付
因为没有7点92毫米口径的枪了,所以不用这个子弹了。
德国加入北约后,美国强迫北约全部统一成7.62mm的子弹,不光德国,英国以前也用过7.7的子弹。MG42统一口径后叫MG3.楼上的答案有点牵强吧。历史上很多枪都是因为有了新子弹才出现的,就比如AK47
其他5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子弹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抗战时期中国步兵的帆布子弹带能带多少子弹?_百度知道
抗战时期中国步兵的帆布子弹带能带多少子弹?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挺东北军老兵介绍过,子弹带可以装200发!!!通常是2个5发弹夹装一包。
不是貌似好像一格袋装一排(5发弹桥)吗?
是的!!以下是国军德械师的单兵介绍:每个士兵标准个人装具包括弹带,水壶,干粮袋和防毒面具,弹带为帆布长条形,不同与德军的皮制弹包,通常是一条长弹带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最后以布条打结扎紧,可以携带20个子弹夹.也有少量采用两条短弹带或在胸前如X型交叉,或在两肩下如V型分叉,或在肩上腰上各一条.
参考资料:
采纳率:58%
来自团队:
这种帆布子弹带不是标准的军用装备,有时甚至是自制的。所以装的子弹数没有一定。参考中央军与晋绥军的标配,普通士兵全负重子弹带装满的话可以带100--150发左右的步枪弹,可供高强度战斗2小时左右使用。
不一定啦,如果你说的是一个格的话可以装5/6发,一整袋就不一定了
25发到50发不等
我听说是300,十字带。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抗战时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日本6.5MM子弹打在人体真只是一个小洞吗
我的图书馆
日本6.5MM子弹打在人体真只是一个小洞吗
抗战爆发时,精锐的第36师装备了4800支步枪,到了44年仅有1700支步枪,实力下降巨大,但是仍然作为主力参加了中国远征军。
中国军队步机枪是主要武器 大炮极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由于正面战场密布山地水网田地,北方战场是巨大的游击区,所以在中国战场轻武器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武器,战斗形式也以轻武器近距离对射为主要形式。就是老天爷送给日本几个虎式坦克师团在中国湖南湖北的山地水网和华北追逐游击队也是毫无用武之地。
众所周知30-4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整体社会处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只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工业实力,中国士兵在抗战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步枪和机枪,军直属火炮最多的就是迫击炮,极少数重型榴弹炮在中国军队里都属于战略武器,轻易不敢动用,也舍不得发射炮弹。
作为中国军队最重要的武器步枪,在中国军队里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6.5MM,7.92MM,6.8MM,7.65MM,7.62MM等等各种口径,尖弹,园弹各种弹型,原装弹复装弹应有尽有。就是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出来的也是质量参差不齐,更加上各地军阀根据自身情况对所产枪械做的改造,导致即使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的在零配件与弹药方面也不能通用的局 面,如果进行细分的话,仅步枪一项国军就有上百个品种,一种型号的步枪就可能有10多个不能通用的变种。所以要具体说中国军队的步枪性能,那是没有办法说的。
