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顶香会能开车去吗,还有下佛弯

修行学佛:积功德、聚福德、消除业障、增加智慧
悲智双运:《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福慧双修:《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得戒定慧:《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消业障:《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守戒律:《佛说舍利弗悔过经》。
报佛恩:《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正法道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入佛道:《妙法莲华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130部
&妙法莲华经七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语善"——是要求我们说鼓励人、激励人、柔和的话。古人讲,“良言一句三冬暖”,讲的就是语善升阳的道理。
视善,就是要让眼睛经常去看美好的事物。
&俗话说“善有善报”。行善,自然是指处处做善事,做善事要心甘情愿,不求回报。一辈子坚持做,不但能使自身阳气升华、延年宜寿,而且是积德,为自己、家人、子孙后代积德。
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十善是与十恶向对应的。不行十恶就是十善。十恶可以概括为:身三(杀、盗、淫)、心三(贪、嗔、痴)、口四(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相应的十善为不杀、不盗、不淫、不贪、不嗔、不痴、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
十善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尸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羼提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波罗蜜为梵语音译,意为渡彼岸。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淫、妄(语)的“根本戒”(性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
&事忏,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伤害的人之前,诚恳坦白发露过错,表示悔过,“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明经》卷二)。遵守以“防非止恶”为旨的佛教戒律,谨言慎行,不作诸恶,奉行诸善,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皈依佛法僧三宝,发普度、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依靠三宝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自能起到消罪灭障的作用。
理忏,又名“实相忏悔”、“无相忏悔”,即依佛法真理,观业从心起,由自心妄想而生,妄想依缘而生,即生即灭,无实自性,本来是空,如空中风,无所依止。
这种理忏,因与绝对真理——本来空性相契合,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
《禅经》中说,地火水风四大元素中,水的力量大于地,火的力量大于水,风的力量大于火,比风更为轻巧无形的心,其力量大于风。心力虽大,心性本空[心力不生即是空因得空果而了断三界因缘和合得观自在],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
《永嘉证道歌》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偈云:
& &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对治现行力。即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如读诵大乘经,观空、无我,持诵有消业力用的真言密咒,及以虔敬心、忏悔心塑画佛像、供养佛和佛塔,礼佛、持念佛菩萨名号等。
多种大乘、密乘经典中,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业灭罪。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观无量寿经》说临终者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想佛的形相、净土等也皆灭罪无量。“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
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与众生虔诚敬仰心、忏悔心的清净心力之因缘和合。
“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了,指明了自心佛性,证见空的本面,其境界相当高深,非可轻易达到。若不能“了”,那就还得受因果律制约,偿还宿世所欠的债。
大修行的人还会落于因果(被因果律束缚)吗?’我答:‘不落因果。’因为答错,遭受恶报,堕为畜生。答案是“不昧因果。”[昧:①糊涂;②隐藏。由于不隐藏亦不逃避自己的宿世杀业果报就主动找上宿世怨家接受债主的惩罚报应]。&
&能迅速积功德、聚福德、消除业障的修行方法有:
1,吃素、放生。
2,持五戒。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3,孝尊爱护:孝亲尊师,爱幼弱护残孕,照顾病者。
4,念持读诵:读诵佛经(比如:《牛王经》)。诵持咒语陀罗尼。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众佛号。
5,绕塔或者绕佛。
7,造修赠送:印赠佛经法宝或者纺织来造修幢幡、贴佛金来修佛像或者修补塔。
8,上供下施:供养佛法僧三宝、供养佛塔、施食。
9,礼拜:大礼拜礼佛拜塔。
《无着菩萨示现业障是随大悲心的生起而灭》
无着菩萨到“鸡爪山”洞,专修弥勒法。
修了三年,未见成绩,心生厌倦而出山,路上遇到一位老妇,欲将铁杵磨成针,菩萨就问道:“这怎能磨成针?”老妇答:“具足坚志力,有志者竟成,虽难仍坚忍,高山亦能摧。”听了这番启发的话,菩萨深感汗颜又回山修行。
再过三年仍无消息,于是倦意复萌而欲出山门,途中遇雨,见雨水竟能滴水穿石,心生惭愧又入山修行。
又经三年仍无动静,再出山时,鸟的羽毛已遍满山谷,深深感叹,再发心四度专研,又经过三年,前后共计十二年之久,仍毫无进展而心灰意冷。
出山时,途中见一只将死的母狗,狗的上半身,已全被蛆虫咬食而腐烂,母狗现出疼痛难忍即将死去的惨状,菩萨生起怜悯的悲心,想除去狗身上的蛆虫,又怕虫因此而死,若不除蛆,狗亦将会死。
于是割下自身的肉,用舌头舐取蛆虫,如此虫和狗皆得以存活。再舔时,母狗已不见,只见光明庄严的弥勒菩萨呈在眼前。
菩萨感动又略带抱怨的说:“噫嘻!唯一救怙尊,虽经千苦不获见,何故甘露雪海中,万苦煎熬始降霖。”弥勒菩萨说道:犹如焦芽与败种,天虽降雨不生芽,若无贤善与福德,诸佛虽临有何益。
自始至终我都在你面前,因你有业障阻碍,所以看不见我,现在你生起大悲心,因此业障得以清净,才能见到我,你如果不信,把我背在肩上去市集绕一下,看大众见到我否?
无着于是背着弥勒菩萨前往市集,并请人们证明,问了好多人,“你看到我肩膀上的菩萨么?”大家都奇怪的看他。好久啊,只有一个老妇说:“你肩膀上扛着一只母狗”。
& & & 全年佛事活动安排
正月初一 & & &
新年供天祈福法会
&正月初一至初三 &
正月初九 & & &
& &供天祈福法会&
正月十五 & & &
& 元宵祈福法会&
二月初八 & & &
释迦摩尼佛出家日&
二月十九 & & &
观音菩萨圣诞法会&
三月初三 & & &
& 清明思亲法会&
四月初八 & & &
&浴佛法会&
六月十九 & & &
观音菩萨成道日法会&
七月十五 & & &
佛欢喜日孟兰盆法会&
七月三十 & & &
&地藏菩萨圣诞法会&
八月十五 & & &
海天丛林月圆中秋节&
九月十三至十九 & &
& & 水陆大法会
&十一月十一至十七 &
&佛七法会&
十二月初八 & & &
& & 释迦摩尼佛成道日
&任何仪轨的框架结构:1,通过忏悔来清除业障达到发成佛心、发护法心、发渡众生心;2,有了愿力就是已经发了此三心,也就做到慈悲喜舍,然后,通过持戒来修六波罗蜜达到积功德、聚福德;3,功德回向十方一切众生。修行的过程:解、信、愿、行、证——全面理解、深信不疑、誓愿用心、执行方法、实证整体。
《悲智双运的智者》
&禅宗有一个公案故事——有一位老禅师在深山的草棚里修行,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他静静地坐着念佛,突然来了一个小偷,翻箱倒柜找遍了所有的地方、到处弄得乱七八糟,却只看到两个银币,他就「顺手牵羊」,拿了之后就想从窗子跳出去。
&老禅师明知有小偷进来翻箱倒柜,还是如如不动,正当小偷要从窗子跳出去时,老禅师就出声音了:「小哥、小哥,你为何不从门口出去?怎能从错的地方来又从错的地方去呢?要光明正大,从正确的地方出去啊!」
&小偷乍然听到这些话,大吃一惊,回头看到老禅师非常平静又很诚恳的样子,小偷才定下心来。当他要开门出去时,老禅师又说:「小哥,你拿了人家的东西应该要说声『谢谢』啊!」
&那小偷听了心里又一震,贪念顿时扫除,赶紧回到老禅师的跟前叩头忏悔。老禅师说:「同样的东西,你用偷的就拥有了一个贼名;我用送的则对你有一分恩德;不要认为这是你的本领:偷盗,要知道这是人家的恩惠啊!」
&老禅师用这种方法教育对方,从此他再也不当小偷了。后来这位小偷抱着感恩心很努力地工作,事业有成后还成为一位大护法。
&在阿拉伯也有类似的故事,有一位生意人,他有一匹很好的马,一天当中,这匹马可以来回跑上千里,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因此主人非常爱护它。另外还有一位乙生意人,他每天赶着一群骆驼到各处载运货物,他看到甲生意人骑着马,一天之内就可来回运送货物,心里非常羡慕。
&有一天,乙生意人向甲生意人说:「我想用这群骆驼来跟你换这匹马。」
&马的主人说:「我绝对不换!」
&乙生意人说:「只要你给我这匹马,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甲生意人说:「不管你怎么说,只要我还有这条命在,绝对不愿舍掉这匹马,因为它是我生活中最好的伴侣,所以不能跟你换。」
&但是,乙生意人实在很喜欢这匹马,他知道甲生意人很有爱心,有一天,他就故意穿得破破烂烂,装病倒在甲商人要经过的路旁。甲生意人看到有人倒在路边,赶紧下马。一看,原来是乙生意人,看他好像得了重病的样子,甲生意人立即费了很大的力气,把乙生意人扶上马背,要送他去看医生。
&乙生意人看计谋已得逞,立刻恢复原状说:「平常我想尽办法、用尽各种物质要跟你换马,你都不肯割爱,现在我已骑在马上,这匹马就是我的,所以我要骑走了。」
&甲生意人很平静地说:「既然你已骑在马上,马算是你的,不过请你听我几句话,而且要好好记得。」
&乙生意人说:「只要马是我的,听再多的话我都愿意。」
&甲生意人说:「请谨记在心,以后如果有人问你用什么方法得到这匹马,你一定不能说。」
&乙生意人问:「为什么呢?」甲回答说:「你如果说了用装病的方法得到这匹马,以后若有人生病倒在路边,就没有人敢再搭救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形发生,你一定不能说,好让人人保有这分善念。」乙商人听了,感到很惭愧、也很忏悔,他赶紧下马来,说:「我一念之差,扭曲了人性之善,我很忏悔,马还是属于你的,还给你吧!」
