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战中美国越战纪念碑赢了每场战斗,却输了整场

1,161被浏览599,998分享邀请回答2943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4K13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前位置: &
1962年美国军事介入越南战争:开启一场12年的噩梦
扫描到手机
09:45:38 &东方网 &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我们究竟为何而战:越南战争留下的现代启示录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全文)_网易新闻
我们究竟为何而战:越南战争留下的现代启示录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我们究竟为何而战:越南战争留下的现代启示录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参考消息网11月13日报道& 长久以来,越南战争都被狭义地理解为发生在1955年至1975年间的冷战局部战争,而哈佛大学贝尔弗教授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却在《战争的余烬》中以回溯历史的方式将这场人间悲剧的起点拉回二战时期,并敏锐地指出这是一场&打着冷战旗号的国际性事务&,进而从政治、历史、军事、经济等多个维度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关于法越殖民斗争、战后大国关系以及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的完整历史图景。为自由而战不同于以往关于越南战争的著作,《战争的余烬》开篇并未直接将视线聚焦于前线战场,而是出人意料地回顾了年轻的胡志明前往巴黎和会向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递交请愿书的前前后后。彼时的越南仍是法属殖民地,殖民主义的生命之烛正在荷属东印度、英属马来亚等地熊熊燃烧(荷属东印度为今日的印度尼西亚,英属马来亚为今日的马来西亚的马来亚联合邦&&本网注),但随着威尔逊于1918年阐述了著名的十四点和平原则,民主、自决等新概念不断涌入被殖民地区,也深深地植入了胡志明心中。作者仔细考察了来龙去脉,并认为当时美国将重心放在欧洲事务,同时反殖民斗争也无法唤起欧洲共产党人的兴趣,这是导致胡志明转向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国际的原因,也为之后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战争埋下了伏笔。世界从来不是分裂的,国家也从不可能孤立存在,这正是作者贯穿全书的基本出发点,即便是甫一开始较为单纯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也不可避免地会被置于世界大战的阴影下。随着二战欧洲战局的变幻,战败的法国更需利用越南维持自己在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作为盟国的英国自然选择支持法国的事业。日本为了打败中国而驱兵印度支那(为今日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本网注),而已经崛起的美国反而在此时选择了相对中立。作者巧妙地在这盘大国棋局中观察着越南反殖民斗争夹缝求生的境遇,同时又以接近纪实的写作风格,生动地还原了戴高乐、丘吉尔、罗斯福、松冈洋右、胡志明乃至千千万万法国人和越南人的每一次偶然或必然的选择。但无论是法国、英国还是日本,选择终将是维护殖民主义的传统;而对于越南来说,正如胡志明在日宣布越南独立的演讲中所言:&全世界各民族生来就是平等的,无论哪一个民族都有求生存、享受安乐与自由的权利&,越南唯一的选择只有为自由而战。为意识形态而战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战争的余烬》中,作者一直在关注着美国的立场与选择。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反殖民宣言本可以扭转局面,而随着罗斯福去世、杜鲁门上台,美国政策随领袖和党派变化的特点凸显,战后的美国希冀拥有稳定而友好的盟友,好在和平时期牢牢把握住在战场上艰难获得的胜利成果,加之此时法国深知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改变了过去殖民主义的外交策略,通过强调东方与西方、共产主义与反共产主义的对抗使得美国国内政坛开始在美苏对峙的背景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民族主义目标&一词出现得越来越少,而&多米诺理论&被提到得越来越多,原先目标明确的民族独立与解放被迫披上了意识形态的外衣。