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西安事变张学良被利用为什么选择不抵抗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究竟有什么原因?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究竟有什么原因?
自1891年起,岛国日本就大肆鼓吹“大陆”是日本的“生命线”。1895年,首相向提交的《兵制改革》奏文中,明确提出要把“生命线”扩大到中国东北,并由此逐渐形成一条吞并朝鲜、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1927年在东京召开的“东方会议”制定的《对华政策纲要》,则把“武力解决满蒙问题的积极方针”,作为日本的最高国策。会后,首相在向密奏会议内容时说:“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握有满蒙权利,乃是第一大关键也。”
、日俄战争,日本侵占朝鲜和中国的台湾、旅大,垄断南满铁路,策划“满蒙独立 ”,提出灭亡中国的“”。
这一衣带血的历史,不知道吗?
1928年夏,日籍台湾人蔡智堪,通过秘密手段抄录了《》,将其转交张学良。这是一份极为重要的战略情报。至于日本明里暗里那些紧锣密鼓的动作,通过各种渠道自然也会收集很多。而对于日本文化、民族性格,比之中国各地的大小军阀,从大帅到,理应比较熟悉,甚至可说非常了解。至于什么人和为什么策划了“”,杀害了,最清楚个中内情的中国人,是不是就是张学良了?
那么,这位东北王是如何应对的?
4个字:隐忍自重。
无论日本人怎样挑衅、滋事,都要隐忍、退让,以使其找不到借口扩大事态,以期能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发展,在这个世界上赢得平等、尊重。
自1928年7月主持东北军政以来,张学良就着手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官商合办方式投资铁路、工厂、贸易公司,限制、取缔日本人和朝鲜人的非法活动,并取得相当成绩。这当然是对事变的一种从根本上的准备,是比较长远的战略目标,属大谋。隐忍自重,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堪称“忍”之最的内定牺牲关玉衡,也属这种“小忍”。只是的日本,会因你的“小忍”就放弃它的国策吗?而且,这种“大谋”会不会刺激日本,使其更加?
那么,少帅准备好了应对之策吗?
准备好了——不抵抗。
缘何不抵抗?——判断错误。
59年后,这位的悲剧主角,在台北接受日本NGK电视台采访时说:
当时我在北平养病。我接到九一八事变的报告,是我邀请英国大使正在观赏演戏的时候。接到报告我遂回家,并指示部下不要抵抗。因为我是全不知道状况,需要暂时观察情势……当时我没想到日军会那么蛮干,我以为他们绝不会这么做。我以为日本是要以这种军事行动来挑拨我们,因此我命令不要抵抗。我希望和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日本这么做,不仅是中国的不幸,在国际上日本将受到责难,对日本也不好。我以为日本不应该这么做。后来国民党对我的不抵抗有所责难,对这我不能接受。但如果责备我不能看穿日本的阴谋,我承认我有责任。当日我判断:日本这样做对它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我知道日本真的要发动战争,我会与他们拼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4小时热文
  话说,&装逼有风险,装逼需谨严&。但若何怎样装逼异常酷炫,万众瞩目,以是古代
  毛主席喜欢博览群书,不论解放后去哪里出差,还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都要把自己
  两个官职相比,自然是九门提督的官职要大的多。他们之间具体有怎样的差距,我们首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为人谨慎,处事稳重,获得众多能人的帮助得以在元末农
  明初朱元璋因为在早年受元末的腐败官员压迫太深,而对官员腐败零容忍。所以在空印
  1449年,蒙古军铁骑屡屡侵犯。  前方败报频传,宦官王振罔顾众大臣反对,鼓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让自己以及子孙们大权独裁在手,通过一系列运作,裁撤了宰相等高
  在英宗皇帝被蒙古大军俘虏后,北京城陷入一片混乱。文官大臣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
  一般我们听到租界二字,都会下意识的认为是列强逼迫清国割出的地方然后强占,其实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发动政变让朱祁镇重回宝座四年后,曹吉祥打算干脆再来一次
  受到皇帝宠幸的美女李选侍凭着姿色和讨好技巧,老皇帝朱常洛在世的时候,李选侍在
