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在家杀手信徒第三季的布施之道

布施仪式怎么样_百度知道
布施仪式怎么样
我有更好的答案
清晨的布施确实很壮观,年轻的僧侣在信徒的虔诚供奉下,依然变成了一道风景……
采纳率:6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在家佛教居士如何修行(修行篇)
在家佛教居士如何修行
&&&&&&&&&&&&&&&
【修行篇】
1、学佛为什么要皈依?皈依三宝有什么好处?
答:(1)、学佛如果不经过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遇到紧要关头,他们会说:“我还不是佛教徒,我还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来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语、顺手牵羊等恶业和恶习,他们会原谅自己,更不会防范于未然。如果皈依三宝后,自己会做自我的约束、警惕和警策,也会受到师长和同修等善知识的鼓励,因为有督促与规劝,所以在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
(2)、皈依三宝的好处,可说实在太多了。简言之: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究竟乐(涅槃寂静)。
综合起来,约有八种:一、成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础;三、减轻业障;四、能积广大的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鬼神)均不能扰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道。
如《优婆塞戒经》说:人皈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皈依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
2、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有何差别?
答: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差别如下:
出家以出离心为本,割爱辞亲,一心慕道,有了淡泊的出世性格,再入世作利益众生的事业;在家以增上心(增益福慧二资粮)为本,从家庭爱染中,渐渐培养出离心。
出家修行重于福慧双修,且依闻思修入禅定得;在家修行以修福为主,以慧为辅,依喜、舍结缘,培植福德。出家以寺庙僧团安居、共住清净为主;在家则依家庭眷属、五欲和乐为要。
出家以弘法利生、自觉觉他为主;在家则以喜舍布施、护寺护教为主。
3、已婚的居士想出家,该怎么办?
答:出家是信佛者选择的一种修行方式,无论未婚、已婚,均可出家,
按照佛教传统及现行国家政策,准备出家者,应妥善处理家庭、经济、工作等有关事宜,如:办妥离婚手续、工作上无遗留经济问题等,随后即可向寺庙申请出家,并在寺庙接受考查,期满一年,后方充许剃度出家。
已婚的居士出家,必须慎重抉择,不可轻率行事。从实践经验看,许多已婚的居士要出家,大都是因为家庭、婚姻矛盾或工作挫折,一时冲动而非冷静的理性选择。因此,出家后并不适宜寺庙生活,个别人最后还是以还俗告终。
故想出家的已婚居士,应冷静一段时间,观察自己内心是为信仰出家,还是负气之举。另外,如果对寺庙生活陌生者,更应循序渐进地了解、实践以后,再做决定。
4、如何佛化家庭?
答:所谓佛化家庭,即已皈依佛教的居士,以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全体家庭成员学佛,从而使佛教理念,成为全家的行动指南和准则,这就是佛化家庭。建立佛化家庭,能提升人的品质,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其积极意义在于“以智慧照顾自己,以慈悲关怀别人”。
(1)佛化家庭要做到:敬养父母如三世诸佛;夫妇爱敬如诸上善人;爱护子女如母鸡护雏。在家居士生活的第一要务,便是建设和乐的家庭。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爱,敬与养,教与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尽了父母与子女的责任。
(2)、佛化家庭的经济收支:一是以正当职业谋取生活所需,尽量避免从事与五戒相违的职业;二是要量力而行布施,除生活之外的收入应:供养父母,周济亲友,供养三宝和救贫济苦。
(3)、社会生活:必须对上尊敬、对下谦虚、对左右平辈礼让,不论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对任何人不可有骄傲心和轻慢心,一律以尊重和礼貌对待,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对国家、政府应尽纳税人的义务和关心社会的责任,其目的是希望建立富强康乐、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
从净化人心进而净化社会,用佛法来帮助自己,用佛法来关怀社会,并且鼓励社会的大众爱护大众的社会。
5、全家中仅我一人学佛,该怎么办?
