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根器好的人有什么特点适合学佛

大德开示:末法时期如何学佛
佛法分为三个时期: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这三个时期的时限诸说不一,一般说是佛陀入灭后正法有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或谓正法、像法各一千年之后,方为末法时期。在正法时代众生根器深厚,主要以持戒成就;像法时代,众生任然有福,主要以禅定成就;我们正处在末法时期,众生根器浅薄,智慧定力都很欠缺,持戒和禅定难获大成就,那么末法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佛有成就呢?我们来听听印光大师、虚云大师、弘一法师、宣化上人的开示。
印光法师:末法时代的应机之法
虚云老和尚: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弘一法师:末法时期给青年学佛者的四点建议
宣化上人:末法时代的我们该怎么修行
印光法师:末法时代的应机之法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印光法师文钞》
【注释】药品没有贵贱之分,治愈疾病,才算良药(否则价格再高也无意义);修行法门也无优劣之别,应当随缘施教,只有契机,才有实效,才是妙法。古时候多数人慧根殊胜(现在可以说是人心不古),大善知识灿若群星(到哪里都可以遇到名师),随意修持一种法门(只要如实践履),都能证得相应果位,乃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如今世道却不一样,世人习气太重、慧根不足,大善知识举世罕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舍弃净土法门就没办法获得真正解脱。
印光大师,近代四大高僧之一,被尊为净土十三祖。
虚云老和尚: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佛灭度后,法住世间有三阶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善见论》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岁。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还得一千年。问:千年已,正法为都灭耶?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总得一万年。初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岁学而不得道,于一万岁后,一切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袈裟法服而已!”
沩山老人说:“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沩山老人在唐朝,去佛已千余年,是像法时期。一切事情变迁,水久虫生,法久成弊。《付法藏经》云:“阿难比丘,化诸众生,皆令度脱。最后至一竹林之中,闻有比丘诵《法句经》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一日生,而得睹见之。’阿难闻已,惨然而叹:‘世同眼灭,何其速哉!烦恼诸恶,如何便起?违反圣教,自生妄想,此非佛语,不可修行。……汝今谛听,我演佛偈: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尔时比丘,即向其师说阿难语。师告之曰:‘阿难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错谬,不可信矣!如今但当如前而诵!’阿难后时,闻彼比丘犹诵前偈……即入三昧,推求胜德,不见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异哉!无常甚大,劫猛散坏;如是无量圣贤,今诸世间,皆悉空旷,常处黑暗,怖畏中行,邪见炽盛,不善增长,诽谤如来,断绝正教,永当沉没。生死大河,开恶趣门,闭人天路,于无量劫,受诸苦恼。我于今日,宜入涅槃 !’”
《楞严经》指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经中说九生百世者,一生一百年,一世三十年,今佛历已是二千九百八十二年,就是百世魔王出现之时。佛灭不久,《法句经》偈,就有诵为水潦鹤的,时至今日,其讹误更多了。“水潦鹤”就是鹭鸶鸟,见之有何意义?解生灭法,能离苦海,故有百岁不解,不如一日能解。所谓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也。末世邪师,各各自谓是善知识,当参学的人,若无试金石,必从邪沦堕。只见境风浩浩,摧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末世求道,真不容易!
沩山老人说:“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孔子亦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好,跟他学,不会带坏你,不相干的人,种种习气,臭不可闻,和他接近日久,自己也会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香染香,近臭染臭。善友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故宜亲近。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
《楞严经》说:“‘色阴’尽的,于其身内,抬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忽于半夜,在暗室中,见种种物。‘受阴’尽的,能反观其面,各有十种禅那现境,叫着五十种阴魔,迷不自识的,则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老子说的其中有精,和孔子说的空空如也,是见到识阴的道理。罗汉五阴俱尽,已出三界。我们色阴未尽,与道隔得很远。我忏悔,不过比你们痴长几岁,弄到一个虚名,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长处,以我为宗就苦了!我比《楞严经》所说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师更不如;所以每每叫你们参学的,要带眼识人,又要有双好耳,听法能辨邪正,然后将所见所闻的放进一个好肚里,比较他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会走错路,不上伪善知识的当。
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经前后所说,着重在一个淫字。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
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的很多。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此忽有悟入。后人语师云:“破句读了也!”师云:“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曰“安楞严”。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经》。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
弘一法师:末法时期给青年学佛者的四点建议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时,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的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这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至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
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习”是练习,“劳”是劳动。
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换句话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健康。而且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惟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
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至于现在一般传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实在说也不忍说了!我想最好还是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
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说,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也易惹人讥嫌。至于吃烟,在律中虽无明文,但在我国习惯上,也很容易受人讥嫌的,总以不吃为是。
“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
比如我们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他们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 。又比方我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末,就当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
但自尊与贡高不同;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诸位万万不可以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是一个小和尚,一切不妨随便些,也不可说我是一个平常的出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
宣化上人:末法时代的我们该怎么修行
我们不幸,生在末法时代,去佛已远,虽然做了佛弟子,也出了家,但如果我们只做个依佛穿衣,赖佛吃饭,以佛作幌子,高唱佛调,收徒收供养,起大庙、摆排场的出家人,在家的居士名为佛弟子实则贪名好利,这简直是佛教的累赘、佛教的败类、佛教的罪人啊!