  在中国古代,几乎时刻都伴随着时代的变更和迁移,同时因为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所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帝王或者将相有时会一掷千金给自己取得战功的将军们,比
  唐宋时期,文人狎妓纳妾司空见惯,好像你不参与这种事,就算不上真正的名士。由此
  1、彭铿原  彭铿原是陆终氏的三子,是帝尧时代的厨艺师,常得到帝尧欣赏,受封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帝王,注定是要被铭记的。不过在武则天执政初期
  在我国古代,人们梦想当皇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拥有后宫三千妃嫔,日日夜夜流
  现在我们讲到这个原因普遍的观点就是项羽没有政治远见,想要衣锦还乡。那么就要问
& 享用美食是件难事儿。  即便如此,这忠于美食的古人,还是不在少数。
  长命,是所有人的愿望,可是古人能活到50岁以上,便现已很了不得了,现代人,能
  当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领导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想要炸毁华夏,一定要先打湖南;
  在我们的印象中,宋朝一直是羸弱的,但是真实的历史中,是否是这样呢?下面以几个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虽然联合国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但是仍然有很多脱离政
  每年9月18日,国人都在痛心1931年那场震惊世界的&九一八&国耻,那一幕两
  1944年的松山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攻坚战。拥有无数重炮、超级巨炮的美军在太平洋
  邱少云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在一次潜伏任务中,所在潜伏区被敌军的燃烧弹射到,火势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在其成长与革命生涯中,曾长期驻留于西方,耳濡目染于
  韦克菲尔德战役是英格兰玫瑰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日
  中国女战俘常常被日本人当作盾牌推上了战场,但她们不会就些投降叛变。在过去接受
  在中国十四年抗战中,每个中国人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抗战的很多细节大家都记
  1941年,日本做了一件直接让希特勒崩溃的事情,就是偷袭珍珠港,成为了太平洋
  全面抗日战争一共持续了8时间,中国几百万军队,日军进入中国的总兵力不到200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人们的印象中,大刀在肉搏战中已经成为抗战中中国军队的象征,而
  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总是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受西方吸血鬼电影的影
  你见过不会游泳的鱼吗?难以想象在浩瀚的大海中,吸盘鱼竟然从来不自己游泳,而是
  很多人听到椰子蟹,都认为是跟日常所见的蟹差不多,其实不然。椰子蟹体型硕大,外
  地震龙是什么?相信大家是陌生的。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恐龙,也是体型最大的恐龙。在
  所谓熬鹰,熬的是意志。不仅是鹰的意志,更是人的意志。若是谁的意志先消沉了,谁
  东汉末年,身为汉室后裔的刘备,因出身贫寒,只能白手起家。在那个乱世中,他先后
  我们都知道《封神演义》这部作品,现在也有很多电视剧翻拍过这部作品。里面有神机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身份越是高贵的墓主人,古墓的陪葬物越是贵重。生前墓主人喜欢
  长度:18.90米  空重:19700千克  动力系统:2&普惠F119-P
  可能你觉得的家里的木质家具的硬度已经非常高了,但是真正最硬的木头叫做铁桦树,
  我们常常会在公园和一些景点见到百年、甚至千年的古树。这些树木都非常的高大,高
  丰碑,又名《军需处长》,由李本深创作。《军需处长》这篇课文就是围绕&quot
导读: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岁寒,冬季,如今已是深冬,很多地方有了雪花飘落,很多地方在期待雪花飘落,我们
  趣历史小编为大家整合了古诗词中最惊艳的九次初见, 一眼千年!&&n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大家都知道&黄花闺女&这个词,那么黄花闺女到底从何而来?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55年后他说出原因,震惊所有人!
