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无论成就多大,见到出家人戒律都应恭敬

888被浏览153,033分享邀请回答1.1K17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8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恭敬出家人 就是为自己积累福报
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脱者的形象 (资料图)文/虚云老和尚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见到出家人,都应恭敬!出家人穿佛的衣服,代表的是佛的形象,是解脱的形象。我们要恭敬这个解脱的形象。——虚云老和尚《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个人发疯,把头发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说这个人功德大不大?佛说,大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脱者的形象。在家居士,不代表三宝,不代表解脱的形象。在家人千万不能有傲慢心,觉得自己懂得多,或者善事做得多,社会地位也高,看到出家人似乎不如他,就起了傲慢心。这个是不应该的,学佛是求解脱,不是求成就多。僧人穿起这个衣服,代表的就是三宝,就是我们恭敬的对象。在家居士护持三宝,哪怕整个庙是你盖的,给出家人住,你仍然要恭敬三宝。有的人说,那我供养了出家人,出家人是靠我养。这个观念就特错了,出家人的福报,是释迦佛给的。释迦佛用一毫毛的功德,就足够让天下所有出家人吃饱住好了。反倒是,在家人要明白,福报是出家人给的。供养三宝,是三宝给我们福报;花钱盖庙建佛像,是自己给自己培养福报。是出家人对在家人有恩,要明白这一点。所以下次你供养三宝时,要说:“感恩三宝,感恩师父给我培福的机会”。居士要这样想:如果到边地下贱的地方,连佛像佛庙,乃至出家人都没有,要怎么培三宝的福田啊?所以能见到出家人,给我们结缘,要感恩出家师父。图文选自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airyzhan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佛菩萨面前没有VIP 南京灵谷寺文章
佛菩萨面前没有VIP
内容概要:
1. 靠得最近,就越能显示自己的虔诚,。
2. 贫女恭敬地呈上自己仅有的那两枚钱币,通常在信众布施后,是由维那僧为施主祈福祝愿,但此时上座高僧却示意自己将亲自为贫女祈福。
3. 他说您要是不去,他就走了。
师父,那个居士都不理我们,他说自己做的功德大,指名非要您去为他主持祈福仪式。
不管谁主持,佛菩萨都看得见。
他说您要是不去,他就走了。
出了山门,也会回来的。
佛菩萨全都看得见
寺院是开启智慧、培福净障的清凉地,
在这里众生平等,无有分别。即使身在佛前,
若还是抱着世俗中的那些地位高低、
功劳大小、排名先后的“规矩”不肯放下,
这份清凉即使放在你的手上也无法体会。
布施,培植的是布施者自身的福报,
如果还存着向寺院索要回报的念头,
或者提出高人一等的礼遇要求,
那还是在玩世俗那套“等价交换”的游戏。
寺院不是公司董事会,谁的出资多谁就能一言九鼎,
再多财富也比不上佛法智慧。
寺院不是高尔夫俱乐部,
佛菩萨眼里哪会有什么“金卡会员”、
“VIP礼遇”,再尊贵也尊贵不过出家人的袈裟。
或许有人觉得,礼拜佛菩萨时排得最前、
靠得最近,就越能显示自己的虔诚,
得到的护佑也更殊胜,那可真是谬误。
虔诚只在于内心恭敬的程度,佛菩萨全都看得见;
护佑更在于对修法的行持,佛菩萨绝不会偏心。
再大的居士也要恭敬出家人
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曾叮嘱学人,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
做了多大的善事,见到出家人,都应恭敬!
虚云老和尚说,“有的人说,我供养了出家人,
出家人是靠我养。这个观念就大错特错了,
出家人的福报,是释迦牟尼佛给的”,
“反倒是在家居士要明白,你修福报的机会是出家人给的”。
有人因为自己的布施之举而贡高我慢,对寺院、对法师有种种要求。要求法师帮自己写牌位、买供品,或者要求在法会时留个所谓的“好位置”......一旦不如预期,随即生起烦恼与嗔心。
须知,寺院不是星级酒店,法师不是世间的服务员、私人秘书或是家庭医生,他们是引领众生修学、解脱轮回的如来使,自身也有修行的功课,不会因为对方的布施的多寡而区别对待。
虚云老和尚还曾经提醒居士,敬僧不是将法师占为己有,亲近法师不能带有世俗目的。修行的路要自己去走,并非靠与法师建立什么情感来求得任何保障。
骄慢生恶果
谦恭能护身
这样的贡高我慢,表面看是对寺院和法师不恭敬,但实际伤害的是自身。
既然在寺院布施,即是祈求佛菩萨护佑,自身修行解脱。但如果将修行布施拉低到了贪执回报的位置,将礼佛参禅作为一种显示身份或标榜修养的手段,转来转去还是困在贪嗔痴里无法自拨,只能算是结佛缘,谈不上多大的功德。若因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对寺院或出家人生起烦恼或嗔心,这样的因果更是负担不起的。
满招损,谦受益。出了山门,回到世俗,贡高我慢的情绪也是一剂毒药。世间多少良将名臣,自认功高盖世,行事骄慢,未能善终。而大唐名臣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是当时的头号功臣,常怀谦恭这道“护身符”,方才安享福德圆满。
贫女与皇后的布施
有一座名山“昼闇山”,众多贤圣僧在此修道。一日,山下长者们设素斋供养僧众,路旁以乞食为生的贫女被僧众的德行和威仪所感,生起清净的供养之心。“可我身上只有上次捡到的两枚钱币,为避免乞不到食物挨饿一直小心珍藏着。罢了,挨一两天饿不至于会饿死,还是供养僧人吧!”
