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时间观念不强,工作时间喜欢开小差怎么怎样才能祛痘扭转呢?

品读,并能从中真正找到一种适合于企业的好的疗效方法。
宠信员工从现在开始
“让我宠信员工?开什么玩笑?”
“你没搞错吧?再说,凭什么呀?”
如果你是一位老板或者其他什么管理者,我想你一定会这么想,“我给他们就业的机会,不菲的薪水,还要承受公司发展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压力,难道还要让我把他们供奉起来不成?!”
我当然承认,你有你的道理,也相信你有你的难处。但是,本书的主题——宠信你的员工,恰恰是为了解决你的难处而推出来的全新管理艺术,非常值得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思考。
为了把事情说得清楚一些,不妨,就让我先做一回你的代言人吧。也许你会抱怨:
“我的员工经验不足,不够聪明……”
“我的员工懒惰,一过下班的点,跑得比兔子还快……”
“我的员工自私自利,干工作时没精打采,干起私活来却热情高涨……”
“我的员工似乎压根儿就不知道上进心、责任感为何物,你不吆喝他就不会行动……”
“我的员工……”
这些还不够吗?否则我可以一直写下去。的确够了,很多时候员工也的确如此。所以,你断然采取了一些貌似强大而有效的方法:
“没有任何借口”——叫你干啥你就得干啥。
“忠诚敬业、自动自发”——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主动任劳任怨。
“把信送给加西亚”——我不会告诉你怎么干,你自己去想办法吧。
“军事化管理”——纪律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
你当然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取得神奇效果。的确,有的时候,特别是短期,这些方法似乎还真的管用,但长此以往,这些方法就会失灵,甚至和你的美好初衷渐行渐远,万劫不复。
怎么会这样呢?那好,让我直接告诉你真相吧!无数的理论和实践都在证明,这些方法过去不行,现在不行,将来也同样不行。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员工们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欲,他们除了生存,还有其他的需要。
至少眼下,他们和你是不一样的。你是管理者,而他们是员工,你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们却是阅历方面的新人。从地位上来看,管理者恐怕永远优于一般员工,向员工发号施令是管理者分内的职责所在。但如果管理者只知道发号施令,却不知道关爱员工也是分内之事,那一定就是一个蹩脚的管理者。要知道,两条腿走路比一条腿走路要平稳要快得多,也要长久得多。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一个公司一经成立,市场所有对它的考量都是客观的。这种客观而硬性的制约,使每一个公司都在扛着不同的巨大的压力,从产品开发到市场营销,再从人力资源到后勤服务,无不渗透着老板们的焦虑和心血。但另一方面呢?你总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市场压力一股脑儿转移到员工身上吧!员工付出劳动得到薪酬的同时,也需要被肯定,需要被尊重和被理解。
对这个问题而言,老板往往占据着绝对主动的位置,在管理员工问题上,当然应该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积极去赢得员工的信赖,绝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大棒政策”、“高压手段”才是管理人才的最佳方法。这样做,只会使员工产生日益深重的抵触情绪,或者唯唯诺诺,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潜能,甚至可能产生“对着干”的糟糕局面。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平心而论,老板有老板的道理,员工有员工的苦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是双方是否认同,是否彼此尊重,只有双方拧成一股绳,才能做到“上下同欲者胜”!
说到底,一个真正懂得管理艺术的人,是懂得宠信和激励员工的人,是懂得赢得员工之心的人。只有员工真实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关爱和尊重,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对公司的忠诚敬业,自动自发。否则,一切都是枉然。
所谓宠信员工,当然不是什么空穴来风,更不是管理上的什么时髦花样,而是由来已久的一种理念,只不过没有像本书这样如此释明和突出罢了。我们通常所讲的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以及柔性管理等等,都应当属于宠信的范畴。
美国的公司在宠信员工方面算是走到了前头,许多世界级的优秀公司已经尝到甜头并获取了宝贵的经验。例如,《我为伊狂》一书的作者、职业演讲家凯文从1986年起,就开始号召全美各地的公司领导人宠信他们的员工,并通过忠心耿耿、竭诚刻苦服务于手下的员工,来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公司的生产、服务水平和利润率大幅度地提高。他的管理哲学是:对待员工观念上的转变是所有变化的源泉。
本书算得上是国内在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也应该说是我们多年管理实践和思考之后的一种有价值的经验之作。许多老师和朋友对本书的最终成稿也贡献良多——在长春理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杨东龙先生,一直是“宠信”观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顾问经验,为本书启发出了一个完善的整体框架;现任林业大学教师的方刚先生曾经举办过“宠信员工”的讲座,他的不少观点和立场,与本书的某些内容是不谋而合的。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无论如何,中国企业界是到了告别“没有任何借口”的时代了,是到了管理者该对一厢情愿要求员工“忠诚敬业、自动自发”说再见的时候了。任何试图有所作为的公司和管理者,如果想要在今天和未来成功胜出,那么,“宠信你的员工”无疑就是指引他们快速向前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管理永远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既然一厢情愿的单边主义,或者“大棒加高压”的政策手段不能奏效,为何不试一试“宠信你的员工”这一领先的观念呢?
从现在开始吧!请不要犹豫,坚定地坚持“宠信你的员工”。其实践效果如何,相信各种层次的创业者、管理者和公司老板都会得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告别“没有任何借口”
据说,企业界的管理者们为了提高公司的绩效,解决日益低落的员工士气问题,从而战胜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和环境挑战,他们一直在朝思暮想,苦苦寻求任何一种有可能的秘方妙计。
终于有一天,一个省时、省力,而又威力强大的理念浮出水面,这让管理者们欣喜若狂,旋即便将此奉为圭臬,在发扬光大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更有许多好事者不断推波助澜,接连推出了好几本同名同姓的图书。这个理念和这个书名就是——《没有任何借口》!
传说中,为了把人变成羊,为了扼杀员工的热情,为了断送企业的前程,有一本书问世了——《没有任何借口》。这个理念和这本图书也许在短时间内起到不错的作用,但是想要达到管理者真正的意图和目的,它实在是有些南辕北辙了。不妨,我们先来说个故事。
猎人。猎狗。
猎人每天都会带着忠诚的猎狗出去打猎。
猎狗每天都会捕捉大量的猎物献给主人。
有一天,猎人已经不能再满足猎狗每天只追逐野兔、野鸡之类的小猎物。他对猎狗说:“从今天起,你要每天给我逮住一只豺狼,否则就别想吃到一根骨头!”
“可是,豺狼要比兔子危险得多……”
“别和我说这些!我要的是结果!”猎人大声命令道。
猎狗不得不遵循主人的旨意,去捉豺狼,经过几次血腥搏斗,勇敢的猎狗终于打败了几只豺狼。
可是过了几天,猎人又对猎狗说:“豺狼我已经吃腻了,从今以后,我要你给我捉野猪回来!”
“可是,主人……”
“没有可是,立即去做!否则我就把你卖掉!”猎人朝猎狗大声吼着。
猎狗无奈,只好去找野猪搏斗。
当鲜血淋漓的猎狗摇摇晃晃地从森林走出来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了。
“主人,我按照您的旨意去做了,可是从今以后,您再也不会享受到任何一只猎物了。”
说完,猎狗一头栽倒在主人的脚下……
忠诚的猎狗永远地告别了主人,而主人再也没有找到一条这么优秀的猎狗。猎人近乎荒唐的要求和命令断送了猎狗的生命,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故事讲完了,但猎人那种绝对“没有任何借口”、“立即执行”的行为作风,正是我要在下面即将阐述和展开的。
如果你作为公司的领导——猎人,打算用“没有任何借口”、“立即执行”来要求你的员工——猎狗,我将非常明确地告诉你:即使员工勉力为之,但其引发的后果却很严重
一个断送企业前途的管理理念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那么,或许你听说过这样一本书——《没有任何借口》。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管理者,那么,你一定在心里想过对员工说——“没有任何借口”。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又是一个企业管理者,但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或者根本没有想过用这种观点来训诫员工,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很理智,因为你不会被这么荒唐的思想所左右,不会因为向员工灌输“没有任何借口”而断送了企业的前途,或在背地里遭到骂名。
这本被很多企业老板奉若经典甚至是救命稻草的“管理圣经”之所以走红,正是应和了某些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他们把这本书成捆儿成袋儿地买回去,发放到每一位员工的手里,让他们悉心研读,并以此书所倡导的精神为准绳,试图对员工进行彻底的精神征服。
在这个越来越强调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年代,当强调管理中人性的声音,强调对员工尊重的声音在企业管理业崭露头脚的时候,这样一本书及其所倡导的理念仍然能受到如此追捧,当然有着它深刻的文化根源。
蔓延中的“精神扼杀”
早在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资产阶级作为新生力量,很自然就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概念的综合体,并从人的存在本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其间的起因则在于反对神学院和封建制度对个性的长期束缚。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理念——没有任何借口,其昭彰出来的人性束缚、尊严泯灭和精神扼杀,再一次卷土重来,并且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精神被扼杀是当今企业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接受“无条件服从”为中心的毒性教条的人,面临一个最大的悲剧就是:苟且偷生地活着,没有激情,缺乏创造力,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被慢慢地剥夺了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情绪、个人的感受,以及个人宝贵的潜能,最后完成了自我异化的过程,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工具。也许,这正是某些老板们所追求的结果。
先让我们来看看,那些被“没有任何借口”、“绝对服从”、“马上照办”所扼杀的灵魂吧!
