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越是不是唯一一个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国家

通灵佛教网&||||||
--(1634)[]
中国为何是大乘佛教
中国为何是大乘佛教佛在世的时候,曾经预先受记说:“震旦多大乘根器”。后来,禅宗祖师们多爱引用这一句话。震旦明明指的是中华民族这一个国度。有些人解释“中国”,说是佛经上说的中国是指的印度,还有的说是指的西藏。但是,在这一句内很明显说出的是震旦,用不着其他解释。没有问题,这里说的大乘根器,是包括有上根利智的意义的。我们在这里所要申说的是三个问题:(一)为什么中国多大乘根器?(二)中国大乘佛法发展在禅宗的历史底客观规律。(三)禅宗在中国辨证的奇迹。要了解以上这三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懂得:中国文化本位有他特殊的素养,几乎可以说是世界人类底奇迹是寄托在中国文化底上面;因为,它底本位文化已经有那样地伟大,因而佛法一传到中国结合起来,不但不会掩没佛法底本质,而且舒畅出无比的光辉。中国光辉是什么呢?就是佛法中的禅学。谁也知道,禅学并不是和佛法相矛盾的:的确,禅学也不是扬弃了释迦牟尼佛底教理而另有所创造的东西。但,我们在这里却不能不强调禅学是佛法到了中国以后才应运而兴的一个伟大的辨证底发展。为什么?为了中国本位文化底形象性和鲜明性反射在佛法上,结合起来,才有禅学这一专宗。我们也可以知道为什么在印度没有像中国这样盛行过,甚至其他佛法区域也不容易接受这个禅宗的原因。这,却也不是偶然的事情。譬如:今天我们对一个小学生教算学,只能向他教加减乘除,如果骤然向他讲起大代数来,不但他无法消化,而且你还要遭致到他底反对,怪你在讲些什么!下面分三个问题。(一)为什么中国多大乘根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化本位我们怎么知道它殊胜呢?这、就要认识清楚自己底祖宗才行。今天,我们知道爱祖国,大家也会欢呼祖国祖国;其实,祖国有些什么遗产,我们如果还认识不清,便成了笑话。自然,关于认识中国本位文化这一课题,不是三言四语,简单地就在这里讲得清楚的。不过,概括地说来,中国远在一世纪千多年以前就有他非常成熟的文化,一直站在他底本位上并没有动摇过。如果照考古学家底研究,也有说好些远古底民族祖宗只是某一个社会民族的姓氏,是集团的而不是实有其人的;甚至还有判为乃是后人假托的,说法不一。可是,我们不必从伏羲说起,就退后说唐虞夏商周底文化,已经很成熟;在那样远古时代就有那么丰富的文化。孔子出来,删诗书,订礼乐,集其大成。陶渊明诗:“拙拙鲁中叟,弥缝使其醇。”不待说,已有很多足够证明的文献,可以看出孔子在中国文化上有他不朽的功绩(莲池在竹窗随笔内写道:孔子是儒童菩萨再来),并且,还不是过去了和被时代选择而扬弃了的任何残存物。我们知道,在一世纪一千多年以前的人类社会,有的还被认为是“先进阶级的社会”,人类底意识形态还是很模糊的原人似的生活形态的反映,为什么就具备了那样丰富了而且那样成熟了的文化呢?这一点,是不容易使人了解甚且不可以无视的。再说,如果文化决定于当时的经济的物质生活形态、所谓“上层建筑”的话,那么,唐虞夏商周那样远古时代底文化一经孔子整理起来,却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般真有进步知识素养的人们所崇敬,岂不是怪事?举例说,当然也不只是孔子一人,这里是拿孔子作代表来说。世界文化,大体分析起来,不出理智和理性(注)的两个范围。理智是科学的,物质的;理性是哲学的,精神的;从科学发展而得理智,结果着重人类物质生活的享受;从哲学发展而得理性,结果着重人类精神生活的素养。大家知道,人类理智愈发展,由理智升华起来,理性是非常地需要。真真的幸福是须要把理智运用在理性的当中。反之,理智便失去了平衡,等于说科学于人有意;相反,也于人很有害,如像杀人的技术进步了。在柏拉图哲学的乌托邦之后,世界上有四十多种社会主义出现了,虽然各个底方案不同、学说不同,其最后的结论总是一样:希望有一个人类大同的社会,平等互爱,这些都是理性的东西。却远在一世纪以前就在中国文化内发现了不少。由此看来,我们无法就天真地说孔子学说是春秋时代封建领主社会底宗法观念,而把他许多学理内容一笔勾销。还有道家的老庄也是一样,都偏向理性的素养;庄子出于子夏之门,比老子所见更高,他还是把儒道融合一炉出来的。何以见得呢?庄子赞孔子说:“仲尼废心而用形。”杨仁山是近百年来中国佛学第一个唯一的明星,有广大精深的天才,向他的学生秦谷村说:“庄子这一句话太高,不但曾子说不出来,就连颜子也说不出来。”这一批评很是惊人的话,也就从此看出仁老之大。为什么?浅看来,几乎庄子这一句话不晓得在说些什么。拿仁老佛学深厚的眼光来看,便和佛法最高度统一起来。例如说,众生为执外境,故说一切心造(为遣外境故说唯识);等到悟了自心之后,心又是什么!还不是连唯识也要遣了吗?宗下到末关之后,只是起大机大用,哪有什么心不心?这就是“废心用形”的大道理。至于用形,即末关随波逐流了。无怪乎杨仁山有那么一句惊人的批评。这些有的是古圣遗书,尽足够我们去研究。所以中国的文化不但是亚细亚文化的奇迹,简直是世界文化的奇迹。以往,旧的说法,可以说中国文化“得天独厚”。现在,新的说法,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必须在中国文化学理上有真探讨的才知道这不是随便说的话。笔者早年一度治史学,在二十四史中,我自己还有一个看法,我最爱汉书(尤其后汉书);认为如果我们想了解中国文教之盛和文采汇流之伟大的话,不可不读三汉枣即史记、前后汉书枣。史记和汉书多政治哲学。后汉多敦厚之风,有裨士气,尤其后汉书内独行传逸民传是人生不可不看的好东西,最是敦厚修养所必须;再说其中的列女传提高妇女的伟大性,也可以说是“妇女文化的早熟”。这些宝贵的遗产,足够说明我们底祖宗并没有“白活”了。因为、中国底文化本位有了上面那样的殊胜,所以中国是大乘根器的国家。因为、中国底文化本位有了上面那样的基石,所以达摩才从西天来东土传法,开辟中国底禅宗。(二)中国大乘佛法发展在禅宗的历史底客观规律基于上面所述理由,可以知道佛法到了中国能够有伟大的发展,真不是偶然的事。比如读了教科书第一册完毕了,第二册才恰好接上去。理由虽然已经说完,但是历史底客观规律是要着重事实的。实际是不是和以上理论结合的呢?让我们举出下面三段提法:(1)天台宗文字相似老庄(2)贤首宗文字相似儒家(3)宋代理学多承禅学(1)天台宗的智者,他底师承是南岳思,南岳思师承慧文。慧文当初准备学习教理的时候,曾想到:“三藏十二部佛学经教那样的多,从何下手呢?”他在佛前默祷抽签,看他该从什么学起,一抽出来是中论,他便开始学习中论,由中论悟入。