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出一个好问题?候家川乡后湾社有几户低保户

互助土族自治县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互助土族自治县
该版本已锁定
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隶属于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北部,北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区接壤,南与平安区相望,西靠西宁市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城东区、城北区相接;界于北纬36°30′~37°9′和东经101°46′~102°45′之间;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全县总面积3423.9平方公里,辖8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总人口37万人(2011年)。210元左右,东汉设置西平郡。三国时期,魏国继续以西平郡管辖临羌等县。西晋时仍以西平郡管辖临羌等县。南北朝时改西平郡为鄯州,废弃临羌等县。1949年,互助县解放,隶属青海省人民政府。1960年,隶属西宁市。1961年,为青海省直属县。1978年,互助县隶属海东行署至今。互助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土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居民以
汉族为主,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著名景点有:南门峡、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互助土族民俗文化园等。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北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相接。全县东西长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总面积3321平方千米。总人口37万人(2004年)。以汉族为主,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等。  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距行署驻地70千米。邮政编码:810500。代码:632126。电话区号:0972。拼音:Huzu Tuzu Zizhixian。  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和大通谷地西南侧山地、沟谷地,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南,大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东部。年均气温3.4℃,年降水量400-600毫米。
从互助县境内发现地大量历史文物及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互助地区就已经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与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地斗争,创造了自己地古老文明。[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这个时期,现今的西宁、乐都、大通、湟中、门源、互助等地区,统称为湟中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西域通道,进入湟水流域。在今西宁附近筑西平亭(原址相当于今西宁城垣),设置临羌县(先湟源,后在湟中)。互助地区隶属于临羌县。
公元210元左右,东汉设置西平郡(今西宁市)。三国时期,魏国继续以西平郡管辖临羌等县。
西晋时仍以西平郡管辖临羌等县。南北朝时改西平郡为鄯州,废弃临羌等县。
隋时又恢复西平郡,互助地区属西平郡管辖。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唐设置鄯州都督府。互助地区由鄯州督都府管辖。
安徽宗崇宁三年(1104),改鄯州为西宁州。互助地区归属西宁州。
元时,互助地区仍属西宁州管辖。
明时,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互助地区隶属西宁卫。
清时,西宁卫改为西宁府。
民国二年(1913年),互助地区属甘肃行省西宁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1日,青海正式建省,互助地区隶属西宁县。  古为羌地,从西汉至清代,历属临羌、西都、鄯城、西宁等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从西宁县析置互助县。
1949年仍设互助县属省直辖。1953年改设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省直辖,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
200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辖1个镇、16个乡、4个民族乡。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撤销高寨回族乡、加定藏族乡、南门峡乡和丹麻乡,分别设立高寨镇、加定镇、南门峡镇和丹麻镇。
2001年底,互助土族自治县辖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2个社区、295个村(牧)委会。
2006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行政区划调整为撤消沙塘川乡和双树乡,设立塘川镇;撤消边滩乡,并入林川乡。
2006年8月,互助县撤销边滩乡,并入林川乡;撤销五十乡,设立五十镇;撤销五峰乡,设立五峰镇;撤销双树乡、沙塘川乡,合并设立塘川镇(镇政府驻原沙塘川乡驻地)。[5]