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他除了西安事变之外,还有件事在历史上影响深远,那就是在1936年的九一八事变中,他没有抵抗,日军入侵东北如入无人之境,最终让东北三省彻底沦陷,那么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原因?199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过去55年后,90高龄的张学良先生,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采访,终于说出了当年为何不抵抗的秘密,令人感到十分意外。也许有人为人张学良不抵抗是奉了蒋介石的命令,其实不然,当年蒋介石曾致电张学良:“国民政府官员,各省文武官吏,若遇外侮入侵,应做正当防卫,严守疆土,与城存亡,不得放弃职守。”当蒋介石了解到张学良有意撤退时,又曾专门致电给他:“兄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暂从缓”,按最终张学良还是没有听从蒋介石的命令,仍旧主动撤退了,这是为什么呢?据张学良在采访录中说:“我是中国人,我是爱国的,日本人前来挑衅,我想他们是想多要点好处,我没想到他们会大规模的(侵略)。而且那时我们没法给他打,打输了你得陪,而且人家日军一个人能顶你是个,就像拿鸡蛋碰石头,绝对打不过的!”
说到我国早期著名女影星,那就不得不提到阮玲玉这个人,她是中国无声电影时期最红的影星之一,她所代表的是我国无声电影时期艺术表演的最高水平。
&来源:纵观古今陈老师
世界历史上中国曾经经常站在世界顶端,辉煌了几千年。不少国家被中国征服,中国大大小小的藩属国最高达到过20多个...
&来源:历史解密
每个人一生,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总是巨大的,一个母亲是否有文化,是否品行端庄,是否教子有方,直接影响孩子一生。
&来源:上下五千年
历史杂货铺解读历史第一百五十四讲,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导语:大清朝,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少数民族政权。
&来源:历史杂货铺
看惯了唐明皇和杨贵妃、汉武帝和卫子夫等皇帝娘娘的爱情故事,很多人以为:皇帝在选择配偶的问题上一定也是相当随机的,看上谁就是谁。
&来源:趣历史
习近平与妻子彭丽媛早期合影照习近平彭丽媛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他们对女儿的期许,也是他们质朴家风的写照。
&来源:华人时政
摄影的意义是什么,有人曾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摄影是文明的手印。小编很认同这个看法,的确,正因为有照片...
&来源:奇葩姐说历史
威廉·斯利姆 (william slim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缅甸战役中担任...
&来源:历史上的秘密
作者:陶涵[美]来源:选自《蒋经国传》导读:蒋经国,集中国宫廷、苏联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于一身的谜样人物。
&来源:历史树
纪晓岚名纪昀(1724———1805),晓岚是其表字,今河北献县人,清代的大学者和文学家。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来源:收藏日日评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为避免刺激日本不战而退_网易军事
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为避免刺激日本不战而退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电影《西安事变》里,蒋介石下手谕,令张学良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
资料图:张闾蘅。(原标题:侄女忆张学良往事:“是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张学良:从东北到台北侄女张闾蘅讲述大伯往事65年后,我们再次透过历史的硝烟,回望那段抗战救亡的岁月。在那个激荡的年代,在西安事变 前夜、在抗战正面战场、在抗日根据地,张学良 、张治中 、左权、李济深、蒋光鼐 ……一寸江山一寸血,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大国的尊严。如今,民族甫兴,国力重振,为缅怀父辈伟绩,再现中华民族的那段苦难史和英雄史,本刊继去年《新中国60年家国志》之后,特别推出家国志第二季——《抗战家国志》,以飨读者。本系列报道将分10期刊出。6月3日,张学良诞辰110周年。从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少帅”,到被国人误解的“不抵抗将军”,再到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的一生的故事早早定局。能够讲述张学良人生轨迹的张氏子裔是张学良第五个弟弟张学森的女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来来速递货运有限公司董事张闾蘅。