智者说空假中三观,正是根据中论内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那一个偈子来的。三论、都是罗什译的。罗什门人如生公肇公叡公他们,都在未学佛以前,研究老庄很有心得的。所以不但义理多用老庄参证,连润文也很和老庄底笔墨相似。(2)贤首开宗的贤首,他底师承是智俨,智俨师承是帝心,帝心研究儒家很深,所以帝心底着作言简意赅,很像中庸。就到了贤首底着述也是这样的。我们还有一点意思要在这里补充一下:就是有一部分学者认定台贤两家有许多未到的地方,是不是?这本是另一个问题,不过我们所要说的有两个症结:一、他们所引用的经论是根据罗什而来。那时玄奘还未出。要说译典的齐备,自然还在后来的玄奘新译。可是罗什译典虽没有奘译多,也并不坏。台贤祖师根据当时不多的经论就有那样的发挥,可以说更是难得的了。二、他们许多地方还有独到处,而且由证悟中所发明,岂是寻常“抄袭之论”可比?基于以上两点来看,我们不可以拿一家之言来“入主出奴”对于台贤随便地批判。尤其在这里,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立场来讲佛法,还觉得有特别适合民族文化口味的优美性。(3)以上还是借用台贤来做典例。这里,说到宋儒理学,正见得禅学发展的辨证的历史奇迹。我们可以知道,宋代理学是佛家和儒家融合的结晶品。从何证明呢?儒家因孔子学说到汉儒偏向训诂去了,汉儒不甚探讨义理,(但是也有原因,为在秦火之后,六经都由口传,不能不订正一番。)探讨义理的人是从周濂溪开始,周濂溪受北宋润州(即今镇江)鹤林寺马大师(道一后的第二马大师)启示,有所发明;如他写的爱莲说一文,莲花底景象是从佛经脱出来的,很显明。濂溪以后,出二程,发展更大了。又到南宋时代,着名理学家朱熹,听大慧杲讲经很久,得他底启示不少。大慧杲是禅宗有名的祖师,语录着述很多,在禅学内很多功绩。上面三个提法,正是说明中国文化和佛法伟大的发展底事实。近人胡适,以往、在北京大学写了一部中国哲学史,上半部出版了,后半部写不出,为什么他后半部写不出来呢?正因为他也知道后半部宋儒理学是中国哲学的一大课题,可是理学是出于佛学的;他对于佛学是一门外汉,所以说不出话了。一九三0年左右,有人发表“如法建立三宝书”,认为中国人一向讲的佛法都像要不得,甚至说引用儒家及老庄底学说是拿外道在穿凿附会:这一提法自然不仅指责了焦弱侯注道德经等着述,就连台贤诸宗祖师都有问题。是不是这样呢?在这里,我们底答复是:我们那位作者朋友,他无视了两点:(一)中国文化多大乘根器,(二)中国文化和佛学的连系发展。在这里又要平心而论一下,如果照以上观点来看,岂不是老庄孔孟就和佛学全是一家人了吗?不,也用不着来结合他们。而且,比较起来,还是佛学要完整广大些;这一看法又是不是我们站在佛学立场故意地有意识的抬高自宗呢?不,不是。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呢?当然有的。举一个例来说:儒学虽好,究嫌有些地方还儱侗欠次第方法。这本怪不得儒学本质,只因当时所传都是弟子所记语录(如四书),而且记得太简单了!并不比着述文章有系统有次第的加工形态,所以后人看起来几乎尽是些断片的谈话,突然而来,忽地而去(其犹龙乎的样子)。有些地方好像没有起落,削去前后,只见中间,或去中间只见末尾。例如:枣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都很好很好,实在是天诞睿哲的至圣先师!但是怎样用工夫怎样下手才能做到知天命乃至从心所欲不逾矩呢?论语正文上便没有说出来了。又如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很好很好。但是,如何下手养?内中有些什么曲线、境界、次第,即准备的资粮乃至证到后的起用等,在孟子正文内也看不见了。所以,我一向敢于强调:如果没有宋明理学加以天才而精密的详析用工方法等等的发挥的话,孔子的学说便完了!汉学之兴,是为了秦火之余,秦始皇要统制思想,凡有思想性的着作都烧了,只准备留下一点种树和医药的书,六经失传。伏生书经是夹墙内取出的“断烂朝报”。余都是赖汉儒口传,所以汉学重师承;为了口传有出入差误,故重考证;但考证既做了,就应该再进一步探讨义理才是大要紧的工作,汉儒(不论东西汉)很少做到(但好的也就非常精粹,比宋明理学简切而更高,如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等句,诸葛孔明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等句)。所以,开发中国文化孔学大宝藏在理学,如陆九渊学颜,王阳明学孟等,实万古的不朽功臣!不精透宋明理学不能讲中国文化。然而,这里一笔带过来大转湾说:哪有佛书底详尽呢?整个三藏十二部把佛法入手次第一切起点过程乃至终点,反复详尽不遗,这又见得上面所说佛学最高不是有意抬高的话,不是轻易说出了。早年,前清末尾的状元骆元骧哲嗣,是留德学电机工业的,年七十余。有一个学期同我在一个大学内任教授。他当然家学渊源通中西学术,独不了解佛学,每夜来同我谈天,他说:“佛经内把每一个道理扯来扯去,说了又说,反复重叠,牛皮渣渣牛皮(这是川西土话,即反复之意)”。我很好笑。当然不能说他没有根据,如般若等经像这类话很多。在他认为这是他能够尖锐否定佛学价值的理由;在我看来,如果明白我上面说的话的话,那么,到正见得佛经之所以高了枣次第显然,有门可入;广到无所不备,大到无所不容:这在孔孟诸圣底遗书文字内还少见吧。(三)禅宗在中国文化辨证的奇迹我们知道,禅宗两大发展:(一)直指,(二)参话头。直指是当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参话头,是看话底前头乃是什么样的境界,其作用和直指还不是一样的吗?概括来说,一般称禅叫做“宗”,意思是说:忘言神解,教即是宗;一涉思维,宗即是教。在这里来看,直指(观心)和参话头原是一样,同在“忘言神解”上用功的。滑头是六祖以后到北宋时代才有的。六祖以前的禅宗祖师教人都是拏言语启示和经教并传的;举例说,如二祖慧可经达摩启示了以后,达摩说:“我有楞伽四卷一并付汝”。五祖弘忍便教人念金刚经。后来到了六祖,因为他是一个文盲、不识字的,多半拏他工夫所得的言语去启示学者,不引经教;这些风气一开了之后,所以有唐一代都用言语启示人。但是,历时既久了,学人每苦无入手之方;于是北宋时代祖师创立话头,令学人去参究。从此以后,参禅都用话头了。不过,旧时(北宋)并无话头之名,话头这一个名词是后代才有的。这里还有一问,话头有没有根据呢?有。后人用的话头都是采自以往祖师教人用工夫有得的言语和意思中来;举例说:六祖“不思善、不思恶。什么是你本来面目”也成了后来的话头了。又如:唐代赵州“庭前柏树子”等话,当时并非话头,到了后来便引用做了话头。中国本位优美高深的文化和佛法汇流,陶铸大乘根器:就在这样发展之下,一个话头之下,成就了多少佛法的龙象,开展了生龙活虎的文化底飞跃!