为什么佛法没落了,就是因为我们不修行,不真正严守戒律,没有真心做到身心清净。法是个无形无相无体的东西,是因人的行为才能表现它的善恶美丑。众生的心行趣向于善,大家都守五戒十善,世界就呈现出一片祥和气象,这就是正法的精神。
众生都趣向于恶行,贪嗔痴的气氛弥漫虚空法界,把正法掩蔽在黑暗里,那还有何法可言?并不是法的本身有始末,而是人为的正邪使其成为始末。这岂是仅生惭愧心就可以挽救得了的?就可以起衰振危的呢?我们无论是出家或在家,既然身为佛弟子就应该以身作则,事事不后人,发愤挽救在狂澜中的佛教。大家同心协力,使佛教光大兴隆,竭力唤醒全世界的人类明白佛教、信仰佛教、崇敬佛教!
诸位善信!见到世尊当年受人天的恭敬供养,我们真是汗颜。如今一般在家人以及在家居士,看不起出家人,见了出家人都如见鬼神而远之,这还是一般的现象。至于那些较有知识的社会人士,或者是学者博士们,更加看不起出家人。他们觉得出家人根本不懂佛法真理,没有真正的智慧,就这么在佛教里空口说白话,形同骗子,混一天算一天。
现在我们既有此警觉,就要发大愿心,立大志气,潜心精研教理,严守戒律,勤奋修行,把末法时代改为正法时代。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认真的修行办道,那怕我们不证果!你要证了果,到处都能建大法幢、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就是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也能令佛教发扬光大,能令一般人对佛教生起信心,所以我们一定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达到证悟佛果的目的。
证果有甚么样的验证?证果的人没有贪心,证果的人也没有嗔心,证果的人更没有痴心;三毒之心他都息灭了。证果的人他在任何时候,任何逆难、讥毁、称誉、荣贵之中,他总是神色安详自在,丝毫不受境界的影响,如如不动,自自然然的生活在清净梵行里。一切的戒律对他已生不起作用了,因为他的行为已融化在净戒之中。
证果的人有真正的定力,名闻利养、挑拨离间,甚至打骂,都憾不动他的心,激不出他一句恶言,更不要想看到他有凶恶的声色,因为已没有三毒蛇作怪了。
证果的人已得到真正的智慧,无论什么事情他一听就明白了,任何问题到他手中无不迎刃而解。任何人他一见面就能知道他的根性,你再会作伪也逃不过他的明眼。一个开悟证果的修行人,他就像晴空的旭日,万里无云的明月,天池的春水,朝露下的碧莲花,他的心中、眼中、口中,永远没有恶人、恶事、恶语,只要能见到他、亲近他,不必疾言厉色,立刻就能令善人成圣人,恶人变好人;证果的人他就有如是的感召力,但是他还是如同常人一样的生活。
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凡事都不要推诿,要肩负起复兴佛教的重担。不要说甚么末法时代不要修行了!那你们又为什么要来信佛教?甚至还别爱辞亲来出家?这不是自己欺骗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吗?这简直是颠倒糊涂,佛教中的败类、罪人!
我曾发如是愿:我到甚么地方,那地方一定要有正法住世,我不允许有末法。佛当年虽然曾经慨叹过将来会有末法时代,但此乃因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末法,当然也可以仰赖人为的力量,转末法,而成正法。如果每个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都能依教奉行,勤修种种行门,遵守佛说的戒律生活,依照佛说的经典行持,明白佛说的道理,和祖师们阐扬的理论切实去做,一切都遵照经律论指示以总持,那里还会有末法?那里还会不开悟证果?假设你不依照如上所说去做,背道而行,好吃懒做、到处攀缘、贪名好利、造大庙图享受,那么不成末法时代才怪呢!
我们为求无上道而宁舍生命。把生命都不要了来光大佛教,改进佛教。佛教经过了漫长的时代潮流,难免有些地方不适用于众生,我们要用善巧方便,斟酌改善,这才是每个佛弟子应该积极从事的要务,尤其是出家人更应该知道,不容掉以轻心。
讲到这儿,我想有人一定会有疑问,为什么没有贪嗔痴的人,就是证果的人?现在我把贪嗔痴的重点,以最通俗而易明白的事相说给大家听。所谓贪心,就是欲念,淫欲之心。没有了贪心,就是断了欲念;没有了欲念,就是没有淫欲的心。男女两方见面接触,互不生此妄想,不仅此念不生,就连生理上都不生一点反应,男女根也不动了,这才是真的断了欲念,息了贪心。
诸位!你们不要惊奇我说得这样坦白彻底,因为千经万论,三藏十二部,到究竟处经典都是讲这个问题。要是没有这个‘欲’的问题,什么经典都不必要了,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如’了。就因为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才要修行。倘若你不能断欲去爱,你就是出家了八万个大劫,也只是在佛教里混光阴、吃造业饭。若能断欲去爱、除淫心,才真是没有贪心,没有贪就没有烦恼。
要甚么时候才能把贪心断灭呢?必须要破无明,才能断除贪心。菩萨修行所以勇猛精进的缘故,就是为了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达到等觉果位时,才把尘沙无明断尽,证得佛果。贪心在三毒中是最毒、最难断尽的。我们初发心修行,最障碍我们用功的,就是男贪女、女贪男的淫欲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想不除淫心而能成道,就像蒸沙欲想它成饭一样,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我再说嗔心。嗔心也是烦恼,没有了嗔心,并不是就没有烦恼了,而是以修行的功夫,把烦恼转变为菩提心,把无明火变成智慧水,用智慧水来灌溉菩提芽,将来结个菩提佛果。若是无明火不灭,智慧水不生,就没有菩提果成就。