1967年,张闾蘅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先在香港工作了几年,又回台湾住了一段时间。张学良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她与妹妹张闾芝便成了大伯张学良关系最亲密的家人。今年3月6日,在北京贵宾楼饭店,张闾蘅沉浸在对伯父的追思中,不时眼眶湿润。“只要我回到台湾,大伯几乎每天都来,他往屋里一坐,打开话匣子,讲他的童年、在东北的往事,讲祖父张作霖的趣事,也讲囚禁生活中逗乐的事”。在张闾蘅眼里,大伯张学良“是一个喜剧人物,却活在悲剧里面”。“不抵抗”——“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的”张学良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是在日,年仅28岁的他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三年后,“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战而退。后来人们大都认为,是蒋介石 的一纸“不抵抗”命令,把整个东北给丢掉了。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1991年5月,张学良在纽约回忆起这段历史。有人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里演到: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张学良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在北京召开了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决定不能抵抗。张学良将决定发给了南京的蒋介石,蒋回电报:同意东北军高级会议的决定。之后张学良又召集国民政府的外交官顾维钧 、章士钊及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汤尔和 等人举行会议;几天后又邀胡适、曹汝霖等27名政要、社会名流会商东北问题,众人决议认为应依靠国联、听命中央。不抵抗政策背后的始作俑者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甫时,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是:诉诸国联,并准备抵抗。但是,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前,东北早已沦陷,华北也已危急,蒋介石却始终没有准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举动。正是因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张学良才最终决定实行兵谏,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关于张学良的传说纷扰,很多难辨真伪。据说,日,张学良85岁时看电影《西安事变》,因心情激动没看完就离去。真实的场景,在张闾蘅这个与张学良最亲近的后辈还原中,张学良“没有激动,也没有评价”。“其实,对大伯来说,电影不能看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有青光眼,基本上是靠听的。看了他说,那个‘张学良’好像和我不像啊。”那么,西安事变前夕的真实张学良到底是什么状态?晚年的张学良曾经坦言自己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他说:“我做那件事情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假设我要自己的地位、利益,就没有西安事变。”在事变过程中,张学良没有向蒋要地盘和金钱,“我大权在握,富贵在手,我什么都不要,所以蒋先生也就原谅我。”张学良未尝没有反问过自己,“我牺牲自己,为什么?”“不要打了!”在日本步步蚕食之下依然大举“剿共”,是张学良“兵谏”蒋介石的主要原因。为此,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曾与蒋介石大吵。张学良说:“这样下去,你就等于投降呀。”蒋介石说:“汉卿呀,你真是,你无耻,咱们军人从来没有‘降’这个字。”张学良说:“你这样做比投降还厉害,不战而屈人之兵,上策也。你这样叫人家不战就把我们中国一点点吞去,你不等于比投降还不如?”1990年,90岁的张学良回忆起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时说,“我真怒了,我的意思是这么一句话: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日5时,西安事变爆发。经多方斡旋,“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张学良、杨虎城在12月25日下午送蒋介石及宋氏兄妹上飞机,同时为了“维护领袖威信”,张学良亦随同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张学良是抱着必死之心去南京的。“我到南京是预备被枪毙的……假设我的部下这样,我就把他枪毙了。”