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六祖庙庙求的第十六卦什么意思呢,当时求姻缘

  前言:生如逆旅,尽头在上游  看过这样一段话:“城市边缘人——不归属任何一个团体,没有固定工作、居住地和城市,靠某种专业能力谋生,长期处于孤独和不安定之中。他们有着强大而封闭的精神世界,性格分裂并且矛盾,他们始终在思考,但和现实对抗的力量并不强大。他们注定要走上被放逐的漂泊之路。”  我觉得以上是对眼高技贫的自己相对准确的描述。  我有着不合时宜的梦想,它与传统大众价值观想背离。换言之,它与我的身份、经济基础和当下的情况相悖,所以我把它称为不合时宜的梦想。  6年前就开始有很强烈的自我放遂愿望,无奈身上有责任,心中有不安,于是以一种“犬儒”的姿态麻木地混迹于格子间,短暂的出差机会让我初次有了异域体验,这种冲破一陈不变生活跳跃,让无数个重复昼夜的苟活后滋养着更深切的渴望,最后在现实中垢烂成自己也不愿意提起的心态——我把它叫做变态的坚忍,我无数次想像着自己离开城市那一天破釜沉舟的痛快。  赫尔德林说:人们有所顾忌,不敢依源而行。曾经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如今,这一天真的来临,我要依着自己热爱传统小众文化,背离大众的价值观,寻找属于自己朴素道路。  也许路上有惊慌,我不再年轻,但我和我仅有的理想,依然是寻找自己存在的方式。6年的时间,理想开始打包,已被压缩得只剩三分之一,我才开始目光迷离、脚步坚定迈出第一步。  有一种渴望,叫“不去会死”。我知道我不去当然不会死,只是想像着自己以后的日子不能如此:心有念想,却囿于昼夜,在无形的牢笼里围观他人。  简而言之,我要在自己可控能力范围内换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走到最后才发现,世界如此纷繁,我只是去看见。
楼主发言:53次 发图: | 更多
  2015年的7月我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我把收集到的出行资料大致地点标在中国地图,然后串起来:它们像一条特立独行的扭曲线沿着中国版图的鸡肚子向鸡尾巴爬去。    沿着这条不规则的曲线一路跌跌撞撞,踩着不再年轻的步点踽踽独行:首站寻访佛教圣地禅宗祖庭——六祖道场o曹溪南华寺;      沿路寻找客家南迁重镇珠玑巷;  北上梅关古道追思文人旧事;    在南靖土楼中走马观花;    去昔日海会万邦的海丝起点古城泉州感受佛国文化与古早小食;  误访道教仙人张三丰故里及早期修道处武阳仙峰;    探访饱受争议的湖南侗族“再生人”之乡;      在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穿越回上古时代的岜沙苗寨行走;      独入神秘苗寨、探寻“换花草”之惑;  误入贵州月亮山腹地八开乡、巧遇6天一次的赶集,享受一场露天苗族民俗博物馆;      入云南徒走丙察察、体验即将消失的地狱天堂;    历经人性的丑恶和大善,偶遇梅里外转、感受藏民用脚步丈量的信仰;        外转归来,守望6740的晨曦,感觉日照金山的震撼;  
  寻找错给,在滇交界的瑞瓦小村给扎西家盖房子;        沿G214、318这条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观大道入藏;        在冰川之乡波密,机缘巧合,穿着洞洞鞋与藏民一同转嘎瓦龙神山;      进入拉萨短暂休整;      
  从青藏线出西藏经青海茶卡入敦煌,初次感受西域风情;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撒欢过中秋;        西行库车龟兹古国,感受愈近浓郁的西域现代风情;    沿沙漠公路下南疆氛围最紧张的和田,在大枣地里寻找枣王;          再西行西域以西的丝路重镇——喀什噶尔,感受最浓郁的西域风情;          最后返回沿着塔里木盆地边缘东行至枣国若羌,停留至今。          
  固定下来,开始陷入回忆,回忆前面遇见的人,走过的路。几次提笔,却总写不下来。可是不写了它,心有不甘;总试图认真一点,写好一点,正因为如此,眼高技贫的我才找不到文字的出口。这非成熟的表现:心中没有成熟立意,再多的素材也不过是流水账中的一笔。  于是,承认自己的幼稚和肤浅吧,尽量把流水账记得流畅些。
  一、 菩提、六祖、南华寺  广东这个历史上南蛮烟瘴之地,似乎没有太多旅游资源:没有大山好水,也没有如西安这类古都。每次从深圳回湖南老家坐上大巴窗外景色大致是在高楼林立、城中村与统一化网格菜地间渐变,路过这广州、佛山、江门、茂名、肇庆、四会这些连名字都让人打不起精神向窗外多看一眼地方,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没有温暖的感觉。在遇到《岭南田野笔记》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在深圳的周末,总喜欢去深圳图书馆,安静、宽敞——这是从关外密密麻麻的握手房里出来跳跃的视角与感受,是个阅读的好地方。在那里收获了很多非实用好书,《岭南田野笔记》就是其中之一,我的路线前半部分基本是沿此按书寻迹而去。  首站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说到南华寺,不得不说一个人:他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南华寺即是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      南华寺大门,南华寺的大门并未写着南华寺,它有两个牌匾,有“曹溪”,还有“南华禅寺”两个名字,它指在区分别的南华寺。不那么气派的大门,却掩盖不了它在禅宗界的地位。在惠能大师之后,禅宗才真正彻底融入了中国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禅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想必是大家熟知的句子。它来源于六祖慧能的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延伸开来的,便是他的一生。而南华寺正是他圆寂的地方,今天南华寺的六祖殿内依旧供奉着六祖真身。
    以下引自网络,六祖的与南华寺的渊源。  相传唐朝武则天时,禅宗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的东山—寺弘法,受徒很多,年老圆寂前他想在众僧中选一法嗣,于是宣布要每个从僧都作一偈,并许诺:谁的偈能参透佛的要义,就把衣钵袈裟传给谁,继为六祖。因平时大弟子口神秀博得五祖器重,自以为六祖非他莫属—,于是很快便作了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偈公布后,一般和尚都认为他的偈好,点破了修炼的方法,然而却有个不口太识字的和尚慧能,这时冒出来,针对神秀的偈,也请人写了一偈艾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后,认为慧能才悟到了佛性,决定把衣钵袈裟传于他。可是慧能出身低微;在寺里他只是个春米的和尚,神秀可能不服.日后会加害于他。因此五祖圆寂前便秘密将衣钵袈裟传给了慧能,并嘱咐慧能马上离开黄梅,南回广东避难,三年内不得出来弘法。  果然不出所料。次日五祖圆寂后;神秀发现衣钵袈裟已被慧能拿走,于第三日立即召来武僧慧明,要他率领500僧众,迫拿慧能,夺回衣钵等物。  话说慧能在离开师父之后,日夜兼程,一日逃到大余,投宿于东山寺住了一夜,次日到了梅岭,正值暑热天气,上到山顶时已精疲力倦,欲找点水喝,可是高山之上哪里有水?于是慧能把锡杖往地上一顿,说道:“天不绝吾也!”说也奇怪,他这卓锡一顿,地缝中便冒出了一股清泉,六祖喝后感到甘洌清甜,一身轻爽口,正要起程赶路,忽见慧明已追上山来,自知不是慧明对手,便把袈裟衣钵等物放在一块大石上让慧明拿去。然而慧明用尽力气也拿不动这些物品。这时慧明也有所感悟,自知不合取这些法物,又见慧能诚实,便对六祖说:“你赶快走吧,后面还有追兵.”说后自己往回走,并对后面追赶的和尚说:“慧能果已不知去向,不必再追赶了。”因此,慧能才从梅关脱险。  日后回到家乡,隐居16年后,他才公布身份。  慧能隐居山上与猎人为伴,只吃锅边野菜,猎人叫他帮忙开补鸟的网,他却把鸟的放生了——“网开一面”由此而来。  乾封二年(667)正月初八日,惠能到了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印宗正在讲涅槃经,惠能在座下参听。“因论风幡语,而与宗法师说无上道”。印宗非常欣奇,问起来,才知东山大法流传岭南的,就是这一位。于是非常庆幸,正月十五日普集四众,由印宗亲为惠能落发。二月初八日为惠能授具足戒。此时惠能30岁。惠能弘法伊始,便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禅,为岭南佛教带来了一股清新气息,在当地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他作为五祖衣钵传人的身份,更使他受到了广州方面的敬重。  惠能受戒后,就在广州法性寺开单传宗旨。次年春,惠能去曹溪山宝林寺(今南华禅寺),“印宗法师与缁白送者千余人”。惠能去黄梅前曾在曹溪小住。从黄梅回来又到过曹溪。从广州经大庾岭而到黄梅,必经韶州;惠能在往来时在曹溪小住,多少有相识的人。过去“虽犹为恶人所逐”,不能安定的住下来。现在出家受具足戒,得到广州的拥护,曹溪僧众也就表示欢迎。所以惠能回到曹溪而成为宝林寺的主导者。  禅宗创立之后,影响不断扩大,自身也不断发展,形成了曹洞、云门、法眼、临济、沩仰五大宗派(世称“五家”),它们不但取代了国内其人宗派的地位,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公元九世纪,传入朝鲜;公元十二、三世纪,又传入日本,并成为这些国家佛教的主流。此后,禅宗又自东亚传至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每年都有大批国外的佛教徒前来南华寺朝拜祖庭。  八月三日,慧能圆寂时,要门人“莫作世情哭泣,而受人吊问,钱帛,着孝衣”,最后的教诫是:“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但能寂静,即是大道。”  八月三日夜三更,惠能在新州国恩寺“奄然迁化”了。“端身不散,如入禅定”。据载,这几天曹溪有“异香氤氲,山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风云失色”等异征。早在先天元年(712),惠能归新州国恩寺,则命人在该寺造塔。入灭后,当时广州、韶州和新州三方,为争奉遗体产生了一番辩论。据载,最后达成了焚香的协议,“香烟指处,师所归焉”。结果香烟指向韶州曹溪。十一月十三日,惠能的遗体从新州迎回曹溪安葬。
  灵照塔原供奉六祖真身,是南华寺现存最早、最古、最高的建筑,为楼阁式八角五层砖塔,高36米。塔初建于唐先天年间,有1200多年历史。      与临时结伴的大姐参观僧人的食堂。  如此洁净的氛围,就连普通人吃肉的欲望都会降低吧。      
  僧人们晒的菜干,背景就是菩提树,两边各一颗。    各种茶花,一股清静的日常气息衬炎夏的寺庙比外面多一份安宁。    从食堂穿过走廊到教学楼这一段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亮点。        
        布衣布鞋,僧人们在炎夏也想尽办法让身体凉快起来。
  顶起来
  我只能说我超级羡慕,也许我要十年才有这样的机会  老婆孩子把我彻底困住了
  我决定好好看看,你发帖挺认真的
  一直羡慕能有这样的时光
  收藏了.请加油更。你说的南华寺请问是韶关的南华寺么?上学时去玩过,没想到还有这么渊源(大余是我老家诶)!