  互助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威远镇、丹麻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加定镇、五十镇、五峰镇、塘川镇、红崖子沟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台子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  日,互助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互助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从这时起至1951年元月,全县设5个区、32个乡(镇)。1951年元月29日,划为8个区、49个乡(镇)。1952年划为12个区69个乡(镇)。1955年2月,全县12个区统一更换名称:第一区为却藏滩区;第二区为五峰寺区;第三区为双树区;第四区为沙塘川区;第五区为哈拉直沟区;第六区为红崖子沟区;第七区为丹麻区;第八区为威远堡区;第九区为塘巴区;第十区为贺尔川区;第十一区为李二家堡区;第十二区为北山藏族自治区。  日,撤区并乡,全县原属的12个区、69个乡(镇)合并成为29个乡(镇)。日,全县由29个乡(镇)缩编为12个乡(镇)。1996年,全县辖21个乡(镇),即威远镇、西山乡、蔡家堡乡、五峰乡、双树乡、沙塘川乡、东山乡、哈拉直沟乡、红崖子沟乡、五十乡、丹麻乡、东沟乡、东和乡、林川乡、台子乡、边滩乡、南门峡乡、松多藏族乡、加定藏族乡、巴扎藏族乡、高寨回族乡。294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  200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辖1个镇、16个乡、4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708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威远镇 51318 双树乡 18264 沙塘川乡 19293 高寨回族乡 12170 红崖子沟乡 17909 五十乡 17527 哈拉直沟乡 14657 松多藏族乡 6837 东山乡 11328 丹麻乡 21033 东和乡 17478 东沟乡 20186 林川乡 12579 边滩乡 13538 南门峡乡 19993 台子乡 21690 五峰乡 22511 西山乡 18036 蔡家堡乡 8214 加定藏族乡 7426 巴扎藏族乡 5102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高寨回族乡、加定藏族乡、南门峡乡和丹麻乡,分别设立高寨镇、加定镇、南门峡镇和丹麻镇。  2001年底,互助土族自治县辖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2个社区、295个村(牧)委会。
驻威远镇,辖2个社区(北街、南街)、22个村(牧)委会(西上街、西下街、大寺路、大寺、小寺、崖头、古城、凉州营、红崖、深沟、安定、余家、寺壕子、前跃、纳家、卓扎沟、卓扎滩、西坡、红嘴尔、兰家、班家湾、白崖)。
  驻东丹麻,辖17个村(牧)委会(东丹麻、西丹麻、补家、泽林、哇麻、岔尔沟门、东家、松德、新添堡、桦林、索卜沟、景州、山城、索卜淮、温家、拉庄、汪家)。
驻西村,辖8个村(牧)委会(东庄、西庄、东村、西村、中村、西湾、曹家堡、山上沟)。  南门峡镇 驻却藏寺,辖14个村(牧)委会(却藏寺、磨尔沟、老虎沟、祁家庄、东沟、西坡、麻其、峡口、北沟脑、古边、卷槽、尕寺加、西山根、七塔尔)。
驻桥头,辖6个村(牧)委会(桥头、加塘、扎隆口、扎隆沟、下河、浪士当)。
驻上庄,辖18个村(牧)委会(上庄、新庄、上马、下马一、下马二、陈家台、转嘴、七塔尔、仓家沟、支高、兴隆、纳家、平峰、白多峨、石湾、北沟、后头沟、海子)。
驻桑士哥,辖19个村(牧)委会(桑士哥、五十、土观、北庄、班彦、山庄、寺滩、荷包、巴洪、卓科、柳家、奎浪、上甘滩、下甘滩、拉日、保家、桦林、拉东、扎巴庄)。 
驻和平,辖17个村(牧)委会(和平、王家沟、麻莲滩、邵代家、郭家沟、西沟坪、西沟底、王家庄、郑家山、刘家沟、铁家、杨徐、牙合、湾地、东山、王家山、张家沟)。
驻岩崖,辖14个村(牧)委会(麻莲滩、大庄一、大庄二、岩崖、包刘、后湾、杨家湾、泉湾、刘李山、上刘家、关家山、东家沟、孙家湾、余家岭)。
驻大庄,辖12个村(牧)委会(大庄、吉家岭、寺尔、联大、下李、东山、上元保、下元保、白牙合、岔尔沟、贺尔、大泉)。
驻塘拉,辖16个村(牧)委会(塘拉、姚马、大庄、花园、卡子、口子、沟脑、洛少、年先、龙一、龙二、昝扎、曹家、石窝、纳卡、尔开)。
驻贺尔,辖11个村(牧)委会(贺尔、塘日台、大河欠、小河欠、河欠口、马场、作干、包马、窑庄、许家、韭菜沟)。 
驻宋家庄,辖17个村(牧)委会(宋家庄、黑庄、山城、魏家滩、新庄、麻吉、朱家台、大桦林、小桦林、李家庄、元山、克麻、袁家庄、大庄、尕寺加、姚家沟、柳树沟)。
驻保家,辖10个村(牧)委会(保家、水洞、泥麻、马家、仓家、峡门、巴扎、尕寺加、昝扎、新庄)。
红崖子沟乡
驻上寨,辖17个村(牧)委会(上寨、下寨、小寨、白马寺、星家、站家、担水路、蔡家、马圈、张家、老荣、西山、芦草沟、加克、大庄、流水沟、小红沟)。
驻双树,辖14个村(牧)委会(双树、包家口、新庄、大庄、高羌、什字、黄家湾、朱家口、大通苑、董家、周家、大沟、吉家沟、平地)。
驻雷家堡,辖14个村(牧)委会(甘一、甘二、刘家、后山、水湾、汪家、五其上、五其下、雷家堡、上山城、下山城、三其、陶家寨、总寨)。
哈拉直沟乡
驻尚家,辖14个村(牧)委会(尚家、杏元、盐昌、孙家、蔡家、费家、师家、蒋家、白崖、新庄、魏家堡、毛荷堡、里外台、蒋家台)。 
驻上台子,辖19个村(牧)委会(上台子、下台一、下台二、河东、菜滩、恰卡、直沟、峡门、大菜子沟、出路沟、多士代、楼子滩、长寿、格隆、新合、阿士记、新城、塘巴、落干沟)。
松多藏族乡
驻十八洞沟,辖8个村(牧)委会(十八洞沟、松多、花园、马营、本坑沟、哈什、麻洞、前隆)。
巴扎藏族乡
驻抓什究,辖8个村(牧)委会(峡塘、元甫、甘冲沟、学科、柏木峡、甘禅口、彩隆、抓什究)。  2005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辖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威远镇、丹麻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加定镇、双树乡、沙塘川乡、红崖子沟乡、五十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边滩乡、台子乡、五峰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  2006年8月,互助县撤销边滩乡,并入林川乡;撤销五十乡,设立五十镇;撤销五峰乡,设立五峰镇;撤销双树乡、沙塘川乡,合并设立塘川镇(镇政府驻原沙塘川乡驻地)。  【威远镇】 县府驻地。位于县境西部。人口4.6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79.6平方千米。辖西上街、西下街、寺壕子、大寺路、深沟、白崖、红崖、崖头、古城、班家湾、大寺、小寺、纳家、兰家、凉州营、安定、余家、前跃、西坡、卓扎滩、红嘴儿、卓扎沟22个村委会和南街、北街、北郊3个居委会。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威元镇,1949年沿旧制仍设威远镇,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59年分设城关公社,1983年复设威远镇。  【西山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族。总面积89.4平方千米。