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去世后的去向,佛教和佛教与基督教的区别哪个更接

(竹内凉真)
(高颜值长发女神)
第三方登录:人死后去哪里是真的和佛教说的一样吗?_百度知道
人死后去哪里是真的和佛教说的一样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万一真有死后的世界,如果是假的?你说是不是你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会这样想:我还是信佛吧,如果我不信佛的话,那我岂不是很亏吗,也无所谓;万一是真的呢
采纳率:78%
来自团队:
信则有不信则无
信者有,不信则无。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查看: 7310|回复: 8
中国大陆佛教面临基督教的冲击急需进行体制改革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 & 中国大陆基督教在改革开放后获得飞速的增长,中国大陆基督教具体有多少信教群众,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是:2010年《宗教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基督教徒总数为230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8%,调查显示信徒信教的主要动因中,受家庭影响者占15%,归因自己或家人生病者占68.8%。国际基督教研究机构和韩国基督教会认为中国大陆基督徒实际人数比2010年《宗教蓝皮书》公布的人数要多。总体上看,基督教在一些地区仍以较快速度传播,教会组织的多种形式的聚会,在很多地区成为了群众娱乐身心、调剂业余生活、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方式。在农村基督教集中区域,一些村落教会发挥了组织生产、扶贫帮困、农田基建等积极的社会功能。从传播渠道和活动方式来看,国内基督教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在传教中的积极作用,并逐渐完善网络传教体系。中国大陆基督教具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具有完整丰富的传教经验,极端顽强的传教战斗力,现代西方宗教对大陆的冲击力越来越强,他们传教的途径多样化,无孔不入,教徒人数增加的速率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大陆基督教可分为在政府部门登记的三自教会和在政府部门未登记的家庭教会,家庭教会发展速度高于三自教会。家庭教会是典型的宗教灰市活动。所谓宗教“灰市”,就是介于在政-府登记后完全合法的宗教“红市”与从事极端非法活动的宗教“黑市”之间的一种宗教存在形态。按照宗教法规合法登记的佛教寺庙属于“红市”,但是“精舍”、“堂”等佛教活动场所则处于“灰市”形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在宗教“三色”市场中,灰市的发展非常迅速,在部分地区其数量和规模甚至超过了红市。笔者亲自参加过基督教和佛教的活动,经过多年的亲身体验,从概率上来说基督徒之间比较团结而且素质好一些,佛教徒之间不太团结而且素质差一些,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但是宗教体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大陆佛教已经有大约2000年历史,大陆基督教虽然只有大约200年历史,但是现在基督徒人数已经接近或超过佛教徒人数。中国大陆佛教陈腐老旧,弊端很多,如果不进行体制改革,几十年后基督教完全有可能取代佛教成为中国的主体宗教,中国大陆佛教需要进行体制改革,以获得新的生命力。16世纪德国牧师基督教路德宗创始人马丁·路德反对卖赎罪券的罗马天主教皇,写了《九十五条论纲》,进行宗教改革,使基督教从偏离《圣经》教义的天主教会分裂出来。中国历史上进行佛教改革的也不乏其人,唐朝百丈禅师曾经进行过改革,佛教里面的《十诵律》,《梵网经》,《佛遗教经》等诸本戒律经典是极端轻视和排斥生产劳动的,例如《佛遗教经》规定:持净戒者,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佛遗教经》的中心思想是为了使僧众安心办道,经文内容只适合印度的实际情况,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按照四依法中的依法不依人,如果依《佛遗教经》经文的法,则中国僧众不容易生存发展,如果依《佛遗教经》的中心思想为了使僧众安心办道这个法,则可以改革,进行农业生产,以保障僧众安心办道。唐朝百丈禅师当时生活的年代,禅宗的实际生活、生产状况与旧的戒律发生冲突,遵从戒律,出家僧侣不能从事农作物生产,若违反则视为犯佛戒。唐朝中叶开始,由于封建政权对佛教采取了相当多的限制措施。几经风霜,损失惨重,僧侣生活来源发生困难,僧侣面对着如何适应社会变动而生存下去的严峻问题。唐朝百丈禅师经过研究对极端轻视和排斥生产劳动的旧教规和戒律进行改革,百丈禅师的改革也是有依据的,释迦牟尼佛曾经说小小戒可舍,百丈禅师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地理、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实行农禅合一,因此衍生了《百丈清规》。《百丈清规》从组织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证了禅宗的发展和繁荣。百丈禅师为历代禅宗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国大陆佛教可以效仿古人,并且借鉴基督教和台湾佛教经验,进行体制改革,改革为重视对社会服务的人间佛教,才能避免将来佛教被基督教边缘化。本人现在将研究大陆基督教优势和大陆佛教劣势的14条原因,人间佛教的内容分享给大家,观点不一定完整正确,仅供大家参考,欢迎指正。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 && && && && && && && && && && && && && && &&&(一)大陆基督教的优势和大陆佛教的劣势
  (1)基督教经典少,只有一本《圣经》,内容浅显易懂,一般人容易看懂容易接受,但是这一本《圣经》是基督教思想的总汇,方便基督徒集中统一学习,基督教讲道者讲道有统一思想,初学者接触到基督教经典就很容易明白,基督教是教人顺服上帝,认罪悔改,止恶行善的,基督教的基本宗旨是教育,当然基督教思想也有被人不认同的地方,例如杀动物无罪,信而受洗的人得救,不信的人必被定罪。从概率上说基督教徒素质高的更容易多一些。佛教经典种类繁多,内容博大精深,复杂深奥,并且多为文言文,一般人不容易看懂,各种佛教思想精华分散在不同的经典里面,每种经典讲的内容各有不同侧重点,不方便佛教徒集中统一学习,佛教讲法者讲的法,内容多是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思想。所以初学佛者不容易明白,佛教是教人敬畏因果,止恶行善,舍己利人的,佛教的基本宗旨是教育,佛教也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所以从概率上说佛教徒素质高的更容易少一些。
  (2)基督教修行里唱像流行歌曲一样的赞美诗歌和跳舞蹈,比较受人喜爱。佛教修行里的唱念比较古板,没有流行歌曲一样的赞美诗歌和跳舞蹈,所以有些人不容易接受。
  (3)基督教有教会这样的团体组织,虽然有的教会互不隶属,但是基督教会之间有统一的体制,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标志即十字架,统一学习的《圣经》,统一的定期聚会活动,按照上帝旨意基督徒必须加入教会,定期参加聚会活动,否则上帝不喜悦,基督徒定期聚会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这样造成基督徒容易比较团结。自古以来中国大陆佛教一盘散沙,缺少团体意识,一般寺院之间多是互不隶属。数量比较少的出家佛教徒组织性强一些,数量比较多的在家佛教徒团体组织性比较松散,可有可无,没有统一的体制,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统一学习的内容,在家佛教徒没有统一的定期聚会活动,在家佛教徒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加入团体组织和参加集体活动,在家佛教徒如果不加入团体组织和不参加集体活动,佛菩萨是不会反对的,所以在家佛教徒定期聚会的机率低,不容易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这样容易造成在家佛教徒像一盘散沙不容易团结,世界主要宗教属基督教的近亲天主教组织性最强,包括中国大陆地下天主教会在内的全球天主教徒都听命于梵帝冈天主教皇。