末了,还有一点补充的话。参话头有什么用呢?当然有它底用意。揭开来说,人生一切烦恼是非执着,通通是从我们主观的假定而起的。假定久了,便认以为真,认得太真便从此生出执着、分别是非,发生烦恼、造业受苦。所以干脆说:就是此心不假定在这边,便假定在那边。因此,佛菩萨慈悲教人,不要假定在一切尘境当中;本来一切是非染净都是法尘。他教不要假定在色声等内,把这个心假定在一个话头上面,久久之后,一旦话头打落,真心顿现;真心即是微妙寂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无生死染净本来圆满的法界体;到这地步生死不了脱自了脱,所谓大快活的境界,也就是上同诸佛,本无差别的法身。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生字,当时译文似乎有点隐晦不很明白,这个生字应该是“显现”的意思。就是说不要把主观假定在色声等中,便可以真心显现出来了,所谓“水清月现”,正是这个道理。不过,这段经文虽是一下子一口气说出;用起工夫来,却有四个层次:就是第一步先要做到色不住声香味触,但要住法;为什么?不但话头也是法,就是念佛、持咒、观想、修定何一而非法呢?修行用工夫是修一宗法门,假定在法上;自然不假定在色声等社会了。久而纯熟,如同“文成印坏”一样;那么,不期然而然地便可进一步做到第二步连法也不住了。所以虽是一句话,做起来却要分两步。明白了这个道理,便知道话头的用意在哪里了。有的人怀疑:禅学只教人参话头,好像单一地着重无分别智,不修一切功德,岂不是顽空了吗?这种看法是太抹杀禅学的话。试问你又在哪里发现宗下用工夫教人废止一切功德呢?不过宗下特点在根本彻悟,不用多引,就拿永嘉证道歌说:“但得本,莫愁末”的话来看已经明显了。他又说过:“恶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祸殃。”这、更见得禅宗并不是一般误解的“恶取空”“顽空”;再拿百丈野狐公案来看,为那老人下的转语说大悟的人不昧因果,更说明不是“拨无因果”了。关于万善同归禅学这一方面的道理,永明有名的着作《宗镜录》内已有详尽的发挥。当我正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间,曾有在西藏学法的一位法器来和我讨论到西藏佛教哲学派别流传,提到宗喀巴在郎忍内所驳“支那和尚”禅宗一段,他认为莲花生见解不同,乃至与宗喀巴所讲中观也有出入的地方。使我回忆到二十多年前我同首先学西密的一位法师所争辩的问题,心中释然了一点。在二十年前我并未见到唐时入藏的“支那和尚”片言支字,我只怀疑到何以在西藏黄教一派内把“支那和尚”骂得厉害,甚至有一位留藏二十多年的人向我一提起中国禅宗诸祖,破口大骂说:“他们要堕地狱呀”。我偏既笨又多疑,二十多年来我总不曾进一点步,因为我仍然不懂他究竟什么道理。事有奇怪者,最近友人抄寄现在北京图书馆影印巴黎所存敦煌石室文献内,有一件是敦煌唐代写本唐代宗时入西藏的摩诃衍和尚底“顿悟大乘正理诀”,我约朋友互相参阅之后,反而觉得这个“支那和尚”很高。照他表内自称依止降魔和尚,考降魔是神秀法嗣,那么,显然他是北宗三世了。表内说“返照心源,看心想若动,有无净不净空不空等,尽皆不思不观,不思者亦不思。”是入道要诀,和六祖告慧明“不思善不思恶,什么是你本来面目”,完全相似;因为不这样的话,一切智即无从显现了。全篇看来,和般若宗义相合。这是法宝了,使我倒更进一步坚持我偏见。详细的节奏,留待我有充分余暇在来写出请教当代大德们。再补一句:我不懂。我再有一个希望是、凡在禅宗有考证研究的不妨大家研究一下这件文献。至于,有的认为由此可见北宗所以衰。在我们看来,神秀并未错,论用工夫还是先要用“莫使惹尘埃”一偈才能进到六祖“何处惹尘埃”一偈。这些更是余外的问题。禅宗在已有“人类文化的早熟”的最高文化位所谓所有大乘根器的中华民族内才能发展使它底形象性和鲜明性结合在一切。其它的地方不可能、也不能够接受它。的确,这、并不是一句我慢的话。现在和将来,文化工作者应该彻底地已经一下究竟自家有些什么库藏的文化;佛学者也应该在这之间有一番好好的学习。大乘佛教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传西来,初到东土曾“东土神州,好一派大乘气象!”中国汉地佛教,自隋唐以来,一直即以大乘佛教为主。汉传佛教也事实上成为大乘佛教的主要发展与承传者,并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而北传佛教的另一支晚些时候传入西藏,蒙古等地,形成藏传佛教。到近代,学界一般将大乘佛教专指。
大乘佛教名称由来
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或行程之意;“”的相应为“Hinayana”是小的,低等的车乘或行程之意。相应地,说大乘,有显扬之意。现代的佛教学者,沿袭此用法,已是中性,并无显扬或贬抑的意味。实际上,“大乘”一名的渊源,小乘圣典《》便在多处提到这个名字。如:1. “”(Digha-nikaya)云:“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人天。”(注2. “”(Samyutta-nikaya)云:“,我正法律乘、天乘、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注3)此外还有多处不录。3.《杂阿含经》卷二六第六六九经(《》二·一八五页上),以行大乘的(、爱语、利行、同事)者为大士。4.《根本说一切有部 奈耶》卷四五(《大正藏》二三·八七五页中),亦有:“乃至出家得,或有发趣声闻独觉乘心者,或有发趣大乘者。”5.《》卷一,明白载有大乘菩萨道的,并记载了第一次佛经集结时之大乘经集结:阿难尊者在与诸大声闻集结完成四阿含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贤劫中诸大菩萨”,集结更深邃难明的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 赞叹“方等大乘义玄邃”,“难明难了不可观”。
大乘佛教历史沿革
大乘佛教前期
很多印度佛经中都记载了 释尊 在世时讲法会,一些声闻无法理解信受甚至中途退出的记录(如《》)。而从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表明,大乘教法在阿育王时代就已有所流行并与教法开始分化。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处处显示出大乘信仰与理念。如强调与平等,提倡不食肉,戒杀,慈悲为本,强调慈航的行愿,强调不分出身、贵贱、种族、国家的众生性智平等,乃至众生均可往生极乐国土。阿育王本人,其佛教后的后半生,信仰与行动都显示出一个坚定大乘菩萨道行者的风范。 释尊 在古尼泊尔传播教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众生平等性智,诸菩萨众慈悲普度众生的概念,以此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不过,可能限于当时社会环境等原因,根深蒂固的婆罗门教等级思想环境的影响下,显得超前高尚及精深的大乘佛法当时不如小乘佛法易被接受与推行是显然的。