纳粹德国在顷刻之间就能使博学儒雅的教师、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艺术家、思考正义与永恒的哲学家,纷纷放下书本,走下神圣殿堂,开始对手无寸铁的同类进行惨无人道的灭绝。
2. 二战结束之后,战败的日本军人为了表达对天皇的效忠,纷纷剖腹自杀,以谢皇恩。
3. 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各国的恐怖主义,不也是因为他们能够训练出绝对服从权威的恐怖分子吗?
但无可辩驳的结果却是,他们不可能因此而获得任何成功。日本和德国能成为二战的元凶,也许跟这两个民族都崇尚权威,美化服从的传统有关。国民从小就开始被灌输绝对服从的意识,不允许有任何违抗命令的意识存在,违背命令是可耻的,是会遭受惩罚的。这些毒性教条在战争中扼杀的是无辜的生命,那么,在企业中扼杀的则是创造力的心灵。
再让我们来看看在《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它是如何教你扼杀员工的创造力的吧。
“上司的命令,好似大炮发射出去的炮弹,在命令面前你无理可言,必须绝对服从。”一位西点上校讲得更为精彩:“我们不过是枪里的一颗子弹——是他们发射我们。对上司已做了决定的事情,就要坚决服从,努力执行,决不表现自己的小聪明。”
“服从的人必须暂时放弃个人的独立自主,全心全意去遵循所属机构的价值观念。”
“因为上司的地位、责任使他有权发号施令;同时上司的权威、整体的利益,不允许部署抗令而行。”
你肯定看出来了,这些貌似公允的说法是多么地滑稽可笑:上司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拥有如此无边的法力?难道上司永远就是对的吗?难道上司真的不需要下属替他出谋划策吗?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总应该算是基本的常识吧?为什么在老板的思维里根本就找不到呢?再者说,上司的命令就一定永远有效吗?就一定能代表组织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吗?
我想,这本书的作者很难对这些问题给出合理的答案。我也不想否认管理者在市场和竞争的巨大压力之下产生的心理交瘁。管理者试图通过彻底改造广大员工的思想,对他们实行完全的身心控制来对抗市场的压力和竞争,但结果能完成其初衷和目的吗?后果也许正好适得其反,因为书中所宣扬的令管理者们舒服的理念——“绝对服从”、“立即执行”、“保证完成任务”,会大大压抑员工的活力、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扼杀企业的创造力、激情、士气和底线绩效。
任何理智之士都不难看出,在“人身依附”关系早已消逝了的当代社会中,管理者一厢情愿地强调“绝对服从”、“效忠”、“没有任何借口”的员工管理方式是一种多么不合时宜的选择呀
专制思想的表露
“没有任何借口”这一理念的提出,处处充斥着一种视员工为机器,视员工为奴隶的霸气,甚至透射出一种专制的法西斯主义的管理风格。在《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作者试图把美国著名将领巴顿将军作为企业管理者的超级偶像,还多次讲到了巴顿的故事,故事是这样写的:
巴顿将军有一次决定提拔新人,他让所有候选人到仓库后面挖一条战壕,8英尺长,3英尺宽,6英寸深。然后,这位名将躲到暗处看这些候选人的反应。这些人休息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为什么要挖这么浅的一条战壕,6英寸深还不够当火炮掩体,而且这样的战壕不是太热就是太冷。只有一个人对大家说:“那个老畜牲让我们挖就挖吧,管他干什么呢。”结果是,巴顿提升了这个执行命令的人。
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的是,听话吧,没错的,你将得到提升。
可是,除了这个毫不负责、只是盲从的家伙被提升以外,我们看不出这个士兵有任何优点,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巴顿专制、跋扈以及膨胀的权力欲望。当这种权力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任何其他人的建议和抉择都是多余的、无用的。而权力者也可能因此受到报应。不妨,让我们再看看另一则关于巴顿的故事吧:
巴顿将军为了显示他对部下生活的关心,搞了一次参观士兵食堂的突然袭击。在食堂里,他看见两个士兵站在一个大汤锅前。
“让我尝尝这汤!”巴顿将军向士兵命令道。
“可是,将军……”士兵正准备解释。
“没什么‘可是’!给我勺子!”巴顿将军拿过勺子喝了一大口,立即怒斥道:“太不像话了!怎么能给战士喝这种东西?这简直就是刷锅水!”
“我正想告诉您,这的确是刷锅水,没想到您已经尝出来了。”士兵答道。
没想到吧,鼎鼎大名的五星级上将也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不是士兵不想提醒他,而是巴顿根本就不给士兵任何提醒的机会,不想听任何理由,不想听任何“可是……”,结果弄出个大笑话。也许,只有巴顿这样坚持奉行“没有任何借口”的人,才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
专制主义的不讲道理的地方正在于此,不问理由,不问是非,只要求员工绝对服从、绝对忠诚。《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还大言不惭地写道:“没有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但它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
事实上,我们不幸看到的是,它只能够杀死员工潜能和热情,毁掉员工、老板甚至整个企业
军事化管理:不断破碎的神话
一直以来,商界中都广为流传着“军事化管理”的神话。无论是讲述者,还是传播者,无一不振振有词,玄妙神秘,令听者更是肃然起敬,五体投地。
但事实上,对企业实施军事化管理能够取得成功的,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一定不会有。至少,长期来看一定如此。如若不信,你能给我们举出一个反例来吗?
军事化管理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管理形式,是依据军队的法律、条令、条例行使权力的一种职能管理。它带有强制性,讲究绝对服从,是一种典型的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只适用于军队。
如果将军事化管理的某些思想借鉴移植到企业管理之中,本来也无可厚非,或许在短时间内还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但长此以往生搬硬套地实施下去,其弊端将暴露无遗。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违背“商道”的,更是与社会中的人性本质背道而驰的。
军事化管理为何无效
在《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500强企业里面,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总经理、董事一级的有5000多名。任何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来这么多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
姑且不论这些数据是杜撰而来,还是某一“权威机构”统计而来,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能说明将一所军校的行为准则,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行为准则,就完全适当吗?军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应该遵守行为准则的特殊性,所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令如山倒”,谈论的应该就是和“没有任何借口”同样的理念。战场是无情的,是性命攸关的,虽然我们也说商场如战场,或职场如战场,但毕竟谁也无法断言商场就是战场!而且,它们的建制原理和游戏规则毕竟是完全不同的。
军队的特殊性在于它引入了一个完全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的国家意志:你们是来保护国家的,国家的主权是神圣的,而你个人则是渺小的,不仅当局用语言和教育可以驯化你,而且有铁的纪律和军法做后盾:临阵脱逃,就地正法!
可见,在不同的组织里,它的逻辑已然和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的逻辑截然不同了。在军队里,不遵守军队纪律,就会有灭顶之灾;在教会里,不遵守教主的命令,可能就会被下油锅;在企业里,不遵从老板的命令会怎样呢?大不了不干了呗!
谁都知道职场的一句俗语: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进一步讲,即使军人执行任务的时候,就真的在任何时候也不能提出不同意见吗?不能对上司的错误决定做出反对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试想,将军身边的那些参谋、副官不正是为将军出谋划策的吗?任何战役之前,不是还要有很多人在一起广泛听取意见,讨论作战方案吗?