诸位!希望你们特别注意听,牢牢的记在八识田中随时受用。同时反省自己学佛多年,听经、拜佛、诵咒、坐禅,日日都在精进,为什么还没有达到断欲的工夫?做不到,就应该加紧勤修戒定慧。即使已达到了断欲的程度,仍然应该勤修戒定慧。你们听《华严经》,每一品上面都是讲菩萨在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而不忘修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事实。菩萨不惜生命,到处教化众生,从不厌倦,从不休息,也从不退转。我们才出家几天,就想贪图享受,这真是佛教中的可怜愍者、颠倒众生、末法的种子。
凡为佛教徒,都应以佛教之兴衰为己任,尤以出家弟子,更应担当起大责任。人人有如此的抱负,何愁佛教不发扬光大!就因为互相推诿,关起门来自图扩张,发展一己的势力,作自封三齐王的教皇,把整个佛教的兴衰,放在脑后,说风凉话,你看著我,我看著他。所谓‘龙多失靠’,又如俗话说:‘蹶拐李,把眼挤,你看我,我看你。不是我的事,抛开自有他人理。’人人抱著这种观念向后退,于是把佛教弄得死气沉沉,还说甚么这是末法时代呀!其实这都是因为人人的自私心作祟。不修行,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在佛事上下功夫,反而懒惰、退缩,充分的贪嗔痴,这才是促使佛法沦为末法的致命伤。
诸位善信!我们既明白这个关键,希望大家为佛事尽心尽力护持。为了自救自度,要勇猛精进学习佛法。大家同心协力令佛教一天比一天的兴盛、光大,让正法能长住于世,如佛在世一样的光辉。
说到修行,我觉得出家人第一不要到处攀缘权贵富人,第二不要常常向外化缘,第三不要事事向人求缘。金山禅寺里有幅对联:‘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以这三大宗旨,作为我们修行的座右铭。我希望所有的出家弟子,都能赞同这宗旨,而且能互相勉励一定切实做到。再者,我们还共同立下三大信愿:
一、舍命为佛事:我们既身为佛教徒,而且又出了家,不能眼看佛教衰落,受人轻视。宁舍生命也要令佛教重光,以正法来拯救这残酷的世界,让众生能有和平安乐的生活。
二、造命为本事:我们本是个凡夫俗子,但我们可以把这个凡夫俗子改造成为圣人。古人说:‘君子有造命之学,命由我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老子的话,如果觉得有道理,也可拿来作参考。没有道理的话,不必执著于说话的人。
三、正命为僧事:太虚大师说:‘正命为僧事。’所谓的正命,并不是指流血牺牲人的性命,乃是改革之意。丛林中流传下来的一切清规,好的固然应该保留,但有些陋规,或者有的已不适应于今世,我们也可以根据事实的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一番。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何必死守著一成不变呢?把过去一些毛病,当除的都除掉,有些不正确的理论,都把它改正。
总之,一切有关佛教兴盛的事,一定要力求进步,不能再因循茍且,迟延不决了。以‘即事明理,明理即事’为原则,‘推行祖师一脉心传’。人人切切实实去做,话只须说两分,事做到三分,信得过自己,别人一定会跟著来。这样既尽到出家的本分,佛教也因此振兴,末法自然变为正法了。我要肯定的说:‘有一天金山禅寺,就有一天正法住世。’现在佛教初来西方国家,需要的是正法,需要的是证果圣人,所以我们要赶快造就证果的圣人。凡为佛的弟子,不论在家出家,都要立志发愿做圣人。
我当初来美国时,曾发下很大的愿心:我到西方来做什么?
我要来做一个塑造师,我要来塑造活佛、塑造活菩萨、塑造活祖师。
过去的已不济事了,现在要造活的来济世救人。我还要把整个世界的众生都变为活佛、活菩萨、活祖师。
有人说我办不到,这愿心发的太狂,我认为一定办得到。我若不把整个世界的众生都变成活佛、活菩萨、活祖师,我就永远不成佛。只成个光杆子的佛有甚么意思?现在,我就是积极的做这个工作,你们信也好,不信也好,我就朝著这个目标做。你们不是看见我已度了不少的西方男女青年入佛门了吗?最难度的美国男女青年,他们不是剃除须发出家了吗?这才是个开始,不足为奇,所有众生他们都会接踵而来到佛的座下,入佛之家。
我想有人一定会怀疑:没有烦恼就会成圣人吗?是的,可是烦恼不容易断,所以普贤菩萨都曾说过:‘....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但是我们可以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尽、虚空无尽、烦恼无尽,然而我们的愿力也可无尽。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要求得一切种智、一切智、如佛的上妙智慧,以般若智慧破无明、息三毒,转烦恼为菩提,成大智慧,那时就没有烦恼,都成圣人。
无明火究竟是甚么?很简单、很干脆的说,就是男贪女爱的淫欲心。这种心念一动,连自己都莫名其妙,无法阻止。所以许多人常在这种糊里糊涂之下,做出糊涂事,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无法挽救。当异性相爱的时候,你如去问他们,你为什么要爱她呢?她为什么要爱你呢?他们一定回答你说:‘我不知道。’这就是无明。希望每个出家人都能断欲去爱,在修持上多用功,共勉之!