辖王家沟、麻莲滩、邵代家、郭家沟、西沟坪、西沟底、王家山、东山、和平、刘家沟、张家沟、铁家、杨徐、牙合、湾地、王家庄、郑家山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西山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西山公社,1983年复设西山乡。  【蔡家堡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总面积69.5平方千米。辖岩崖、大庄一、大庄二、余家岭、泉湾、东家沟、后湾、关家山、刘李山、上刘家、包刘、马莲滩、杨家湾13个村委会。1951年沿旧制设蔡家堡乡,1958年并入西山乡,后归属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蔡家堡公社,1983年改设蔡家堡乡。  【五峰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5%,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91.1平方千米。辖上庄、新庄、上马圈、下马圈一、下马圈二、海子、后头沟、陈家台、北沟、石湾、白多峨、转嘴、七塔尔、仓家沟、支高、兴隆、纳家、平峰1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峰寺乡,1958年与兴泰乡、南门峡等乡合并成立五峰公社,1983年复设五峰乡。  【双树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8.5千米。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总面积54.4平方千米。辖双树、周家、董家、坪地、吉家沟、朱家口、大庄、大通苑、黄家湾、新元、包家口、什字、高羌、大沟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双树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双树公社,1983年复设双树乡。  【沙塘川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回、藏族。总面积154.2平方千米。辖雷家堡、甘一、甘二、总寨、上山城、陶家寨、下山城、水湾、刘家、三其、汪家、五其下、五其上、后山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其乡,1954年设沙塘川区,1958年与甘雷、双树、魏家沟等乡合并成立沙塘川公社,1983年改设沙塘川乡。  【东山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1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5.6%。面积85.5平方千米。辖大庄、下季、寺尔、连大、吉家玲、贺尔、大泉、岔尔沟、白牙合、下袁保、上袁保、东山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东山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山公社,1983年复设东山乡。  【哈拉直沟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35千米。人口1.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族、藏族。总面积121.7平方千米。辖尚家、杏元、盐昌、孙家、蔡家、费家、师家、蒋家、白崖、新庄、魏家堡、毛荷堡、蒋家台、里外台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毛荷、黑鼻乡,1957年合并为黑鼻乡,1958年与丹麻、陈伯、贺尔等乡合并成立哈拉直沟公社,1960年归西宁市平安区,1962年复归互助县,1983年更名为哈拉直沟乡。  【红崖子沟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21%,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80.2平方千米。辖白马、小寨、下寨、星家、站家、上寨、担水路、蔡家、老幼、张家、马圈、西山、流水沟、芦草沟、加克、大庄廓、小红沟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上寨乡、白马乡,1952年设红崖子沟区,1957年撤区设立巴洪、太原、白马乡,1958年与巴洪、太源、松多等乡合并成立红崖子沟公社,1960年归西宁市平安区,1962年归属互助县,1983年改设红崖子沟乡。  【五十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1.8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7%。面积167.3平方千米。辖桑士哥、五十、包家、桦林、北庄、土官、班彦、荷包、三庄、拉日、巴洪、卓科、柳家、下甘滩、上甘滩、奎浪、扎巴庄、寺滩、拉洞19个村委会。1951年设立五十乡,1957年并入巴洪乡,1958年并入红崖子沟公社,1961年分设五十公社,1983年改设五十乡。  【丹麻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36%,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47.7平方千米。辖东丹麻、拉庄、哇麻、景州、泽林、补家、西丹麻、东家、桦林、索布滩、索布沟、松德、温家、汪家、山城、新添堡、岔尔沟门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丹麻乡,1958年并入哈拉直沟公社,1961年分设丹麻公社,1983年复设丹麻乡。  【东沟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1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43%,还有藏族。总面积95.6平方千米。辖塘拉、大庄、姚马、花园、卡子、口子、沟脑、洛少、年先、龙一、龙二、石窝、纳卡、尔开、曹家、昝扎16个村委会。1951年沿旧制设东沟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沟公社,1983年改设东沟乡。  【东和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7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0%,还有藏族。总面积98.5平方千米,辖宋家庄、尕寺加、柳树沟、克麻、姚家沟、小桦林、元山、山城、李家庄、大庄、魏家滩、袁家庄、麻吉、新庄、大桦林、黑庄、朱家台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东和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和公社,1983年复设东和乡。  【林川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藏、回族。总面积77.3平方千米。