员工肯定不能等同于军人,军队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是他职业的特殊要求;而对于员工来讲,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首先是谋生的手段,工作不应该也无法凌驾于生命之上,工作是生命的选择对象之一,而绝不是生命的全部。如果军队长官的命令都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完全不能质疑的,那么,一个企业老板的命令就更没有理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质疑了。更何况,许多质疑都是为了保障和促进企业的利益呢。
然而,凡事总逃不出“过犹不及”的道理,有过军旅生涯的企业家们往往很难淡化自己的军人情结,总是试图用一种“军事化”的模式去解决企业的问题。但企业终归不是军队,企业“军事化”管理的背后往往是简单化、形式化、偏激化或者是片面化所带来的弊端。请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西南某省电器集团A,前身系军工企业,历来有严格管理的传统。公司的管理制度完全按照准军事化的方式制定。
以上下班制度为例,早晨只要广播声一停,公司的大门立即关闭,迟到者会被守候在门口的纪律检查人员记入考勤簿,下午下班的广播音未响,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岗,否则以早退处理。凡是连续3次迟到、早退者,公司予以辞退。
公司要求员工要抛弃个人的个性,培养出A集团的个性,员工对领导的指示要绝对服从。为了便于器材的管理,员工下班时必须进行搜身检查,否则不予放行。
该集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行“早课”制度。全体员工每天早晨上班必须提前10分钟到岗,然后由各部门经理人员或班组长组织员工列队站立,齐声朗诵公司的规定用语,譬如××精神、××厂风、××宗旨、××目标等等。
纵观这家企业的管理制度,其缺点在于,只尊重制度不尊重员工,不惜以牺牲员工人格和尊严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企业精神。其结果如何呢?员工因此感到尊严受损和心情压抑,导致某些技术骨干纷纷跳槽,人心涣散,不出两年,A集团轰然倒闭。
或许“军事化管理”可以满足某些私营企业家的英雄情节和领袖欲望。但这种管理制度沿袭的是,传统中最简单、最独断、最没人性的管人手段——用把人工具化的方法来掩盖自己商业和管理上的无知。这种刻板、僵化的管理方法也被事实所证实是无效的。
其实,那些迷恋军事化管理,并被媒体推波助澜,大肆宣染的公司最终都遭到了惨败。诸如巨人集团、亚细亚商厦、武汉红桃K集团、三株集团等等企业先后都在“军事化管理”的道路上伤痕累累。这些企业在将早已被抛弃的“控制型管理论”奉为圭臬的同时,却与真正值得学习的东西——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理论渐行渐远
从《孙子兵法》到毛泽东思想
军队中的兵法的确能给企业管理者带来诸多的指导和启发,譬如中国的《孙子兵法》,在企业界的影响恐怕至今没有任何一本书与之媲美,国内外许多管理学院和商学院都把《孙子兵法》作为必修课。尤其是日本、韩国的企业家大部分都是《孙子兵法》的信奉者,或者是《孙子兵法》的实践者。日本许多超级企业的成功都得到过中国兵家思想的给养。
但兵法和军事化管理毕竟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兵法讲究的是对外战争的战术策略,军事化管理则是内部协调的法规制度,如果简单地认为兵法即为军事化,就会在概念上犯下极为低级的错误。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研究军事思想和攻伐韬略的典籍,而且还对君、臣、民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做了十分经典的阐述,诸如“上下同欲者胜”、“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贵以贱为本,上以下为基”。在这些阐述中,充分证明即使是在战场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是辩证的,互相依偎的,而不是单边强调“无上权威”和“绝对服从”。
《孙子o地形篇》中有云:“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意思是说,对待士卒就要像爱子一样,就可以与他们同生共死。将帅只有真心爱护士卒,士卒才会真心跟你在战场上拼命,同时也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也曾经提出,部队要废除军阀作风。规定军官不准打骂士兵,废除肉刑和繁琐的礼节,士兵开会要有说话的自由。规定官兵待遇平等: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官兵平等的具体表现就是“官兵一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军队建设上的首创,是新型军队与以往任何军队的本质区别。
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与英国记者斯特朗在谈话中是这样描述的:官兵一致,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官兵平等,是一场中国组织建设的“革命”,可以说从根本上颠覆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生硬的等级观念。
从《孙子兵法》到毛泽东论“官兵一致”,无处不昭示着一种爱兵惜兵的宠信理念。现代领导学也认为,领导的真正权威更多的是来源于职位之外的领袖魅力,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以威欺人。企业中,管理者能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排其之忧,解其之难,与员工同甘共苦,促成上下感情融洽,这样一来,员工就会为企业忘我地工作,就会贡献出更多的才智,产生更大的效益。这种对上下级关系的理解是符合管理之道的,当然也符合人性之道
《没有任何借口》的“七宗罪”
相信很多人在看完《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以后,都会对这本书所推崇的理念是值得学习还是应该被颠覆,不难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与思考。
如果你已经读过这本书,并为“没有任何借口”这个理念欣喜不已,甚至把它像员工手册一样发放到每一位员工的手里,进行灌输教育、写读后感,并立即要求员工按照书中的标准去执行,那么,你的情况很快就会变得比较严峻。实际上,你的公司可能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
1. 你的员工流失率又增加了若干百分点;
2. 员工抵触情绪越来越大,对管理者开始不信任;
3. 服务质量下降,客户开始怨声载道;
4. 员工工作积极性不升反降,或者明升暗降;
5. 人际关系矛盾重重,工作氛围乌烟瘴气。
看来,后果真的很严重!这是因为,你的员工正在受到《没有任何借口》一书所鼓吹的教条主义的毒害,他们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抵制。这就好比是你在给一匹马喂料,为了让你的千里马能够跑得更快,你特意选择了一种自认为很有营养的食物——譬如肉类——给马喂食。但马是不吃肉的,你让它吸收肉类,它只能出现呕吐的现象。其实员工也是一样的,试想,他们怎么可能接受这样一种一味麻痹员工和违背人性的教育呢?
《没有任何借口》的核心内容就是告诉员工,以无条件服从领导的命令为最高准则,将工作和企业的重要性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完全成了一边倒的趋势。任何事情推至极端就会导致相反的后果。其实,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是有条件的,是以他们的期待被尊重和被满足为前提的。让员工怀着宗教般的感情对待工作和企业,作为企业的领导,必须给员工一个非常强大的理由,而不是“没有任何借口”。既使是宗教对人们实施无上的权威,也是以永生或者天堂作为对等理由的。
历数“七宗罪”
老板一味地、片面地要求员工去服从他的绝对权威,却不允许员工提出任何反对的意见,显然是非常荒唐和无理的。它违背了最基本的人性:生命深处对于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在这里,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证据对这本书所持的观点进行一个严格的审判,至少在如下七个方面,“没有任何借口”昭彰出其反人性的方面:
1.荒唐的“再生父母”。对于一个靠拿企业工资的员工而言,企业给他们工作机会,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施舍,企业就是员工的“再生父母”,员工给企业卖命是必须的,企业就是员工的主人,发号施令的企业主就是员工的“主子”。
2.上级说的话永远是对的。不要和上级争论对还是错,即便上级错了,也要按照错误的命令来执行,员工只能说“是,领导!”“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所以上级还是永远是对的。此外,即使错误的命令产生错误的结果,但上司也同样会免受责难。员工要随时做好为错误承担责任的准备,且不能为责任寻找任何“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
3.无视员工的需求反应。企业无需对员工的需求做出任何反应,哪怕是合理的、微不足道的需求。“不管你的工作与你的预期有多么大的差距,或者是你的工作有多么的无聊,单调和乏味,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工作”。
4.牵强附会的感恩之情。与其让员工表达出对领导者的不满,不如“教育”他们如何对企业充满感恩之情。“当你的努力和感恩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当你准备辞职调换一份工作时,同样也要心怀感激之情——老板都不是尽善尽美的。”
5.通过“洗脑”修正思想。从一开始就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防止他们觉醒并发现这个巨大的恶意的骗局。不断向他们灌输诸如“没有任何借口”,“保证完成任务”,“立即执行”,“决不拖延”等等观念,彻底清除任何“不良”的思想。
6.打压员工的个性与尊严。员工在工作中的个性发挥和人格尊严,对权威的领导者而言是一种挑战,必须及时加以消灭才好。“记住,这是你的工作!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选择了这个岗位,就必须接受它的全部,——就算是屈辱和责骂,那也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
7.将工作凌驾于生命之上。与员工的生命比较,努力工作似乎更重要。“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不管你的工作看起来是怎样的卑微——在任何情形之下,都不允许对自己的工作表示出厌恶。”
对于一个崇拜“没有任何借口”的老板来说,也许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的企业长期以来就是贯彻了这些内容。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企业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是没有任何可能的,企业主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
误人误己的“七宗罪”
当然,我们无意把这“七宗罪”扣到所有老板的头上,更不可能一棍子砸翻一船人。我们知道,老板之所以选择“没有任何借口”,其初衷也许是好的,就是想让企业兴旺起来,但事与愿违,这种想法让企业正在步入错误的方向。当我们把这些罪过一一列出来的时候,无非一个目的,就是旨在提醒我们的老板和管理者:“没有任何借口”只会使员工对我们的老板或者管理者进行口诛笔伐,只会使员工在工作中离心离德。
实质上,“没有任何借口”就是在错误地诱导我们的广大管理者、老板,用错误的方法管理、控制和利用我们的员工,把敬业、服从、奉献、忠诚上升到上帝的高度——没有条件,没有对等,丝毫没有提及满足员工对于企业中公平和正义的渴求;甚至非常露骨地指出即便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员工也要心存感恩;规劝员工对最高上级的服从,对最高上级的效忠。这种极端行径只能误导我们的管理者“失去民心”,而迎合了极少数老板的心理,使得他们不加思考地大量购买,“像员工手册一样,分发给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可见这种观念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这种荒唐的管理方式如果在企业中完全实现的话,某些少数人就能完全控制另外一些大多数人,不仅在身体上控制他们,更是在心灵上扼杀了他们的思想和自由。
按照“没有任何借口”为核心的理论,培养出来的员工就会丧失内在的自由、独立的判断和精神上的创造,为了讨好当权者,他们就只能充当应声虫和马屁精,员工就会在一种阴森、冷酷的氛围中走向麻木、怯懦和冷漠
并非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
在《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它虽然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事实上将一切未能完成任务的解释,均定义为“借口”,它强调管理者有权力拒绝听任何解释,也就是拒绝听任何借口。只要是没有完全任务,那么,你就是不认真的,你就是没有尽力的,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员工。至于实际情况是什么,不是管理者需要关心的。
借口≠理由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对借口和理由的定义是这样的,借口:非正常的或者假托的理由;理由:事情为什么这样做或者那样做的道理。但是,《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从一开始就混淆视听,偷换概念,把所有的理由都并入借口的范畴。
在《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写道:“它(没有任何借口)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它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这一理念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最重要的准则。”
在我看来,这段话不仅充满了逻辑混乱,而且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与无法完成时提供一个理由并不矛盾,而这被称为“合理的原因”。事实上,“合理的原因”不是借口,借口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只能是理由、原因。如果不顾客观情况,不顾领导者的命令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只是盲目去做,包括以让企业付出沉重的牺牲为代价也在所不惜,还算得上“完美的执行能力”吗?还算得上“负责敬业”吗?服从与诚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却被此书作者武断地混为一谈。
绝对的服从只等于愚忠,这甚至恰恰表现了一种不诚实。如果看到这个任务不可能完成,却不提出自己的意见,而只是一味服从,这能算诚实吗?所以,“没有任何借口”这一理念与所谓的“核心”是不能划等号的。至于说这一理论“提升企业凝聚力”,更是鬼话。企业的凝聚力是要靠共同的价值观,相互尊重,相互给予,重视员工的价值来实现的。
“没有任何借口”强调的是一种霸权思维,一种管理者至高无上的不平等意识,只能用来驯服奴才,唬住弱者,让真正有能力的员工暂时收敛锋芒随时等待跳槽,必然的结果是离心离德,企业涣散,何谈凝聚力呢?