光明佛坛【gmfotan】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强力推荐】&修道的上等根器,需具备八种品质
修道的上等根器,需具备八种品质
法王如意宝
现在的修行人很多都在说:我已经得了无上大法,怎么还没开悟?过去的人开悟怎么就那么快?问题就出在:根基不成熟上。我们成就佛道必须具有优良的根器,这就叫做“品质”。比如,要造就真金、美玉,必须要有好的材料。也就是说,首先要开采到上好的玉石做原料,再经过反复地打磨、切磋、雕琢,才能成为美玉。如果材料不行,再怎么加工也没办法成品。
修行没有进步,其实这就是因为没打好基础。你去看看自己的心上,还存在多少障碍?这些障碍在被清除之前,你的气脉上面,必定有很多染污的气。现在,这些都没有调整过来,以至于心上面连一个相对稳定、喜悦、清净的状态都没有。所以,现在必须要看清楚,自己目前处在什么阶段,要切切实实地在基础的做人上面,修好。
我们成就佛道必须具有优良的根器,这就叫做“品质”。比如,要造就真金、美玉,必须要有好的材料,也就是说,首先要开采到上好的玉石做原料,再经过反复地打磨、切磋、雕琢,才能成为美玉。如果材料不行,再怎么加工也没办法成品。
就像古语中所说:“朽木不可雕也”。因为不是好材料。所以,暂时没办法塑造。因此,现在不是急于求成之时。所谓“欲速则不达”,而是必须使自己具备修道的根器,也就是首先需要完善自己的品德。
在这里,法王讲到了人品贤善的八项要求:一、心善;二、少谄;三、少诳;四、温良;五、虑远;六、稳重;七、量大;八、识广。
要成就佛果,必须要具有修解脱道、修菩萨道、修密乘道的种性,而这个种性无非就是指你心上的品质。也就是指:心善、心直、心温、心远、心稳、心大、心广。当你这个人的秉赋已经有了这些美德时,再结合各种佛法的修持,就能够顺利地成就道果功德。也就是有了这个如真金、美玉般的人品后,加上修法的锻造,就决定会有大的成就。
我们只要对于这些品质一项一项地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这的确跟我们修行的成败息息相关。如果你已经具备那些素质,你就堪受各种正法。就像是一个器皿,器的容量大,它纳受的也就多;器的质地坚固,它使用的时间也会长久;器足够开放,它就能够不断地容纳……所以,古人也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成办事业,工具必须足够锐利,也就是所依必须要好。
要想在世间法方面,成就一种不朽的功勋,一种伟大的事业,仰仗的就是这千古难得的人品。如果你依靠这贤善的人品趋入佛法,那就会具有强大的造就力、吸收力和开发力等。因此,当人的根器成熟时,一旦与佛法接触,就能很快地获得成就。
当今时代,有许多人虽然学佛时间很长,可是却不见有多大的成就,问题就出在根基不成熟上。而过去的大德,比如:六祖,从没读过书,一字不识,在广东边方地带,以卖柴为生,孝养老母。但他的成就极快,仅仅依靠两个半卷的《金刚经》就成为了一代祖师。
我们可以观察历史上成就的大德,就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过去所说的:有真儒,才有真佛。在世间,是忠臣孝子。出家,就是高僧祖师。这就是因为他的品质已经成熟,用在世间,他能做忠臣、良相,用在出世间就可以成为祖师、高僧。也就是说,当你的心上具足这八种品德时,就已经有了成就佛法的基本素质。
在菩提心的教授引导中,也是反复强调:菩提心是无边广大菩萨万行的一个根本支点,整个大乘佛道唯一由菩提心来支撑。所以,最开始不必要在其他法上下很多功夫。首先把菩提心的刀磨锋利,再去砍的时候就会非常便利、快捷了。如果这把刀不锋利,效率就会很低,是什么都砍不动的。同样的道理,人品素养一旦完备,就会跟佛法非常的相近。那个东西一来了之后,就会毫无障碍地出现“点铁成金”之效,顿时能使你的心升华,在道位上迅速升进。过去汉地由于有“儒、道”两家的深厚基础,佛法传入之时,人们已经具备“舍生取义、慷慨成仁”等的优良品德,念念为天下着想,他有这样的心量。所以,当接触到大乘佛法之时,就很容易得以升华,成为菩萨。
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要知道这八项品德为什么如此重要?它们与后面修法的关系是什么?这样心里明白后,就能够按照人品的要求,时时刻刻培养、完善,建立好做人的基础。也就是所谓的“人成,即佛成”,在做人上能够成功,那么学佛确实是非常稳当的。不论你修什么法都很容易成就,这就是因为根器已经成熟。
下面我们对这八种品质一项项的进行分析:
第一、心善
如果具有心地善良的品质,那么,修大乘法就会非常快。比如: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他只需要扩大、提升,就能很快修上去。因为在他世间做人的时候,已经养成了这种利益别人、贤善的品性。也就是他已经拥有很深厚的善根,很纯熟的善种性,只是范围较小而已。但他已经训练好利益别人的心,无论是对于自己的父母、兄弟,还是同学、同事,包括在他身边各种各样的人,他都知道怎么发自内心的用善心去帮助别人,他愿意把好的给他人,自己吃亏;他是以他人的安乐而欢喜,以他人受痛苦而难过……这样的根性很契合大乘道。所以,他一入到大乘道,善根就像遇到甘露一般,在短时间内得以成熟。
第二、少谄
如果具有少谄、少诳的德行,也就是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秉着一颗正直的心,不会为了骗取名利,作各种虚伪、狡诈的心态、语言、行为。
由于他的秉性上面,已经有了正直,谄诳的心很少。当然,要说绝对没有是不可能的。因为凡夫毕竟有我执,还会在乎自己的面子,这样在不经意之间也会矫饰、掩饰,也会偶尔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一些行为,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他这方面的习气很薄。相比而言,正直的善根就很强。
