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将领的反思:我们为什么输掉了苏德战争电影

Sina Visitor System德军将领的反思:我们为什么输掉了苏德战争?
责编:Southland 导读 对于苏德战争的评述汗牛充栋,对这场战争的胜负分析也纷繁复杂。
责编:Southland
对于苏德战争的评述汗牛充栋,对这场战争的胜负分析也纷繁复杂。本文将通过德军一线将领艾哈德&劳斯的观点,以德国人的角度,辅以清晰的思路,找出德国人输掉这场战争的原因。
对作战命令的认识
在非常规的情况下执行非常困难的作战任务,只能依靠部队异乎寻常的勇气,而且还要有具备领导能力的指挥官和训练有素的基层军官,以及对所执行的任务保持主动精神。无论是诸兵种合成兵团的指挥官还是其下级军官,经常来不及发布或者收到书面命令,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各级指挥官根本不可能按照常规程序发布命令。根本没有时间草拟书面命令,或者即使有,也不可能在激烈的战斗中安全地传达给下级。因此就需要鼓励“各级指挥官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行动”的原则,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要下达口头命令,特别是在指挥机械化部队的时候。
在这一点上,我希望在下达口头命令和讲述行动要求的时候,能够遵循部下所能掌握的基本原则:规模越小的部队,越需要更频繁地下达口头命令;一般来说,在给排级部队下达命令的时候,我不会下达书面命令。
在一些例外的情况下,一些小部队要在被孤立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需要以口头下达命令,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一些中等规模和较大规模的部队也越来越频繁地下达口头的命令。一般来说,这样的命令包括和下级指挥官对前沿的地形进行讨论,或者在特殊情况时和上级在地图的帮助下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这样的命令必须要下级部队立即落实,并且用各种可能的手段才能执行。为了方便起见,讨论的参与者除了上下级之外,还应包括技术上的助手和兵种专家,还要充分讨论执行命令的细节、特殊要求以及要避免的误区。随后还要发布一道书面命令,简单地囊括其中的要点。书面命令是作为备忘的目的而起草的,同时大多数时候也为部队的作战日志做了补充。这样的程序在时间允许的时候会比较成功,而且负责的指挥官也经常会使用。因此口头下达战术命令成为了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并且在前线战况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成为了必要的原则。战场上最大的问题不是指挥机关距离有多远、参谋人员有多少、是否有大批车辆,以及相应的装备,而是有一个下达命令、做出决定并且负责任的指挥官。
一般来说,战术命令不是用电话或无线电传达的,当然例外情况是在战役中向行军中或战斗中的装甲部队、其他机动部队传达命令,因为在战局激烈变化的情况下,苏军不太可能有效地监听我军的无线电通讯。在行军队列的先头、中间和后尾部署电台车,可以对部队行动进行不间断的指挥且可以在行军中随时改变行动方向。比如说在第6装甲师穿越沼泽森林地带向卢加河推进的时候就可以用这样的手段,能够迅速确定准确的地点以及道路堵塞的状况,并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如果没有这些手段的话,行军队列就会陷入混乱,无法及时到达目的地,并且无法保证全部兵力抵达战场。
在这里我还想讲一讲指挥官下达口头命令的专门技巧。下达的命令,包括口头命令都应该简短而清晰。需要给每个人传递最必要的信息和可以理解的细节。必须避免长篇大论,要越简短越好。此外,还得区别接受命令的是一个聪明善言的军人,还是一个没有经验的新兵。作为原则,口头命令或者至少是命令要点,都需要在下达的时候由接受命令的人重复。而重要的口头命令还要以书面形式再次下达,并且接下来要由接受命令者口头重复。下达命令的人必须明白他所要表达的要点,并且要考虑他的命令能否被执行。
