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宁古塔是什么地方,清朝流放犯人的人间炼狱,那里到底有多可怕

||||||||||
||||||||||
查看: 1461|回复: 8
感人的词章 友情的赞歌
阅读权限104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家电维修技术论坛,与同行畅聊维修技术,享更多技术论坛功能。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会心一笑 于
23:47 编辑
&&金缕曲(二首)
         作者:顾贞观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
&&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
&&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
&&行路悠悠谁慰藉?
&&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
&&冰与炭,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
&&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
&&试看杜陵消瘦。
&&曾不减,夜郎僝僽。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
&&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言不尽,观顿首!
& &&&这是一个述说一个人用22年的时间搭救一个朋友的故事。
  本故事要从另一个人又另一个人说起......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作者: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相信大家知道“另一个人”是谁了。
  看过梁羽生《萍踪侠影》或金庸《书剑恩仇录》的朋友应该会对其中一个叫纳兰容若的人印象深刻,书中的他不但诗文风流,而且武功了得,呵呵!
  纳兰容若,又名纳兰性德,他懂不懂武功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是清朝著名词人,一个很牛x的词人。
  他还有一个很牛x的父亲——明珠。
  明珠,当朝太傅,相国,正一品大臣。所谓“公侯伯子男”,公爵属第一等爵位,太傅是“三公”之一,另外两个“公”是“太保”和“太师”。厉害吧。
  1675年,太傅明珠看到了儿子纳兰性德转交的两阙词,就是本文开头的《金缕曲》二首,这一刻,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不过要等六年之后。
  纳兰性德也是在上个月才看到这《金缕曲》的,作词的人他非常熟悉,而且这个人就住在他家里,因为他是纳兰性德的门客。
  这门客叫顾贞观,本故事的主角。历史上牛人太多,记不胜记,顾贞观是一个实在平凡得不应该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的人物——如果不是因为他为了另一个人写下了这两阙《金缕曲》的话。
  此处的“另一个人”的名字叫吴兆骞,字汉槎,本故事另一个主角。
  他也可算是个牛人。他的“牛”,不是官特别大,也不是学问特别大,而是傲气特别大。
  吴兆骞,明崇祯四年(1631)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一个官宦之家。史书记载:少时颖异不凡,九岁即能作《胆赋》,十岁写《京都赋》,见者惊异。
  放在今天,上个&xx大学少年班&估计都屈才了。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自我陶醉一下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他太把自己当天才了,眼珠子都长到了额头上。譬如他在私塾中,只要一看到有同学脱帽子,便会拿过来......撒泡尿进去......去......去!
  他的老师计青辚觉得这孩子有问题,便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吴同学是这样回答计老师的:(这帽子)戴在那些俗人头上,还不如让我拿来装小便!
  没得救了!
  计老师有没有耐心做思想工作,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从他随后给吴同学作出的8字评语可以看出,吴同学肯定没有吃他那一套。
  这8个字是:他日必以高名贾祸!
  100%纯正的乌鸦嘴。
  狂妄的吴同学也不是没有朋友,当然,能够和眼比天高的吴同学做得成朋友,这些人绝不会是“俗人”。看看他的朋友名单:陈维崧、汪钝翁、顾贞观、彭师度、吴伟业......无一不是名动一时的大儒。
  这其中顾贞观是他最要好的朋友。
  朋友归朋友,时不时踩上一脚还是必须的。有一次,吴同学和汪钝翁等几个人外出,中途吴同学忽然瞪着汪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江东无我,卿当独秀。这话好懂,我就不翻译了。
  你这是捧我还是踩我啊?
  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兆骞参加江南闱乡试,中了举人。
  清朝科举制度,通过“县试(县市级考试)”的叫“秀才”,通过“乡试(省级考试)”的叫“举人”。由于录取率很低,中个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全省xx状元”了,吴同学这时才26岁。年纪轻轻就取得这样的成绩相当不容易,你看人家范进老大爷都考到70多才中举呢!