张闾蘅说:“蒋夫人(宋美龄)当时为了营救蒋介石而答应的条件(事后不追究张的责任),但事后蒋介石没有遵守承诺,蒋夫人为此深感内疚,正因如此,蒋夫人保住了伯父的性命,不致遭遇到与杨虎城将军一样的噩运。”“西安事变”后被幽禁,张学良时年36岁。他的幽禁生涯,从南京、贵州修文县阳明洞、贵阳市麒麟洞、贵州开阳县刘育乡、贵州息烽县阳郎坝、重庆歌乐山戴公馆,直到台湾井上温泉。期间八年抗战、解放战争……张学良不无遗憾地认为:“我的事情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被囚禁逾五十多年,对蒋介石的感情很复杂,在张闾蘅面前,他对蒋介石有过一句评价,“大伯说:‘你爷爷(张作霖)是一个有雄才没大略的人,蒋介石是一个有大略没雄才的人’。”幽禁台湾——与赵一荻结婚1946年11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张学良和赵一荻被秘密从重庆转移到了台湾,自此进入了更秘密的幽禁。先是在新竹的井上温泉,后又曾在高雄寿山要塞暂居。1959年,蒋介石下令解除对张学良的管束。张学良提出要在台北市郊自己盖房。1961年,张学良新居落成,位于台北市北投路70号。“地皮是大伯买的,房的格局是大伯设计的,他自己花钱盖的房自然倾注了不少的情感。”但搬入新居之后,张学良的出入依然有一群“服侍”相随。日,64岁的张学良与53岁的赵一荻正式结婚。“大妈话不多,眼神中总有淡淡忧郁。她很少向外人提及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张闾蘅眼里,大妈对大伯来说,是绝对的贤妻,对大伯的饮食起居照顾得非常好,他的生活就是她的全部世界。大伯谈起她时会说:“人家对我好,我就得对人家好啊。”张闾蘅说,“听大伯讲,他在30年代就拥有自己的私人飞机,甚至自己驾驶飞机到南京开会,再想想现在,这叫什么日子?当年是从天上掉到地上,没有糖吃不知道糖啥滋味,知道了什么滋味一下子没有了,什么感受?”“他内心的痛楚,是言语无法表达的。环境、容貌都在改变,但唯一没变的,是他性格中的开朗豁达与率真。”张闾蘅说,有一次大伯请客,席上有好几位中年太太,都是平常陪他打牌的牌友。期间有人说:“一屋子的美女陪您吃饭,您多幸福呀。”张学良马上笑着回答:“嗯,你们都是美女,那丑人都到哪里去了?”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毕生遗憾——没有回东北老家看看1994年,张学良夫妇离开台湾,在夏威夷定居,从此开始了真正自由的生活,直至去世。张闾蘅经常回忆起陪大伯在夏威夷海边散步的时候。“10点多,我们推着轮椅出去,走1个多小时。散步的时候我们话不多,聊天都是在屋内,大伯坐在轮椅上我们说话也不方便,我们总是带点东西喂鸽子,逗逗小孩之类的。”张闾蘅说,“大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应该是到了夏威夷的时候,我们请他出去吃饭、陪他聊天。以前在台湾,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每天出来一直都有人看着,一般是两辆车,一人开车,另外一人坐在后排一言不发,后面还有一辆车紧跟着。直到大伯到了夏威夷,这双眼睛就没有了,可以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气氛不一样了,一切都过去了。”生活中的张学良喜欢唱京剧、看明史和圣经,他还喜欢吃水果,“一天吃好几斤”,而饭菜则喜欢吃清淡的,很少吃肉。他喜欢热闹,喜欢朋友多,喜欢打麻将……“就是喜欢热闹”。张闾蘅只有一次见过大伯流眼泪。那是大妈去世时,大伯对她轻声说:“前几天,她还好好的,怎么人说死就要死了呢!你看前几天,我才跟她开玩笑:‘你走了,我就找一个女朋友去’,她就跟我说:‘我作鬼也不放过你!’”张学良说着说着眼泪就默默地流了下来。“其实他还很怀念夫人,大妈对他,真的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他们夫妇把生死看得很开,一直相信,他俩都死了,就会在另一个世界再相聚。”在赵一荻去世一年后的2001年,张学良的人生也画上了句号。
“大伯弥留之际,依旧念念不忘大陆。未能于有生之年回大陆一趟。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张学良说,要在适当的时候回到东北老家去看看,主要是看看亲友,说这事与政治无关,因为他本人早已退出政治,早已脱离政治。他希望人们不要把他回去探亲扫墓的事同政治连在一起。张学良为什么没回大陆,坊间说法不一。张闾蘅说,其实没有别的原因,大伯很多事情都没踩在点上,当他想回大陆时,政治环境不允许,等环境允许了,又因为大妈的病情回不去。张学良曾不止一次对张闾蘅说,国人之所以敬重他,是因为他没有贪图不应得的利益,反对内战,力保国土的完整。张闾蘅说,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时候,她在观礼台上非常激动。当时她心里说:大伯你可惜没在这,要是你在这,看到现在的中国,得有多高兴啊。(文中部分史实参考唐德刚撰《张学良口述历史》)