对于书面和口头命令来说,地图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辅助工具。能够帮助接受命令者迅速理解战场态势,帮助他具象化自己的任务,并且不需要用太多的言语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对于刚刚抵达战场的部队来说是特别有效的(而且经常是这样的,尤其是对装甲兵和其他机动部队)。
冬季战争的战术经验
即使是在非常严酷的冬季,只要部队配备了冬装,也能够执行决定性的任务。这些部队在其他季节战斗时,成功的条件取决于和重武器(坦克、突击火炮、火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等装备)的配合以及作战飞机的支援。但是在冬季战役中气候条件非常艰苦,需要周密的准备和坚决执行命令的精神。在这一点上,和重武器的协同以及战术指挥官的判断最为重要,还要保障战术指挥官、各兵种指挥官以及空中支援兵力的有效通讯,而且后方支援火力部队与先头攻击部队之间的通讯也非常重要。
重武器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考虑冬季的道路状况也非常必要,攻击方向的选择和主攻力量的投入点都由道路决定。在积雪覆盖的无人地带清开一条道路能保证攻击步兵迅速通过。否则,进攻的步兵就要冒着进攻失败的危险和支援火器长时间孤立。
缺乏武器弹药的敌军在面对数量虽少但配备了重武器且弹药充足的我军时必败无疑。
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投入某个他们不熟悉的战区作战的指挥官和军队(特别是在冬季)都要重新接受针对该战区条件的训练,以免遭受战术失败和惨重的损失。
维持战斗力
由于在苏德战争初期,我军后方的补充迟迟无法到达前线,一些步兵连队的兵力下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而临时措施是拼凑各种勤务和后勤单位中能够到前线的士兵。这些部队在战线上无法稳定地据守,指挥官几乎也没有接受过训练。这些人如果身体条件达到某种标准后,会转入步兵部队。但是前线基本没有合适的训练设施,由于补充了这样的军人,一线战斗部队的战斗力必然会下降。另外一个办法是从炮兵、反坦克炮或装甲兵部队抽调那些损失了装备的人员进入步兵连。
许多炮兵和通讯单位不得不把一些军官和士官补充进入步兵,而这些兵种也很快会因此而缺乏技术人员和军官,也不能再调出骨干了。在这种情况下,人数最少的步兵部队可能会被合并掉。只有在师属补充营的帮助下,野战346 &部队的人员和训练情况才会有所改观,补充营能够保障人员的流动。在阵地战期间补充营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各种科目来提高训练水准,由于战斗部队的缺乏,这些补充营经常临时被当作战斗部队使用。在战争的最后时期,各个集团军的教导师、补充师以及军兵种学校的学生,经常被紧急拉上前线。结果由于训练机构在战斗中反复承受损失和被摧毁而使形势变得举步维艰。
让步兵师在连续且无法脱身的战斗中保证战斗力是非常特殊的问题。激烈的战斗有时候会持续几周时间,由于战况经常危急,很难把前沿部队撤下来充当预备队。为了保证起码有一支规模不大,但是准备情况很好的突击分队,需要轮流从激战的前线撤下来一部分士兵,让他们在后方休息两三天。而基于同样的目的,指挥机关、高层的后勤部门以及集团军指挥部也会抽调一定比例的兵员。
由于和本土的交通经常中断,离队和回国休假也很长时间被禁止。因此如果战术条件允许的话,集团军、军和师级部队会建立休整营,以维持士气。这些休整营对维持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来说相当重要。另外一种手段是被上级指挥部门称为“教父”的办法。某些指挥机关的军官会和特定的战斗部队保持私人联系,并且为他们提供帮助。另外,司令部机关大约10%的人员会被分配到前沿轮班,以保障前线部队的人员可以休假或休整。这些手段对于维持部队战斗力、改善指挥机关与作战部队的关系很有裨益。