所以,他在学佛之前,就具备正直的品德,当一学到佛法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跟真如相应。也就是像《维摩诘经》中说的那样:“直心是道场。”平时“心如弦直”,就像一张弓的弦一样,没有弯弯曲曲的地方。意思是他的心很单纯,从来不会脑子里转三个弯再跟别人说话,或者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然后特意做出某种表情、动作来迎合对方。
如果我们心里谄曲比较少,心就很正直,这样,在法的相应上,也就会很直。禅宗有个婆子,以“蓦直去”为导师,就是深得佛法的精髓。所以,心地正直,容易相应真如;心地谄诳,则难以入道。
其实,人的心态、行为和气脉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一念一行上,就能看得出你是什么气氛,到了什么程度。若是还没到那个程度,即使你得受再大的法也难起作用。而到了那个程度,一点就燃烧了。
谄诳心很重的人,心里有很多委婉曲折,围绕心轮外的脉,纠缠得就很多,这样就会非常难解开。在那种心态的控制下,与甚深的佛法根本就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真正的大成就者都能够观机,知道你火候有没有成熟。当你火候已经很成熟的时候,也就是说你的人品已经修得非常好,内在的德行非常充实、光辉。这时候,再学任何佛法都非常快,样样都堪能。比如:让他受戒,他能守持清净;让他修行,他能昼夜勤恳;让他祈祷佛菩萨,他很精诚,很快能得到感应……所以,在方方面面他都能与上上的法相应。
比如说,修道成仙的吕洞宾被称为“纯阳子”,因为他的心已经修到了纯阳的地步,没有一点阴暗。他在道家,就是个仙才,修到了道家最高的果位。后来,他到黄龙禅师面前。经黄龙禅师一指点,他就开悟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修道上最关键的问题。意思是说,我们往往忽略了前面的基础。也就是说:你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一步就什么都跨越过去了。就像是常常讲的三个半包子的故事,必需要吃完前三个包子。到最后半个的时候,才能吃饱。你不能说,我只要吃最后半个包子,就能饱。
所以说,你首先要在人品上,尽可能地修圆满。你在这方面越是得力,趋入到佛法中,进展的就越快。就像刚才的比喻所说的那样,刀一定要磨快,也就是你的根器要好,等到工具磨好,再用的时候,就可以“快刀斩乱麻”了。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有前面的基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把前面的基础培养好了,那么他一放上去,他就起作用了,就像是水已经到了九十多度,再加热一下,它就能沸腾了。而你如果还是一块冰,那就要不断地加温。
再回过来讲一点:
“谄诳”,就是在名利心的驱使下,由愚痴和贪心相结合,造成的心理扭曲。
现在,我们就是要通过严格辨别,在“义”和“利”上能分得清楚,在因果律上非常严明,才能杜绝谄诳之心。作为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要想出离世俗、修菩提心,获得自在,成为圣贤,更应当要重“义”。因为大乘道上的一切所行,唯是利他,这样只有亲“义”才能与法相合,与道相应。但若是名利心很强,那就没办法与大乘佛法相合了。
因为学习大乘佛法,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为了利益众生而舍弃自己的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的一切,在在处处都是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担负的就是普度众生成佛的重任。完全是出于一种无条件的奉献,而不可以去违背菩萨戒。一切菩萨戒的中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到达究竟的佛果而誓愿成佛。
所以,要想从普通人的心升华到菩提心上,一定要有上上的善根做基础。因为菩提心是一种极为伟大、无私的心,完全是以悲心救世的心。而如果自己心上,自私自利的气氛太重,为了捞名利去做各种虚假的手段,念念追求就是“我”的利益、“我”的面子等等,这样的心已经完全局限在一种我执、名利的污浊气氛里,怎么可能跟这个高尚、纯洁、无私的菩提心靠拢呢?不必说菩提心,就连与出离心接近一点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出离心就是要看空这一切,要从这个世俗的圈子里跳出来。
大家要知道,首先一定是要把自己内在的德行修圆满。如果自己在德行上都有亏欠,就像是一个裂开的容器,怎么可能装狮子乳呢?所以一开始就必须把这个容器补完整、补牢固,你才可能承受佛法的甘露。你缺一项德,就代表你心的容器上已经出现一个裂缝,而在这些裂缝中,有些裂得大,有些裂得小,有的具有缺口,有的存在污垢。所以,现在就是要把人品修好,成为一个好根器,这是最重要的。
过去古人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在学佛之前,就有相当好的儒家、道家的基础,所以一转入佛门,就能很快成就。比如说,过去的人在世间学的是圣贤之道,是所谓的“孔、孟、老、庄”,而我们现在学的是数、理、化,是音、体、美,全是这些外在的知识,自己心上的素质就很薄弱了,有很多品德上的欠缺。
所以,大家一定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现在很多人都是30多岁才开始学佛。在此之前,不仅没怎么培养好的品质,反倒是熏染了各种各样恶劣的习性。比如: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浮躁、轻慢、狂傲,个人主义等等,所以,内在深处有的就是竞争心、虚荣心、狡诈心、放逸心、散乱心等,这些都是心中的毒素。
有了一种不好的品性,在身心气脉上就会相应的出现一种不好的现象,这样的心念起得越多,你的气脉就会越乱,要调整好的难度就越大,要开发出本性的功德更是难上加难了。
现在的修行人很多都在说:我已经得了无上大法,怎么还不开悟?过去的人开悟怎么就那么快?