截止到1944年9月,美援武器交给内地400万中国军队的步枪只有1000支,王牌第74军去领美械,只得到了2支冲锋枪,还不够装备军长警卫员的。
汉阳造结构简单 适合文盲士兵使用
中国军队使用最多的步枪肯定是总数超过100万支的汉阳造和中正式步枪,一个仿自德国委员会1888式,一个是仿自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在抗战时期战争紧急,工厂也是唯以生产数量取胜,再加上缺乏优质钢材,导致这个时期生产的汉阳造步枪质量并不高,而汉阳造使用的圆头子弹,在世界上也早就过时了。这种初速很低的圆头子弹在射程和威力上都要比尖头弹小很多。汉阳造的优点是全长1.25米,刺刀长近40厘米,就和一支小梭镖一样,很适合进行白刃战(只是刺刀产量非常低,不得不装各种杂牌劣质刺刀)。这种步枪简单,实用比较适合中国军队的文盲士兵使用。
刚才说的是新式汉阳造,至于老式汉阳造,人送外号老套筒。都是些使用至少超过20多年以上的老枪了。膛线磨损严重,子弹打出去200米就开始晃悠了。可想精确射击距离也就是几十米的水平。这在战斗中就特别吃亏,只有对方打你,你却很难有机会还手。这样的步枪在抗战时候被称为烧火棍。
这样的烧火棍为什么不淘汰呢?原因很简单,抗战爆发的时候中国军队有100万支步枪,开战4年损失了55万支步枪,可是中国的年产步枪数量只有8万支左右。但是军队数量却在这4年扩大了一倍。这里面的差额至少是百万数量级的。烧火棍也比菜刀好使啊,这些烧火棍也就一直堂而皇之的继续在中国正规军里装备了。
缺乏装备补充 精锐军队越打越弱
我们知道当时中国军队有1个特别精锐的德械师第36师,他们在抗战刚爆发的时候,有4876支步枪,351挺轻机枪,76挺重机枪和24门迫击炮,16门山野炮,经过7年战争,到了1944年豫湘桂大会战时期,作为中国远征军一员的第36师只有1784支步枪,156挺轻机枪,48挺重机枪,山野炮是0。在抗战中,中国战场为什么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反攻,原因就在这里,中国军队不是越打越强,而是越打越弱了。到了最后根本就是苦苦支撑了。
中正式步枪则是中国军队主力部队的标签性武器,威力比较大,精度不错,质量优良。但是问题是后坐力比较大,那时的中国士兵大多身材瘦弱,实弹训练少。对这种后坐力比较恐惧。而且这种步枪比较短,不适合拼刺刀。
虽然中正式步枪威力不错,但是准确射击距离很近,士兵又没有经受过严格的射击训练。因此在和日军对射的时候就非常吃亏,到了战争后期,大量复装子弹进入部队,导致中正式步枪的射击精度大幅下降,在战斗中与日军对射,被日军打出1比5,1比10伤亡比的战斗比比皆是。
日军一般使用步兵炮和掷弹筒打击中国军队的轻重机枪阵地,中国军队缺乏相应武器对抗,几乎每次都是损失惨重。图为日军步兵炮阵地。
捷克式可以换枪管 但没有备用枪管
中国军队在二战使用过的轻机枪种类也是非常繁多,当中的核心主力就是捷克26式轻机枪。捷克式的优点就是制造简单,维护简便,很少出故障,对于刚从偏僻农村来的文盲士兵来说,枪械出故障是最头痛的事情。而且这种枪对环境使用能力更是超强,从寒冷的东北到炎热的广东,大江南北都没有问题。
捷克式机枪在中国军队的主要使用方法就是连续不断的三发点射。1-2挺捷克式轻机枪交替着,长时间进行点射压制日军。甚至是彻夜开火,阻挡日军前进。捷克式的缺点就是装弹量太少了,只有20发。一般点射6次,7次就得重新换弹夹。没有办法进行压制性射击,可以说捷克式轻机枪实际上类似于自动步枪比如勃朗宁1918式。
捷克式虽然可以更换枪管,但是问题是中国军队没有那么多枪管可以更换,而捷克式打200-300发子弹就会过热,导致子弹乱飞毫无威力。日军一般就是通过中国军队的捷克式机枪开火来判断来的是什么部队的,如果刚交火,那边的中国军队就使用捷克式连续扫射,那就说明这是一支菜鸟部队不足为惧,如果对面的中国军队不慌不忙的从各个角度交叉点射,而且还不断变换射击位置,那就要认真对待了,来的肯定是中国军队中的精锐部队。
苏式机枪太沉重 不适合炎热地区
中国军队还装备了800多挺,芬兰M26机枪,那简直是精度之王,在苏芬战争中大显神威。可是到了中国战场,由于中国风沙大,这种精密的机枪变成了故障之王,各种故障和卡壳。