惩戒部队也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临时手段。有些士兵被判决要服刑很长时间,但是他们可以接受改造,不必离开前线,而是获得假释,送进临时编成的惩戒排、惩戒连或惩戒营。这种部队会被投入最危急的战线,惩戒部队配备的一般是能力很强而且通常服役状况良好的军官和士官。这种权宜之计很快成为了前线的常规,而且不光是服刑士兵,同时配属的军官也非常受欢迎。1944年第500惩戒营就在东西里西亚的捷尔诺波尔参加战斗,当城市失陷的时候,这个营的一批士官和士兵历尽艰难险阻突出了重围。
为了补充德国军队的力量,我军还组建了由各国人组成的部队。这种部队一般在德占区以及德国的盟国组建,特别是武装党卫军。这些仆从军减轻了德国军队的压力,并且经常投入战斗。他们在前线的表现比我军正规军差得多。因此前线部队一般都反对在自己的战线上部署仆从军。另一方面,许多志部队的人员和训练情况才会有所改观,补充营能够保障人员的流动。在阵地战期间补充营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各种科目来提高训练水准,由于战斗部队的缺乏,这些补充营经常临时被当作战斗部队使用。在战争的最后时期,各个集团军的教导师、补充师以及军兵种学校的学生,经常被紧急拉上前线。结果由于训练机构在战斗中反复承受损失和被摧毁而使形势变得举步维艰。
让步兵师在连续且无法脱身的战斗中保证战斗力是非常特殊的问题。激烈的战斗有时候会持续几周时间,由于战况经常危急,很难把前沿部队撤下来充当预备队。为了保证起码有一支规模不大,但是准备情况很好的突击分队,需要轮流从激战的前线撤下来一部分士兵,让他们在后方休息两三天。而基于同样的目的,指挥机关、高层的后勤部门以及集团军指挥部也会抽调一定比例的兵员。
由于和本土的交通经常中断,离队和回国休假也很长时间被禁止。因此如果战术条件允许的话,集团军、军和师级部队会建立休整营,以维持士气。这些休整营对维持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来说相当重要。另外一种手段是被上级指挥部门称为“教父”的办法。某些指挥机关的军官会和特定的战斗部队保持私人联系,并且为他们提供帮助。另外,司令部机关大约10%的人员会被分配到前沿轮班,以保障前线部队的人员可以休假或休整。这些手段对于维持部队战斗力、改善指挥机关与作战部队的关系很有裨益。
惩戒部队也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临时手段。有些士兵被判决要服刑很长时间,但是他们可以接受改造,不必离开前线,而是获得假释,送进临时编成的惩戒排、惩戒连或惩戒营。这种部队会被投入最危急的战线,惩戒部队配备的一般是能力很强而且通常服役状况良好的军官和士官。这种权宜之计很快成为了前线的常规,而且不光是服刑士兵,同时配属的军官也非常受欢迎。1944年第500惩戒营就在东西里西亚的捷尔诺波尔参加战斗,当城市失陷的时候,这个营的一批士官和士兵历尽艰难险阻突出了重围。
为了补充德国军队的力量,我军还组建了由各国人组成的部队。这种部队一般在德占区以及德国的盟国组建,特别是武装党卫军。这些仆从军减轻了德国军队的压力,并且经常投入战斗。他们在前线的表现比我军正规军差得多。因此前线部队一般都反对在自己的战线上部署仆从军。另一方面,许多志愿为德军服役的战俘被安排为辅助人员,这样一来就解放了后勤单位的人手,一般来说这些辅助人员都是可靠的,而且作用很大。
到了战争后期,补充兵员数量变得很少或基本没有,前线各师不得不动用一些后勤单位组建快速反应部队。这些部队一般用来守备后方地域的支撑点或者作为后方阵地的警戒部队。但是快速反应部队也经常被用来封堵突破口,甚至是执行局部反击的任务。
另一种紧急措施,就是为了填补战线的缺口而缩短伤病军人的休假时间。战斗部队虽然只能使用完全康复的士兵,但而大多数地方军事当局却违背了这个原则。他们还经常要很不情愿地执行另外一个命令,就是在征兵年龄提高之后,把征集来的平均年龄很高的士兵编在一个部队里。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即使入了伍也是平民,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好地为国家服务,而不是作为军人。
为什么德国输掉了苏德战争?