  (4)基督教每个教会设有牧师或教师,讲道人,他们负责长期专职带领及教育基督徒,基督徒在学道时遇到问题,很容易得到牧师的帮助,牧师和基督徒关系比较亲密,基督徒遇到困难时也容易得到教会中大家的帮助,基督徒容易把教会当做现实生活中心灵的归依处。佛教法师和基督教牧师虽然同样都是接受信众的供养,但是一般情况下基督教牧师教育出来的信徒比佛教法师带领的信徒素质容易更好,因为基督教牧师更注重对信徒的教育。一般寺院弘法的法师比较少,而且多注重讲经,不注重对人的教育,一般寺院法师和在家居士是可有可无比较松散的关系,一般佛教徒在学佛遇到问题时,很多情况下不知道应该去找谁咨询。很多佛教徒虽然在某寺院做了形式上的皈依,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体验不到寺院是其心灵的归依处,因为遇到有问题时,寺院一般不管。
  (5)基督教非常有牺牲精神,注重积极向人传播福音,其传教方式多是主动型的,而且有些中国大陆三自教会的大教堂也突破宗教法规限制,派牧师到远方租用场地建立新教会。大陆佛教虽然号称大乘佛教,但是更注重小乘思想的个人解脱,历史传统讲究有人求法才授法,其传教方式多是被动型的,大陆佛教寺院则多受宗教法规限制。
  (6)基督教堂十字架,十字架是古代刑具象征耶稣代人受苦赎罪,一般人容易生起感恩心,这样的标志不容易把人的思想误导成了迷信,佛教寺院佛菩萨像塑造的多是,饱满庄严,雍荣华贵,富丽堂皇,根据佛教理论这种饱满庄严,雍荣华贵,富丽堂皇是佛菩萨多生多世苦修而成的果报。一般不懂理的人多有趋附权贵之心,容易把烧香上供,看作是向佛菩萨贿赂求发财升官的手段,把佛菩萨看做贪官污吏,这样的塑像容易把不懂佛理的人误导成了迷信,可以塑一些类似释迦牟尼佛雪山苦修的像,释迦牟尼佛做忍辱仙人的像,这样更有教育意义。
  (7)基督教的异端教派比较少,有专职牧师可以给基督徒提供咨询,所以容易分辨,基督教受到异端教派的伤害小。佛教的附佛外道比较多,一般没有专职的法师可以给佛教徒提供咨询,所以不容易分辨,佛教受到附佛外道的伤害大。
  (8)基督教《圣经》里没有明文规定教会必须给单身基督徒找对象,但是基督教发展的历史形成了教会给单身基督徒找对象的传统制度,基督徒一般在教堂举行婚礼并由牧师证婚,这种制度受到单身基督徒的欢迎。
  大陆佛教和基督教不同,在大陆佛教发展的历史上没有形成给单身佛教徒找对象的传统,不论出家人在家人均无此传统,所以单身佛教徒想组建佛化家庭非常困难。佛教经典里明文规定不许出家人给人介绍对象,这就是出家戒律中的媒嫁戒,犯了媒嫁戒也就是犯了僧残罪,佛教经典中并没有禁止在家居士给人介绍对象,所以在家居士是可以给人介绍对象的。但是佛教经典里没有说出家人可以做证婚人,也没有说出家人不可以做证婚人。圣严法师著的《正信的佛教》书中这样说:“若以解脱道的观点衡量,出家人最好不做证婚人。若以菩萨道的观点衡量,为了佛化社会的理由,出家菩萨为人证婚,当可视为接引的方便。
  (9)大陆基督教有去基督徒家的探访制度,基督教《圣经》明文记载基督徒之间要相亲相爱,因为在神的大家庭里是一家人,这种探访制度会让基督徒心理感觉到在“神家”的温暖,在中国大陆的计划经济时期,世俗的国营工厂每年也会派人慰问探访退休工人,可是大陆佛教没有去佛教徒家的探访制度。
  (10)基督教上帝有时会显现神迹,基督徒也能显现神迹,上帝可以通过圣灵赐给虔诚基督徒说“方言”的能力,但基督徒说“方言”和佛教里讲的冤亲债主附体说话不是同一种现象,虔诚基督徒通过祷告还可以听到上帝语言形式的回应,基督徒会感觉到上帝是活灵活现的神,由此增加了信心。基督徒遇到困难的事情都祷告上帝寻求解决办法,这种表现形式符合现代人科学实证的根基。
  佛教的佛菩萨或龙天护法有时会显现瑞相,没有特殊情况佛菩萨和信徒是不会讲话的,佛教有和基督教神迹相似的神通,释迦牟尼佛曾经多次警告弟子,不可随便显现神通。佛教界多不轻易使用神通,所以佛教徒遇到的神通感应少,容易造成佛教徒信心不足。但是《法句喻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曾经使用神通观因果和讲法相结合度过一位得度因缘成熟的婆罗门,金山活佛多次用神通度众生,宣化上人则讲:假如有神通,则可以尽量用神通。教化众生,利用神通,有立竿见影之效。令众生增强信仰之心,收事半功倍之效。这是善巧方便之法门。现在末法时期只讲法不容易使人信受,应该改革为使用讲法和神通观因果相结合度众生,因为这种度众生的方式更适合末法众生科学实证的根基。
  (11)大陆基督教重视上帝,重视人,表现在生活上,表现在对人的教育上,表现在社会的净化上,传统上有积极入世的思想,大陆佛教重视佛,重视神,重视鬼,不重视人,大陆佛教很少表现在生活上,很少表现在对人的教育上,很少表现在社会的净化上,传统上与社会分离的厌世思想严重。
  (12)大陆基督教堂极少有用来搞旅游,卖门票赢利的,多是用来传播福音的。中国大陆佛教寺院则有很多用来搞旅游,做超度,做法事,卖高香,卖门票等赢利,信仰不应该是商品交易,自我解脱思想的多,弘法利生的少。
  (13)大陆基督教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为社会服务的,基督教重视为社会服务,所以基督教才成为世界上做慈善事业最多的宗教。大陆佛教传统上不重视为社会服务,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谈到出家人过去是分离,分利份子,所以历史上才有灭佛,为了预防灭佛的发生,希望出家人是奉献的,这样佛教才有用,因为这个事情才建的法鼓山,现在大陆出家人一般来说还是分离,分利份子。
  (14)大陆基督教多以给病人治病,做慈善事业为切入点传教,例如祷告上帝医治好病后重视在教会做见证(相当于佛教徒的表法),以使其他基督徒增强信心,很多病人为了好病或因为得到了帮助而信了基督教,大陆佛教不重视以给病人治病和以慈善事业作为传教的切入点,当然给人治病以解脱道而论则不究竟,以菩萨道而论则可视为接引人学佛的方便之法。佛教不重视佛教徒治好病的现身表法。信徒容易信心不足,仅佛教不重视给病人治病这一点就使佛教丧失很多信众,因为这样信众会感觉佛教不慈悲,江华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唐僧的扮演者江华原来信佛并宣传佛教,神奇的是和家庭医生去了教会后,脚痛竟渐渐痊愈了,结果导致江华改信了基督教并在教会上做见证。
& & 佛教完全有能力给人治病,病属于业障之一,笔者给弘扬宝箧印法的范老师打电话,谈到病这样自己业障也可以由别人帮助了的观点,范老师表示赞同,范老师说记载宝箧印法感应的《普度实录》里的千里之遥念经题 ,十年脑瘤一次愈,就是自己业障可以由别人帮助了的实例。乐观法师著的《金山活佛神异录》记载金山活佛的洗澡水治好了很多人的病,“摸脑和尚”仅用手摸一下就治好了包括疯癫女等很多人的病,类似基督教牧师给人按手祷告治病,宣化上人只用拐仗打了病人几下,就治好了病人的病,这几位给人治病的高僧共同点就是持诵大悲咒,佛教界应该开发大悲咒等能治病的方法给人治病,并且开发梦中可见佛菩萨,梦中口吐黑物灭罪的准提等法门,因为准提等法更符合现代人科学实证的根基。以此行菩萨道接引大众学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佛教组织结构介绍
  中国大陆佛教仍然沿续古代传承下来的组织结构,由于寺院住持传承方式的不同,寺院分为子孙丛林与十方丛林两类。子孙丛林一般住僧不多,仅由一僧或一系相承的寺主负责。十方丛林僧众较多,一切寺产公有,且按一定的规矩接纳十方僧众。其住持的产生则不拘法派,不分地域,经两序执事推选,由十方名德担任。
  住持,又称方丈,长老:是寺院里政治的最高统治者,经济的最高拥有者、管理者,其居处亦称为方丈。所有寺僧“皆俯首听命于方丈”。
  “四大班首” 即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他们在方丈和尚的领导下构成寺院的首脑机关。
  首座僧:是方丈的直接副手,其任务是为全寺僧徒和外来学者讲经说法。若大和尚圆寂,通常由他来补代方丈之位。
  西堂僧:主要任务是主持法坛、法堂,为僧徒举行受戒仪式,代替首座僧讲经说法,是寺内的第三把手。
  后堂僧:负责掌管全寺一切规章制度,主持召开“颂戒集会”,检查全寺僧人遵戒守规情况,执行奖功罚过,并握有批准收徒和除名大权。
  堂主僧:专司藏经阁的管理,负责全寺佛经和各种经典着作的收藏、添购和经卷图书的发放、借阅等。
  “八大执事” 是帮助方丈办理日常事物的八大部门负责人。这八大执事分别是:
  执客僧:负责全寺僧众上殿过堂,来客接待,处理寺院之间,僧俗之间的一切接洽事务。
  当家僧:亦称监院。负责全寺的财务大权,收支、存储全寺各方面的资金,统理全寺僧众的生产、生活、起曙、医药、茶点等。
  库师僧:负责全寺衣钵、法器、粮食、瓜果等物品的存储、管理,协助当家僧料理全寺财务。
  僧值僧:专门协助后堂和尚,作全寺戒律监察,执行奖励罚过,相当于纪律检查官。
  监院僧:负责全寺上下礼仪安排,节日议程,协助执客僧安排客僧、居士的接待工作。
  维那僧:负责全寺僧众参禅坐静,领导全寺上下进行早晚佛事活动。
  点座僧:负责僧人食宿安排,逢年过节的生活改善及寺院必要的交际宴请等。
  督监僧:专门协助当家和尚处理寺内日常事务,管理四大班首八大执事所管理不到的事务,相当于一个综合检点部。
  另外还有数量不等的书记僧:任务主要是协助方丈及四大班首抄写经卷等。
  义工:为寺院服务的在家居士。
  居士:指信仰佛教的在家信徒。
  & && && && && && && && && && && && && && && && &基督教组织结构介绍
  长老:负责教会各项事务,传道(相当于教会的顾问)
  执事:负责教会内部事务,决策各项大小事务,以及帮助一些弱势群体
  牧师:负责专职讲道,协助执事处理问题,主持教会举办的婚礼,圣餐礼,洗礼等圣礼。
  传道人:主要职责是业余时间讲道,帮助教会弱势群体
  宣教士:主要是被教会派去各地(因教会资源而定)宣讲福音,传道,牧养教会,若有需要可以向教会申请去一些很少信徒的地方牧养教会!