苏联的托卡列夫-马克西姆机枪,中国军队也有1400挺,但是这种机枪空枪就有26斤重,加上弹药什么的达到了60斤,让瘦小的中国轻机枪手在长时间徒步行军的时候苦不堪言。
DP机枪,就是转盘机枪,弹药量大,坚固耐用,结构简单,训练方便。中国一看不错,进口了一批装备了第74军等精锐部队,但他的问题也是太重,容易卡壳,不适合在亚热带地区使用,在夏天由于,这种机枪不能换枪管,打200发就要休息。而在寒冷的苏联这却不是一个问题。
中国的另一个机枪大户是抗战前后进口的16000挺比利时FN-BAR-M1930式机枪,射击精度高,制作精良,训练简单。这种花了大把银子买来的名牌货到了中国以后,都是专供精锐部队使用的,指望着他们建立功勋。但是这种极为适合战场使用的机枪,也存在着弹匣只有20发子弹的问题,但是他有一个优点,让部队爱不释手,就是是个 7.92MM × 57MM弹就能使用,什么重尖弹,轻尖弹,圆头弹统统能打,象个栓动步枪一样不挑子弹。
日本三八式步枪的做工非常精致,而中国国产步枪很多都是小厂赶工制造,实际上根本达不到纸面性能。
38式步枪可以作为狙击步枪使用
日本陆军的轻武器有4大特点。远射程,精确度,寒区作战和白刃战。简单的说就是在寒冷的远东,自己肯定是以少打多,就要利用自己精确地射击远距离击杀苏军,精确射击是最好的节约弹药的办法,应为在辽阔的远东,补给车不可能老随时跟着你走。在必要时刻还要可以进行勇猛的白刃近战。
所以才有了当时世界最长的步枪,38式步枪秉承了日本武器制作精良的传统,做工精细。还配备了硬度最高的刺刀30式刺刀,而变的很适合白刃战的38式步枪。选用的6.5X50MM子弹,速度快,枪口几乎没有闪光,而且声音很小,在远距离杀伤力量大。按照美国的说法,这种子弹可以在150码的距离或者更远的距离可以打穿我们的钢盔。后来38式步枪在太平洋战场上做为狙击使用,比专门的配备了瞄准镜的专业狙击步枪还要受到部队的欢迎,应为你根本就不知道枪是从那里打来的,无烟无焰,让人苦恼。
三八式步枪可感后坐力不明显,便于射手发挥水平,实战射击精度极高。非常适合训练新兵,很适合身材不大的亚洲新兵快速提高射击成绩。按照日本陆军在1929年的射击教范规定,步枪要最远在400米开始射击,轻机枪在600米开始射击,重机枪在800米开始射击,而狙击步枪要最远在1000米开始射击。这样在中国军队进攻日军的时候,日军步枪在400米距离就已经准确开火了,等你到了30以内,日军都已经可以开火好多轮了,中国进攻部队也已经损失惨重。中国军队由于训练水平和武器性能,一般选择在防御时50米以内开火。实际上只有1-2次射击机会。
日本96和99式轻机枪上,大多装有瞄准镜,以提高准确度,甚至日军经常以机枪当做狙击步枪使用。
11年机枪需用专用机枪弹 否则卡壳
日军的机枪主要就是11年式,96式和99式。在抗战初期,日军使用的基本上全部都是大正11年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11年的供弹方式是漏斗式供弹,射击的时候只要将6个装有5发子弹的弹夹放进去就可以连续射击。目的是为了步枪和轻机枪弹药和弹具通用。但是这个独特的设计有一个问题,就是结构太复杂,对污垢敏感,当用于大角度高射或俯射时,在子弹装填完毕时,必需扣上弹簧盖板。使用普通步枪子弹容易过热,到最后还得使用专门的轻机枪子弹,才能进行长时间连续射击。
这种机枪的优点是日本机枪所重视的弯枪托特别适合抵肩,射击舒适,精确度很高。
96式机枪配备瞄准镜 战场精度高
日本在1936年开始生产的96式轻机枪采用了30发上插式弹夹供弹,瞄准孔可以左右调整,应为在上面的弹夹档住了视线所以把准星放在了左侧,而且准星还有护翼保护,以免碰撞,影响射击精度。最后还在96式轻机枪的机匣变上安装了瞄准镜。这个在轻机枪安瞄准镜2战很罕见的。也使日本的轻机枪手拥有了惊人的准确率。99式轻机枪实际上就是使用7.7X58MM子弹的大威力96式机枪。日本96式机枪的优点是安装了瞄准镜可以轻松地准确点射400米以外的目标,而你的机枪没有这个瞄准镜,所以就看不清楚,也就自然地无法压制日军机枪,这也可能是日军防御的阵地很难打的一个原因之一吧。
日本6.5MM子弹,实际上至少有3种款式,威力全不相同,只有早期弹才是在近距射击容易造成小穿孔。
92重机枪枪架沉稳 配夜间瞄准器
