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学佛别人的事情要了就什么事情都不想干了

没有理智和思考的的学佛,会变成歪嘴和尚,再好的经都会被念歪了!

小和尚见过很多学佛人,每天过的如履薄冰,谨小慎微,痛苦不堪,却还是成为大家眼中的脑残、愤青,神经病,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连和家人的相处都成问题,那么是学佛的原因吗?要知道除了脑残、愤青、更多的学佛人成为了好人、智者,大德高僧

那么,到底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没有从佛法中获得应有的养分和利益,反而因为学佛变得反智、软弱、自以为是呢?

在小和尚看来,这还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因为他们堕入了一些颠倒梦想和思维陷阱中,以至于没办法从佛法中获得洗礼和升华。

他们就像一个乘着毒药的杯子,就算把最好的醍醐倒入其中也会变成毒药。更

何况是一点点微乎其微的佛法?

出于菩提心,我把我发现的几中学佛人最容易遇到的两种思维陷阱罗列如下,供大家参考和反思。

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两个事情有所关联,便得出一个事情会导致另一个事情的结论。

简单地将两种因素(比如张锐的努力工作和癌症)划为因果关系,是我们认知上的最大局限。这种思维,会阻碍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

比如,工作中任务得不到推进,情绪化,不动脑子,想当然地给自己一个理由,什么同事故意不配合,领导催的太紧。

那么下次再遇到这种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要找到一件事情的根本原因,必得层层分析、列出可能的原因,然后提出假设,再对假设进行验证。比如,一件事情没做好,是因为你老板没说清楚?你能力存在欠缺?还是你压根就没动力做?当然,这几点还可以继续发散

还不明白的话,看看下面这句话;

在过去的两年中,北京黄焖鸡米饭的数量有所增多,北京的雾霾有所严重。”

所以,黄焖鸡米饭导致了雾霾。同时的,减少黄焖鸡米饭的摄入,可以有效的减轻雾霾

这就好似很多法师都告诉弟子,网络是洪水猛兽,一定要要将其从我们的生活中除之而后快。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文我会有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用不倒单,不生气,过午不食等等等等修行到了一定程度从而自然拥有的境界来要求自己,结果事与愿违,身心俱疲。

先聊聊第一个,现在很多寺院不许使用手机,说是知道太多增长所知障,容易失去清净心。打电话还要有外人在场,我去过其中一个寺院住了两天,搞得我浑身一百个不自在,后来就跑了。后来他们寺院就因为胡乱传授密法被封了

现在回想起来,跑的可真明智啊。不然我的履历中就会有蹲号子这一条,这得多么悲惨?

所以以后我出去遇到随意干涉我人身自由和基本权利的寺院组织,通通敬而远之,不论他们有多么高大上的理由。

他们说:知道的多就会成为障碍,天天胡思乱想,不如老实念佛,保持清净心。
我说:知道的多才能打破障碍,天天正知正念,对万事万物有正确的认知,面对各种境界都能坦然对之,不为所动。

我的答案是,都是对的。

知道的太多、太乱、太杂、确实会令人丧失清净心,成为所知障,但是,如果从我们可以做到选择优质的有限的资源进行正确认知,则不但不会形成障碍,反而有助于我们打破障碍。

换而言之,没有人可以不从外界获得信息还能正常生活下去,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必须通过外界对我们行为的反馈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反应,才能活下去。

所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总要知道,被动意知道味着受伤、掉坑、痛苦,而主动意味着更多的可能,和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很多人学佛后对手机深恶痛绝,并且希望人人都像他一样,扔下手机,息交绝游。以为这样就可以回归清净的生活。但往往是在手机扔下后并没有一丢丢所谓的清净浮现出来,更多的是没有手机后的信息闭塞和沟通困难。

为什么呢?因为导致他们焦虑和痛苦的根本就不是手机,而是他们的懒惰,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效率低和罪恶感。

就像我一个朋友和我倾诉的那样:“网络总是带我去我不想去的地方”,而她对比毫无抵抗能力。

只要一拿起手机,就患上了忍不住综合症

很多人像她一样扔掉了手机,但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见到他们扔下手机后就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依然一如继往的漫无目的,生活的焦虑又痛苦

除了把自己的时间从玩手机换成了斗地主这种比玩手机还要无聊的东西外,变化的乏善可陈。因为说到底,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说,做什么才能不让自己的时间流逝的毫无价值,不让自己的明天充满了今天堆积的寂寞冷和罪恶感。

但他们不知道,并不代表没有

大千世界中好玩的多了,总有一件比刷朋友圈令人觉得有意义的事吧?