  那就庆祝吧!同时也该准备明年的“会试(全国考试)”了,到时说不定考个进士回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那多好啊!
  仅仅高兴了两个来月,所有人都从天堂跌进了180层地狱。
  十一月,“南闱科场案”起,史称“丁酉江南乡试案”。
  就在不久前,顺天(今京津地区)发生科场舞弊,主考们官竟然在场内互相翻阅试卷,让某些“有背景”的考生过关。发榜后,众考生不服,聚集到文庙去哭庙(实际上是消极抗议)。
  这一哭引发山崩地裂。顺治大帝亲自挂帅,严令调查处置。很快,正副考官曹本荣、宋之绳(这名字就不吉利,呵呵)以及若干监考人员等七人被咔嚓,妻女家产入官,家族男丁全部流放尚阳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顺天那边刚处理完,江南考场的主考官方猷被人揭发徇私舞弊,副考官龚勋也手脚不干净。
  这据说是他们的仇家捏造事实诬陷的。
  顺治才不管你仇家不仇家,顺天案的审理结果告诉他: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皇帝说有可能,下面那就板上钉钉了。于是那些考官全部被革职,押解回京交刑部审理。
  刑部大狱俗称“天牢”,可不是那么好蹲的,铁打硬汉进去都要掉层皮,何况一班书呆子?一顿皮鞭夹棍招呼下来,有事没事统统承认有事。本着抗拒从严坦白也要从严的精神,正副考官连同十八名监考官分别享受了脑袋搬家和绞刑的待遇。
  舞弊案的“受益人”方章钺等八人,各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
  严厉打击考场作弊,顺治不是第一人,其实早在明代,考场上作弊也不是闹着玩的,进去之前要搜身,如果夹带,就要取消考试资格,几年内不准再考,要是你胆子再大一点,准备搞点串通考官、买份考题之类的招数,最好还是先收拾行李,安排后事。
  事情还没完。
  顺治决定,此次考试成绩作废,明年重考!
  翌年四月,复试于中南海瀛台进行。
  不过这次复试的气氛跟以往有点异样:考场内站满全副武装的士兵,持刀守在每个考生两旁。
  这班书呆子哪里见过这阵仗?不尿裤子才怪。吴同学虽然对“俗人”不屑一顾,却不敢把这些虎视眈眈的大兵当透明,最后的结果是“战栗未能终卷”。
  不过,关于吴兆骞的考场表现,还有另一个版本:这混蛋吴同学居然罢考!
  有种!
  不过这表现倒也符合他的性格。老子学问通天,用得着作弊码?我没作弊,凭什么要我复试?你顺治才作弊,你全家都作弊,你全村都作弊......!
  他表现如何已经不重要,因为结局都是一样的:除名,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
  已经第二次提到“宁古塔”这个名字了,是时候说说它了。
  先澄清一下,尽管名字里有个塔字,但它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
  一个让整个清朝时代的人(准确的说法是罪犯)闻风丧胆的地名。
  我查了一下资料,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包括现在哈尔滨以南、以东的一大片地方,核心位置大概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和宁安市之间的三角地带。那里是清朝满洲皇族的发源地。
  别以为皇族发源地就了不起,如果努尔哈赤、皇太极他们从地下爬起来诉说起家时的辛酸史,估计能让很多听众感动得涕泪交流。
  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当年是出叫花子的地方,但宁古塔跟凤阳一比,凤阳算是天堂。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说人口,上面提到的“三角地带”当时常住人口约1000户。你没看错,是3个0。在那时,老虎比人多得多好不好?