&这就是慈悲和智慧的教育,其实人的心都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有时会经不起外境的引诱而犯错。我们若用平静的心,以智慧来开导他,对方善良的本性仍会复活。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常常培养欢喜心,以理智和感恩之心待人,如此人生就会过得很快乐幸福。
《维摩诘居士的布施》
&维摩诘居士生病那段时间,佛陀想派几位弟子去探病,但是,很多人都不敢去,因为维摩诘居士辩才无碍,许多小乘行者都不敢去探望他。
&那时,有位在家居士善慧,他很发心也很虔诚。有一天,他正好去听法,佛陀就希望他能自告奋勇去探病,因为他既年轻又有智慧。
&但是善慧也不敢去,佛陀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因为维摩诘居士言词犀利严正,所以我对他很敬畏。有一次我家设宴供养沙门、婆罗门及外道行者,又布施给贫穷残疾、乞丐等,以七天的时间展开布施会。当时,维摩诘居士从我家门前经过,告诉我:『这样不是真正的布施。』」
&善慧问道:「怎样才是真正的布施?」
&维摩诘居士说:「应该要法施,只有财施还不够。」
&善慧又问:「如何才能达到法施?」
&维摩诘居士说:「要以菩提心起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喜心,以摄智慧起舍心。」
&「以菩提心起慈心」,菩提心就是道,我们要发心于道,以道心起慈心。慈就是与乐,常常给人快乐,不起分别的付出,使众生快乐也就是发菩提心。
&其次,是「以救众生起大悲心」,既发菩提心,就会想如何才能救度众生,这一念就是大悲心。只要众生身心有苦,我就要设法去救助;看到众生苦而生起悲心,就是「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大喜心」,要使众生快乐,不只是要给予物质或使其心安稳,还要使用正确的方法,给他们正确的观念和思想,这才是永远的布施。不只我们应发大悲心,令众生快乐,还要启发众生,保持这分大悲心,让他们知道投入、布施,才能得大欢喜。
&之所以施是因为已拥有,哪怕在地上捡的已经烂了一半的苹果供养蚂蚁也是布施,是因为已拥有已经烂了一半的苹果,才有布施给蚂蚁的善行。
&有句话说:「施比受更有福、更快乐、更富有。」如果能引导大家以正确清净的心念去付出,就会得到永远的快乐,这就是「正法」;也就是使其不致思想偏差,而能知足快乐。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不是没钱的人就一定苦;也不是地位高、财产多就会快乐,苦乐是依据人们的思想、观念而定,若能安贫乐道,则时时知足也很快乐,这就是正法。所以要「以持正法起大喜心」,有了正确的观念,内心常常充满喜悦,不只自己快乐,还能影响别人,让别人也欢喜付出,同享快乐。
&「以摄智慧起大舍心」,有智慧的人,能不断地舍,舍得没有烦恼,而且很快乐;为了摄受众生培养智慧,必须有「大舍心」。以上就是维摩诘居士告诉善慧关于「法施」的方法。
&这可以证明有道心的人即得安乐,不论走到哪里都是道场。每个环境都有不顺心的地方,但常常抱着处处是道场的心,即能以心转境。
&在工作中,如能专一心志则没有烦恼,完成工作就会很有成就感。道心即道场,道心即是菩提心;这分菩提心让我们没有烦恼,常常乐在其中。所谓「慈、悲、喜、舍」;「慈」即慈善工作;「悲」即是求病苦的众生;「喜」即是文化,扭转我们的观念;「舍」即是教育。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慈、喜、舍,身体力行,这也正是福慧双修。
《维摩诘居士的却敌法》
&佛陀在世时带领四众弟子修行,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也有在家的居士;有一位持地菩萨,他也是佛弟子,当他在打坐时,忽然,魔王带领一万二千名美女,来到他的面前,恭敬礼拜。持地菩萨看他们恭敬礼拜,误以为是天帝来了,也很高兴地接待他们。
&持地菩萨向他说:「过去生你修了福,所以能享受天福,领导天众。但是,你应该在福中而不沉迷于享福,要知道享福受乐是无常的,应该赶快再造福人群。」
&魔王说:「因为我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我要把快乐布施出去,请你接受这些天女好吗?」
&持地菩萨说:「我是出家人,不应该接受她们。」
&魔王又说:「有什么关系呢?她们可以为你洒扫环境,又可以唱歌跳舞,给你最好的娱乐献供呀!」
&此时,持地菩萨进退两难,正当他两边为难时,维摩诘居土及时出现了,他说:「波旬魔王!持地菩萨不敢要,那就送给我吧!我要她们!」
&波旬突然看到维摩诘居士,非常吃惊。维摩诘居士又向持地菩萨说:「你错认他了,他是魔王不是天帝,他要来扰乱你的道心、破坏你的慧命!」回头又向魔王说:「这些魔女你不是要奉献吗?我要收啊!」
&魔王非常吃惊,急着要逃遁;但是,维摩诘居士的法力让他难以遁走,他极力挣扎时,维摩诘居士告诉魔王说:「你把这群魔女留下就可以走了!」魔王只好留下这群魔女,自己逃之夭夭。
&维摩诘居士即开始为这群魔女说法:「请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话。」大家服从新主人的话,乖乖坐下来听法。维摩诘居士分析道:「人生的欲望无穷,应有四信,才能脱离五欲,去除五欲才能得到常住快乐。四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以戒为师}
&又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想入佛法之门若无坚定的信仰则很困难。所以,首先要信佛。了解佛陀的伟大和智慧,并接受佛陀的教法,得一法而拳拳服膺,相信佛陀的每一句话,把它印入脑海,不可忘失,这样才会有坚定的信仰,也就是信法。接下来是信僧,佛陀无法常住人间,佛灭度后以僧团为主,所以,除了信法,还应同时起尊重恭敬心,恭敬僧伽,因此要信僧。僧伽为传法之人,他们宣说佛法,你们应该如法信受奉行。此外要信戒,僧伽以戒为师,他们说的规戒,你们若能信受而去恶修善,就不会再于六道中轮回,而得到永恒的快乐。」
&维摩诘居士说:「戒是去除五欲的第一个要件,人之所以造罪在于贪爱五欲,贪求五欲就难以控制自心,因此才造业。若想止恶而得到永恒的法喜,就要信戒、守戒,脱离五欲啊!」
&魔女们听得满心欢喜,心想:对呀!即使住在天堂享天乐,难免还有满心的烦恼,因为心里仍有追求,也有恐惧,唯有维摩诘居士的教法,让人从内心深处觉得法喜无穷。
&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要信佛、信法、信僧,但是信仰三宝无非是要人去恶防非,也就是「戒」啊,有恶即止,并且要好好预防,不去造恶;这就是持「戒」呀!不犯戒自然就不造罪业,因而清净自在。
&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按华严之说,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十信位是凡夫,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是贤位菩萨,只有后十二个阶位是圣人,也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妙觉菩萨就是佛。
《长者之子学佛记》
&佛陀在世时,在祇树给孤独园带领弟子们日日精进不懈。当时舍卫国的百姓对佛陀非常敬仰,对僧伽也很尊重,每天僧众出去托钵,队伍都很整齐,当地的人民都很恭敬地供养。
&有些年轻人看了,心里很羡慕。其中有一位长者子心想:佛陀贵为王子,却能舍弃富贵出家、修行证果,得到天下人的仰慕尊重……。他也希望能远离名利、学佛出家,因此就向父母提出要求,父母当然舍不得,但是他的父母也是佛教徒,最后还是送他到佛陀的面前,请求佛陀完成儿子的心愿。
&佛陀即收下这名弟子,然后请长老比丘代为教导,长老比丘就将他们生活中的规律一一为他分析,教他要守戒——五戒、十戒,甚至要守二百五十戒……。这位年轻比丘一听——竟然有那么多戒,心里很惶恐。他想:「出家必须守这么多戒,一不小心就会犯了某一条,这么多戒,我一定守不好;既然守不好,我不如还俗好了,还俗可以做一位在家居士,不但可以经营事业、娶妻生子,又可以护持佛法!他心里打定主意,于是向长老比丘提出请求。
&长老比丘听了觉得很不安,因为这位年轻人是佛陀亲自交给他们指导的,现在起了还俗之念,长老比丘着实为难。即向年轻的比丘说:「你想还俗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向佛陀表明心意。」
&几位长老比丘就陪他到佛陀面前,长老比丘一五一十地向佛陀说明,佛陀就问年轻人:「你为何刚出家又想要还俗呢?」
&年轻的比丘也很坦白地说:「佛陀的教团里,大家都要守持净戒,但是这些戒律太多了,我怕守不好犯了戒,那就污染了僧团,这不是很罪过吗?所以我想还俗,将来也可以护持佛法呀!」
&佛陀说:「你听了这些出家人的戒律就退道心,那道心未免太浅薄了?」回过头又向长老比丘说:「你们为何一下子就跟他说那么多戒律,让他害怕呢?要依人依时渐进才好,一下子把那么多戒加在他身上,太快了吧!把他交给我好了。」
&年轻的比丘听了宽心许多,佛陀接着向他说:「年轻人,修行不像你想的那么复杂,守规矩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可怕,你先不用管那么多戒,我只要你守三项规戒。」
&年轻的比丘听到只有三项,说:「三项?那应该容易多了,我愿意守持。」
&佛陀说:「我只要你守好自己的身、口、意。这三业能够清净则一切的戒都可以渐渐达成。」年轻的比丘听了非常欢喜,他向佛陀叩头礼拜,愿意终身信受奉行。
&佛陀向长老比丘们说:「我把愿意终身信受奉行的年轻人再交给你们调教,你们要好好培养他。」这位年轻的比丘,每天就这样守持进修,因三业清净,所以他,不久之后即证得阿罗汉果!很多比丘都很赞叹佛陀的威德,因为佛陀简单的几句法语就能让一个人开解欢喜、坚持守戒!可以把很复杂的规则浓缩,让他一生守持清净!
&简单就是美,简单就是妙法。学佛不用想得很复杂,若抱着单纯、简单的本性生活,则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做不到?还有什么不欢喜自在呢?
&我每个月出门都会到台中去,每次到台中一定都会有几位小菩萨带着扑满来看我。其中有一位从两岁多开始至今已将近四岁,还未上幼儿园,很可爱,这回他来了,也照例抱着扑满来。看到我,他就顶礼,然后双手合掌说:「师公,这要给您盖医学院的,我天天都在您的相片前顶礼三拜,您有看到吗?我还跟您讲话,您有听到吗?」
&我说:「你说了什么话?」
&他说:「我向您发愿,希望自己天天:口要说好话、脚要走好路、手要做好事、心要想好意。我天天都这么跟您说哪!」听听,四岁还不到的小菩萨天天都这么发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这孩子一样天真、单纯,天天口说好话、脚走好路、心想好意,哪还有什么戒守不好呢?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是非止于智者》
&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度了五比丘,而后有五十位青年跟着耶舍来皈投于佛陀的座下,接着有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都带着他们的弟子来皈依,所以佛陀的僧团很快地增加到一千多人:你们若常读诵《阿弥陀经》就会念到「千二百五十人俱」逗一句,这是经典中形容佛陀僧团的浩大。
&当时,佛陀带着这群弟子游化在恒河两岸,到处弘法利生。有一次,佛陀和弟子们到了王舍城,佛陀将僧伽安顿在精舍里,白天他们仍过着和往常一样的生活,大清早就必须出外托钵。可是,比丘们托钵时,看到城里的人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到底在议论什么呢?