太虚大师个人认为此阶段属大隐小显时期。
释尊 入—大—涅—槃后百年,大天五事导致教团出现分裂,称为根本分裂。根本分裂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经过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间一再分立,并在五天竺境内外流传开来。被誉为印度古代最伟大君王的阿育王(前3世纪中)时代,佛教迅速发展。各派法师被派往印度周围各地弘法,推动佛法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各个部派的进一步形成。阿育王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为根据地主要活动于迦湿弥罗和犍陀罗;上座部的另一支经南印度而渡海进入锡兰(古斯里兰卡国,又称铜碟洲,故斯里兰卡的部派又称铜碟部),后来经过分化形成了信仰大乘佛教的无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教法的大寺上座部,无畏山一派一度是斯里兰卡佛教中心。但大寺一派指责对手非佛说,并最终借助政府力量判定对方非佛说而将其彻底消灭。大寺一派传往东南亚形成今天的南传佛教。还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并流入中亚,法藏部传为目犍连子帝须之大弟子昙无得所领导,昙无得为阿育王派往印度西北地区弘法的。该部以注重大乘菩萨藏与咒藏而闻名。另一支饮光部(传为迦叶尊者所传)也有部分与一切有部及法藏部类似的思想。
大约同时代,拥有大乘信仰的大众部在南印度形成了制多山部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后的案达罗派,它们都传承了很多大乘教法。说一切有部分出的犊子部则在中西部印度发展,分立出法上、贤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以后正量部则成为犊子部的正宗代表。公元之初才出现的经量部前身是说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师。它的活动范围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
很多学者认为大乘佛教就是根本分裂二部的大众部传承的,大众部是大小兼修的部派。不过,实际上一些部派的经典记载表明,部派佛教时期的很多部派是修行大乘佛法或大小兼修的,不仅大众部,上座部的很多部派,上座部及其分类的很多部派,也有信仰与修行大乘教法的。如上述法藏部等。又如,根本上座部的“雪山部”,据罗什翻译的18部论记载,也有大乘教法传承,如提到“净佛国土”(或唯心净土)“菩萨”等概念。
另外,玄奘法师当年考察印度时,在印度佛教的核心区域--摩揭陀国--也是佛在世时弘法的核心区域,该国四个最大的上坐部派都是修行大乘佛教的,称其为大乘上座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大小乘的分化与部派的分裂完完全全是两件事。部派分裂的根本原因是阿育王派高僧前往各地传播,不同地区的社会人文传统及人的根性的不同导致。其次,开始时对戒律的认识上的细小差别也是原因之一。事实上古印度很多的部派都是大小乘兼修的,尤其那些大乘部派,他们并不一定对自己派别大小乘教法进行限制,其下属可以修行大、小乘任何一种教法的,但他们必须遵守本部派的戒律。但大乘佛教与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及分别说部也有着很深的关系。
大乘三藏经典可谓博大精深,传统上分成五类,分别为华严门、方等门、门、门、门,称五大部。《》与《》,《》、《》、《》等都是重要经典之一。
随着公元前后印度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书面经典的大量出现,客观上为大乘教法的推广与普及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此时,马鸣,龙树等大乘菩萨纷纷出世,大乘佛法超过小乘成为了的主流。佛灭400多年,马鸣菩萨出世,写了很多大乘论著,力倡大乘。印度僧人龙树出世后,大乘佛教更盛行, 龙树菩萨着《》《》《十住毗婆娑论》等,建立了般若中观派|中观学派。
大乘佛教中期
其后又有印度僧人无着、世亲创立“唯识论”,盛极一时。和被认为是大乘佛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唐义净法师《》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在印度南方,则是藏思想更为盛行,与唯识学派合流。
大乘佛教晚期
公元七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吸收婆罗门教咒语、宗教仪规和瑜伽术身体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极富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实践方式,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在《佛说秘密相经》中,甚至提到莲华与金刚杵相合,“如是,当知彼金刚部大菩萨入莲华部中,要如来部而作敬爱”,“由此生出一切贤圣,成就一切殊胜事业。”这是男女性器官的暗示用词。称为秘密大乘佛教,或称“金刚乘”或者“密乘”。此时的印度佛教已经被外道法的印度教取代,意味着此时的印度的佛教真实义已经不存在了。相对于密乘,人们把大乘佛教的理论部分称之为“显乘”。由于密教和婆罗门改良后的印度教界限的混同,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
大乘佛教思想特点