  二、 沿寻祖先的足迹,听见乡音  晚上住的南雄江边的宾馆好坑,各种设备回到上个世纪,再加上很久没有出来,折腾到1点才睡着,早上4点就醒了。  去吃早餐时下起了大雨,令人心灰意冷,甚至想放弃南方的旅程,直奔有太阳的地方。  在一个人气很旺早餐摊点了碗史上最难吃的粉。其难吃程度足让我对南雄人民的胃望而生畏。    从南雄开往珠玑巷的小中巴上全是周末放假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清一色每人一台杂牌手机,男生玩游戏,女生看小说,很多青春的面庞,却因在这个没有把控能力年纪陷入电子产品世界里而显得暗淡。  小中巴上的售票员始终操着我听不太懂南方方言报站,雨中路程让人觉得不像是去旅行,而是和一帮学生一样赶路回家。  在雨中一条不长的街道尽头下了车,在路边的店里买了把伞,把大包扔在店里,走进了珠玑巷。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去之前,沿着围墙会看到每个柱子上都写着一个大大古文,像《说文解字》那样,可以想像着每个姓氏的来源、演变、含义。  珠玑巷在唐代时还叫“敬宗巷”,因有巷内族人张兴七世同堂,唐帝李湛闻听后,赏赐给他们家族珠玑绦环,不久李湛驾崩被赐庙号唐敬宗,“敬宗巷”为避讳改名珠玑巷,沿用至今。  一条不长的巷子,各姓宗祠林立,光滑的鹅卵石路,回荡着当年的辉煌。    自唐朝开元四年以来,梅关驿道便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是大部分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也是海外千百万华侨的祖居。  我去的当天虽是雨天却还是遇到一波从沿海地区来认祖的中老年,在自家堂屋面前指指点点,唏嘘不已。  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是这样描写珠玑巷情景的:"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巷内曾经是五户一楼,十户一阁,两旁的酒肆客栈鳞次栉比。  北宋金人入侵,中原战火连绵并导致政局动荡,高宗南迁时,从中原迁到岭南避难的人就更多。  明万历广东新会进士黄公辅在其《过沙水珠玑村》一诗中也留下这样的诗句:  "长亭去路是珠玑,  此日观风感黍离;  编户村中人集处,  摩肩道上马交驰。”   如今落漠的珠玑巷还有一段凄美的故事。
  进巷子不远就看见贵妃塔,那是后人为纪念那个重情义的女子修建的。    南宋咸淳年间,荒淫的宋度宗不理朝廷事务,任由奸相贾似道弄权误国。其时,后宫一胡姓妃子,因厌恶宫廷生活,向往普通百姓的天伦之乐,于是偷偷跑出皇宫。宋度宗一日欲招幸胡妃,发现其已逃亡,即令兵马四处搜寻。面对天罗地网的搜查,胡妃自知难于逃脱,便投江自尽。  恰巧,南雄珠玑巷一商人黄贮万雇船到京城临安做生意,站在船头欣赏美景时,见江心飘来一溺水女子,忙将其救上船施以汤药。此女子即是胡妃,被救后慌称姓苏。  一来二往,胡妃与黄贮万情投意合,愿同往珠玑巷结百年好合。受皇命追查胡妃的贾似道因搜查不到胡妃,也只好向宋度宗复命说胡妃已投江自尽。  胡妃随黄贮万到珠玑巷后,夫唱妇随,男耕女织,过上了普通百姓的平静生活,胡妃也将中原文化、栽培菊花等技艺传授珠玑巷平民,大家相处十分融洽。  谁知,好景不长,珠玑巷内一赌徒因赌输钱,欲敲诈黄贮万不果,无意中得知胡妃即当年官府追查的胡妃。为了得到赏银,赌徒于是向官府告发,胡妃藏匿在珠玑巷。  当奸相贾似道接到告发,心中却犯了愁,当年自己曾向皇上声称,亲眼看见胡妃溺水,亲自验尸,如今胡妃却还好好地活着,那么自己不就是有“欺君之罪”。  于是,贾似道定下一条“杀人灭口”的毒计,欲将珠玑巷人统统杀绝,不留活口,将胡妃还活在人间的消息埋灭。贾似道便向宋度宗慌报:南雄珠玑巷人欲谋反。昏君宋度宗下旨:血洗珠玑巷。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祸,珠玑巷人惊恐万分。这时贡生罗贵挺身而出,召集众人,共谋集体逃亡之计。经过商议,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广人稀,适合生存。在罗贵的带领下,珠玑巷人97户33姓,伐竹木结筏,告别家乡珠玑巷,顺着浈江、北江前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胡妃则为了不再连累珠玑巷乡亲,在面对朝廷大军汹涌而至之时,她毅然跳上岸,与朝廷大军周旋,拖延时间,使珠玑巷人逃亡赢得时间。而后,胡妃投井自尽。      个人觉得胡妃的故事要是遇一个颇有想像力的编剧,拍成电影绝对可以甩什么《半月传》几条街。  胡妃的故事载入广东客家各族谱,这像电影的情节就发生在此刻立足于当年祖先或祖先的同辈用脚板打磨鹅卵石上,我的祖先一路南迁,以为在珠玑巷可以一直繁衍下去,没想到一夜之间又要迁往那南蛮烟障处,前面是生是死?明天在哪里落脚?满脸愁绪,匆忙而疲惫的脚步,亦如今天逆行他们迁徙之路的我。
  据《豫章罗氏族谱流考》:宋高宗建炎三年已西岁,帝妃苏氏,一时不慎,失调雅乐,致触帝怒,斥居冷宫,旋获宫女之助,逃脱出宫。至关口,遇黄贮万运粮至京,船泊关口,苏妃哀求黄收留,匿于粮船,黄见美艳,允契南下回籍,匿藏家中。后为家奴刘壮宦泄其事,传扬至京都。宋帝大怒,乃X兵部尚书张英贵严办。张尚书拟先将牛田坊(珠玑巷)所属夷为平地,然后建立兴良平寇寨。幸得我贵祖X丈梁乔辉时任职兵部,先悉此事,急遣家人星夜赶至珠玑巷,密报我贵祖。贵祖以大祸骤降,密商于乡里,立即向县衙申请迁徙,以免遭受无辜杀戮。宋绍兴元年辛亥岁正月十日,奉准南徙,于十六日晨齐集亲族戚友三十八姓共九十七户,由我贵祖统领,各携妻挈子,分水陆并进。”  这个缘由新会、顺德、东莞、南海氏族的族谱中都有记述,但史书并无元苏妃记载。  宋高宗建炎三年六月,金兵已进军汴京,苏妃之事不可能发生。此时,隆祐太后率六宫自建康往洪州避难,金人急追,途中有160名宫人失散。也许,其中一个妃子往南逃到了200公里外的珠玑巷。  另一说法是皇妃胡菊珍。《宋史 贾似道传》有明妃记载,咸淳八年,因明堂成礼,祀景灵宫,遇在雨。胡妃之父身为大礼使没有做准备,至使皇帝却辂乘逍遥辇还宫。胡父失职被罢政,胡妃被贬出宫,削发为尼。  《小榄麦氏族谱》记述胡妃故事与苏妃如出一辙。张贵英欲血洗珠玑巷,胡妃为解珠玑巷人灾难,自己出来表明身份,投井自杀。珠玑巷有一座贵妃塔,是元代修建的,便胡妃之事在罗贵南迁141年之后,时间上对不上。  罗贵是罗彦瓌的七代孙,罗曾是开国功臣,不满杯酒释兵权的猜忌,隐居珠玑巷。  以上是朱千华对当事时的考证。  个人觉得《豫章罗氏族谱流考》一说比较靠谱,也许是时间上弄错了,人已做古,任凭后人猜测、想像这落没巷子昔日的辉煌。
  在巷子中我还找到自己堂号,颇为高兴。而且彭城堂在当时算得上是大户,所以在所有的旧堂屋彭城堂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  翻开族谱,找到了自己辈字。    
  从珠玑巷出来,等了半天不见小中巴,于是盘腿坐在鞋子上,低头看书,快一个半小时,突然有辆车停下示意可以顺道载我,问多少钱,随意。看面目不算阴险,没多少犹豫就上车。  聊天后得知,车主是个医生,在南雄上班,此行是回赣州老家考资格证。在此说声谢谢。  我在梅关古道入口处下车,步行十分钟到售票处,那时还下着小雨,没有看到一个游客,不过心里已暗自发誓,无论如何也要上去。打算从古道穿过入江西,大包便没有放在售票处。  景区门口冷冷清清坐着几个当地小贩在摊前无精打采地看着我这个唯一的、却不会成为他们顾客的怪人。  入口不远的古道是嵌入山体里的,两边植被茂盛,道路时有转弯,空无一人,只听见自己的脚步与呼吸声,不免有些发怵。      古时土著人把它称为“台岭”,或叫“东峤山”.战国末期,七国争雄,胜则扩地,败则求和,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亡国的人只得流离失所,四处逃窜。梅鋗的先人是越王勾践的族人。越被楚亡后,族人只得举族逃迁。他们先是举族迁徙到浙江的绩溪一带。在绩溪聚居时,勾践的后裔,为纪念故乡“梅里”,遂统一改为梅姓。梅鋗出生后,绩溪、豫章等地区又相继处在秦、楚的兼并战争之中。陷入绝境的越族后人,又只好逃离绩溪,进入江西,然后溯赣江而上,落脚于与南越交界的台岭地区。   梅关古道为唐朝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丞相张九龄主持开建,路基宽约5米。  张九龄不满朝庭明争暗斗,告病电故韶州曲江,路过大庾岭。“岭东路废,人若峻极”“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开大庾岭路记》 ,于是给李隆基写了一道奏折,准奏,拨款十万。张当年赴京赶考走的就这条道,当年滑滚落山坡,暗誓如金榜提名一定回归里重修。张直言敢谏,不趋炎附势。冬天工程结束,山上被踩秃,于是种上易活的梅树。  话说当年皇上限期3年完成。工程开始比较顺利,随着山势陡峭,开凿越来越难。有一处层岩叠嶂,今天凿开了一点,明天又合拢上,无从进展下去。到了第50天,正当张九龄到岩嶂工地注视巨石的时候,一位老翁走过来说,“相公,想破开这巨石吗?这里是山神管辖的地方,你要用孕妇的血来祭祀才好办,否则再干十年也是白费心机。”  张九龄回到家十分郁闷,他的妾侍戚夫人正怀有身孕,过来问候情况。当她听了丈夫梅岭遇老翁事情后,就暗下决心来帮助丈夫。到了半夜,戚氏起床,冒着寒风,走到梅岭巅峰巨石旁边,手提长剑念道:“皇天在上,我乃是张九龄之妾戚氏,身怀六甲,因梅岭开凿无以进展,若皇天不弃,愿将妾命献祭皇天。”言毕,自举长剑,剖腹献身。第二天,张九龄闻讯赶来,几乎昏绝倒地。这时,又报朝钦差大臣来查看工程。张九龄忍痛安葬了爱妾,继续带人上山凿石。奇迹出现了!从这天开始,工程畅通无阻,开山山裂,凿石石开,山路顺利打通了。人们怀念戚夫人的功德,在新路口南山脚下建了夫人庙。  1063年,蔡抗、蔡挺兄弟(前者任广南东路转动使,后者任江西提刑,二人协商,分别修筑各自所在辖境内路段,补种松梅,以立梅关。      梅关古道是一条历史人文景观大道,夸张点说,五步一个碑,十步一个故事。