&原来是怕佛陀和僧众进城;因而有这样的传言——佛陀所到的地方,许多很优秀、颇有成就的青年或中年人都会被佛陀引度出家。所以,有儿子的父母很害怕儿子会出家;妇女也很惶恐,害怕她们的丈夫会被引度、一去不回,这传言带给当地人一阵骚动不安。
&因此,比丘们若要向年轻的妇女托钵,那些妇女就会赶快把门关上;有儿子的父母看到比丘来了,也赶紧关门避开,像这样的情形,在城里很普遍,一户传一户,真是人心惶惶。有一天早晨,比丘们要出门前就向佛陀提出这件事,报告他们在城内所遇到的情况。佛陀跟弟子们说:「这些是非不会太久的,顶多七天就会过去了;只要我们行正、言正,言行合一,这种是非很快就会过去,不会超过七天。」比丘们听到佛陀这么说就很安心地继续去托钵。
&经过了七天,大家看到佛陀庄严的相貌,又听到佛陀所说的真理——佛陀宣讲四众弟子的法门;有出家弟子的规则,也有在家弟子应该受持的规则,大家听了以后才知道信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行不必守出家的规矩,因为在家居士有在家的规则,可以过「佛教家庭」的生活,也有适合在家居士的修持法门,所以大家就心安了。是非不但就此消除,而且人们对佛陀更加敬仰,对僧伽的供养也恢复了,在王舍城大家都很敬重三宝,并且确实奉行三宝的教法。
&由这段经过可知,一般人都难免会有猜测的心理,很容易听信流言,这就是「是非」易行的原因。而佛陀只抱着「行正、言正、心正」的态度应对,他不动声色、随顺机缘教化,「是非」自然消除,也正是「是非止于智者」的证明。
&现代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疑、互相明争暗斗;而学佛必定要学习佛陀的精神,抱持心正、言正、行正的态度不必多管是非,同时也应学习当听到、看到、感觉到是非时就「到此为止」让它消除掉。唯有如此,生活才会快乐自在,而不会被卷入是非的漩涡中。
《调御丈夫》
&佛陀的弟子们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佛陀在舍卫国时,当地有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年纪才二十出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连医学也很精深,但是,学得愈多他愈觉得不足,因此并不快乐,他发愿要把天下各种技艺都学会。
&这位年轻人就到处去拜师参学,他什么都学,从穿衣开始学,乃至成为一位很好的裁缝师;饮食方面,他也成为很好的厨师,还有其他的技艺,别人不会的他也都会了,但是他仍然不知足、不快乐。
&于是他又立志要游学于天下,去探究百工技艺。因此,他离开舍卫国到处去参学。
&他看到有人在做弓箭,虽然看来很简单,不过制作的人手艺非常精巧优美,三两下就能把它弯成一把弓,而且每一支成品的尺寸大小都一样,他看了觉得这样的手艺自己也应该学会,有朝一日若有人来侵犯,自己也好有个防备。他很用心地学,没多久不但学得很精巧,而且手艺比师傅还要精美,于是就离开该处。
&接着他看到有人在雕刻,一块木材可以雕上栩栩如生的龙凤,他觉得这也是很好的手艺,于是又潜心学习,过了一段时日,他已学会一手雕刻的好手艺。学成之后他又离开了,半路上看到有人在造船,他觉得自己陆上的谋生技能大都已经学会了,可是若需要渡过溪河呢?因此,他又拜师学造船,过了一段时间,造船的技术也学会了,前前后后总共游历了十六个国家,饱学了各项技艺。
&回到舍卫国后,他生起贡高我慢之心,自认天下的百工技艺他已无所不能,所以他就贴出告示邀人来比赛,想借此展现专长。佛陀知道了就来到这位年轻人的住处,年轻人远远看到佛陀和几位弟子到来到,心里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看过各式各样的人,连国王也见过了,可是从来不曾见过如此装束的人,尤其是服装和圆顶的样子,心想:这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他很好奇地走向佛陀,看到佛陀的庄严法相,内心很自然就被摄住了,不由自主地合掌定向佛陀并问:「请问您从何处来?不知您是什么身分?从事何种行业?」
&佛陀回答:「普天之下,靠竹林的地方弓箭业自然兴盛;靠林区雕刻业繁荣:近海之地则造船业兴旺。而智者所从事的是调心调身的工艺。」
&年轻人听了更觉得稀奇,天文地理、琴棋书画他样样都会,却不曾听过有什么调心、调身的工艺!要从何调起呢?他请问佛陀:「调心调身有几种方法呢?」
&佛陀说:「比如:五戒、十善、六度、四谛或者是四禅、三解脱,这些都是调心调身的工夫。」
&年轻人听了却不知道五戒十善是什么?四谛六度又是什么?何谓四禅?如何才能得三解脱门?他很好奇。
&佛陀就很慈祥地说:「天下的米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天下的事也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在人间一定要相辅相成,时时抱着感恩、回馈众生之心;若能时时感恩众生、感恩父母、感恩天地,你的心自然能够具足五戒十善,然后深入四谛的道理,力行菩萨六度发挥万行良能。」
&年轻人听了,心境豁然明朗清净,似乎已进入三昧之中,那种境界真美,于是向佛陀请求皈依、出家。这位弟子很精进,没多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总之,天下的事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世间的米也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感恩的心,感恩众生、感恩父母、感恩天地万物,若能如此,那我们的心时时都是好心,时时都是欢喜心,面对外境则不管是动或静,时时都是良辰美景啊!
《二十亿比丘》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长者之子,因好乐佛法而出家。他很有抱负,认为佛陀的弟子中有那么多人闻法开解,很快地证到罗汉果位,而他是高贵族姓的子弟,又自认很有慧根,所以自信满满,以为自己一定很快能开解,于是急着要在他人之前体悟证果。
&他心愈急,烦恼愈多,一段时间过后竟毫无进展;他不知道佛法要从哪里入手,不知心和法要如何相应,因此心里很失望。
&尤其当他一想到:既然不能与法会证,那么出家有什么用呢?倒不如在家当居士,还能拥护佛法,
&他起了这个念头,佛陀知道了,就请身边的比丘把这位弟子——二十亿找来。
&二十亿比丘来到佛陀面前,心里又感激又惭愧。感激的是,佛陀能够知道他的心意,又如此关心他;忏悔的是,既入佛门却无法早日证果、回报佛恩。
&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很慈祥地告诉他:「二十亿!你在家时,环境那么好,相信你学问一定很精深,至于娱乐的乐器,你也很精通,在多种乐器中,琴你有兴趣吧!」
&二十亿说:「不只有兴趣,我以前常常抚琴作乐呢!」
&佛陀说:「乐器的原理你知道,琴是靠弦线的弹奏才有声音,若是把弦调得很紧,能够弹得出声音吗?」
&二十亿回答:「弦线不能调太紧,太紧弹出来的声音不好听,而且很容易断线。」
&佛陀又问:「若把琴弦调得很松呢?」
&二十亿说:「太松也不行,因为弹不出声音呀!」
&佛陀告诉二十亿比丘:「你现在的心就像绞太紧的琴弦一样,弹不出好乐音而且又快断了线一般:琴弦应调得松紧恰恰好,这和修行的心一样,若过度精进,心太急则容易有法的执着,这是很危险的事哦!修行不能放逸,懈怠放逸即堕落,但是也不能执着于法呀!应抱着平常心、平等心自然地精进,也就是让本性回归自然,于日常生活中注意照顾好六根门即可。」
&二十亿问道:「佛陀,六根门到底是指什么呢?」
&佛陀回答:「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门守得好即无烦恼,烦恼不侵,心回归自然即容易回归本性。」
&佛陀就是这样教导弟子,对于懈怠的弟子即鞭策他;对于太过精进的人则加以调和。
&六根门确实很重要,一般人均以肉眼看世事,因此很容易被物欲所迷,修行人应打开心眼、闲起肉眼,所见的一切自然清净自在。
《婆罗门请法记》
&佛陀在弘法时,须面对芸芸众生,以及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不断地为人解惑。若有人提出问题,佛陀就为他们详细解释说明。佛陀提倡涅槃寂静的境界,也教导弟子们如何进入涅槃寂静的心境,凡是佛陀的弟子都很向往,甚至外教弟子对此也都很好奇。
&有一天清晨来了一位婆罗门教徒,他很敬重佛陀的人格,也能接受佛陀的教理,更向往涅槃寂静的境界,所以他也来听闻佛陀的开示。他恭敬作礼之后,向佛陀请教说:「佛陀,您所说的涅槃寂静解脱之境,是我向来向往欣慕的目标。但是,要如何才能解脱呢?如果我死了,要如何才能进入涅槃?灵魂如何脱离?灵魂又会到哪里去呢?」
&佛陀回答:「在我的理念当中是不生不灭,没有来去的。」
&这位婆罗门教徒听了觉得很疑惑,说:「为什么会不生不灭、没有来去?人死之后,难道还永远住在世间吗?」
&佛陀又为他解释:「人的本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这种境界就是自在解脱之境。」他愈听愈不了解,心里愈是迷糊。
&佛陀说:「我的回答你不能了解,那现在换我问你,由你来回答。比如:有一根木柴被点着了,若有人问:『为什么会有一盏火?』那么你要如何回答?」婆罗门教徒就说:「我会回答:『因为有木柴被点着了,所以会看到火光。』」佛陀又问:「若是这把火光熄灭了,又有人问你:『火为什么熄灭呢?」你要如何回答?」婆罗门教徒说:「我会回答——因为木柴已经烧完了啊!火当然就熄。」
&佛陀又进一步问:「如果人家问你——火熄了到哪里去了呢?」婆罗门教徒说:「那么我会回答他说:『你未免问得太多了!当然是有木柴才能点火,木柴烧完火自然就熄了,这是很自然的过程啊!为什么还要问火熄了之后往哪里去?』」
&佛陀很慈祥地说:「对啊!这是一样的道理:人的烦恼来自有这个身体,又必须面对种种人事,所以『根』对境才会生起烦恼——六根对六尘即产生六识的烦恼。如果能够了悟:因根、尘、识等『因缘假合』而生分别心才会产生烦恼。然后进一步把烦恼去除,也就是转识成智——把智识转成智慧;把根、尘、识分清楚,不去执着它,我们自然能以智慧去转境。」
&「总之,有了身体,有了根、尘才会惹起烦恼的火焰,我们要把根尘厘清,烦恼之火才能熄灭。心中没有烦恼的火焰,才会有解脱的心灵,心境才会自在;心对境不生烦恼,这就是涅槃呀!并不是死了之后才有另一个涅槃;涅槃就是解脱,寂静光明的心地就是涅槃啊!」
&那位婆罗门教徒终于听懂了!是啊!离开「现在」当下,那里还有一个涅槃的境界呢?想求得解脱——离开日常生活,要去哪里求解脱呢?就是因为有烦恼的名称,所以才会有解脱的境界,这原本就是相对的;有心灵的生灭,才有涅槃的名称,这不过是一念之转。
&我们学佛若能深刻体会佛陀所宣说的道理;每天面对各种境界时都能厘清它,就不会听到各种杂音而心生烦恼,也不会眼见色而生起欲求之心。此外,鼻根、舌根、耳根、意根的作用也是一样。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认清本分,真正发挥良能,怎会有烦恼呢?若能天天如此,则每天所面对的都是光明的境界,也就是涅槃寂静的境界。学佛想求得解脱,当下即可得到;想得到涅槃的境界,在今生即可得到,只要你的心地没有黑暗、自在澄清,当下就是涅槃的境界。
《清净之爱》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团三五成群,正在谈论前一天在外面所听到的消息,佛陀走出来时,问道:「你们三五成群在说些什么?」其中一位弟子说:「在城里发生一件很感人的事情。」
&佛陀说:「说给我听听吧!到底是什么事?」
&弟子就说:「在山林里,常有人遇到强盗;几天前,有人从那里经过又遇到三个强盗出来抢劫,那群人看到强盗出现就合力反抗,强盗无法得逞逃跑了,那群人一直迫到树林里,忽然不见强盗的踪影,只看到三个农夫在那儿做事。他们怀疑强盗为了要避开他们的追赶而假扮成农夫,所以,就把那三个农夫当成贼捉起来,不管他们三人如何辩解,还是把他们捉去见国王了。」
&那三个人被抓没多久,有一个女人随后哭哭啼啼地要去见他们,侍卫不让她进去,把她推开;此后,接连几天那个女人都在宫外哭叫着:「请给我一个遮身的东西,请给我一个遮身的东西!」她很凄惨地哭叫着,希望人家给她一个可以遮身之物。
&国王在宫内听到,就说:「那女人又再叫了,你们就拿一块布给她作遮身之物吧!」
&侍卫遵命拿了一块布要给她,那女人却说:「我要的遮身之物不是这块布。」
&侍卫又将那块布送还给国王,对国王说:「那女人说她不需要这 块布。」
&国王奇怪地说:「她不要这块布,那为什么还在外面一直叫呢?你去叫她进来。」
&那女人见到了国王,国王问她:「你要的遮身之物应该是布呀!我送给你一块布,你为什么不要呢?到底你要用什么来遮身呢?」
&那女人回答说:「丈夫就是女人的遮身之物,一个女人若没有丈夫,就像赤裸着身躯一样;哪怕是穿金戴银,也像一个裸体的人一样、一无所有呀!」
&国王又问:「你的丈夫呢?」
&那女人说:「我的丈夫几天前被人当作强盗捉来国王这儿:他是冤枉的,我们是安分守己、以农为业的良民,却无端被当作贼,扣押在这里。」
&国王说:「几天前被捉来的有三人,这三人当中,哪一个是你的丈夫?除了你的丈夫以外,其它的人是谁?」
&那女人说:「一个是我的丈夫,一个是我的儿子,另一个是我的兄弟。」
&国王就说:「好吧,这三人中让你挑一个。」
&那女人无奈地说:「那就还我兄弟吧!」
&国王说:「奇怪呀!你刚才口口声声说,女人如果没丈夫,哪怕是穿金戴银都像一个裸体的女人,现在三个人给你挑,你为什么选兄弟呢?丈夫不是比较重要吗?」
&那女人感伤地说:「是呀!一个女人的一生是必须依靠丈夫,没有丈夫的女人真的非常可怜。可是现在三个人要让我挑,这真的很难抉择。我想:只要我的生命存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许还可以再嫁。但是,兄弟是我父母的爱子,而他们已经往生了,留下的就是我的兄弟,为了报答父母的这分恩情,所以选择我的兄弟;我知道身为父母对孩子的那分心,因为我自己的孩子也被捉到国王这里,我的心也很伤痛!虽然父母已往生,但是这分关怀应该是生生世世的,为了报答父母恩,所以我必须珍惜兄弟之情,因此只好忍痛割舍丈夫与孩子,先救我的兄弟。
&国王听了很感动,觉得她的「情」很超越,而且也找不到犯案的证据,所以就将他们三个人都释放出去。这个消息传遍了整座城,比丘们听到这件事也觉得很感动,纷纷在那儿讨论,佛陀才会问起这件事。
&佛陀听完后说:「这个女人真是了不起,多数的人都为『情』所迷、被情所困,而这个女人为了体念父母的心,竟能将她一生最需要依靠的——丈夫和孩子的情割舍掉,这分体谅父母的心就是『孝』,知道要救兄弟,这就是超越的『情」,她确实很了不起,也因为有这分清净的情,所以才会感动了国王,因此兄弟、丈夫和孩子都被释放了。这就是说『情』若很清净;打破私我的范围,这分超越的感情就能感动人。(百行以孝为先)
&佛陀将这个故事作了一番分析。而世间之人确实多数都只顾自己,嫁出去就是别人的,跟兄弟之间就疏远了。女人的生活最切身的就是丈夫和孩子,这就是私情。雨千多年前的社会,竟然也有这种天性之清流,这多么值得让人敬重。
&所谓「一切唯心造」,私情从心而起,而觉悟之情也是从心起。佛陀的教育无非是要我们将一层一层的感情,用冷静的心将之厘清,然后升华私情、亲情,进而达到「觉有情」的境界。
&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学得将普天下的老者当作我们的父母,年龄相仿的当作兄弟姊妹,而年少的便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就是菩萨的长情大爱啊!