其实,这就是因为没打好基础,你去看看自己的心上还存在多少障碍,这些障碍在被清除之前,你的气脉上面必定有很多染污的气。现在这些都没有调整过来,以至于心上面连一个相对稳定、喜悦、清净的状态都没有。所以,现在必须要看清楚自己目前处在什么阶段,要切切实实地在基础的做人上面修好。
古时候的人都读《孟子》,基本上都懂得义、利之别。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是我所想要的,当两者不可兼得时,我宁可舍生而取义。)”这就能看得出古代圣贤的情操,他就有这种气节。而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后,出现了多少的能人志士、忠臣孝子,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硬是在义、利当头的时候,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全大义,而绝不取利,不会有一分苟且之心。不像我们现在,都是受到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就不管什么义,唯是一个“利”字当头,为了得到利,不惜做出一切伤天害理的事。像这样,自己的心已经变成一个禽兽的心、一个妖魔的心,这样的气氛不要说成佛,连成仙升天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现在我们就是要改造自己的心。学佛就是学成一个大觉悟的心,要跟佛一样。不是让这个身体变成佛,而是要你的心量、意境跟佛一样。所以,如果这个心上的素养没有提升,那学佛是不可能相应的。
在这里有一个客观的指标,你依照它去衡量自己的心态,就知道自己处在四圣、六凡的哪一个阶位里面。而不是凭外在一张证书或者去参加个什么仪式,就飞跃成一个似乎比祖师大德还要了不起的人。这里依靠的就是心上的指标,你觉得欺骗别人可以,但在这明确的指标面前,欺天、欺地、欺骗因果能做得到吗?你只要扪心自问,返照自心就会明白的。
1、如果你这颗心卑鄙、残酷,那就与鬼和畜生一样。
2、如果你的心能够相对地有一些光明、自在,那就是人天的景象。
3、如果你的心已经离尘脱染,一心趣向解脱,那就是趣向出世间道的心。
4、如果你心里已经具备了出离意乐,念念住于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上,那就是声闻缘觉的心。
5、如果你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着想,有了大菩提心,一切行为与从前完全不同,在在处处都在行持由六度四摄所含摄的无量菩提行海,那你的心就成了菩萨的心。
6、如果你已经大彻大悟、证得了自心原本就是如来正等觉,那你的心就是佛心。
所以,这是根本没办法弄虚作假的。
所以,学佛的起点就是时时处处改造自己的思想,要在这颗心上除旧换新,这就是内在心里的革命,这个革命工作要一直做到成佛为止。
而我们现在既然作为一个人,那就要尽人道之事。也就是要把那些阴暗方面的心全部淘汰掉,从而将它转换为阳性,就像吕洞宾成仙之前,首先变成纯阳之体那样。也就是说,要将自己心中一切的污浊、见不得人、具破坏性、懒惰、放逸、残暴、虚伪等的这些阴暗面全部清除干净。这样一来,你就转成纯阳之体。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成就三乘的道果功德。
这也就像《佛说十善业道经》中讲的那样:“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所以,现在就是要努力地去完善、弥补我们的心。应该怎么去做呢?就像先前所说那样,首先要铲除你心中一切阴暗、不正的心理,这样你才能脱出恶趣,得到人天一个相对光明、自在的体。之后,再从这个基础上,由人而转为天,由天而转为圣,由圣而转为佛,处处都是在心上要转变。如果最开始在好人的品质上面都不具足,那么后面的一切都不可能出生。这样才明白,原来佛是由人做成的。那么,佛必然是要由我这个人身做成的,而人身必然是从我这颗心上做成的,也就是首先必须具备基本做人的贤善品德。有了这个基础,我才能够升华,没有这个基础,我就升华不了。
所以,在菩提道上一级一级的转化过程中,如果你的身心还是那么的污浊,有那么多的阴暗,连一个最初步的转化也没能完成,却一心盼望着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方式,突然就得到一个最高的成就,这是完全不符合现实的。
因此,每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首先就是要有可怜自己的心,而不是狂傲之心。可怜自己,就是想:我现在是这样子的一个恶人,我要是再不好好修行,不说获得什么高的成就,恐怕连人身都保不住!你能意识到这点,能很客观地看清自己,就会发自内心的想要改正。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会开始在你最贴近、最切实的地方——心上,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等全部改掉。
学佛的人,往往看轻了做人。所以,最终一事无成。他认为学佛和做人是两件事,其实离开了世上一切的人、事等,也再没什么佛法了。一定要做好了人,才有佛法。因为你现在就处在人的位置上,最现实的,就是你一切时处的心心念念,在面对一切人,面对一切事的时候,你是怎么起心动念,是怎么造作的?这就是你当前的业,离开这个,你还能有什么行持?既然处在人世间做人,首先一定要具备一个人的品德。
成佛之道,是非常漫长的。要从一个凡夫修到成佛,中间有很多过程,需要一步步地完成。那在这段时间里,就必须要有稳重的品德。有了稳重,具有那种“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毅力,这种人终究是会成功的。如果不稳重,半途而废,就像烧水才烧到五十度,又冷下来。冷到二十度,再继续烧。烧了三十度,又冷下来。这样烧烧停停、停停烧烧,就永远都烧不开。如果有很坚固的稳重的品德,他就能把握得住,能做到始终安住在正法上,那是长年累月、有条不紊地按次第进行,初善、中善、后善。这样到一定的量时,自然会凝结成一股力量。最终,会由量变达到质变。
稳重是指我们的心有一种把持的力量,能完全控制好身、口、意,不折不扣的、如理如量的来进行,在闻、思、修的每个地方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才闻有闻的成就,思有思的成就,修有修的成就。这样具有稳重的品德,就显得极其重要。
很多人看起来也很聪明,但是没有稳重的品德,不能长期坚持。结果,都成了半途而废。在初步的阶段,就已经放弃了。所以,没办法成就。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到,稳重的品德对于修道有多么重要。比如:“打一个七”要想有收获,也要求在七天里全身心投入在所修上,时刻不离,不能轻浮散动。否则,是没办法修成的。
你从这里去体会,这个菩提道上要完成持戒、闻思修等等,哪一样能够离开稳重的品德呢?别解脱戒要尽形寿持,菩萨戒要生生世世持,如果没有稳重的品德,这个戒律就没办法时时处处去坚守啊!