  驻军是多少,我懒得跑图书馆去考证了,当时已经没什么仗打,估计不会很多。不过那地方要防范日本和俄罗斯人,所以整个宁古塔地区安排了一个“总兵”的编制。清初全国约有65万正规军,分属83个总兵节制,平均下来每个总兵手下不到一万人。
  好吧,我给你宁古塔总兵算够两万人,“哈尔滨以南、以东”这么一大坨地方,两万人撒出去,天文望远镜怕也难找出人影。
  其次,气候苦寒。东北的冬天有多冷,生活在东北或去过东北的南方朋友就知道。我没去过,也不敢去,怕变成冰棍抬回来就有点难看啦。
  吴同学在一封信中说到,“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估计没有夸张。
  那时还没有气候变暖,气温怕会更低。没有集体供暖,想睡暖炕还得自己去砍柴。如果有人砍柴没回来,家人还得上山找找看有老虎吃剩的骨头没有......
  最最重要的,能不能活着走到宁古塔,还得另说呢!
  我百度了一下地图,目测北京到宁古塔的距离跟北京到上海差不多,估计一千公里左右。如果找个美女陪我徒步出游,估计一两个月可以走完全程。
  问题是,那时去宁古塔的人都不是去旅游的,估计那时候的宁古塔也没什么观光项目。像吴同学他们,是刚刚死里逃生被发配边关劳动改造的。
  我们来看看他们将怎样走这条路。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一定记得林冲、鲁智深被押送时的场景:脖子上套着一把大枷,双手被枷锁上的两个圆洞卡住,脚下还戴着一副铁镣,身后是两个如狼似虎的衙差,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给你来两下水火棍......
  戴着枷锁这副行头走路虽然很拉风,但非常危险,很容易戴出人命。
  枷锁的设计比较人性化,符合人体力学(这个值得表扬),分大中小几个型号,如有特殊需要,还可度身定做(特大号)。一般来说,妇女、老弱的犯人,会发给他一套小号的,大约20来斤的样子;身体强壮的,您有力气,那就扛个大号的吧,才40多斤,您背得起;假如您是散打或举重冠军,那就给您上个重枷,六七十斤,对您来说是小菜一碟。
  看起来蛮科学的嘛!
  问题是戴着它的人不这么看。
  大凡进了号子里的人,经过一番xx主义再教育,多半剩得半条人命不到,有些人甚至可能爬都爬不动了,再把这几十斤东西往他身上一压......
  枷锁是木头钢铁做的好不好?戴的时间长了会磨破皮肉的好不好?磨破皮肉会破伤风的好不好?破伤风会死人的好不好?
  好吧,算你狠,扛得住枷锁,也没有破伤风,但还有另一道鬼门关等着你。
  以前的犯人,不管什么时候审理、什么时候定的罪,通常都会等到秋天才发落,不知道这是不是“秋后算帐”这个成语的来历?
  坑爹啊!
  我们模拟一下北京到宁古塔的行程。
  十月,出发;十一月,过山海关;十二月,到四平过年,明年二月,到达宁古塔。——几乎全程是冬天,打不死你,冻也要冻死你!
  那些饱读圣贤书的人,要有多么恶毒的心肠,才设计得出这样的行程啊!?想一下都不寒而栗。
  现实场景是:一大群披枷戴锁的读书人(如果不识字,还没资格去宁古塔呢!),拖儿带女,在凛冽的寒风里瑟缩地迈着碎步走在千里冰封的荒野上,小孩的啼哭,老弱者的呻吟,被鞭打的囚犯的惨叫,伴着北风的呼啸,凝固成一幅人间炼狱的狰狞画面。
  还未到通州,有几个撑不住的倒下了;到山海关,又倒下几个;到宁古塔,队伍只剩下一半......
  那画面太美,我真的不敢看下去。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能不能像林冲那样,花点钱打点一下,买通押解的衙差,少受点罪?中国嘛,还有用钱解决不了的事情吗?
  事实很残酷,不能。起码在这件事情上不能。
  理由很简单,流放宁古塔的人通常都会享受到一条附加待遇:籍没家产。自己拿不出钱,向亲戚朋友借行不行?你想想他们现在是什么身份?朝廷钦犯啊!别说借钱,见面打个招呼都有可能把自己搭进去!