至于说到这一理念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最重要的准则”,则要看是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不同的,是各种各样的,你要的是专制的、霸权的、一言堂的、人人自危的、敢怒不敢言的企业文化,还是要开明的、乐观的、人人快乐、群策群力的企业文化?
所以,仅仅由上面这段话,就不得不让人心生疑患,怀疑此书作者,完全不懂管理,也不懂企业经营。总之一句话,提出对某一任务的反对或未完成的理由不是提出借口,也不等于自我辩解,而很可能是一种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我的一位朋友的老总,便将这本书发给了每个员工。这位老总平时确实体现着“没有任何借口”的管理风格,包括开除员工的时候。许多员工勤勤恳恳工作了很多年,被开除的时候要一个解释,即为什么被开除。这位老总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没有理由。说你不适合就是不适合!”
这种管理风格导致的结果如何呢?朋友的同事们摄于老总的淫威或沉默不语,或学着拍马屁,人心涣散,时刻想着跳槽,公司业绩更是一落千丈。
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是,即使每个管理者布置的每项任务都是合理的,但重要的一点是,不是每项任务在任何时候和任何背景下都是可以完成的,也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够完成每项任务的。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企业的成长需要客观环境呢?一个企业的管理同样不是关上门管理,而是与企业的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强调完成任务的条件和环境往往是重要的。每个人想做的就一定能够做成,这听起来是一个多么荒唐的逻辑,却奇怪地成为了某些人信奉的准则。
对于员工来讲,每个员工都是有差异的,都是有所长也有所短的,如果运用好了,这正是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但如果不顾员工的个体差异,一味地认为没有完成任务就是找借口,只能将优势变为劣势,从而导致人才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实力
借口的表现形式及其解释
《没有任何借口》一书的序言中,将借口的表现形式归为下列五种。我们不妨重温一遍:
1. 他们作决定时根本就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所以这个不应当是我的责任。
2. 这几个星期我很忙,我尽力做。
3. 我们以前从没有那么做过或这不是我们这里的做事方式。
4. 我从没有受过适当的培训来干这项工作。
5. 我们从没想过赶上竞争对手,在许多方面人家都超出我们一大截。
在我看来,这五种所谓的“借口”其实都可以是非常合理的解释,甚至于,都可以是一个负责任的、忠诚的、敬业的员工提出来反对老板决定,对企业高度负责的表现。
先看第一条。现代企业管理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便是,要让员工了解一个管理决定做出的前因后果,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对企业和他们个人有利的选择,从而让他们在内心真正接受。只有这样,才会具有强大的动力和工作热情,任务也才能得以出色地完成。如果一个重要决定的做出,没有征求当事人的意见,没有与他们事先交流,便让其去“忠实“地执行,即使其努力地做了,也不一定取得好的效果。更何况,决策者对事态可能并不完全了解,执行者所看到的,也许恰恰是决策者所没有看到的,如果二者间的差异很大,决策的执行不可能不大打折扣。
再看第二条。如果一个员工“这几个星期”确实“很忙”,他提出“尽力做”不是已经算得上一种认真负责的举动吗?现代企业管理者,要学会关心员工,而不只是一味地强调企业的产出效率。如果不关心创造利益的个人,也就不可能有企业效率。一味地给员工加派工作任务,毫不关心他们是否已经超负荷运行,这完全是奴隶主的用人风格。
第三条。“以前没有做过”,“这不是我们习惯的做事方式”,确实不应该成为拒绝执行一项决策的理由,因为变革本身就是企业增强活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确实可以成为暂缓执行决策,或放慢执行过程,甚至拖延完成任务的一个很好的理由。没有做过,不是我们习惯的工作方式,就更加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仔细准备,加倍地小心,甚至放慢速度,避免因为激进而犯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四条。现代企业都是分工更细的企业,特别是对于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员工的分工必然更加细致和明确,承担某项工作之前的专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让一个没有受过某方面培训的员工去贸然从事某些陌生的工作,完全不是现代企业应该实施的管理方法。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这个员工就有理由一口回绝这项任务,而是说,他有理由要求老板在下达这项任务的同时,给予他一些学习和接受培训的时间和机会。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作者也引用到詹姆斯o罗迪逊关于“责任”的界定:“责任必须限定在责任承担者的能力范围之内才合乎情理,而且必须与这种能力的有效运用程度相关。”这无疑是自相矛盾和自打耳光。
最后来看第五条,“我们从没想过赶上竞争对手,在许多方面人家都超出我们一大截。”如果这是一个不努力去赶超对手的理由,我们当然可以称之为借口。但如果这只是一个在某一时段内的具体工作中,不以赶超对手为目标,而是以加强自身实力为目标的“借口”,我们则完全可以称之为理由。没有谁不想打倒对手,使自己占有更高的地位,获得更多的喝彩,但是,要量力而行,特别是要做到稳、准、狠。如果不顾自身实力,贸然挑战,以鸡蛋去撞石头,只会使自身元气受损,甚至丧失最终超过对手的潜力。
对于一个弱者来讲,更重要的,也许恰恰不是整天想着如何超过对手,而是在落后“一大截”的状况下,努力从自身找原因,改善自我,包括改善不正确的管理方法。
上述五条所谓的“借口”的提出,更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信奉的是老板绝对地位理论,这种理论重工作,重企业利益,而轻视个人权益,个人差异,无视员工利益。这样的管理思维,至少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企业中,是不可能创造辉煌业绩的。
给员工一个解释的机会吧
《没有任何借口》的作者谴责和嘲笑了失败者的“借口”:“考试不及格会有出题太偏、题量太大的借口,做生意赔了本有借口,工作、学习落后也有借口。”仿佛给失败找借口(更准确而言应称为理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受到挫折的人自我寻找理由或借口,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疗伤,能够有效地避免一蹶不振,帮助他们度过心理上最脆弱的时期。而并不意味着,这些自我疗伤的手段,就会使他们丧失未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但是,我在这里提出的解释显然又会被信奉“没有任何借口”的人视为“借口”。因为,这些人从一开始就不关心员工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只有一个:企业效率。没有效率,就不能找任何借口。
试想,这样的思维如何能让员工诚心实意地为公司效力呢?进一步讲,如果能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方法,或许效果就大为不同。
清晨,你正在为今天即将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做准备,突然接到某一位下属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解释说,一位从外地来的亲戚刚刚到火车站,需要请半天假去接站。这个时候,如果你语气平和地跟他说:不要紧,你自管去吧,下午也没什么事情,你就带着你的亲戚出去逛一逛,明天准时上班也不迟,会议内容我会让其他人帮你记录。
此时,员工听到这么亲和、真诚的回答,不仅不会在挂上电话之后心生任何怨言,反而会为了这事儿耽误工作而产生愧疚的感觉,并对老板温和、坦诚的回答心存感激。
如此简单的道理,相信大多数领导者都是懂得的,只不过某些领导者认为员工拿着自己的工资,就应该分分秒秒、不遗余力地把自己奉献到工作中去,任何阻碍工作的事情都是无理的!这就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奉行者们自私、惟利是图的一面。
其实,给员工一个解释的机会又何妨呢?