《丑公主的因缘》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圣君之女,这位公主有十二种丑陋之相,因此,年龄很大了还嫁不出去。女儿嫁不出去是很没面子的事,国王为此非常烦恼,当时门当户对的人家,都不愿娶她。
&后来国王只好宣布:只要不是奴隶身分,而且家世清白的人即使家境贫穷,也愿意将公主嫁给他。
有一位外地来的年轻人,落魄地流浪到该地,不过,他出身望族,算是很适合的人选,而他也愿意娶丑陋的公主。
&结婚之后,夫妇相处得很好,有一天,驸马提议要带公主回乡,国王很高兴,赠与许多珍宝财物,又派侍卫护送他们回去。这位驸马很风光地回到故乡,亲朋好友都来庆贺,觉得这是桩光耀门楣的姻缘,因此想要看看公主的风采。
&但是,这位年轻人总是推三阻四,不敢让公主出来见人。后来亲友觉得奇怪,都议论纷纷:「为何公主不能出来见人呢?」
&驸马虽然口头答应他们,但心想太太真的不能露面,怎么办呢?他把心事告诉公主,要求公主不要出去,并且把门锁起来,以免被人闯进去。
&公主在房里每天都很伤心,揽镜自照更是烦恼。因此,一时想不开而上吊自杀。没想到绳子突然断了,想寻死都不成。
&当时她百感交集,想自杀也无济于事,既对不起父母,也可能使丈夫惹来许多麻烦。她悲从心生,哭得很凄惨……。此时,公主突然想到佛陀,便双手合掌,至诚恳切向佛陀居处的方向祈求。
&也许是太专注了,她好像见到佛陀跟她说:「因果不爽,过去生你造福人群,欢喜布施,所以今世生于王家,享受丰富的物质。但是,也因为你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鞭打奴婢或怒目以对,因此招来丑陋之报;大家见了你就会害怕。总之,福与祸都是自己造的,现在要赶快从心忏悔,好好观想佛的相好庄严,观想众生的苦,并培养慈心,发挥爱的功能,这样自然能解决你的难题。」
&公主听了佛陀的话之后,即用心观想佛陀慈祥的面容,以及用慈心对待众生的言行。
&那时,驸马被人灌醉,大家想看看公主的长相如何?就从驸马的口袋中找出钥匙,进入他家想看看新娘的庐山真面目。
&门一开,大家从侧面看到公主非常端正庄严,于是大家心服口服,也满足了好奇心。他们回去叫醒驸马,祝贺说:「恭喜你呀!你不只当上了国王的女婿,连夫人也如此美貌!」
&驸马听了一头雾水,心想:明明公主那么丑,怎说他们都说很美呢?他赶快回去看个究竟。
&公主的容貌虽然没变,但是气质高雅,态度谦和,给人一种很亲切、很投缘的感觉,简直判若两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相由心生」吧!
《农夫寻牛记》
&佛陀曾说:「产业为五家共有。」「有」家产则怕五件事:第一怕恶王污吏;第二怕强盗;第三怕不肖子孙;第四怕水;第五怕火。因为这些都可能会消耗既有的财产。这就是「有」的烦恼,佛陀在世时曾如此说,可见当时的人,也有这些得失的烦恼。
&佛陀在竹林精舍时,精舍附近有一座农庄,农庄里的主人,除了耕田之外还牧牛。有一天,这户农家的母牛生了小牛,小牛生下来才几天,母牛就带它出去吃车,可是稍一不留意,小牛走失了……。
&主人看到母牛焦急地呼叫,他也很焦急,赶紧去找小牛。可是一天过了又一天,他从早找到晚,整整经过六天还是不知道小牛跑到哪里去。他不断地找,找得疲倦不堪。正烦恼时,恰好佛陀离开竹林精舍要到村外托钵,他看到疲倦已极的农夫。
&佛陀慈悲地问他:「你为何这么疲惫呢?」
&他说:「唉呀!我现在很烦恼!」
&佛陀问他:「烦恼什么啊?」
&他说:「我的烦恼您无法体会!」
&佛陀又说:「你讲出来吧!将烦恼讲出来至少会比较轻松啊!」
&农夫就说:「我的烦恼是走失了一条小牛。」
&佛陀说:「走失一条小牛为何需要如此烦恼呢?」
&农夫说:「我就说嘛!您无法体会我的烦恼,因为您出家了没有挂碍啊!」
&佛陀又说:「你平常还会烦恼些什么?你的烦恼我一时无法体会,不过你可以讲一讲为什么为了一条小牛,会带来这么大的烦恼,说出来消消气吧!」
&农夫心想反正也走得累了,就当作休息来诉诉烦恼也好。他说:「每当我遇到烦恼时,看到佛陀和僧众出来托钵——过着那么悠闲的日子,我就非常羡慕。」
&佛陀说:「这跟我们清闲的日子有什么关联呢?」
&他说:「有啊!您看!走失了一条牛,我担心这会影响我的耕作,此外还要担心家人的生活。我家里有七个儿子、七个女儿、一位老婆,全家共有十六人。有时收成不好,回家就会听到十四个孩子向我喊肚子饿,老婆也吵着没有米下锅、没有钱可用……。我要担心的事如此多,而您们出家人,不用担心田里是否有水?会不会下雨?也不用担心家里的小孩;不用担心老婆吵着要钱,我真的很羡慕。」
佛陀说:「听起来确实如此——我没有牛可走失;也不用担心家里有七个儿子、七个女儿嗷嗷待哺;我远离家庭,没有家人来干扰,这样确实会使我们的烦恼减轻。这分轻安自在,是我们「自断自离」所得的;而你所有的烦恼却是自找的、是自己延续的烦恼。不过你的烦恼只不过是一条牛、一片田地、一个家庭。你可知道,我也有烦恼?我的烦恼是普天下的大家庭;我所耕作是普天下的众生心;所拥有的牛是耕心地的牛。我要让牛肥壮、让田地丰饶,要让普天下的众生得以平安。试想,是你的烦恼大?还是我的烦恼大呢?
农夫听了,想想说:「嗯!确实我的烦恼比较小,比起您的负担我的烦恼不算什么!」
&佛陀又说:「对!你的烦恼比起我来算什么呢?不过我的烦恼『有』与『无』是一样的,因为我容纳于天下,天下容纳于我。空即是妙,妙即是空啊!」
&这位农夫顿时恍然大悟,说:「走失一条小牛算什么呢?我现在所得到的妙法才是真妙啊!」
&凡夫的「有」是烦恼,「无」也是烦恼。家业多烦恼即多;家业少烦恼则少,而天地非常公平,「无」的时候,往往让我们日常生活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好过日」。「有」的时候,因为贪爱享受便多了一些「有」的烦恼,人生原本就是如此公平!
《孙陀利的业果》
&一般人的眼睛总是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错,比如:他爱发脾气、面有愠色:耳朵听到的总是别人不好的声音,比如:他讲话粗鲁、出口伤人,因此常常会跟别人计较。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的眼光收回,反观自己、反观自性;耳朵也谛听自己的心声,那又是如何呢?
&我们的心念若稍微没照顾好就发于行动,往往会成为生生世世的障碍与负担,即使是佛陀也是一样。佛陀在世时也曾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有一件事让佛陀永远难忘,那就是;孙陀利毁谤佛陀的事件。
&孙陀利是一位生活在风月场所的女人,她听说有许多人都跟随佛陀出家,这些人当中甚至有她以前所爱、所依靠的人。因此,她对于佛陀领导僧众修行非常不满:又因为宗教是相对的,佛教兴盛即是异教衰微之时,所以,有些外道教徒也一直想尽办法要灭掉僧团。在此种清况下,外道教徒就想利用她的美色去诱惑僧团中的比丘。
&每位比丘都是严持戒律的人,在佛陀悲智双运的教育下,没有人逾越规矩。虽然孙陀利用尽妖艳的姿态,却无法动摇这些出家人的心。后来,她想到一种非常恶毒的办法——伪装自己怀孕,而且到处去哭诉,告诉别人她肚子里的孩子是佛陀僧团中的比丘对她侮辱所造成的。她散布谣言,欲让世人误以为僧团是多么的不清净。谣言一直传至城市,甚至传入皇宫,最后连国王也知道了,此事已非同小可。
&过了一段时间,这群外教徒怕孙陀利无法再伪装下去,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孙陀利杀死。然后又传出谣言说——僧团的人因怀恨而杀死孙陀利!事情演变得更为严重,国王立即下令彻查严办此事,后来终于真相大白,还给僧团清白。
&此事水落石出之后,所有传布谣言的人都非常忏悔,因为他们只是听到谣言,即口耳相传,误会佛陀及他的僧团,连国王也不例外。所以,国王及民众都来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陀求忏悔。
&佛陀说:「不怪你们,只怪自己曾造如是因,才会得如是果。」
&大家就问佛陀:「这与佛陀有何因缘呢?」
&佛陀就说出他与孙陀利的前世因缘:「久远劫以前,在一城市里,有一位风月场所中的女人与一位做小生意的商人相识,他们相约至荒郊野外散步。当时在田野中,有一位辟支佛自建茅棚在那里修行,那天辟支佛正好有事进城去,他们俩人自行进入茅棚,后来这对男女因言语有些冲突,商人就狠狠地一刀将女人杀死,又将她的尸体埋在茅棚附近。」
&后来有人谣传——辟支佛见色起念,侮辱了那女人,再将她杀死。国王听到消息即传令将辟支佛抓起来,甚至处以死刑。商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忏悔,内心一直很不安,后来他良心发现,决定自己做事自己承担,所以他自首了。国王见到凶手,才将辟支佛释放,商人也就接受制裁而被处死。
&佛陀又说:「当时那位女人就是现在的孙陀利,而商人就是过去的我,这是过去无数劫以前,我在凡夫地时所造的杀因恶业,使我生生世世都与孙陀利相遇,凡是我有成就之时就是她毁谤我的时刻。这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
&大家听了佛陀过去无量劫前的本生故事,与现在所受的许多毁谤与冤枉,在场的每一位都心生警惕。佛陀应化在人间,他所遭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善恶果报须自己承受;自己所遭受的一切与过去生可能都有因缘。因此,对于我们自己的言行,怎能不多加谨慎小心呢?
