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佛系青年生活哲理的生活真的好吗

揭开佛系现象的真面目:一种不思进取的消极态度
文化纵横杂志孙向晨
[摘要]正如我们所分析的,在这种现象背后,其主导的逻辑却是现代性所导致的价值虚无,与佛教态度没有任何关系。2017年以来,“佛系”成为网络热词,其主张什么都行、不走心、风轻云淡、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在90后年轻人中颇受追捧,一时间冒出了“佛系购物”、“佛系少女”、“佛系恋爱”等等。对此,本文作者认为,“佛系”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态,是现代性制造出来的空洞主体的生活态度,东方社会的传统只是给它包裹上了一种文化外衣,其本质上是现代性消极空洞的价值后果。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一个网络热词正在学界引起广泛注意,大家开始谈论起“佛系青年”、“佛系子女”、“佛系生活”等说法,统而言之出现了所谓的“佛系现象”。这个网络流行的热词,居然引起这么些学者“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地进行学术讨论,不免会引起网络青年的嘲笑:“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虽然“佛系”一词只是网络用语,标示的却是中国现代性社会的某种崭新特征,值得细细玩味与探究。一旦形成某种“现象”,就意味着生活中发生了某种新的样态,就会产生自身的一套逻辑,学者的职责就是要分析这套逻辑,清晰地理解这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种理念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佛系现象”主要发生在“九零后”这一代年轻人中,主要的表现是采取一种什么都行、不走心、风轻云淡、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多方面解读,有赞赏的,有批判的。而我们则需要进一步来分析“佛系现象”,呈现其更为深入的特征:比如,有一些比较自我的现象,不怎么关心其他事情,只关心自我;有一些与世无争的状态,随遇而安,什么都可以;有一些所谓“丧文化”现象,漫无目的、丧失志趣、颓丧绝望;人们在谈论“佛系现象”时,事实上包含面向是非常广的。在分析“佛系现象”时,一定要明确,你究竟抓住的是哪一点,哪一点是你认为的“佛系现象”最为根本性的特征。抓住不同的特点就会给出不同的解读方向,对“佛系现象”的理解与定位也就非常不一样。在我的论述中,大概还是聚焦在“不走心”,以及“不走心”背后的某种“颓丧”。在这种“佛系现象”中他表现得并不那么“自我”,只是什么都不关心,什么都不走心,样样都行、都可以、无所谓,他甚至对自己都漠不关心,更不要说关心他人,生活呈现出一种“漫无目的”的样态;在这种“漫无目的”的背后,并不是对现在充满竞争氛围的逆反与修正,毋宁说是对生活有一种“颓丧”的态度。这似乎是一种体现为“丧文化”的“佛系现象”,它在整个“佛系现象”谱系中显示出比较极端的维度。但恰恰是这种极端维度表达出现代社会的某种新特征,这是现代中国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我们要去面对的究竟是怎样一些现象,它是怎么产生的,背后有什么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分析与界定“佛系现象”的基本进路。事实上,网上对“佛系现象”已经有了很多分析,很多人对这样一种“随缘”的态度持比较推崇的立场,认为是一种比较平和的生活态度,以“宠辱不惊”视之;也有持批评态度的,认为是逃避生活,不思进取;甚至有将其归结为现代犬儒主义的。“佛系现象”显然有其自身特点,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显然有一个很宽的谱系,从风轻云淡到颓丧绝望,不能轻易归于其他类型。就像汪行福老师所讲,它绝不是一种犬儒主义。当我们界定“佛系现象”时,如果能够归并到犬儒主义一类,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犬儒主义框架下来界定“佛系现象”,“佛系现象”也就失去了他的独特性,看不出“佛系现象”在当下出现的根本缘由。“犬儒主义”显然不是“佛系现象”的本质特征。分析“佛系现象”就一定要把他的本质特征勾勒出来,从而区别于其他现象。归纳下来,无非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很多分析认为“佛系现象”是对现代社会过于紧张状态的一种修正,是对现代社会巨大压力的无奈反抗;或是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精致的自我主义表现;但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佛系青年”家庭背景足够富裕,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足够应对社会,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已经走遍世界,但他们依然是“漫无目的”、“心不在焉”、“无所用心”。