  过了半山亭,有两个老大爷用客家话在念《梅岭三章》,因为有些字不认识,便叫我也加入其中,原来课本上的解放后陈毅修改的。    《梅岭三章》诗稿与修改稿对比   (一)   绝命今日意若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十万旌旗斩阎罗。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廿年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种遍革命花。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我觉得陈毅藏于山洞《赣南游击词》更细致描绘当时的困境: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8万多红军由梅关折而向西。陈毅因在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留守苏区,苏区遭到国民党围剿和杀戮,其中有何叔衡、毛泽覃,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  陈是从江西根据地化装突围的,于1935年2月来到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三年的游击战。这里“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  1936年冬,梅山事件,一个派往国民党内部做兵运工作的地下交通员陈海叛变,引诱陈下山,假称共产党中央已派人来大余,要陈到大余城见面。陈在大余县城最后在一妇女帮助下撤回梅岭。当他沿古道向上时又遇到下山的国民党士兵。陈躲在山洞潜伏莽丛二十多天,国民党放火放山。  《梅岭三章》小序:一九三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解围。  后天降大雨,陈才去找项英。回住处,棚已烧,锅已砸,扯嗓喊,无人应。国民党又上山搜了一个月。忽有一天国民党撒下山,当地老百姓开始上山砍柴,才知,蒋介石在西安被扣了。  陈当年藏于梅山斋坑的岩壁从莽中,斋坑一处山凹处,用毛竹枝撑起一个窝棚,仅一米高,两平方米,以藤蔓覆盖,有一条稳蔽山道,迂回可达。敌人近在咫尺,绝未发现。  看了以上文字,想起小时候课本有篇文章《陈毅爷爷小时候》,那篇文章把这些事迹写进去多好,真切,还有迹可寻。
  再上不远就可以看到一个亭子,便是那六祖的衣钵亭,由前任南华寺方丈佛源老和尚所书。      旁边有一股不断喷薄的泉水,内浸着一些饮料和西瓜。      那股清泉就是卓锡泉的水。是六祖慧能在离开师父之后,日夜兼程,逃到大余,投宿于东山寺住了一夜,次日到了梅岭,正值暑热天气,上到山顶时已精疲力倦,欲找点水喝,可是高山之上哪里有水?于是慧能把锡杖往地上一顿,说道:“天不绝吾也!”说也奇怪,他这卓锡一顿,地缝中便冒出了一股清泉。  那些饮料和西瓜是旁边摊位的主人放的,此时主人却不在,道上空无一人。  叫了好一会,摊位老板才从树木深处出来了,聊天得之,也是客家人,早就听说她很能聊天,今天算见识了。我们的对话从古道里程到网络照片评论,又延伸到客家、梅子酒、她的顾主以及一个在山里摆摊的寂莫和下雨无人时的恐惧。这山道确实在这种下雨天有点阴气太重,一个人走着难免有些害怕。  她说这里还没修成景区之前她翻过大余岭,那是她没嫁人之前。我本想尝尝梅子酒,可她不按杯卖。我要走了,她还在扯话题。也许是梅花不开的季节,真的没多少人上来。蛮有意思的大姐。    再往上走还有一个六祖庙,但是好像很久没有开放了,庭院深深。
  公元1094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岭南,路过梅关古道时,在那棵被如今被称作东坡树的古树下,心灰意冷地赋诗《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庚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曾见南迁几个回?”像是无奈地自嘲,贬向那南蛮烟障之地,站在梅关口,再看一眼长安的方向,从此,南出梅关无故人,真是一时得意一时哀。  谁想七年后,公元1100元,宋徽宗即位,苏东坡获赦,北归再经梅关古道,在那棵大树下,心情欢畅地再赋诗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梅关古道还一棵名树,叫状元树,也有些故事。    此树大约有两个版本。  话说汤显祖十四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京试四次失利(归有光连考九次才中,汤第五次中三甲进士,三十四岁才做到六品官,喜于评论时事,人称狂奴)当时,江南水灾,饥荒;西部:蒙古侵犯;天象:1591年扫把星出现于西北天际,明神宗认为慧星出现视为上苍警告,立即颁下敕令,要求群臣修德反省。汤认为是痛斥时弊的良机,就写下《论辅臣科臣疏》,弹劾无行的辅臣,同进对皇帝昏庸以惋惜的方式作了大胆非议。结果被贬广东徐文县典史。汤临川老家,到南安府后花园,园内遍植牡丹,见众人于墙角挖倒一高大梅树纳闷:前太守之女曾在大庾岭上认识一书生常私会,后被太守软禁于此园。小姐相思成疚,不治身亡,葬于此梅下,并于生前将自己美容细描藏于紫檀匣里。后月黑风高之时,此梅会索索发响:还我魂来——的呼叫声。  汤显祖后来把这个故事编成了那本著名的《牡丹亭》  还有另一版本:  岭南的樵哥,去岭北打柴,途中,拣到一只绣花鞋,盈盈三寸,握在手里闻了闻,感觉余香,揣进怀里,继续赶路。不多时,发现前面有位女子,坐于道旁,樵哥上前问询,女子说,岭南走亲戚, 回家岭北,途中绊一跤,跌落鞋一只,被风刮去,不知遗在何处,故,希望有人帮忙寻找,否则,回不了家也。樵哥这下乐了,怀揣着鞋子,眨巴着眼睛,打着主意。  樵哥与丢失绣鞋的女子野合后生下一子,女子自己把孩子养大并中得状元,樵哥却一直找不到他们,于是在与女子野合之处立了个碑,种了棵树。    两个版本,阴气都不轻。
  再往上走一小段便到关隘了,看过无数次别人拍关楼,终于今天眼见为实,只是天气不太好。      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  不过广东人看到上面这匾题,可能会不高兴了。
  宋之问也写过关于大庾岭的文字,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率大臣发动政变,逼武后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的嬖臣张易之被杀。诏事张易之的宋之问因受牵连而获罪,于神龙元年春被贬为泷州(州治在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宋之问,可谓是庙堂权贵,也是一代奸佞小人,却与大庾岭的古驿道,结下了生死情缘。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文天祥过梅岭: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乡……  历代被贬官宦无不站在关楼回望长安,说不尽的惆怅,道不完的凄凉。    过了关楼,就是江西境内了,下几步有一个亭子,可以眺望大余岭。突然一帮花花绿绿身影出现眼前,点缀着满山的翠绿。看我拿着相机,要我帮他们拍照。他们不建议我从江西那边下去,因为到那边山下没有直接到马路,还要走好一段路,于是返回。      
  下山时看到一对浪漫的身影,后来他们在出了景区大门后,载了我一段到马路边。在此说声谢谢。    下山后向路边一大爷问往江西的车况,大爷十分耐心分析坐哪趟车快并帮我拦了快巴,车开走后才离开。我想此行遇人都比较好心善意,大概是我们都用祖先留下的乡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三、 大拙至美,土中有楼  从大余转汽车到赣州,本想走瑞金到福建,可是没有汽车过去。于是买了晚上到厦门的卧铺,去火车站附近的饭店洗了澡吃个饭,此番折腾才觉得肚子饿了,(从珠玑巷出来在对面菜市场买了此本地西红柿,吃了碗5元25个的馄饨,它发挥了大大的作用——背着大包上下梅岭,竟然没有感到吃力)  第二天早上迷糊中火车到站,出了站看到人潮,立马决定去南靖,在厦门北入口外等车时整理背包晾晒衣物,人群从我身边经过,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真正的流浪汉。  从南靖动车站出来,刚好遇到一帮泉州仰恩大学的学生包的中巴,他们是去曲江村实习的,坐他们的车就省去了中转的时间。旁边坐着一个从福州回塔下村老丈人探亲的,三明客家人,但我们已经无法用各自的客家话交流了。这个刚做父亲的男子依然很青涩,生活的压力显然已经压在他肩上——手机屏幕已经摔得不能再花了。  我们在曲江村下了车,他要去河对面老中医那抓药。  老中医一辈子守着药材店,淡然地在老房子里过着他熟悉的日子。门口有一棵近20年的仙人掌。      院子里到处是上个世纪的影子。      老医生为人和善良,儿子平常都在市里,他独着这份手艺和他的院子。        抓完药出来,夏日炎炎,打消了徙步的念头。他从村里找了辆摩的,我们一起拼到塔下村。  塔下村有一个张氏宗祠,祠堂前所竖23根高达10米的“石龙旗杆”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多、最完好的一处石龙旗杆群。