《因果周期犹如春夏秋冬的四时气候循环》循环才是生生不息、生机勃勃、源源不断!
&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又有一句“
有因,必有果。”直接简单明了的阐述了因果的本质。因就是作用力,果就是反作用力,缘就是条件,报:呈现。因缘俱足则有果报——作用力条件俱足则有反作用力呈现。
  这种同时互存和异时互存关系,例如种子是因,芽就是果,因为先有种子,然后才有芽的发展,这是异时互存的因果关系。例如以老师为主,那么老师就是因,学生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学生为主,那么学生就是因,老师就是果。这是同时互存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错综复杂,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这一果,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另一果。总之通过正面和反面来说明,事实上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因,当然更没有一个绝对的果。所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来就是这样的,从时间上来说,由于无数的异时因果连续的关系,从空间上来说,无数的互相依存的关系,组织成为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罗网相互交错。这就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相续不断,就叫做因果规律。也就像旋转火轮一样的流转不停,终而复始。
  除了现世因果之外,还有三世因果,就是,现在世、过去世,未来世因果互存的关系,所谓因果道理,其实就是因缘的原理。
  因果是宇宙法则!
  纵然是佛,都不能违背因果的自然法则,不能违背因缘果报,成住坏空的法则。
  所以,众生所造的共业所感得的果报,是佛都无法去改变的。
  佛在世时,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国被报复心极强的琉璃王侵略,佛陀曾经3次去劝阻琉璃王不要伤害无辜的生命,可是琉璃王因为怀恨过去迦毗罗卫国对他的轻视所以内心里一定要消灭释迦族一血前耻,最终他的大军杀进迦毗罗卫国,屠城三天,迦毗罗卫国所有人乃至动物全部被他杀死,佛陀也无可耐何,这是释迦族的定业,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想以神通救人,于是将500个释迦族人用神通放在自己的钵中,放到空中保护。等屠杀结束,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将钵拿下时,发现这被他保护的500人早已经化为一滩滩的血水,目连请求佛陀告诉他这个因果不虚的道理,佛说过去世时有一个村子,村边有条河,河里有很多的鱼和一条大鱼,有一天村子里的人出于某种原因决定将所有的鱼全部杀死吃光,连那条大鱼也被抓了起来,当时这个村子里只有一个小孩没有吃鱼,但却因为见到杀生而微微的一笑感到欢喜,佛说这条大鱼就是今天的琉璃王,其他鱼就是他的军队,被杀的释迦族人就是那村子里的人,而佛陀就是那个没吃鱼的小孩子,但是却因为当时微微一笑,佛陀也示现了剧烈头疼3天的果报!&
  “凡人怕果,菩萨惧因”,大多数的人都担心在生活里会碰到一些不好的现象、碰到一些不顺畅的人际关系,担心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好的;但是菩萨却害怕‘因’,他会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然后会去检查这些发生,这些属于自己生命的部分与外缘结合后,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
  人生三分定数,一定要及时的消业障,否则,业障成为定业时,谁也救不了。要努力的战胜自身的烦脑与习气,在定业未来之前,多听劝,完善自身的性格,增强自己灵魂能量体的圆融与强度,没有什麽是不可以改变的。消灭罪业,获得飘然自在之身心,快乐幸福的过完一生,自己有福并福及他人,这就是菩萨行了。
《米老大的故事》
  据说,在安徽省的一个乡村,有一个小孩出生不久,父母即亡故;因此,他在非常贫困的环境中长大,那种环境,连生活都很难维持,更不可能有余力读书,所以他不识字,也没有人理会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他天天为了三餐而努力工作,每次找工作,他就告诉雇主说:「我只要有米吃就好了!」因此大家就给了他一个外号叫「米老大」。
  岁月不留人,他从少年渐入中年,结婚生子后,还是天天为三餐的米粮而奔忙劳苦。他家住在山边,所以,经常砍柴去卖,这是他换取米粮的生计来源。
  米老大非常老实,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计较,他砍的柴都很干,品质又好,因此,许多人都喜欢买他的柴。有一天,他砍好了柴后就要送往城里卖,路上遇到一位很有钱却极悭吝的人,他知道米老大的柴又干又好,于是在半路上拦住他说:「我要买你的柴。」
  米老大很高兴,但贪小利的富人说:「等一下,我们先来讲价:你这一担柴要卖多少?」
  他说:「以前像这样的一担木柴,大家都给我三百文钱。」
  富人说:「我家很近,你少走一段路、少费力气,我看一百文钱吧,」
  米老大用手数一数,三跟一差太多,这样不够买米,富人又说:「那就两百文钱好了!」。
  米老大算一算,觉得还是不够买米,就说:「不卖好了,我还是多走一点路!」
  富人又说:「哎呀,不要走那么远了,二百五十文钱卖给我吧!」
  米老大想,再拖下去也浪费时间,就说:「好啦!好啦!卖给你了!」
  富人见他老实,要求他帮忙把柴担到家里,堆好柴之后,又问:「你到底叫什么名字?」
  米老人老实地说:「我没有名字呀!」
  悭贪的富人因为没讨到多少便宜,心里有气,便说:「你没有名字那多奇怪呀!我帮你取个名字吧!」
  米老大说:「那很好呀!活了一大把年纪总算有人替我取个名字,真谢谢你。」
  富人说:「我帮你取名叫——米田共。」
  米老大说:「嗯!听起来不错,别人一向都叫我米老大,现在换成米田共,那很好呀!太好了!」
  悭贪者又故意问:「米田共!你有几位令尊呢?」
  米老大说:「什么是令尊?」
  富人欺侮他不识字,故意整他说:「令尊就是你的孩子。」
  他恍然大悟说:「哦!令尊就是我的孩子,我来数数看,嗯!我总共有十个令尊。」
  米老大是个热情的人,于是反问道:「那请问你有几个令尊?」
  富人一听,脸色变道:「笑话,你怎么问我有几个令尊?我的令尊已经死了。」
  米老大说:「喔!好可怜哦!你的令尊都死了,我有那么多儿子,干脆一、两个给你当令尊好了。」
  富人一听非常生气:「岂有此理,你竟然要把孩子让我当令尊。」
  米老大看他那么的生气,非常奇怪,说:「你买我的柴,又帮我取名字;而我好意要把儿子给你当令尊,你为什么动气,你的样子真像要把我这个米田共给『吃』了!」
  米田共是什么?就是「粪」啊,富人气得拿起棍子要打他,米老大更觉得奇怪了,心想:这个人到底怎么了?没事发这么大的脾气,算了,不理他!米老大拿起扁担逍遥自在地回家去了。
  没有心机的人,人家骂他,他也不知道:骂他是「粪」,他心里还非常感恩,讥讽他有好多个「令尊」,他也不知不觉,还好意要把孩子送给对方当令尊。人家要占他便宜,他却一点也没吃亏,这也是一门哲学——愚人哲学,人生的「愚人哲学」我们应该学呀!