答∶如果全家之中,仅自己一人学佛,就应遵循“不妨碍他人生活的原则”行事,就如住在公共宿舍的情形一样,起居行事,决不可妨碍他人。要多替他人着想,互相体谅,互不相碍,否则,便容易引起家庭的口角。
切不可以为自己虔诚学佛了,就要别人来迁就自己,适宜自己,更不可强设佛坛,表现特殊,而招来家人的不满,年青人尤其应该注意这点。
一个人学佛,难免有些孤单,但这正好训练我们的心:一是学会适宜各种条件和环境;二是学习如何关爱他人;三是学习提升自己的心性,因而得到他人理解和赞赏。
总之,对学佛人而言,任何环境均可变成修行的道场。如果在家中尚得不到亲人的理解与支持,那又如何在社会上化度众生呢?
6、父母不信佛,劝他们反而被骂,请问该怎么做?
答:信佛或不信佛,均有因缘,不必因父母不学佛而过分烦恼。
做为已学佛的子女,当然可以成为父母学佛的助缘。但要有耐心,要运用善巧方便,不可勉强。
最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去感化他们。如果父母年岁大了,你一定要表现得比平常还要好,他就会觉得奇怪,你现在变得这么孝顺,跟过去不一样。你说这是佛教我这么做的,这样才能感动他,让他对佛法有好感,然后慢慢再劝他念佛。如果你所做的,他都不欢喜,你劝他念佛就非常困难。为了孝顺父母,你可以不必到佛堂,在家里念佛就好。如果出声念佛,他不欢喜,你就默念,一切要顺从父母。
如果他们始终不相信,也不必因此沮丧、怨恨,应一如既往,做好子女的本分,让父母怡养天年。
7、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答:学佛者应经常向社会及贫苦者布施。布施的基本原则是:
(1)、不自苦:应衡量现实的经济状况,不必存有与人比较的心态,只要随力布施,即使微分供养,也会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
(2)、不自恼:凡所有施,皆随喜随缘,不须为难勉强。
(3)、不后悔:布施后,不生起懊悔的心,不计算功德多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4)、有意义:布施就像播种,种子要落在肥沃的土地,才能有丰富的收获。选择一块具有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利益大众的福田,让每一分的布施,都能发挥无限的功用。
布施之道,除了不自苦、不自恼、不后悔、有意义之外,还要有欢喜心、恭敬心,懂得细水长流之道。此外,身体的礼敬、劳动服务;言语的赞美,传播正法;心意的随喜及智慧的贡献,并对于众生无畏的布施,给予信心、希望、方便,更是布施的真谛。
8、在家人禁欲有无过患?
答:有。因为佛教并不要求在家男女断除情欲,盲目禁欲,反而会带来诸多过患:
(1)、对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观念往往影响他们交友、择偶、婚配。不少学佛青年,在出家、结婚、独身的抉择上,举棋难定,不知不觉便成了大龄男女,往往错过了恋爱结婚的良机。
(2)、禁欲影响家庭和睦,有可能导致一方婚外情。对一般学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淫戒,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则会成障碍。作为一个居士,结婚之后有夫妻生活,这是正常的。不必因“学佛”而禁欲。更不可因禁欲的缘故,导致一方婚外情,而使家庭破裂。
(3)、禁欲有可能引发身心疾病。人若没有情欲,当然无须刻意培养,但若欲望已经产生,且是一种合理的需求,则应随缘满足它、疏导它,并在它的过程中思惟缘起;重点是不要压抑,更非放纵。有智慧,就能让我们心理平衡;定慧兼修,才能得到真正解脱。
结论:在家人对待性欲的合理态度应该是——随缘而不执着。
9、问:我学佛很用功,但其他人却说我越来越没人情味了,这是为什么?