辖贺尔、大河欠、唐日台、水河欠、河欠口、马场、作干、包马、窑庄、许家、韭菜沟11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林川乡,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林川公社,1983年改设林川乡。  【台子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8千米。人口2.1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6%,还有藏族。总面积81平方千米。辖上台子、下台一、下台二、多士代、长寿、菜滩、大菜子沟、新城、楼子滩、直沟、峡门、河东、格隆、新合、恰卡、阿士记、塘巴、出路沟、哇麻1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塘巴乡,1952年改为台子乡,1958年分并入沙塘川公社和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台子公社,1983年改设台子乡。  【边滩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总面积80.2平方千米。辖保家、马家、峡门、昝扎、尕寺加、巴扎、仓家、水洞、泥麻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边滩乡,1952年归贺尔庄区,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边滩公社,1983年复设边滩乡。  【南门峡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总面积265.3平方千米。辖却藏寺、尔沟、大老虎沟、祁家庄、西坡、麻其、七塔尔、东沟、尕寺加、西山根、峡口、北沟脑、古边、卷槽14个村委会。原属大通县隆旺乡,1954年划归互助县,1958年与丰稔乡合并为却藏寺乡后并入五峰公社,1959年分设南门峡公社,1983年改设南门峡乡。  【松多藏族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千米。人口0.7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42.1%,藏族占总人口23.6%,还有汉族。总面积207平方千米。辖十八洞沟、本坑沟、花园、松多、哈什、麻洞、马营、前隆8个村委会。1951年设松多乡,1952年改隶北山藏族乡,1958年并入红崖子沟公社,1963年分设松多公社,1978年改设松多藏族乡。  【加定藏族乡】 位于县境东端,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76千米。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26.1%。土族占总人口的22%。面积606.5平方千米。辖桥头、浪士当、加塘、扎隆口、扎隆沟、下河6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加定乡,1956年改设加定藏族乡,1958年合并为北山公社,1961年分设加定公社,1983年复设加定藏族乡。  【巴扎藏族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50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1%。面积522.1平方千米。辖抓什究、峡塘、甘冲沟、甘冲口、学科滩、彩隆、元甫、柏木峡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巴扎乡,1956年改设巴扎藏族乡,1958年并入北山公社,1961年分设巴扎公社,1983年复设巴扎藏族乡。  【高寨回族乡】 位于县境南端,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33%。面积73.3平方千米,辖西湾、西庄、东庄、西村、中村、东村、曹家堡、山上沟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高寨乡,1954年改设高寨回族自治区,1956年归西宁市,1958年成立东方公社,1962年复归互助县,1983年改设高寨回族乡。
截至2011年,互助土族自治县总人口为370540人,其中城镇人口25531人,乡村人口345009人,男193378人,女177162人。少数民族91963人,占总人口的24.82%,其中土族62745人、藏族22012人、回族6999人、蒙古族131人、满族51人、朝鲜族5人、东乡族5、白族3人、维吾尔族7人、壮族4人、苗族1人。[2]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县境北依祁连山支脉达板山,与海北州门源县相接;东北部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河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西宁市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36°30′~37°9′和东经101°46′~102°45′之间。县城威远镇距西宁市40公里,县境南北宽约64公里,东西长86公里,总面积3423.9平方公里。[7]
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大板山脉的青石岭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把全县自然地分为两大地形单元,一般习惯称巴扎和加定藏族乡为北山或后山;把青石岭西南部分统称为前山。县境南端是海拔2100多米的湟水河谷盆地,向北是海拔米的丘陵、中高山,中北部是海拔米高矗的龙王山、仙米达坂山和东砚山,高差达2274米。[7]
互助土族自治县地形地貌分为:北中部高山区,其海拔为3300米,面积为217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脑山滩地区,属海拔为3000米左右的中高山及山间盆地,面积为2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3%;浅山丘陵区(中山及高丘陵),其海拔多在米左右,面积约7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7%;川水河谷地,属县境南部川地,面积约243.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7]
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土类、土种共有11个土类,3个亚类,35个土属,73个土种。11个土类即: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灰褐土、黑钙土、粟钙土、灰钙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盐碱土。耕地中绝大部分为壤土,占全县土壤的67.2%,粘土比例较小,在河流两岸也分布有极少量的砂土。全县绝大部分土壤为石质性土壤,占88.9%,以轻石质、中石质为主。[8]