  同工:就是负责教会的主要事务(财务,书籍管理,唱诗班教唱等)相当于单位各项事务负责人
  义工:就是无条件为教会服务的信徒包括:接待,教唱,以及打理教会卫生,或者其他事情
  基督徒:指信仰基督教的信徒。
& && && && && && && && && && && && && && &(二)人间佛教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这一名词,由近代太虚法师根据契理契机的佛法原则,以一种历史自觉的形式首先提出。中国佛教发展到明清时代,特别是近代,佛教自身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如背离时代的厌世性格、日益迷信化、僧尼素质普遍低劣等,充分暴露在世人面前。传统中国佛教,讲究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山林清修,与社会分离,从整体上无法适应崇尚科学、理性和现实人生的时代要求,并开始受到社会知识阶层的普遍批判和社会政府的实践打击。为了佛教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充分彰显佛陀关怀众生的宗教本怀,倡导注重人生、注重今生、关怀人间现实的人间佛教理念,由太虚首先以时代自觉的形式加以提倡。由太虚法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是基于中国佛教之弊病和时代之要求,是继惠能“六祖革命”以来,中国佛教史上又一次重大革新,它奠定了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慈航法师,印顺法师在续承太虚思想的基础上,对人间佛教理论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释,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太虚的人间佛教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济功德会等为代表的台湾人间佛教的迅猛发展,是以太虚、慈航,印顺人间佛教理论为指导。实现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的转变,成为自太虚以来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和共识。从相当意义上讲,以实现佛教人间化、人生化、现代化为主旨的人间佛教运动,集中体现了佛教自觉适应世俗社会、关怀今世今生的伦理精神。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当然“人死”和“天上”也要兼顾,只是比例少些。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上”,这使得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显得比传统佛教更加明显。伦理的要求是注重对人生、人间的关注和现实社会的关怀,现实社会是伦理得以生存和展开的基础。批评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推动传统佛教向人间化和人生化的方向发展,正是人间佛教之伦理关怀得以展开的社会基础和逻辑前提。
  传统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愈来愈远离人间、人生,成为一种“死鬼佛教”、“天神佛教”。太虚在反省和批评中国传统佛教之流弊时,说“向来的佛法,可以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中国传统佛教之最大弊病在于“重死”和“重鬼”,忽视了“重生”和“重人”,中国佛教,一般专重死与鬼,太虚大师特提示人生佛教以为对治。然佛法以人为本,也不应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天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间佛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意义。” 一般人熟悉的四大名山中的四大菩萨,其中观世音、文殊、普贤示现在家相,只有地藏王菩萨现出家相。为什么这些菩萨大都现在家相?原因是过去的出家众,具声闻性格者多,出世的思想比较浓厚;而在家的佛教徒,比较乐观、积极、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大乘的佛教,更合乎佛陀的本怀。《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四十华严》卷十二云“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群众而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 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这表明,佛并不是什么天神、天使,他是人间的觉悟者,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只有生在人间,才能受持佛法,体悟真理而获得正觉的自在解脱,所以说“人身难得”。
  在释尊时代,依印度人和一般神教者的看法,天上是光明的、洁净的、喜乐的,而人间充满了黑暗、罪恶和痛苦。释尊创立佛教,提出“佛出人间”、“人身难得”的见地,旨在反对当时的有神教,把人们的眼光从“天上”拉到“人间”,强调理智的正觉,解脱的自由和人生的价值,是在现实的人间,而不在虚无缥渺的天上。这正突显了原始佛陀伦理关怀的起点依然是“人间”而不是“天上”。佛教惟有把眼光重点放在现实的人间社会,佛教的伦理意义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阿含经》是早期佛教的基本经典,其基本理论是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善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但明确包含“佛出人间”的思想。据印顺对《阿含经》的深刻研究,他从“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释尊所言的“我今亦是人数”等经典论据出发,强调指出“体现真理而解脱成佛,不是什么神鬼或天使,是由人修行成就的。惟有生在人间,才能察受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的自在,这是《阿含经》的深义。”太虚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指出,“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他认为,理想的佛陀也只是“人”而不是“神”,“佛只是从实践生活里彻底悟透了‘宇宙真理’的一位圣哲”。显然,佛只是人间的“人”,而不是天间的“神”。太虚、慈航、印顺等人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是符合佛教经典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佛陀对人间社会的伦理关怀。
  净土宗思想也和人间佛教密切相关,从净土宗的整体思想看,往生西方净土,以菩提心为本,《无量寿经》说三辈往生者,皆发无上菩提之心。《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末,说人若发十种菩提大愿,临命终时不离此愿,“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净宗十祖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十三祖印光大师强调:“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 《观无量寿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净业三福中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发菩提心,即指尽到各种做人的责任,完善人格,当然包括积极参加人间的建设,服务社会,利益众生。佛菩萨不是泥塑,不是只供养在佛堂,而是在人间活跃,有觉悟、有度众个性的大有情。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佛菩萨。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倡,推动了中国佛教由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的转换,使佛教在关怀众生、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中国佛教界尤其是台湾佛教界,在推行人间佛教的过程中,在佛教的社会化、大众化、现代化方面,在慈善、救济、教育等社会伦理关怀方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尊崇。台湾的佛光山、法鼓山、慈济功德会等超大型道场的迅速崛起,主要是因为星云、圣严、证严等领导者自觉落实了人间佛教的理念,发扬了大乘菩萨的慈悲精神。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
  太虚法师是近代佛教高僧(1890年一1947年)浙江海宁人,太虚法师是近代最早提出人间佛教思想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被称为马丁路德式的佛教改革家,其最为重要的佛教著述就是标志中国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理论代表作——《整理僧伽制度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就大乘佛教的观点讲,是要行菩萨道,做到自利利人,解除众生的苦难,使人获得安乐。太虚大师的一切行为都发自他对佛法的认识,他认为适应现代化的佛法,当以人类为中心,建立契合时机之佛学,普度一切有情,变过去神本鬼本之佛教为人本之佛教。现代佛教要解决现代社会人生问题;应摆脱注重个人解脱思想的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群体,太虚法师的一生行动皆以此为中心展开,积极从事佛教改革。太虚法师提出“人间佛教,走上社会”的思想观点,受到其他法师和一些青年僧人的支持。太虚法师曾经将庙里房子贴上了大礼堂、接待室、办公室、教室、食堂……等纸条,将大雄宝殿、禅堂、斋堂等佛教名词全改为现代社会名词。太虚法师提出了佛教宜三种革命说,力主除旧布新,其内容为:第一,组织革命,即制度革命。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内部建立宗派制度,成立子孙制,产生了很多不良后果。法师提出废除剃度制度和传法制度,主张创办佛教大学,从学僧中选拔品学兼优的人才,主持寺庙。第二,财产革命,即经济革命。提出废除财产寺庙所有制,主张寺庙财产为佛教公有,用来兴办教育,培育僧才和从事社会慈善事业。第三,教理革命,即思想革命。提出剔除佛教思想中之神教、鬼教、巫教等迷信成份,主张建立人生佛教,并作出“如果发愿成佛,先须立志做人”,太虚大师的三种革命之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全面改革方案。 太虚法师发表的《整理僧伽制度论》,谈到中国佛教到了近代,依然承袭丛林古制。僧众热衷于赶经忏,超度亡灵,品质低劣,思想僵化。那些护法的居士们,除了造庙修塔,求感应,祈保佑之外,无任何作为。这样老态龙钟的佛教,不能立足于现代社会!法师痛感在现代社会下,若依然因循旧的佛制,佛法是不能得到广泛弘扬的。有鉴于此,他奔走呼号,提倡革新、主张政教分立,建立由僧伽统一的僧团,此文后被译成日文出版。太虚法师在《僧自治说》一文中说:“佛之因行以敬三宝报四恩为本,应随时代之不同而有差别。在自由的社会里,应从事农矿,农工、医药、教育、艺术为成佛之因行。在和平的全民主义下,则加为警察、律师、官吏、议员、商贾等。”他认为从事社会职业,利益人群,造福社会,才是成佛的因行。他发表的《僧制今论》,主张健全佛教组织,提高僧侣和信众的德学,积极从事社会文化事业、福利事业。太虚法师正是基于这种对佛法的正信,孜孜不倦,力倡佛教之改,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佛教能适应现代社会,获得新的生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慈航法师人间佛教思想