我们无需用青年人无法面对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激烈状况来定义“佛系”,估计这还是在用“七零后”和“八零后”的心态在揣度“九零后”。问题的关键是,当他们足够应对社会时,为什么会始终采取一种完全不走心、茫然若失的态度,为什么这个社会当现时代会出现这种状况?这才是我们最要发问的。关于“佛系现象”,大家讨论的热情越来越强烈,因为这是中国社会出现的新状况。事实上,这种凡事不走心,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无所事事,无所用心的状况似乎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并不陌生。早些年流行的加缪《局外人》、萨特《恶心》等都深刻地刻画了这种“无动于衷”的生存样态。在《局外人》中,加缪描写的主人公默尔索先生是个“怎么样都行”的角色:母亲死了,无动于衷;是否结婚,怎么都行;甚至在审判他的法庭上也照样“麻木不仁”,对于判处自己“死刑”也置身局外。对他来说:“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加缪以小说家的敏感揭示了现代世界中这种“局外人”的现象。对于文学作品的这种存在主义式表达,很多人都很熟悉。在加缪、萨特那里,他以小说形式表现出来显得更加荒谬而已,他们以一种极致的方式显示出当人与这个世界相脱离后产生的荒谬感。在《局外人》里,主人公默尔索最后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杀人犯,但依然是一种“局外人”的态度,表现出一种极端的样态。这种刻画给人以强烈震撼,这是小说戏剧通过表现的极端性来显示现代性的后果。但你是否从“佛系现象”中看到了“局外人”的影子呢?人们曾经只是从抽象的人类处境来理解人的孤独、隔离与颓丧,还从来没有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来理解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若只是普普通通的“局外人”,我们可能就认不出他的“局外人”特点了,但这种普通的现象可能更具普遍性,更具欺骗性。今天,在改革开放40年之后,我们惊异于出现了一种“佛系青年”的现象。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很多杂志都会研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中国社会进入所谓“现代社会”的40年,40年带来的后果,不光是GDP的全面提升,不光是中国经济规模位列全球第二,不光是光鲜亮丽的城市风貌。一种现代性社会的消极后果也同样悄然而至,它的负面性特征也同样如约而来。可以这样讲,中国人,不是作为个别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群体,第一次真正面对现代生活中的“虚无”;这不仅仅是沙特、加缪小说中理解的存在“虚无”,不仅仅是文青们的无病呻吟。现代性的消极后果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这同样是现代性社会的一个“成果”。在现代性繁荣之外,“佛系现象”呈现出现代性后果的另一个面向,这同样非常真实。在此之前,我们都还只是在西方的现代小说中感受到,如今它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某种程度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阶段;早期现代性社会中支配性的“欲望”逻辑开始发生了某种变化。曾几何时,对于物质生活的欲望构成了现代生活的主要维度。“欲望”这个逻辑,在现代哲学中得到了极大重视,现代法国哲学对“欲望”的主题就特别关注,但“欲望”的逻辑不是一贯到底的,这种“欲望”并不是线性发展的,他有一个临界点,姑且不论在消费领域里一直有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在这个临界点甚至会产生一种反向运动,一种反向欲望的态度,比如出现极简主义等样态。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某种后果。我们一直熟悉追求“欲望”的逻辑,但当一个社会发展到“欲望”满足之后的阶段,这个社会会产生什么现象?这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称之为“佛系”的现象不期而遇。有人会反驳,这个社会还没到满足所有“欲望”的阶段。很多“佛系青年”恰恰是在这个社会中无法得满足,是社会的失败者,如何如何。这里的关键是,“欲望”的已然满足,并不是指个体性的经验,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样态。比如“独生子女”的文化现象,关键不在于是否只有一个子女,像我们这一代,当初同学中独生子女也很多,但他或她完全没有“独生子女”的毛病,因为还没有生成一种“独生子女”的文化,因此即便是独生子女也没有关系,他也是一种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的生活态度。