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无湖泊,有大小天然河流8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长2895公里。[7]
  【日照】互助县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空气干洁,透明度好,云量少,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消弱较少,所以,太阳辐射光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521.7小时,年日照率为57%,强日照时间长,年辐射量134-147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长期(4-8)国辐射量为77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52.2%,这就弥补了高寒的缺点,冬不冷夏不热。  【气温】互助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也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热量资源水平分布不均衡,垂直地带差异十分明显,气温分布总的趋势是由北往南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境内北部及东北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年均气温均在0℃以下;北部的南门峡、边滩、林川、东和、东沟、丹麻、五十、松多等乡北部的脑山及半脑山地区年均气温在0-3℃之间;大通河谷地带年均气温约为2.0-4.0℃;中部的威远盆地和一川两沟之间的浅山地区年均气温在3.0-4.0℃;南部湟水河谷及红崖子沟、哈拉直沟、沙塘川的中、下段地区最暖,年均气温在4.0-6.5℃。年内各地均以夏季(6至8月)气温为最高,17-10℃;春季(3至5月)、秋季(9至11月)次之,10--5℃;冬季(12-2月)最低,-5℃--12℃。年中各月气温的变化又以春、秋最为剧烈,这期间月温差在5.0℃以上,初春的三月升温多在7.0℃左右,秋末的11月降温最为迅速,各地可达7.0℃-8.0℃。夏冬两季的气温均较稳定,月际间变温一般均小于3.0℃。川水、浅山地区3月份起气温大多升到0℃以上,4月和10月两月在3.0℃以上,5至9月川水及威远镇以下的浅山地区一般超过10℃,其它月份均在0℃以下。全县年平均气温为3.4℃。各月平均气温日差14.4℃,各月平均气温年差25.4℃。  【地温】年平均为6.7℃,得月平均地面温度以每年7月份最高为19.3℃,以每年1月份最低为彩虹之乡-9℃,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58.7℃,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29.8℃。其中县境南部湟水河谷及海拔2200米以下地区年平均温度为4℃-6℃;中部浅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3℃-4℃;脑山、半脑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0℃-3℃;北部和东北部高山区(海拔3100米以上),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  【降水】互助县地处内陆,一般降水不足。降水来源:主要是印度洋孟加拉湾来的西南季风;其次是太平洋来的东南季风,冬季有少量西伯利亚来的水汽。降水地区和季节,分布很不均匀,而且各年各月的降水量也很不稳定。每年以6、7、8、9四个月雨水较多,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3%,其中又以7、8两个月降水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按地区分,南部高丘陵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350毫米左右;中部浅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脑山、半脑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毫米以上。高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650毫米左右。降水由南向北随海拔增高而增加。  蒸发量:全县年平均蒸发量为1235.6毫米,为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蒸发量随着气温上升而增加,每年一般以4、5月份蒸发量最大,5月份一般为183.9毫米。每年一般以11、12月份到来年1、2月份蒸发量最小,月平均蒸发量在33.5毫米-49.3毫米之间。  湿度: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全县年平均相对湿度较低,仅为65%,一年中以1、2、3、4月份最低,一般为51-55%。5月份以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相对湿度也随着逐渐增大,到8、9月份为最高,一般为78-79%,到10月份以后,又逐渐下降。  【霜期】春末夏初出现的霜冻称为晚霜冻,夏末秋初出现的霜冻称为早霜冻。互助县各地的晚霜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中旬结束,南北相差一个月,早霜一般在9月中旬--8月中旬,北南先后相差一个月。各地晚、早霜出现的时间,大体与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相近,无霜期从南部的川水地区逐渐向北部的脑山地区缩短,南部可达140天左右,北部脑山区仅65天左右,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绝对无霜期。全县无霜期历年平均112天,最长是1975年,达133天,最短是1978年,仅为103天。  早霜冻对川水、浅山地区影响不大,因为作物在早霜冻来临之前多已成熟。但脑山、半脑山地区,热量条件差,早霜冻出现较早,个别年份甚至在7月中、下旬即可出现,这时的麦类作物正处于灌浆至乳熟阶段,洋芋长薯块时期,耐寒力较差,经不起零下1-2℃的低温冻害,对脑山及半脑山浅山地区影响很大。  【风】互助历年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其次是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1.4米/秒。风以春季为多,四、五月份平均风速为1.7米/秒。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年平均为4.4天,最多的年份大风日数达9天,最少的年份为1天。沙暴日较少,年平均0.5天,最多年沙暴日为2天。春季大风吹走表土,有时还刮走肥料和种子,夏秋季遇大风,造成农作物倒状,危害农业生产。