  慈航法师是近代佛教高僧(1893年一1954年)福建建宁县人,17岁在福建大金湖剃度出家,后追随太虚大师,于中国各地巡回弘法,后访南洋,宣传抗日国策;晚年驻锡于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开创台湾僧伽教育为中国佛教在台湾的开展打下基础,对台湾佛教有着很深远的影响。1949年,受诬告以“匪谍罪”被台湾有关方面逮捕入狱,后被释放。1954年在关房中示寂,寂后坐缸,面目如生,五年后开缸检视,面呈紫色,全身完好。慈航法师金身供奉于台湾弥勒内院,为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之一。慈航法师也是近代佛教改革家,当时汉传佛教虽然是大乘佛教,但是缺少大乘精神,多注重小乘个人解脱并且参杂迷信,从慈航法师著的《畸形的佛教》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略窥一斑:
  “我们中国的佛教,在我个人看起来,一向是寄存在三点上面:(1)佛教在山上。(2)佛教在丛林中。(3)佛教在关房里。这三点在差不多的人看了,一定认为很奇怪,为什么一个佛教,不在教育上生活上去求表现,而跑到什么山上、丛林、关房里去呢?”——是为脱离现实、远离生活之弊。“中国人对三宝的偏信”,“不知道三宝是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的,竟有许多的人,只信仰三宝中的任何一宝”。——传统佛教中往往缺乏正信,参杂各种民间的迷信活动。 慈航法师提出“文化、教育、慈善”这三个佛教的救命元素以外,他还认为中国佛教要复兴必须要民间化、大众化、教会化、教育化、工作化、系统化、文艺化、慈善化、律仪化以及革命化。这些佛教改革理念的大部分后来都被台湾佛教界所实践,为台湾佛教的蓬勃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慈航法师认为未来佛教的发展,必须要朝着“文化、教育、慈善”这三个方向努力,如他曾说:“我平常有三个口号:就是‘文化,教育,慈善’。因为有文化,可以宣传佛教的教义;有教育,可以栽培弘法的人材;有慈善,可以得到社会上的同情;所以‘文化,教育,慈善’,是今后佛教的三个救命元素!”至于这三者的详细内容,慈航法师在他的文章里有进一步的说明:
  (一)文化:慈航法师理想中的文化内容有四个部分:1、编一部藏经:以佛教八宗为标准,分为八类,将同一宗的经论注疏合为一类,全用新式标点符号以便于阅读。而且分别出版袖珍本和精装本两种,以便于携带和供养。2、编一部佛教百科全书:用科学的方法和通俗的文体,将各种佛经、佛论,撷其精华,举其大纲,以介绍中学以上程度之学者作参考用。3、编一部佛学白话丛书:把藏经里的一些材料,用小说、话剧、诗歌、传记、童话、寓言等体裁,编出有趣的小丛书,让每一个角落的人都能阅读。4、编一部佛学英文丛书,把佛学中的一些材料,译成英文去贡献世界。
  (二)教育:慈航法师理想中的教育是:1、办一个佛教大学,分为五院: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佛学院。除了佛学院是专门研究佛学外,其余四院的课程都和普通大学一样,但每周须上两小时的佛学常识,令学生对佛学有一基本的认识。2、办一个世界佛学院:最上面建造一座佛塔,中间建一个大礼堂,门口设立一座图书馆,两边则建筑各国的僧伽学舍。各国的僧伽可住各自的学舍,食宿、行持、上课皆可分开进行,遇有大集会、大演讲时,则可齐聚于大礼堂举行。
  (三)慈善:慈航法师理想中的慈善为:l、办一个商场,由佛教徒集合资本,聘请的员工也都是佛教徒。2、办一个工厂,里面的工人和职员,也都是佛教徒。3、办一个医院,里面的医生、护士、职员等都是佛教徒。这样既能为失业的佛教徒提供工作机会,所得的盈余也能举办各种慈善事业。
  慈航法师除了提出以上说明的佛教的三个救命元素以外,他对如何重建大陆佛教,也提出了他的一些看法,其内容如下
  (一)佛教应当民间化:他主张在全国的省市县区及乡镇村里,皆设立佛教所,以宣扬佛教教义,来利益民众,也可使佛教深人民间。
  (二)佛教应当大众化:他认为佛教应该要重视一般民间的教化,以佛教的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为统一的课本,在各地的佛教所,组织佛教信徒护法会,以协助僧伽对民众的弘化。
  (三)佛教应当教会化:慈航法师认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像一盘散沙,因为各个寺院各顾各的。所以,今后最好将全国佛教所有的寺院庵堂都统属于中国佛教会之下,由佛教会统一设立佛教教育机构、文化机构、慈善机构。各佛教机构,均以僧伽为领导,以在家信徒为职员,僧俗二众合作来办理佛教事业。
  (四)佛教应当教育化:慈航法师认为佛教不只是宗教,也是一种教育。所以,今后对一般在家人说法,可以改为教育式的方式。除了宣传劝化一般人受三皈五戒,修十善四摄六度以外,对于一般求学的人,可以教授因明、唯识、三论及各个佛教国家的历史地理,并仿效学校式的招生报名收学费,再加上英文和国文。如此,不但可以吸引一些人来求学。也可以提高僧伽的素质和声望。
  (五)佛教应当工作化:慈航法师认为今后每个僧伽都应该要有工作,其工作的内容有以下五种:1、办理各级佛教会的会务。2、于各处佛教所从事弘化的工作。3、在各处佛教学校当教职员。4、在佛教文化机关办理刊物编译等事务。5、于各个佛教慈善机构办事。
  (六)佛教应当系统化:慈航法师认为中国佛教的寺院过于散漫,所以今后的中国佛教应以五项事业为标准:会务、教育、弘化、文化、慈善,组织一个上下一致的系统,这样不但有一个统一的系统可以节制,还可以避免彼此的排挤和资源的浪费。
  (七)佛教应当文艺化:慈航法师认为今后僧伽的所到之处,小则设立佛教阅书室,大则设立佛教图书馆,任人阅读或借出,以推行佛化。
  (八)佛教应当慈善化:慈航法师认为过去一般人会说佛教徒能说不能行,最重要的原因是,佛教徒很少办理社会慈善事业。所以,今后的佛教徒应该要多从事对国家、社会、人民有利益的事业。这样不但可以合乎佛教慈悲布施的教义,也能博得社会人士同情和赞赏。
  (九)佛教应当律仪化:慈航法师认为佛教本来最重视律仪,但在今日的中国佛教却不重视。因此,今后应该严格的管制僧伽的出家,如他认为今后的出家者年龄应该要在五十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最好是正信居士。
  (十)佛教应当革命化:慈航法师认为要复兴和重建中国佛教,必须要改革中国佛教的旧制,如:私人滥收徒众、传戒受戒而不学戒、剃派争小庙、法派争方丈……等。这些中国佛教的弊病若是无法格除,则复兴中国佛教之路甚远矣。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 && && && && && && && && && && && && && && && &&&(三)现代台湾的人间佛教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众多高僧的弘法,几十年来台湾佛教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佛教寺庙都是免费参观。台湾佛教,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大道场”,即:星云大师的佛光山;圣严法师的法鼓山;惟觉老和尚的中台禅寺;证严法师的慈济功德会。这四大道场,几乎都有庞大的僧侣组织和百万信徒、广袤的庙宇和巨额的资产,还兴办了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并拥有自己的报纸、网站、电视台等,在岛内和两岸三地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原因既与四大道场弘法特色有关,也与四大道场领导者个人魅力有关。四大道场,就其在台湾的地域分布而言,恰好南、北、中、东各一。法鼓山在台北县,位于台湾北部;中台禅寺在台中的南投县,即台湾中部;佛光山在高雄县,号称“台南佛都”;慈济在花莲县,居台湾东部。当然,每大道场在台湾各地乃至海外还有各自的分支机构。就其承继祖庭与弘法方式而言,四大道场既各有所宗、各具特色,又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就是弘扬“人间佛教”,也就是推动佛教面向人间,服务社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佛光山
  佛光山是台湾佛教四大道场之一,佛光山开山宗长是星云法师(江苏扬州人),台湾信众称星云大师,1967年星云大师领众兴建佛光山,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已经把佛光山建成为台湾最大的佛教圣地,号称“台南佛都”,佛光山先后在全球五大洲创建二百六十多个道场,整个佛光山和旗下的道场,颇具现代气息。西来、南天、南华寺,分别为佛光山在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星云法师于1991年在美国洛杉矶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举为世界总会会长;国际佛光会是一个由出家僧众及在家居士所组成的佛教组织,拥有出家众1300余位,全球会员600万,于五大洲一百七十余个国家地区设立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社团,2003年正式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成员。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第一次将汉传佛教世界化。佛光山寺院道场包括别院,分院,禅净中心三个等级,三个等级之下还有若干布教所,组织相当严密,较之在台湾已逾一百三十几年的基督教长老会组织架构,毫不逊色。佛光山还创办九所美术馆、二十六所图书馆、出版社、十二所书局、五十余所中华学校、十六所佛教丛林学院,相继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会,设立云水医院、佛光诊所,万寿园公墓,协助高雄县政府开办老人公寓,并与福慧基金会于大陆设立佛光中、小学和佛光医院数十所,育幼养老,扶弱济贫。佛光山全部寺院道场都以麦当劳加盟连锁店形式出现,统一的组织架构,统一的标识,统一的活动形式,统一的微笑和告别手语,使佛光山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汉传佛教道场,乃至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这一被称之为“星云模式”的传教方法,足以奠定星云法师在中国佛教传播史上的大师地位。但是以现实情况来看“星云模式”传教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大陆佛教,但是可以作为中国大陆佛教改革的参考。