那是为他们有功德的先人立的,不同的人旗杆不一样,多了华桥。          据《张氏德远堂族谱》记载,张姓始祖是黄帝轩辕氏之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公,德远堂张氏自认为是西汉留侯张良三子张典的后裔,以“清河堂”为堂号。西晋永嘉之乱后,张姓开始南渡,一支由安徽涂山逐渐南迁,唐代有一支迁往广东,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被视作张氏德远堂第29世祖,族人以成立“曲江文会”、建立“曲江市场”等形式纪念张九龄。  唐末、五代时,张氏德远堂的祖先开始往江西、福建迁徙,北宋初期,有一支在闽西宁化一带定居下来。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尊称生于南宋末年的43世祖张化孙为闽粤开基祖,这大概是因为张化孙一支繁衍的人口最多。张氏德远堂的开基祖系张化孙第4子祥云第10代孙张小一郎。祥云一支起先一直居于永定上杭一带,约于元末开始慢慢向外迁徙,张小一郎约于明初从永定金沙绉头迁至南靖县边界马头背,再迁至平和小溪,以打铁为生。尔后张小一郎的妻子华一娘又带着二儿子光昭由平和小溪迁回马头背张屋坪,并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再迁塔下村定居。  大厅两边的红柱上写着清太守张翱作的取材于张姓家族历史名士的一副长联:“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辅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旅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忍书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上下联七十八字中,包括一至十、百、千、万、亿等数字,含十四个典故。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  据张氏德远堂宗谱记载及旗杆勒石文字查考,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第一次重修至光绪三十年,这一个半世纪的岁月是这个家族人文蔚起的兴盛时期。既有国内进士及第人才辈出,又有海外百万富翁富甲一方。取得功名的有:举人1人、进士1人,明经进士1人,选拔进士1人,拔贡1人,秀才20余人。正途出仕有县令、县知事、府教谕、府书院院长及道台等。捐纳进士22人,受诰封3人,敕封3人,晋封、题封、例封各1人。他们中,在庙前竖石龙旗志念共有29人次,先后树14杆。其中个人立5杆,两人立5杆,三人以上立4杆。  改革开放以后,德远堂后裔再次恢复竖石龙旗杆的传统,但对竖石龙旗杆的资格有所放松,如女子可以竖旗杆等。1978年,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张德朗昆仲为其百岁母亲江运金老人竖一根旗杆,这是继清代十四根旗杆之后的第15根旗杆。
  村里到处在卖仙草蜜,在桥上尝了一杯,没什么味道。让人惊奇的是竟然在这旮旯里看到国际青旅。  入住后,决定去河坑,步行至曲江,进了一座土楼,门口坐着几个老人,用我不太能分辨的客家话问我从哪里来,来看看我们的烂土楼吗。那一刻,我想起了那个在骑着买菜的自行车入藏的“永恒之水A”遇到相同的情形时感概的那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在之后的路上不断有人问起,我总是笑笑,就是好奇来看看。  其实过后再问自己,我还是回答不上来。风景?家乡也有;人文?书本更详细;冒险?我并不擅长。这是一个终极问题,也许走完才有答案,也许没有答案。  走到河坑,被告之正在拍摄《爸爸去哪儿》,不让进,于是上山到景观台拍了下全景。      河边有一个老伯在放鸭子。      土楼,曾经安静地沉睡在深山里,直到上个世界八十年代,美国情报机关的间谍卫星侦察到在中国东南山区出现了新的“秘密导弹基地”,基地中密集地分布着庞大筒状构建物,还不时冒出烟雾。这个情报报告上去后,白宫指示中央情报局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美国人派出二名间谍,以旅行的名义来到中国,没有遇到任何阻碍,顺利地到了福建南部山区南靖、永定。    间谍走近土楼,亲眼看到世界东方神奇的古老建筑,看到土楼中的客家人,看到客家人用木柴生火做饭……他们拍了很多照片带回去,一切都“水落石出”。中国上千年的古老民居建筑让美国佬惊叹!  土楼的产生与中原居民大南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又出现罕见的大旱和蝗灾,中原居民大量举族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福建开始显现新的生机。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为了巩固对福建的统治,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闽,驻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唐末(7—8世纪),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    土楼内的生活很安静、和谐,大家有公共区域,用来晾晒衣物,鸡鸭成群,相互交错。      
  后来有人抗议,于是他们启动半开放模式,正在取景的楼不让进,他们在春贵楼拍摄。  下面那个方楼应该是小户人家的,土楼的生活节奏很慢,云雾从远处的山坡上升起来,人们开始生火做饭。      由于很多楼不能进去,草草看完,走回塔下,过了曲江村天快黑了,在进入售票点前不远处一个前面办事的面包车师傅顺上了我。回到塔下快8:30了。  第二天一早,决定去看著名的东歪西斜楼。它离太极水乡塔下村不过3公里多,走过去只要半个多小时。  个性就是吸引力,闽西南尚存三万八千多座土楼,绝大多数都默默无闻,藏在乡野人不知。而裕昌楼既不在著名的土楼群中,又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甚至连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混到,但却丝毫不影响此楼游人如鲫,声名在外,成为福建数万座土楼中著名的一座。      裕昌楼是典型的楼坚强,这座山村土楼东歪西斜居然已经矗立七百年了,裕昌楼位于福建南靖县书洋镇下坂村,建于元朝中期。        裕昌楼为何会东歪西斜,传说故事是这样描述的。裕昌楼建于元朝中期,为刘、罗、张、唐、范五姓合建,高五层,每层54个房间,全楼分成五大单元,每一单元一部楼梯。由于是五姓人家合建,木匠师傅和泥水师傅便由五姓人家轮流供饭,在一个寒冷的晚上,刚供完一轮饭的人家以为没事了,就早早睡觉了,而下一个接着供饭的人家以为是明天一大早的事情,也早早睡了,两家没有交接好,晚上加班的木匠师傅饥寒交迫,以为主人会送来热气腾腾的夜宵,谁知什么也没有,木匠师傅生气了,一晚上做出的楔子都不合规范,刚刚装上去时倒也看不出什么,但建成后不久,回廊木柱由二层起就开始往左右倾斜,导致整楼看起来东歪西斜的。      传说归传说,科学考证为楼址原为沼泽地,全楼回廊的支柱左倾右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这是建成后倾倒,后来打下大量松木加固地桩后重建,因年代久远,楼内回廊木柱部分倾斜,但仍经得起屡次地震的考验。600多年来,裕昌楼就是这样,有惊无险,风雨不动安稳如山。    由于是木质结构,防火就变得相当重要了。看土楼式灭火器。  
  据说裕昌楼原本是建了七层的,屋瓦尚未盖好时,一群外村人到楼后山上扫墓,烧着的纸钱被风吹到七楼的杉木柱上,后来火虽被扑灭了,但大家觉得新楼还没住就过火了,不吉利,就把七楼和六楼拆掉了。      后来楼建好后,有一天傍晚一只老虎突然闯进楼里,在一楼走了一圈后,又上到二楼走了一圈,然后从后窗跳到楼后的山坡,望着裕昌楼,撑起前脚坐在山坡上,轻轻地吼了一声走掉,刘姓人认为这是山大王对裕昌楼落成的祝贺,其余四姓人认为不吉利,老虎来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不久后,其他四姓人就把各自的单元贱卖给了刘姓人,刘姓人一直在楼里繁衍生息600多年,不仅出过进士,还出过大学教授和厅级干部。  我去的时候比较早,楼没有一个游客,楼里的人都在整个摊位,互相聊天。在楼正中的厝里买了绿豆饼,相当不错。楼里的人都很热情,不买也叫你尝尝,一直问你要不要看井。和一个卖茶叶的大姐聊天得知,楼里也是彭城堂,于是大姐更加热情,拿出族谱给我看,我找到很多处与在珠玑巷彭城堂那本族谱相似的地方。  不得不佩服建楼的能工巧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整座楼设计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大卦13开间,小卦9开间,每卦设一部楼梯,外墙设五个瞭望台。五姓人家,五层结构,五个单元、五行排列。  天井中心还建了一座单层小圆楼,作为祖堂,周围用河卵石铺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金木水火土等分五格,形状各异。  整个楼为土木结构,通廊式圆楼,第一层墙厚1.8米,往上逐层减缩10厘米,楼内墙体均以杉木筑建。整体设计不但有建造有抗地震、防风、防盗和防火之特点,更有冬暖夏凉之功效。当我走进土楼时,能明显感觉到凉快不少。  抗地震:土圆楼有抗地震功能,据永定县志记载,1940年农历正月初六日,县内发生强烈地震,倒塌不少方型土楼,而所有圆型土楼则安然无恙,而南溪村有一只土圆楼“环极楼”的大墙当时被震开尺余宽的裂缝,地震后又自行复合,现尚有一裂缝为证。因所有土楼的墙体都是设计向内倾斜,自身有“向心力”。  防风:圆形土楼可防风,因外形为孤形,风压力不大。  防火:因卦与卦间有隔火墙,万一失火,只能烧一卦,不会蔓延。  防盗:土楼还可防盗,盗贼进入土楼后,八卦门如果关闭,盗贼是难以逃脱的。    军事防御、360度无死角:楼外顶墙处每卦设有了望台,作为土楼里面军事防御设施。厨房煮饭时火烟是从每间厨房中间墙中预设计好的烟囱直上瓦面冒出的。    空气流通,楼内有天井,种有小菜,养有鸡鸭,自给自足,当时有外敌入侵,大门紧闭,楼内的人依然可以在楼内安然生活。  依山傍水,大拙至美。      如果你对建筑感兴趣,不可错过福建的土楼。它以一种朴素的美,存世七百年不倒。  由于在网上看到有朋友说四菜一汤很坑,再加上看了这么多楼,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也不想再去永定,于是决定上午离开南靖。  