但当整整一代人都成独生子女时,他就会形成一种独到的“独生子女”文化,这样的文化构成了我们理解这一代人的基础。“佛系现象”同样如此,对于“七零后”,“八零后”,人们很少会去用“佛系”去理解,但到了“九零后”,就会蹦出“佛系青年”这个概念。“九零后”一代,是现代中国社会中,成长与生活在比较富足环境中的第一代。在这样一种前提下,他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乃至他的生存结构,跟上一代人的生存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深思在这个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佛系现象”,这是我们真正要关心的,它是直接和现代性社会的特征相关联的。首先它是我们现代社会个体主义的后果。现代社会在推崇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同时,关于价值叙事能力全面退回到自我身上,所有超越自我的宏大叙事都不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说服力,我们对于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意义感开始全面失落。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社会关于“自我”的预设显得如此干瘪,产生不出任何积极进取的向度。这点在黑格尔批判康德的道德性时就已经讲过,当我们高举主体性时你就要警惕了,在纯粹的“自我”背后就是一个“空洞”。托克维尔也认识到,个体将把自己封闭在自身之中,从而导致全面的平庸与狭隘。这正是“佛系现象”的主要特征。其次它是现代物质主义的后果。关于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一方面我们看到物质主义驱动着现代社会对于物质欲望的极大追求,也就是现代社会出现的空前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物质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贯彻,是对精神生活本身的清空,事实上是全面限制了人们的自由选择能力;对于崇高的精神生活,人们显得苍白无力,无所适从;全面浸淫物质生活带来的是精神上的空虚,“佛系现象”正是物质主义过后留下的一片苍白。最后它还是整个社会工具理性过于发达的后果。工具理性的最大特点就是霍布斯所说的“计算”,一种“投入-收获”的分析。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任何独立的价值观念都会被利益最大化所消解。工具理性不具备任何价值建构的能力,甚至导向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佛系现象”正是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盛行的前提下,一个空洞主体表现出来的精神状况。一旦进入现代性的逻辑,在享受现代社会的成果同时,也必然会带来现代性的消极后果。现代性社会的个体主义、物质主义、工具理性会不断地制造出“空洞主体”。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不思进取”的价值虚无,会打着传统文化中的“无为”、“随缘”的旗号隐蔽自身,其实这是现代社会消解积极价值观的一个危险信号。对于现代社会的这种状况,我们在抽象的层面上是很熟悉的,在19世纪的下半叶到20世纪初,西方的现代文学、现代哲学描写了一大批这样无动于衷、无所事事、漂浮无根、颓丧绝望的现代人形态。我们在各种文章中也给予各种激烈的批判。但是,当我们遇见“佛系现象”时,我们可能就忘记了这种现象本质上就是现代性的消极后果。因为当它落实在东方社会时,就会披上一件美丽的东方式外衣。人们会以东方社会中的某些传统文化的特征来理解它,这会掩盖掉其背后现代性消极后果的真正逻辑。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一套佛教、道教的价值观,似乎这种“不走心”的态度,与“破除执念”、“看淡一切”、“随缘自在”的流俗佛教态度似乎有某些类似,好像与我们文化传统中佛教人生态度的“破执”有类似之处,好像与我们文化传统中道教人生态度的“无为”有迎合之处,于是人们很自然地会给这种现象一个类似的标签,于是就出现了“佛系现象”或“道系现象”的概念。但是正如我们所分析的,在这种现象背后,其主导的逻辑却是现代性所导致的价值虚无,与佛教态度没有任何关系。“佛系”的这种说法反而掩盖了这种“不走心”背后的现代逻辑。本质上,“佛系现象”是现代性制造出来的空洞主体的生活态度,东方社会的传统只是给它包裹上了一种文化外衣,这完全是一种误导。“佛系现象”的本质是现代性消极空洞的价值后果,这是我们特别要警惕的。本文为孙向晨教授在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课题组联合举办的“佛系:中国社会心态新动向”圆桌会议上的发言,原题为:“警惕‘佛系现象’:披着美丽东方外衣的现代性消极后果”,全文将刊于《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4期。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kar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佛系青年说说,佛系90后说说_说说控