答:这大概是因为你只顾自己“修行”,而忘记了身边的人。
修行是什么?就是修正错误,努力行善。通过修行,提升心性,得智慧,具大慈悲心、博爱心。如果越修越冷漠,则是偏离了方向。
佛教徒除了自身用功修行外,应该学会关爱身边的人,不能因自我修行,而淡漠了他人。
修行要成就,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
就智慧资粮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定、慧的修持来积累,而福德资粮的积累,却必须以众生为助缘而获得。佛经中说两种资粮,如同车的两个轮子一样,缺一不可,所以修行不是将自己封闭在黑屋子里,就可以完成的。在菩萨行的六度中,要求我们通过对他人行布施,自身持戒清净,能在人群中修忍辱,来培植我们的福德资粮.
对此,大乘佛教特别强调修行人与众生的关系,成就佛果与利益众生的关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花果。”本着这一理念,修行绝不是无视身边众生的存在,它必须是以利益众生,作为自己修行的前提,这才是大乘佛子的正确修行宗旨。
事实上,佛菩萨都是悲心深重,度众心切,最有人情味的博爱者,绝不是薄情寡义,只求自我解脱的自了汉。
10、问:我学佛之前婚姻并不如意;现有心与丈夫和好,但他则冷淡对待,当如何面对此事?
答:你可试着用下面三个原则去实践:
(1)、假使能改变环境和别人的话,那就改变环境及别人来契合我们!如果环境无法改变,那就只好训练自己以适应外缘──这是第一个原则。
(2)、人非草木,每个人都有情。所以不管别人对待我们怎样,仍当用原来的爱心继续善待他们,继续善待他们也许不见得有效,但至少比恶意对待会有效一点。毕竟,我们不能鼓励离婚与外遇。——这是第二个原则。
(3)、第三个原则,不妨藉着各种兴趣,以疏导自己的思想与感情,比方听音乐、爬山、运动、旅游等等。总之,在没有违背法律、道德的前提之下,将自己的情欲予以合情、合理、合法的发挥,以疏导化解婚姻烦恼。
【正见篇】
【家庭篇】
【疑难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在家信徒应注意什么
在家信徒就是没有剃度诡异的学佛弟子,他们对佛学很有兴趣,但又舍不得红尘的物质生活,所以才会成为在家信徒,他们普遍比较喜欢做善事,喜欢回报社会做贡献,因此佛教的昌盛和这些在家信徒是分不开的,那么在家信徒应注意什么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在家信徒,除了平常要时刻遵守五戒之外,还要对子女负责,应当尽力抚养和教育;而对于父母长辈,则应当孝顺尊敬,不得成为啃老族,不得浪费父母财产。如果你是一名学生,那么在学校就要尊敬老师,同时也要谨记他们的教诲,切不可辱骂教师,不可和同学起冲突,凡事都要多忍让,同时要按时上课以及完成学业。如果你是已婚男士,那么应当爱护妻子,对她忠贞不移,要保证她的幸福生活,千万不可吝啬,最好满足她不过分的要求;如果你是一名已婚妇女,那么应善维持家庭生计,亲切地接待来访的亲友,对丈夫要贤淑而有贞操,照顾丈夫的财产,热心而勤勉地作一个家庭的主妇。在面对亲友时,要抱有平等的态度,要经常关怀对方,对方有危机时,要尽力拯救;见面时也要则要保持亲切的态度,不可出卖朋友,不可为了利益破坏感情,以公平的方式分配共有的财物;遇到不幸,更当把他视作自己的忠实伙伴。如果你是公司领导,那么在面对下属时,一定要多温和一些,不要让他们过分工作,超支体力,应该多为他们的幸福设想而给与照顾;应给与适当的食物和费用;他们有了身体问题,要加以照料,并给予慰问,要许可他们有充分的休息。如果你是普通员工,那么在面对上司领导时,要保持适当的尊敬,在工作时要尽心尽力,不可偷鸡摸狗,浑水摸鱼;不要背后批评上司领导,更不可咒骂上司领导。只要做到这几点,在家信徒一样可以积累功德,让自己日渐完善,同时也能够让自己受人信任和爱戴,因此各位在家信徒切不可忘记佛教教诲,要时刻谨记这些法门才行。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
04-2904-0504-0604-0604-0604-06
[] [] [] [] [] [] [] [] [] []
最新文章排行榜职业生涯/布施
后学习表演和歌唱。1920年登台演出。1927年到柏林人民舞台当演员,同时从事电影工作,参加嘲讽时弊的小型歌舞演出,结识B.布莱希特、E.皮斯卡托、魏纳特等进步。1933年希特勒当政后,布施流亡国外。1937年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1939年被俘。1942年越狱,又落入法西斯手中。1945年为苏军解放,随即重返舞台。1951年起受聘为柏林德意志剧院和柏林剧团的演员。布施以多才多艺著称,戏路甚广,擅于创造各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特征的角色,其中有平民形象厨师(《》)、喜剧人物阿兹达克(《》)、形象糜菲斯特(《》)、反面人物伊阿古(《》)、科学家(《伽利略传》)。布施曾获民主德国国家奖金、卡尔?马克思勋章、列宁和平奖金
其它相关/布施
檀越布施于日本,信者所属之寺院,称为檀那寺;而道场所属之信者,称为檀家、檀中、檀徒、檀方。施财之人,称为檀越(梵da^napati&,布施主之意,意译为施主、檀那主,简称为檀那);而所施之财物,称为嚫资、嚫财、嚫金、嚫钱、堂嚫(对僧堂之僧施物之于日本,。意)、表嚫(分与于日于日本。施物之意)、信施(信徒施物之意)。此外,献上钱财,称为上嚫;施物供于佛前,称为下嚫。六念之一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摄法之一(布施摄),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又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不清净施。至于法施,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法施。此外,关于施、施波罗蜜之区别,据优婆塞戒经卷二载,声闻、缘觉、凡夫、外道之施,及菩萨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之施,称为施;而菩萨于第三阿僧祇劫所行之施,则称为施波罗蜜。八种布施据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载,在家菩萨行财施与法施;出家菩萨行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施;而得无生忍之菩萨则具足施、大施、无上施等三施。