从1949年起,战争的意义发生了改变。从美国政府在越南事务上的准则&莫回头,向前进&中,已经能够窥探到美国即将陷入越南战争的前兆,虽然此时更多的笔墨依然用于描述战场上的法、越军队,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作者对于法国重新评估越南政策及其对美国的重大潜在影响已经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并尖锐地直言&美国在建国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免遭敌人掠夺,而且其历史传统与欧洲大相径庭,因此在看待一些问题上远没有欧洲那样模棱两可。在美国看来,任何与美国为敌的行径都必然是与进步和正义为敌,因此也必然是不正当的&。尽管法国已经无力继续支撑远距离作战,而越南仍坚持为民族解放而战,但是美国在越南战场上投入了充足的物资援助,将本属于世界一部分的越南打造成了美、法及其在越傀儡政府同自由解放力量的意识形态角斗场。我们究竟为何而战一位法国观察人士曾经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使我们在战场上大获全胜也要离开印度支那,那么,我们又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呢?&同样地,越南人也曾问道:&我们现在打的这场仗,除了维持你们不平等的制度外,还能为了什么?&作者在书中从未放弃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援引《纽约时报》军事记者霍默&比加特一篇报道中的话说:&美国不可避免地投入一场漫长而又无结果的战争&。在《战争的余烬》中,作者试图分析每一次战争转折点背后的政治、外交、经济和社会因素,从民族自由解放运动到冷战中的意识形态斗争,似乎都能找到合乎逻辑的潜在推动力,但是随着战争的持续,原本认为能够为美国带来实际利益的出发点也开始摇摇欲坠。作者观察到,到了1963年,美国官方在对战争前景的分析中已经弥漫着清醒的现实主义论调,悲观主义成了主旋律,甚至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也开始质疑这场战争之于美国国家安全的终极意义。但同时,作者在反思是何种原因推动着战争继续进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这样一种观点:美国领导人总是自信不管有任何事物阻碍了战争走向,都将在适当的时候得以克服,而已经在公开场合放出的明确话语,今后想要推翻就难了。也许正是毫不含糊的公开表态和战争升级行动,将美国逼向了越南战争的墙角,使得战争本身更像是这场战争的意义。如同越战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的一帧帧画面,在全书尾声,作者写道:&截至1965年年底,18万美国军人身处南越战场。更多人在路上&。战争的动因何在,战争的意义何在,战争中的国家和人民又如何存在,大概正是作者想要传递的全部。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战争的余烬》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 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原作名: Embers of War: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译者: 詹涓
【延伸阅读】越战是美国忘不了的痛——美媒评新书《越南战争:一段亲密历史》 《越南战争:一段亲密历史》封面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参考消息网9月22日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网站9月16日发表题为《越南战争的当时和现在》的书评。美国公共广播公司从9月17日开始播放肯&伯恩斯与林恩&诺维克联合执导的十集新纪录片《越南战争》,该片编剧是与伯恩斯长期合作的杰弗里&沃德。虽然伯恩斯的团队制作了许多经典的历史纪录片,但他在1990年制作的系列纪录片《美国内战》使其博得美国最佳纪录片制作人之美誉。《越南战争》片长18小时,是继那部权威性的佳作之后伯恩斯最受期待的作品。和以往一样,沃德写了一本与这部系列片配套的大部头。《越南战争:一段亲密历史》再次讲述了这段痛苦的故事,即美国旷日持久、造成分裂并且徒劳无益地卷入这场不让南越被北越征服的冲突。该书讲述了20年间发生的故事,从1954年法军在奠边府战败、撤离他们的前殖民地,到1975年西贡(今胡志明市&&本网注)沦陷、美军撤离。北部湾和春节攻势、香江和胡志明小道、凝固汽油弹、征兵令、反战宣讲会、美莱村、士兵杀伤军官、肯特州立大学惨案、圣诞节轰炸和更多事件在书中都有讲述。