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相印),来发挥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修持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艮,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义在小乘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显中道实相、八识与如来藏,六度万行与菩萨道,一心本净,众生平等众生亦可成佛等思想。从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到唯识学如来藏,三乘佛法一以惯之却在博大精深程度上节节增上,构成了完整的佛教体系。
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与实践,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灵活开放、慈悲平等、普度众生、贴近生活。佛在古印度传播佛教教义,其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众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对婆罗门教的野蛮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而此平等与普度的思想集中显现于大乘教义里。总而言之,大乘是佛陀教诲的根本精神所在。
大乘佛教四大菩萨
、、、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表智慧、表慈悲、表行践、表愿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之中,使至理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迹;在中国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
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象征愿力的是;象征实践的是;象征智慧的是;象征慈悲的是。 他们都是慈航普度,助佛弘化而担当重任的法身大士,示现教化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
大乘佛教观音菩萨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观音大士千手千眼,慈航普度,闻声救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
在智、悲、行、愿之中,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观音菩萨在娑婆人间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就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信仰希冀。
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译为“光世音”,的旧译为“观世音”,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唐朝时因避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窥音”、“现音声”、“圣观音”等。梵文意译,又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的名号本身就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观音菩萨在我国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最受百姓崇奉的菩萨,拥有的威望最高,影响最大。
观世音菩萨的内在含义,佛经中有两解释:1. 是《》卷六,佛问诸菩萨各自修行的方法,此即佛法中著名的25圆通。其中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排在最后第二,为暗选。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排在最后推出,为明选。“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观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2. 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危怖之时,只要曾闻观世音菩萨名字,并虔诚一心称念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寻声救苦,冥冥中感应垂救,所以菩萨叫做观世音。
《》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是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而《》(普门品)及《》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
又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群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万卉。虽则了无计虑,而复毫不差殊。良由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咸在菩萨寂照心中。故得云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印光大师文抄》