当前位置:&>&&>& > 本文内容
关于佛系青年说说,佛系90后说说
1.望云卷云舒,去意无留,看花开花落,风雨人生,淡然在心。
2.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3.我会记住生命中不期而遇的温暖,我也会记得大雨磅礴,没有带伞的日子。
4.做一个寡言,却心有一片海的人,于淡泊中平和自在。
5.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6.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有关佛系青年的说说。
7.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8.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9.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生活的路,不通时,学会拐弯。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只要心情好,一切都好。
10.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11.缘合则聚,缘灭则散,不执于苦,不执于乐,不悲过去,不贪未来,怀平和之心,恬淡活在每一个当下。
1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Www.ShuoShuoKon.Com。
13.,看透不如看淡。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
14.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成事实的,太阳总是新的,每天都是美好的日子。
15.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16.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不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17.世界太大,生命这样短,要把它过得尽量像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才对。
18.因为大地的不平衡,才有了河流;因为温度的不平衡,才有了万物生长的春夏秋冬;因为人生的不平衡,才有了我们绚丽的生命。最后你都会明白,人生,原来只是一个懂字。渐渐地,生活会变得没有什么不同,仿佛他们不是消失了,而是从未曾出现过。来了开怀拥抱,走了挥手作别。
19.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20.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21.一切看淡了,心也就不累了。万事不要强求,钱多钱少,够用就好;有爱无爱,开心就好!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的一切永别。
22.三杯清茶,两盏淡酒,日落,有风。我陪你,和着这万千姿态千百滋味一并饮下。
23.等你到了一定的年龄,彼此的过去已经不再重要,那些曾经令你无比在乎的东西就好像半途而退的潮汐一般似乎没有了提及的必要。这个世界上没有命运这回事,同时也没有意外。
24.执者失之。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25.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6.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27.愿你,此后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自己;愿你,每天那么忙,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愿你,未来的婚姻真的是因为爱情;愿你,少一些何必当初,多一些暗自庆幸;愿你,以后的所有泪水都是喜极而泣。
欢迎分享转载→ 关于佛系青年说说,佛系90后说说您的位置:
//佛系生活 消极or调侃?
佛系生活 消极or调侃?
  【侨报综合讯】手里的保温杯水温未凉,办公室的“90后”已经找到人生新方向:他们宣布成佛了。近期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刷遍了朋友圈,文章称办公室的“90后”已经找到人生的新方向,宣布成佛,提起所谓的“佛系追星”、“佛系恋爱”等概念,“佛系”意思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有网民表示,“佛系青年”就是自己生活的写照。也有网民认为,凡事抱着“佛系心态”,未免有些消极。同一个“佛系”不同的理解,“佛系青年”到底是消极还是调侃?
  “佛系”引发大讨论 调节心情?逃避现实?