再说,真正要得到大乘圆满的见解,这里面又有多少事情要做!这不是像想象那么容易的。我们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必须拿出一颗诚心,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今天是这么做,明天还是这么做,后天还是这么做,天天都这么做。不会因为天气、身体、外在的五欲六尘、世俗的人情世故,而有动摇。不稳重的人,那是“墙头草,随风倒”,遇到东边的缘,就跑到了东边。遇到西边的缘,又跑到了西边。这样,怎么能完成闻、思、修呢?
刚才说了,就是一个正见上的问题,这并不是二、三个月能完成的。这是从最初很无知的状态,被接引到佛教里。这以后,第一步就是重新建立见解,要把过去心里染上的种种邪见,逐渐地洗掉。排毒的过程也是相当艰巨的,需要认真地缘着教法,一点一点地熏陶、理解。然后原先的见解就会被排掉,心中换成很清净的见解。而且见地会一步一步地提升,越来越圆满。像对世俗的法怎么认识苦、无常,又怎么认识人无我、法无我、如来藏,方方面面都要打开来,最终要开启一个圆见。
这件事,从一开始着手,到最终完成,按照一个人的根器、因缘,必须要走这么一段过程。如果他没有稳重的品德,不能长年持久地努力,而把身心的力量分散在其他地方,这样是终究无法完成的。有很多人学到后面,都成了灰溜溜的状态,这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他的品德有欠缺。所以,根器大,成就才大。根器小,成就就小。不是根器,就没有成就。
古代开悟的大禅师,像南阳慧忠国师,他在六祖那里得受心印之后,住在南阳白崖山40多年不下山。利踪禅师也是住在子湖45年不下山。从朗禅师住山期间,30年不出雷池一步。慧朗禅师住在潭州招提寺,30年不出门一步。大同禅师住在投子山30年。南泉禅师在池阳30多年不下山。大家读过《坛经》都知道,六祖大悟之后,在猎人堆里15年长养圣胎。如果没有这样的持重,怎么会有大成就呢?
不论什么事都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够成熟。比如:十月怀胎,如果在母亲胎里有很好的孕育,时间上都满足了,生下来的身体就很好。如果孕育的时间不够,六、七个月就生下来,那要么夭折,要么多病,就长不健全,这也就是“欲速则不达”的意思。孕育、培养的时间没有到量,就难以成就。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渐渐积累而成功的。比如:世间法上,学做木匠都要三年才毕业,何况学无上的大道呢?按照次第来的话,初开悟以后,一般都要闭关很多年,实际已经保到了圆熟,在境界里不会走作,才能放任,这也就是大器晚成的意思。如果没有稳重的品格,长期地养育,就很难有高深的成就。因为在还没成熟的阶段,就已经过早地放弃,结果不能圆满。
下面讲不稳重在现代人身、语、意上的具体体现。
身不稳重的表现
上网、逛街、搞一些聚会庆宴活动、跑道场、节假日说是朝山,其实就是旅游。看看我们学院道友,到冬天假期时,下山的人有多少,一看就明白。也许有些人会说:我身体不好、家里有事、要办身份证……总之,是不是真实的理由呢?反正现在下去的人是越来越多。作为修道人,身体都定不下来,心能安住在法上吗?