俱舍论卷十八举出八种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同书卷十八亦举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园林、施常食、随时施等七种布施。旧译华严经卷十二‘十无尽藏品’则有修习施、最后难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等十施。上述乃就布施行为之内容、态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种种分类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质为空,不存任何执着,称为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九、卷二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六九、卷五六九、菩萨地持经卷四、布施卷、大智度论卷十四、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参阅‘达嚫’5677)行布施行布施前,需要有前行发心,即明了要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其他众生的目的,乃是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的缘故,因而发菩提心。真正行布施时,即正行的时候,必须要没有人我执与法我执。也就是在没有“我”及“我的”是真实存在的心念下行布施。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施者、受者、所施物)体空(虚妄),能不住于相、不希果报名闻等而行施者。”而结行是指在行布施之后,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而将此布施的功德回向发愿给一切众生。具足此三法的布施才称为布施波罗蜜。&一般而言,将财物施舍给贫困的人时,若行布施前没有发菩提心,布施时没有顺便引导众生迈向佛道,行布施后也没有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虽然也有大利益,但不能成为成佛之因,所以不称为布施波罗蜜。行布施者出家众主要行无畏布施、法施。在经典中,佛并没有要出家众行广大的财物布施。宗喀巴大师说,这是由于会障碍闻思修,故不许出家众集财宝而行财布施,但若无妨害,由宿生福力多而得的财宝,也当行财布施。在家众主要行财布施,将钱财或物品布施给众生,或用以供养三宝,譬如到寺院去奉献香火钱或直接以金钱衣物供养法师等,佛家以施主称之,又称名檀那主、檀越主。[1]如何布施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心,则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执着,不管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之任何一种,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这种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只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脱。有智之人有五种布施:一、至心施。即以至诚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二、自手施。也就是亲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让他人之手,所得福报也要经过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报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四、时节施。依时节因缘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时节施。譬如要以对方之所需要而行施,当对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医,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时节施。五、如法求物施。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而来的财物来布施。果报布施能得五种果报,即是色身、寿命、安乐、力气、辩才五种果报。这五种果报,无论施者、受者都可获得,而打坐观想布施之方式,根本不能令人获得这五种果报,所以不算是布施。又观想者本身,也不能获得此五种果报。布施对象不同,所得果报有差异,此可见于《菩萨忧塞戒经》。譬如布施给畜生,得百倍果报;布施给一个破戒者,得千倍报;布施给一个持戒者,得十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外道的离欲者,得百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向道者,得千亿报。若布施、供养一个初果人,乃至于成佛,都是无量报。布施之人若有下列三事,则布施后不能得到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本来发心答应要布施多少,事后却未完全做到,譬如已经答应、应承要拿一万元帮助对方,实际上却只拿五千元。这样布施五千元之果报,最后虽然还是会有,却不胜妙,也许得来会很勉强。二、选择恶物,持以施人——有的喜欢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给人家,或是把旧的东西送到佛寺去,这是不对的做法,这样所得果报不胜妙。应该把最好的或是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送给对方,这才是如法之布施。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常会听到一句话,就是:“我很后悔帮了他!”事实上不需要这样,帮就帮,都已经帮了,因为因缘不同,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若心生悔恨,则所得果报必不胜妙。