至于“观自在菩萨”,是唐玄奘的新译,最有名也最通用是出于《》的头一句,现在流行的《》,便是出于玄奘的译笔。但是,《》自古以来,共有七种汉文译本,玄奘属于第二译,初译则出于罗什之手,故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他已学到了《》,而且对于观世音菩萨抱有绝对的信仰心。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验,例如:1. 当他经过八百里的时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而妖魔鬼火之多,犹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邪魔恶鬼,在他前后缠绕,他都以念《》而遣散了这些魔鬼的作祟。2. 当他出了玉门关,晚宿沙漠中,随从他的忽起变心,拔刀指向,玄奘即时诵经念观世音菩萨,胡人见了顿失杀心,又睡了下去。3. 玄奘正在横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的时候,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润喉,他和所骑之马,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此时奘师便在心中默祷,他说:“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
耶?”禀白之后,在夜半忽有凉风触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畅,眼得明朗,马也能起来走了,走了十多里,马儿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并有一个水池。奘师与马,始得救济,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绝非原有,乃是观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
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
若根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因菩萨能兴慈运悲,拔苦与乐,普门示现,自在无碍,故名观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义为能观真实我的菩萨,非专指观音菩萨。其实,观世音即是观音菩萨,观自在是指能观自在的菩萨, 而,圣玄奘菩萨翻译成观自在菩萨,意思就是能观察到那个不生不灭的真我的菩萨。
大乘佛教文殊菩萨
智慧深广,最胜吉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有三名,分别是文殊师利、满殊尸利与曼殊室利。文殊师利意译“妙德”,指文殊菩萨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微妙功德;满殊尸利意译“妙首”,因为他所具功德居诸菩萨之首;曼殊室利意译“妙吉祥”,称颂其功德最胜吉祥。此外还有文殊师利、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师利童子、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孺童文殊菩萨等等称号。
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钵经》)。传说他在过去世曾身为七佛之师,连佛也曾得到过他的教诲,其智慧的深广锐利,可知矣。在诸大菩萨中,文殊更有“大智”的尊号,他作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大乘佛法的上首,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不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缚,他的法门以善巧为特色,应机开示宣扬佛法,注重第一义谛,与众不同。他有过“仗剑迫佛”这样令人诧异万端的行为,也常用突如其来的诘难,用以警醒晓喻为表象、枝节所迷惑的有情人天。
文殊菩萨,梵音名号 Ma&ju?rī ,旧称文殊师利。古译:妙德,妙吉祥,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文殊菩萨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他和释迦牟尼、普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能、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萨,称“大智”。 文殊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族,从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紫金色,刚生下来就能够说话,不久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见《文殊般涅槃经》)《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称为“平等”的世界,此世界的佛陀名号为龙种上如来,即是今现在文殊师利菩萨是也。’《》言:‘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即是文殊师利菩萨。’
而在《》中说:“佛为转轮圣王时,第三王子名叫‘’,在宝藏佛之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将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没有止尽无有界限地,庄严清净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广大的十方国土,合为一个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无量的珍宝充满其中,没有浊恶苦痛的触受,没有种种女人,甚至没有女人这个名词,也没有声闻等未发广大菩提心的众生。一生得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充满整个世界。第三王子发愿以后,宝藏佛即为他命名为‘文殊师利’,授记他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为‘清净无垢宝窴’的国土,圆满成就,名号为‘普现如来’。”
又《发愿经》与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末后的偈颂大略相同,《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文殊、普贤,是华严会上辅佐毗卢遮那佛的两位大圣,都便赞念佛,以净土法门为归根结顶之法。
大乘佛教普贤菩萨
德周法界 行广愿海--普贤菩萨