截至2011年,互助土族自治县总面积5135万亩,农业用地371.9万亩,占总面积的72.4%。其中林业用地158.4万亩,占总面积的30.8%;牧业用地(草场)103万亩,占总面积的20.1%。特别用地11.6万亩,占总面积的2.3%;暂不用地130万亩,占总面积的25.3%。全县有耕地97.82万亩,耕地中水浇地12.35万亩。浅山地57.24万亩,脑山地28.23万亩。其中坡度在15°以下,适宜机耕面积约41.3万亩,占总耕地的41%。[8]
  矿产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40个矿种,139处矿床点,其中:金属矿种有铁、锰、铜等7种;建材及非金属居多,主要有:煤炭、芒硝、硫铁、岩金、石膏、磷、白云岩、粘土、石灰岩、红柱石、玄武岩等29种;燃料矿种有煤、油页岩及其它矿种。目前,正在开采的有煤、硫铁、石灰岩、石膏等,其中石膏的探明储量达1.3亿吨,硫酸钙含量为98%;石灰石的探明储量为1.7亿吨,氧化钙含量54.85%左右;芒硝的探明储量为6亿多吨,硫酸钠含量32.9%左右;石英矿储量为1068万吨,二氧化硅含量98%左右;白云岩储量有1218万吨,氧化镁含量26%左右。
互助土族自治县有6大农作物,即:小麦、青裸、蚕豆、豌豆、洋芋、油菜。[10]
互助土族自治县兽类有石羊、鹿、猞猁、獐、 旱獭、獾猪、狼、狐狸、豺狗、野兔等;禽类有雀、鹊、鸽、鹰、燕、啄木鸟、野鸡、嘎拉鸡、鹌鹑、乌鸦、猫头鹰、马鸡、雪鸡、水鸭等;虫类有蝴蝶、蜘蛛、蛾、蜻蜒、蚱蜢、蚯蚓、虻、蛴曹、蚂蚁、蛀、萤、蝇、蚊、网虫、班蟊、蚜虫、黑毛虫、草兵、金龟、蝉、吸浆虫、臭虫、跳蚤、蚧壳虫、透翅蛾等;爬行、节肢两极类有蜈蚣、青蛙、蛇、蝎、蜥蜴、蜗牛。[10]
互助土族自治县植物种类有药材、野菜、菌类、天然灌木丛林、花类。药材有柴胡、猪苓、大黄、羌活、赤勺、黄芪、贝母、党参、野艾、薄荷、甘草、车前子、荨麻、当归、狼毒、麻黄、茵陈、秦艽等;野菜有野葱、野蒜、猪耳朵、苦苦菜、马齿苋、蕨麻、黄花、苦芝弯、厥菜、莴菊菜、柳花菜、鹿角菜等;菌类有磨菇、地衣、发菜等;天然灌木丛林有扬、柳、 槐、榆、桑、松、柏、桦、杉、黑剌、边麻、白腊、缠条、浪麻、杜鹊、沙柳、红皮柳、黄花柳、山柳、旱柳等;花类有芍药、牡丹、菊花、大丽花、紫檀、山丹花、红花、紫丁香、风仙花、荷包花、玫瑰等。[10]
北山景区药水泉瀑布
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除流经的湟水与大通河外,其它河流短而小,流量不大,全县地表水总径流量2亿立方米(不含湟水和大通河)。境内河川污染较少,水质良好,酸碱度均在7.5—8.6之间。境内水资源受自然降水控制,植被覆盖度低,自然调蓄能力较差,地表水实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冬春季为枯水期,春灌用水较紧张;夏秋季为丰水期,降水集中,会出现洪水灾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共1.06亿立方米。总储量3.6亿立方米,可利用最0.77亿立方米,保证率为20%的年开发利用量0.042亿立方米,利用系数5.4%。[11]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总面积3360平方公里,总人口36.54万人,国民生产总值41600万元,财政收入9000多万元。是国家确定的全国商品量基地县和生态建设示范县,也是青海省主要粮油、生猪、禽蛋生产基地。全县有耕地105万亩,主产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等;有16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森林面积196万亩,木材蓄积量名列青海省第二。  互助工业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现有酿造、建材、印刷、造纸、采矿、冶炼、搪瓷、地毯、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1997年工业企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达33446万元。  该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品种繁多的矿产和丰富的水利资源都有待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贯穿全境。邮电通讯畅通,水电供应充足。  2007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 万元,同比增长35.9%,完成年计划的10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万元,同比增长39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4779.2万元,同比增长29.3%;完成工业增加值48648万元,同比增长28.56 %,完成年计划的103.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095万元,同比增长20.3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553万元,同比增长54.1 %。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41553万元,产销率达96%。   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8377万元,同比增长21.13%,完成年计划的101.23%;其中,完成工业产值44113万元,同比增长20.77%,完成年计划的 101%;完成工业增加值14336万元,同比增长28.5 %,完成年计划的109.4 %。   全县完成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0256万元,同比增长17.9 %,完成年计划的104.8 %,其中:粮食系统完成销售额143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9.8%。   生产白酒7440吨,同比增长17%;生产水泥万吨,同比增长20.5 %;生产铁合金8026.3吨,同比减少6.8%;生产碳化硅32457.5吨,同比增长39.1%,生产钢材70602吨,同比增长38.2 %;发电41260.7万度,同比增长272.8 %。   全县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33项,完成工业生产性固定投资40011万元,完成地区下达任务的100.03%,其中经贸系统完成生产性固定投资1632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36 %,经贸局完成招商引资1454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82%。2007年从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经委等部门通过积极协调申请,共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2327.3万元,其中结构调整资金1550万元、“万村千乡”项目及外贸发展资金221.3万元、技改贴息资金556万元。