日军重机枪主要就是1932年定型的92式重机枪。日本把这种机枪做成气冷型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水冷机枪的1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在寒区作战,还要给水冷机枪和水桶放防冻液,和射击的时候有白雾容易暴露目标,而且到了战地还要找水,很麻烦。而且92式重机枪的可折叠的外八字握把,和按钮式射击扳机,都是为了适应寒区作战地,道理很简单,那就是适合带厚手套操作机枪。
92式1个气冷机枪有54公斤比马克辛这个水冷机枪的49公斤还要重,实际上92式的枪身只有26.6公斤,还算可以,重要的是马克辛式重机枪还需要加4公斤水呢,加完水也是53公斤地。而且还要随身带8公斤水,实际上重量是很大的。
真正让92式重机枪重的是他有一副重型枪架,有27.8公斤比机枪本身还要重。枪架重的第一个好处就是稳定性特别的好,而且这个枪架还是前驻锄宽大,各条腿受力均匀。最多射击的时候只有轻微的左右散布,但基本上不会有很大的高低散布,射击的时候左右散布还有利于散射压制呢。而且这个枪架可以调节高低,以增强隐蔽性。
这样一挺有可以调节高低,稳定性非常高的重型枪架,配备有光学瞄准镜,枪口有消焰器,枪身准星上还有夜间瞄准器得92式重机枪在战场上,特别是伏击战中对中国军队的威胁特别的大。
美军对6.5MM改进型尖头弹的评价是子弹在进入人体后会在里面发生爆裂,弹芯和披甲分离,导致子弹穿出人体的伤口特别的大,如同达姆弹一样。
日本6.5MM子弹真是只打一个洞吗
关于日本6.5MM子弹的威力,各种说法都有。其实究其原因是事情已经过了几十年了,中国很多人还是不了解自己在抗战时期的对手旧日本军队。日本的6.5MM子弹,其实并不是一种,日本有三种6.5MM子弹,其特点都不一样。
早期的6.5MM弹,实际上是个圆头子弹,威力最小,还飞的特别的远,一打就是一个对穿的小洞,很难在人体内翻滚,只有在远距离中弹,这种子弹才会在人体内翻滚,近距离就是对穿。
到了30年代以后,日本又开发出了一种6.5MM子弹,是一种轻型尖头6.5MM子弹,这种子弹重心有所偏后,弹芯是由铅锑合金构成。这种子弹在近距离命中人体就会发生翻滚,在中等距离命中也会在人体内发生翻滚,但是在远距离不行,和早期圆柱体6.5MM子弹完全不同。
到了6.5MM改进型尖头子弹出现后,性能又不一样了。这种子弹的被甲前厚而后薄,并有预制卡槽,重心在子弹后部,子弹一命中目标就翻滚,并翻滚后还容易碎裂,早期只用于机枪。重心在后的弹头,天生不稳定,没有足够旋转力的约束,发射出去会自动翻滚为弹头朝后,这样的弹头一旦命中物体立即就失去稳定性。几乎达到了达姆弹的效果,是威力最强的6.5MM子弹,在任何距离被命中,子弹都会在人体内翻滚。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遇到了日军正规野战部队的大量机枪,这些机枪打的是6.5MM尖头弹和改进型6.5MM尖头弹,在战场上机枪火力密集。而在抗战初期日本步枪又是老式圆柱体子弹多,只是到了中期开始新型6.5MM尖头弹才大量装备步枪。防空防空苦咖啡所以国军说6.5MM子弹中近距离威力大的也有,说远距离威力大的也有。
在华北平原打游击的八路军和游击队遇到的是日军的治安部队,打的又是近距离袭击战,不是那种大型野战。都是非常近的距离交火,治安部队机枪比较少战场上机枪火力稀松,新型子弹相对也少。使用圆柱体6.5MM子弹比较多,这就造成了近距离命中人体后,就是打出一个小洞,子弹不会在人体内翻滚。因为游击战最常见的伏击战,基本上很少有远距离开火的机会。圆柱体6.5MM的特性是远距离命中才在人体内翻滚。
而英美澳军队在大反攻阶段遇到的日军,却是装备改进型6.5MM子弹的部队,他们的评判又和中国战场的军人不一样了。美军对38子弹的威力有明确认定,从25码到800码距离的中弹伤情都有比达姆弹威力还大的记录。
中国抗战从1937年到1945年,一直在以弱抗强,勉强支持。整个日本陆军在二战都没有遭到决定性重创,实力其实一直都在。中国战场从来也没有形成大反攻的条件,所谓的美援物资,截止1944年9月,分配给内地超过400万中国军队的只有1000支步枪,1706支冲锋枪,351挺机关枪,28门小口径战防炮,30门迫击炮和96门山炮,难道中国军队就靠这点装备对百万装备齐全,主力全在的日军进行大反攻?