比如练字,比如看书,比如做义工,比如,,,,,,,,,,,,,,,,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认真的审视自己的处境,厘清所有的牵绊,你所做的一切断舍离,都会激起成倍的贪嗔痴。

而有自知之明的贪嗔痴,则更为可爱一些,更为有价值一些。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要完全否定断网这种修行手段,请注意,是修行手段而不是修行方式,二者区别很大的。

短时间的断网并不是一件坏事,有时候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但这样做和有节制的使用手机根本就是一回事。

而对那些要求信众抛弃一切电子设备,斩断一切外界联系的机构或个人,我用百分百的善意十足的怀疑他们的动机和目的。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只有邪教才这麽做,以便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进行不同程度的思想控制,不断了信徒的网,很难做到这一点。

又有一些老和尚,自己的禅定功夫深厚,讨厌外界的打扰不用手机,是非常正常的无可厚非应该赞叹的,但如果他们逼着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学佛人也扔掉手机,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谁,发出青年学佛人只有扔掉手机才能进入佛陀的怀抱的论调都是有问题的。

毋庸置疑,手机在他们的世界里已经是一件和吃饭穿衣同等重要的甚至相互绑定的大事,告诉他们扔掉手机才能修行就像告诉老和尚们使用手机交话费一样既那用处也没道理。

有扔掉手机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会怎么良性的和手机相处可能效果更佳,而费力扔掉手机的方式相形之下就显得笨拙不堪,无异于削足适履,刻舟求剑。说不定将来还得拾回来,实在是了无益处。

而老和尚们有学习使用智能机的时间都能交几十次话费了,还能锻炼身体,又何苦瞎折腾呢?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在选择修行或者生活方式的时候要保持理智的心态,不要人云亦云。

遇到感兴趣的方式,一定要考虑自身的情况使用这种方式是不是契理契机如理如法,不然就很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活了。

再或者一些学佛人把自己遭遇的种种不幸,简单粗暴的归结为福报浅、业障深然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完全不考虑是不是有其它的可能或者解决方法,只不过没学佛前怨天尤人,学佛后怨自己业障深,不一样的名词,一样的然并卵。

恕我直言,这种思维方式实在是简单粗暴到不可理喻,但很多这麽想的人还自以为掌握了真理,一切不同意见都是邪见。却不知道自以为是才是最大的邪见。

业障重这种说法用因缘法和因果律来推论的话,确实可以说的通,但是当你受挫或者倒霉后,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吗?

更何况这三个字更应该激励我们培福养慧才对,怎么可以用它来作为自己不作为的挡箭牌?

你不需要一个帮你走出挫折,逃离恶缘的方法吗?

换而言之,你要做的不是给遭遇的一切苦难找到解释从而安住于此!!!!!这样你就完蛋了!!!!!!!!!!!!!!!!!!!!!!!!!!!

而是归结原因,寻找方法,远离自己不想要的境界。解脱掉烦恼和负担,回归身心的清明与安宁。

对你的烦恼和不幸没有给出改变方法的解释,不论多么高大上,都是耍流氓。

小僧刚出家的时候很痛苦,尤其是师父讲完戒律后,总觉得自己十恶不赦,一点都不宽容,一点都不慈悲,睡眠多,嗔恨重,简直是一无是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内疚的情绪却并没有消逝,而是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潜伏了下来,每当心情有波澜的时候,就会被翻出来,使得本就混浊的心更加沉重。

而我周围的很多人,也不约而同的用这种论调指责我的种种行为的不妥。慈悲,智慧,责任,道德,乃至羞耻,它们在外界对我的评价中脱口而出,却只是为了证明它们和我没有关系而已。

你不慈悲,没智慧,责任缺失,道德沦丧,羞耻无存……

每当这种声音响起的时候,我都觉得很冤枉,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默默承受,潜心修行。等待有一天用行动或者别的东西证明我不是那个样子的。

直到前天我拜了个师傅练形意拳,看着他宛若游龙的身形和神出鬼没的拳踪,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我做不到这样子!!!

是的,我做不到,这是一件不用试验我就心知肚明的事情,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动作,是因为不断的练习,积累,和总结,是肌肉记忆和认知积累的结果,而这些我都没有,所以我做不到。

转念一想,我前文所罗列的那些美好品德又何尝不需要经验的总结和认识的积累?