,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 ,或 Vish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菩萨。
菩萨辅助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贤之名出于三曼陀罗菩萨经,并广见诸经而成普遍之信仰。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载,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守护法华之行者。台宗二百题卷十立有相,普贤论题,依礼忏诵经之有相行,达成感见普贤之旨。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 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在之中,以此菩萨表示菩提心,视之与手、金刚萨埵、一切义成就菩萨同体。一行《》卷一解释,谓“普”是遍一切处之义,“贤”是最妙善之义。以菩提心所起之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名为普贤。
普贤延命菩萨,又有“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菩萨”与“金刚萨埵”等二种异名。前者谓此菩萨具有赋予众生大利益大安乐的平等本誓。后者谓其具有“不朽不坏之智,能摧诸烦恼,犹如金刚”。其所以具有这些性德,除了是本誓力量的显现之外,也由于十方诸佛加持所致。据密教典籍所载,世尊曾召集十方世界诸佛,以光明照触普贤菩萨,因此他才能得到诸佛心印,以利益一切有情。
普贤延命菩萨的形像有二臂像及二十臂像两种。依经典所记,其二臂像“如满月童子,头戴五佛顶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召集。坐华,华下有白象王。象王足踏,轮下有五千群象。”二十臂像则通身金黄色,着五智宝冠,左右各十只手,各持不同法器,坐华上,华下有四白象,与二臂像座下之有五千群象者不同。
大乘佛教地藏菩萨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大愿地藏菩萨
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下生成佛之前,娑婆世界是一个无佛的时代,天人众生无依无怙。为此释尊殷勤付嘱地藏菩
萨,要他以大神通力方便度化,勿令天人堕诸恶趣。因此地藏菩萨庄严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始愿成佛。”这位“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的菩萨,发下并真切践行了这样宏大无边、舍己度人的誓愿,教导众生敬信。他愍念五浊恶世受苦众生,应众生所求而消灾增福,以成熟他们的善根,这是佛教中最感人的故事之一。
地藏菩萨于过去久远劫,曾先后转世为大长者之子、(《》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国王、名为光目的女子(同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等,他们的共通之处是发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广度六道罪苦众生。总而言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立此慈悲怜愍之广大誓愿,故有“大愿”之尊称。地藏菩萨,梵名 Ksitigarbha,中文译音克施地嘎诃帕,之一。据《》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 其道场在安徽省池州市,与、山西、四川并称为。
据《》讲,过去无量劫前,有一个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生前不积善因,死后必堕恶趣,遂变卖家宅,供养。后受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见到鬼王无毒,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便在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佛告诉文殊菩萨,当时的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在经中,释迦佛又为我们讲述了地藏菩萨种种的不可思议行愿。地藏菩萨发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经中又描述了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道中的众生。
相传是地藏菩萨的说法道场。据说唐代时,新罗国王子,泛舟渡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据说他那时虽已六十岁,但身体异常健壮,“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唐《九华山化城寺记》)。他选择东崖岩石,终日坐禅诵经,弘扬佛法。后被山民诸葛节发现,民众大为感动。其事迹传开后,得到本地闵姓山主等人的捐助,于是建寺庙,辟道场。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真身宝殿,俗称“肉身塔”。据《》、《重僧搜神记》等称,金乔觉“趺坐函中,遂没为地藏王”,过了三载,“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随(遂)名金地藏”。根据佛教有说,菩萨金骨,钩锁相连,百骸鸣矣。故大家知道他乃大菩萨应世。而且其生前法名即为地藏,容貌酷试佛经记载之地藏菩萨,行持与古地藏一脉相承,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而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民间也日益流行。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即传说的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九华山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按的原意:慈,即是“予乐”;悲,即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就是慈悲。