当你发现员工的解释不是借口,而是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展现自己人性的一面,让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感到快乐而不是压抑?而这一点,正是“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者所缺乏的
从宠信中告别“没有任何借口”
如果你想让你的员工私下里愤愤地抱怨“东家不打打西家”、“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并最终离你而去,那么你就选择“没有任何借口”吧;如果你想让员工欣赏你、信任你、尊重你,那么“宠信”,才是你惟一正确的选择。
宠信——一个赢得成功的伟大概念
记得美国著名作家博伊德o克拉克,曾在他的著作中写过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叫罗伯兹的美国骑士,他总是能够驯服任何一匹野性十足的马,因为他是一位善于“听马说话的人”。
罗伯兹解释说,用目光一瞥意味着“离我远点”,马就会走到畜栏的另外一侧。罗伯兹用一条棉绳轻轻抽打以让马沿着畜栏奔跑。马绕着圈地跑,接着开始舔和咀嚼,这就意味着“我不害怕你”。如果马很快就低下头,就是在表示“我不想跑了”。
罗伯兹停止抽打,背朝着马,这是信任和邀请的信号。令人吃惊的是,这匹马开始接近他。他转过身,马也跟着走。他再次转过身,这匹马再次跟随他移动。信任和联系取代了绳索和抽打。几分钟之后,这匹马紧张地接受了一副马鞍。感受了一会儿,觉得放心之后,马最终做好了等候被骑的准备。当这一过程全部完成的时候,这匹从前的野马用鼻子蹭了蹭罗伯兹的头和肩,好像罗伯兹已经成了马厩的一部分。
为了能够听懂马的语言,骑士们要花很长的时间,对马的性情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理解。理解马语的诀窍就是弄清楚马在想什么。马的嘶鸣就表示存在强迫、咒骂和抗拒。其中沟通是建立联系的关键:理解马的语言,而不是训练者的语言。沟通的目的也是让马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这些“马语者”通过掌握马的表达方式而与之建立了和谐的关系,他们让马自愿追随,而不会损伤马的体能和精神。为了让马工作,骑士们要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弄清楚马在想什么”,“理解马的语言”,让马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被理解的马往往非常服从命令,它们工作得很好,而且它们工作的精神头一般都不会消退。
骑士对马的宠爱,马对骑士的信任,彼此和谐融洽地相处。比物连类,我们的老板们是否应该做一个合格的骑士呢?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伟大的概念——宠信你的员工,继而从“宠信”中彻底抛弃“没有任何借口”这一摧残人性的理念。
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所谓宠信员工,不是娇纵员工,更不是纵容员工的错误。而是强调管理者要真正认清员工的实际情况,在管理上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能力、欲求、情感和愿望的情况下,予以信赖和理解,采取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法,从而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创造更大的企业效益。
宠信员工的管理理念,就是强调的以员工为本。
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实际上是指管理人员对员工需要和劳动态度的看法,并不涉及对员工其他方面的观点和态度。它所包含的许多重要观点,诸如人们并非天生厌恶工作,人们能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人们有无穷的智慧和潜力等等,都有一定的客观性。
宠信员工的理念,同样揭示了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传统的管理重视对物的管理,现代管理重视对人的管理。我们可以称之为实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理念的基础是:
1. 人是企业的主体,要靠人(个体和群体)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2. 科技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对脑力劳动的管理方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调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精神;
3. 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以便更好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就要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加强感情上的联系。管理者应该以情动人,在同员工交往中多添加一些感情的投资。
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企业与每位员工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否紧密。一个成功的企业中,员工都有以下鲜明的、心理上的感受,这就是以下六个方面:
1. 方向感:对企业和个人目标明确;
2. 信任感:领导与员工相互信任;
3. 成就感:以工作成就自豪,认识到工作的价值;
4. 温暖感:归属感,深信领导与同事是自己可以亲近的人;
5. 舒适感:工作环境、条件、强度,等等;
6. 实惠感:物质利益与物质报酬。
我们不难看到,宠信员工的理念,与上述这些“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追求完全是相互吻合的
什么样的公司才能成功
一个公司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机遇、资本、人脉、运营手段、战略决策、管理方式,等等。但这些因素归根结底是要靠人来完成的,没有人的投入和执行,一切都是空谈。只有重视人的公司,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成功的公司,也只有重视人的公司,才能长久地成功下去。
管理者的“单边主义”
某些企业的管理者,总是习惯简单地将“忠诚”列为员工应该具有的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很容易步入所谓忠诚的“误区”。即:第一,员工只有服从自己的命令才是忠诚;第二,不服从自己的命令就是对企业的不忠诚。
显然,这种“心甘情愿为我所用就是忠诚,否则就是不忠诚”的想法,虽然试图建立在对企业的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上,但其实质上不过就是管理者的“单边主义”罢了。这种单边主义的作风,只是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完全忽略了员工的存在和感受。
一厢情愿的逻辑
在国际外交事务当中,有一种外交方式被称之为“单边主义外交”,这种外交方式奉行的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外交政策,我行我素、四面出击、咄咄逼人、一意孤行,实际上遵循的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准则。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是,在国际事务中不顾其他国家的立场,为了谋求本国的利益,我行我素,不顾多数国家的反对,执意孤行。
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是单边主义外交的坚定执行者,然而这种外交策略却并未收到它所期望的效果,反而让美国在国际社会上到处碰钉子,引起大多数国家的反感和反对,在国内也受到猛烈的抨击,甚至在美国政府内部也出现分歧。这就是单边主义外交的极端性造成的后果。
其实,只要看看我们周围,某些企业、某些公司不也是在搞单边主义吗?只不过这种单边主义并不是对外,而是对内,对着我们的员工。老板大搞一言堂、家长制、规矩自己定、条文自己制,这些现象是如此地司空见惯。不管这个制度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经得起推敲,是否符合员工的利益,是否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关怀,总之,一切按老板的意思执行。
也许有的领导会这样认为:一个高效的企业必须有良好的服从观念,一个优秀的员工也必须拥有服从意识。不管情况怎样都要去执行,老板的话就是命令。员工对老板的话不能怀疑,当然更不能提出改变建议,不管如何都要做下去,还要想办法使它成功,这才是敬业。尽管老板说的方案,可能来自一拍脑门,是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想法。
聪明的人当然明白,这完全是老板自己的逻辑,是老板一厢情愿的单边主义。老板当然希望一切员工服从自己,但另一方面呢?员工总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吧。
首先,员工这样做,谁能保证他的利益?员工能得到什么?虽然,符合了企业的利益,但是违背了社会利益,尤其是一些危害员工安全的做法,如无劳保措施,不签劳动合同,不断加班等等,员工能服从吗?在当前的形势下,如此高的就业压力,让很多员工成为受制于人的弱势群体。民工辛辛苦苦地干了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活,却拿不到工资,甚至不得不爬到吊塔上以自杀相要挟讨要被拖欠的工资,这难道也要员工没有任何借口地服从吗?
其次,老板的要求触犯了法律,如侵犯了员工的人身权,员工也要服从吗?不服从就不是敬业的员工吗?几年前,一家韩国公司的老板因为一件小事强迫所有的工人给她下跪。对于老板侵犯人格、尊严,员工能服从吗?
显然,奉行单边主义的老板和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时候,更像是一个标准的法西斯主义者,“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完全没有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用这种“理念”管理公司、管理员工,必将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单边主义的误区
记得在《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工作不是一个关于干什么事和得什么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的问题。工作就是自动自发,工作就是付出努力。正是为了成就什么或获得什么,我们才专注于什么,并在那个方面付出精力。从这个本质的方面说,工作不是我们为了谋生才去做的事,而是我们用生命去做的事!”
显然,员工用生命去做了,这正是某些管理者的目的,至于后果对员工则是另一回事了。
退一步讲,即使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书中倡导的这种做法,对老板也未必有好处。显然,老板是资方,他的地位、责任使他有权发号施令;老板又极好面子,不容任何人挑战自己的权威。这样,员工的惟命是从,对老板其实并没有任何好处。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企业决策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是非常危险的。不同人看问题会有不同的角度,多人见解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群策群力,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个人靠一时小聪明,可能会成功,但不会持久。老板是人不是神。不用读MBA,也能知道有多少因为听从不同意见而避免了企业失利的例子;又有因为多少一意孤行而导致企业失败了的例子。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只会说“是”,没有自己独立见解,唯唯诺诺的员工,一定不是个好员工,并不能说明他敬业。敢说“不”的员工,才真正有可能是敬业的好员工。敬业员工不但要长耳朵,更要长脑子,会独立思考。
员工如果知道老板的这一点,并且利用这一潜规则,明知老板错了也不管,只顾去执行,那么麻烦可就大了,很有可能会置企业和老板于死地。听话,很有可能是培养不负责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知道执行、不管结果的“机器人”,是眼看着老板往火坑里跳,却因为没有接到命令而不施救的“听话员工”。
其实,现代管理学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一些管理大师也开始提倡人文关怀,讲究以人为本,发扬员工的主体性。美国“春田再造”公司管理层就采取了一整套独特的企业管理经营制度(包括开卷式管理、企业大赛、主人文化、大磋商等),结果,企业利润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增长,创造了美国商业史上的奇迹,被《商业周刊》誉为“管理的麦加圣地”。
人是有创造性的,什么都按老板的要求去做,当螺丝钉,就很有可能发挥不了人的创新意识,而这样的员工是不会有成就感的。如果一切听命于老板,没有任何想法就去执行、服从,那么,人的主体意识呢?难道只能成为听命于老板的机器吗?那样干脆把员工变成动物甚至机器得了。
显然,管理者的单边主义思维是非常之不科学的,对企业的员工也是极为不公正的。当前,在各项法律保障还不是很健全,劳动力又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尤其是整个世界都在谈论着以人为本、发挥个性、勇于怀疑、尊重员工的这个时代,如果老板依然崇尚个人权力、官本位,不体恤下情,那么,他所实施的管理办法所产生的后果,对企业、对员工、对老板自己,都是极为不利的
上下同欲是一种境界
中国人素来有“窝里斗”的毛病。在企业里,勾心斗角是常有的事情,小团队、小帮派各自为政,互相拆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结果导致整个工作环境乌烟瘴气,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事情,那么又何谈企业发展呢?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普通员工之间,尚且说得过去,如果发生在上层领导者和领导者或者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势必造成企业的严重分裂和团队精神的丧失,直至整个企业的解体。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就曾对战争有过这样的诠释:“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在《孙子兵法o谋攻篇》中有过这样的表述:“上下同欲者胜”为“知胜之道也。”
这个道,用在现代企业中的解释就是,让公司的员工和老板的观念一致,理念、价值观一致,生活、工作的目标一致。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的一致,公司就能结合成一个紧密的团队,就可以去冲锋陷阵了,而不会畏惧危险。
辛弃疾也曾说过:“三军思奋,斗必十倍。”抗战时期,毛泽东更是提出令人震撼的诗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句话的确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用在企业组织上,即可变成“上下团结如一人,试看商界谁能赢。”前人的这些都名言警句强调了团体中人心向背与取胜的关系问题,而这一点在中国的企业中更显得异常重要。
有一则管理寓言很形象地展示出了上下同欲的微妙关系: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希望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就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你要是按我想的做,最开始弯一次腰,我也就不用一次又一次重复地扔樱桃,而你也就不会在后面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这个寓言很有意思,它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企业中,老板或者管理者所想的和员工所想的,往往不能做到有效统一,彼此各怀心事,老板说这么做,员工偏要那么做,心不往一处想,劲儿不往一处使,怎么能成大事呢?