贫女恭敬地呈上自己仅有的那两枚钱币,通常在信众布施后,是由维那僧为施主祈福祝愿,但此时上座高僧却示意自己将亲自为贫女祈福。不仅如此,高僧还特意留下自己的一半钵饭给她,其他人见了也纷纷将食物和衣物施予贫女。贫女只道这是自己全心布施的收获,满怀欢喜离去,来到都城大道旁的树荫下,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
此时,王室专属占相师带领人马,正在寻访合适的皇后人选,途经此地,遥遥地看见这边有异相。来到树下,只见一片祥瑞之光正守护着树下一位容貌润泽、福德相好的女子。占相师立即宣布,这位女子福德具足,堪为皇后。
贫女入宫后,她的谦卑和真诚受到了国王喜爱,真的成为了皇后。在那几年中,她反复思维,惊叹于当初区区两钱的布施竟有如此功德。后来,她带领着大批随从和车队,满载着饮食珍宝,来到昼闇山供养僧众。但是,这次只有维那僧为皇后祈愿,上座高僧巍然不动。
皇后觉得高僧怠慢了自己,当即发问,“往昔我贫穷时,布施两钱,大德亲自为我祝愿,今日我已身为皇后,供养如此之多,却不赐我只言片语,是何道理?”大德回应,“那两钱倾尽所有,心念纯善殊胜,今日虽大施珍宝,却存我慢之心,怎能相提并论。”
皇后听了上座高僧开示,一方面感到惭愧,一方面也因领悟了布施的真义而法喜充满,证得初果。
本文「佛菩萨面前没有VIP」转载自网络,作者南京灵谷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QQ邮箱
您可能也感兴趣的索达吉堪布:为什么要恭敬出家人
字号: T|T
索达吉堪布
  出家人对社会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在社会上很多人对出家人特别轻视,在他们的眼目中,出家人都是因为人生不得意受到各种打击或者是生活上走投无路,才选择逃避现实出家为僧这条灰色道路。其实,一个人出了家的话,没有家庭、工作、子女等束缚,不会有太多的顾此失彼,是全身心投入利他的最好形式。所以,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从辞亲割爱、剃除须发那天起,就与贪恋红尘一刀两断,从此汇入了万难无畏的利生队伍中。这种认为出家人收到打击采出家为僧的想法,是不懂得历史。我们且不说出家人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及其内在的证悟境界,仅仅就民族文化交流史来看,出家人对人类社会就写下了不可磨灭光辉灿烂的众多篇章。
  比如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史上,唐代的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全印度各国上下的尊敬。法师返国时,唐朝太宗皇帝亲自出迎,并希望法师出任大臣,但被玄奘法师婉言谢绝,后法师圆寂时,朝野送葬者竟达百余万人。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历史上实为罕见,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又比如唐朝的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失败,第六次成功),将中国的佛教及建筑、雕刻,文学和医药等先进文化毫不保留地带到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日本人民尊为&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恩人&、&日本律宗太祖&、&盲圣&。
  又如九华山地藏菩萨金乔觉,原为古新罗(即今韩国)王子,于公元741年来华弘扬佛法,人们称其为地藏菩萨化身,故其驻锡地九华山遂作为地藏王菩萨道场,而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如安世高,原是安息国的太子,后把王位让与其叔,自己出家为僧,于公元148年来华,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在中国近代则有弘一大师,早年曾留学日本,把西方的音乐、美术、戏剧等引进中国,后出家为僧成为着名律宗大德。
  又有法尊法师,早年不畏艰辛进藏学习佛法,后从事藏传佛教的研究与翻译,为藏汉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今世界上,则有新加坡的演培法师,在美国的宣化上人,台湾的净空法师、星云法师等等在全世界不辞劳苦地广为传播佛教文化,因而受到人士的广泛敬佩。其实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优秀人物,他们作为佛门的高僧大德,为世界文化交流、增强民族的团结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历史上有很多出家僧人,他们不仅以自己无上的悲愿与顽强的精神,利益了无边的众生;他们不仅为自己的祖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为本国人民所钦敬,成为本民族历史上引以为豪的人物,而且也同样受到其他民族人民的极大尊敬与爱戴,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心中,为各民族人民所缅怀纪念,从而成为各民族世代友好和文化交流的永恒动力。比如反映弘一大师波澜壮阔的一生事迹被人们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有四家电视台争相放演。
  1980年作为日本国宝的鉴真大师肉身像,由专机运送到大师的故乡江苏扬州,进行了为期7天的展出,瞻仰者达17万余人。此后,还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法源寺两处展出了16天,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还特意撰文,高度评价鉴真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又如西安&玄奘三藏法师院&的建设,也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内设有玄奘纪念堂、玄奘事迹陈列馆和讲经堂;玄奘法师的部分灵骨在本世纪还被迎往到日本供奉,1955年经周总理同意,我国政府又分赠部分法师灵骨与印度政府,安放在法师当年留学的那烂陀寺。1998年,由198人组成的台湾玄奘法师舍利奉迎团也来到北京访问,准备迎请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到台湾供奉在三藏纪念塔内,希望让玄奘法师的光芒永远照耀全台湾所有人士的心,台湾也创办有玄奘大学,就是为了玄奘法师的精神能够永远活在学子们的心中。