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分别是中国的四大名山中的九华山,的普陀山,的,的峨嵋山。这代表佛法教学的四个重要课目,等于四个学院,这也是佛法的纲领,不管多少宗派、经论,都出不了这四个范围。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
《》、《》、《》、《》、《》、《三昧王经》、《称赞佛净土佛摄受经》、《》、《》、《》、《》、《》、《》、《》、《大涅槃经》、《尤婆赛戒经》、《》以及《》、《》、《十住毗婆娑论》(龙树菩提译)、《》(相传为菩萨说)、《》(菩萨造)、《唯识三十论》(菩萨造)《大乘庄严论》马鸣菩萨
大乘佛教五时八教
乃天台宗大师判解一大藏佛教。以五时定释迦一代圣教说法之因由。以八教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与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分别述之。五时教判,有别有通。别五时,历然有序。通五时,因众生的机感不齐,故教法通于五时。其根机最钝的声闻大众,必须经过上面别五时的调停与,才能入于一佛乘实相;而根性利者,不必经历五时,有的经历四番或三番的陶铸与调停,甚至随遇一法便可悟入一乘之理,因而,通五时义得以成立。蕅益大师特别注重通五时的意义,是神力自在,任运度生,根据实际情况而设方便之教,不可思议;虽有五时的区别,然绝不受五时所局限。
《1》 五时: 第一、华严时,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如日照高山之时。首谈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于海印,现刹土于毫端;并于最后开示净土信仰以为归根。小乘学者,如聋如哑,莫能理解。
第二、阿含时,谓佛为接引二乘人,说四阿含等小乘经典。
第三、方等时,谓佛演等净土三经,楞严经、、、维摩经等,均属大乘重要经典,令二乘行者,耻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般若时,般若为诸大乘经之母。佛广谈般若空慧而澄净开解小乘行人。包括如,心经等。
第五、法华涅槃时,谓钝根众生,机渐纯熟时,佛说法华经、,以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称性而谈,令一切众生,咸得成佛。这是佛陀五时说教的次第与当机的差别。
《2》八教:分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之为八教
化仪者,系就如来教化的机应,有四教:一、为顿教,谓佛为应大乘利根菩萨直说大法,不谈小乘,即说华严顿入教法;二、为渐教,渐即渐次,谓佛应大小乘钝根众生解说阿含、方等、等渐进的教法;三、为教,谓佛具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众于同会中听法,所闻各异,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隐秘赴机,而各得利益者;四、为不定教,谓佛所具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众于同会中听法,或闻小法而证大果,或闻大法而证小果,彼此相知,而得益不定者。
化法者,系就如来教化众生的方法,有四教:
一、为藏教:藏即含藏之义,谓由经律论各含藏一切文理,令众生由此证入道果,此指佛于阿含时所说的;
二、为通教,谓佛对大小乘根机所说的共通教法,钝根者闻之,便可通入藏教;利根者闻之,便可通入别圆二教;
三、为别教,谓专为菩萨乘所说的教法,别于前面的藏通与后面的圆教;
四、为圆教,圆即不偏之义,谓对最上利根菩萨解。
大乘佛教难易行道
于《》卷5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
致者。”比喻众生于五浊恶世欲凭自力而期入得果之修行,称为难行道;比喻众生依佛之慈悲与愿力,和自己信愿念佛之诚,而、得不退转,再修菩萨道最终证果之法门,称为易行道。昙鸾大师于《》卷上说:于无佛之世,经长时勤行精进而至不退转地甚难,称为难行道。
大师又分难行道为五种:1.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2. 声闻自利,障大慈悲;3. 无顾恶人破他之胜德;4. 颠倒善果,能坏梵行;5. 唯是自力,无他力依持。以上五事触目皆是,一如陆路步行之苦。书中又指出:若人行易行道,仅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则乘佛愿力,得以往生净土,此即如水路乘船之乐。后道绰大师于《》卷上,亦依此说。他将一切行法分为自力与他力,自摄与他摄二种,而立圣道、净土二门之判教说:圣道门即难行道,为自力与自摄之行法;净土门即易行道,为他力及他摄之行法。
大乘佛教地位
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已经说到未来大乘佛教就在中国,而后传播世界。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众生,把将众生在苦难中解救出来。中国若干千年来灾难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众在佛门之中得到无尽的法益,灾难和痛苦得到了安抚,深受快乐。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大乘佛教在中国儒教思想中原有的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基础上,增添了《》的教育。从菩萨道菩萨行到法界实相,一乘妙理之觉悟,大大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修行菩萨道广积福德资粮,深涉国家社会服务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众生,也能获得众生平等性智的觉悟。
以广行〈六度〉来成熟自己,以广行四摄事、爱语、利行、同事去成熟其他一切众生,心胸广大而行事细腻是其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