俗话说“同心同德方可成大业”,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如何将全体员工与老板之间的“欲望”凝聚在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
达到上下同欲的高级境界,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同心。主要是心往一处想:上上下下都以同样的真心对待企业及其发展。这取决于管理者和员工两个方面,首先是各级主管之间的同心,其次是主管与员工之间的同心。主管是同心的关键,员工表现则是同心的标志;
2. 同德。企业上下都具有相对一致或至少相容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以及为实现企业利益目标而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3.同向。个人的奋斗目标和方向选择是千差万别的,但在一个企业内部却不宜存在这种现象,有效的做法就是将个人的目标和方向与企业的目标和方向统一起来;
4.同利。物质利益是谁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是维系企业与员工的基本纽带,离开同利,同心、同德、同向、同乐都可能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同利的要领是奉行尽量公平的原则,按劳进行分配。当然,其基础来自于企业较好的赢利水平;
5.同乐。企业是永远处于“动态”过程中的,难免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行动上的摩擦和利益上的不公,因此沟通、调整就显得非常必要,各级主管都应该注重各种细节,使整个企业充满理解、和谐的快乐气氛。
如何形成“上下同欲”
现代企业取胜的根本在于企业整体的作战能力,而并非只靠企业家个人的天赋。这已经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是这样的:他能成功地调动自己的员工为着同一个目标去奋斗。企业只有上下同欲,才有可能决胜于充满竞争的商业圈,才有可能真正地立于不败之地。
优秀的企业家应该能够奠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基础,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成功地调动员工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首先,实施“同欲计划”。企业领导者应该以战略家的眼光,从企业起步之初就制定同欲培养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同欲的行动。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养、提升都要与同欲结合起来。对于刚进入公司的员工,要有一个完整的培养计划,设计出同心步骤,尽可能多地接触同欲教育,让员工心中时刻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的目标,一步一步实现上下同欲。
其次,研究同心案例。针对公司出现的典型案例,公司可以组织大家学习、讨论、研究,找到案例背后的东西,转化成制度和动力,这是公司实现同欲计划的最及时、最实用的方法,也是提高企业核心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精神的最好方式。
再者,实现“大我”、“小我”的统一。大统一是指公司在发展目标、发展规划、思想意识、企业精神、经营战略、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上达到和谐统一;小统一是指企业的领导班子、管理团队、全体员工在发展目标上、行动上能够上下一致,群策群力,高效统一地工作。
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公司有意形成“上下同欲”的企业文化时,首先,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各个环节之间的沟通、对接、理解;对一些特殊情况和利益分配要始终保持一种开阔的心胸、豁达的性格,学会接纳和忽略,不斤斤计较于小事,着眼于未来更长远的目标。也应该逐步锻炼、培养同欲的目标,逐步形成团结、热情、目标统一、方向一致的拔河精神和伏下身、沉下去、直至取胜的气势。
再者,企业当中人才济济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不能够上下同欲,相互之间不能够很好地合作,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更大。企业领导者要学会正确用人,正确处理各种冲突。一个简单的“同欲”的用人观念就是:把人才从价值观统一与否的角度分为四类:
1. 价值观一致又一样。这样的人才是最难得的,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对于这样的人才,老板一定要学会礼贤下士,充分授权;
2. 价值观一致但不一样。这样的人才是志同道合,对于这样的人才,规范机制,大胆启用;
3. 价值观不一致但不冲突,这样的人才是可以和睦相处的,对于这样的人才如果能够给予高薪,有劳有获,就会让他产生满足感;
4. 价值观不一致且又冲突。这样的人才与企业是志不同,道不和,不相为谋,对于这样的人才就请他另谋高就。
企业发展中的同欲,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统一和认可,也就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发展理念、企业思想宗旨、企业大目标和个人小目标组成的企业文化的“同欲”,谁能够正确把握,谁就掌握了企业发展的利器
赢得员工心,才是最佳雇主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七擒七纵,诸葛亮为了收复南疆少数民族的心,曾七次生擒南蛮王孟获,并且七次都放了他,最后孟获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为蜀国把守南疆领地,而诸葛亮也受到了南疆少数民族的尊重和拥护。在书中,诸葛亮如是说:“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直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从这一点上来看,诸葛亮应该是一个好领导。
一个老板或者企业,能不能被员工所尊重、所称道,关键是要看这个老板或者企业能不能抓住员工的心,能不能把员工当作企业最核心的资源来看待,这就是最佳雇主与普通雇主之间最大的差别!
赢得员工的心,企业的一种境界
什么样的企业才算是最佳企业?什么样的老板才能称得上是好老板呢?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一位老板或许都曾经自问过。但每一个人的答案又都不尽相同。
一项横跨亚洲的大规模评比调查告诉我们,员工对公司的要求,早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费、误餐费、旅游补助或分红入股这些传统的福利制度。员工们变了,有些企业已经察觉到了;但是,有的企业还没有察觉到。
在这样一个企业并购、大幅裁员、随时失业的年代,大家对于工作的关心,已经降低到只要能保得住饭碗就不错了的最低限度。员工们更多的“奢求”对于一个老板来说,简直就是“贪多无厌”,然后不屑一顾地说:“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遍地跑。”
因此,你的工作快乐吗?满意吗?这样的问题对于某些雇主来说,似乎不实际得可笑。因为,员工的士气、满意度,重要吗?值钱吗?而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答案却是肯定的。
比如,赢得“亚洲最佳企业雇主”称号的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对于这个问题,就从没有一点迟疑。不妨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赢得员工心的。
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总经理狄高志先生从1998年1月1日开始经营波特曼丽嘉,他的第一天工作,是从1997年12月31日深夜带着主管一起清理员工餐厅开始的。波特曼丽嘉一开始时虽然有多处整修工程,预算明显不足,但是狄高志还是透支分给了员工红利。
他这种优先照顾员工的做法,的确打动了员工,大家一起努力打拼,经营的绩效随着士气愈来愈高。
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有一个著名的“开门政策”:总经理的大门对所有的员工敞开,如果员工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只要总经理在办公室,一定会接见。虽然公司内部的员工满意度调查是以书面问卷形式进行的,每年也只有一次,但“开门政策”却让员工每天都有机会把自己对公司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给公司。
狄高志初到上海经营波特曼丽嘉时,曾亲自参与了从上到下每一个员工的面试。他会问每个人“你将来想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来应征的人多少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可能连服务生的工作都不敢奢求,但在狄高志看来,每个人都有梦想,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实现梦想非常重要。
“就算有些人乐于一辈子当服务生,我也可以帮他成为最好的服务生。”狄高志骄傲地说。
从波特曼丽嘉酒店对待员工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最佳企业不应该只是给予员工最高的薪资,或是最好的福利,还应该考虑到员工的工作内容、员工的发展机会、组织的文化,甚至领导、人际关系等等因素,才能让员工对工作满意。员工很需要被尊重,很需要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撒了大钱,然后问:“你现在快乐了吗?”
工作本身涵盖着很多方面。员工每天上班、工作,为的不只是赚钱而已,他们还希望在工作中成长,期待从工作中得到肯定,甚至盼望通过工作来实现自我、发挥影响力。这些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来满足的。
其实,人的基本需求都是一样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员工都是想要养家活口,想要被尊重、被肯定,想要有未来。归根结底,每个人心中想的都是:我有未来吗?我在这儿有发展吗?