尽管有苏联和苏联军人的存在,尽管有严寒和泥泞,缺乏装备以及数量上的绝对劣势等种种不利条件,对德国军人来说胜利确实曾经唾手可得。那么德国为什么输掉了这场战争呢?
在战争最初两年,德国军队的快速进攻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遭到了挫败。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激烈战斗中,顽强的敌人不失时机地利用了其祖国广阔的幅员和恶劣的气候条件,损兵折将的德军则顶不住苏军接下来的反击。希特勒最大的错误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即将来临的灾难(如果他确实意识到了的话),是一直不肯改变僵化的指挥方式。希特勒一直顽固的否认事实,迫使德国军队在战争的最后几年里,沿着过于宽广的战线实施一系列阻止苏军突破的防御战。每一次我军部队在遭受了惨重损失之后封闭了一个突破口,却在另外一个地点又被打开了突破口。我军部队迅速瓦解,不得不各自为战,而据守在关键城市和地域的兵团则往往会被和主力割裂开。
我军部队完善的防御战术和超强的战斗力也不足以扭转战局,因为我军在兵力上根本无法和苏军达成必要的平衡。在当时的条件下,敌我双方兵力、兵器的对比大大失衡,但是我军在各项军事素质方面最初和苏军都是相同的,而后来则远胜对手,这样战局才能维持平衡。德军本来可以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基本关系抵消苏军在兵力和兵器方面的优势,并且通过战略上的优势取得胜利。但是希特勒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前线鲁莽的举措,使德军的兵力消耗殆尽了。与希特勒的想法相反的是,攻势暂停或者暂时撤退其实不会破坏部队的信心,反而能增加取胜的概率,这种指挥原则本来可以让德国在对苏战争中取得有利的结果。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之后,我们在长1600公里的战线上进行了4个月的迟滞战斗。即使是这样,在曼施坦因元帅的指挥之下,我们还是成功地封闭了宽大的突破口,并且在1943年3月取得了防御战的胜利,稳定住了战线。敌人已经突破了我军战线,但是德军在哈尔科夫—波尔塔瓦方向击中了11个装甲师,以果断的反击粉碎了苏军的意图。即使如此,我军也没有时间夺回主动权了。苏军虽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如果必要的话我们应该放弃更多的土地,缩短我军战线,达到力量上的平衡并防止苏军再次突破。而在盟军登陆法国之前,只有采取决定性的反击才能保证对苏战争的胜利。如果苏联被迫退出战争,西方盟军也会被击败。
在1943年,德军依靠多个出色的防御战胜利,几乎成功地阻止了苏军的突破。胜利的机会再次稍纵即逝,但这次差点胜利的是苏军。由于希特勒在1943年7月,将所有的德军装甲部队投入了堡垒行动,却在苏军雄厚的兵力和防御纵深组成的堡垒体系面前流尽了鲜血,我军的11个装甲师(在持续3个月的战斗间歇期重新组建)无法和苏军预备队相匹敌进而歼灭他们。希特勒的决定正中斯大林下怀,而胜利从此就掌握在敌人的手中。接下来苏军投入了完整而强大的预备队,突破了我军防线。敌军不仅在南方集团军群战线取得突破,在其他地段也是如此,而那些地方也没有可以投入的预备队。
优秀而高超的防御战术以及军人伟大的献身精神可以临时缓解危局,但是我军损失的惨重已经无法维持整个战线的稳定,而这大大缩短了战争的进程。最后,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建议,把西线的所有德军都调到东线,以组织苏军对德国的入侵,并且避免共产主义的扩张。因为他相信自己的西方死敌,同时也是俄国人不共戴天的死敌。
本文摘自《装甲司令:艾哈德&劳斯大将东线回忆录》人物|德军将领的反思:我们为什么输掉了苏德战争?_战争事典_传送门
人物|德军将领的反思:我们为什么输掉了苏德战争?