201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9年增长16.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93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17亿元,增长33.8%,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13.77亿元,增长39.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06亿元,增长7.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00万元,增长37.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300元,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4864元,增长21.3%。[12]
201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完成农业总产值万元,可比增长6.51%。其中:完成种植业总产值万元,可比增长8.65%;完成林业总产值3244.67万元,可比增长103.47%;完成畜牧业总产值58900.09万元,可比增长1.07%。[12]
201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6529万元,比2009年增长44.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95318万元,比2009年增长56.65%,实现现价销售产值万元,同比增长54.1%,产销率为103%;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1211万元,比2009年增长12.87%。[12]
201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工业实现增加值137731万元,比2009年增长39.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13368万元,比2009年增长48.5%,规模以下工业24363万元,增长7.5%。[12]
201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发电量达58427.79万千瓦小时,下降9.85%,水泥242.81(万吨),增长66.18%,生产白酒11821.59千升,增长17.67%;生产钢材73801吨,下降0.43%;生产碳化硅81792.69(吨),增长41.3%。全年实施各类建设项目170项,2010年完工107项,在建114项。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9769万元,比2009年增长47.21%,县属项目投资219769万元,比2009年增长47.21%,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62459万元,增长14.96%。[12]
201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385万元,比2009年增长22.73%。其中:县零售额39754万元,增长23.8%;县以下的零售额32631万元,比2009年增长21.45%。批发零售贸易业20964万元,增长20.34%,零售额42861万元,增长20.53%。住宿和餐饮业8560万元,比2009年增长42.71%。[12-13]
截至201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有聚光型太阳灶3503台,累计达到17515台,新建农村沼汽池3157座,沼汽池25534座,新建养殖小区沼气池6座,联户沼气池6处,并配套太阳灶3604座,生物质炉2000台,沼气服务用车35辆。[13]
截至201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294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6.4平方公里扩展到7.6平方公里,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37.5%;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8.04%,比2005年增加了10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03平方米,比2005年末的16平方米增长了50%;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0.4%,比2005年末的17.5%增加了12.9个百分点。全县新增绿化面积160万平方米,县城绿地率达2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9年的7.3平方米增加到7.8平方米。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2.7%。[13]
截至201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事业机构28个;县乡共有文化活动室21个,电影事业机构2个,图书馆1个,共藏书7.5万册;专业技术表演团体1个。新建文化中心户15户,累计达到52户,文化大院2个,累计达到12个。实施了10个农民健身场、4个农家书屋、9个乡镇文化站和300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技能培训班15期,培训土族歌舞等演艺人员500人次。[13]
截至2010年底,互助土族自治县有普通中学26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189所。2010年,招收新生9928人,其中:中学7421人,小学4759,职业教育2507人;毕业学生12937人,其中:中学7511人,小学4587人;2010年末在校学生56889人,其中,中学在校人数21682人,小学在校人数29102人,职业中学在校人数6068人,幼儿园、学前班在校人数7257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8.5%,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5.5%。[13]