诚然,无数历史学家已经写过可用作范例的越战历史。为让该书有别于其他作品,伯恩斯和诺维克在引言中表明,他们打算做几乎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即不仅从美国人的角度、还从南越和北越的角度讲述这场战争。这个意图值得称赞。100多年前,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就呼吁撰写&让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和荷兰人都满意&的滑铁卢历史。然而,最终除了少量章节之外,沃德只是以一种散乱零星的形式进行了这种多视角讲述。引言还试图通过突出展现参与战争的&普通人&来让该书与众不同。&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的下等兵和军官、战俘、战斗机飞行员和直升机乘务长&&护士、大学生、记者&还有更多人。沃德和伯恩斯在《美国内战》和2007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列纪录片中采取了类似的手法,即依赖双方士兵的信件。个人见证再次有效地捕获了战争的下层体验。《越南战争》充满令人难忘的花絮和引人注目的细节,比如美国战俘决定把战俘营指挥官的猫扒皮吃掉的场景,还提到80%的军人此前从未见过打仗。对越战的任何叙述都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这场战争的性质。《美国内战》用葛底斯堡和维克斯堡等关键战役提供戏剧性支点,从一场冲突到另一场冲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不间断和充满悬念地逐步推向高潮。《越南战争》的剧情发展有所不同,书中描述了无数缺乏战略重要性的小规模战斗。谁赢谁输的问题永远模糊不清,而这不仅是因为约翰逊和尼克松总统用胜利的前景欺骗美国人。面对北越坚定的决心,即便在军事行动上取得成功也完全没有什么作用。于是,在讲述一些重要战役时&&越战初期的北村之战和1968年春节攻势期间的顺化战役,沃德写得栩栩如生,但只是一小部分。也许《越南战争》最有价值的贡献是汇编了数百张令人震惊的照片。沃德和伯恩斯复制了一些已经众所周知的照片,比如埃迪&亚当斯拍摄的一名越共战俘被近距离枪击头部的照片和黄公崴拍摄的一名全身赤裸的越南女孩在凝固汽油弹袭击中逃跑的照片。但他们还收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震撼照片,比如瓦砾遍地的街道、绝望的村民、不知所措的军人以及伤残、奄奄一息和刚刚丧生的美国人和越南人等。不过,即使《越南战争》不足以作为学术、甚至睡前读物,它也仍然是一本生动和通常引人入胜的书&&作为电视系列片的配套书籍,也是宝贵的资料。( 18:44:00)
【延伸阅读】从二战中能学到什么?美媒评维克托·汉森的新书《二战》《二战》一书封面(图片来自亚马逊网站)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参考消息网11月3日报道&&《华盛顿自由灯塔报》总编辑马修&康蒂内蒂10月20日在该报网站发表题为《我们可以从二战中学到什么?》的文章,评介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的新书《二战》。以下为文章节选:本周访问美国希尔斯代尔学院的时候,我意外得到一份别人遗留下来的礼物。是维克托&戴维斯&汉森撰写的《二战》新著样书,因为早就听过别人的赞誉,我拿起了这本厚重的书,便再也不忍释卷。对于这场从1939年9月到1945年9月的全球性战争灾难,大多数研究采用了编年的角度。然而,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的叙述方式是主题性的。战争被分解成许多有机组成部分,历史学者可以仔细研究某些原本会在叙述中被一笔带过的内容。突出之处在于,虽然本书没有传统的故事线,但读者从来不会走神。武装人员对待平民的战争首先,我以前从未想过这样一个特殊又恐怖的事实:轴心国虽然输掉了战争,但是比同盟国杀了更多人。汉森指出,正常情况应该恰恰相反。他还强调说,二战是第一场作战人员有意识瞄准平民的战争,包括进行战略轰炸,使用火箭弹、凝固汽油弹和原子弹,而轴心国还进行过种族清洗。汉森引导读者关注某些特殊的细节。这些细节看似一目了然,但如果你再三咀嚼,会发现其意义重大。比如,英国&是唯一从头至尾抗击德国及其轴心国伙伴的同盟国成员,从日一直打到日日本在东京湾正式投降&。而且,英国是同盟国中最弱小的一个,这就更加凸显其坚定的意志。至于另外两个同盟国成员,美国直到1941年12月才参战,苏联则最初是希特勒的盟友,直到1941年6月纳粹开始奔袭莫斯科时才改换阵营。轴心国一方同样不稳定。汉森写道:&轴心国的出发点并非要回应敌人的行为,而是基于这样一个短暂的念头:德国将赢得战争,我们要确保更有利的战后安排。