世界上很多著名企业,都有自己赢得员工满意的方式。联邦快递送员工上大学、上研究所;韩国的H&CB银行坚持不裁员的政策;新加坡安捷伦给予已婚工作者眷属医疗照顾,给单身工作者取代眷属医疗照顾的现金,手足口病大流行的时候,还让员工带孩子来上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一切的努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赢得员工的心。
其实,工作是多元的,员工的满足是可以创造的。所有的工作人都希望能够被如此对待
最佳雇主的N个标准
许多员工可能无法明确什么是最好的老板,但一定知道什么是最差劲的老板:自己的钱包越来越鼓,可是员工们却越来越穷。
一个优秀的老板,不仅仅是一个能够取得非凡绩效的老板,而且是一个具备各个方面人格魅力的人,根据美国著名咨询公司——翰威特咨询公司的调查研究,最佳雇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 不断激励员工实现出色业绩;
2. 千方百计地确保员工能够感到被重视和尊敬;
3. 把员工的成功与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作为企业运营的主要方式来实施。
这三点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员工的地位非常之重要,贯穿到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当中去了。翰威特咨询公司在2005年度的研究中发现,最佳雇主的员工明显比其他参选公司的员工更加敬业。中国地区最佳雇主的员工敬业度得分高达75%,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最佳雇主以外的其他参选公司则只有50%。
在这次参与研究的公司中,最常见的三个敬业度驱动因素为:
1.薪金待遇——员工对他们是否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公平薪酬的看法。薪酬计划的竞争力和公平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沟通,均可对员工对薪酬的看法产生重大的影响。
2. 工作流程——企业中现有的工作流程在帮助企业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帮助员工尽可能提高效率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3.发展前景——员工对其在公司发展前景的看法。它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公司是否有机制来帮助员工确定他们的发展需求,让员工通过承担更多的职责和挑战得到发展,以及向员工提供培训以帮助他们培养有用的技能。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最佳顾主的标准。
标准1:确保员工感到获得重视
在最佳雇主当中,“雇用”所包含的内容比通常人们所期待的,如公平的报酬、职业发展机会、受到重视的员工利益等等内涵更广、更深。尽管这些内容的确非常重要,并且相对于其他企业,最佳雇主的员工中有更多对它们感到满意,然而,最佳雇主还是更进了一步,那就是,主动营造归属感和家庭氛围,并让每个人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和重视。
最佳雇主的管理层会经常询问员工的观点,征询他们的意见。此外,最佳雇主的员工也会更为经常地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得到表彰。
如果企业面临来自于员工的不满的声音,或者由于这些情况而导致的严重的人才短缺、人才留用和人员流失挑战,那么最佳雇主将会通过倾听员工心声,与员工交换意见,并努力运用满足员工需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佳雇主还主动投资进行员工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关键人才的培养。既然是一种投资,就是需要回报的,而企业也相信对员工进行培训投资是一种双赢的结局:员工得到了自我提高的机会、满足了发展的愿望,企业也赢得了人才的聚集与忠诚。
标准2:不遗余力地关注人才
最佳雇主明显比其他企业更有远见,他们明白,真正能开启企业成功之门者是人才,人才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死攸关。获取人才,特别是拥有自己的核心人才,是许多企业家心头的一个夙愿。
除了营建能够让员工实现出色业绩的文化和氛围外,最佳雇主更为关注建立系统的体制,以支持员工的学习和发展。此外,最佳雇主在培养领导人才方面的举措也优于其他公司。例如,在最佳雇主中,我们经常看到:企业采取导师计划,对核心人才的培养与提升有着完美的系统,在这方面,最佳雇主要比其他企业高出43个百分点。
在其他公司,这一工作大多由人力资源部门承担。在被评为最佳雇主的企业中,人才评估流程是最优先考虑的事宜,几乎达到了100%,而其他公司只能达到60%
对人才和领导力的强烈关注使最佳雇主在吸引和留用人才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他们的高绩效员工的流失率也更低。所有的最佳雇主都拥有正式的领导力发展流程,他们通常会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最佳雇主用来发展中层管理人员的最常用措施为:不仅制订并实施这些发展计划,还通过正式的绩效管理流程让管理层负责人才的培养。而其他公司中有此措施的只占64%。
为了建立一个强大、成功且能持续发展的企业,以下几点显得至关重要:
1. 领导层要赢得员工的信任;
2. 为客户提供持久的优质服务;
3. 确保人才的持续供应;
4. 拥有高度敬业的员工。
最佳雇主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员工的敬业度水平更高,该水平用以衡量员工对公司的热情、投入以及做出承诺的程度。敬业度水平更高的公司拥有更多这样的员工:他们总是积极地赞扬公司,主动融入公司,并愿意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努力。
标准3:营造优越的企业文化
相比其他公司,最佳雇主所创造的企业文化与其他公司相比较有着截然的不同。在某些领域,如学习和发展,都得益于他们所实施的计划,但是,在向员工沟通计划的意义方面,最佳雇主更胜一筹。这使得员工更加相信,自己获得的报酬公平合理,并清楚企业为他们提供了哪些发展机会。此外,最佳雇主更善于将无形的因素融入到工作环境当中,如确保领导层与员工保持更密切的沟通,或让经理们能够更为经常地向员工提供反馈和征询意见。自然,这种鼓舞士气的做法使得员工对企业的看法更为积极、正面,并促进企业在利益相关者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最佳雇主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公司比其他公司行动更迅速、更具灵活性、更关注重点。
1. 最佳雇主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公司更为决断的比其他公司多21%;
2. 最佳雇主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公司更注重结果和客户的比其他公司多21%;
3. 最佳雇主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公司更具灵活性的比其他公司多19%;
4. 最佳雇主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公司更具创新性的比其他公司多19%;
5. 同时,最佳雇主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公司存在官僚主义和等级制度的也较少。
最佳雇主拥有更好的经营业绩
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雇主对员工的投入产生了明显的回报。与其他参与研究的公司相比,他们在许多财务指标上均展现出更为出色的经营业绩。
最佳雇主的平均年收入增长更加迅速。根据翰威特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发现,2003年至2004年,最佳雇主的收入增长比其他公司高出了近70%,这一数字令人吃惊。而在这一年里,最佳雇主中员工人数的增长也比其他公司高出许多。对应的是,最佳雇主的员工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公司。
比如,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员工欢迎的雇主”之首的西南航空公司老板赫伯o凯勒尔,在他的领导下,西南航空经营业绩遥遥领先、独占鳌头,成为全球航空业的典范。自1990年起股票市值扶摇直上,股票成交额达到年收益的20倍,远远超过了美国其他航空公司
员工成功了,公司才能成功
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对员工说:公司好了,大家才能好,所以你们一定要加油、加油再加油!把工作搞上去,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好,你们也才能更好!
话虽不错,听起来也蛮有道理。但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公司搞得好,是谁的功劳呢?是领导的决策英明还是员工的执行过硬?是老板的运筹帷幄还是员工的忠诚敬业?我想,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吧。但是,员工的作用更大于老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试想,诸葛亮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如果没有帐下三千兵,又怎能与群雄逐鹿天下呢?
老板是为员工服务的
传统意义上的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是上级的绝对权威和下级的绝对服从,讲究的是员工为老板负责,为老板服务,所以才产生了诸如“没有任何借口”、“马上照办”之类的管理理念。也更容易让老板和员工之间形成本质上的对立,让我们来看看,员工为老板服务的几种形式:
1. 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更加明确;
2. 管理与被管理的痕迹更加清晰;
3. 根本利益上(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严重不平衡。
老板与员工之间的这种严重对立,非常不适宜两者发展成为一种和谐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世界著名的沃尔玛公司是如何为员工服务的吧。
在沃尔玛公司有一个理念,把公司领导称作“公仆领导”。这听起来有点像人民公仆一样,让人感觉很亲切、平易近人。为什么把领导称为公仆领导?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意义呢?
原来,沃尔玛在开展人力资源工作的时候,在实施一些政策或者理念之前,总会问员工:“这些政策或理念对你们的工作有没有帮助?有哪些帮助?”这是沃尔玛公司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指针。具体来说,就是留住人,发展人,吸引人。
在沃尔玛公司,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领导和员工之间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组织关系,领导在整个支架的最基层,员工是中间的基石,顾客永远是放在第一位,顾客就是“老板”。领导为员工服务,员工为顾客服务。这是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事实。
“我们只是员工的服务者,因为员工整天为‘老板’服务,谁来服务员工呢?在沃尔玛就是公司领导。”沃尔玛人力资源总监如是说,“员工的工资和生活享受不是从总经理那儿获得的,而是来自他们的‘老板’——顾客。只有把‘老板’伺候好了,员工的口袋里才会有更多的钞票。员工作为直接与‘老板’接触的人,其工作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因此,领导的工作就是指导、支持、关心、服务员工。员工心情舒畅,有了自豪感,就会更好地服务于顾客。”
对于高科技时代的企业来说,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老板应该提供更好的平台,如果你不能的话,这是你的失误而非员工的失误。老板是为员工服务,不是他们为你服务的,如果老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是什么,他自己反而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简单地说,就是上级很好地为下级服务,下级才能很好地对上级负责。也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员工好了,公司才会真的好!
每个员工都是合伙人
如果将企业管理比喻成一个有效的磁场,那么这个磁场的正负极就应该是企业与员工,二者之间就如正负极一样,平等而且相吸,只有互相吸引才能凝聚更沉重的分量。
有不少老板总是抱怨,员工素质太低,或者是“指挥一下动一下”的消极怠工者。而员工也发现,企业不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于是,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就产生了紧张、冲突的工作关系。这就是因为两者之间的磁场发生了排斥,不能互相吸引,早晚会落个各奔东西的下场。当然,这里面有管理的原因,也有员工本身的原因,关键是如何摒弃这些毛病,运用另外一种方式取而代之,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这就是管理者而不是员工该考虑的问题了。
让我们接着看沃尔玛公司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在沃尔玛,员工还有一个著名的称谓——“合伙人”。一方面把公司领导称为公仆,而另一方面又把员工称为合伙人,这与许多企业强调管理者的领导地位迥然不同。为什么把员工称为合伙人呢?
沃尔玛以其对雇员平等相待来赢得雇员对企业的忠诚。把员工当作沃尔玛的合伙人,正是沃尔玛留住人、发展人、吸引人的指针的直接体现。沃尔玛的薪酬一直被认为在同行业不是最高的,但是员工却以在沃尔玛工作为快乐,因为他们在沃尔玛是合伙人,沃尔玛是所有员工的沃尔玛。
沃尔玛这一成功模式可以说大大超越了其他对手,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主人翁的一种职责。把员工当作合伙人,一起做生意,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把对方视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无异于一种开诚布公的表白,即要达到双赢。
把对方视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就要懂得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如果公司和员工之间不能相互信任,必然互相牵制,就无法如期完成工作。这是无论对谁都没有好处的事。所以,合作的态度是第一位的。再说,合伙做事,为的无非是各取所需,各取所长,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如果不往一处使劲,其结果还不如各行其是。做生意最讲究“信”字,合作者当然以信为本。公司与员工之间缺乏信任,便缺乏共事的基础,便离分道扬镳不远了。猪八戒在取经路上直嚷嚷散伙,不就是不信任孙悟空吗?