责编:Southland导读对于苏德战争的评述汗牛充栋,对这场战争的胜负分析也纷繁复杂。本文将通过德军一线将领艾哈德·劳斯的观点,以德国人的角度,辅以清晰的思路,找出德国人输掉这场战争的原因。对作战命令的认识在非常规的情况下执行非常困难的作战任务,只能依靠部队异乎寻常的勇气,而且还要有具备领导能力的指挥官和训练有素的基层军官,以及对所执行的任务保持主动精神。无论是诸兵种合成兵团的指挥官还是其下级军官,经常来不及发布或者收到书面命令,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各级指挥官根本不可能按照常规程序发布命令。根本没有时间草拟书面命令,或者即使有,也不可能在激烈的战斗中安全地传达给下级。因此就需要鼓励“各级指挥官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行动”的原则,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要下达口头命令,特别是在指挥机械化部队的时候。 在这一点上,我希望在下达口头命令和讲述行动要求的时候,能够遵循部下所能掌握的基本原则:规模越小的部队,越需要更频繁地下达口头命令;一般来说,在给排级部队下达命令的时候,我不会下达书面命令。 在一些例外的情况下,一些小部队要在被孤立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需要以口头下达命令,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一些中等规模和较大规模的部队也越来越频繁地下达口头的命令。一般来说,这样的命令包括和下级指挥官对前沿的地形进行讨论,或者在特殊情况时和上级在地图的帮助下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这样的命令必须要下级部队立即落实,并且用各种可能的手段才能执行。为了方便起见,讨论的参与者除了上下级之外,还应包括技术上的助手和兵种专家,还要充分讨论执行命令的细节、特殊要求以及要避免的误区。随后还要发布一道书面命令,简单地囊括其中的要点。书面命令是作为备忘的目的而起草的,同时大多数时候也为部队的作战日志做了补充。这样的程序在时间允许的时候会比较成功,而且负责的指挥官也经常会使用。因此口头下达战术命令成为了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并且在前线战况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成为了必要的原则。战场上最大的问题不是指挥机关距离有多远、参谋人员有多少、是否有大批车辆,以及相应的装备,而是有一个下达命令、做出决定并且负责任的指挥官。 一般来说,战术命令不是用电话或无线电传达的,当然例外情况是在战役中向行军中或战斗中的装甲部队、其他机动部队传达命令,因为在战局激烈变化的情况下,苏军不太可能有效地监听我军的无线电通讯。在行军队列的先头、中间和后尾部署电台车,可以对部队行动进行不间断的指挥且可以在行军中随时改变行动方向。比如说在第6装甲师穿越沼泽森林地带向卢加河推进的时候就可以用这样的手段,能够迅速确定准确的地点以及道路堵塞的状况,并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如果没有这些手段的话,行军队列就会陷入混乱,无法及时到达目的地,并且无法保证全部兵力抵达战场。 在这里我还想讲一讲指挥官下达口头命令的专门技巧。下达的命令,包括口头命令都应该简短而清晰。需要给每个人传递最必要的信息和可以理解的细节。必须避免长篇大论,要越简短越好。此外,还得区别接受命令的是一个聪明善言的军人,还是一个没有经验的新兵。作为原则,口头命令或者至少是命令要点,都需要在下达的时候由接受命令的人重复。而重要的口头命令还要以书面形式再次下达,并且接下来要由接受命令者口头重复。下达命令的人必须明白他所要表达的要点,并且要考虑他的命令能否被执行。 对于书面和口头命令来说,地图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辅助工具。能够帮助接受命令者迅速理解战场态势,帮助他具象化自己的任务,并且不需要用太多的言语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对于刚刚抵达战场的部队来说是特别有效的(而且经常是这样的,尤其是对装甲兵和其他机动部队)。