  早上一人去东歪西斜楼路上,看到个路标提示,于是去捡了根棍子给自己壮胆。    从下坂寮村徙回塔下车,中途有辆小车停下顺上我。是之前在裕昌楼里遇到的讲解员。人在塔下开酒楼,带着一家三口去塔下看张氏宗祠。问我住哪,得知是沐浴阳光国际青旅,便大夸老板莫莫的能力与低调。我从河坑回去那天晚上她还出去跑步,说刷了十圈塔下。这在一般青旅老板中很少见,大部分青旅老板都是一副慵懒的状态,一身的嬉皮风。  回来在塔下村桥边的餐馆吃饭,然后等下午2点的车去南靖。    在路边又遇到《爸爸去哪儿3》在拍摄    南靖站都是按土楼样式建的。    南靖站内树上还有鸟窝。    门口有卖香蕉的,只见过青色和黄色的香蕉,没想到还有红色的香蕉。  
  @阳光海
08:10:27  我只能说我超级羡慕,也许我要十年才有这样的机会  老婆孩子把我彻底困住了  -----------------------------  有得有失,不必羡慕,你也拥有别人羡慕的东西。
  @路漫漫修遠兮
15:02:41  收藏了.请加油更。你说的南华寺请问是韶关的南华寺么?上学时去玩过,没想到还有这么渊源(大余是我老家诶)!  -----------------------------  是的,从高铁站有南华寺专线过去。
  晚上高铁到泉州,早就听闻泉州小吃大名,果然,看大街上招牌就快看饱了。坐13号经过中山路,问网上推荐的泉州时光客栈地址,问了很多人,感觉都极友好,告诉的信息都很详细,很有耐心。我想可以是泉州人民的胃都每天都是满足状态,真如自朱熹感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客栈在小巷子深处,没有任何路标,极难找。客栈二当家人很热情,话语中台湾腔有点怪怪的,客栈还有三当家,一进门就给我一个惊喜,咬着裤角不放;大当家晚上回来有点晚,依然热情地给我介绍泉州文化,帮我理清路线。  看得出他们很热爱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也是泉州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之一。  上午晚起,逛离客栈很近的清静寺、关帝庙。  关帝庙香烟太旺,熏得人睁不开眼睛,那香味容易有种置身拉萨的错觉。    看到一个戴花的女人——这极可能是蟳埔村来的。      蟳埔人,网上说是古时阿拉伯的后裔(但泉州时光的大师兄极力否定这个说法,在后来的路我也碰到了蟳埔人,由于年代久远,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回事),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传承着如此异域装饰,并不难理解。  清静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占地面积约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曾被评为中国十大名寺之首。艾苏哈卜(Ashab),这个阿拉伯语词的含义是“伙伴,弟子”;作为伊斯兰术语专指“圣门弟子”,即穆罕默德同时代伙伴、朋友、信者、以及追随弟子。      伊斯兰教入华的形式,与当时的航海贸易密切关联,泉州为中国唐宋元三代著名大海港,宋元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峰期,泉州是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而阿拉伯穆斯林则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缔造者和参与者,众多经商的穆斯林纷涌来到泉州经商定居,伊斯兰教也随着沿海路东传,故泉州也被公认是伊斯兰教最早从海上东传中国的发祥地。元朝时是伊斯兰教在泉州的极盛时期,彼时,伊斯兰教在泉州有多达七座的清真寺。      蒙元统治下民族等级残酷,蒙古人为第一等,阿拉伯色目人第二等,汉人为最低等,这使得泉州港的实际权益落入色目人阿拉伯人手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在元后期,更导致长达十年的亦思法杭兵乱,泉州港受到重创。在明初汉人复国后,民族报复,大量阿拉伯穆斯林遭误杀,其他清真寺俱被摧毁,涂门街这座清净寺为残存的一座。  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  史书上有记载的,泉州最长寿的人活了142岁,就是清净寺伊斯兰教长老——沙布鲁汗丁。    
    福建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黄秋润老先生介绍说:沙不鲁汗丁是元代皇庆年间随着使节到泉州的,住在排铺街,后来泉州当地穆斯林请他到清净寺主持,他一直到明洪武年间(1370年)才过世。后来,他的儿子接任其位,活了110岁。当年的排铺街,就在现今涂门街的附近。  夏不鲁罕丁住持泉州清净寺一甲子之久,一位中世纪著名的旅行家伊本o白图泰来刺桐港时还曾见过他。          
  在对面的好成财牛排馆点了份网上推荐的咸饭加一份牛排,味道蛮好,有点腻,可能是没吃早餐的缘故。由于都是当地人在吃饭,没好意思拍照。  吃完觉得太油腻,到关帝旁边的巷子里找水果,这边有很多卖路边芒果的,他们喜欢把芒果皮削了后放在盒子,我很担心这样储存容易变坏。不过这边都是自然熟的,味道很好。在深圳,人们是不吃路边芒果的,因为那些被汽车尾气污染的芒果要么在没熟之前就人摘了,要么熟了烂掉了。泉州却很有意思,走在路上会不时看到人们去捡刚掉下的芒果。      买了个西瓜到关帝庙后面的桥上吃,看到一两个文玩贩子背着包在与古董店里的老板神秘的交谈,像极了《鬼吹灯》里胡八一、大金牙等人。    下午坐19路车到桥南古村,去看洛阳桥。  在从蔡公馆出来的路上结识一位喜欢闲逛的阿姨。  要看洛阳桥,先看蔡公馆才知道来龙去脉。  在蔡公馆旁边又看到一刘氏宗祠,这是此行第三次看到。  出来遇到一位惊艳的蟳埔阿姨,我想拍她,没想到极力配合,先整理好衣服才让我拍。拍完后对旁边的阿姨说了半天,我们终于明白,她以为相片可以直接从相机里拿出来,她想要一张自己的相片。  我们解释了半天,终于约定明天去开元寺见面到洗好的相片给她,互相留了电话。她拉着我的电道了半天的谢谢,也许她的家人很少给她拍照,也许她真的很爱美。  ——愿我在您的年纪依然有您一样的笑容!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在市区东北郊洛阳江入海处,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当时泉州郡守宋代大书法家蔡襄倡导兴建,他撰写的《万安桥记》碑刻,就保存在桥头蔡忠惠公祠内。 “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桥圮,大石桥折入于海,桥北故址塌南四尺奇。余乃采石从海底结趾二十三,葺旧三十五,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关搂亭榭一新。”    