本文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蒋介石和张学良,为何在“九一八”事变后选择不抵抗? | 凤凰副刊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九一八”事变后,仅仅一周之内,两万多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广阔地域上几乎兵不血刃地相继占领了辽宁和吉林的三十多座城市。驻守吉林的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叛变投敌,日军不费一枪一弹侵占了吉林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众多相关历史陈述都言是国民政府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关于这一点,一九九〇年,耄耋之年的张学良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当时,因为奉天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发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几个事情。那么我就有了关于日本方面的情报,说日本要来挑衅,想借着挑衅来扩大双方的矛盾……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和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他,躲开他……”“政府给的回答不外乎是两句话,就是你妥善办理,相应处置。”按照张学良的说法,那时候日本关东军经常寻隙挑衅,走在街上看见东北军官兵的刺刀,上来就在刺刀上划火柴,如果碰上脾气大的东北军很可能一刀捅过去,因此张学良曾下令“绝对不许抵抗”,他的初衷是“老子就是不让你有借口”。——事实上,这是一种令人困惑的选择:如果说拥有飞机大炮的数十万中国军队驻扎在东北地区的目的不是对付日本人,那么,用百姓的血汗供养的中国军队存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老子就是不让你有借口”之说,将那一段的中国历史弄得荒诞不经。尽管日后张学良的抗战信念逐渐坚定。但是,“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他给东北边防军下达的第一个命令确实是“不抵抗”……东三省“易帜”后,张作霖家族不再是独立于国民政府之外的地方军阀,东三省已经有了名副其实的“中央”。因此,关于“不抵抗”问题,作为国民政府首脑的蒋介石难脱干系。“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关东军图谋制造事端的迹象愈加明显,蒋介石曾在给张学良的电报中称:“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为此,张学良电令他的参谋长荣臻:“查现在日方外交渐趋吃紧,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注意为要。”——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至少在一九三一年的时候,面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侵略,他们的抉择是忍让。蒋介石和张学良都认为,日本过于强大,中国过于贫弱,中国尚没有力量与日本全面开战,一旦全面战争爆发,中国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沦陷。近代以来,中国曾有过“天朝上国”的自豪,但自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这种自豪在列强的不断入侵中逐渐消蚀乃至消失,最终形成了“中国无力有效地抵抗外来入侵”的集体性共识。这一民族心理上的无奈,令中国的仁人志士在忧患时肝肠寸断,令中国的军人们在抵抗入侵时颜面尽失,也令中国的政客们在外交上如履薄冰。“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甚至想到,如果与日本全面开战,不出三天,日军将占领中国的长江流域,切断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命脉:“以中国国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于二十四小时内侵占之范围及于辽吉两省,若再予绝交宣战之口实,则我国海陆空军备之不能咄嗟充实,必至沿海各地及长江流域,在三日内悉为敌人所蹂躏,全国政治、军事、交通、金融之脉络悉断,虽欲不屈服而不可得?”再者,那时的国民政府始终对“国际调停”抱有幻想。“九一八”事变的第五天,张学良派他的副司令长官万福麟面见蒋介石,蒋介石在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告以外交形势,尚有公理,东省版图,必须完整,切勿单独交涉,而妄签丧土辱国之约。倭人狡横,速了非易,不如委诸国联(国际联合会)仲裁,尚或有根本收回之望。否则,亦不惜与倭寇一战,虽败犹荣也。”——无论是“九一八”事变前的中国历史,还是战争全面爆发后的中国历史,都证明了一个真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绝不能将捍卫主权与领土的希望寄托于“国际道义”。最后,对于蒋介石和他领导的国民党来讲,消灭国内的共产党力量与抵抗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两者权衡前者更为重要。