&他这种肢解式手法,这种坚持逐一从不同角度看待战争的方式,使其对二战的叙述具备了不同于传统历史学的活力和不可预见性。他的观点是,二战不是一场冲突,而是多场冲突。冲突范围覆盖全球,每场冲突之间的区别在于不同尖端技术、先进思想、国家军队和传奇政治家的登场和退场。最初发生在德国东部边境的领土战争因为一系列完全意料之外的事件,即&巴巴罗萨&行动、珍珠港事件和德意对美宣战,演变成了走向全面胜利的全球战争。汉森认为&尽管后来出现那样的战时宣传,但我们几乎无法从宗教、种族、地理等方面的共性来理解这场令人迷惑的冲突&&至于作战方法就更不存在共性了&。被卷入这一漩涡的是大约6000万人的灵魂,其中大多数是平民。技术和威慑力是决定性因素就在我参观这座用文字搭建的关于人类历史上最大、最血腥战争的博物馆时,我发现有两个主题似乎尤其关系到当今世界。一是技术对赢得战争的重要性。汉森告诉我们,轴心国的宣传活动与野心掩盖这样一个事实:甚至在战争伊始,轴心国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就远远落后于同盟国。飞机和雷达方面的进步使英国人及后来的美国人占据优势。纳粹的研发工作漫无目的,三心二意,受制于希特勒的疯狂想象与混乱决策。德国人或许部署了首架火箭动力战斗机和首枚远程弹道导弹,可他们缺乏持续推进像&曼哈顿计划&那样的大型工程的能力。书中另一个与今天有关的主题是威慑力的强大外表及脆弱性。汉森写道:&纵观历史,当敌国间的表面威慑力(指在物质和精神上动用更强大军事力量成功战胜侵略军的可能性)消失时,冲突总会爆发。&我们常常从量化的角度看待威慑力,认为起作用的是我们有多少导弹,有多少现役军人,有多少航母、潜艇和&全球鹰&,以及我们在非军事区部署了多少门火炮。但请注意,汉森同样重视隐形的威慑力,重视一个国家的战斗意志。他写道:&不论以何种标准来看(飞机、装甲、人力储备和工业产出的数量和质量),1939年的德国并没有强过法军和英军的总和,或者说至少没有强大到可以同时击败和占领英法两个大国的地步。&然而,英国政府却允许希特勒得寸进尺,而法国短短几周就向纳粹侵略者投降,这是因为英法两国太过厌倦战争,不愿冒险坚持正确的事情。(本文原载于11月3日参考消息第12版)( 14:33:00)
【延伸阅读】《剑桥美国史》:让历史照进现实参考消息网10月31日报道& &相比其他历史悠久的古国,美国是一个历史跨度不长、历史脉络也相对简单的国家。但鉴于其在当代世界的突出地位,针对美国历史研究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长期以来,中外研究美国史的热情似乎从未消退,即使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国内对美国史译著的引进也未间断过,原创研究同样屡现精品,甚至试图通过经济史、外交史等不同领域方方面面的研究,拼接出一幅更为全面的美国历史全景图。这种现象一方面得益于中国自古以来信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另一方面也和美国长期保持世界综合国力最雄厚的国家、美国研究长期是国别研究中的&显学&有莫大关系。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千变万化,以2016年美国大选、英国脱欧等为代表的&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尤其是面对当前特朗普政府执政后实施的一系列看似&反常规&的政策,人们不禁要问:&世界怎么了&?&美国怎么了&?当前的美国是否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美国?美国的变化究竟是短期的战术调整还是长期的战略改变?美国真的在走向衰落吗?美国政治的&钟摆效应&是否仍然奏效?如何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美国甚至世界?眼见着时事的巨变和无常,人们都更希望能从历史中探寻出一些规律,从美国之变观出世界之变的逻辑,从而对冲当前各种&不确定性&。如果对美国历史的认识不够充分、不够彻底、不够全面,那么就很难为当前和未来的美国把脉,更不用说为当前和未来的世界把脉。缺乏这些必要的见识,要在这个纷繁变幻的世界中游弋,要做到进退有据,可真是不可能的。就此而言,2017年9月出版的这本《剑桥美国史》,可谓恰逢其时。英国女性历史学家的特殊视角本书属于剑桥大学国别史丛书系列。该丛书享有盛名,广受大学教授、学生以及商界人士等群体欢迎。作者苏珊-玛丽&格兰特(Susan-Mary Grant)也是大有来头。苏珊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资深的美国史教授,有关美国历史的著述颇丰,包括《北之于南:南北战争前美国的北方民族主义与美国身份认同》(2000年)与《为国家统一而战:美国南北战争》(2006年),同时编有《分裂的遗产:美国南北战争的深远意义》(2003年)与《美国南北战争主题论文集:州际战争》(2010年)等。