《净除业障百咒功德》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那莫革热玛则西日嘉那萨埵雅
佛陀一切妙种智,现文字相而恩赐,
利乐众生诸吉祥,敬持所有明咒王。
这是三时一切如来的真实身语意,堪为三世佛陀所说的一切咒语之王、一切咒语之本,念诵此咒能成就所有咒语,无论是什么咒语,开头加上嗡啊吽,都会变成智慧咒,使一切未成办之事得以成办,一切不吉祥变为吉祥,一切罪业荡然无存。《密集续》与《八大法行续》等续部中唯一赞扬这一咒语。大圆满续等之中说嗡啊吽咒能焚净六道的种子。仅仅念诵也能消尽轮回的障碍,相当于持诵浩瀚无边三世寂猛如来的咒语。诸如此类,功德无量,这是诸续部中再三宣说的。如《密集续》中云:“此咒三世佛,身语意欢喜,嗡字佛身胜,啊字佛语道,吽字明智意,此为胜菩提,此仅一切佛,尽成正等觉,智金刚幻化,现佛因与果,此等佛士夫,赞谓密明咒,生次等誓言,修三坚金刚。”又云:“嗡字智慧咒,能获金刚身,啊菩提幻主,能得金刚语,吽字身语意,得坚三金刚。”《八大法行集善逝续》中云:“十方正觉如来尊,所有百部五部众,集于大密此一部,依此三字之心咒,获身语意之悉地。”“三世现善逝,无余身语意,所摄此密咒,称为嗡啊吽。诵时金刚诵,尽所如所一切法,无余摄于三字中,抉择身语意摄要。
&上中下根者之法,集此深广要诀中。三界众生三处所,所见所修三清净,历经宏愿智慧地,行于三处之果位,所护所遮三坛城,三摩地部及一切,身语意之三究竟,显现大乐与觉性,无二无别之明空,方便智慧法界智,胜义世俗无改造,无二光明自本性,身住脉及依于彼,无实运行圆形物,功德事业令欢喜,圆满福德供施中,成就悉地咒手印,具有依修与加持,威力誓言与仪轨,能护境及殊胜心,受持永变觉性地,三敌四魔诸暖相,堪为向导之要诀,一切三文字运行,金刚萨埵身语意,自性之中本安住,一切轮涅之命根,唯一安住于一处。何者三门住于此,极为严重之罪业,所积惑因皆清净。七种别解脱戒律,二十愿行之学处,普贤众地续所说,内外密之特殊戒,根本支分学处中,无论违何均恢复。尽除一切恶趣处,救脱恶性非时中,死亡以及八怖畏。成就圆满之福德,迅速安住究竟地。缮写系带见持诵,彼之功德不可量。众生满足圣尊喜,获得受用依此成,世间以及出世间,尊众欢喜护遣障,现在以及未来时,不幸痛苦均远离,乐欲解脱均成就。”
二 嗡啊吽索哈
这是五勇士咒,也就是五部佛心咒。依靠它能尽除五趣,获得身语意功德事业的成就,功德无量。
三 嗡吽张舍啊
这一咒语与前相同,是寂猛五佛的心咒,依靠此咒的每一个字也能成就共同、殊胜悉地,关于这一道理,应当从《吉祥胜续》等中了知。
四 瓦阿哈夏萨玛
这是大圆满六百四十万续部的根本咒,只是持诵也能于报身中得解脱,命终时出现舍利与金刚舍利。对于其中的一个阿字,其他经续中也称它是智慧波罗蜜多的唯一文字。如《金刚萨埵意镜续》中云:“诠示法性无生文字阿,无灭义中不住文字瓦,无生之中现相文字哈,解脱清净刹中文字夏,安住不变之地文字萨,觉性无改文字玛本性,通达六字义解大密续。安住六字义士得涅槃。一切密咒圆满六字中。”
五 嗡班则萨埵吽
这是金刚萨埵的六字真言,如果持诵十万遍,那么失毁根本誓言的罪业也能灭尽,这是《金刚萨埵猛尊三调伏续》中所说的。密咒百字明实际上也可以包括在此金刚萨埵心咒中,因此是净除一切罪业的咒王,因为往昔金刚萨埵曾发下这样的宏愿亲口承诺说:愿我住于具有业障者面前从而净除他们的一切罪障。密主(金刚手)在《集密意续》中亲言:“如今像在此娑婆世界中的释迦佛一样,在三十六个世间界的刹土中每一大能仁均于六道中分别传播各自的名号,也就是说,在三世十方等同虚空界的世间界中现世的点亮世间明灯的不同佛陀、名号与身相其实都是相应一切有情的根机而显现的,所有这一切均是唯一金刚萨埵的游舞。他的名号说之不尽,任何有情耳闻金刚萨埵佛的名号也相当于曾经承事众多如来,必定能往生金刚萨埵佛刹,蒙受一切如来加持,于大乘教法中出离轮回,具足神通,拥有胜观慧眼,必然堪为佛子。”法性菩提心自性光明如虚空般无有迁变金刚是三时一切佛陀的精华,被誉为金刚萨埵,持诵他的名号就等于持诵所有如来的名号。
六 那玛萨曼达布达囊 阿波ra吽康
《普明现前菩提续》中的金刚句是这样说的:此咒语能胜伏四魔、解脱六趣,圆满一切种智。这一咒语开头的那玛萨曼达布达囊是咒语之怙主,真正的咒语是五勇士咒,被称为三世诸佛菩萨的三世等性咒,功德无量,并且各文字也有不同的作用,如果诵一百遍阿字加持药物,则以前的业力病也能得以康复,若观修文字(所观修的文字藏文原义不明显,请观察)而诵十万,那么五无间罪的业障也能立即灭尽。以此为例。对每一个文字的作用也有说明。《三誓言庄严续》中也说:此五字密咒,于静处虽无画像,然若为清净众生之界缘成就而诵三十万遍,则如来降临摸顶、获得神通、总持,诵十万遍者随心所欲成就圣物,成为持明王。面见弥勒、金刚手、普贤等尊颜,持诵十万遍也会相应见到彼等圣尊,赐予悉地。依靠此咒自然成就,无有贪执,具有实义,迅速成就,无有障碍而成就,无论是了悟如来行境的任何仪轨,也依赖于此心咒(原义不明)。总而言之,能成办一切所欲、被称为三世等性誓言的就是此五字心咒。
七 嗡阿沃ra吽剋匝ra
《文殊根本续》中云:“嗡阿哦ra吽剋匝ra,此乃一切手印的八字大勇士心咒。密咒之主,如佛陀般安住,依此能赐殊胜吉祥,能清净一切罪障,能断绝三有之法,能阻断一切恶趣,能息灭一切违缘,能成办一切事业,能获得涅槃安乐,能令现见佛陀而安住,如文殊童子般安住,为利一切有情以殊胜密咒本体安住,能满足一切愿望。如果仅仅忆念也能使无间罪完全得以清净,那持诵此咒就更不必说了。总之,它的广大功德即使在百千万劫中言说,也无法说尽。”
《文殊根本续》又说:此外,一切中最为殊胜者即佛陀出有坏,同样,世间与出世间的诸咒之王,在末法诤时,顶髻转轮佛变成唯一守护文字,一切时分可得成就,是佛陀出有坏真实现前,摄集如来法藏,尽除一切业障,持诵一遍也能灭尽所有罪业,能如意满愿,此续中宣说了哲母咒诸如此类的功德以及依靠它的许多事业。关于此咒,《金刚藏庄严续》中称谓一切善逝智慧大转轮。《密集续》中称之为智慧金刚藏。一次持诵这一咒语保护自己,念诵两遍护佑他众,三遍持诵守护财产,念诵四遍能如愿保卫领土等。在五由旬之内欲天以外的其他天众也不能存在,更何况说其它魔障了。
彼续中云:堪称为一切善逝之密咒、一切续部之精华,于此教法中成为一切如来之宝珠、法藏、宛若一切世间中能满足心愿的如意宝一般,在未来诤时能护持佛教的唯一文字即是文殊菩萨的心咒莫,此咒如同顶髻如来一般,即便没有修持,仅是念诵也能起到作用,获得所求之果,并令勤修菩提。纵然是享用酒肉、行邪淫的在家俗人依此也能成就。一次持诵保护自己,两次持诵护持他众,三次持诵变成正士,有此咒语作为守卫,甚至以十地菩萨的威德力也无法动摇,那其他的众生就更不言而喻了。其中宣说此咒具有此等诸多作用。
十 那玛萨瓦布达囊昂芒
《文殊根本续》中云:“那玛萨瓦布达囊昂芒,此乃文殊所有心咒中最为殊胜,能成办一切事业;十一那玛萨曼达布达囊昂;《精华庄严续》与《普明现前菩提续》等中说:这是一;这是一切咒语的根本,如果成就此咒,那么同时也就成;十三阿ra巴匝那嗡阿ra巴匝那德;《三世尊胜续》中是这样说的:文殊童子的心咒,何者;十四阿若勒;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咒,仅仅持诵也能明显成就一切如;十五吽班则布d索哈;这是一切善逝的心咒,能成办殊胜事业,其他续中最为殊胜,能成办一切事业。”认识到此咒是文殊菩萨所有咒语之本,一切功德、加持、悉地之源,应当精勤持诵。
十一 那玛萨曼达布达囊昂
《精华庄严续》与《普明现前菩提续》等中说:这是一切咒语之怙主,也是真正的威光佛陀、诸法的自在能仁,想要成佛者应当万分精进持诵。它如同诸成就者的命根一般,成为一切文字的生命,生存依处与亲友。想要得到诸佛的加持、面见、供养佛菩萨、利益众生、获得佛果者理当勤奋持诵此咒。诸法由经所谓的阿字之门而入,如云:所谓阿字真实说,乃为诸咒之精华,一切密咒住彼中,如是决定一切咒。在此所诵的咒语中最主要的就是唯一的阿字,为了表明它具有满足的作用而在上面加上圆圈。应当在前面加上咒语之怙主而持诵。
这是一切咒语的根本,如果成就此咒,那么同时也就成就了所有咒语。因此,应当精勤念诵心咒阿。《不空成就绢索续》中也说:此一文字是一切善逝、广大莲花坛城总的明咒密咒,读诵可得成就,区分一切如来坛城、手印、觉性均随此一文字。三世诸佛的心咒随此一文字,恒时持诵此咒能得诸佛加持而成就。任何众生只是忆念此咒,观世音菩萨即住于其前,满足一切愿望。诸如此类的道理在许多续中也有阐述。
十三 阿ra巴匝那 嗡阿ra巴匝那德
《三世尊胜续》中是这样说的:文殊童子的心咒,何者念诵即刻能获得一切善逝诸法等性智慧等性,一切众生获得智慧波罗蜜多的成就。
所谓的阿ra巴匝那是获得一切所欲之义,为什么这样说呢?所谓的阿字意为欲求,ra即贪执、巴为胜义、匝为享用、那为无自性。如此而修持所欲、贪执、胜义、享用、无自性的这个心咒,则能获得一切所欲。如来是一切所欲之器,因而依靠此咒也能迅速获得如来金刚持果位。绘制金刚坛城,在它的中央放置宝剑,于其前修持这一心咒,则能修成文殊菩萨。即使未成就,也能成办事业。一次念诵能摆脱一切痛苦,两次持诵能使无间罪灭尽无余,念诵三遍能现前等持,念诵四遍将具足正念。诵五遍能疾速圆满成就无上圆满正等正觉菩提。在具有舍利的佛塔上右旋写此咒语从阿至那,之后转绕、持诵十万遍,如果每一个字都圆满十万遍,那么同时可成就出有坏如来、文殊菩萨与金刚手菩萨。每一日佛陀显现、说法后返回,即生中也能赐予佛果之前的悉地。或者念诵嗡阿ra巴匝那德。
十四 阿若勒