  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对它做了很高的评价。千百年来,一提起洛阳桥备受赞颂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实建造洛阳桥的实际主持人却是卢锡。  卢锡,峰尾卢厝人。卢锡在涂岭虎岩寺受教于其父卢仁,与他一起读书的还有他的外甥蔡襄。史志载卢锡"以处士终,生平好义,济人利物"。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建造洛阳桥。  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二里长的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为了使桥墩更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砺房"的方法,来联结胶固石块。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当时,大桥建成后,桥上还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石狮子、石塔、石亭,桥两端立有石刻人像守护。    有个很有意思男子在船上唱着闽南歌曲,声情并茂,行人在桥上观听,不时有掌声。并没有像所有的流浪歌手那样摆着装钱的容物,那古音里似乎也饱含他对传统音乐的极大热爱。    桥的尽头,转了无数个诡异暧昧巷子,来到洛阳老街。  这里气息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晚上回市里吃各种泉州美食。  中山路金鱼巷路口的五叔公土笋冻、四果汤,味道都还可以;可惜时间太晚,错过了鸡腿怣(听说这家烧烤店开了十几年了,在泉州非常有名。因为那个花生酱超赞的。不过特老板很任性,营业时间每天下午二点半开始,五六点就结束。)  关于鸡腿怣的怣字,也蛮有意思的。  它的释义有5个:尤--◎ 特异的,突出的:~为(wéi )。~异。无耻之~。◎ 更加,格外:~其。◎ 过失:效~(学着别人做坏事)。◎ 怨恨,归咎:怨天~人。◎ 姓。  晚上回去专门问了二当家,原来是老板的小名,就单字叫“怣”,发音介于“旺--瓮”之间,是“憨”“傻”的意思。旧时是贱名,民间认为起贱名孩子好养。  百度上看到,从音义上说,“怣”是个闽南语的会意字,“失+心”意为精神状态不好。厦漳泉口语里经常使用,如“怣神”(发呆)、“怣话”(傻话)、“怣直”(憨直)、“怣钱”(傻瓜一样白白花钱)、“怣力”(傻瓜一样白白出力)、怣仔(傻小子)。  再逛到羊公巷鸡排店去吃网上推荐的鸡排,可是生意太好,卖完了,只买了个鸡腿,裹上花生酱,那个味道超级好吃。十几年的老店了,可能店主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网上这么有名,服务态度很恶劣。  出来不远还有一家蟳埔美食,店里的海蛎羹和海蛎煎都不错,只是份量有点小。当晚吃不下海蛎煎了,只点了个海蛎羹,第二天特地去吃了海蛎煎,很是回味。  (相机没电了,没有拍照)
  第二天早起,去承天寺。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于崇阳门东南、南俊巷东侧。承天寺屡修屡废,历经千年,建筑规模却越来越大,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鼎盛时期殿宇曾达40多座,海内外许多名僧大德出其门庭。文革期间寺宇大毁,弥勒殿、法堂、钟鼓楼、廊庑及山亭塔幢等等被毁,其他则用作民宅、办工厂。今天的承天寺是85年在原址重修的。              元代,寺内建有七级浮屠,明嘉靖时,又增建檀樾祠,但屡遭兵焚,历代屡经修葺。      早上香火很旺,很多买各种鲜花献佛。    出了承天寺,在路边店里吃了碗还保存着古早味的面线糊,很合胃口。  步行到开元寺,路过钟楼。    一个美女从巷子深处走来。    到开元寺大门口,没看到蟳埔阿姨,打电话给她,语言又不通,最后让保安跟她说,原来她有事来不了,估记是家人不让她折腾,她说农历26那天来,那天开元寺做法事。于是我让保安告诉她,我把相片把保安寺里了。  从2015年2月开始,泉州开元寺终于结束37年售票史,实行免票制。  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师所书。  开元寺的古榕动不动就是几百年,最大的那株有800年历史。    
  人说泉州旅游可以十个字来概括:脚踩洛阳桥,东西两座塔。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  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    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双塔塔身浮雕精美。  地上掉了很多小莲雾。    
  李叔同与开元寺  李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据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而他最终也遁入佛门。    “悲欣交集”4字是他的绝笔。  我粗浅的认为也许人在生命的尽头,自我评价虽没白活,但还有未了却的心愿,回首一生,那些错过,已成惘然。    出来搭车,看一大爷睡得真香。    
  泉州,昔日繁华嵌入那破旧的墙体中,历史的尘埃掩盖着“东亚文化之都”美誉。  到博物馆去回味下当年的繁荣。        
  最后天黑前赶到少林寺,可惜错过了表演武术的时间。    第二天,依然是阴天,让人不想逗留。上午决定看完九日山就离开。  九日山,一说因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山下几只圈养的猴子,仅我一个游客的到访,让这帮无聊的猴子兴奋起来。一只调皮的小猴钻出笼子来我身边找吃的,又有些胆怯,虚张声势地上前又后退。        待我上山时已下起了小雨,于是没拍什么东西。  出大门时又一次感受到泉州人民的热情,向路边卖西瓜的大叔打听去高铁站车次,他告诉了常规的车次,我到马路对面等了好久没见来,他便又穿过马路告诉我可以坐另一趟车。  只是到达高铁站时才知道,由于台风的影响,所有从广东发出门上的车都停运。于是只好坐最近一班高铁到福州转汽车去我的下站邵武市和平镇。
  @西遇西域
16:19:38  最后天黑前赶到少林寺,可惜错过了表演武术的时间。    第二天,依然是阴天,让人不想逗留。上午决定看完九日山就离开。  九日山,一说因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山下几只圈养的猴子,仅我一个游客的到访,让这帮无聊的猴子兴奋起来。一只调皮的小猴钻出笼子来我身边找吃的,又有......  -----------------------------  我也是个到处乱跑的人,没写过游记,我收获的东西全部都记在脑子里的人,如果机会,可以一起玩
  误(雾)上武阳仙峰  武阳仙峰并不出名,在全国各大名山册里根本找不到,甚至在百度里也难找到它很详细的资料。上这样一座山,纯属一个误会。  最先是得知比它稍微著名点的留仙峰产小众的碎铜茶,听说山的道士种有此茶,每日饮此茶,多年过百岁,令人想一探究竟。  从福州坐汽车前往邵武,再由邵武转班车至和平。刚从车水马龙的省会火车站来到弯曲的山道上,这种过度会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那清爽的绿色,车上的乘务员在夹杂各种方言中十分接地气的报站,说不上是享受,至少也成了一种愉悦感受。      下午3点多在和平下车,把大包放在买水的小店里。和平古镇由于受外界关注并不高,所以还没设门票,大门口只有一个摊位,没有一个顾客。盛夏的午后的3点,太阳依旧很厉害,摊主都跑到墙根躲阴去了。我一个人大摇大摆地走在“奢侈的”千年古镇中。  和平古称“禾坪”(禾苗的禾,草坪的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是一座古城堡。新石器时期,古越先民就在这儿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代。唐时称“昼锦”,宋为“昼锦乡和平里”。因唐代这里已经人口稠密,形成繁华的街市,故宋以后又称“旧市街”。元承宋制。明为“三十三都”,万历年间和平开始修宝塔、建城堡。  和平出了137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这与著名的和平书院有很大关系。  这个闽北古镇跟刚刚逛完闽南的热闹土楼相比显那么失落,像是被人遗弃似的,连当地主人见到游客也不怎么招呼,你愿意来买就看看。主街上有些店铺,买些当地特产——中草药居多和“义乌特产”,很多门开着却不见主人,看来和平古镇足够小众、民风依旧淳朴,主人们也就习惯这种非黄金周的安静。连狗狗也懒得看走近的陌生人一眼。  忽然看到一牌子,上写着“看全景由此处去”,以为是哪个热心驴友的温馨提示,寻迹而去,上一幢老旧的水泥房子至三层,见一牌子:“看全景需2元钱”,楼上一个中年妇女跟我打起招呼。整个和平古镇并不大,“全景楼”的位置并不是最佳的,它在古镇中间,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拍都只能拍到部分房屋;而且楼层不高,不足以俯视全镇,唯一的好处是可以来一张360度无死角的全景照。  来之前我只知道去留仙峰要先到坎下村,我向楼主大姐打听着去坎下村及留仙峰的情况,大姐热情讲述她当年上山的情景。此时留仙峰隐在云雾中,我们在楼顶指点了半天,我依然没有搞清楚哪到底是不是最高的那座是留仙峰。      从古镇出来,在路口向小店边上闲聊两位大姐打听去坎下的车,幸好4:30还有一趟。但当听说我要去留仙峰时,她们俩那吃惊的眼神,似乎把我当成一个怪物打量,一边劝说着:“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去过,上山只有快被杂草淹没的小路,你一个人路都可能找不到,山上有蛇、野兽等。不要去了,你家人会担心你的,赶快回去,现在还有回邵武的车。”另外一个还说要帮我去拦回邵武的车,把我都愣住了。  当时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是从坎下村一路拾阶而上,怎么会没有路呢?看她们这么热心地担心,我不好意思回绝,说先去坎下村看看,不行我就在那住一晚,明天回邵武。  车到坎下村,人也就到了大山脚下。坎下村之后便没有了大路,我在庆幸这样小山村竟然有班车,而这个村还可以古朴来形容——不大的村庄还有很多土砖瓦房,聚集在云开雾散的武阳仙峰下面。夕阳余辉中的炊烟让安静的小村庄更加和谐。唯一不和谐的是,竟然没看到几个人。    在下车的地方向一个唯一可以看到的人打听村里可以住宿的人家,很巧,她说那个家女主人等下就要从这里经过。  果然,一个中年妇女从黄房子外围向我们走来,我向大阿姨述说了情况,她笑呵呵地说,今天我有福了,可以带我去吃庙里的斋饭。原来今天是村里供奉着菩萨一年一度的生日。叫我在此地等着,她要去给她母亲送点糯米。——我想起2012年在贵州一个叫麻尾的地方遇一个阿姨也是去给母亲送一袋糯米,我们在早晨空荡荡的火车厢里,用各自听得懂的方言随意地聊着天,她在一个兴朗的地方下了车,车到都匀时,从阴冷的车厢出,站在广场上,晒着9月的太阳,看着小吃店里小碗里盛着贵州特有的干辣椒,心中唱起了许巍的歌:阳光正温暖,一直照进我心里。  都是糯米,都是母亲,都很温暖。  我们就在庙里摆桌吃饭,一共四五桌,全是老人和小孩。吃完饭,一个大叔在门口还放一大串鞭炮,整个节日才算圆满结束。由于阿姨家养了很多猪,于是她承包了洗碗的活,我和她抬着一大桶满得快要溢出来的剩菜剩饭回到她家。