  什么叫钦犯?某种意义上,钦犯就是除非整你那个皇帝良心发现(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皇帝是不能认错的)或驾崩,否则铁定要把牢底坐穿的倒霉鬼。
  再次强调,吴同学是钦犯。
(待续......)
阅读权限110
在线时间 小时
& &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大家都记得他流传很广的《见与不见》,这位西藏历史上生平迷离、极具才华、又最受争议的喇嘛写出了他的心声: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
  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
  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
  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
  谁,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
  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
  谁,可助我臂,纵横万载无双;
  谁,可倾我心,寸土恰似虚弥;
  谁,可葬吾怆,笑天地虚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离;
  伊,揽我之怀,除我前世轻浮。
  执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万世轮回。
  执子之手,共你一世风霜;
  吻子之眸,赠你一世深情。
  我,牵尔玉手,收你此生所有;
  我,抚尔秀颈,挡你此生风雨。
  予,挽子青丝,挽子一世情思;
  予,执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长;
  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
  曾,怜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
阅读权限120
在线时间 小时
都是才子,偶读书少,好像看不懂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 小时
边际效应--------你的篇幅越长,给人每句话的印象就越低。太长,就累死人
阅读权限104
在线时间 小时
边际效应--------你的篇幅越长,给人每句话的印象就越低。太长,就累死人
我只能这样说,我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看得明白就行。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宋晓宾 于
01:32 编辑
我只能这样说,我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看得明白就行。
我已经自我崇拜,无可救药,你崇拜别人,也怕是不归路。我想让你陪我一块去医院检查,可否?
编辑补充:我心软,你还上这个,让我酒何以干?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 小时
我想与她白头偕老
关总的相册里
他们缠臂对我相拥笑
想也白想的纠结
忘了似乎了结
我不是那样的人
但我永远贼心不死的执着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 小时
文来锋芒,韵理词造。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 小时
& &这些才人,都疯狂,立意委婉,用词诡异,他们自己似乎有很多人生感悟,怎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怎么也琢磨不透!呜呼哀哉!
( 鄂ICP备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msenz Inc.
CopyRight ©
电子邮箱:admin@jdwx.info
官方网址:
Qiji. All Rights Reserved
Wuhan Qiji Technology Co., Ltd.武汉奇迹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宁古塔,清朝流放犯人的人间炼狱,那里到底有多可怕?
宁古塔,清朝流放犯人的人间炼狱,那里到底有多可怕?
在一些清宫剧中,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因违反朝廷政令而犯罪的人,都要被流放到宁古塔,而在和家人送行时这些所谓的罪犯,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一走,就是奔地狱了,可能再也不来了。"那么,宁古塔是个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可怕?
其实,宁古塔是一个地名,大约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一带。据说是满族的发源地,在满语中"六"为宁古,"个"为塔,努尔哈赤的老爷爷生了六个儿子,都居住在此地,所以此地被称为宁古塔贝勒,后来人们为了称呼的方便,就叫宁古塔了。
由于该地区,环境恶劣,土地贫瘠,气候严寒,不要说人就是鸟儿生存都困难。于是,到了顺治时期,此地开始成为清廷流放犯人的集散地。被流放到这里的犯人,其实就是被判了死刑。冻死,饿死,被折磨死,反正结果都是一样。在这里,你不要指望喊冤诉苦,那都是徒劳;也不用区分昔日是官是民,戴上枷铐上镣,都平等,这里就是人间的炼狱,保证让你有来无回。
清朝把犯人流放到此,表面是为了惩戒,实则是为了显示祖上的荣耀,他们的祖先都能在此地生存,也要让你们来体验一把。一面要在人吃人的现实中接受精神的改造,一面还要在皮鞭和棍棒下搞好当地建设,以报效朝廷的不杀之恩。拒绝访问 | g.itunes123.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g.itunes123.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03d1ecbf7e043f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大流放地宁古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