冬季战争的战术经验即使是在非常严酷的冬季,只要部队配备了冬装,也能够执行决定性的任务。这些部队在其他季节战斗时,成功的条件取决于和重武器(坦克、突击火炮、火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等装备)的配合以及作战飞机的支援。但是在冬季战役中气候条件非常艰苦,需要周密的准备和坚决执行命令的精神。在这一点上,和重武器的协同以及战术指挥官的判断最为重要,还要保障战术指挥官、各兵种指挥官以及空中支援兵力的有效通讯,而且后方支援火力部队与先头攻击部队之间的通讯也非常重要。 重武器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考虑冬季的道路状况也非常必要,攻击方向的选择和主攻力量的投入点都由道路决定。在积雪覆盖的无人地带清开一条道路能保证攻击步兵迅速通过。否则,进攻的步兵就要冒着进攻失败的危险和支援火器长时间孤立。 缺乏武器弹药的敌军在面对数量虽少但配备了重武器且弹药充足的我军时必败无疑。 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投入某个他们不熟悉的战区作战的指挥官和军队(特别是在冬季)都要重新接受针对该战区条件的训练,以免遭受战术失败和惨重的损失。维持战斗力由于在苏德战争初期,我军后方的补充迟迟无法到达前线,一些步兵连队的兵力下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而临时措施是拼凑各种勤务和后勤单位中能够到前线的士兵。这些部队在战线上无法稳定地据守,指挥官几乎也没有接受过训练。这些人如果身体条件达到某种标准后,会转入步兵部队。但是前线基本没有合适的训练设施,由于补充了这样的军人,一线战斗部队的战斗力必然会下降。另外一个办法是从炮兵、反坦克炮或装甲兵部队抽调那些损失了装备的人员进入步兵连。 许多炮兵和通讯单位不得不把一些军官和士官补充进入步兵,而这些兵种也很快会因此而缺乏技术人员和军官,也不能再调出骨干了。在这种情况下,人数最少的步兵部队可能会被合并掉。只有在师属补充营的帮助下,野战346 ·部队的人员和训练情况才会有所改观,补充营能够保障人员的流动。在阵地战期间补充营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各种科目来提高训练水准,由于战斗部队的缺乏,这些补充营经常临时被当作战斗部队使用。在战争的最后时期,各个集团军的教导师、补充师以及军兵种学校的学生,经常被紧急拉上前线。结果由于训练机构在战斗中反复承受损失和被摧毁而使形势变得举步维艰。 让步兵师在连续且无法脱身的战斗中保证战斗力是非常特殊的问题。激烈的战斗有时候会持续几周时间,由于战况经常危急,很难把前沿部队撤下来充当预备队。为了保证起码有一支规模不大,但是准备情况很好的突击分队,需要轮流从激战的前线撤下来一部分士兵,让他们在后方休息两三天。而基于同样的目的,指挥机关、高层的后勤部门以及集团军指挥部也会抽调一定比例的兵员。 由于和本土的交通经常中断,离队和回国休假也很长时间被禁止。因此如果战术条件允许的话,集团军、军和师级部队会建立休整营,以维持士气。这些休整营对维持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来说相当重要。另外一种手段是被上级指挥部门称为“教父”的办法。某些指挥机关的军官会和特定的战斗部队保持私人联系,并且为他们提供帮助。另外,司令部机关大约10%的人员会被分配到前沿轮班,以保障前线部队的人员可以休假或休整。这些手段对于维持部队战斗力、改善指挥机关与作战部队的关系很有裨益。 惩戒部队也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临时手段。有些士兵被判决要服刑很长时间,但是他们可以接受改造,不必离开前线,而是获得假释,送进临时编成的惩戒排、惩戒连或惩戒营。这种部队会被投入最危急的战线,惩戒部队配备的一般是能力很强而且通常服役状况良好的军官和士官。这种权宜之计很快成为了前线的常规,而且不光是服刑士兵,同时配属的军官也非常受欢迎。1944年第500惩戒营就在东西里西亚的捷尔诺波尔参加战斗,当城市失陷的时候,这个营的一批士官和士兵历尽艰难险阻突出了重围。 为了补充德国军队的力量,我军还组建了由各国人组成的部队。