十种利益/布施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总的来说,布施分为三大部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一、财布施:分内财、外财。譬如布施你的体力,帮别人劳动就是内财布施;布施掉你的钱财去帮助别人,这就是外财布施。二、法布施:讲经、印经并结缘给他人、记录讲经说法的碟片结缘给他人、劝人学佛等均是法布施。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让众生不再感到畏惧。最简单的,吃素就是无畏布施(因为你不吃它们了,它们就不会因为我们的口腹之欲而死亡)。放生也是无畏布施。&末学才疏学浅、智慧有限,若有不当、不足之处,敬请斧正、添加。&其他信息第一、和颜施:对於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第二、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励人应切实力行。第三、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第四、眼施:用和气的眼神看人。第五、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如帮人拿行李。第六、座施:让座给人的布施。第七、察施:不用问对方,就知道对方的心理。如果你身体力行此七项布施,幸运会跟著来。
佛说三十三种不清净布施佛告诉毗耶娑,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举了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1到11第一种,是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心所施的财物,这不是真正的布施。第二种,有人昨天请我吃过一块蛋糕,今天我要还礼;或者他十几年前帮助过我,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第三种,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而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算布施。第四种,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这束花特别喜欢,多付上一毛钱;或上舞厅感到那位姑娘很漂亮,多给两个小费,这都不算布施。第五和第六种,把财物丢到火中或投进水里,都不能算布施。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别人受益。第七种,有人送礼给大人物,指望以后可以有所提拔照顾;或者看在某个大老板、某个大人物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济事上凑上一份,藉以拉个关系,这都不是纯净的布施。第八种,怕强有力的黑道中人来抢你,赶快送钱消灾,这不是布施。第九种,送人家鸦片、海洛因、麻醉剂等毒品,这不是布施。但医生见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针以止痛,这是布施。这里有很多道理,要研究。第十种,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我儿子前天买了一把防身刀给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钱。我打电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美国人的规矩,送刀给人,不是让人自杀,放上一毛钱,表示吉利的意思。这个我不懂,他还算是真布施哦!第十一种,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12到22第十二种,你收养了许多孤儿,保护他们,把他们养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你的帮手,这就带上先决条件了,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第十三种,为了出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第十四种,为了捧歌星、戏子而出钱,比如一个歌星开赈灾歌唱会,一天收到几千万捐款,这个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钱者未必是净布施。歌星不唱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布施?有些人是为捧歌星的场,这里面有差别。第十五种,有些人破产了,财物转到别人手里,这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不是布施。第十六种,比如说,这个屋子因闹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给出家人做寺庙;或者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会慈善机构,这都不算净布施。第十七种,有人因学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帮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第十八种,谷麦在田地、仓屋中被鼠鸟等所食,并非有意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讲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报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陆灾区的大米,在码头搬运中发现是发霉的。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会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恶业了。第十九种,假使我电脑坏了,我请这方面的行家来修理,请他吃饭,送他钱。这是你想学东西是应该付的酬劳,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第二十种,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医师一个大红包,以为医生就会对他尽心了。