  星云法师因为佛教等方面的贡献,除屡获国家各级颁奖表扬外,国际上德风远播,多次获得各项荣誉嘉奖:1978年荣膺美国东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95年获全印度佛教大会颁发“佛宝奖”;1998年获美国西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3年获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及智利圣多玛斯大学颁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获韩国东国大学及泰国玛古德大学颁赠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澳洲葛雷菲斯大学颁赠荣誉博士学位。为促进世界和平,星云法师曾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等各领袖交换意见,1997年与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晤谈;是年五月获内政部、外交部壹等奖;2000年获颁“国家公益奖”,同年12月第二十一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上,泰国总理乃川先生颁赠“佛教最佳贡献奖”,表彰大师对世界佛教的成就。2002年获颁“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奖”,2005年获“总统文化奖-菩提奖”,肯定大师对国家、社会及佛教的贡献。2006年获香港凤凰卫视颁赠“安定身心奖”;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颁“终身成就奖”;美国共和党亚裔总部代表布什总统颁赠“杰出成就奖”。佛光山的创立目标是“弘扬人间佛教,开创佛光净土”,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佛光山是个注重制度的教团,举凡人事奖惩、升等调职、财务会计、出家受戒、道场建筑,乃至僧团清规及僧众等进修、福利办法,皆订有周密的制度。佛光山坚持传统的修行生活,但在弘法度众上则力求现代化的应用,例如以电视、广播、网络,出版等方法,让佛教深入每个家庭,使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
  1954年开始,星云大师深知佛教音乐动人心弦的特色,为接引青年学佛,首开先河,以音乐做弘扬佛法的先锋,在宜兰成立台湾第一支“佛教青年歌咏队”,首创“佛教之声”节目,领导佛教青年定期至中广民本电台播音,并于各种佛教活动中加入现代式的佛曲演唱,让佛教音乐走入社会大众,这一创举,让佛教展露生机,接引许多青年。1979年星云法师成立佛光山梵呗乐团,并于当年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首度举办“佛教梵呗音乐会”,造成教内教外爱好音乐者的震撼;1990年“佛教音乐梵呗弘法大会”再次造成轰动;1992年起,每年于台北国家音乐厅和国家戏剧院表演“梵音乐舞”,将佛教的梵呗音乐带入国家音乐殿堂,提升佛教音乐的水准。1997年,“佛光山梵呗赞颂团”到欧洲巡回演唱,清扬优美的微妙音声,让欧洲人士听得感动莫名。之后每年巡回于澳、亚、美等各洲表演。此外,2000年的美加巡回演出,行程早在半年前就已排定,岂料临行前夕却惊爆“美国九一一事件”,虽然如此,佛光山梵呗乐团仍然如期启程,配合星云大师的巡回弘法,从10月13日起,分别在多伦多、满地可、纽约、华盛顿、温哥华、洛杉几等地,总计演出六场。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意思说:“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其中第九种就是恒顺众生。所以星云法师根据现代人的特点提倡富裕、华美、快乐的佛教,这种入世的宗教思想,与传统上佛教给人清贫的刻板印象极为不同。星云法师的作法相当新颖,他把人间佛教包装成欢欣快乐、突破守旧形象的宗教,致使台湾的佛教徒对自己的信仰感到骄傲,面对西方宗教的批评,再也不必退缩,让人们对台湾佛教的形象大大地改观,这可说是星云法师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星云法师每次在佛教活动中回答完信众提问后,都会用“OK”来结尾,显得时尚而现代,星云法师在佛教音乐会上说:我几十年来的唱念都是给佛祖听,为什么不能唱给大家听?,佛光山在佛教的传播上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他们并不排斥借鉴其他宗教的传教方式,也不吝惜在传教过程中加入流行、时尚的元素来吸引年轻人。
  星云法师弟子慈容法师也善于创新接引信众方式,慈容法师是佛光山幕寮中的灵魂人物之一,佛光山的各项会务能有系统、有效率全面推动,以及佛光山多年来对于佛教人才的储训、组织、统御、指挥、分工、协调,都仰赖于慈容法师的运筹帷幄。慈容法师说:“我一向最喜欢和信徒有关的工作”,由此可见和信徒广结善缘的亲和力。慈容法师在佛光山普门寺时,经常采用唱歌、跳舞、玩游戏等活泼的方式来度众。这种别树一格的新潮作风,招致部分教界、学界人士的批评,但是素有丈夫气概的慈容法师并不因此而退缩。至今,责难之声不复再闻,反而有许多团体参考模仿她的领众方法,有一位信徒曾经忿忿不平的抱怨说:“某某单位都学我们的方式!”,慈容法师倒是以一贯的自信风度回答:“很好,人家会学我们,表示我们做的不错,就是要做给人家学。” 佛教传统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援例要庆祝佛诞节,在慈容法师策划下,佛光山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佛诞浴佛花艺大展”,以一朵朵来自世界各地的鲜花供佛礼赞;用一束束芳香四溢的奇花异木,扮演一幕幕动人的佛教故事。他准备了花车行佛、花食品茗、花饰设计,花之疗法,合唱比赛,传灯献灯等一连串精采节目。此外,又曾打破春节团拜的虚应故事,推陈出新,在桃园县立体育馆,为两万名佛光会员举办了“万人祈福平安灯法会”。慈容法师在策划社会公益活动方面,眼看近年来,我国伦理丧失及国民道德败坏,全力推动“净化人心”系列活动,其中之一是转化佛教基本“五戒”为七戒-一戒烟毒、二戒色情、三戒暴力、四戒偷盗、五戒赌博、六戒酗酒、七戒恶口。最特别的是不说教、不训话,而是以具启发性的篮球比赛来表现,邀请影视明星、民意代表组成球队,与佛光山的青年沙弥友谊对抗,引起媒体高度兴趣、广泛报导,成功达到传播效果。而在每年的信徒香会中,穿插合唱表演、育幼院院童演出、游园会、义卖等,慈容法师用创意,赢得了万千大众的法喜。经过慈容法师统筹运作,佛光卫视于日正式开播,依据星云法师的理念,佛光卫视播出一连串净化社会人心的节目,包括地方民俗、大千世界、圣地巡礼、宗教影片、动物世界单元、连续剧、佛学讲座、人间新闻、言论擂台、大众之声、机智问答、修持心得、趣味问答、儿童佛教故事、信箱时间、书香时间、说故事、电视佛学院、亲子关系、佛教法律常识、妇女世界、佛学讲座、禅宗公案、佛教入门、每日一偈、迷悟之间、法会介绍、佛门常识、佛教时事分析、佛教音乐等。佛光卫视在电视史上是唯一不收商业广告的社教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都是融合知识性与生活性的频道。
佛光山年年举办佛化婚礼,佛化婚礼大约70多年前在中国出现,近些年来,佛化婚礼在台湾已经有了定规和定式,主要是在传统婚礼的基础上加上佛宝赞、法师开示、答谢法师、礼佛、唱美满姻缘祝福歌等,佛化婚礼以低碳、环保为理念,婚宴拒绝荤腥,纯用素斋,以茶代酒,提倡节俭。佛光山弟子永勤法师说,无论新人是不是佛教信徒,只要愿意,都可以举办佛化婚礼。在婚礼上新人的穿着也不作限制,新娘可以穿婚纱、旗袍或少数民族婚服,新郎可以穿西装、中山装或任何传统服装。星云大师专门为这类婚礼写了“佛化婚礼祈愿文”,星云法师认为出家人可以证婚,佛教不可以把世俗上的婚姻看成一种罪过,这是家庭的基本,伦理道德的重点。佛化婚礼对在家的佛教信仰者来说是佛、法、僧三宝为他们幸福人生和佛化家庭的一种祝福,佛化婚礼对佛教的弘扬,社会人心的安定、和谐都起到积极的作用。2011年星云法师抱病冒着寒风细雨到台湾佛陀纪念馆,亲自为183对新人证婚,让新人感动不已。2016年初台湾佛光山举办的佛化婚礼上,一次成就1000多对菩提眷属。星云大师讲话勉励新人们“海枯石烂,不改其爱,你们要以爱赢得爱。” 现在大陆一些寺庙的法师也在尝试举办佛化婚礼,2012年北京圣泉寺举行了首场佛化婚礼,圣泉寺主持如愿法师做了婚礼证婚人,2015年广东江门茶庵寺举行了一场佛化婚礼,应主办方的邀请,广东四会六祖寺方丈大愿法师特地前来为新人证婚。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佛光山无论是进山,还是在餐厅用餐,都不收费,只在门口设立功德箱,香客可自愿布施。佛光山组织系统完备,有专门接待与引导的人。佛光山没有传统寺院的庄严,让进香之人多了些自在,佛光山的罗汉们是在绿树掩映之下,慈眉善目如同睿智的长者。星云法师著作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语录》《怎样做个佛光人》等,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佛光山还编印出版了《佛光大藏经》,星云法师在他著的《怎样做个佛光人》书里提倡佛光人要“先入世后出世、先度生后度死、先生活后生死、先缩小后扩大”;佛光人要“有宗教情操、有因果观念、有惭耻美德、有容人雅量”;佛光人“不私收徒弟、不私蓄金钱、不私建道场、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化缘、不私自请托、不私置产业、不私造饮食”;佛光人“以佛法为重、以世法为轻,以道情为重、以俗情为轻,以实践为重、以空谈为轻,以是非为重、以利害为轻”;佛光人“不以经忏为职业、不以游方为逍遥、不以自了为修行、不以无求为清高”;佛光人要“光荣归于佛陀、利益归于常住、成就归于大众、功德归于檀那”。星云法师主张戒律是佛教的根本,是佛法的生命,是诸佛化世的本源,所谓“戒住则僧住,僧住则法住”,戒律的重要,由此可见。但是戒律要合乎时代性,要合情、合理,要尊重人情、人性。当初佛陀也倡导“小小戒可舍”,现在的宪法都能顺应时代而改革,戒律也应该因时制宜,随着时代发展而融通应变,但是在应世化俗之余,不可过分方便而流于庸俗化,因为戒律必定是维护僧团最重要的法宝。星云大师认为配合现代的东西,才有办法让现代人接触,才可以走到他们的生活里面,才是人间佛教最基本的弘扬方式。所以星云大师不断推动种种不一样的方式,在不脱离佛教本身的规则,也没有违反戒律的前提下弘扬佛法。