这种部队一般在德占区以及德国的盟国组建,特别是武装党卫军。这些仆从军减轻了德国军队的压力,并且经常投入战斗。他们在前线的表现比我军正规军差得多。因此前线部队一般都反对在自己的战线上部署仆从军。另一方面,许多志部队的人员和训练情况才会有所改观,补充营能够保障人员的流动。在阵地战期间补充营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各种科目来提高训练水准,由于战斗部队的缺乏,这些补充营经常临时被当作战斗部队使用。在战争的最后时期,各个集团军的教导师、补充师以及军兵种学校的学生,经常被紧急拉上前线。结果由于训练机构在战斗中反复承受损失和被摧毁而使形势变得举步维艰。 让步兵师在连续且无法脱身的战斗中保证战斗力是非常特殊的问题。激烈的战斗有时候会持续几周时间,由于战况经常危急,很难把前沿部队撤下来充当预备队。为了保证起码有一支规模不大,但是准备情况很好的突击分队,需要轮流从激战的前线撤下来一部分士兵,让他们在后方休息两三天。而基于同样的目的,指挥机关、高层的后勤部门以及集团军指挥部也会抽调一定比例的兵员。 由于和本土的交通经常中断,离队和回国休假也很长时间被禁止。因此如果战术条件允许的话,集团军、军和师级部队会建立休整营,以维持士气。这些休整营对维持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来说相当重要。另外一种手段是被上级指挥部门称为“教父”的办法。某些指挥机关的军官会和特定的战斗部队保持私人联系,并且为他们提供帮助。另外,司令部机关大约10%的人员会被分配到前沿轮班,以保障前线部队的人员可以休假或休整。这些手段对于维持部队战斗力、改善指挥机关与作战部队的关系很有裨益。 惩戒部队也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临时手段。有些士兵被判决要服刑很长时间,但是他们可以接受改造,不必离开前线,而是获得假释,送进临时编成的惩戒排、惩戒连或惩戒营。这种部队会被投入最危急的战线,惩戒部队配备的一般是能力很强而且通常服役状况良好的军官和士官。这种权宜之计很快成为了前线的常规,而且不光是服刑士兵,同时配属的军官也非常受欢迎。1944年第500惩戒营就在东西里西亚的捷尔诺波尔参加战斗,当城市失陷的时候,这个营的一批士官和士兵历尽艰难险阻突出了重围。 为了补充德国军队的力量,我军还组建了由各国人组成的部队。这种部队一般在德占区以及德国的盟国组建,特别是武装党卫军。这些仆从军减轻了德国军队的压力,并且经常投入战斗。他们在前线的表现比我军正规军差得多。因此前线部队一般都反对在自己的战线上部署仆从军。另一方面,许多志愿为德军服役的战俘被安排为辅助人员,这样一来就解放了后勤单位的人手,一般来说这些辅助人员都是可靠的,而且作用很大。 到了战争后期,补充兵员数量变得很少或基本没有,前线各师不得不动用一些后勤单位组建快速反应部队。这些部队一般用来守备后方地域的支撑点或者作为后方阵地的警戒部队。但是快速反应部队也经常被用来封堵突破口,甚至是执行局部反击的任务。 另一种紧急措施,就是为了填补战线的缺口而缩短伤病军人的休假时间。战斗部队虽然只能使用完全康复的士兵,但而大多数地方军事当局却违背了这个原则。他们还经常要很不情愿地执行另外一个命令,就是在征兵年龄提高之后,把征集来的平均年龄很高的士兵编在一个部队里。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即使入了伍也是平民,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好地为国家服务,而不是作为军人。为什么德国输掉了苏德战争?尽管有苏联和苏联军人的存在,尽管有严寒和泥泞,缺乏装备以及数量上的绝对劣势等种种不利条件,对德国军人来说胜利确实曾经唾手可得。那么德国为什么输掉了这场战争呢? 在战争最初两年,德国军队的快速进攻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遭到了挫败。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激烈战斗中,顽强的敌人不失时机地利用了其祖国广阔的幅员和恶劣的气候条件,损兵折将的德军则顶不住苏军接下来的反击。希特勒最大的错误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即将来临的灾难(如果他确实意识到了的话),是一直不肯改变僵化的指挥方式。