好的管理就是要创造一个员工成功的环境,员工的成功共同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而一个糟糕的管理则可能造成不同行为和目标的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冲突。只有企业认识到,员工的成功是企业成功这一重要的前提,将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来安排其工作、培训和职业发展,充分体现有计划地造就员工成功的过程,才能让员工更好地为组织目标服务。显然,造就成功员工的最终受益者是企业
从员工的压力与需求说起
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菲斯o科勒尔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果:在英国有500万人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或“极大”,与压力有关的多种问题让各机构每年耗资37亿英镑。大约40%的上班族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0%的人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毋庸置疑,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化成动力,但过强的压力,则可能会使人们在工作时无精打采、精神恍惚;一旦压力与能力反差太大,执行者就会承受不了,效率也会越来越低。宠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尽最大可能地减轻员工的压力,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职业压力谁来扛
人只要生存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企业中,老板也好,员工也罢,都在背负着不同的压力,辛苦地向前跋涉。当老板的难处与员工的苦衷交织在一起,又不能很好地协调的时候,势必造成彼此龃龉的局面。老板如何为员工解压,员工又如何为老板分忧,成为彼此之间能否融洽协作的一个重要砝码。
一根稻草的重量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讲道:
有一个希伯来商人让他的骆驼驮了很重的货物,他对同伴炫耀说:“伙计,你瞧我的骆驼多能干啊!”同伴说:“伙计,你的这匹骆驼是很能干,可它也已经驮到极限了,你看它的腿在哆嗦呢!我敢保证,如果再加一根稻草,就足可以把这个可怜的家伙压垮了。”商人很不服气,说:“尊敬的伙计,你也太小瞧我这匹骆驼了,你看它威猛无比,我就不信一根稻草能将它压垮。”同伴说:“那就见证一下吧。”说着同伴捡起一根稻草,往骆驼背上轻轻一放,这匹精疲力竭的骆驼果然轰然倒下。
也许这个商人早已是个钵满盆盈的富翁了,但他从来没有关心过这匹为他带来财富的骆驼,只是一味地让它干活、干活、再干活,永不停息。如果企业的老板也像这位商人一样,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位称职的老板呢?
我们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员工说“公司好了,大家都好”,可是,到底怎样才叫“好”呢?什么时候才能好呢?当我们真的“好”的时候,我们又给过员工们什么呢?又给过员工们多少呢?
我们常常微笑着说“加加班,辛苦一下”,可是,除了几句期许的话,除了拍拍员工们的肩膀以示激励和倚重之外,我们还表示过什么呢?我们又考虑过自己正在压榨员工们与亲朋相聚的时间吗?
我们总是殷殷期望地说“要以公司为家”,可是,我们给过员工们家的温暖吗?我们履行过作为员工们的“家人”的责任吗?
对于大多数老板来说,这些“鼓励”的话语并非不是出自真心。事实上,作为老板,压力一点也不比员工少,而面对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一个企业在市场上一经出现时,它的兴衰荣辱实际上就不以老板、也不以员工的意志为转移,市场不相信眼泪,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对企业的要求永远都是客观的,它需要企业以适当的成本提供给客户满意的产品、足够的市场份额……这一切都对企业管理者构成了巨大的压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随时被淘汰的危险,更是老板们难以承受之重,这些问题都是老板希望员工们“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出发点。但是问题在于,基于这种出发点的时候,作为老板,你能否考虑到员工所承受压力的极限呢?
正如那匹骆驼,它的压力已经到了极限,如若再施以压力,得到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不但自己的压力没有缓解,员工也被压垮了。也许对于你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甚至会不屑一谈,做出一副嗤之以鼻的样子,然后下出这样的定论:他们不过是我的下属,不过是一群打工的而已,我不使唤他们使唤谁?
对了,你从未将员工们当作自己事业上的真正同盟,他们和你的关系还仅仅停留在老板与雇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层次上,你要做的仅仅就是略施一点权谋之术或画下一张张诱人的馅饼,让自己和员工们之间构筑起一道虚幻的朋友和家人的关系网,以让他们忠诚、忠诚、再忠诚,付出、付出、再付出而已。
既然如此,员工们又有何理由要受你所谓的讲究集体利益、忠诚、吃苦和奉献之类的企业文化的蛊惑与驱使呢?也许你会说,我给了他们就业的岗位,给了他们锻炼的平台,给了他们聊以养家糊口的机会!这难道还不够吗?
这并不是什么好的理由,因为,在现实的政经及讲究双向择业的环境下,“东家不打,打西家”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也早已被我们这群老板及经理人逼成了员工们的口头禅。如果我们还紧紧抱着前述思想的话,那么,我们也难以留住那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那位只知道使用骆驼,却不爱惜骆驼的商人,终究没能挽回骆驼的生命,因为他只知道给骆驼加压,却不知道骆驼的需求是什么。又想让骆驼跑,又不给它吃草,天下哪有这样的美事呢
压力之下,难见动力
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就是,有压力才有动力,其实这种说法并不一定正确。决定一个人有没有动力或者动力有多大的核心因素并不是压力,动力并不是被压力逼出来的,所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压力太大,反而就动不起来了。就像那匹被压垮的骆驼一样。
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成都某通讯公司为了对员工实施严格的管理,在办公室安装了八个摄像头,从各个方位对员工的一举一动进行全天候监控,目的在于监视员工的工作情况,有没有工作开小差,有没有迟到早退现象,等等。
本来工作压力就很大的员工们更觉气愤,认为公司严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要求公司拆除这种并不人性的监视系统,公司领导一口回绝了员工的请求。
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迟到早退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也没有人开小差了,看起来工作效率也上去了。可是到了春节以后,其中十几个骨干技术人员集体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这下老板慌了,立即拆除了这些严重影响员工情绪的摄像头,但为时已晚了,好马是不吃回头草的。
这家通讯公司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把好端端的人才拱手让给了对手,真是莫大的讽刺。稍微有一点头脑的人都应该清楚,这样的方式根本无法换取员工的工作态度,只会适得其反,增加员工的心理压力,让员工对领导层充满敌意,除此之外,无一益处。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员工关怀的时代,企业还在愚昧地实施“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晕招,员工能快乐起来吗?本来,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付出,而付出当然不会快乐,现在就更加不快乐,这也是正常的。导致的结果是,工作是不可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让他们通过工作实现人生目标的,这时,快不快乐对他们来讲只是空谈。
其次,给员工施以太大的压力,以至于压得员工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又何谈工作动力呢?一个人,如果在工作中缺乏了动力因素,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即创造力和变革能力都会丧失掉,他们会变得一味只会执行命令,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员工没有活力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这个企业的整体创造力、革新能力都会受到损害。
再次,员工麻木工作也意味着他们发现问题的敏感度降低,有了问题员工发现不了或是发现了也不反映,那么企业对问题发现的敏感度自然随之降低,这样企业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最后,员工会把这种不快乐归咎到企业身上,或者认为自己付出的和企业给予的不成正比。这种不快乐会使得他们和企业在情感和利益上都形成一种恶性的对立关系,那么,这个企业出现问题只是时间的长短了
给员工做好“精神按摩”
给员工做好“精神按摩”既能让员工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关爱之情,同时也能激发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缓解压力的方式不一定能在短时期内给企业带来效益,但这种潜在的、具有推动力的行为,将会在企业生命的延展方面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所谓“精神按摩”,就是指针对员工的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改变由于压力造成的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从而在员工的精神面貌、身心健康上得以增益,这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改善。
是解压,不是减压
27岁的A君是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中层主管。年纪轻轻的他能获得这么好的位置除了他的才华,更多的是靠他的勤奋。随着职位的提升,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边要面对越来越狭窄的市场,一边要面对上级分配下来的越来越重的销售份额,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甚至急火攻心的时候,还要向员工发一通脾气。而一些员工趁他立足未稳,还要反唇相讥。越来越多的困扰向他袭来,心悸、失眠、易怒、多疑、抑郁,以前10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却要花费一个小时,他甚至对工作产生了及其厌倦的情绪。
像A君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一些公司员工的身上,而这种困扰的原因正是越来越严重的职业压力。
据研究机构美国职业压力协会估计,压力以及其所导致的疾病——体力衰竭、精神健康问题——每年要耗费美国企业界3000多亿美元。
正像A君所面临的情况一样,很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压力可能是因为市场的关系,也可能是因为竞争的关系,这种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职业压力管理并不是要彻底消除这种压力,而是要缓解或分散这种压力,降低压力对企业、个人带来的不良影响。
职业压力很多时候是无法“减”去的,因为压力源总是客观存在的。打个比方,某一公司市场部这个月的销售额规定的是500万,不能因为员工有压力就减为300万,企业或者个人能做的只能是“解”压,解决压力的负面影响,增强自我抗压的能力。
那么,企业该如何帮助员工解压呢?不妨读一下这个故事:
一个培训师在课堂上拿起一杯水,然后问台下的听众:“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
有人说是半斤,有人说是一斤。
讲师则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钟,谁都能够;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胳膊酸;拿一天,可能就得进医院了。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是一样的,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越觉得沉重。这就像我们承担着压力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时间长短,到最后就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这杯水,如此我们才能拿得更久。所以,各位应该将承担的压力于一段时间后适时地放下,并好好地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承担更久。”
这种一张一弛的方法,的确有助于缓解员工绷紧的神经。归纳起来,企业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1.改善组织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减轻或消除工作条件恶劣给员工带来的压力。譬如,严格控制打扰,在办公环境方面注意噪声、光线、舒适、整洁、装饰等等方面,给员工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减轻压力。
2.从企业文化氛围上鼓励并帮助员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譬如,鼓励员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一些文娱活动,组织旅游,发展个人爱好等等。
3.组织制度、程序上帮助减轻员工压力,加强过程管理。在人力资源上力求科学分配工作,达到人与事的最佳配置,完善员工保障制度,向其提供社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商业保险,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较为稳定的就业心理,减轻其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才能减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