  星云法师接受大陆中央电视台杨谰采访时说:他自己志不在了脱生死,志不在成佛,志在来生继续做和尚,因为做和尚可以结很多缘,可以度很多众生。星云法师2009年在香港佛香讲堂谈到:佛光山不商业化,佛光山非佛不作,佛光山从来不做世俗的事业,也不收门票。佛光山是办佛学院、传戒、办短期出家、办青年学团、办禅修会、办念佛会、办讲座、办佛教学院、办佛教大学。我弘扬佛法,我不做买卖,我不做商业。做商业,会让信徒和宗教寺院之间只有金钱的交易,这是很危险的,失去宗教的崇高性。佛光山及各别分院的僧俗二众,每日五时三十分闻板声晨起上殿后,即开始一日的行持。佛光山弟子或诵经持咒,或禅堂打坐、佛堂念佛。早课、早斋后,学院同学进入教室上课;职事则于个人静室修持、之后再出坡作务及掌管公务。另举办信徒朝山、精进佛七、禅七、寺院巡礼;别分院办理法会共修、八关斋戒、各种忏法、圣地参访等,皆为佛光山弘法工作、净化人心的重要一环。
  星云大师在大陆杭州的讲座中说: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 成佛在人间,佛法即是佛在人间的教化。六祖惠能大师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可以说惠能大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一生发起推动人间佛教,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多次谈到要推动人间佛教,其实人间佛教就是真正的佛教。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两千多年,时间太久了,当然有一些走了样,我们还给他一个本来面目,我们就定名为人间佛教。这个人间佛教,我们就是希望能积极的对国家,对社会,对民众做出服务的贡献,过去的佛教重视住在山林清修,现在佛教倡导从山林走向社会,过去佛教重视在寺院里面传道,寺院的范围总是有限的,现在人间佛教重视把佛教走入家庭,每个家庭都是道场,过去的佛教讲经说法要找出家人,但是出家人的数量是有限的,现在的人间佛教希望人人能信仰佛教,了解佛教,能讲说佛教。过去的佛教重视讲经,谈玄说妙,现在的人间佛教重视对社会的服务。星云大师说过:我们的寺院道场是一个“百货公司”,我们不打烊的。(打烊是方言商店晚上关门的意思),随时你比如半夜打电话来家庭纠纷了,我们也去帮着解决的,你喜欢讨论佛法问题,到道场来,你喜欢吃素菜素饭到道场来,你烦恼了希望要得到开示可以到道场来,你要增加读书知识,你也可以到我们的寺庙里面里,总之一句你有什么需要,你是什么人等,你甚至于是异教徒,天主教、基督教,什么教都不要紧,你愿意佛法就会给你办法。佛光山全球资讯网https://www.fgs.org.tw/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鼓山
  法鼓山是台湾佛教四大道场之一,1989年圣严法师(江苏南通人)购地创建法鼓山。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在精神上奉献自己,成就社会大众。在方针上回归佛陀本怀,推动世界净化。圣严法师是台湾少有的“博士”僧、学问僧,对佛学有极为精深的研究,是一位大学者、作家、教育家。他一生用中、日、英三种文字写下了百余种著作,如《正信的佛教》、《戒律学纲要》、《禅修指引》、《放下的幸福》、《智慧人生书》、《美好的晚年》等都是台湾长盛不衰的畅销书。圣严法师提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主张以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推动全面教育,相继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佛教学院、僧伽大学、法鼓大学等院校,又担任台湾多所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发起“心灵环保”、“心五四运动”、“心六伦”等社会运动,圣严法师为了更进一步推广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悲愿,多次与科技、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进行对话,乃至与不同的宗教进行合作,其宽阔的胸襟与国际化的视野,深获海内外各界肯定。法师更致力于国际弘化工作,参与国际性会谈,促进宗教交流,先后六次率团参访大陆佛教圣迹,圣严法师提倡建立全球性伦理,致力于世界的和平。影响相当广泛。因而,他被誉为“全体台湾人的精神支柱”。在法鼓山现有之弘化架构中,除了法鼓山佛教教育园区、农禅寺,台湾各地另有台北安和、台中、台南等分院,以及桃园斋名寺、高雄紫云寺、台东信行寺等,还成立基隆精舍、中山精舍、中正精舍等精舍,并且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禅修中心,圣严法师每年在世界各地主持禅七、佛七共修,为国际知名禅师。
  法鼓佛教团体在台湾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服务社会、教育人心上作用很大,这依托于其庞大的信众群体和组织化的运作,圣严法师说:现代社会是共业的社会,个人力量是很弱的,必须依靠团体的共业来弘法利生,来扭转社会强大的杂染共业。《2009大陆宗教人士来台研修宗教教义学员手册》对法鼓系统的信众组织有较全面介绍,现作摘录,以供学习和参考。法鼓山信众有九大会团组织:护法会、合唱团、助念团、法行会、法青会、法缘会、般若坐禅会、教师联谊会、义工团。
  护法会成立宗旨1、筹募法鼓山相关建设及运作所需之基金。2、藉劝募活动以弘扬佛法,传达法鼓山理念。3、规划与执行年度活动,推动关怀、慰访、联谊、共修等,以落实整体关怀及推动全面教育。4、规划和办理各级悦众教育成长,由核心推及于全体信众,以达成所有法鼓人人品之提升,进而净化社会,成就人间净土。
  合唱团成立宗旨1、以清凉的乐音,接引众生“修学佛法、护持佛法、弘扬佛法”。2、以妙音演唱佛法之殊胜,实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理念。3、演唱经团本部委员会议通过之共同曲目,推动正信佛法与法鼓山理念,达成教育与关怀之任务。
  助念团成立宗旨 1、落实法鼓山的整体关怀。2、推动助念风气,实践佛化丧葬礼仪。3、帮助即将往生或刚往生的人解除恐惧,放下万缘,往生净土。4、使哀伤、痛苦、无助的家属因莲友的助念关怀及佛法宣导而得到慰勉。5、使参加助念者从中自我成长并增强对佛法的信心。
  法行会成立宗旨1、汇集法行会会员的专长及社会资源作为法鼓山的智库2、协助成就法鼓山的理念与需求3、与法鼓山共同学习成长4、急需要人做,正要人作的事,我来吧。
  法青会成立宗旨 :为了使更多年轻朋友及早认识佛法、让青年朋友知道:佛法也可以落实于生活、休闲、甚至娱乐中。透过举办青年朋友有兴趣的活动,将佛法介绍给青年朋友,让新时代的青年了解“开发自性内在的心灵力量,才是生命最珍贵的价值”。以生活为中心,禅修学佛为方向,作为法青会活动规划的主要目标。透过接引更多富有理想的青年,以正信佛法为导引,将这股新鲜丰沛的活力回馈于法鼓山,使佛法的教化与社会脉动保持密切的互动。
  法缘会成立宗旨 :“法缘会”乃由圣严法师亲自命名,希望藉由法鼓山的因缘,使同修道友们能开发自我的慈悲并增长智慧,共同学习佛陀的精神,由“生缘慈”再而“法缘慈”更上而“无缘慈”,这也是本会大众应努力修持的方向。
  般若坐禅会成立宗旨1、以禅修法门帮助信众启发内在福田与智慧,回归佛陀本怀,解脱烦恼、生死,修学无上佛法。2、以健康、安全、实用的禅修观念与方法,使参与者能在日常生活中活用,并因此得到禅修的利益。
  教师联谊会成立宗旨 1、结合佛法与教育,致力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2、以禅修净化心灵,落实心灵环保。3、以智慧来教育自己,以慈悲来关怀他人。
  义工团成立宗旨 1、推动法鼓山理念,实践自利利他的菩萨行。2、护持并持推动法鼓山事业体系的各项活动。3、以奉献三宝、服务社会为健康身心的活动。
  法鼓山是由东初老人创建的“农禅寺”与“中华佛教文化馆”发展而来,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于1975年定名为“农禅寺”。法鼓山农禅寺效法唐代百丈禅师所创立的丛林制度,期许弟子务农维生、禅修的生活为家风,因此取名为“农禅寺”。传统寺庙,烟雾缭绕、金碧辉煌,无不在刺激人的感官,调动刺激感与兴奋度,人的心情无法平静 。法鼓山农禅寺水月道场则建筑在清水池边,道场佛堂里没有烧香的地方,仅点灯替代,环保、自然、净化心灵,让神圣的信仰得到落实。法鼓山农禅寺除了寺内常住众的修学外,其对外活动则有:
  (一)禅七、禅训班、禅坐会:每年有两次禅七。每周有星期三、六、日的禅训班,已有学生三万多人。每星期日下午有禅坐会,会员人数已达四千多人。
  (二)佛七、念佛会、大悲忏:每年有清明及弥陀佛诞的两次佛七,每星期六晚上有念佛会,基本会员人数有四千多人。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及晚上礼诵大悲忏,近来每场次已达一千多人。
  (三)讲经、开示、皈依:每星期日的上午,有讲经法会。听众从最初的一百多人到现今的一千多人。每周日下午禅坐会中有关于禅修的开示。每星期日在讲经之后,举行皈依仪式。在该寺皈依三宝的已达三万多人。另有念佛一天、两天,坐禅一天、两天、三天的活动。
  法鼓山虽然没有大量的资金,但产生的影响力却深远广大,这就是法鼓山的特色。法鼓山世界教育园区的建立,就是为了带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促进社会的净化和人心的净化,并提供有利的修行方法,这是法鼓山的贡献。自1995年开始,每年在法鼓山世界教育园区举办集体佛化婚礼,目的是鼓励社会大众组织佛化家庭,至今已经有1000余对信佛男女在法鼓山僧众证婚下结为菩提伴侣。关于出家人是否可以做证婚人的问题,圣严法师在他著的《正信的佛教》书中说:“若以解脱道的观点衡量,出家人最好不做证婚人。若以菩萨道的观点衡量,为了佛化社会的理由,出家菩萨为人证婚,当可视为接引的方便。圣严法师为了接引信众,佛化社会曾经说:“净化人间始于佛化的家庭,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而佛化的婚礼就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藉由佛、法、僧三宝的祝福以及皈依仪式,期勉新人持五戒、行十善;并以无私的爱、真诚的情、无悔的付出,来照亮彼此,进而孝养长辈、抚育下一代,促进家庭生命的美满与幸福,达成净化人心、安定社会、建设人间净土的使命。
  法鼓山为提倡佛化伦理孝道,落实整体关怀,年年举办“家中宝”佛化联合祝寿”活动。敬老祝寿的活动将结合当地学校及健康服务机构,办理“银发保健活动”、“祈福延寿皈依”、“师父关怀开示”、“孝亲洗足”及“关怀老人行动”等5大关怀规划。法鼓山长期推动“心灵环保”,期望运用教育与观念的指导,提升人的质量。法鼓山从1994年起,推动心灵环保理念并响应重阳节传统节日,提倡敬老孝亲的观念,以不铺张、不杀生、不劳累的方式,以欢喜心为老人祝寿,并推广佛化家庭与伦理观念,落实对老人的关怀质量。