对于中国抗战来说,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只要能抗住一个工业强国不亡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就是对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如果中国抗战失败,那么百万日军和巨大数量的弹药就会南下,到那时无论是塞班岛,硫磺岛,还是冲绳群岛,日军数量都会翻倍,重武器和弹药数量暴涨数倍以上。美军会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机枪的口径和子弹的直径_百度知道
机枪的口径和子弹的直径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说,机枪是7.62口径,子弹都是7.9口径,这样是用不了的,需要把子弹锉小,我查了相关资料,7.62口径的机枪用的就是7.9口径的子弹,请问是这样的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口径20毫米,子弹的直径为12.7mm/14.5mm我国标准:线膛身管武器其身管内径在20毫米及以上的为炮,身管内径在20毫米以下的是枪。机枪泛指身管内经在20毫米以下的可自动连续发射枪弹的枪械。按照自动原理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加特林为代表的外部能源机枪,一类是以马克沁、勃朗宁为代表的,以火药燃气为动力的机枪,后者又可以划分为管退式、导气式、自由枪机式、混合式等多种。机枪为了满足连续射击的稳定需要,通常备有两脚架及可安装在三脚架或固定枪座上,主要发射步枪或更大口径(12.7mm/14.5mm)的子弹,能快速连续射击,以扫射为主要攻击方式,透过密集火网压制对方火力点或掩护己方进攻。除了攻击有生目标之外,也可以射击其他无装甲防护或薄装甲防护的目标。
采纳率:100%
逐一来解答你的问题1、7.62毫米口径机枪的子弹直径到底是多少正如楼上说的,7.62口径是指枪膛中两根阳线之间的距离但实际上子弹的直径略大一些这一张是苏联的7.62×54子弹的示意图,弹头收口位置,G1的直径为7.92毫米这是美国的7.62*63毫米子弹的示意图,弹头收口位置,G1的直径为7.85毫米G1位置的尺寸和枪膛的阴线匹配2、剧中的所谓7.92子弹和7.62子弹混用问题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比较混杂,主流口径是德式的7.92×57的子弹7.62口径子弹有两种,一种是随苏联援助而来的7.62×54弹药,使用的机枪主要是M1910马克沁、DP轻机枪另一种是美国的7.62×63弹药,使用的机枪主要是M1917A4、勃朗宁自动枪由此可见,大家的子弹长度都是完全不同的,根本没法混用子弹的长度不一样,根本无法塞进枪膛。即便勉强塞进去,击发的时候也会发生炸膛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加工步枪,扩大枪管直径,然后对枪机进行改造在抗战胜利后,国内兵工厂曾将7.7口径的日本步枪和重机枪进行改造,改造后才能使用7.92毫米的德式子弹3、磨子弹是否可行回答是不可行。别的不说,就说这难度,要磨掉0.3毫米,哪有这么准确?更何况磨了以后,子弹的外形受到损害,就算打出去了,这子弹也是毫无准头正如新宣传员说的,在衡阳保卫战中,10军的确磨过迫击炮弹,将82口径的迫击炮弹磨掉一点,以便放入81口径的迫击炮使用但实际效果非常差,炮弹基本没准头,在摩擦的时候还发生了爆炸,死了不少人TG昔日在东北兵工厂到底玩过类似的东西,当时在辽沈战役中缴获了一批155榴弹炮,但没有炮弹,结果就把库存的日式150榴弹炮炮弹身上加上一条弹带4、子弹混用问题某些子弹,如7.63毫米的手枪弹和51式7.62毫米手枪子弹由于尺寸非常接近,原理上是可以混用的,但在实际使用时往往会因为底火位置而发生哑火昔日西安抓魏振海的时候,魏一开拔枪对着警察,但枪没打响。事后发现,魏用的是7.63口径的勃朗宁手枪,子弹是7.62毫米的51式手枪弹,51弹的底火深一点,没打上,出现了哑火。结果魏被活捉所以说,电视剧里的子弹混用纯属编剧不懂装懂,不要听信。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你的数据是有据可查的,但是你的概念错了,枪弹口径是以它配属的枪支口径来称呼的,比如俄罗斯7.62×54mmR 步枪子弹,它的口径是7.62mm,是因为配属的枪支为7.62mm口径(这个距离是枪管阳膛线间的直径),而子弹弹头的直径是要大于这个直径的(和枪管阴膛线的直径差不多),7.62×54mmR枪弹的弹头直径确实是7.9mm。
你好,影视作品上有硬伤。除了口径不一样以外,子弹大小也不同。当时中国常见的有两种口径,7.62mm有俄式莫辛纳干枪弹,也有美国7.62mm(春田03也叫花旗中正式)步枪弹。两种子弹地缘不同,不通用!这是俄式Mx54mm步枪弹美式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枪弹(7.62×63mm步枪弹),是无缘步枪弹。二者口径一样,但是不能通用!!电视上就是扯淡,弹头搓一下是不能用的。7.92mm步枪弹是仿毛瑟的(7.62x57mm),除了中正式和汉阳造可以通用外,其他是不可以的。这几种子弹,长度和口径不同,是无法通用的。7.62x57mm毛瑟弹
7.62和7.92是两个口径的子弹,绝不是可以锉一锉就用的,里面7.62的机枪应该用的是俄制7.62*54R弹,7.92(就是你说的7.9)应该是7.92*57毛瑟弹,药筒长度都不一样,不可能通用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机枪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92mm子弹落后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