她的双重&特殊身份&赋予了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美国史研究书籍的独特之处。一是作为英国人,苏珊少了一份美国人独有的&救世主&情怀,甚至是那种有些傲慢的意识形态优越感。美国人自己写自己的历史,往往容易&只缘身在此山中&,越是想看清自己,就越是偏偏跳不出来。拉开了一定距离,反倒一幅完整的图像就越发呈现清楚了。二是作为一名女性作者,她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多的女性视角和&对人的关怀&,对少数族裔、女性历史角色着墨更多。如本书第五章对奴隶制存废与南北战争的爆发、美国的排外情绪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这种对相对弱势或受忽视群体的关照,体现出一位历史学家应有的极为宝贵的精神特质和人文情怀,也体现出&历史就是关于人的历史&这一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路径。就为这,也必须为她点个赞。本书除了按照时间顺序带领读者探索美国历史这一条明线以外,还暗藏了一条逻辑上的暗线,即回答&何谓美国人&这个问题。从一开始&想象美洲&、&山巅之城&的救世主国家、潘恩所强调的&只有与英国分离开来,殖民地才能确保平安&、南北内战,再到后来的平权运动、&垮掉的一代&,美国的历史可以说就是寻找、定义能够凝聚这个国家、美国之所以称之为美国的身份认同史。这种历史性的自我身份探寻,是美国作为一个既从欧洲文明脱胎出来,又不同于欧洲文明的国家所特有的哲学追问,是美国作为一个多种族移民国家得以持续存在的文化基础,是美国作为世界强国在国际社会中之所以如此立身行事的内在动因,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美国研究当中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要了解美国,就必须首先了解美国人,了解美国人对自己的认知。对当下美国现实有巨大参考价值历史从来都是当代史,历史与现实从来没有分开过。真正与现实无关的历史即便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也会被当作&存在着的无&,不会产生任何意义。这一点在这本书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书中针对美国的一段段历史场景的描述,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前的美国。美国虽然在2009年迎来了第一位少数族裔总统奥巴马,但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却是一幅令人困惑的场景&&族裔矛盾并未消失,反而愈演愈烈。美国人口结构将迎来转折点,传统占据人口多数的&WASP&(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群体比例逐年下降,终将成为&少数族裔&。在这样的背景下,代表美国&红脖子&或者蓝领白人的特朗普执政后,族裔矛盾进一步激化。在由一座历史雕像所引发的夏洛茨维尔骚乱事件中,部分&WASP&美国人甚至打出&白人至上&的标语,与&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等代表少数族裔的同胞发生激烈对抗。毫不夸张地说,美国新一轮种族主义正与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合流,不断冲击、模糊美国社会长期秉持的价值观,将美国社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更有人提出美国有滑向&新型内战&之虞。或许正如《纽约客》所言,当前的情形犹如1859年&所有人都对某些事情不满,而所有人手里都握着一把枪&。因此,认真研读美国历史,对理解当前的美国乱象有巨大的参考价值,也有助于从更厚实深远的角度把握美国的变化,把握世界的变化。这是一本简明版的美国史,道理因&简&而明,话语因&简&而赅,&简&并不等于&浅&。因此,这本书好就好在这个&简&字上了,值得我们细细体会的。(作者曾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现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所长。)《剑桥美国史》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作者: [英] 苏珊-玛丽&格兰特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译者: 董晨宇 / 成思出版年: 页数: 483定价: 68.00元装帧: 平装丛书: 剑桥大学国别史丛书
( 11:48:17)