这是有求于人而给钱,不是布施。第二十一种,打了人家,骂了人家,自己觉得难为情,然后送东西给他谢罪,这个不算布施。第二十二种,有人布施了之后,心中疑虑人家是否在骗他,或在想人家以后是否会报答他,这都不算布施。23到33第二十三种,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我年轻时在四川学佛,人家有困难,我站出来说要帮助他,大家比较买我的面子。后来有个老前辈劝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为什么呢,他说四川人有句老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但那个人心里难过啊!他还给我讲了个笑话:有个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连孙悟空都降服不了。后来从西天佛祖那里派了个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和尚说此行不是来收服他的,只是给他看个东西。说着,从背上黄布包袱里拿出一本化缘簿,“居士,请你多少写一笔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所以,平时在人家谈布施时,我就不轻易谈。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第二十四,还有的人,送了东西给人家,好像这个人从此就卖给他了,今后定要人家报答他。这个就不是净布施。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账可查,你看他们念什么《心经》、《白衣咒》,念一段经,在黄裱纸上戳一个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后带到阴间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块还是三十五块。”这等于在投资,将来连本带利得多少好报。“如是施者,非净布施”。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临死之时,感到痛苦了,晓得时间不长了,不把财产传给子女,却布施出去。这也不算净布施,因为你已晓得财产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属于你了。没有清净心,还是不行。第二十七种,为了名誉而施舍。希望在电视上露面,希望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这不是净布施。第二十八种,好比说看到黄医师都出了十块,我就出十五块,蔡老板不服气,出二十块,把我们两个都盖了。出于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第二十九种,为贪女色而摆阔气,送种种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东西,那是你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第三十种,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才愿意拿出家产送人,这是做好事,固然不错,但从佛法的布施学来看,还不算是纯净布施。第三十一种,以有无福德来挑选布施对象,这样的布施不是净布施。第三十二种,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济穷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只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净布施。第三十三种,就是为了鲜花果品而舍物与人,这也不是布施。这是很轻的一条了。佛教的布施学,这里每一条研究起来,都是戒律。评述上述三十三种不净布施只是大概而言,经典上记载的还有许多。佛告诉毗耶娑,这些不净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报而已。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会发芽,但播种在贫瘠的土地上,若得不到雨水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是龙树菩萨为我们这个时代所讲的一部妙典。论中说:“出家重持戒,居家重布施”。菩萨的语言以作为我们后学的印证,布施中分为三种。一、财施以财物金钱送给贫穷之人,使其能养活色身治疗疾病。以培养我们舍掉贪心的念头。《》说:“舍一得万报”。并且我们财施生生世世能得大富贵。二、法施以印造佛经法物送给大众并为人演说,使其能养活智慧之命。以培养我们大慈的精神,了《》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并且我们法施能得大智慧。三、无畏施以善巧方便开示心里不安烦恼之人,使其能心无怖畏而得自在,以培养我们大悲的精神。《》说:“菩萨以方便力为我们在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并且我们学习菩萨无畏施能得现生健康和快乐。以上三种布施,加戒杀利益,所得果报说不能尽。——著
德国元帅/布施
布施(),陆军元帅。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投降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死于心脏病。德国纳粹陆军元帅布施&&&
关于布施的诗歌/布施
&& 布施·七绝并非修德必施钱, 世上常人穷缚缠; 福祸皆从心内造, 长生善念吉祥联。&
所属分类/布施
著名音乐家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国际经济评论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7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42:27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徒使者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