  最近,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将“佛系”一词传播开来,网民更是造出一系列的“佛系”概念,其中大多数都与“90后”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佛系朋友圈”“佛系恋爱”、“佛系工作”、“佛系健身”等。
  中新网报道,“佛系”一词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日本媒体曾把喜欢独自待着,关注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男性称为“佛系男子”。2017年,“佛系追星”一词在粉丝圈流行开来,意思是那些曾深度参与过“粉丝圈”的“粉丝”,为纷争所累,转而追求不动怒,不吵架的一种平和的追星方式。
  “佛系”火了之后,也引发一些讨论。有人认为,不是所有事都可以冠以“佛系”的方式,生活琐事可以无所谓,但谈恋爱不走心还怎么谈呢?做工作不上心还怎么成就一番事业呢?还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90后”用来调节心情的自嘲调侃而已。但不少网民也担心,这是用“佛系”的概念来掩盖逃避现实的心理。
  ·现象·
  据文据微信公众号“新世相”整理报道:
  佛系朋友圈
  1995年出生的L小姐:说不上来为什么,可能是觉得那句话挺有道理,“别碍着别人在朋友圈装 ”。与其发些阴阳怪气的吐槽,不如随手给出爱的鼓励。但自己发朋友圈就没什么心思P 图了。现在各种相机应用不是很多吗?一秒钟加个滤镜就行了。它们的 logo 也没那么显眼。
  朋友圈热文,一开始也会参与,还写点自己的看法,后来懒了,干转。不过这样也会被误解:有次转了篇 cosplay 的文章吧,一个根本不熟的学妹跑来说,我看这些东西是不爱国……我能说啥呢?朋友圈里没几个真朋友,不用为它伤神。
  佛系乘客
  1993年出生的sara:手机叫车,系统定位到胡同口。碰上找不到路的司机打电话问,我通常会说您不方便掉头就算了;您就在那吧;您别动了,我动吧。有时司机问我走哪条路,我都让他选。有人每次出门都要看导航选出最短路线才心安。我不会。“生活里每件小事都得争个输赢”的感觉太紧张。堵一会就堵吧。只要手机还有电,我就不焦虑。
  “还有坐地铁,赶上人多的时候,能等三四班。也不想挤。后面有人使劲往前冲,让他先上。朋友说我这样是软弱。我觉得这些对我来说不是原则问题,真的不想争辩。”sara说。
  佛系恋爱
  1992年出生的爽子说:和男友是京津异地恋,我京他津。三年,一周见一次,平时简单微信联系。主要聊一些工作、读书和两地菜价方面的事情。
  之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称谓,直呼其名太过正式,起小名也太过亲昵。一年半前发现互称“师傅”挺对。几乎不会在公开场合提起他。今年他生日,因为工作太忙过了12时才想起来。破例在朋友圈发了一条问候他一下,算是道歉。
  如果不是人生大问题,一般谁先提出方案,就根据谁的方案执行:如电影看哪部、一块旅游去哪里、晚上谁洗碗。
  吵架还是会有的。情绪激烈时,会说一些刻意激怒对方的话。但睡一觉就好了。
  佛系健身
  1991年出生的阿文说:入职不久,公司 HR 发邮件说楼底下的健身房团购办卡可以打八 折。我想着即便不能坚持健身,有个地方洗澡也好,就办了。
  他们说健身的话,吃比练重要,要多补充蛋白质。白煮蛋蛋清就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但有时候不小心把蛋黄咬进去了,也就顺着咽下去了。没有很大所谓吧?
  不过还是没法真正计算卡路里,那得每天自己带个食物称吧?太麻烦了。我就大概估算一下就行了。健身了半年,每天坚持上称。掉了半斤的话乐乐,涨了半斤的话难过一分钟,也就过去了。你问我轻了几斤?没轻啊。但我心情这半年里轻松了许多。健身挺好的。
  佛系食客
  1990年出生的小凉:早饭一般是楼下便利店的包子和豆浆,不会拍照。有那种每天早上都会发自己早餐的同事,图片很好看,看到的时候也很羡慕,但一想到这得牺牲掉挺多睡眠时间,遂觉不值。
  不是很容易被“中午吃什么”这件事困扰。如果同事有拼单就蹭一个,没有的话就翻翻之前的外卖 App记录,再来一份。如果有不用排队的网红店,会去尝尝。但如果一排俩小时,那还是算了。
  吃东西呢,还是自己开心比较重要啦。
  佛系养娃
  1990年出生的雪碧:人在北京,孩子刚两岁。周围的宝妈好像都觉得北京养孩子又贵又费神,但我真觉得还好吧?