凡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原标题:我们究竟为何而战:越南战争留下的现代启示录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俄罗斯穷疯了,什么都敢卖,镇国坦克租借给游客随便玩_突袭网
当前位置&:&&&&俄罗斯穷疯了,什么都敢卖,镇国坦克租借给游客随便玩
热门标签:&
俄罗斯穷疯了,什么都敢卖,镇国坦克租借给游客随便玩
编辑:张俊
【军武次位面】作者:索马里飓风俄罗斯国防部都开始开店买装备了…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元气大伤,不仅经济发展速度迟缓,甚至一度陷入了崩溃!▲传说中的休克疗法曾让俄罗斯苦不堪言而如今,俄罗斯又面临了相似的窘境:随着俄军在叙利亚的一些列行动,俄罗斯受到了西方国家严重的经济制裁。不仅卢布价格大跌,而且油价也持续低迷。俄罗斯不得不将目光重新投向了军事贸易和吸引游客上。以往我们对俄罗斯军售的理解都是这样的:这样的…还有这样的…这些动辄几十亿的大订单,肯定是国家战略级别的东西。但是最近,钱紧的俄罗斯国防部竟开始开起了官方实体店――专门面向平民和游客卖俄军的现役装备!店铺的名称和品牌就叫“俄罗斯军队”,这是俄罗斯国防部官方开设的实体店铺。▲就是这样的▲甚至现役的特种部队的装备也能买得到…他们大多现在都在叙利亚执行任务然而,出乎大多数人想象的是,俄罗斯国防部还有意将其发展为国际品牌:未来我们要开上百家分店,遍布亚洲、欧洲、美洲…▲官方这玩笑开大了我差点就信了军武菌还是严重怀疑毛子的能力…目前,俄罗斯军队的官方商店仍然只开设在俄罗斯的大城市。而主要的顾客还是中国的游客!受到卢布贬值、俄政府实施签证便利化措施、俄旅游部门推出专属旅游产品的吸引,加之毗邻的地理优势和老一辈人的“苏联情结”,中国赴俄游客人数出现井喷式增长!▲中国游客的增长数量惊人!去年有大约130万中国游客赴俄旅游,今年上半年中国免签赴俄游客数量增加36%,个别地区的游客数量增长高达100%!这让俄罗斯人民十分欣喜:还是中国的同志们靠谱啊!虽然表面上前景大好,但是俄罗斯的旅游行业仍然危机四伏。必要重要的一点就是:去俄罗斯旅游的好评率太低了!游客们总是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麻烦…首先,旅游热暴露了一些热门地区旅游接待能力不足、配套服务有待提高的弊病。从莫斯科国际机场的边检站,到市区内各大景点的入口处,经常能看到几个外国旅游团同时排队的场景。戴着同色旅游帽的游客人头攒动,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由于旺季服务岗位不足,游客排队半小时是家常便饭,超过一小时也不足为奇。▲仿佛又看到了苏联时期的排队…在一些主要城市,尽管游客数量的增长引发了酒店建设热潮,但这些城市在接待游客时仍显得力不从心。通常只有一半的中国游客能得到较好的接待!▲另一半呢?果断差评啊!当然,这一状况也与交通便利度欠缺不无关联。虽然俄罗斯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但事实上,除莫斯科、圣彼得堡之外的其他地区交通状况很一般。尤其是在卡累利阿等地质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仍相对落后,运输能力较为薄弱。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游客的脚步。▲风景秀丽的卡累利阿…军武菌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笑)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针对外国游客的“灰色旅行团”、强制消费等乱象丛生!据俄罗斯“世界无国界”旅游协会称,在一些“不正规”的旅行团中,外国游客只能在特定的卖场和餐馆进行购物和用餐。尤其是组织性强、购买力高的中国游客团已成为重灾区!一些莫斯科商店甚至在服务大批中国游客时进行“关门服务”,禁止当地居民进入,涉嫌高价欺诈!▲旅游团和本地商家勾结作案难怪中国游客不买账啊!而军武推出的俄罗斯军事主题游,让你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不仅有在俄罗斯生活十几年经验的老司机亲自规划路线,而且全程跟团,为您保驾护航!▲传说中的军武老司机▲T-55玩烦了?玩玩T-80BV吧!从里到外随便玩▲真枪实弹!▲还有神秘妹子陪玩吖~▲还记得坦克两项么?我们在现场!▲骚气的蓝白涂装~你甚至可以来自定义涂装~开坦克!打真枪!玩转俄罗斯!拿着正版的AKM进行真人CS对抗!好评率高达100%~所有款项一次付清,吃住行全程包,不会有任何附加费用!▲吃喝玩乐样样都有!~文明旅游,杜绝强制消费!但是,军武的老司机们会给你们找到最实惠的军品店~▲东西超级全鑫磊去了都说好~10月-“俄罗斯远征团”军武带你远征俄罗斯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为什么打不赢越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