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咒,仅仅持诵也能明显成就一切如来的等持,消除一切天灾人祸、疾病畏怖。尽管未修持也成办事业,一诵可保护自己,二诵能护佑他众与乡村城市,三诵能成办一切事业。其它续中还赞叹此咒能息灭病苦,能成就殊胜息业、怀业等无量功德。三时中持诵此咒,观世音菩萨于梦中授记。《金刚藏庄严续》中云:“若修世间观自在,能仁出有坏瑜伽,一切勇士将恩赐,自之殊胜诸悉地,受持一切瑜伽者,赐予尊胜之宝珠。持明果位与宝轮,地与波罗蜜多等,一切佛果亦恩赐,其余悉地何需说?”又云:“具德殊胜此密咒,自性三界尊胜王,刹那赐予诸受用,依莲成就之双运,修成世间观自在,三世间界之国政,于世间中均赐予。”
十五 吽班则布d索哈
这是一切善逝的心咒,能成办殊胜事业,其他续中也赞叹其谓金刚部之大明咒,功德无量。
此心咒能使昏厥、受损、遭到摧毁的众生都得以恢复。此外,依靠这一咒语也能获得金刚身。如果披上金刚盔甲的这一手印,那么就能获得身刚身与金刚寿,并且在有生之年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十七 札哥吽匝
这是金刚手菩萨的心咒,只是念诵,就连如金刚山般不可动摇的一切善逝也能动摇、牵引,那么其他的众生就更不必说的。仅仅忆念也能脱离一切怖畏。仅仅持诵也能使所有无间罪清净无遗、保护一切,金刚手菩萨也是赐予一切所欲,赐予殊胜悉地,令成办一切事业,行持一切必要之事,恒时紧随其后。仅仅讽诵也赐予一切成就,又云:“念诵此咒能震动三界等会出现神奇验相。其它续部中称之为忿怒欲王咒、勾招王咒,予以了高度赞叹。也有在这一咒语前面加嗡字的。此续中云:“若修此咒,则成就殊胜出有坏菩萨。因成就出有坏而成就所欲忿怒尊,何以故?此咒乃大主尊,所谓札哥义为欲,所谓吽即忿怒,勾招此二者故为匝。所谓即指请你修持。”又云:依靠它的作用,受到一切众生喜爱,具有聪明才智,心中现出金刚,一切有情不能杀、不能害。《殊胜觉性续》等中也赞叹了金刚手菩萨的这一心咒,并宣说了依靠此咒的许多事业。
十八 张巴巴札札哈哈
这是虚空藏菩萨的心咒,此咒能令一切众生获得灌顶等圆满一切心愿。即便未加以修持也能成办事业,意思是说,如果讽诵十万遍,则圆满一切事,如果于金刚手菩萨前讽诵十万遍,那么将获得大宝藏,同样在观世音菩萨面前讽诵十万遍功德也有宣说。&
十九 嗡热哲热哲吽啪达
&这是金刚拳菩萨的心咒。金刚拳菩萨在第九万一千劫时,于金刚山王如来前得受此咒,依靠这一心咒能使尽一切世间界微尘数的众生得以成就,从那时起直至圆满佛果之前。未修获得诸事业是指,如果手握金刚拳讽诵十万遍,则能行于空中等成就各种事业。如果在一日中受斋戒,双手握金刚拳而诵十万遍,那么从此以后,握金刚拳就能随心所欲成办一切事业。
二十 嗡班则匝札吽
这是金刚轮菩萨的心咒,仅仅念诵便能趋入一切坛城。 二十一 嗡嘎嘎那桑巴瓦班则巴匝吙
这是虚空藏菩萨的心咒。只是念诵此咒也会成为一切供养处。如果作金刚手印而讽诵十万遍,那么一切供品、一切事物、一切圆满吉祥之事都会从天而降。
二十二 嗡美哲智d哈紫德地叉吙
这是弥勒菩萨的心咒。《三世尊胜续》中云:仅仅念诵这一咒语就能令一切有情生起慈心。诵此咒能令一切善逝入定于慈等持中而安住。修慈心能如愿成就一切。所有事业也能依靠有信心的仪轨与慈心而成办。
二十三 嗡瓦杰当那玛
《文殊根本续》中云:“文殊童子之六字真言,能令脱离六道之主尊,不可思议、无与伦比、神通广大、能令脱离一切有海、三大痛苦,令诸魔难以忍受,不杂一切世法,诸魔不侵,令清净一切三有之业,令获得一切佛法,遣除一切恶事,诸佛随喜,圆满一切,文殊所说诸咒中何为最胜?即此嗡瓦杰当那玛。”《金刚藏庄严续》中亦云:“此咒殊胜之密咒,大密之咒许圣妙,安住三解脱门中,六波罗蜜极清净。”又云:“一切佛陀胜智慧,共称之为文殊尊。”“仅仅修持此,智慧成无垢,尽说诸论典,现前诸自在,一切之咒王,自己同众王,趋至诸持明,菩提之彼岸。诸自在大乐,诸法胜功德,一切金刚持,或诸佛普行,等持亦获得,余成就何说?银水摄精术,神足无垢胜,丸药与隐行,一切均赐予。具德胜文殊,胜法语中生,诸佛之梵音,赞为文殊尊。仅依修持此,心愿皆圆满,佛果亦稳成,余尊何需言?”其他续部中也出现过这一心咒。
二十四 嗡阿莫吽索哈
《四垫续》中云:“若诵此心咒,远离诸罪业,成办自事业,解脱一切罪。”
二十五 嗡阿莫达奔德匝瓦玛哈色卡索哈
《除盖障一百零八名号经》中云:“嗡阿莫达、奔德匝瓦、玛哈色卡索哈,除盖障汝之功德如意宝陀罗尼咒能令一切有情心生大安乐。闻此咒者曾于十恒河沙数佛前积累过善根。获得名声,远离诸障。于有舍利之佛塔前于上弦月初八、十五受斋戒,供养香花灯等后,边转绕边持诵此咒,则获得一切所欲,遣除一切罪业、痛苦、畏惧,以香供养除盖障菩萨并诵此咒,则其于梦中显相,圆满一切心愿,消除一切烦恼、痛苦。”此外,经中说:仅仅耳闻此菩萨的名号也能清净一切罪障,仅仅念诵名号也是大地震动……
嗡班则巴讷吽
许多续中说这是金刚手菩萨的心咒,《吉祥智慧明点续》中云:“天女咒即六文字,成办一切所欲事,毁灭一切诸恶魔,能尽一切诸疾病,赐予一切诸悉地,成就佛果无害者。若以威猛观想诵,则刹那间杀一切,若以寂静观想诵,则息无量之疾患。”
嗡桑舍嘎雅索哈
这是普贤菩萨的心咒,《金刚藏庄严续》中云:“诸佛自性身,普贤微妙光,当诵此大咒,或此恒成为,他尊之心咒,咒王极秘密,本清净自生,仅依修此咒,智慧成无垢。彼智无有垢,貌美与彼同,尽说诸论典,自成胜普贤。”
嗡班则嘎巴吽
这是金刚藏菩萨的心咒,也是咒语胜主,《金刚藏续》中云:“成就正觉菩提,并赐广博智慧,赐予一切圆满之事,成就勾招等一切事业,获得等同意金刚法界。
嗡萨瓦布得雅索哈
此乃大明觉咒王,功德无量,能赐予一切悉地。
&三十 嗡萨瓦布d吽
这是普明佛的心咒,续中云:见闻此咒者,甚至在梦中也不会见到恶趣、横死,相续调柔,不退转,享受世间出世间一切利乐。诸如此类,功德无量。
这是摧毁一切罪障的咒语,各仪轨中也称它是各自的咒语,功德无量。
嗡萨瓦讷瓦ra那布江布讷索哈
这是除盖障菩萨的心咒,是能遣除一切罪障、赐予一切悉地的咒语,这是《金刚藏庄严续》等续中所说的。
嗡讷萨ra雅索哈
这是除盖障菩萨的心咒,功德与前一咒语相同。《金刚藏庄严续》中云:“依靠此咒而修行,取精之术均轻易,不久等同除盖障。”又云:“主要受持此密咒,共称之为除盖障,此悉地即大威光,殊胜除障之自在,无量殊胜之悉地,此等一切均赐予。”
嗡阿嘉吽啪达
《现前续》中说:这是胜乐轮灭罪的咒语,仅仅念诵也能成就,一切罪障、痛苦、无间罪业以及轮回均能灭尽,使一切恶魔惊惶逃走。
嗡萨瓦曼札讷达囊杰芒让吽嘉哈
《大黑怙主续王》中云:“阿巴瓦夏巴热咒语,即嗡萨瓦曼札讷、达囊杰芒让吽嘉哈。仅依靠诵一遍这一咒王,无勤便能灭尽一切修行者之所有罪业。”
嗡阿嘎夏嘎巴雅索哈
《金刚藏庄严续》中云:“虚空藏尊威力大,成就出有坏瑜伽,赐予自之诸悉地,于此无需细观察,一切勇士正等觉,所赐一切诸悉地,依修虚空藏菩萨,彼等一切速恩赐。”
嗡杰哈ra匝索哈
这是地藏王菩萨的心咒,《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无量殊胜此咒语,尽赐一切诸悉地。共称地藏王心咒,胜义之中瑜伽士,……”
嗡阿嘉雅玛德索哈
这是无尽智慧的咒语,《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想要具有无尽智慧者应当精勤修持。依靠此咒甚至佛果亦能获得,那其余悉地何需言?”
嗡嘎嘎那甘凑刚索哈
这是虚空藏的咒语,依靠此咒能从空中降下珠宝、妙瓶、如意树等所欲之雨,满足一切心愿等功德广大,这是《金刚藏庄严续》中所说的。
嗡ra那巴讷ra莫索哈
这是珍宝手的咒语,此咒能使一切众生的掌中降下所欲的一切悉地宝雨,这也出自于《金刚藏庄严续》。
嗡萨嘎ra玛德萨ra索哈
这是慧海菩萨的咒语,《金刚藏庄严续》中云:“若讽诵此咒,则获得等同文殊与慧海菩萨之智慧、等同观音菩萨之大悲。”
嗡ra那嘎ra舍ra那达d索哈
这是宝生佛的咒语,依靠此咒能降下自在珍宝雨,圆满圣道。这是《金刚藏庄严续》中所说的。
嗡萨曼达巴札桑索哈
这是普贤菩萨的咒语,能成熟一切众生。
嗡杰德嘎巴江索哈
这是地藏王菩萨的心咒,依靠此咒能满足一切众生愿望。
嗡玛讷班奏吽
这是大宝圆满的无量殿胜密明咒王,功德无量,赞叹无量。能息灭一切畏惧、罪业、毒害、诅咒、疾病、反抗等,成就六度及一切所欲的功德。仅仅念诵也能成办一切事业,成就佛果。此咒也称为无垢光咒。它是诸多续中都出现过的殊胜密咒。如果讽诵十万遍,则能现见一切如来,如果诵二十万遍,则见一切佛刹等,宣说了愈来愈向上的殊胜功德与许多事业。
嗡玛讷达热吽啪达
这也是大宝圆满尊者的心咒,功德如前。
那美追雅德嘎囊达塔嘎达囊 嗡耶达巴ra波革索哈
这是普贤菩萨的密咒,《三誓言庄严续》中云:“读诵此咒获得从普贤行中不退转加持之功德。”
嗡索德嘎玛拉杰波布拉桑巴瓦达玛达德果匝热e索哈
这是虚空藏菩萨的心咒。《虚空藏一百零八名号经》中云:“虚空藏心咒现前坛城之殊胜索哈(奠基)之陀罗尼咒,极难出现,能焚烧一切罪业烦恼、成为具大福德者、菩萨母、如意宝蕴,耳闻此咒极为清净沐浴,如莲花般不为轮回所染,如日轮般能照亮众生,如月亮般令众生清凉,如虚空般不为恶趣所染,如大地般无有高低,如山王般不为一切所动,如解脱般不被苦乐所染,获得诸如此等成千上万无量无数功德。仅听闻、持受、念诵亦能实现一切愿望。仅仅讽诵亦防止暴雨、干旱、嗔恨、恶梦、疾病、损害、盗匪、战争、猛兽、饥荒、畏怖之时,成办一切安乐财富所欲喜悦。”
嗡班则赞札萨瓦地占达嘎哈那达哈巴匝吽啪达
这是金刚手菩萨的殊胜心咒,《金刚手一百零八名号经》中云:“此陀罗尼咒殊胜秘密,一切明咒之最胜,遣除一切魔障,化解一切憎恨,赐予胜妙、财富,令憎恨者生欢喜,若听闻、念诵、恭敬承事,则具意义,生起威力、辩才,获得美貌、珠宝、自在、权势,摧毁憎恨,胜伏畏惧,击败对方,净除一切毒害、烦恼、无间罪业等、恶梦、不吉祥、犯罪,赐予吉祥、善缘、佛果、欢喜、殊胜喜、清净,令一切众生喜悦、自在一切所欲,诸功德皆圆满,消除暴雨、干旱等时节灾害。若出现大战争、人类疾病、大诤论、非人等畏惧以及憎恨、诅咒、起尸之大灾难、驱逐、毁命之大恐怖,则清晨起床后沐浴,寻觅白衣、面向东方,观金刚持尊颜诵七遍,仅仅念诵亦脱离一切恐怖,得大成就,胜伏一切,救护众生,无有比此大陀罗尼咒更殊胜者。”此外,《金刚手金刚大乐忿怒续》中云:“十八字之此咒王,未生是否会出现,诵此咒语现前成,恒时出现善妙相,他之行为出现否,必定指示于自己。”这一咒语也被称为前译派《八大法行》总集殊胜咒。