  历代帝王也恭敬出家人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很多人对出家人有不公正的看法,这是很荒谬的。从古以来的历史显示,社会对出家人的评价都是非常地高。实际上,出家人是我们整个社会和国土的庄严,舍弃世俗获得出家身份,这是世界上任何昂贵的珍宝都不能相比的,所以出家非常地尊贵。从出世间的功德来讲,在佛法经论中有许多圣教的证明,大家可去详为参阅,但总而言之,有幸披上出家的僧衣服也是千百万劫中难以得到的。然后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披上袈裟也是最难得的,世间上各种再昂贵的金银财宝也是没有任何一样比得上它,因此清朝的君主大顺治皇帝也说过:&世间最贵者,莫若舍俗出家。&又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因此现在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中的一些出家人也不要起颠倒妄想,以为在家的一些世俗行为是非常地好,而应该知道我们在这个短暂的人生当中能够幸运地出家,确实是有很大的福报,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这种出家身份是非常的伟大,就像弘一大师所说的那样:&出家人是最高尚最伟大的。&
  也有一些出家人,因出了家而反在世间人们面前自惭形秽,甚至在一些公共场合不敢披上袈裟而换上在家人的衣服,这是尚未对出家一事予以正确、深刻的认识所致。正如唐太宗所言:&出家乃大丈夫之行,&这是抛开世间五欲束缚,追求最崇高真理的象征。《地藏十轮经》中,有出家人较世间诸人尊贵的种种说明,《宝梁经》中,也谕示了应以八法敬重袈裟,即&于身袈裟应起塔想、世尊想、寂灭想、慈想、敬如佛想、惭想、愧想,令我来世离贪恚痴具沙门法想。&因现在佛法式微,世间人见出家人觉得好奇也在所难免,犹如萨迦班智达所言,一群猴子见到人时也会嘲笑人竟然没长尾巴,这从另一面也正说明了我们出家人应以高度的自豪、深切的悲心、精严的戒律、良好的人格,去感化、教育他们,使人人敬僧尊教的风气重现于今朝。
  在这个人人恣情享乐的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出家一事无法理解,在佛法不兴盛的地方,人们见到出家人时甚至像见到外星人一样的新奇。然而出家为僧、专志办道,对于绝大多数追求佛法真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历史上,出家人的地位一直受到尊崇,如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炀帝)请智□受菩萨戒,并赐智□为智者大师,开皇十八年,晋王为智者大师建造了天台寺,后改名国清寺。智者尊隋炀帝为天台宗总持,隋炀帝封智者为国师。唐代开国君主唐太宗也曾感叹:&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易为。&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曾是七代帝王之师。五代时吴越王钱□(852-932),小时曾受高僧洪堙指点,发达后见洪堙必跪拜,称自己为弟子,并大兴佛教,使人心向善,安居乐业。元朝的萨迦班智达、八思巴等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国师。清朝历代帝王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无比地恭敬出家僧人,他们都依止了高僧大德,并拜玉琳、金刚戒等僧人为国师。顺治皇帝在其《赞僧诗》中有&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却紫袈裟&之句,意即前世出家为僧,只因一念之差,今世没有承继前志,而做了帝王,流露出了无限的懊悔之情。
  而历代名臣如宋代的王安石、元朝的耶律楚材等本身即是佛门居士,事出家人为师。历代文人,如唐朝的白居易、王维、宋朝的苏东坡、辛弃疾等等,也多与僧人交游,从这些高僧大德超凡脱俗的气质中受到启发,而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在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一次会议上,一语惊人,说自己前世是一个禅宗和尚,为此赵朴初老居士还当即赋词一首。在《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中,也描述了飘逸清静的出家生活,令人感动,使人向往。在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赤松德赞等国王也是对出家人至诚恭敬,现在世界上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等国家元首常对出家人恭敬礼拜,笔者在1990年亲见不丹国王深格王休在上师晋美彭措仁波切前五体投地,恭敬顶礼,以示敬意。这些有地位、有福份的国家元首也对出家人如此恭敬,那更何况我们一般的人们呢?
责任编辑: 张玺
日一二三四五六
大公报总机:+852-&&&&&大公网:香港 +852-&&&&&北京 +86-10-&&&&&(值班电话):+86-10-
大公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大公网络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悲咒成就者杨洪居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