希特勒一直顽固的否认事实,迫使德国军队在战争的最后几年里,沿着过于宽广的战线实施一系列阻止苏军突破的防御战。每一次我军部队在遭受了惨重损失之后封闭了一个突破口,却在另外一个地点又被打开了突破口。我军部队迅速瓦解,不得不各自为战,而据守在关键城市和地域的兵团则往往会被和主力割裂开。 我军部队完善的防御战术和超强的战斗力也不足以扭转战局,因为我军在兵力上根本无法和苏军达成必要的平衡。在当时的条件下,敌我双方兵力、兵器的对比大大失衡,但是我军在各项军事素质方面最初和苏军都是相同的,而后来则远胜对手,这样战局才能维持平衡。德军本来可以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基本关系抵消苏军在兵力和兵器方面的优势,并且通过战略上的优势取得胜利。但是希特勒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前线鲁莽的举措,使德军的兵力消耗殆尽了。与希特勒的想法相反的是,攻势暂停或者暂时撤退其实不会破坏部队的信心,反而能增加取胜的概率,这种指挥原则本来可以让德国在对苏战争中取得有利的结果。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之后,我们在长1600公里的战线上进行了4个月的迟滞战斗。即使是这样,在曼施坦因元帅的指挥之下,我们还是成功地封闭了宽大的突破口,并且在1943年3月取得了防御战的胜利,稳定住了战线。敌人已经突破了我军战线,但是德军在哈尔科夫—波尔塔瓦方向击中了11个装甲师,以果断的反击粉碎了苏军的意图。即使如此,我军也没有时间夺回主动权了。苏军虽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如果必要的话我们应该放弃更多的土地,缩短我军战线,达到力量上的平衡并防止苏军再次突破。而在盟军登陆法国之前,只有采取决定性的反击才能保证对苏战争的胜利。如果苏联被迫退出战争,西方盟军也会被击败。 在1943年,德军依靠多个出色的防御战胜利,几乎成功地阻止了苏军的突破。胜利的机会再次稍纵即逝,但这次差点胜利的是苏军。由于希特勒在1943年7月,将所有的德军装甲部队投入了堡垒行动,却在苏军雄厚的兵力和防御纵深组成的堡垒体系面前流尽了鲜血,我军的11个装甲师(在持续3个月的战斗间歇期重新组建)无法和苏军预备队相匹敌进而歼灭他们。希特勒的决定正中斯大林下怀,而胜利从此就掌握在敌人的手中。接下来苏军投入了完整而强大的预备队,突破了我军防线。敌军不仅在南方集团军群战线取得突破,在其他地段也是如此,而那些地方也没有可以投入的预备队。 优秀而高超的防御战术以及军人伟大的献身精神可以临时缓解危局,但是我军损失的惨重已经无法维持整个战线的稳定,而这大大缩短了战争的进程。最后,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建议,把西线的所有德军都调到东线,以组织苏军对德国的入侵,并且避免共产主义的扩张。因为他相信自己的西方死敌,同时也是俄国人不共戴天的死敌。本文摘自《装甲司令:艾哈德·劳斯大将东线回忆录》本书内容简介德国优秀的战地指挥官和闪耀的装甲将军之一。艾哈德·劳斯是东线战场上出色的指挥官之一,1945年初他被拔擢为集团军群司令官。到战争结束之时,劳斯已经赢得了德国军队装甲战优秀的战术专家之一的威名——这也让他成为了美国陆军情报机关珍贵的俘虏。而在被美军羁押期间,劳斯写下了自己在东线战场服役的详细回忆录。本书讲述了劳斯从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到1945年春的全部经历。本书囊括大量的细节,包括第6装甲师在冲向列宁格勒的过程中所受到的考验,苏军在莫斯科周边进行冬季反击期间他的战斗经历,为斯大林格勒被围德军解围的战斗过程,以及战争末期在德国境内所做的困兽之斗。↓↓↓点击原文链接进入指文官方微店
即将打开""小程序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战争事典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战争事典 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德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