“九一八”事变前的七月,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发布作战命令,率三十万大军对共产党的瑞金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他在《告全国将士书》中表示:“赤祸是中国最大的祸患。”张学良随即致电蒋介石,愿率东北军“唯钧座之命是从”。之后,蒋介石又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首次提出“攘外应先安内”的国策:“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灭‘共匪’……则不能御侮。”蒋介石担心全国的排日情绪被共产党利用,要求无论官民要“抑制”排日情绪:“发生全国的排日运动时,恐被其利用共产党,呈共匪之跋扈,同时对于中日纷争,更有导入一层纷乱之虞。故官民须协力抑制排日运动,宜隐忍自重,以待机会。”无论后人如何评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历史上的政治博弈和武装斗争,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日本的政客和军人始终把“反共”作为入侵中国的一个重要借口,而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军队的“围剿”,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给日本侵略中国造成了一种有利的局面。这一点,连中国的普通民众都看得清楚。“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地相继爆发大规模的抗日游行,民众,要求政府停止内战,收复东北,对日宣战。事变发生十天后,南京中央大学学生赴外交部请愿,学生们冲入部长室,打伤了王正廷部长。接着,全国各地的请愿学生涌入南京,总数达到七万之多。无奈之下,蒋介石接见请愿代表,并发表了一番讲话,这番讲话绕来绕去,令请愿代表无从捕捉到任何确切答案: 关于抗日情事,假如本人想要全国国民拥戴我,是最容易做到的。只要对日本宣战,全国国民一定称赞我。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反给一般人疑我不抵抗呢?不是我怕死,而是我不能把国家的命脉断送,不能使民族的生命危殆,我要为国家的前途打算,要为民族的前途着想,不能为个人名誉而使中国灭亡!纵令不致永久灭亡,或者灭亡不过是几十年或几百年,还是可以复兴的话;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有办法可以使中国不亡,使中国不致受几十年或百年亡国痛苦,我们为什么不采用?为什么反而愿意冒几十年或几百年的痛苦?作为一国政府的首脑,这番话表达了一个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的中国人都难以解读的逻辑:面对日本的侵略,他不是不抵抗,而是为了国家前途着想不能抵抗,因为抵抗就会亡国。为什么抵抗了反而亡国,难道不抵抗就不会亡国吗?——蒋介石没有解释。之后,《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国学生书》发布:
……自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占辽沈以来,风声所播,全国民气如汤之沸。青年学生有尽质其衣履以赈灾,只身请求入伍者;有热血奔涌,无可遏抑,自杀以殉国难者。此种舍身为国之精神,已足为国必不亡之征象……宣战问题,决不能以学生之罢课与否为衡者。可战而不战,以亡其国,政府之罪也;不可战而战,以亡其国,政府之罪也;备战未毕,而轻于一战,以亡其国,政府之罪也;备战完妥,而不敢战以亡国,政府之罪也。政府在此时,负全国存亡之责,全民生死之寄,所愿以与国与民,同生共死者,惟有以公忠之决心,受人民之信托,秉唯一之权能,以定唯一之大计耳…… 在中国举国民情激愤之时,日本也同样举国民情鼎沸。“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入侵中国的行为不但得到日本国民的广泛支持,而且日本国民就此沉浸在了军国主义的集体狂热中。土肥原贤二在致东京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的电报中说,事件的起因,是“暴戾之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袭击了日军守备部队。由此,日本官民共同认为,这无异于给了日本以“建立满蒙独立国家”的“最良机会”,声称必须“以此事件为契机求得满蒙问题的解决”。——一九三一年秋天的日本,已经成为一个集体性狂热尚武的国家,武士道精神和极端民族主义相结合,致使日本的少壮派军人更加肆无忌惮。一九三二年五月十五日,日本军人冲入首相官邸,乱枪打死了首相犬养毅。十天之后,以海军大将斋藤实为首的内阁成立。——日本政党内阁终结的结果是:军国主义者开始控制整个国家的政权运行。本文引自王树增《抗日战争》,王树增战争系列登顶之作——《抗日战争》已于6月下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责任编辑:吴思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115832
播放数:146148
播放数:1090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事变张学良被利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