截至201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共有卫生机构33个,其中:医院3所,卫生院21所,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663张。卫生事业人员7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75人。全县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332409人,参合率达98.55%;全县共有10923名城镇居民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6.4%;产妇住院分娩率99.75%,孕产妇死亡率为42.03/10万,婴幼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3.75‰、19.97‰,比2009年下降了3.96%和10.93%。[13]
201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为2056名参保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957.47万元,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面达到了100%;为414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07.2万元,发放率达100%。全县参加城镇养老保险325户,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到8487人。全县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206户,参保职工10100人,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人数414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07.2万元。全县参加工伤保险参保户数达289户,参保人数达13410人,其中,企业95户,参保人数为6108人,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性组织194户,参保人数7302人,农民工参保人数达3719人。
全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217476人,参合率达75.6%。全县农村低保户10380户,农村低保人口34800人,发放农村低保金及补贴4169.61万元;城镇低保户1933户,低保人口4192人,发放城市低保金及补贴1036.67万元。全县投入资金8524.2万元,为3370户农村困难群众实施了危房改造,为城乡低保、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三类人员资助合作医疗参保金144.43万元,下拨门诊费642.5万元。[13]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北部,海拔米,公园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4.3%,森林蓄积量428.86万立方米。1992年被原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主要景点有:十二盘坡、湖勒天池、老虎口、妖魔洞、擎天一柱、龙尾山等。被誉为青海高原上的风光明珠植物王国和天然动物园。[21]
南门峡景区
南门峡景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北部15公里处。景区内东西两山对峙,主要景点有石天门、二郎神拴马桩、库区风光等。[21]
白马寺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藏传佛教后弘期),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白马寺村,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于半山崖的经堂、僧舍、石窟、金刚佛像、和大佛塔组成。后经清代、民国、文革三次被毁。日该重新得互开放,陆续修建了经堂、僧舍,吸引着很多各地的香客和游客。主要景观有大经堂、金刚亭、金刚崖、金刚佛像、湟水河风光等。
佑宁寺被誉为“湟北诸寺院之母”,距县城威远镇以东35公里的五十乡寺滩村。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原辖寺院49处,有活佛20多位。由于佑宁寺名僧辈出,加之章嘉等五大活佛的宗教地位甚高,它在历史上的规模,影响曾一度超过塔尔寺,清康熙年间,佑宁寺达到鼎盛时期,有大小经堂 、僧舍、昂欠等2000多个院落,僧侣7000余人。并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却藏寺始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寺主二世却藏活佛是清朝在青海宗教界最早敕封的呼图克图之一。[21] 五峰寺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五峰山风景区
为中国古典庙宇建筑,属道教寺院。在清代被列为“西宁八景之一”。主要景点有三林(松树林、桦树林、杨树林)、三泉(澄花泉、裂口泉、隐泉)、三洞(黑虎洞、无量洞、三清洞)。[2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2006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拉仁布与吉门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山扎隆寺,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9。
2、2006年,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参与申报的“花儿(丹麻土族花儿会)”,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51。西部民俗文化
3、2006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婚礼”,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504。
4、2008年,青海省互助土
土族民族村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轮子秋”,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项目类别,序号817。
5、2008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服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1022。
6、2010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安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项目类别,序号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藏高速什么时候通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