  法鼓山每年举办清明报恩地藏法会与慈悲三昧水忏法会等联合祭奠活动,透过消灾超荐、精进念佛,用清净的身心,造就殊胜功德,圆满报恩孝亲的愿心。法鼓山鼓励大众在清明节念佛、拜忏,以学习菩萨的愿行,展现对父母与先祖的孝心。例如参与地藏法会,便是鼓励大众学习地藏菩萨广度众生的精神,透过发愿、满愿,自度度人,并接引法界一切众生听经闻法,认识因果因缘观,进而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法鼓山还举办各种公益慈善活动,圣严法师曾经讲:过去的出家人是分离,分利分子,是消耗利益的,所以历史上才会有一些灭佛的一些事件发生,我们为了这个预防这种事情再发生,希望出家人都是奉献的,如果这样子的话,这个佛教才是真正有用。否则的话你的庙起得再大,出家人再多,过了几十年又来一次革命,又来一次灭佛、毁佛,这个是很可怜的一桩事,圣严法师看到这方面才建这个法鼓山。法鼓山全球资讯网https://www.ddm.org.tw/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台禅寺
  中台禅寺台湾佛教四大道场之一, 由惟觉法师(四川营山县人)于1994年创建,中台禅寺建筑远望像一位修行之人静坐于群山之中。中台禅寺楼高达136米,37层楼,为目前世界及台湾最大、最高的佛教寺庙及世界第二高东方佛教建筑。中台禅寺建设的缘起是,因为参学佛法者众多,原来使用的灵泉寺现有道场空间早已不够使用,另外尤其是晚近以来,世衰道微,人心沉沦,以弘扬佛法来转移风气,净化人心,益显重要与迫切。 惟觉法师有感于弘法之任重大,乃决定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兴建规模宏伟之新道场──中台禅寺,以此接引更多学人,济度更多众生。 中台禅寺由开山方丈惟觉法师和著名建筑师李祖原居士历时3年规划设计、7年建设,耗资30亿元新台币,占地30多公顷,于日落成,全部工程峻工可能需要三十年的建设规模。寺内房间多达四百五十间,一个大斋堂可同时容纳一千人用餐,可同时容纳2000名僧尼和1000名居士在此居住修行。中台禅寺于2002年获第23届台湾建筑奖和第20届国际灯光设计卓越奖。惟觉法师是一位有着宏大抱负的修行者,他针对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推行佛教“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力图使佛教理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焕发新的生机。中台禅寺的建筑也是其“五化”理念的充分展现。中台禅寺运用现代科技,以佛法理念为根本,融合艺术、文化和其他宗教建筑艺术,呈现出新时代宗教建筑特质,其建筑风格与一贯宗教建筑“琉璃瓦”、“斜屋顶”的传统有所区别,从地面到塔尖高度达136米,为亚洲寺院翘楚。用玻璃帷幕为天主教大教堂与现代科技结合,摩尼珠与莲花台展现回教清真寺建筑风格;融合了印度传统佛教风格及希腊廊柱式建筑;大天梯的构想则来自埃及金字塔。而且在禅寺中你看到的是由汉白玉打造的佛像,明亮透彻。白炽灯打光整个禅寺,就如同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中台禅寺在设计建造时,下决心面向全球选用最能传达其理念的建筑材料。一楼佛像采用了来自释迦牟尼故乡南亚地区的红色花岗岩,营造一种“红尘世界”的象征,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墙壁与地面采用了灰色石材。五楼的佛像以来自巴西的纯净白玉精雕而成,象征功德圆满,大庄严殿则以金色为主色调。九楼白玉雕琢而成的15米高的佛像端坐正中,大光明殿是一片清净无染的纯白,殿堂各面皆用结晶化玻璃筑成,晶莹透彻、清秀氤氲,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中台禅寺只许拜佛,不设香炉,不准烧香,传统的烧香则改为环保型的献花,不准燃放鞭炮,不收门票,不经营任何商品,佛像前设有功德箱,任人随意自愿捐款,只向民众宣传佛法,劝人为善,为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而努力。禅寺图书馆淡淡书香,僧人全神贯注地埋头看书学习。不仅有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门类的书籍,还有用宽带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电子计算机,以及先进的影音设备,用来接收世界最新信息。除了研习佛法,惟觉和尚要求在这里修行的1600多位僧尼要广泛涉猎一切先进知识。 中台禅寺中台禅寺导师惟觉法师,三十余岁前后,在大觉依从灵源长老剃度出家,现任中台禅寺开山方丈,中台禅寺导师,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及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导师,普台国小、国中、高中创办人,中台山博物馆创办人,大专青年禅学会导师,社团法人中国世纪佛教协进会理事长。中台禅寺惟觉法师提出以“佛法五化”安定社会净化人心,所谓五化,第一个是学术化,第二个是教育化,第三个是科学化,第四个是艺术化,第五个是生活化,从这五化上头去落实人间佛教的宗旨。
  中台禅寺本着“悲心无尽愿无穷”的入世胸怀,兴办有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并利用自己办的报纸、网站、电视台等弘扬佛法。由于大众发心广大,愿力恳切,法务兴盛,禅风普被,为凝聚大众力量,于1991年起陆续成立了“中台文教基金会”、“中台禅会”、“中台山佛教基金会”,致力于净化人心、安定社会的工作,成果斐然,受到社会各界高度的肯定与赞叹。为使佛法更上一层楼,中台禅寺在各寺院团体、社会贤达的发起下,更于1999年11月成立了“中国世纪佛教协进会”,将以佛法的五化运动──佛法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将佛陀应世的深义,重新呈现于新的世纪。为推动“佛法艺术化”的理念,于2009年成立“中台文化艺术基金会”创办中台山博物馆,并于10月3日落成开馆。除了展示馆藏文物之外,中台山博物馆亦与友馆进行多次交流,期透过佛教文物作为历史见证,让有缘大众领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净化人心、安定社会的利生本怀。
  自1992年4 月,于台北市成立北部第一家精舍 ――普光精舍,因就近听经闻法,深受佛法利益,各地居士遂纷纷启请成立精舍。为成就居士学佛愿心,让忙碌的现代人,不须长途跋涉就能听经闻法、禅坐净心,因此于各地普设精舍。精舍中定期举办各级禅修课程、法会共修,乃至举办公益活动、社区服务、成立助念团……,达到弘扬佛法,安定社会的功用。至 2008年止,中台禅寺于海内外设立精舍分院达一百零八家,遍布美国、澳洲、意大利、奥地利、日本、香港、泰国、菲律宾等地。日,创办中台佛教学院,培育僧才,成就法门龙象。并亲拟“教理、福德、禅定”三环一体教育旨纲,在学院中深入经藏,解行并重,培育出“外现声闻身,内密无上印,身行菩萨道,广度诸有情”的菩萨僧才,荷担如来家业。佛教学院所培育的僧才,或于中台禅寺各分院精舍弘扬佛法,或于常住执事,或于佛学院致力于僧伽教育,秉持菩萨之愿行,学以致用,广行六度弘法利生。
  为弘扬佛陀“觉的教育”,让下一代拥有最好的学习环境,创办了普台国民小学、普台高级中学暨附设国中部。普台教育创办之初,惟觉老和尚亲自擘画“国小、国中、高中 ,三学一贯”的教育理念,以及“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的校训,以“长程教育、永续经营、教学成果、走向国际”为校政旨纲,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以培养才德兼备的社会栋梁,树立教育新典范,开创宏大的教育愿景。 2004年,普台国小正式开学;2006 年,国中部招收一年级学生; 2009年8 月,普台高中也落成开学,在“中学为体、佛法为根、世学为用”十二年一贯的全人教育下,实现以教育安定社会、净化人心的目标。
惟觉老和尚具有广博的视野和坚毅的执着精神。经过顽强的努力,现在中台禅寺在台湾岛内设有40多家精舍,在全球其他地区设有90多家精舍,所有这些分支机构的佛事活动和人、财、物都由总部统一管理。中台禅寺的目标是在岛内开设108家精舍,在全球开设1080家精舍。真可谓弟子遍布天下,桃李芬芳满枝,抱负远大。佛法是世出世间最高深的真理,而弘扬佛法,僧团的培育是为第一要务,惟觉法师有感于时下邪说纷起,各种外道充斥于世,为了让出家僧众确立正知见,接受解行并重的教育,因而于1993年创办了中台禅寺佛教学院。在学院中,为了让僧众摒除外缘,专心深入佛法,导师法师亲自教学指导,除枝去叶,直指根源,培育出通宗通教的僧才,以继承如来家业,弘宗演教,接引大众,利乐有情。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修行的增上缘。在男、女众佛学院两栋现代化的大楼,设有禅堂、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研讨室、小参室、电脑室、美工室、僧众寮房、饮食间等。学僧在清静的环境中精进用功,安心办道,必使道业日臻圆善,奠定自利利他的菩提资粮。中台禅寺是具备大学性质的寺庙,中台禅寺教授的内容包括:佛学──由导师惟觉法师亲自指导禅修及研究课程,其中戒律学、佛法纲要、八宗纲要、唯识学、教观纲宗、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禅宗、经论研讨、观行、梵呗等为必修课程,并配合幻灯片教学,复讲,报告,笔记,作业,背诵,户外教学及电脑等方式。如此扎实的薰修,必能使学僧应机契理,妙冥心印,深入佛智。中台禅寺教授的内容还有世学──佛法不离世间法,菩萨向五明处学,弘法利生须要博学多闻,故佛学院除了佛学课,还开设了国文、文字学、四书、古文观止、英文、电脑、书法、国画、美工……等世学课程,充实学僧行菩萨道之资粮,使佛法更具有时代精神。中台禅寺佛教学院设有男众分院与女众分院,各有“研究所”及“学院部”两大部门。中台禅寺男众佛教学院师资:见悟法师,见竟法师,见彦法师,见荦法师,见综法师,见政法师,见牟法师,见零法师。中台禅寺女众佛教学院师资:见栋法师,见秉法师 ,见总法师,见庸法师,见锄法师,见洋法师,见迅法师,见闻法师,见苗法师,见士法师,见庠法师。研究所的学程为三年,前两年为教理学分,第三年为实习并写论文,论文通过后取得硕士学位。学院部下设有“高级部”及“大学部”,高级部的学程为三年,大学部的学程为二年,此二部所学为研究所奠定必备的佛学基础。
  课 程 内 容
  研三& & & & 精舍实习(6个月)、大寮实习(1个月)、架主实习(1个月) 、论文写作(3个月)、禅修(1个月)
  研二& & & & 导师开示、楞严研讨、宗派概论、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纲要、论文指导、戒律、静坐、观行、梵呗、佛教艺术、英文、日文、书法、国画