语不稳重的表现
现代人喜欢信口开河乱评论,尤其在网上,到处都可以随便评论几句,反正说话不必负责,先说几句个人的看法,图个口快。
而且现代人喜欢说一些偷换概念、颠倒安立的语言,就觉得说这样的话很时髦,说起来有时代感。比如:“走我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其实这是我行我素的一种无愧的心理,而很多人就喜欢说这样的话。这就是随喜邪说,语言不稳重。又比如:在大众场合中,有一种自我表现或不甘示弱的心理,总要发表一点别出心裁的观点,不然我在这个场合里不说两句特别的话,自己就不会被大众吸引、不会成为一个焦点、好像没有自己的位置。其实,这是哗众取宠的心态,也是语不稳重的表现。
我们学佛人要有语言稳重的品德。语言是心志的表白,语言不乱说,才能保证心地的真诚。所以,平时口里话要少。如果一定要说,当顺理成章地说,不能随意乱说。
意不稳重的表现
就是想法变得很快,一会儿觉得闻、思很重要,就开始学大经大论。一会儿又觉得人生短暂,还是实修吧。于是,又放下闻、思;要么早上的打算,到上午就变卦了。缘着外面十种境界,就能冒出十种想法。所以,要断外缘。不断外缘,就会心猿意马,不停地想东想西。有十种境界,就有十种想法牵引身、口的力量;有二十种境界,就有二十种想法牵引身、口的力量……这样多头意识太强了,心就住不了。
意稳重就是要好好管理你的心,不要对贪、嗔、痴的境,多起念。以上虽然分开来讲了身、语、意三种不稳重,归在根源上,只是一个意不稳重。所以,要时时管好自己的心。
虑远也是讲一个人的素质,他看问题非常远,不只是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眼光很远的人,就不是看小事了,就跟天空中的雄鹰,视野非常之远。所以,能展翅高飞。而一只小老鼠,就只是在很小的一个范围里活动。如果是这样的“鼠目寸光”,就只考虑很短浅的现实名利和眼前的享受,这样怎么能成道呢?
所以,成道是要有根器的。他是“薄帝王将相而不为”,就是要有那么大的心。这为什么呢?就因为着眼点不同。如果眼光远大,这个短浅的利益,看起来就没什么意义;如果眼光不远大,就会把现在的一些小事看得无比重要,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这上面,也就没有大的作为。
这里,要好好检查自己的心:平时是不是有一种长远的考虑,还是胸无大志?只是想到今天搞个吃的、明天看大片、后天逛一个街、再后天到哪个地方去旅游一下。这样子是不会成就的。
一个心无远虑的人,他只考虑今生现实的利益,根本不会想到后世、解脱、成佛;而今生,也只是想到眼前短短的这几年;在这几年中,也只是想自己的吃穿享受的五欲问题。
其实,这样没有远虑的人,三士道都入不了。因为从上士道来说,菩提心是给予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从时间上说,是尽未来际;从空间上说,是十方法界;从对象上说,是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中士道,是要自己从轮回中解脱,得到永远的涅槃乐。下士道,也要考虑来世的利益。这样一观察,发现自己是个没有入道的人。尽管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心上,一点法的内涵也没有。这就是缺少远虑的品质。
所以,人的素质不一样,就造就他的行为、愿力、德相、成就都不一样。古人就看器量,如果他的器量很宏大,那这个人就是可造之才,好好培养,一定会有成就;如果器量小,成就就很有限。所以,一切都是唯心。
“温良”,就是对待任何人的态度要好。不论跟什么人相处,既不要冷若冰霜,也不要热情似火。太冷了,别人会感觉不好接触,距离就很远,心和心没办法沟通;太热了,有意的热情也是过分的负担。如果有温良的品行,人家接触起来会很舒服,会感觉很温暖,有一种依靠。温良也是一种中道,很自然、不过分,在哪里都能和别人相处得来。别人也感觉到和你在一起很合适,这样关系也会长久。
“量大”,就是心量很大,能够包容。
就好比在一座十层的高楼上,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这一切都是在你心中显现。以因缘和合,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显现。量大的人,这一切他都能容得下,都能看得惯;量小的人,就以自己的主意为主,想让其他东西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这样就容不得人、容不得事,常常会生烦恼。万法各有自己的法位,香就住在香的法位上,臭就住在臭的法位上。如果你硬要使香变成臭,使臭变香,那是自己不懂道理。所以,在我们的心前,确实有千差万别的显现。量大的人再多的事情,他都能容得下,他不会太在意。
比如:你只容得下香,容不下臭,硬要把它排斥出去,那是不是全世界的厕所都要排斥出去呢?这也不可能的。如果只喜欢吃这种味道,而排斥其他,那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口味,这也无法排除。就像这样,能很开明通达,世上的人是千头千面,各有各的性情、习惯、爱好,世上的事物,也是不断随着因缘而发生。在佛教里面,也是各宗各派、各种法门。这些都是随着自身的因缘而显现的。
量小就局限在一个地方,一旦不符合他的意思,就会生很大的嗔心。所以,无法包容人。就像一个器皿,量很小,它包容的就小,最后成就也小;量很大,包容就大,心就很大,福德也大,事业也大。所以,心量的大小,决定成就的大小,决定人生境界的大小。
在人的品质上,量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量大的人,他什么事情都不挂在心上,乐呵呵的,什么都看得惯,什么都能包容,他有一种豁达大肚的气度。量小的人,就处处看不惯,一挂在什么上就想不通,包容不了,过不去。这样会很难修大法。
&“识广”,就是见识面要很宽广。
我们在什么事情上不能通达,就是在那里愚痴,做起来就会有障碍。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拓宽自己的见识面,这样方方面面才能圆通。
比如:同样两个人,一个人见识面广,心境开阔,处理事情就很灵活,对未来的设想也很远大。见识小的人,通常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就像穷山沟里的人,见识狭窄,他的想法也会很小。这都是人的品质问题。
修道就是靠这八种品质。八种品质培养好了,就是上等的材料,这样学佛是相当快的。无论是持戒或修法都很容易上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等根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