  很多钱都可以省下来。孩子吃辅食也就那几个月,米粉没啥意思。辅食机就更是乱花钱了。自己吃什么剁碎一点给孩子就行。零食肯定不给买,饿了就给吃半根香蕉,或者一根蒸软的胡萝卜。用的婴儿推车是同事转卖给我的,质量很好。衣服一半自己买,一半靠亲戚朋友送。关于兴趣班很多“精英爸妈”都焦虑,很早开始让孩子学这个那个,还说一定要在几岁前去过几十个国家。
  记得有位日本绘本大师说过,“将来有出息的孩子不会多,何必让他们的童年那么苦?”
  佛系购物
  1992年出生的塔塔:我应该是受欢迎的买家吧。能不跟卖家交流尽量不交流,自己看看商品介绍,合适就买。也不太退换货。曾经买过两条短裤,一条颜色不对,一条腰太大,都放家里当家居裤了。
  当然了,我也不会去点“收货”,到期自动确认。也不会写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双11”不知道买什么,同事推荐哪个化妆品牌很划算,我就跟着加购物车。结果要守着时间抢,我没抢着。但也不会生气。那瞬间也体验到了“双11”的激动。也不太会比价,碰到满减反而焦虑,满减真是个复杂又神奇的东西。
  佛系员工
  1992年出生的风早:刚工作时,有临时项目还会主动要求加班。现在不至于了,但需要加班也不抗拒。
  有次陪客户改设计稿,从晚上 8 时开始,一版一版地修。果不其然,改到凌晨 3 时,客户终于说出了句,对比发现,还是第一版效果好。我回了句“好的”。安安静静下班。
  这是工作几年学会的最重要的事: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案子被评为优秀,上台领奖很客气,“都是同事的功劳”;案子没做好,总监发起火来,“知道了下次改进”。
  耐性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吧。不悲不喜挺好,上个班不要搞得死去活来。
  青春心态逝去的自嘲 “佛系”不消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曾分析称,当前中国整体还处于改革与变动的快速发展阶段,青年作为“危机的一代”,在就业、发展各方面都存在挑战,青年的生存压力相对加大。由此,网络上兴起一种调侃式自嘲的亚文化,并在社会中蔓延。
  综合中新网、北京时间报道,“9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跟“80后”“70后”不同,更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或调侃、或嘲讽,嘻嘻哈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你以为他们不走心?实则他们心里都有数。年轻人在喊老,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症候。之前,联合国官微发表声明,宣布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是年龄介于15至24岁之间的群体,虽然中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年)》明确规定青年的年龄范围是14至35周岁,但这似乎并不影响网络舆论,许多超过24岁的年轻人自嘲自己已经进入了中年。
  无论是第一批“90后”,还是其他年龄段的年轻人,为何都在感叹自己老了?在保温杯走红之时,那篇被刷屏的《记住,中年危机最后的倔强,绝不拿泡着枸杞的保温杯》一文中,就提到了人到中年——或者人还未到中年,可能面临的种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年轻人愿意老去,而是现实生活中来自工作、生活、情感、房子的压力,让他们感觉自己承担过多负荷,在提早衰老。
  第一批“90后”曾向往外面的世界和远方的诗意,奈何对抗不了来自现实;最后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妻生子,想不起曾经的志向,也想不起10年前的自己。这种稳定的生活状态固然没什么不好,可稳定的另一面是温吞和寡淡,当一个还没有30岁的人已步入这样的生活,他们便轻易感到自己在老去。
  《人民日报》也说“佛系青年”
  《人民日报》对此也作了《也说“佛系青年”》的评论:
  “油腻大叔”还没走远,“佛系青年”又刷屏了。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一看这文章,心里激灵一下。哪怕扭过头,扒拉两口饭又改文案去了,活不成这样,也想点个赞转发一下。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非常好,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苹果前CEO乔布斯的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脏了随手一换就得,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本文版权属“纽约侨报”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纽约侨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系生活是否有利于青年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