  研一& & & & 导师开示、天台宗纲要、唯识学、大智度论纲要、经典导读、教观纲宗、楞严导读、禅宗法脉、戒律、静坐、观行、梵呗、佛教艺术、英文、日文、书法、国画
  大二& & & & 导师开示、经论研讨、唯识概论、大智度论纲要、禅林宝训、佛教史、戒律、静坐、观行、国文、梵呗、英文、日文、书法、国画
  大一& & & & 导师开示、佛法纲要、沙弥律仪、禅林宝训、大智度论纲要、观行、静坐、梵呗、国文、英文、日文、书法、国画
  高三& & & & 导师开示、佛法纲要、大智度论纲要、观行、静坐、梵呗、国文、普通英文、日文、书法、国画
  高二& & & & 导师开示、佛法纲要、沙弥律仪、大智度论纲要、观行、静坐、高僧行谊、梵呗、普通英文、日文、国文、书法、国画、电脑
  高一& & & & 导师开示、佛法纲要、沙弥律仪、高僧行谊、观行、静坐、国文、梵呗、普通英文、日文、书法、国画
  中台禅寺举行的法事法会活动有:三皈/ 五戒/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三坛大戒 /消灾超荐/大蒙山施食/斋僧/供僧 /剃度/托钵/结夏安居/腊八围炉 /朝山/ 拜忏的意义/三昧水忏/梁皇宝忏/普门品及大悲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 /浴佛节法会/清明法会/盂兰盆法会无遮法会/千僧护国法会/千禧法会 。中台禅寺网站http://www.ctworld.org.tw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慈济功德会
  慈济功德会是台湾佛教四大道场之一,慈济功德会建立于1966年,慈济功德会会长和创始人证严法师是一位女尼,俗名王锦云,台湾台中县人,人称“东方德蕾莎修女” “人间观世音菩萨” ,慈济功德会宗旨是“慈悲为怀,济世救人”,是台湾最大的民间慈善团体。在全球五大洲四十七个国家设有分会或联络处。大陆虽然也有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建立的东林慈善功德会,但是比起台湾慈济功德会做的慈善事业规模小很多。证严法师天性纯孝慈柔,十五岁时,母亲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开刀。在那个年代,开刀风险很大,心急的她为母亲祝祷、虔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发愿“愿从此茹素、减少自己十二年寿命,为母亲增寿祈福”。许是孝行动天,母亲的病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她也因此开始茹素还愿。1960年,23岁的王锦云,因父丧至慈云寺拜《梁皇宝忏》,体会人生无常之道理,此后萌生出家之意。准备前往新北市汐止静修院出家,三天后被母亲寻回。1963年证严法师拜印顺法师为师正式出家,受比丘尼戒,得戒名证严,从此王锦云就变成证严法师。
  1966年,29岁的证严法师前往花莲凤林镇某私人医院探望弟子德融的父亲,见地上一滩血迹,听人告知,为丰滨一名原住民妇女小产,却因缺少开刀所需保证金新台币八千元而无法开刀,只得又带回部落。此即“一摊血”事件。一滩血事件作为起因,证严法师萌生成立慈善组织,为贫苦世人服务之志。因缘巧合,花莲海星中学三位天主教修女来向她传教,她们谈彼此的教主、教旨、教义。天主教修女临离去前说:今天终于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动含灵一切的生命,确实很伟大。不过,虽然天主的博爱只是为全人类,但是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那么佛教对社会可有什么具体贡献? 证严法师心情顿时沉重起来,佛教徒经常为善不欲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只以隐名氏的名义默默行善。可惜这分丰厚的爱心,零散缺乏组织。
  1966年证严法师率领30位家庭主妇在花莲普明寺建成“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初期以“济贫解困、救苦救难”为宗旨,第一年即救助15户31位孤老残病的贫者。由于善行远布,慈善济贫的工作也由花莲一隅而逐步扩展到全省各地及彭湖、金门等地,处处都有慈济人温暖的关怀,至1979年,因要在花莲筹建“佛教慈济综合医院”,遂向省府提出财团法人申请,而於1980年1月成立“财团法人佛教慈济善业基金会”。自此二十年来,该会奉行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慈济功德会声誉远播海内外。慈济功德会中坚干部以委员、慈诚队员为主体,委员多为女居士,她们担负起“济贫救富”的职责,也就是访贫和募款工作。而慈诚队员多数是委员的丈夫,成员包括大企业负责人、公司老板、公务员、教师、小商贩、计程车司机等各行各业各阶层的有心之士,全司义务无酬工作。至1997年1月,海内外总计有委员、慈诚队员9571人。为了推动慈济各项志业工作,基金会成立了慈济志业中心,下设九室一组,即:人事室、秘书室、财务室、电脑室、宗教室、总务室、国际事务室、营建室、绩效室和医疗发展专责一组。慈济功德会主要开展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四大志业,再加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环保、社区志工,可谓慈风八面。
  慈济志业,目前全省仍有四千万户、一万多人接受慈济功德会的长期照顾,每月发放的救济金额超过一千多万元。至于风灾、火灾、车祸等急难救助,慈济人更发挥“一手支时千手动”的功能。国内自1991年华东水灾开始,慈济基金会本着“直接、重点、尊重”的原则,援助了安徽、江苏、河南三省的四个县,目前慈济已扩大到湖南、广东、青海、贵州等14个省。经过大陆国务院批准,慈济功德会于日在大陆成立基金会,于苏州静思书院举行挂牌典礼,成为大陆第一家,由大陆境外非营利组织成立的全国性基金会。同时,海外的慈济人坚持“取诸当地、回馈当地”的原则,济贫赈灾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慈济综合医院于1986年8月17日在花莲落成开业,开业时即公布患者住院不需交保证金,引起社会广泛影响,不久获得台湾卫生署重视和肯定,通告全台湾医疗单位取消保证金制度,是为嘉惠病患的一大福音。慈济综合医院目前有病床636张,平均每日服务门诊病患1200人,急诊病患150人。慈济医院以“医病、医人、医心”的理念,已成为花莲地区的模范医院。1996年月10月又开工兴建嘉义大林医院,建成后将拥有一般病床600张,慢性病床350张。精神病床50张。另外,慈济功德会还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建立了医疗机构,福泽海外。慈济基建有慈济护专(1989年9月开学)、慈济医学院(1994年10月开学,并相继成立了“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慈济教师联谊会”、“儿童精进班”等,还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设立多处“慈济人文学校”,传授中国伦理道德教育。慈济功德会出版有《慈济》月刊、《慈济道侣》半月刊、英文季刊、日文月刊以及成立出版社,出版各种慈济书籍和音像制品等。1998年1月,“慈济大爱电视台”已正式开播。慈济功德会还在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环保、社区志式诸方面做了突出的成绩,声誉远扬,有口皆碑。慈济功德会现任会长证严法师发大慈悲心,广济众人,功德卓勋,慈济功德会作为台湾的骄傲,不只在东方世界获得广泛追随,也被西方国家高度认同。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只有三个慈善团体被美国政府批准进入现场救灾:包括国际红十字会、基督教救世军(基督教最大的慈善组织)和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曾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宗教大同奖”“宗教社会服务奖”、“艾森豪威尔国际和平奖”和“医疗奉献奖”“亚洲最杰出女性奖”“国际和平奖”等,证严法师著有佛学著作及讲演集共二十余种。
  证严法师和其出家弟子常住1968年建立静思精舍,每天清晨慈济的僧俗信众约300人在静思精舍敲钟诵经,约一个半小时后诵经结束,证严法师会在大堂上讲一些经,做一些开示,中心思想大致是告诉大家要多结善缘,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奉献自己,成就他人。
  证严法师及其出家弟子,秉持唐朝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手工制作毛衣、饲料袋、婴儿鞋等自筹生活来源,坚持“一不赶经忏,二不做法会,三不化缘”,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以古德典范来修行。然而慈济所宣导推动的文化志业,却是十足的现代化,举凡声音、文字、图像处理、计算机互联网到卫星播送的应用,无不备全。其目的是希望通过现代人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媒体,吸收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以达到净化人心的目标。每逢水、火、风震以及空难、车祸等意外变故时,慈济人总能紧急动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前往灾区救助,奋斗不息直到灾民安家,家园重建。 世界上稍微有点影响的灾难,发生后第一个赶到灾区展开救助的,往往不是某个政府或官方组织,而是一个来自中国台湾的慈济功德会。当被救助者因感动而对他们表达万分感谢之时,他们往往会说:“不不,应该表示感谢的是我们,因为你们给了我们一个做功德的机会……”这个组织早已经在全世界如雷贯耳,令所有政府非政府组织尊重,令所有佛教非佛教团体钦佩。慈济功德会在全球六十九国留下爱的足迹,例如战乱的阿富汗、科索沃、卢旺达;民生困顿的蒙古、朝鲜;遭逢地震重创的土耳其、伊朗、萨尔瓦多;饱受风灾、水灾肆虐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多米尼加,以及南亚海啸的受灾区域,甚至是遭遇飓风的美国,及水患侵袭的玻利维亚。慈济志工皆不分宗教、种族,大爱始终如一。秉持着“教富济贫、济贫教富”的感恩心,悲智双运。慈济人共同秉持着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的理念。以“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的人文情怀,超越种族、国家、语言、肤色、宗教信仰的界限,以大乘菩萨的精神从事入世的志业,不仅使“大爱”成为一种普世价值,更是将中华文化底蕴中的人文精神发挥到极致。慈济功德会网站http://www.
南无阿弥陀佛
Powered by Discuz! X3.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与基督教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