  她的丈夫回来得知我的来意,对我说你要去应该是武阳仙峰,我解释在网上有看到说上留仙峰先到坎下村的呀。他说留仙峰离此地尚远,要去就去最近的武阳仙峰,一面抱怨我怎么不提前通知,一面指责我不应该一个人。我尴尬地解释着自己对当地资料准备不详细,并表示自己可以上山。在三番五次指责后他突然来了一句让我难为情的话:你为什么要一个人去那个山上,是信仰什么还是探险?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呃,连这种话都被他说出来,我真的无言以对,只能更尴尬地再解释一遍。  最后他很无奈说现在农忙时节,乡亲们都要收烤烟,没人愿意作我的向导;让我一个人上去,他们又不放心;劝我打道回府吧,觉得我也会不甘心。  于是,在反复表示这三个意思之后,在我的提示下,他给我画了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也就在与他交流过程,把我的目的地变成了离此地较近的武阳仙峰。T_T  他一边画着路线画,一边解说:从坎下的水泥道一直往左手边走(在遇到一座桥之前),过了桥就一直往右手边走,经过无数个拐弯,会到达一个叫上坪的村子。到了上坪……会在半山腰看到一处有水的地方,那里有一条往下的岔路,从那里走下去有一个庵,里面没有人,你进去点上蜡烛照着,把门、窗户打开,烧好香,拜完后再把门、窗户关上,再返回原路,往上走……就到顶。——听得我毛骨悚然,当时就在想,明天一定要找个人带我去,不然也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晚上阿姨带我去睡觉的地方,她家有专门给驴友的房间,太久没人来住了,落满了灰尘。阿姨打扫完帮我铺床,我去村里的小店买明天要的干粮。回来的路上下起雨,我飞快地跑着回来,在门口看到阿姨的儿子正拿着伞准备去接我,对于一个陌生人,此举真让人感动。  晚上,刮起风,吹得门外杂物直响。我在隐隐担心中进入浅度睡眠。  第二天在迷糊中被阿姨叫醒,说她想了一晚上,我一个人上去不放心,还是决定陪我一起去,去的话现在就要起床。我拖着沉重睡意的身子看着窗外下着的小雨,心灰意冷,决定不去了。阿姨说,如果不去她就下地干活去了,我说好的,一看表,妈呀,才6点钟。真佩服她。  8点多钟的样子,我再次醒来,太阳出来,虽然不大。我突然觉得如此放弃,太不应  该。于是一个人沿着那个“地图”上山了。  一切都比较顺利,在到达上坪之前的路都算比较宽,还有车轮印,让人安心。有好几处还有水泥路的痕迹,一部分被冲掉了,看得出路修得很艰难。    因为从“地图”上看从坎下到上坪这段路只占全程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我走得很快。在12点之前就到达了上坪。在快到上坪时,路却变成了小道,估记上坪村的人再也没有力气把路修到家门口而放弃了。山上还种植着水稻,一弯弯梯田在云雾中竹林下盘旋,从下向上看几乎了70度仰视,难怪路修到此为止。  上坪村比坎下村更小,大都是些土砖瓦房,年久失修,没有主人。快经过村子尽头时才看到有人,一对中年夫妻在劈柴,我向他们打听武阳仙峰的情况,带孩子妇女和老人从堂屋里走了出来。——显然,外来人的闯入让这个寂静的小山村突然兴奋起来。他们围着我问这问那,一张张吃惊的表情。又是一番劝我打道回府的话,都到这儿,我比前面两次都更加坚定表示要上去。劈柴的男人给我挑了拐棍,最后他们商量出让我大跌眼镜的结果:让一个70多岁的阿婆带我去!  阿婆说着回去拿点兜和拐棍就过来,看着阿婆利索的样子,我想也许我小瞧她了,但还是隐隐担心,万一摔了一跤,这把老骨头恐怕经不起这番折腾吧。  阿婆带路走在前面,脚步相当稳,走了约十多分钟,她突然想起什么,说了一句小声的话,我没有听清,似乎想往回走,又停下似乎在告诉我:洋火有吗?还好我听明白了,我点头说我带了,并拿出打火机怕她不明白。洋火——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使用这个词,而我的家乡的客家话里还保持这个发音表示火柴。  我尽量挑些相当简单的词汇与她交流,她的回答我却听不太明白,一路上我们交流最多的话题就是路程的远近和目极所至的还沐浴在阳光里的山脚下的坎下村,而我们这里升起了湿漉漉的山雾。  
  一路上坡,两边都是密林,空气越来越潮,渐渐地起了雾,路越来越小,有的地方被密林树藤挡住只能弯腰前行,一脚下去,地上树叶就可以把鞋面淹没,发出吱吱响声。能见度只有5米,眼前物体要随着脚步前进才能辨认:有的像一个人站在山雾中等我们,有的像某种动物,或站或卧,刚开始的时候吓得半死,小心翼翼地上前确认,走近一看是个树桩而已。这时候我们几乎都不说话,这种逼仄的空间氛围有种禁言压抑和紧张,让人不敢弄出声响。我们像是行走在上古世纪的某个部落里,对于我来说是绝对的,对于阿婆来说,这不过是再平常的一条路。我想她可能像我的奶奶一样,年轻的时候应该为了生计把周围大大小小山头都走遍了才能在这把年纪走这些小路如此轻车熟路,四平八稳。  帽檐开始滴水,鞋子开始全部被打湿,走路开始打滑,老人花白的头发也沾满了水,她没帽子,比我湿厉害,我停下来叫她擦擦,她只微笑地说:走嘛。  终于,在无数次寻问是否快到了之后,我们来到了一个下坡的叉路口,沿着小路下了一小段坡后,果然看到了养猪大叔所言有水之处。从有水处再平行一小段就看到了一个院门,终于有了人活动的迹象,虽然听说里面已经没有人居住(在和平劝我不要上山那两个大姐那里得知,之前住在这里的老道士刚死了儿子,从山上下来居住了,不再上山)。    院门进去是一个土地公,我们把拐棍放在那里,前面是一个黄色的建筑物,大门上写着“武阳仙峰”,云雾中使它更多一分仙意。我们从左侧的小门进入到里面小殿,推开小殿的门,发出咿呀吱声,里面黑漆漆的,云雾开始涌了进去,一股不言而喻的阴森气息在周围蔓延开来。  这个小殿不大,却有点高,两边厢黑黑的看到什么也不敢去看,阿婆开始点蜡烛,一点就被风吹灭,以前听过鬼吹灯,但此时我不敢多想,马上去把门关上,大白天的我们却像是黑暗中把蜡烛点燃,点燃后我还是想把门打开透气,这殿内不知多久没人来,空气很混浊、老旧,桌子上也已是一层厚厚的灰,当我再次把门打开,蜡烛被吹倒了。无奈,只好把门关上,我尽量发出声响,给自己也给阿婆壮胆,认真去把柱子的对联读出声来。阿婆在供奉她的编织一条链子,这好像是这一带信徒常拿手上的一个物件,我在和平时就看到好几次,类似佛教的念珠一样,不同的是,在这里是把物件烧掉。然后我跟着她烧香,拿到下面一大殿给每一个彩塑下面的鞠躬插好,回到小殿把东西拿出来,关好门,点燃鞭炮。云雾中鞭炮声有点沉闷,又因太安静有点刺耳,惊得鸟叫声都没有了。    
  回程走得比较快再轻松,路过一片茶叶地,就是道士经常采摘的那片茶叶地,我还兴奋摘几片放在口袋里。下坡路点有滑,我在一个70多岁的老人面前滑了两跤,T_T,真的很佩服老人的走路功底。      只花了一个多小时,下午3点多钟就回到了上坪村,她的丈夫已经把饭菜留在锅里温着,都是一些前几餐剩的菜,饭好像也不是当餐做的——看得出老人很节省。老人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菜少了,于是拿出鸡蛋,问我要不要炒两个鸡蛋,被我拒绝了。碗里有一肉,因为保存,放了很多盐,咸得要命,阿婆一直劝我吃肉,一脸歉意。我夹着那块咸肉想起已去世奶奶,一样的节俭、淳朴、慈祥。    吃完饭,我寻问那关于碎铜茶的事,旁边一个大姐过来帮我们翻译,原来不是所有的铜钱都能碎,只有那些薄薄的纯铜的偏红色的铜钱才可碎,但是那种铜钱很难找,他们现在没有,故没有办法演示给我看。本想买些碎铜茶走,考虑到自己已经带了一大包在包里,便没有买,现在后悔不已,那也是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比起后来直接给钱,阿婆不肯多拿要好得多。    我给他们二老在门口照了像,允诺把相片寄给他们。还要往下赶2个小时的路到坎下,便匆匆告别他们。一路走得飞快,1个小时便回到坎下,养猪叔叔家没有人在,给他们留了字条和住宿钱便离开了。主要当天衣服汗湿了,很想爽快地洗个澡,而他们家洗澡又不是很方便,又还赶上最一班4:30出去的车。车还没来,有时间“参观”了一下张三丰故居,就在不远处隔壁村,一座重修的锁住大门无人居住的宗祠。  关于张三丰故居的说法有很多种,但是考证最足的无疑是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村。  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和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先后相继报道:“发现武当太极一代宗师张三丰家谱,乃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里人。  在邵武有许多关于张三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老幼皆知。邵武人都称张三丰为张邋遢,却又是半人半仙,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张三丰长得英俊伟岸、丰姿魁伟、大耳圆目、相貌堂堂,且聪明才智过人,正直敢为,侠肝义胆,一身正气。