嗡松巴囊松巴哈ra匝ra玛哈巴夏玛热达阿姆嘎班则萨埵索哈
此咒即是地藏王菩萨的赐功德陀罗尼咒。《地藏王一百零八名号经》中云:“此陀罗尼咒能生无量功德,能遣一切有情之痛苦、罪业,宛若淤泥中莲花般不为轮回之过所染,有众生亦愿持此咒一遍亦于菩提中不退转,闻此咒而生信解,确定无疑获得功德。”
嗡莫讷莫讷玛ra索哈
这是怙主弥勒菩萨的心咒,若想闻诵此咒者,则于弥勒菩萨成佛时得菩提授记。听闻此咒者不转恶趣,不生胎中,得菩提授记,于天界千劫中成转轮王,具十善道,如愿享用。
嗡阿则单匝雅萨瓦萨埵萨玛雅玛讷嘎达索哈
《金刚藏庄严续》中云:“弥勒之密咒自然而成,嗡阿则达、匝雅萨瓦萨埵萨玛雅玛讷嘎达索哈,密咒尊主此咒王,共同称之谓慈氐,等同法界而周遍,慈氐之意极悦意,仅仅依靠修此咒,亦将住于兜率天。”又云:以离障天子身而于弥勒前闻法、获得波罗蜜多自在、等持,成为如勒弥尊者般的菩萨,最终成就佛果。
下面是《观音根本续莲花网》等续中所说的十方观世音不同名号与身相十地的心咒。
嗡阿舍桑哈那达吽啪达
这是东方狮子吼观世音菩萨的心咒,也是阿弥陀佛等九十九俱胝佛陀所说的心咒,念诵一遍能清净一切罪业,息灭病、匪、敌、刃的危害,尤其是龙害、心脏病、不转生为苦难者与女身,回忆宿世,恒常具足功德,后世往生极乐刹土。这是《狮子吼陀罗尼经》中所说的。续部中说依靠此咒能增长智慧。
嗡班玛达ra达革吽啪达
这是南方如意宝转轮观世音菩萨的心咒,能去除众生的悭吝,涌现布施来源的大宝藏。此咒的每一个字都有无量功德,这一点通过下文中的玛姆俄刻可推知,由于分别在续中未宣说,因而在此不敢妄加说明。但大家也应当清楚此心咒有无量功德。
嗡班玛讷ra得秀ra舍吽啪达
这是西方莲花游舞自在观世音菩萨的心咒,依靠此咒能干涸贪欲的泥滩,获得戒律度,《观自在续》中说,如果念诵一百零八遍此咒,可清净罪业,诵五百遍能摆脱一切疾病……宣说了直到一百万遍之间念诵数目的功德。
嗡ra那阿札阿匝德哈达吽啪达
这是北方名为大悲不懈观世音菩萨的心咒,依此可焚尽众生懈怠的森林,令燃起异常精进之烈火。
嗡舍追洛嘉波匝雅阿姆嘎巴夏阿匝德哈达舍哈吽啪达索哈
这是东北方不空绢索观世音菩萨的心咒,依靠此咒的威力能摧毁众生的嗔恨大山,安忍如日轮般耀眼。功德无量,这一点应当从《不空绢索续》中得知,由于文字极多,在此无法书写。
嗡哈拉哈拉舍班玛嘎尔巴吽啪达索哈
这是东南方哈拉哈拉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它能息灭众生如毒蛇般的嫉妒,成就甘露海禅定。
嗡班玛阿朗嘎ra吽啪达索哈
这是西南方莲花庄严教观世音菩萨的心咒,依靠此咒能摧毁愚昧高山,圆满善巧方便。
嗡班则达尔玛达德吽索哈
这是西北方至尊金刚法自在观世音菩萨的心咒,依此能遣除折磨众生的心与耽著,获得大威力金刚。
嗡哲母舍哈吽索哈
这是上方乘狮或至尊法髻观世音菩萨的心咒,能遣除邪见的障蔽,获得转完全清净的愿波罗蜜多法轮。
嗡玛讷巴美吽
这是下方至尊蓝颈观世音菩萨的明咒,能遣除一切所知障后获得智度。这一咒语被称为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仅仅讽诵就不被业惑所染,与七地菩萨具有同缘份,被誉为见解脱、闻解脱、忆、触悉皆解脱,它的殊胜广大事业在《宝箧经》等经中有明确广述。此咒广的根本咒即是千手千眼观世音的陀罗尼咒。
嗡班姆讷卡波玛累吽啪达
这是《不空绢索经》中所说依靠一字至十字之间便可获得十地功德无量的十地明咒。最后的一个字是不空绢索莲花顶髻佛的心咒,只是持诵也能成就。如果讽诵十万遍,则不退转获得十地,无疑会转为不空绢索莲花顶髻转轮佛的眷属。人天世间称为佛。仅一次以清净慈悲心缘众生并忆念,也不堕入恶趣,具有广大善根。诵两遍尽除一切疾病,诵三遍息灭毒、天花、追后、臁疮、麻风、皮癣等,念诵四遍能遣除一切宝毒、诅咒,只诵五遍就能平息一切斗争、诤论,仅诵六遍便可消除一切畏惧、病魔、瘟疫,诵七遍能遣除横死、一切众生的疾病、一切传染病。因此,每一日应当为利一切众生而禁语忆念七遍。如果有将下堕地狱的众生死亡或者对上师等不恭敬的破戒之人死亡,念诵七遍此咒加持沙子,撒在尸林或尸体焚烧处或者停尸处,则凡是接触到骨灰者立即从恶趣处迁移转生到善趣。如果将此咒写在木条上装在佛塔里,那么仅仅碰到佛塔影子,无论任何众生均清净一切罪障,趋入善趣。若对海螺诵七遍而吹,那么凡听到螺声者也是同样。如果耳闻念诵的声音,也不退转。此外,念此咒对旃檀吹气,感觉到它的香气者也会如此,对法衣吹气,穿著者均会清净一切罪障,趋入善趣。讽诵此咒可怀柔一切空行母、世间天神等,获得丸药、摄精术、隐行等共同成就以及眼通等无量功德。
嗡阿姆嘎增达玛讷巴ra达班美卓拉卓拉那波贼吽
这是《不空绢索经》中所说不空无垢莲花绢索佛的根本咒,也是三世诸佛所加持的金刚密咒,明咒之王,能赐予一切殊胜圆满功德,极其罕见,仅是忆念也能生无量福德,是等同佛陀的明咒,未曾现见、承侍过九十九万俱胝那由他恒河沙数三世等性善逝、未曾听闻趋入坛城手印誓言咒语之仪轨者手中不会得到这一明咒,甚至连名声也听不到。何者手中得到此咒,说明他曾承侍过以前的所有佛陀并得过一切坛城、手印、咒语与心咒。受持佛子的主要明咒者将得到一切善逝授记,获得无量福德功德,证得圆满佛果。此明咒王在未来时行持佛陀的事业,能救护一切有情,为众生带来光明,满众生愿,遣除一切罪业、怨敌、魔障、疾病、狂风、干旱等一切违缘,长寿无病、富富有余,增上财粮等一切所需。读诵此咒能得成就,依靠此咒能迎请一切坛城天尊,讽诵十万遍者在梦中次第见到广大莲花坛城、诸佛、观世音菩萨,还有如来、金刚、莲花、珍宝部的一切坛城并趋入这些坛城受誓言,获得咒语、手印、灌顶、悉地。死后往生到极乐世界,于百千劫之间能回忆前世,现前如来神变、神通、密咒等,生生世世中能回忆自己的善根,获得完全清净的事业悉地等无量功德。讽诵一百零八遍此咒者能尽除以前的所有罪业,此后七日所造的一切罪业也能灭尽,圆满一切善根。仅仅持诵也能使自己的怯懦、烦乱消失。此外,还宣说了依靠此咒对病人作加持、向线上吹气,则消除一切瘟疫等,具有息业、怀业、驱逐等极多的事业。
&嗡阿姆嘎背若匝那玛哈莫札玛讷班美卓拉匝巴尔达雅吽
此谓不空佛的手印灌顶陀罗尼咒。仅仅忆念、读诵此陀罗尼咒也能真实得受三世一切如来的手印灌顶。持诵一千遍者,于如来部中不退转,诵两千遍于莲花部中不退转,诵三千遍于金刚部中不退转,诵四千遍于珍宝部中不退转,诵五千遍者于一切坛城中不退转,并在大坛城中得受三世诸如来灌顶,赐安慰,以咒语、手印等密秘加持,无量佛陀随从、垂念。于梦中见到他们。诵六千遍,则梦中诸佛安住于菩提树前金刚座上赐灌顶,极度垂念,乃至菩提果之间一切如来一直随后。诵七千遍,于梦中见到善逝现前正等觉、转妙法轮、降伏魔众、降正法雨,燃正法灯,现前灌顶,以言善哉、手印等而赐灌顶、悉地。仅仅读诵、讽诵也能显出仪轨、事业之果。仅仅读诵与忆念不空宝珠普明佛大手印灌顶的这个陀罗尼咒能趋入普明大坛城中了知誓言。只是讽诵也相当于念诵三世诸佛的名号,现见诸佛。五无间罪等以往有的一切业障仅依靠读诵、讽诵一遍这一咒语便能彻底灭尽。造恶业的众生、造五无间罪者在趋入无间地狱之前,如果能高声念诵三遍此咒,则脱离他的一切罪业。罪业深重的亡者尸体或骨灰所在处尸林,如果对白芥子诵二十一遍此咒语抛撒在那里,那么亡灵立即会从恶趣中解脱,清净所有罪业,往生极乐世界。在患有严重疾病者的耳边诵一百零八遍,结果患者会摆脱久病状态,如前一样往生极乐刹土。在他的头顶结手印而诵二十一遍,则立即病愈。如果对五彩线念二十一遍系带,那么会脱离一切魔障与遗忘。此咒加持的白线持带也能摆脱一切疾病。如果讽诵一百零八遍。那么将在辩论中得胜。此外,还有去除魔障、瘟疫,起死回生,消除嗔恨等作用。
嗡阿姆嘎曼札拉班玛阿波剋刚玛讷班贼萨瓦达塔嘎达阿波剋给吽
《不空绢索经》中云:此咒称为不空大坛城莲花灌顶宝珠陀罗尼咒,依此可趋入一切佛陀坛城共同部。诵一千遍或一百零八遍将得受一切不变善逝大莲花坛城灌顶,也获得如意宝莲花之灌顶。之后念诵在梦中现见三世诸佛,显示广大坛城幻化无量殿与一切本尊。四部坛城、普明佛、觉性王以及佛陀,直至转法轮之间一一见到。并梦见于各自坛城中受灌顶,以欢欣喜悦之情获得等持,一切佛陀赐予善哉,并再度显示上上神变。对念珠或头饰或冠冕或飘带,诵一千一百零八遍,系在佛像的头上,普明佛的如意宝顶饰也是光芒万丈并以飘带灌顶供养三世诸佛菩萨,作大灌顶承侍。仅仅诵此心咒也能尽除持咒者的所有严重罪障,三门完全得以清净,解脱一切烦恼障碍,获得广大福德等。又能得到广大善根与大悉地,一切均不阻碍,获得供养、恭敬,语言具有威力。身体散发出旃檀的芳香,口中发出青莲花的香气,一切众生十分慈爱,成为应供处。一切都变成殊胜的大悉地,令一切魔障、妊魔鬼怪均远远逃走,乃至有生之年不能加害。恒时见到圣者观世音菩萨与觉性王随行,赐予殊胜不空成就,变成坛城主尊而灌顶。
嗡阿姆嘎波匝玛讷班美班贼达塔嘎达波洛各得萨曼达匝萨ra吽
《不空绢索经》中云:所谓不空宝珠供云咒,仅仅读诵、讽诵也以广大无量殿供云大雨、福德大幻化、种种鲜花、各种天物、妙衣、装饰、资具、香、灯、神馐、乐器、赞颂等所有世间殊胜之供云降下的一切供品之雨来供养十方诸佛刹的所有坛城中的一切持明者、声闻缘觉。出现无上广大神奇的供云。能显示如魔术般之加持的这一陀罗尼咒,是所有持明咒者殊胜悉地的大宝藏,能满一切父母众生的心愿,赐予安慰,令得解脱,能灭尽一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