  念及此处,我兴奋了好久,因为这个伪命题折磨了我好久,而现在我明白了在这件事情上我可以解决那些问题,又有什么是我无能无力的

回想过去幼稚且贪心的我却奢望在剃度的一夕之间就拥有所有美德成为道德完人,并以此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现在想来,实在是可笑的紧。

生活中,我们这些凡夫难免会有和自己预期不一样的状态发生和出现,我们用佛教术语来说,叫起烦恼。

还有烦恼可起,证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甚至令人有些兴奋。但不肯往前走却又眼巴巴望着终点的鲜花和奖品,绝对是一件令人揪心和难受的事。

那么,我们和想要的品质之间,到底隔着什么?

当你明白阻隔究竟是什么之后,你愿意打破它们吗?

我愿意,因为打破它们就可以拥有我想要的品质。

比如要谦卑,就去多看书,多做事,多看改变认知的书,多做刷新三观的事。久而久之,你的骄傲就不会再燃烧,你将成为一个谦卑的好人。

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你会发现,拥有哪些美好品德将不再是难事,而且还是一件自他共赢,非常快乐的事。

而不管你愿不愿意,我都希望你能不再像我当初一样拿认知积累的结果当做行为守则,纠结于自己不慈悲不宽容的判断中不可自拔,毕竟,你我皆凡人,才会一样皈依佛法僧,从而拥有了体悟觉正净的资格和可能。这不应该令我们感到羞耻,那样毫无益处,我们应该觉得幸运,起码在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佛是何人,法是何物,僧是何名。

而作为幸运儿的我们,只要坚持,总会到终点的。

人人的思维都是一块璞玉,都需要不厌其烦反复磨砺和谨小慎微的精雕细琢才能绽放出动人的光芒和美,我们的思维也远远不止这两种漏洞,之所以选择这两种来说,是因为我在它们那里栽的跟头最重而这两种坑也是属于那种伤害范围和强度都很大但却不容易发觉的,所以我就先拿它们开刀。

但其实修学和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坑实在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很需要我们用理智的眼光仔细审视自己,才能免除这些无谓的纠缠和麻烦。

身为学佛人,除了诵经,拜忏,亲近善知识外这些身外事,在现实的变化和自身的处境中去体会自己的位置,制约自己的烦恼,沉淀自己的身心,用更严谨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修学,也非常有必要。

而如果我们在思维和智识掉坑后却不自知、不自救,那么我们也很难去奢望靠它能从几千年流传下来,字字珠玑,需要清醒的头脑和通透的心灵来面对学习的佛经中拿到智慧了。


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插一句,学佛和独立思考之间,真的一点都不矛盾,可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写的漂亮吗?( ??? ? ??? )

学佛人出去要干干净净,让别人一看就对你尊敬。别人怎么会对你尊敬的?因为你有气质。气质怎么来的?因为你有气场。气场怎么来的?因为你定得下来,定了之后才能生智慧,有智慧的人就会有气场。生气也是一个气。人活在世界上靠着气维持,一个人气没了、气短了,这个人就身体不好、倒霉了;气数已尽,这个人就要走了。看见别人眼睛要亮,看见别人要尊敬,别人可以从眼睛看到你的心。学佛还要学会看人,很多人不会看人,一辈子吃苦头,好人坏人都不识,过去有句话“不识字没关系,不能不识人头”,很多人被骗,就是因为看不出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

学佛人有气场的,学佛的气场特别干净特别好,时间长了就慢慢地会有一种气质出来,不是灵气。

师父跟大家讲,如果一个人顺顺当当的,就没有内涵的魅力。一个人平平稳稳的,他就没有一种经历过像梅花傲雪一样昂然挺立的气质,犹如温室里的花,永远是苍白无力的,温室里的花是长不大的,是苍白无力的,而在山上的青松,它经过风浪雪霜之后,它有底蕴,它能承受这个度量。就像有些人出来做功德之后,被人家骂了,被人家诬蔑了,他就会慢慢地有度量、有气量。

一般人没有定力就很难修到心很坚定,被别人看一眼就舞首弄姿,师父希望自己的弟子,不管被多有名的人看一眼,都要没有感觉。你今天被一个很有名的人看一眼,一会儿摸摸头,一会儿画画眉,身体动一动,你已经被他点着了,因为你在乎他,所以不要去在乎人间任何的事情,你才能去除人间所有的烦恼,这就叫气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佛别人的事情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