传说中的张三丰嫉恶如仇,为民除害,诛杀为恶不作的邵武县尉施大头。此案惊动州府两级衙门,下通缉令四处捉拿杀人者。张三丰以防万一事露,牵连于家人和乡邻,他装疯卖傻,邋里邋遢、好吃懒做,不惜酒颠于街头市井,为此遭到乡人唾弃不尊。后来张三丰先后得火龙真人、吕洞宾点化,并赠他九天玄幻宝剑,从此一刀一尺走天涯,寒暑惟一纳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四处漂泊,行侠仗义于江湖。后行天道,反元兴汉,数次点化明朝天子朱元璋,遣江湖奇士刘伯温,智者李善长,江南首豪沈万三等人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朱元璋打下江山当上皇帝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陷害功臣,大开杀戒。张三丰几番劝阻无效,便愤而离开朱元璋,不再为朝廷所用,隐入山间大野,于北岳恒山、湖北武当山以及老家邵武和平镇境内的武阳峰、留仙峰、翠云峰这三座大山内潜心修道,故人又称他为张三峰。  关于碎铜茶,也与张三丰有些传说。相传在张三丰居住过的几个庵、观,经过张子冲点化的茶树,生长出来的茶叶,经过加工的绿茶,及没有经过加工的青茶叶,只要把一撮茶叶放在口中,与唾沫嚼匀后,然后把铜钱(板)放进口中,与茶叶轻轻咀嚼,几分钟后,轻轻一咬,铜钱就能破裂成铜渣,每每试验都成功。  张三丰故居周围都一些无人居住的破败房子,这几个村都有一种现象:好像都没怎么盖新房子。之前听养猪阿姨的儿子说,他们在城里也买了一套房子,很多人都已在外面买房子而不再修整和新盖村里的房子。  而上坪更是因交通不便利年轻人已经放弃在村里长居的传统想法,整个村子只要小孩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就搬到下面去住了,或镇上或县里或市里。不大的上坪村,只剩下些老人带着1-2岁的小孩,再过十几年,估记上坪村会变成一个无人村。  那翠绿色的竹林下的黄砖红瓦将成为他们记忆中的家园。也许几十后的某一天,武仙峰成为著名景点,他们的子孙回来,修整房屋,开起了客栈,上坪村的命运由此开启新的篇章。    而我也要开启新一旅程——在邵武火车站旁边的小店洗了澡,连夜赶开往湖南怀化的火车。那里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寻访再生人之乡。
  ——后记,下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寄相片给他们的时候,寄点什么好吃的给他们;在云南的时候我想寄鲜花饼,在西藏的时候我想牛肉干,都没有时间去洗相片而未寄成。如今在新疆,终于可以给他们寄红枣等干果和棉被,希望他们那经常云雾缭绕的冬天不那么寒冷。    
  楼主去过的地方大部份我也去过,旅行是我生命中我一部份,每年我都会自行策划.后续会继续关注楼主的大作.我也写了一篇游记,楼主有时间可能看一下:http://www.mafengwo.cn/u//note.html
  酸萝卜味的洪江古商城  火车邻座是妈妈带着女儿和儿子去怀化看爸爸的。小儿子相当调皮,不是在吃就是在玩,他妈妈几乎都没怎么合眼,到第二天他妈妈想眯下眼睛,他硬是要让他妈妈把腿架到对面座位上让他在上面爬。他妈妈忍无可忍,打了他一巴掌,哭了两下就睡着,所有人都觉得终于安静会了。  醒来后,又和姐姐闹着玩。姐姐接到爸爸的电话,他接过电话第一句话竟然是带着哭腔控诉“妈妈天天给我吃泡面……”然后很伤心地哭了,周围的乘客都被他的控诉逗乐了。  这是那趟火车上唯一的记忆,也是后来翻手机录音,我竟录了一段这个小家伙的声音。  夏天的长途火车车厢里,那混合着脚气、汗味、泡面味、辣条味、厕所味的车厢就如这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小孩可能没有注意到妈妈在听到他跟爸爸的控诉时面色暗淡,而电话那端的父亲估计也不是滋味。  车近中午到站,小家伙却呼呼大睡,又把大家逗乐了。  去洪江古商城纯属从怀化下通道的顺便之行,还有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那的酸萝卜特别好吃(虽然不及芷江的有名气),一想那白里透红的样子、酸爽脆嫩的口感,就觉得绕再多的路也值得——我是个歪吃货。  事到如今,我竟然还打算从新疆回家的归程中规划出绕到芷江或怀化的想法——酸萝卜是毒,唯有以毒攻毒!  中午火车到怀化,我一般不市首府停留,直接坐上去洪江的汽车,顺江而下,青山绿水,很是惬意,傍晚到达洪江。  
  虽是傍晚,太阳依旧很大,在路过买一块西瓜边走边吃,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西瓜:脆、甜、爽!让我对接下来的酸萝卜期待不已。这种口感可能真的得益于这里的土壤。让人想起了《舌尖》上那句经典总结: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沿着老旧的街道向桥边走,过了桥再向右走几百米就到了洪江古商城。由于已过了工作人员的下班时间,所以不用买门票。在入口处遇一草根讲解员大姐(就是有偿带你走逃票,非专业免费讲解)向她寻问住处,于是卸下大包,轻松乱逛。  夕阳开始西斜,住在古商城里的人们开始烧水、做饭,有的已经摆在门口开始吃起来,路过闻到那辣椒特有的香味才觉得,哦,这里是湖南!  多年以前,这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从那繁复的门楼、阶梯,各种会馆、镖局中不难看出昔日的何等繁华。  走在无人的老巷子里,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一回头,原来是它。    当夕阳落下山去,人们在余辉中把今天最后一圈牌打完,拍拍手,回家做饭。青藤蔓上灰墙,时光在述说人们未察觉的荒老。  出了古商城,沿河边走,边上有两家酸萝卜店,已经让我吞了好几次口水,然而,我想开这样热闹的地方想必是游客常来之处,因为观察了下,并未有本地人进去,当然,时下也不见有游人。我决定放弃,往前走肯定还有小巷子那老店。  可是走了很久再也不见有卖酸萝卜的店,直到转到另一条街,看到一家并不起眼、招牌老旧的店,为了不遗憾,把那条不长的街走到尽头再折返之后,我决定就是它了。  在对面的粉店点了一碗猪脚粉,去酸萝卜店打包过来,粉也就做好了。因为酸萝卜太过好吃,先把酸萝卜吃了个爽,再开动猪脚粉,粉的份量比想像中还大,就是感觉太咸了,也许是配酸萝卜的缘故。店里就我一个食客,老板娘都已经在搞卫生了,于是放弃了那碗咸咸的猪脚粉。  
  由于上个觉还是在福建那个因半夜起风睡眠质量并不好坎下村,今天洪江这个觉远远不够把上武阳仙峰、一夜半天的火车、半天的汽车劳累消除,所以8点多才起来,自然错过了9点钟到通道县的班车。只好转车到会同,再转通道,再由通道转至坪阳路口。  转车时看到鸭子们被主人从一个匡里扔到另一个匡,好多都被扔蔫了。      这是我见过最值回卖价包包。    车到通道时已无去坪阳乡的车,窗口售票员说可赶上最后一班去桂林的车,路过坪阳路口。于是我又一次在车开2分钟前上车。  一路南下,坐了多次县际班车,发现有一个特点。越是到乡下的班车越是热闹,什么鸡啊、鸭啊都在你身边叫唤,司机会因等一个人炒一份炒粉而迟近半个小时发车,全车也没有一个有怨言,大家都在扯着家里长短、市场肉蔬。每个班车上都有一个相对时髦的女售票员拿着大屏国产手机刷屏或和司机互相挤兑着。      我在最后一排的座位上听着他们各种对话,眼泪都快笑出来了,那个咸味第二天还停留在味觉上,买了个小西瓜来解咸,把瓜切成两半,用刀把瓜馕划成小块这样吃起来虽然有一定难度和危险系数,但是也不错。吃完瓜,逆着风,把昨晚洗的湿衣服用手晾出车外,半个小时就干一件。  由于洪江古商城的照片在剪切到电脑的时候不小心替换掉了,所以对那发霉的气息的洪江古商城已没有太深的印象,倒是满脑子都是酸萝卜的味道——就像妈妈腌的酸姜,那种独特的手艺因人而异,这种味道真的千金难买,才令人那么想念。
  @晚霞毓秀
23:25:33  顶起来  -----------------------------  多谢斑主,会持续更新。
  @西遇西域
16:19:38  最后天黑前赶到少林寺,可惜错过了表演武术的时间。    第二天,依然是阴天,让人不想逗留。上午决定看完九日山就离开。  九日山,一说因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山下几只圈养的猴子,仅我一个游客的到访,让这帮无聊的猴子兴奋起来。一只调皮的小猴钻出笼子来我身边找吃的,又有......  -----------------------------  @c931
13:11:30  我也是个到处乱跑的人,没写过游记,我收获的东西全部都记在脑子里的人,如果机会,可以一起玩  -----------------------------  好的,由于时空不断变换,在脑子里的东西很容易忘记,所以还是选择记下来,虽然不能还原彼时。
  @shiximao
11:33:19  楼主去过的地方大部份我也去过,旅行是我生命中我一部份,每年我都会自行策划.后续会继续关注楼主的大作.我也写了一篇游记,楼主有时间可能看一下:http://www.mafengwo.cn/u//note.html  -----------------------------  看了您的游记,佩服骑行侠,想起在318上向无数从身边路过的骑行侠竖个大拇子。
  很多人问我,在等什么,我说在等一个既定的结局,在等一个无需被告知的答案,在等一个终将出现的一撇一捺…,陪我一起的那个他,我Q 渣男勿扰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兴六祖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